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苏教版最新教案附录一二.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70964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124.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上册苏教版最新教案附录一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五年级上册苏教版最新教案附录一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五年级上册苏教版最新教案附录一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五年级上册苏教版最新教案附录一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五年级上册苏教版最新教案附录一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五年级上册苏教版最新教案附录一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1页
五年级上册苏教版最新教案附录一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1页
五年级上册苏教版最新教案附录一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1页
五年级上册苏教版最新教案附录一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1页
五年级上册苏教版最新教案附录一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1页
五年级上册苏教版最新教案附录一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1页
五年级上册苏教版最新教案附录一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1页
五年级上册苏教版最新教案附录一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1页
五年级上册苏教版最新教案附录一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1页
五年级上册苏教版最新教案附录一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1页
五年级上册苏教版最新教案附录一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1页
五年级上册苏教版最新教案附录一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1页
五年级上册苏教版最新教案附录一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1页
五年级上册苏教版最新教案附录一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1页
五年级上册苏教版最新教案附录一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1页
亲,该文档总共6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上册苏教版最新教案附录一二.docx

《五年级上册苏教版最新教案附录一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上册苏教版最新教案附录一二.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级上册苏教版最新教案附录一二.docx

五年级上册苏教版最新教案附录一二

课题:

确定位置第1课时2014年8月29日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定;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学生经历用数对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到用数对描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确定位置。

难点:

用数对表示方格图中点的位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人一张白纸。

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

1.讲述:

老师今天带来了两张电影票,谁能找到座位我就送给他。

2.出示两张电影票。

5排12号

3.提问:

为什么根据这两张电影票都不能准确地找到位置?

4.小结:

要想准确地找到位置要知道相应的排数和号数。

二、认识列、行

1.多媒体出示:

春节联欢晚会现场的座位图(实景图)。

伏明霞刘翔杨振宁大山

王力宏杨利伟李咏王义夫

周杰伦王小丫王心凌赵忠祥

(其中只有刘翔看得比较清楚,其余的都比较模糊)

2.谈话:

你们从中认出了谁?

他坐在哪里?

学生可能会说“坐在第1排第2个”,也可能会说“第3排第2个”,也可能说“第2排第3个”,还可能说“第2排第1个”。

引导:

听了同学们的发言,你们有什么感想?

提问:

你们觉得怎样才能正确地说出刘翔的位置呢?

3.自学教材第123页例1。

提问:

你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自学到的知识吗?

学生上讲台结合场景图讲解:

实际上,在确定位置时,竖排(手指着场景图中的竖排)叫做列,横排(手指着场景图中的横排)叫做行。

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

提问:

(指任意场景图的某一竖排)这叫什么?

是第几列?

(指任意场景图的某一横排)这叫什么?

是第几行?

4.小军在第几列、第几行?

怎样用数对表示?

5.小组合作交流。

三、确定位置

1.提问:

你能用符号表示这个场景中不同的座位,并详细地标出这一场景里的每一列和每一行吗?

学生在白纸上尝试完成,完成后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并说一说你是怎么具体地标出每一列和每一行的。

2.提问:

现在你们能准确说出刘翔的位置了吗?

请你用彩色笔圈圈、画画。

(第2列第3行)

3.揭示:

(指着图中刘翔的位置)刘翔坐在第2列第3行,在数学上可以用数对表示为(2,3)。

提问:

你能理解这个数对的含义吗?

数对中的2表示什么?

3呢?

明确:

数对中的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两个数之间要用逗号隔开,两个数的外面要用小括号括起来。

四、尝试应用1

1.提问:

你们能在图中找到第4列第2行的位置吗?

用数对如何表示?

请一位同学上台写一写,其余同学在白纸上圈一圈,并写出数对。

完成后请一位同学上台指一指第4列第2行,再集体校对数对的写法和每个数表示什么。

谈话:

那么第4列第2行到底是谁呢?

我们一起看看。

2.提问:

数对(1,1),这里的两个“1”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谈话:

第1列第1行会是谁?

3.多媒体出示所有的人。

提问:

选出一位你最喜欢的人,找一找他所在的位置并用数

对表示,将你所写的数对给同桌欣赏一下,并请他找一找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位?

同桌互相合作。

4.完成“练习”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观察在同一列或同一行的瓷砖的位置,说说表示它们位置的数对有什么共同点。

5.完成练习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

提问:

你发现花色瓷砖位置的规律了吗?

