高中语文 27《短歌行》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67268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5.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27《短歌行》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 27《短歌行》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 27《短歌行》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 27《短歌行》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 27《短歌行》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 27《短歌行》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 27《短歌行》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 27《短歌行》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 27《短歌行》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 27《短歌行》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 27《短歌行》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 27《短歌行》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 27《短歌行》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 27《短歌行》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 27《短歌行》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 27《短歌行》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 27《短歌行》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 27《短歌行》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 27《短歌行》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 27《短歌行》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27《短歌行》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高中语文 27《短歌行》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27《短歌行》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 27《短歌行》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高中语文27《短歌行》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语文2.7《短歌行》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教学目标]

1、鉴赏诗歌,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2、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在诗中表现出的求贤若渴的心情和诗歌的主旨,体会作者在诗中表现出的宏伟气魄和慷慨悲凉的风格。

[教学难点]

把握诗中作者的情绪变化;理解诗中引用的《诗经》中的句子的含义。

[教学方法]

诵读和鉴赏

[教学设想]

古诗词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他们的审美体验,陶冶他们的性情,涵养他们的心灵,使他们学会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三个环节,即“读”“悟”“品”。

“读”,就是反复诵读——整体感知,“悟”,就是深刻体悟——领悟诗情,“品”,则是用心品味——句中深意。

《短歌行》是曹操诗歌中具有代表性的言志之作,作者深刻的表达了忧思和求贤心情,本设计主要采用不同的诵读方法,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品味隐藏在句中的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俗话说:

“乱世出英雄。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杰并起,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说到三国英雄,人们往往首先想到孙权、周瑜、诸葛亮等人。

苏轼推崇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念奴娇?

赤壁怀古》);辛弃疾崇拜孙权,“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唐代大诗人杜甫仰慕诸葛亮,他在《蜀相》中这样赞美诸葛亮的功绩: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陆游也以诸葛亮自况,“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周瑜等人固然称得上英雄,但人们却忽略了一个重要人物——曹操。

曹操在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曾是中国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是一个在当时叱咤风云的人物。

他堪称英雄,但历来得到的评价并不高。

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概括了人们对他的三个称谓:

英雄、奸雄、奸贼。

那么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二、曹操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

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但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

当年,汝南名士许劭称之为: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陈寿在《三国志》中:

“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戏曲舞台上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脸奸臣,成为一个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的人物。

我们应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承认他对历史的推动作用,肯定他的贡献。

把握他的三个称谓:

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今天语文课,咱们就主要分析作为文学家的一面,他的作品中必然会反映他作为政治家的抱负和情怀。

曹操诗歌现存20余首,大致分为两类。

 

①有的反映当时社会动乱,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如《蒿里行》: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②有的抒发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如《龟虽寿》: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又如《短歌行》。

这些诗继承了《诗经》《楚辞》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但又有自己的创造。

汉乐府诗大多叙事,而曹操常用乐府旧题抒写感情和抱负,内容和形式上多有创新,气魄雄伟,情感深沉,于质朴自然中带有慷慨激昂的悲壮情调。

代表了“建安风骨”的特色,推动了五言诗的发展。

三、把握诗歌情感主线

此诗是一首在酒宴上演唱的诗歌。

诗中有“对酒当歌”的句子,可作证据。

(一)酒是一个很多人感兴趣的话题,酒在中国文化中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文人与酒有着不解之缘,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与酒有关的诗文名句。

能不能提出一些学过的诗文里酒的例子?

可以互相讨论。

一壶浊酒喜相逢——酒是喜

红酥手,黄藤酒——陆游与妻子被母亲分开,他无奈,愤恨

浊酒一杯家万里——思乡

举杯浇愁愁更愁——愁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表达了作者此时心情的孤单。

琵琶美酒夜光杯――表达的是边关将士为国杀敌的豪情壮志,豪迈。

可以这样说,酒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道具。

我一直认为,酒也是一种文化,因为很多东西来源于酒,归根于酒,当你举杯的时候你会想起家乡,父母,事业,家庭,欢乐,悲伤……看样子,酒常与某种情感相连,那么曹操的《短歌行》借酒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二)我一直觉得这首诗的名字不好,因为如果用第一句仿佛更好——对酒当歌。

喝酒的时候总喜欢唱歌,那么曹操究竟唱出了什么样的歌?

