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生物技术全本整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73261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58.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食品生物技术全本整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食品生物技术全本整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食品生物技术全本整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食品生物技术全本整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食品生物技术全本整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食品生物技术全本整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8页
食品生物技术全本整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8页
食品生物技术全本整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8页
食品生物技术全本整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8页
食品生物技术全本整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8页
食品生物技术全本整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8页
食品生物技术全本整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8页
食品生物技术全本整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8页
食品生物技术全本整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8页
食品生物技术全本整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8页
食品生物技术全本整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8页
食品生物技术全本整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8页
食品生物技术全本整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8页
食品生物技术全本整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8页
食品生物技术全本整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8页
亲,该文档总共6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食品生物技术全本整合.docx

《食品生物技术全本整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品生物技术全本整合.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食品生物技术全本整合.docx

食品生物技术全本整合

第一章 绪论

生物技术的定义

⏹指人们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其他基础学科的科学原理,采用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按照预先设计改造生物体或加工生物原料,为人类生产出所需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

生物技术各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

生物技术中的五大工程之间是相互依赖、密切联系、难于分割的。

⏹在现代生物技术中基因工程是核心技术,但是基因工程包括蛋白质工程所提供的新的、具有特殊功能的细胞,还必须通过发酵工程或细胞工程来实现它的潜在的经济价值。

⏹酶工程中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技术,它本来就是从发酵工程中分离出来的一部分,也是同发酵工程密不可分的技术。

⏹细胞工程中的动物和植物细胞大量培养技术原理类似于发酵工程。

⏹蛋白质工程是酶工程中酶的分子修饰同基因工程相结合的产物

第二章基因工程原理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

第一节基因工程基础

基因(gene):

⏹DNA分子中含有特定遗传信息的一段核苷酸序列,是遗传物质最小功能单位。

DNA的分子组成

⏹DNA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

核苷酸可被水解产生核苷和磷酸,核苷还可再进一步水解,产生戊糖和含氮碱基。

DNA双螺旋模型

Ø多核糖键是由一系列5’—3’糖-磷酸键作为主链和含有碱基突出组成的。

Ø由于嘌呤碱基总是与嘧啶碱基配对,因此双螺旋的宽度是恒定的,

Ø两条核苷酸链反向平行。

沿着螺旋旋转方向,一条是5’-3’方向,而另一条是3’-5’方向。

Ø每个碱基相对于其相邻的碱基对都绕螺旋轴旋转约36度。

这样约10个碱基对就能旋转一周。

双螺旋体中的两条链彼此环绕形成一条窄沟(约12nm)和一条宽沟(约22nm)。

双链是沿右手方向的;即顺时针方向转动。

DNA复制原理

Ø复制要求两条链分开,从而为互补提供模板。

每一个子代双链与原始亲本的序列相同,并且包括一条亲本链和一条新合成的链。

这种复制方式称为半保留复制。

遗传密码

  61个密码子编码特定的氨基酸,3个密码子编码蛋白质合成的终止信号。

因为20种氨基酸有61个密码子,因此,就出现了同一个氨基酸由1个以上的密码子编码的现象。

这种多个密码子指定同一个氨基酸的现象被称为遗传密码子的简并性。

基因的表达与调控

乳糖操纵子模型

Ø1961年,F.Jacob和J.Monod提出大肠杆菌的乳糖操纵子模型。

Ø操纵子(operon)是一种完整的细菌基因表达单位,由若干个结构基因、一个或数个调节基因及控制单元组成。

控制单元包括一个操纵基因和启动区序列。

Ø结构基因(structuralgene):

细胞中基本看家蛋白质如代谢酶类、转运蛋白质和细胞骨架成份等的编码基因。

Ø调节基因(regulatorygene):

编码用以控制其它基因表达的RNA或蛋白质产物的基因。

Ø操纵基因(operator):

接受来自调节基因合成的调节蛋白的作用,使结构基因转录活性得以控制的特定的DNA区段。

大肠杆菌乳糖操纵子是大肠杆菌DNA上的一个特殊区段,它由调节基因、启动基因、操纵基因和结构基因共同组成。

其中调节基因翻译成阻遏蛋白、启动基因是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操纵基因是阻遏蛋白的结合位点、结构基因可以分别编码三种乳糖酶。