五、深入探究

1.讲述:

同学们都去过公园吧,老师这里有一张公园的平面图,欣赏一下好吗?

2.出示例2公园平面图。

(去掉数字)

提问:

比较一下,这个公园平面图与我们认识的瓷砖图、地砖图一样吗?

有什么区别?

3.提问:

要想确定每个景点的位置,你们觉得要先怎么做?

(先标上列和行)请同学们打开自己的公园平面图,试着在图上标出具体的列和行。

学生自主尝试,完成后利用实物投影汇报。

4.集体交流汇报。

讨论:

你们认为这种标法可行吗?

5.学生讨论过后教师在例题图上标出“0'',说明为了避免一些误导,我们在写列与行时,数序都是从。

开始,O既表示列数的起点,也表示行数的起点,然后将列数、行数标注完整。

学生修改自己的公园平面图。

六、尝试应用2

1.提问:

你能用数对表示儿童乐园的位置吗?

先写一写,再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提问:

其他景点你们也能用数对表示吗?

请你先独立写一写,再和同桌说说你的想法,最后集体交流。

3.比较这些景点在图中的位置,并说说表示这些景点的位置的数对有什么共同点。

4.小结:

儿童乐园和草坪的位置、饭店和水池的位置在图中处在同一行,所以用数对表示时,数对中的第二个数相同;盆景园和饭店、书报亭和儿童乐园在图中处在同一列,所以数对中的第一个数相同。

5.提问:

你还能找到哪个位置与儿童乐园在同一行的,能用数对表示吗?

你能再写出一些数对,使这些数对所表示的位置与儿童乐园是同一列的吗?

学生尝试。

七、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第124页“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2.出示练习第5题。

独立完成第

(1)小题,提问:

在描述书店的数对中有两个“3'',这两个“3”表示的意思相同吗?

教师写出两个数对(6,2)(2,6),请同学们猜一猜这两个数对所表示的位置相同吗?

说说理由。

再请同学们在图中分别找到这两个数对所对应的位置验证自己的猜想。

独立完成第(3)题,先画路线,再说一说。

在说的过程中要说清先走到哪个位置,并用数对表示,再走到哪里。

3.讲述:

刚才我们表示的都是小范围的平面上一个物体的位置。

如果在一个很大很广的范围中,如确定地球表面某个点的位置的时候,就很难用几行几列来表示。

这样的情况下怎样确定位置呢?

自主阅读“你知道吗?

"

八、全课小结

提问: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什么方法确定位置?

你有哪些收获?

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还有什么问题吗?

板书设计:

用数对确定位置

数对中的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两个数的外面用小括号括起来。

数对能准确描述一张图纸上一个图形的具体位置。

教后感:

 

 

课题:

数字与信息第1课时2014年8月29日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交流和调查活动中了解数字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它们的实际价值,感受数字编码的思想和方法,发展实践能力。

2 .通过解读数字所蕴含的信息,让学生充分享受探究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在观察、交流和调查活动中感受数字编码的思想和方法,发展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课前对有关数字信息进行调查,主要有:

1.常用的一些特殊电话号码及其作用。

2.学校和家庭居住地的邮政编码及其含义以及为什么寄信时要填写邮政编码。

3.家庭成员的出生日期和身份证号码。

4.自己学籍卡上的学籍号的编排规律。

二、提出问题

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一些像电话号码、门牌号码这样用数字组成的号码。

你知道下面这些号码分别表示什么吗?

(出示教材129页上方图片)

学生回答:

这些分别是电话号码、门牌号码和火车车次编号。

师:

回答得很好。

这些都是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

可见,在生活中,数字编码随处可见。

三、比较分析

1.小组交流:

分别说说自己家庭成员的出生日期和身份证号码。

2.讨论:

(1)你能从身份证号码中读到哪些信息?

请向同学们做介绍。

(2)不同的身份证号码里有相同的部分吗?

你知道这一部分所包含的信息吗?

(3)你还有什么发现?

(4)你知道身份证上的数字编码有哪些用处吗?

3.提问:

(l)你还见过哪些用数字编码表达信息的例子?

(2)用数字编码表达信息有什么好处?

四、设计方案

如果要为全校同学编号,你想表达哪些方面的信息?