大家齐读,开始!

教师朗读。

学生结合教师的朗读,分析本诗的风格特点。

学生齐读。

(三)情感是解读诗歌的钥匙,曹操抒发了什么情感呢?

,从诗中寻找线索(找诗眼)。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可以说,诗人的情感焦点是“忧”,那么诗人为何而忧?

让我们弄清这个问题。

四、分析诗人的情感

1、“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之“忧”

这首诗第一句就颇有气势。

对酒当歌,应该唱歌,但诗人却想到了人生的长短,\"人生几何\",分明是感叹人生短暂,短得就像朝露。

我们说过,酒代表各种感情,这首诗是从什么开始的?

明确:

忧。

忧人生之短。

而且短得就像朝露。

板书:

光阴易逝

诗人举起酒杯的时候,照理应该高兴,可诗人满腹忧愁,用什么来解忧呢?

酒。

民间有“借酒浇愁”的说法。

可是酒真能解忧吗?

当然不能。

李白说过:

“举杯销愁愁更愁。

”,唐代诗人罗隐也说: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酒即使能让人忘却忧愁,也只能是暂时忘却,而不可能从根本上除去,比如忧人生短暂,酒并不能延长人生。

那么感到人生短暂,只能从自身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但有一个问题是,同样意识到人生短暂,人生态度却未必相同。

一是及时行乐        

李白——人生得意胥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无名氏——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二是积极进取        

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名,可怜白发生。

陆游——镜中衰鬓已先斑。

毛泽东——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曹操看到人生短暂,曹操持何人生态度?

明确: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从表面看,曹操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

但联系曹操的一生,我们不难做出判断,曹操是积极进取的,看似及时行乐,实则把深沉的情感隐藏在酒中。

曹操急于实现人生理想,深感人生有限。

他要实现理想,迫切需要什么条件?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他迫切需要人才的辅助。

问:

诗人如何表达对人才的渴盼?

明确:

借用《诗经》中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原句是表达一个姑娘对情人的思念,曹操把它借用过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求。

姑娘对情人的深深思念,正切合曹操的心态。

借用得天衣无缝,准确生动。

那青青的衣领,我悠悠的心,因为你的原因,我一直沉默到现在,美丽的鹿鸣叫着,悠闲地吃草,我有很多朋友,能够在一起欢聚一堂,演奏着迷人的音乐。

作者写得何等美丽!

引来人才固然是好事,但用好人才更重要。

结合鸿门宴相关情节,讨论刘项二人成败与用人态度的关系。

项羽:

刚愎自用(乌江自刎)

刘邦:

虚心请教(成就天下)

曹操如何对待人才?

从何处可以看出其对人才的态度?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里引用《诗经?

小雅?

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

2、“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之“忧”

这里的“忧”和上文的“忧”一样吗?

诗人为何而忧?

明确: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诗人用月比喻人才,深情呼唤:

天下贤才,我何时才能得到你们呢?

显然这里忧的内涵是“贤才难得”。

(板书:

贤才难得)

诗人在酒宴上演唱此诗,哪几句最切合宴会主题?

明确: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心念旧恩。

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这几句的含义,其实就是在翻译。

曹操面对满座嘉宾,感谢他们的到来。

看着众多的贤才,曹操内心应是什么样的情绪?

当然是满心喜悦。

那他为什么还要“忧”呢?

明确:

曹操虽然已经拥有许多人才,但他并不满足,还希望有更多的人才到他这里来。

因为他所做的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自然需要大量的人才。

这一“忧”一“喜”正好深刻揭示了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情。

3、忧的根源

曹操一忧光阴易逝,二忧贤才难得,因为理想尚未实现,其实这正反映了他内心更深更重的一种忧愁,请大家自己概括一下。

(板书:

功业未就)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一是时光易失,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忧   二是贤才难得,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三是功业未就。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正因为功业未就,曹操思贤之心才会如此强烈。

曹操渴求人才,天下人才也不是仅仅在等待,他们也在寻找自己的用武之地,从哪可以看出来?

