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卫生院建设和设备配备标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69802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镇卫生院建设和设备配备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乡镇卫生院建设和设备配备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乡镇卫生院建设和设备配备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乡镇卫生院建设和设备配备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乡镇卫生院建设和设备配备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乡镇卫生院建设和设备配备标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乡镇卫生院建设和设备配备标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乡镇卫生院建设和设备配备标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乡镇卫生院建设和设备配备标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乡镇卫生院建设和设备配备标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乡镇卫生院建设和设备配备标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乡镇卫生院建设和设备配备标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乡镇卫生院建设和设备配备标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乡镇卫生院建设和设备配备标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乡镇卫生院建设和设备配备标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乡镇卫生院建设和设备配备标准.docx

《乡镇卫生院建设和设备配备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镇卫生院建设和设备配备标准.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乡镇卫生院建设和设备配备标准.docx

乡镇卫生院建设和设备配备标准

乡镇卫生院建设和设备配备标准

一、设置原则

县(市、区)制定乡镇卫生院设置规划,以农村居民健康需求为导向,依据服务人口、服务半径、行政区划等综合因素设置。

每个建制乡镇设立一所政府举办的卫生院。

二、机构设置

科室设置应坚持精简效能、因地制宜、便于管理的原则。

乡镇卫生院一般可设置以下科室:

(一)办公室:

负责人员、财务、信息、设备、后勤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管理。

(二)门诊部:

负责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康复医疗和建立健康档案,下设急诊(抢救)室,内、外、妇(计生)、儿、中医等诊室(也可根据需要设置综合诊室),慢病门诊、感染性门诊、治疗观察室、换药室、输液室、日间病房、康复治疗室、X光室、检验室、B超室、心电图室、中西药房、消毒供应室、健康档案室等。

可根据需要设置少量床位。

(三)住院部:

负责常见病、多发病的住院治疗。

按照每千服务人口0.6-1.2张标准配备住院床位,总数原则上不超过100张,根据需求及规划设置康复床位。

设置手术室和产房。

设有专用的传染病隔离观察室。

(四)预防保健部:

负责公共卫生服务有关工作,设立健康教育室、疾病控制室、接种登记室、免疫接种室、接种留观室、妇女保健室、儿童保健室、健康档案室、疫情与卫生应急值班室。

三、基础设施

乡镇卫生院的业务用房建筑规模以适度、实用为原则,使用面积不少于1500M2,建筑要求功能分区合理,流程科学,环境温馨,符合国家卫生学标准。

建筑宜采用砖混或框架结构,建筑层数宜为1—3层,主要业务用房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不应低于,室内净高应符合:

诊查室2.8—3.0M,病房3.0—3.2M。

地面平整光洁,儿童保健室、免疫门诊、康复室等采用pvc或板材非刚性材料铺垫,手术间、产房墙面采用易清洗、消毒的材料。

有各类科室分布示意图和醒目的路标,洁污路线清楚,建有规范的废弃物处置场所。

设置方便残疾人的无障碍通道,门诊和住院区域设有扶手,厕所设有方便残疾人、老年人的设施和紧急呼叫装置。

绿化面积不少于占地面积的30%。

(一)门诊用房

门诊用房的布局应从病人的诊治流程和各部分功能需要出发,力求紧凑、合理、便捷、有利于室内外人流的聚散。

合理布置出入口及候诊、取样等场所,规模较小时应以合科集中候诊为宜。

1、设立预检问讯台,实行开放式窗口服务,装备电子显示屏幕。

2、单位内各诊室使用面积须在12M2以上并配备基本的诊疗设备;门诊输液室使用面积≥50M2。

康复治疗室和健康教育室面积均应在25M2以上,同时配置适宜的康复器材、电化教育装置等相应的设施设备;观察室应设置适量日间观察床和输液躺椅,有防暑保暖设施。

3、急诊室、抢救室紧邻设置,均设在交通便捷处;急诊室有便于识别的醒目标牌,夜间有指示灯。

妇产科等需要自成一区的科室,应视规模大小进行合理布局,并解决好出入口、厕所、隔离等问题,避免或减少交叉感染;注射室宜与观察治疗用房贴邻布置;建立流程科学、合理、规范,相对隔离的传染病专病门诊。