准备怎么设计?

学生自行设计编码,之后小组讨论,各个小组优化出一个最好的方案在全班说明。

小组1:

我想用8位数的编码,分别表示全校同学的人学年份、班级和学号信息等。

小组2:

我们组用的是6位数的编码,分别表示全校同学的年级、班级、学号和性别等信息。

小组3:

我们小组……

师:

你们设计的编码方案都很好,都能达到学校的要求,真是太棒了!

五、拓展延伸

你还见过哪些用数字编码表达信息的例子?

它们分别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各表达了怎样的信息?

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师汇总后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第130页的“拓展延伸”,感受数字编码的实用性和广泛性。

六、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方面的内容?

有什么特点?

板书设计:

数字与信息

提出问题

比较分析

设计方案

拓展延伸

 

教后感:

课题:

认识负数第1课时2014年8月29日

教学目标:

1、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知道负数和正数的读、写方法,知道O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借助熟悉的生活情境,在经历与合作中,体会负数的意义,了解正负数是一对相反意义的量,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间题。

3、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的简洁之美;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初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难点:

用正数、负数描述和表示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准备:

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视频片段,用例1 、例2 的主题图制成的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

老师带来了一段天气预报。

(播放电视台的天气预报片段)

二、自主探索

师:

这是我国三个城市―南京、三亚和哈尔滨的天气情况。

(多媒体出示例1主题图)

1.教学例1。

(1)认识温度计。

师:

我们怎样才能准确知道某个城市的温度呢?

(用温度计测量)

把温度计实物投影并提问:

从温度计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认识“℃”、“下”以及认读温度的方法)

(2)认读南京的气温。

师:

你能读出图上的气温吗?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学生观察后尝试读出温度)

根据学情引导学生认识温度计上1小格表示2摄氏度,表示南京气温的是0刻度线,就是零摄氏度。

(3)认读三亚和哈尔滨的温度。

师:

你能用这样的方法认读三亚和哈尔滨的气温吗?

在学生读的基础上交流:

表示三亚的气温在O刻度线以上10格,就是零上幼摄氏度;表示哈尔滨的气温在。

刻度线以下10格,就是零下20摄氏度。

(4)师:

三亚和哈尔滨的气温一样吗?

不一样在哪里?

小结:

三亚的气温是零上20℃,哈尔滨的气温是零下20℃。

以。

℃为界,一个在。

℃以上,一个在0℃以下。

一上一下,正好相反。

(5)尝试用正、负数记录。

师:

请你想办法记录这三个温度,比一比谁的办法最简洁。

预设一:

零上20摄氏度,0摄氏度,零下20摄氏度;预设二:

20度,0度,零下20度;预设三:

+20℃,0℃,一20℃。

优化方法,比较得出:

第三种最简单,即+20℃,。

℃,一20℃。

(板书这三个温度)

(6)教学正、负数的读写方法。

出示“+20℃”,请学生个别读、齐读后告诉学生“+20”以写作20(板书);出示一20,请学生个别读和齐读。

2.教学例2。

(1)出示例题2主题图片并提问:

你从图上获得了哪些信息?

(介绍海拔高度是指与海平面比较所得到的相对高度)

师:

新疆吐鲁番是我国海拔高度最低的地方,从图上你能看

出它的海拔高度是多少吗?

你从图中还能看出什么?

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表示海拔高度吗?

(2)引导学生发现:

比海平面高8844.4米时可以记作+8844.4米;比海平面低155米时可以记作一155米。

(板书)

3.揭示概念。

(l)认识负数。

根据板书,提问:

你能把这些数分类吗?

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交流,齐读各个正负数。

(适时揭示并板书:

像+20、+8844.4遥样的数都是正数。

像一20、一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

(2)认识0与正、负数的关系。

师:

0是什么数?

(引导学生观察温度计与海拔高度图)揭示:

O是正数、负数的分界线,所以O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板书)

(3)写正负数。

师:

请你自己写出几个正数和几个负数。

看看谁写的数与众不同,看谁写得又对又快!

(学生写完后先同桌交流,再透择有代表性的数进行交流,学生可能会写出正负小数、分数,肯定学生的写法正确,告诉学生,我们暂时只研究正、负整数和0.)

三、巩固练习

L教材第2页的“练一练”。

学生读数、填数后交流。

教师追问学生为什么没有填写0?