明确:

“绕树三匝”句。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见《三国演义》)。

绕树三匝句,鸟儿为什么找不到可以栖落的枝头?

没有贤主。

这话从曹操口中说出,有没有弦外之音?

其实这是诗人发出的一个召唤:

天下贤才到我这里来吧,我时刻在恭候着你们!

诗中充满对人才的渴盼,一片谦恭之气,但说其中又有一种霸气。

从哪些句子可以感受到?

明确: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借周公的典故,既表达了对人才的谦敬,又委婉地流露出其吞吐天下的雄心壮志,气势是宏大的,意义上深远的。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诗人正是为了成为高山,成为深海,才如此虚怀若谷。

对,心里没有霸气的人,笔下便没有霸气。

问:

“诗言志”,结合曹操的忧,说说诗人抒写了什么“志”?

明确:

”广纳人才,建功立业,统一天下”之志。

五、研究性探讨

曹操志向远大,同时深知成就天下不能单凭匹夫之勇,必须依赖天下贤能,故而求贤若渴。

其实三国时代,何止曹操一人重视人才,刘备发现诸葛亮这匹千里马,留下“三顾茅庐”的美谈。

有人说三国之争实为人才之争,最后魏蜀吴之所以能三足鼎立,某种程度上就是因为他们各自拥有一大批才智过人的能臣与骁勇善战的武将。

可以说人才得失,生死攸关。

假如你有机会成为一个团队的领导,你将如何对待人才?

你希望得到什么样的人才?

你将如何对待人才?

1.提供有利条件。

高薪,高职位

2.好的工作环境。

3.尊重。

你希望得到什么样的人才?

1.复合型人才

2.创新型人才

提醒学生,自己首先应成为一名人才,从现在就要为将来打好基础。

六、课外拓展:

请大家谈谈《短歌行》中曹操表露的思想感情有何现实意义。

从写作的角度——敢于创新,抒发真情实感

从人才的角度——广纳人才,唯才是举

从人生理想的角度——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从国家政治的角度——国家的统一、安定是主流

七、课后作业

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一定对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请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曹操的理解。

 

2019-2020年高中语文2.7《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涉江采芙蓉》

一、导入

(板书“钟嵘《诗品》:

‘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

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

“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自由朗读

3、个人朗读

四、

(一)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

游子思乡之情。

(二)具体分析这篇文章,看文章如何表达出这种情感的!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主要意象是什么?

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

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

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

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常有出现。

例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还有灞桥折柳,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

采摘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

但是这芙蓉并没有送出去,文章中作者自问自答可以看出来作者的情绪出现了变化。

由欢欣转为失落,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这两句既有人物动作描写,也有心理刻画,你能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么?

“还顾”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的?

明确:

“还顾”一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的表现主人公孤独、忧愁、愁怅的形象和心情。

表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最后两句,除了表达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情感,,想爱却不能相守,让人有“忧伤以终老”的担忧,黯然的心情令人消魂,这种分离是不同与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一个是永久的分离,一个是让人产生距离产生美。

总结:

对于古文的思想感情可用三种方法:

1、通过诵读,直接品味本文的思想感情。

2、通过分析,抓取意象—意境---思想情感

3、寻找文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

五、本文的表达手法

借景抒情,白描手法。

六、小结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

“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

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

“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

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

“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

故乡在哪儿?

“所思”在哪儿?

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

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

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

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

《短歌行》

一、导语: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里以吐纳风云的气势,睥睨历代君主: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诚然,以毛泽东的文治武功,的确可以站在这样的高度去俯视封建君王。

如果历史上只有一个人可以与他相提并论,这个人只能是魏武帝曹操。

作家介绍: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

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政治家:

曹操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

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

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

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

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封魏王。

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太祖武帝。

他在北方大力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任人唯贤,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当时四方知名的文士几乎网罗无遗,而具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更是济济一堂。

作为军事家:

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

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

他的诗歌内容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

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公讌倡和,形成一个文学集团。

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二、朗诵课文。

三、整体感知:

全诗反复出现一个“忧”字,诗人“忧”什么?