当大肠杆菌在以葡萄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中培养时,乳糖操纵子处于阻遏状态。

这是由于阻遏蛋白与操纵基因结合,阻碍了RNA聚合酶与操纵基因的结合,从而导致结构基因不能转录,不能编码相应的乳糖酶。

当大肠杆菌在以乳糖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培养时,乳糖操纵子处于诱导状态。

此时,由于乳糖和阻遏蛋白结合形成了乳糖阻遏蛋白复合物,使阻遏蛋白的空间构想发生改变,不能再和操纵基因结合,这样就使RNA聚合酶可以顺利地结合到操纵基因上面,从而导致结构基因可以编码三种相应的乳糖酶。

基因工程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理论基础

(1)Avery等的肺炎球菌转化试验证明了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2)Watson和Crick发现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及DNA半保留复制机理;

(3)Crick确立了遗传中心法则,即生物体中遗传信息是按DNA→RNA→蛋白质方向进行传递。

技术基础

(1)如何从生物体庞大的双链DNA分子中将所需要的基因片段切割下来(限制酶);

(2)如何将获得的基因片段进行连接(DNA连接酶);

(3)如何将切割下来的基因片段进行繁殖扩增(基因载体)。

基因工程的诞生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伯格等人于1972年将SV40的DNA片断与噬菌体的DNA片断连接起来,于是产生了一种新的重组DNA分子,从此产生了基因克隆技术。

1973年,科恩等人把非洲爪蟾核糖体基因片断同pSC101质粒重组,转化大肠杆菌,并在菌体内成功转录出相应的mRNA。

这是第一次成功的基因克隆实验。

基因工程(geneengineering):

运用限制酶、连接酶等将不同DNA进行体外切割、连接构成重组DNA,再将重组DNA经生物介导或直接导入等转移方法引入受体细胞进行克隆、表达,从而改变生物遗传性以创造生物新种质,或通过大量扩增为人类提供有用产品等的技术。

基因工程的基本过程

❑从生物体中分离或通过化学合成制备目的基因。

❑目的基因与合适载体进行体外连接,构建重组DNA。

❑将重组DNA导入受体生物细胞以获得转化体。

❑筛选出重组转化体阳性克隆。

❑对重组转化体阳性克隆进一步分析以及操作,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生物细胞中高效表达。

基因工程的特点

❒分子水平上DNA转移过程和细胞水平上的表达。

❒基因的切割、连接等操作全靠酶学方法。

❒整个过程体现不同种间进行无性繁殖,即为克隆过程。

❒在体外建立无性繁殖体系,易于产业化和规模化,对人类健康和经济建设的发展产生巨大作用。

第二节基因工程的工具酶

限制性内切酶的定义

是一类能识别双链DNA中特殊核苷酸序列,并在合适的反应条件下使每条链一定位点上的磷酸二酯键断开,产生具有3‘-OH基团和5’-P基团的DNA片段的内切脱氧核糖核酸酶。

至今发现的限制性内切酶有三种类型,各具特性,基因工程操作中真正有用的是II型酶。

限制性内切酶的命名

命名原则一般是以酶源生物的属名和种名前1、2个字母以及株(型)代号来命名。

如果从同一种生物中先后分离到多种限制性内切酶,则依次用罗马数字表示。

II型限制性内切酶的识别序列

限制性内切酶在双链DNA上能够识别的核苷酸序列被称为识别序列。

限制性内切酶识别序列的共同规律:

呈回文结构,即序列被正读和反读是一样的。

DNA聚合酶的定义

具有催化DNA体外合成反应作用的酶称为DNA聚合酶。

这类酶的特点在于,能够把脱氧核苷酸连续地加到双链DNA分子引物链的3’-OH末端,催化核苷酸的聚合作用。

DNA聚合酶作用时大多都需要模板,合成产物的序列与模板互补。

DNA聚合酶作用的条件

❑要有底物4种脱氧核苷酸三磷酸(dNTP)为前体催化合成DNA,接受模板指导,产物的性质与模板编码相同。

❒不能起始合成新的DNA链,要有引物3’-羟基的存在。

❒催化dNTP加到生长中DNA链的3’-羟基末端。

❒催化DNA合成的方向是5’→3’。

常用DNA聚合酶:

TaqDNA聚合酶

☐具有一种活性:

5’→3’DNA聚合酶活性,以单链DNA为模板,以带3’自由羟基的DNA片段为引物。

❒主要用于:

①对DNA进行测序;②它的发现使PCR扩增特异性DNA片段成为可能。

PCR反应过程中需将模板DNA置于高温下变性、解链,而耐热DNA聚合酶在靶DNA变性的高温下仍能保持活性,因而在PCR过程中只需一次性加入反应系统即可,简化了操作过程。

常用DNA聚合酶:

反转录酶(依赖于RNA的DNA聚合酶)

❑催化以单链RNA为模板生成双链DNA的反应,又称依赖RNA的DNA聚合酶。

❒反转录酶是分子生物学中最重要的核酸酶之一。

以mRNA模板合成cDNA,是其最主要的用途。

T4噬菌体DNA连接酶

❑具有一种活性:

即催化DNA的5’磷酸基与3’羟基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

该酶的核酸底物为黏性末端DNA、平齐末端DNA等。

❒主要用于:

①连接带匹配黏性末端的DNA分子;②使平齐末端的双链DNA分子互相连接或与合成接头相连接。

第三节基因工程的载体

载体(vector)的特点

❑携带外源基因进入受体细胞的运载工具。

❒能在宿主细胞内进行独立和稳定的DNA自我复制。

在插入外源基因后,仍然保持着稳定的复制状态和遗传特性。

❒易于从宿主细胞中分离,并进行纯化。

❒DNA序列中有适当的限制酶位点,最好是单一酶切位点,并位于DNA复制的非必需区内,可以在这些位点上插入外源DNA,但不影响载体自身DNA的复制。

❒具有能够观察到的表型特征,在插入外源DNA后,这些特征可以作为重组DNA选择的标志

载体的报告基因(标记基因)

❑基因工程中利用载体上引入的一些具有特殊标志意义的基因,用于证明载体已进入宿主细胞,并可用来将含有目的基因的宿主细胞从其他细胞中识别区分甚至挑选出来,这种具有标志意义的基因称为报告基因或标记基因。

❒最常用的报告基因有抗药性基因(例如抗氨苄青霉素、抗四环素、抗氯霉素等抗生素抗性基因),此外,还有氯霉素乙酰转移酶基因(CAT基因)、β-半乳糖苷酶基因(lacZ)等。

质粒载体的改造

❑减小分子质量:

非结合型松弛型质粒,在细胞中拷贝数多、扩增后回收率高。

❒改造内切酶位点:

多克隆位点。

❒插入外源基因后,较易导入到受体菌内复制和表达;

❒具有一个或几个报告基因。

现已通过DNA重组技术构建了许多质粒克隆载体供基因工程应用,例如pBR322、pUC系列等。

噬菌体载体

❒插入型载体:

指在基因组非必要基因区内,有一种或不止一种限制酶单一酶切位点可供外源DNA插入,而不缺失其本身任何片段的λ噬菌体载体。

由插入型载体得到的重组DNA分子都比原载体长。

❒置换型(取代型)载体:

指在基因组非必要基因区内,两个或两个以上限制酶切位点间的DNA区段可被插入外源DNA片段置换的λ噬菌体载体。

柯斯质粒载体

❑指一类由人工构建的含有抗性基因、单一克隆位点、λDNAcos位点和质粒复制子的质粒载体。

分子质量较小,一般为4~6kb。

也称黏粒载体。

柯斯质粒载体的特点

❑具有质粒载体的特性:

它带有复制子,能象质粒DNA一样在宿主细胞内复制。

带有抗生素抗性基因,有些还带有基因插入失活克隆位点,为重组体的筛选提供了简便的标记。

❑具有λ噬菌体载体的特性:

它在与适宜长度的外源DNA片段重组后,可在体外包装成噬菌体颗粒,并能高效地转入对λ噬菌体敏感的大肠杆菌宿主细胞。

进入宿主细胞后,也能像λ噬菌体一样进行环化。

❑具有高容量的克隆能力:

质粒载体的克隆容量一般为10kb,λ噬菌体载体的克隆容量一般为15kb左右,而柯斯质粒载体的克隆极限可达45kb左右。

第四节基因操作的主要技术原理

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基本原理

❒在模板DNA、引物和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存在的条件下,利用DNA聚合酶催化合成反应,体外扩增特异DNA片段。