2.教材第5页“练习一”第1题。

先读一读温度再说出哪个翻是正数,哪个数是负数。

3.引导学生读一读教材第4页的“你知道吗?

'’学生读完后,让他们说说自己有什么感受。

4.教材第5页“练习一”第3题:

写出5个正数和5个负数。

读出所写的数,并判断写的是否正确。

5.出示:

+8和一5,引导学生结合今天学习的内容,说说这两个数表示的意思。

四、全课总结

1.师:

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课题:

认识负数)

2.师:

生活中,你在哪里见到过负数?

(学生可能会说出存折、工资卡、电费卡等,学生说出后要求说说这些负数的意思)

3.小结:

(电脑出示有关图片)像零摄氏度以上与零摄氏度以下,海平面以上和海平面以下,地面以上和地面以下,存钱和取钱,比赛的得分和失分……都是表示相反意义的量,都可以用正数和负数表示。

生活中还有哪些能用负数来表示的呢?

请大家课后再找一找。

板书设计:

认识负数

正数0负数

十20℃也可以写作2Q℃0℃一20℃

+8844.4米一155米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后感:

 

课题:

正负数的应用第1课时2014年8月29日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盈与亏、收与支、升与降、增与减,以及朝两个相反方向运动等现实的情境中应用负数,感受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一些相反意义的量,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能用正负数描述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2、结合现实情景,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应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

难点:

分清楚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的具体含义。

教学准备:

教学配套光碟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谈话:

昨天,我们学习了正数和负数,知道像零摄氏度以上或以下、海平面的以上或以下等,都分别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

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会用到正数和负数。

2、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认识负数。

二、新知学习。

1、学习例3。

谈话:

张阿姨开了一家服装店,老师收集的服装店上半年每月的盈亏情况。

出示统计表。

(1)观察表格,你读到了哪些数据,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2)这里的正数和负数表示的盈亏情况一样吗,你知道盈和亏分别是指什么意思吗?

教师说明:

习惯上盈利用正数表示,亏损用负数表示。

(3)再来观察表格,从表中你能知道些什么呢?

(4)你认为这家服装店生意总体情况怎样,为什么?

2、试一试。

谈话:

想了解这个服装店下半年的盈利情况吗?

请根据服装店去年下半年的盈亏情况,填写下表。

七月份:

亏损1200元;八月份:

亏损650元;九月份:

盈利2500元;十月份:

盈利4300元;十一月份:

盈利3700元十二月份:

亏损250元;

月份七八九十十一十二

盈亏(元)

(1)学生独立填表。

(2)交流反馈:

正确读出表格中的数据。

(3)光看表格,能介绍一下服装店下半年盈亏情况吗,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4)教师小结:

正数和负数可以分别用来表示盈利与亏损的情况。

2、学习例4。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说一说图中的方向。

(2)提问:

从平面图上你能知道些什么呢?

(公园在学校的西面2千米,邮局在学校的东面2千米,)

(3)讨论:

①如果小华从学校出发,向东西方向的大街走2千米,可能到什么地方呢?

②如果把向东走2千米记作+2千米,那么向西走2千米可以记作什么呢?

(4)思考:

从学校出发,沿南北方向的大街走2千米可能到什么地方?

请根据行走的方向和路程,分别写出一个正数和一个负数,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

(5)小结:

通过例三和例四的学习,我们应该有所收获:

正负数经常被用来表示生活中一对相反的量。

如例三中的盈利和亏损,例四中的向东对向西,向南对向北。

3、练一练:

蓝色线框出的数表示什么?

4、练习一的第5题。

(1)升降机上升8米记作+8米,下降5米记作()米。

(2)一幢大楼18层,地面以下有2层。

地面以上第3层记作+3层,地面以下第1层记作()层,地面以下第2层记作()层。

(3)学校举行自然科学知识竞赛,抢答题的评分规则是答对一题加100分,答错一题扣10分。

如果把加100分记作+100分,那么扣10分应记作()分。

交流:

大家看看,这里又有哪些相对的量可以分别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呀?

5、第6题

(1)、观察小明家今年四月上旬的收入和支出的记录表。

引导思考:

正数表示什么,负数表示什么,你能说一说小明家各项收入和支出的情况吗?