(二)住院用房

1、病房的床位设置,一般以3床(单排排列)/间为主,不超过6床(双排排列)/间。

病区床单元设施齐全,每病床净使用面积应大于6M2,病床和厕所要设紧急呼叫装置,并保持警铃24小时畅通。

有条件的可在病室内配有电视、空调、卫生间、淋浴装置。

2、病房门应直接开向走道,门扇设观察窗;护士办公室宜用开敞空间,与护理单元走道联通,到最远病房门口不应超过30米,并与治疗室相通;重危症病房为单床间,位置宜靠近护士办公室;护理单元中的厕所、盥洗设于一区,应满足方便适用、清洁卫生、减少污染等要求。

传染病床与普通病床统一管理时,相互应有明确分隔并单独设出入口。

(三)预防保健用房

1、预防保健部处于院内独立小区,业务用房面积不少于150M2,有独立的健康人群通道,做到健康人群与疾病患者管理及服务分离且应相对独立,室内外墙面、地面平整光洁,有幼儿娱乐设施。

2、设有办公室1-2间,儿保门诊2间,妇保门诊2间(可设在门诊),候诊宣教室,档案资料室,贮藏室,免疫接种室等。

健康教育室使用面积≥30M2。

免疫接种室分类设室(或一苗一隔),使用面积≥50M2,各接种室(隔)有明显标志牌。

(四)放射用房

放射科位置应放在医疗康复部底层,相对处于盲端并与住院有方便联系的部位;放射科应具备透视(摄片)室、暗室等用房,暗室与透视(摄片)室净空、墙体、地面、门窗等应满足设备安装要求和防护规定;放射科、功能检查等用房应有相应的防潮、防辐射、绝缘和漏电保护等设施。

(五)检验用房

检验用房视规模大小,一般设临床、生化、细菌检验,有细菌检验的应单独设室,其它除必须分室设置的项目外,可采用合室或套间方式,但必须符合检验工作流程;检验用房宜设于朝北方位,应兼顾预防保健、门诊、住院共用和方便病人,有良好通风措施。

(六)手术、产房用房

手术、产房用房的布置应符合功能流程和洁污分区要求,手术、产房用房应邻近外科、妇产科病房,并自成一区,19床以下卫生院手术用房及产房宜设在门诊部适当位置,与妇产科诊室联系便捷;产房宜自成一区,也可与手术室合区,与其相应的用房、设施与设备在建设中应统一安排;手术室的朝向以北向为宜,其他朝向时应有遮光措施,手术室门宽、开启方式应满足通行、运送病人、洁净、防污染的要求;手术室的管线应暗设,洗手间的洗手嘴按不少于两个非手动洗手水嘴设置。

(七)康复治疗室

康复治疗室应设在门诊,在保证足够空间的条件下,康复室可与针灸、推拿共设一室,康复室的床间应设帷帘相隔,并与住院有方便联系。

(八)供应(消毒)室

供应室应设在业务区的适中部位,并相对独立,平面布置应符合工艺流程和洁污分区要求,消毒应贴邻贮存、分发,并有传递窗相通;洗涤池设通用和专用两种,直接用燃料消毒时,应符合便捷卫生的要求。

(九)药房

药房位置应与挂号、收费、划价邻近,中、西药房应分设,贵重药、剧毒药、限量药,以及易燃、易爆药物的贮藏处应符合有关要求并有安全设施,中药煎药处可单独设置;药库或贮药室的门宽应适应药品的搬运,中、西药房均应满足防潮、防腐、防尘等要求;取药窗的宽度不小于1.5m。

窗台高度1.1m左右。

(十)辅助用房

洗衣房的设置要合理,并在清洁位置设有晒衣场地,布局上应符合收受、浸泡消毒、洗衣、晒(烘)干、贮存、发放等工艺流程;锅炉房、配电房、营养厨等应合理规划、方便使用、安全。

四、基本设备

(一)公共卫生设备

电脑、打印机、电话、通讯网络等网络直报设备;电视机、VCD或DVD、数码照相机等健康教育设备;160立升以上冰箱(2台)、冷藏包(7个)、温度记录仪等计划免疫冷链设备和空调等取暖、降温设备;显微镜等痰检、镜检设备,喷雾器(消毒、杀虫各1台)等消杀设备,肠道门诊、发热呼吸道门诊消毒、防护设施、设备。