❑能够指导特定DNA序列的合成。

❑使特定DNA区段得到了迅速大量的扩增。

PCR的每个循环包括3步

❑变性(denaturation)。

通过加热至一定温度使双链DNA两链间的氢键断裂,DNA双链离解形成两条DNA单链。

❒复性(退火,annealling)。

当反应体系温度突然降低时,由于模板DNA分子的结构比引物DNA分子复杂得多,而且在反应体系中引物的量大大多于模板,因此引物和与其互补的模板配对形成局部杂交双链,而变性后离解形成的两条模板DNA单链之间互补配对的机会则较少。

❒延伸(extension)。

在4种脱氧核糖核苷三磷酸底物、Mg2+等存在的条件下,TaqDNA聚合酶以模板-引物杂交体分别为模板和引物催化DNA链沿5’→3’方向合成延伸。

每个循环的扩增产物作为下一循环的模板。

PCR的操作体系和反应条件

❑反应条件。

94℃变性30s;55℃复性30s;70~72℃延伸30~60s。

一共进行30轮左右的循环。

❒模板。

待测的核苷酸(DNA或RNA)分子;双链DNA可直接用于反应,而RNA则需要用反转录酶反转录成为cDNA,然后用作聚合酶反应的模板。

❒DNA聚合酶。

由于每轮反应需要三个温度点,因此采用耐热TaqDNA聚合酶。

❒一对引物。

人工合成的、长度通常为20~24个核苷酸。

❒四种三磷酸脱氧核苷(即dNTP),是合成DNA所需的原料。

❒适当的缓冲液体系。

用于PCR的标准缓冲液内一般含:

50mmol/LKCl、10mmol/LTris-HCl(pH8.3,室温)、1.5mmol/LMgCl2。

Sanger双脱氧链终止法

❑利用DNA聚合酶所具有的两种酶催化反应特性

(1)DNA聚合酶能够利用单链的DNA作为模板,合成出准确的DNA互补链;

(2)DNA聚合酶能够利用2’,3’-双脱氧核苷三磷酸为底物,使之渗入到寡核苷酸链的3’-末端,从而终止链的延长。

Maxam-Gilbert化学修饰法

❑用化学试剂处理末端具有放射性标记的DNA片段,造成碱基的特异性切割。

由此产生的一组具有各种不同长度DNA链的反应混合物,经凝胶电泳按大小分离和放射自显影后,便可根据X光片底板上所显现的相应谱带,直接读出待测DNA片段的核苷酸顺序。

第五节基因工程研究

目的基因制备

(一)基因化学合成法

❑DNA的化学合成方法主要有磷酸二酯法、磷酸三酯法、固相亚磷酸酰胺法等。

磷酸二酯法是最初发明的化学合成基因的方法,而固相亚磷酸酰胺法是目前绝大部分DNA自动合成仪所使用的方法。

❑基因的化学合成法主要用于PCR扩增引物、核酸测序引物和合成接头等寡核苷酸片段的合成。

(二)基因组文库法

❑基因工程中,将某种生物全部基因组的遗传信息,贮存在可以长期保存的稳定重组体中,以备需要时能够随时应用它分离所需要的目的基因,这种保存基因组遗传信息的材料,称为基因组文库。

❑一种直接从基因组中分离目的基因的方法。

(三)cDNA文库法

❑cDNA文库:

指汇集以某种生物体成熟mRNA为模板逆转录而成cDNA序列的重组DNA群体。

❑在基因工程中,cDNA文库法是从真核生物细胞中分离目的基因的常用方法。

(四)PCR法

一般经典的PCR法可用于已知核苷酸序列核酸片段的特异扩增;而一些改进的PCR法可用于一些未知核苷酸序列核酸片段的特异扩增。

目的基因与载体的重组(重组体的构建)

❑基因重组:

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和其他一些酶类,切割和修饰载体DNA和目的基因,并将两者连接起来。

❑目的基因和载体的连接分为黏性末端连接、平末端连接、人工接头连接和同聚物加尾连接。

受体细胞

☐受体细胞也叫宿主细胞,从实验技术上讲是能摄取外源DNA,并使其稳定维持的细胞;从实验目的上讲是有应用价值或理论研究价值的细胞。

☐选择受体细胞应重点考虑以下几点:

安全性高;便于重组DNA分子的导入;便于筛选克隆子;重组DNA分子在受体细胞内能稳定维持;适于外源基因的高效表达,分泌或积累;具有较好的翻译后加工机制;对遗传密码的使用无明显的偏好性;遗传性稳定,易于扩大培养或发酵。