同桌互相说一说。

教师小结:

及时记录家庭收支情况是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小明家的生活习惯真好啊。

(2)、如果张军向东走30米,记作+30米,那么李刚向西走52,记作()米。

如果张军向北走40米,记作+40米,那么李刚走“-40米”,表示他向()走了()米。

6、第7题

(1)教师逐步画出数轴,学生观察教师画的过程。

对照数轴:

让学生观察:

正数、负数离0越近,大小有什么不同

正数和负数在数轴上的排列方向是怎样的?

(2)如果从0开始,向东走1步、2步、4步,到达的位置用数轴上“0”右边的点及相应的数1、2、4表示,那么向西走1步、2步、5步,到达的位置应该用“0”左边的点及相应的-2、-2、-5表示。

(3)你会填一填、读一读吗?

(4)从0开始,向右依次读一读;从0开始,向左依次读一读。

边读边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5)闭眼想一想,-2接近2还是接近0?

再看一看,你想对了吗?

7、第8题,

先让学生明确表中正数表示上车的人数,负数表示下车的人数0表示没上车也没下车。

三、知识介绍

1、教师提问:

大家知道最早认识和使用负数的是哪个国家吗?

2、学生阅读《你知道吗》相关知识。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可能会用到负数呢?

板书设计:

正负数的应用

         -1800     -900

         +2       -2

盈利用正数表示亏损用负数表示

向东走用正数表示向西走用负数表示

向北走用正数表示向南走用负数表示

    数轴上以0为原点,0左边为负数,都比0小,0右边为正数,都比0大。

教后感:

 

课题: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第1课时2014年9月2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讨论思考,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并能应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测量、填表、讨论、分析、归纳等活动过程,体会“等积变形”思考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初步知道转化的思想在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时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难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剪下教科书第115页上的平行四边形、表格、长方形框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说出学过的平面图形。

2、在这些图形中,哪些图形的面积你会求?

怎么求?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1中的第1组图

下面的两个图形面积是否相等?

在小组里说一说你准备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

学生分组活动后交流。

(2)出示例1中的第2组

你还能用刚才的方法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大小吗?

(学生交流,教师适当强调“转化”的方法。

(3)揭示课题:

把不熟悉的图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并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这是数学上一种很重要的方法——转化。

今天我们就运用这种方法来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板书课题)

2、教学例2:

(1)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

问:

你能想办法把这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吗?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交流操作情况

第一种:

①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左边的直角三角形。

②把这个三角形向右平移。

③到斜边重合。

第二种:

①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高将其剪为两个梯形。

②把左侧的梯形向右平移。

③到斜边重合。

这两种剪拼方法有什么共同点?

(4)课件进行演示并小结。

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剪开,再通过平移,都可以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

说说你们为什么要沿着高剪?

学生讨论并汇报想法,小结:

沿着高剪,能使拼成的图形出现直角,从而符合长方形的特征,能拼出长方形。

3、教学例3:

(1)提问:

是不是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都能转化成长方形?

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它的面积大小会不会改变呢?

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2)学生操作:

请大家拿出从教科书第115页上剪好的任选一个平行四边形,先把它转化成长方形,再求出面积并填写下表。

转化成的长方形

平行四边形

长(cm)

宽(cm)

面积(cm)

底(cm)

高(cm)

面积(cm)

(3)小组讨论:

①转化后长方形的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吗?

②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③根据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4)反馈、交流、抽象出面积公式

根据学生总结,形成下面的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5)用字母表示面公式

如果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a和h分别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那么你那能用字母写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吗?

学生回答,并板书:

S=ah(板书)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完成试一试

一块平行四边形玻璃,底50厘米,高70厘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你能独立计算吗?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说说是怎样列式解答的。

2、指导完成练一练:

让学生说说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

计算时应用什么公式?

3、练一练

两条平行线之间画了一个长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长方形长15厘米,宽6厘米,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独立完成练习,说说自己的方法。

集体评讲。

说说连个图形形状不一样,为什么面积一定相等?

4、练习二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想法。

5、练习二第2题

指出每个平行四边形对应的底和高,再各自测量计算。

6、练习二第5题

拿出长方形框架。

操作时,一个长方形不动,另一个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

(1)周长相等吗?

面积呢?

为什么?

(2)连续拉动长方形,面积的变化有什么特点?

四、作业:

练习二第3、第4题。

五、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了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新图形转化已学过的图形

割补、剪拼

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