明确:

人生短暂、人才难求。

四、具体分析诗歌。

第一节:

作者把人生短暂以“朝露”来比,“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有特定的含义,即:

生命短促易逝,如“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

”(曹植《赠白马王彪》)“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

讨论:

忧人生短暂,因而作者借酒浇愁。

这样一来,全诗的基调是不是消极的、低沉的?

明确:

不然。

作者的这种忧思,源于内心的焦急。

正因人生短暂,才更渴望招纳贤才、为已所用,建功立业。

第二节:

这一节八句中只有两句是作者自己写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一句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将之嫁接到这里,浑然天成、天衣无缝地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求。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四句选自《诗经•小雅•鹿鸣》。

“雅”是宫廷乐曲歌辞,《小雅•鹿鸣》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

选句意为“野鹿呦呦不停叫,在那野外食青苹。

我有高贵佳宾客,吹笙鼓瑟悦宾朋。

”这四句诗信手拈来,却与全诗融为一体,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第三节: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字面意为“天上那明亮皎洁的月亮,什么时候才可以摘取呢?

”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哈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

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这四句诗仍是写“忧”,从情感上照应第一节。

“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仍是想象贤才归已时的欢快场面。

第四节: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四句是自然环境描写。

相传这首诗写于曹操与孙权对战前夕,曹操在长江边宴请诸将,其实月近中天,使诗人豪兴大发。

同时这也是社会环境描写。

可理解为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也可理解为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

似乎后者更贴切一些,因为诗歌最后四句又一次吐露诗人的心志: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

周公是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在历史上素有礼贤下士之令名,曾“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总结:

此诗气格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诗中,诗人以感人的真诚和慷慨悲凉的情感咏叹了生命的忧患、生命的悲剧。

以貌似颓放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心忧天下和渴慕人才之情。

全诗以感慨开始,继之以慷慨、沉吟,再继之以忧愁、开朗。

一忧一喜,忽徐忽急,以如歌的行板倾诉了作者慷慨激昂的情怀。

五、讨论鉴赏

1、讨论分析“名句”。

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奋发进取,不懈追求的理想。

“对酒当歌”,猛一看很象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

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

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

实际上却是在巧妙提醒广大贤士:

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贤士应该珍惜时间,及时施展才华。

在这四句诗中,诗人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的地步。

“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

由于自私、颓废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追求而愁,那就是一种积极的情感。

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而苦苦追求。

这个“愁”是追求中的痛苦,是远大理想还没有实现时所产生的烦恼,是一种积极的情感。

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

“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

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能突出地表现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多多益善。

2、明确“忧”和“求贤”的思想情感内涵。

(1)提问:

你以为在本诗第一段中曹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

(忧)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呢?

忧的是什么呢?

(人生苦短)(板书:

对酒当歌,忧的是人生苦短)

(2)、那么从本诗后三段来看,作者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情呢?

(求贤)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呢?

作者为了什么而“求贤”呢?

(求贤才为己用,实现统一天下的宏伟壮志)

(板书:

求贤若渴,求的是一统天下)

3、解决“忧”和“求贤”的统一问题:

既然曹操那么“忧”,又深知“人生苦短”,为什么没有真的“唯有杜康”了呢,还要那么辛苦地“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还要去“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呢,还要去“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呢,还要去“周公吐哺”呢?

要做什么“统一大业”呢?

岂不很苦吗?

因为世上多的是“享用人生”的人,多的是庸庸碌碌但较安逸的人。

(曹操何许人也?

讲讲自己所知道的曹操。

(可以是对曹操的评价,也可以是曹操的人生态度,也可以是你知道的曹操的一些故事)

结论:

曹操乃世之英雄,《短歌行》乃英雄之慷慨悲歌。

(板书:

英雄之慷慨悲歌)

4.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⑴巧用典故。

“青青子衿”二句,因子《郑风·子衿》,用以比喻渴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