将重组体导入受体细胞

(一)氯化钙转化法

❑首先将对数生长期的大肠杆菌悬浮于冰预冷的低渗氯化钙溶液中处理,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加,然后加入重组DNA,使DNA与钙离子形成复合物,吸附于细胞表面,经42℃短暂的热处理,促进外源DNA进入宿主细胞。

(二)转染

❑首先将重组的λ噬菌体DNA或柯斯质粒DNA体外包装成具有感染能力的λ噬菌体颗粒,然后经由在受体细胞表面的λ噬菌体接受器位点使这些重组体DNA注入大肠杆菌宿主细胞。

(三)电穿孔转化法

☐也称为电转化,即在受体细胞上施加短暂、高压的电流脉冲,使质膜形成纳米大小的微孔,DNA能直接通过这些微孔,或者作为微孔闭合时所伴随发生的膜组分重新分布而进入细胞质中。

☐该法具有简便、快速、效率高等优点,可用于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外源DNA的直接导入。

(四)基因枪转化法

☐利用高速运行的金属颗粒轰击细胞时,将包裹在金属颗粒表面的外源DNA分子随金属颗粒进入细胞的转化方法。

☐此法简单快速,可直接处理植物组织,接触面积大,并有较高的转化率。

(五)脂质体介导转化法

☐脂质体是由磷脂双分子层组成的人工膜状结构,可将DNA包在其内,并通过脂质体与原生质体的融合或原生质体的吞噬过程,把外源DNA转运到细胞内。

☐此法的优点是包在脂质体内的DNA可免受细胞内核酸酶的降解、降低对细胞的毒害效应、适应的植物种类广泛、重复性好。

(六)体内注射转化法

☐利用显微注射仪把外源DNA直接注入受体细胞的转基因方法。

☐此法操作较为繁琐耗时,但其转化率很高,可用于动植物的外源DNA的转化。

(七)土壤农杆菌Ti质粒介导的转化法

☐土壤农杆菌是使受感染植物形成冠瘿瘤的病原因子。

土壤农杆菌中含有一种大的Ti质粒,其中具有一组控制植物激素基因。

☐构建有效的植物转化系统:

载体为Ti质粒,宿主为土壤农杆菌,通过土壤农杆菌感染受体植物,将Ti质粒上的目的基因转入植物细胞。

☐此法简单易行,受体范围广。

目前绝大多数双子叶植物转基因技术都是通过该技术完成的。

重组转化体的筛选和鉴定

(一)利用表型特征进行筛选

❑表型:

指机体遗传组成同环境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外观或其他特征。

❑利用载体提供的表型特征进行筛选

(二)重组转化体的鉴定方法

❑电泳检测法

根据DNA分子质量的大小,以凝胶电泳检测重组体。

❑根据重组DNA分子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图谱鉴定重组子

从转化子中提取DNA,用合适的限制酶酶切,经电泳,获得酶切图谱。

如果酶切片段的数量和大小同预期的一致,有可能是期待的重组子的重组DNA分子。

☐PCR扩增片段鉴定重组子

基本方法:

根据外源DNA插入位点的两侧序列设计合成相应的PCR引物,以待鉴定的转化子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反应产物经电泳,若出现特异性扩增DNA条带,并且其分子量同预期的一致,则可确定含此重组DNA分子的重组子是期待的重组子。

❑采用DNA杂交法鉴定重组子

原理:

用预先根据待检测的重组DNA分子制备的DNA探针与转化子的DNA杂交,出现阳性杂交的转化子就是预期的重组子。

方法:

Southern印迹杂交、斑点印迹杂交和菌落(或噬菌斑)杂交等。

☐蛋白质凝胶电泳法鉴定重组子

基本方法:

从转化子中提取总蛋白质,经凝胶电泳,如果电泳图谱上出现新的蛋白条带,则可初步鉴定是重组子。

☐免疫检测法鉴定重组子

原理:

以细胞内表达的蛋白质为抗原,用对应的特异性抗体鉴定重组子。

方法:

Western印迹法、免疫沉淀法和固相放射免疫法等。

转基因生物(GMO)的优点

1.解决粮食短缺问题

2.减少农药使用,避免环境污染。

3.节省生产成本,降低食品售价。

4.增加食物营养,提高附加价值。

5.增加食物种类,提升食物品质。

6.促进生产效率,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争议

1.食用转基因食品可能影响人类的进化方向。

2.道德与心理问题

3.可使动物、植物、微生物甚至人的基因相互转移。

转基因动物若逃逸到环境中,会通过改变物种间的竞争关系,破坏原有自然生态平衡;转基因微生物与其他生物交换遗传物质,可能产生新的有害生物或增强有害生物的危害性,甚至引起疾病的流行。