(二)急诊抢救类设备

多参数监护仪、简易呼吸机或呼吸气囊、吸引器、全自动洗胃机、气管切开包等八包、氧气瓶、氧气推车、抢救床、急救箱。

心脏除颤仪(选择性配备)、输液泵(选择性配备)。

(三)诊断类设备

300mAX光机、500mAX光机及闭路电视系统(选择性配备)、洗片机、观片灯、贮片柜。

台式或手提B超、心电图机、彩色B超。

离心机、生物显微镜、冰箱、计算机、尿液分析仪、血球计数仪、血凝仪、电解质分析仪、分光光度计、半自动生化分析仪、酶标仪、洗板机、恒温箱、干燥箱、快速血糖测定仪、胃镜(选择性配备)。

胎儿监护仪、妇科治疗仪、胎心监护仪、妇科检查器械、喉镜、眼科裂隙灯(选择性配备)、眼底镜、诊断桌椅、血压计、听诊器。

(四)治疗类设备

麻醉机、无影灯、手术床、高频电刀、电子灭菌器、手术推车、器械柜、手术器械。

综合产床、新生儿复苏台、婴儿暖箱、牙科综合治疗椅、耳鼻喉综合治疗椅、超声波治疗仪、针灸治疗仪。

(五)其它设备

病床及配套的床单元、高压消毒设备、输液椅、骨盆测量仪、杠杆式儿童磅秤。

五、人员配备

乡镇卫生院的人员配备要以精干、适量和高素质为原则,保证满足综合卫生服务工作的需要。

人员配备必须满足以下要求:

(一)人员总数可按每万常住人口11-15人(最高不超过18)的比例配备,卫技人员应占人员总数的90%以上,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的医师达到30%以上。

按照常住人口1.5/万-2/万比例配备专业公共卫生人员。

根据实际需要配备适量的护理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二)卫生技术人员必须具有国家法定的执业资格,乡镇卫生院实行后勤社会化,新进后勤人员不使用人员编制。

(三)乡镇卫生院一般配备院长1名,副院长1-2名。

中心乡镇卫生院建设和设备配备标准

一、机构设置

中心乡镇卫生院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预防、保健、医疗技术指导中心,负责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等综合服务;负责对村卫生室的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以及乡村医生培训等;协助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对区域范围内一般卫生院的技术指导等工作。

中心乡镇卫生院不得规划设置在县城,所在位置应综合考虑人口的聚集度、交通便利性以及辐射周边乡镇等因素,一般按当地农村常住人口每20-30万人1所的标准设置【原则上30万人以下的县(市、区)按1所、30-55万人的按2所、55-80万人的按3所、80-105万人的按4所、105-130万人的按5所、130万人以上的县(市、区)按6所设置】。

二、建设标准

㈠建筑面积。

业务用房(不含职工生活用房)面积每床55-80平方米,各功能用房面积应满足功能、业务及设备装备的需要。

㈡规划布局。

应根据功能、流程、管理、卫生等方面要求,对建筑平面、道路、管线、绿化和环境等进行综合设计。

平面布局应符合下列要求:

1、科学合理、节约用地。

2、功能分区合理,洁污流线清楚,避免交叉感染。

3、建筑布局紧凑,交通便捷,管理方便,减少能耗。

4、住院、手术、功能检查等用房应处于相对安静位置。

5、病房、诊疗室等主要医疗用房应有适宜的朝向和良好的自然通风。

㈢建筑标准

1、主要建筑采用框架或砖混结构,设计、施工和选材要严格贯彻国家建筑节能、环保的有关标准和要求。

一般医疗用房室内净高为2.7~3.3m。

房屋首层室内外地面高差,不宜小于0.45m。

院区出入口不少于二处。

2、房屋建筑耐久年限不应低于二级,建筑安全等级应达到二级以上。

根据《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要求,设置无障碍设施。

3、预防保健用房。

应根据规模和免疫规划、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健康档案等业务需要合理设置,宜与行政用房邻近。

妇幼保健用房宜与妇产科门诊联系便捷,且与普通门诊、放射科分开设置。

4、门(急)诊用房的布局应从医疗流程和各功能需求出发,做到紧凑、合理、便捷,交通流线清晰,门诊出入口及候诊、取样等场所应合理布置。

其中:

①注射室应与观察治疗室相邻设置;②急诊室应设在1层,位置要醒目,应方便利用门诊及医技设施;③妇产科布置应相对独立,内部布局、出入口、卫生间设置合理,注意保护个人隐私,避免交叉感染;④传染病门诊和隔离观察室应合理布置,相对独立,避免交叉感染,并宜有单独出入口。

5、中心乡镇卫生院住院部应自成单元。

应以2床/间和3床/间为主,不宜超过6床/间。

重危症病房应为1床/间,位置宜靠近护士办公室;产科母婴同室每床使用面积不应少于6㎡。

病房门宜双向开启,门净宽不得小于l.10m,门扇应设观察窗。

护士站宜采用开敞式,与护理单元走道联通,距最远病房不宜超过30m,并与治疗室相通,与医生办公室相邻。

6、放射用房应设在底层,并与门诊部和住院部联系方便。

X光透视(摄片)室应与暗室相邻,其空间尺寸、墙体、地面、门窗等应满足设备安装和放射防护要求,并有通风、换气措施。

7、检验用房应方便病人,保证门诊、住院和预防保健共享。

规模应根据开展的业务项目确定,室内布置应符合检验工作流程。

外窗宜朝北设置,应有良好通风措施。

8、手术室按一般手术室等级要求设置。

手术室、产房宜合区设置(即手术室、产房合用或在同区内分设),并邻近外科、妇产科病房。

手术室、产房的布置应符合洁污分区的要求。

9、供应(消毒)用房宜设在医疗区的适中部位并相对独立。

平面布置应符合工艺流程和洁污分区的要求,消毒应与贮存、分发相临,并设传递窗相通。

10、药房应与挂号、收费、划价用房邻近。

毒性、麻醉、精神和放射性等特殊药品的贮放处应有安全设施。

中药煎药可视需要安排用房。

11、中心乡镇卫生院建筑装修和防护应符合下列规定:

⑴医疗用房的墙面、顶棚应易于清扫、不起尘、易维修。

手术间、产房墙面应采用瓷砖或其他便于清洁、消毒的材料。

⑵地面应采用防滑、宜清洗的材料。

检验用房地面还应耐腐蚀;有防尘、防静电要求的医疗设备,用房地面应选择相应功能材料。

⑶化验台、操作台等台面应采用耐腐蚀、易冲洗、耐燃烧面层。

相关洗涤池和排水管应采用耐腐蚀材料。

⑷放射科、功能检查等用房应有防潮、防辐射、剩余电流保护等设施。

⑸供应室、药房(库)、太平间等应有防虫、蝇、鸟、鼠等动物侵入的设施。

药房(库)还应有防潮设施。

⑹通信设备设施及弱电系统建设符合信息化管理要求。

12、供水、供电设施完善。

不能由市政供水的,卫生院应自备供水设施;给水水质、污水、污物处理符合国家规定。

供电宜采用双路电源供电,不能保证持续供电的地区,应设自备电源;电源装配容量应满足现有设备和近期的增容需求;院区内宜采用分回路供电方式。

13、应配置完善、清晰、醒目的标识系统。

14、建筑内外装修和院区环境,应符合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有利于患者生理、心理健康,体现清新、典雅、朴素的行业特点和当地民俗特点。

宜选用经济、耐久、功能性好并符合卫生学要求的材料,严禁奢华装修。

15、建设项目设计、监理、施工等应以县(市、区)为单位统一组织。

要从规划设计、建筑材料、工程施工等各个环节和方面严把质量关,坚决杜绝“豆腐渣”工程。

三、设备配置标准

中心乡镇卫生院的设备配置,应与医技人员的技术水平、开展的业务项目及工作量相适应,并应充分共享,提高设备利用率。

中心乡镇卫生院设备配置参考品目:

㈠中心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配置基本品目

功能科、室

序号

设备名称

单位

1.预防保健室

1

电冰箱

2

身长体重计

2.急诊抢救室

3

急救箱

4

抢救床

5

心电图机

6

除颤器

7

呼吸机

8

洗胃机

9

吸引器

10

担架

11

氧气瓶

12

氧气瓶推车

13

气管切开包

14

静脉切开包

15

移动紫外线灯

16

地站灯

17

药品(器械)柜

3.普通诊室

18

诊床

19

观片灯

4.外科换药处置室

20

换药车

21

切开包

22

地站灯

5.中医科

23

电针仪

24

艾灸仪

25

智能通络治疗仪

26

颈腰椎牵引设备

27

中药熏蒸设备

28

TDP神灯

29

中药雾化吸入设备

6.妇产科

30

妇科检查床

31

妇科检查器械

32

上取环器械

33

人流器械

34

人流吸引器

35

手术器械台

7.五官科

36

五官科椅

37

常用五官科器械

38

检眼镜

39

视力表灯

40

口腔综合治疗台

41

药品(器械)柜

42

地站灯

8.药房

43

毒麻药品柜

44

电冰箱

45

药物天平

9.中药房

46

中药饮片柜(药斗)

47

药架(药品柜)

48

调剂台

49

药戥

50

电子秤

51

小型粉碎机

52

小型切片机

53

小型炒药机

54

消毒锅

55

标准筛

56

煎药机

57

包装机

58

冷藏柜

10.注射室

59

注射处置台

60

药品柜

11.观察治疗室

61

观察床

62

输液架

63

治疗车

64

地站灯

12.检验科

65

生化分析仪

66

血球计数器

67

尿分析仪

68

电解质分析仪

69

生物显微镜

70

离心机

71

干燥箱

72

电冰箱

73

电热恒温培养箱

74

分光光度计

75

分析天平

76

水浴箱

77

药品试剂柜

78

净化工作台

13.放射科

79

X光机

80

洗片机

81

铅屏风

82

铅围裙

83

铅手套

84

看片灯

14.病房

85

超声波诊断仪

86

病床

87

除颤监护仪

88

药品柜

89

治疗车

90

病历柜

91

担架车

92

看片灯

93

氧气瓶

94

地站灯

95

换药车

15.手术室

96

手术床

97

无影灯

98

电动吸引器

99

麻醉机

100

呼吸机

101

氧气瓶

102

监护仪

103

担架车

104

手术器械台

105

器械柜

106

剖腹手术器械

107

肛门手术器械

108

气管切开手术器械

109

妇产科手术器械

110

基础手术器械

111

计划生育手术器械

112

地站灯

113

紫外线灯

114

立式血压计

115

药品柜

16.产房

116

产床

117

接生包

个 

118

氧气瓶

个 

119

地站灯

120

药品(器械)柜

121

器械台

122

多普勒胎儿诊断仪

123

新生儿床

124

常用产科器械

125

高压消毒锅

126

新生儿体重计

台 

17.运输工具

127

救护车

18.其它

128

计算机

129

一次性器具毁形机

附件4

村卫生室建设和设备配备标准

一、设置原则

按照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的要求,本着方便农村居民的原则,按照行政村或3000-5000人口规划设置村卫生室。

二、机构设置

村卫生室应设全科医疗诊室(包括中医诊室)、治疗室、换药室、观察室、健教室、药房和档案室等室。

有条件的可单独设立中医诊室、康复室,其余根据工作需要设置。

三、基础设施

村卫生室的业务用房使用面积不低于100M2,标准面积为120M2,每个诊室使用面积一般在8-12M2。

建筑要求功能分区合理,流程科学,环境温馨,符合国家卫生学标准。

村卫生室的整体环境要求简洁明快,具有醒目的服务标识。

具有有线电话和互联网络。

四、基本设备

村卫生室应配备诊断床、诊桌椅、观察床、治疗(处置)台、听诊器、体温计、血压计、治疗盘、有盖方盘、输液架、氧气包、耳鼻镜、身高体重器、出诊箱、污物桶、紫外线灯、便携式高压消毒锅(带压力表)、药橱柜、手电筒、应急照明灯、电脑、电视机、打印机、DVD、空调等必备的器材设备。

有健康教育宣传栏及设备,有关制度及图表规范上墙。

五、人员配备

村卫生室的人员配备要以精干、适量和高素质为原则,每个室人员一般3-5人为宜。

村卫生室至少应有1名女乡村医生或女执业助理医师。

卫生技术人员必须具有国家法定的执业资格,从业人员必须有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或执业助理医师以上专业资格证书,并逐步取得《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合格证书》。

其他工作人员也必须具备相应的执业资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