4.转基因除对害虫和病菌致毒外,对有益生物也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和危害。

如果大规模的种植转基因作物,可能会减少有益昆虫的种群。

5.威胁人体健康。

转基因活生物体及其产品作为食品进入市场,可能使人体产生某些毒理作用和过敏反应。

6.抗病毒植物引起的新病毒问题。

7.“终结者”事件

8.生物武器问题

◆食品与发酵工程(绪论)

◆一、基本概念

◆1.“发酵”的来源

◆发酵是生命体所进行的化学反应和生理变化,是多种多样的生物化学反应根据生命体本身所具有的遗传信息去不断分解合成,以取得能量来维持生命活动的过程。

◆现代对发酵的定义应该是:

通过微生物(或动植物细胞)的生长培养和化学变化,大量产生和积累专门的代谢产物的反应过程。

◆2.发酵的定义

(1)狭义的“发酵”

◆在生物化学或生理学上,发酵是指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分解各种有机物质产生能量的一种方式

◆或者更严格地说,发酵是以有机物作为电子受体的氧化还原产能反应。

如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被微生物利用产生酒精并放出二氧化碳,同时获得能量。

丙酮酸被还原为乳酸而获得能量等等。

(2)广义的“发酵”

◆工业上所称的发酵是泛指利用生物细胞制造某些产品或净化环境的过程

◆3.发酵工程的定义

◆应用微生物学等相关的自然科学以及工程学原理,利用微生物等生物细胞进行酶促转化,将原料转化成产品或提供社会性服务的一门科学,又称微生物工程。

◆主要内容包括

1优良菌种的选育与保藏

2培养基的配制

3菌种的扩大培养

4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发酵生产

5产物分离纯化

6发酵工业废弃物的处理等

◆二、发酵的特点

◆发酵过程一般来说都是在常温常压下进行的生物化学反应,反应安全,要求条件也比较简单。

◆发酵所用的原料通常以淀粉、糖蜜或其他农副产品为主,只要加入少量的有机和无机氮源就可进行反应。

可以利用废水和废物等作为发酵的原料进行生物资源的改造和更新。

◆发酵过程是通过生物体的自动调节方式来完成的,反应的专一性强,因而可以得到较为单—的代谢产物。

4由于生物体本身所具有的反应机制,能够专一性地和高度选择性地对某些较为复杂的化合物进行特定部位地氧化、还原等化学转化反应,也可产生比较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

5发酵过程对杂菌污染的防治至关重要。

除必须对设备进行严格消毒处理和空气过滤外,反应必须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6通过变异和菌种筛选,可以获得高产的优良菌株并使生产设备得到充分利用,也可因此获得按常规方法难以生产的产品。

7工业发酵与其他工业相比,投资少,见效快,开可以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三、发酵的类型

◆根据发酵的特点和微生物对氧的不同需要,可以将发酵分成若干类型:

1按发酵原料来区分:

糖类物质发酵、石油发酵及废水发酵等类型。

2按发酵产物来区分:

如氨基酸发酵、有机酸发酵、抗生素发酵、酒精发酵、维生素发酵等。

3按发酵形式来区分:

固态发酵和深层液体发酵。

4按发酵工艺流程区分:

分批发酵、连续发酵和流加发酵。

5按发酵过程中对氧的不同需求来分:

厌氧发酵和通风发酵两大类型。

◆四、发酵过程的组成部分

(1)发酵过程的组成

1繁殖种子和发酵生产所用的培养基组份设定;

2培养基、发酵罐及其附属设备的灭菌;

3培养出有活性、适量的纯种,接种入生产的容器中;

4微生物在最适合于产物生长的条件下,在发酵罐中生长;

5产物萃取和精制;

6过程中排出的废弃物的处理。

(2)发酵生产的条件

6某种适宜的微生物

7保证或控制微生物进行代谢的各种条件(培养基组成,温度,溶氧pH等)

8进行微生物发酵的设备

9提取菌体或代谢产物,精制成产品的方法和设备

◆第二节发酵产品的类型

1.以菌体为产品;

2.以微生物的酶为产品;

3.以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为产品;

4.将一个化合物经过发酵改造化学结构------生物转化过程。

◆一、菌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