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教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74485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69 大小:63.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9页
亲,该文档总共6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教案.docx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教案.docx(6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教案.docx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教案

1.趵突泉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正确读写“趵突泉、纯洁、疲乏、水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课文,了解济南名胜趵突泉的特点。

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和爱美的情趣。

4、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趵突泉景色的特点是教学的重点;体会作者的感受,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新课。

1、示图画,你知道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

你是哪儿知道的?

2、老师介绍趵突泉。

二、对照图画,初读课文。

1、读课文,了解大意。

2、自学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

4、请学生放声读读课文,再对照看图,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不懂的句子,记下不明白的问题。

5、请同学读课文,然后讨论分段。

一写:

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之一。

二写:

依次描写了泉水的清浅、鲜洁、]和大泉小泉的优美动人的姿态。

四、巩固练习。

1、认真朗读课文。

2、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背诵你喜欢的段落。

二、小声朗读课文,思考。

1、作者重点向我们介绍了趵突泉的那些美景?

各抓住什么特点来介绍的。

2、小组讨论。

3、学生发言。

4、师生共同回答。

二、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思考:

看到大喷泉,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

(3)用铅笔画出文中描写作者的感受的句子。

(4)讨论重点句子:

“一年四季……翻滚”“你立定呆呆……正眼去看”“不由……神秘的境界”“泉上起了……飘荡着”

2、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四自然段。

(1)自学:

(标出这段共有几句话,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读

(3)“有的大鱼吐水……雪白”体会小泉的特点是怎样的?

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4)这么美的趵突泉在济南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呢?

请大家读一读第一、二自然段,并讨论。

三、巩固练习。

 

2长城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教学重难点。

1、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是教学重点。

2、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

三、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谈谈对长城的认识。

2、学生自由补充。

3、老师给以肯定。

二、出示图画,边看边说。

1、出示第一幅图,

(1)说说这幅图是从什么地方观察长城的?

看到的景物是什么?

(2)从图上你还看到什么?

(3)小组讨论,并说说。

2、出示第二幅图

(1)这幅图与第一幅图有什么不同?

(2)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3、对照课文,读课文。

(1)小声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课文。

(2)联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小组学习,思考。

(1)仔细对照课文内容,想想哪些内容图上已经画出来,哪些内容没画出来。

(2)从图上找一找课文中涉及到的“城墙外沿”“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各指什么地方?

四、巩固练习。

(1)复习巩固本课生字。

(2)指导朗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二、全班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谈谈对第一幅图留给自己的突出印象。

2、找出描写长城样子的一个句子,说说他的作用。

3、出示第二幅图,想想这幅图的观察点有什么变化?

4、学生发言。

5、齐读第三段的课文,思考。

(1)一边读一边想像当时的劳动场面。

(2)找出你体会最深的句子,先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6、全班齐读。

7、讨论: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个伟大的奇迹”?

三、总结学习体会。

1、感情去朗读课文。

2、谈谈你的体会。

四、巩固练习。

1、指导朗读。

2、讲讲有关长城的故事或传说。

 

3古诗两首

一、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古诗的意思,了解古诗所描绘的美景,从中感受到自然美和语言美。

3、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把对诗句的理解和想像结合起来,入情入境,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师生共同回忆所学过的古诗,并背诵。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

1、解题。

介绍《春江晓景》这幅画。

2、同学根据注释并结合查字典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1)学习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学生齐读。

(4)看注释理解字词的意思。

(5)学生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

3、作者抓住哪些景物来描写春景。

哪些是画面上没有的景物。

4、总结。

三、巩固练习。

1、读全诗练习背诵。

2、同桌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首古诗。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

1、解题:

江南是指长江以南的地区。

江南春是指长江以南的春天的景象。

这是一首描写江南春光的绝句。

2、齐读古诗。

3、学习生字词。

4、理解词语的意思。

5、请学生朗读古诗,让学生试着想想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6、根据诗句,说说看到的景物。

三、体会诗句描写的意境。

(1)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江南春天的?

写出了什么特点?

(2)作者写南朝的寺庙多是为了什么?

(3)指导朗读。

四、巩固练习。

(1)同桌同学互相检查朗读和背诵。

(2)小组内每人说一句诗的意思。

 

4、西湖的绿

一、教学目的。

1、阅读课文,边读边想像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2、想想作者抓住那些景物的特点,写出了自己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3、摘录自己喜欢的词句。

4、朗读课文。

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背下来。

二、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怎样抓住景物特点写出了自己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三、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西湖美景图。

2、让学生介绍自己所认识的西湖。

二、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查字典,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三、学习课文。

1、学生分段朗读完课文后讨论:

(1)作者为什么没说过西湖的一句好话?

西湖不美吗?

谈谈你的看法。

(2)东坡的诗句: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应如何理解?

(3)作者这次来西湖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

(4)作者去访灵隐具体写了几方面的绿?

用笔把它画下来。

(5)想像一下西湖的美景,并说一说。

五、给课文分段。

六、巩固练习。

1、边读边想像西湖的绿的美景。

2、体会作者表达的对西湖的赞美,对西湖的绿的喜爱之情。

9麻雀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

正确读写“摇撼、无可奈何、绒毛、身躯、拯救、幼儿、浑身、搏斗、庞然大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抓住重点语句,继续练习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掌握具体记叙和表达真实感情的方法。

4.从对老麻雀的描写中,体会为“一种强大的力量”所支配的精神。

教学重点:

抓住老麻雀的神态、动作,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一种强大的力量”即为母爱的力量。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初知形象

上课开始,教师用生动的语言极其投入地描绘:

风呼呼地刮着,林荫道旁梧树沙沙作响,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被大风吹落到了地上。

此时,一只凶猛的猎狗龇牙咧嘴地慢慢地走近小麻雀。

这是一只多么可怕的庞然大物啊!

小麻雀它迷茫,它无助,它呆立在那里,危险正在一步一步向它逼近。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请听老师范读,边听边在脑海中想像画面。

师:

听完录音,你想说什么?

(让学生自由发言)

二、品读字句,体味形象

(教学时,着力抓两点,一是抓重点句子,品重点字词;二是抓感情朗读,读中悟情。

1.体味猎狗形象

放手让学生品读第四、五节后问:

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讨论。

(理解“庞大”是什么意思,并从“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这句话悟出猎狗凶猛可怕的形象。

2.体味老麻雀形象

让学生边读边讨论:

(1)看到这只凶猛的猎狗想吃小麻雀,老麻雀是怎么做的?

(2)为什么用“像一块石头似地落”,而不用“飞”呢?

比较句子。

并指导有感情朗读。

(3)老麻雀真的一点都不害怕吗?

(理解“扎煞、绝望、尖叫”的意思。

)你想怎么来读这段话呢?

(4)是啊,老麻雀多么的勇敢啊!

“可是因为紧张,它浑身发抖了,发出嘶哑的声音。

它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

”你从这句话中知道了什么?

或者有疑问?

你能把上面的情景读出来吗?

(5)“在老麻雀看来,……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谁能有感情地读这段话。

三、剖析结局,升华形象

边读边讨论:

(1)我们都被老麻雀这种勇敢的精神感动了,此时,课文里的猎狗怎样呢?

(2)猎狗为什么“愣住”了又“慢慢地向后退”呢?

(3)为什么“我”急忙唤回猎狗,带着它走开了?

第二课时

一、听写句子。

1.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

2.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绝望地尖叫着。

3.在老麻雀看来,……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

二、有感情朗读

1.自由朗读,并选出你最喜欢的一个自然段大声朗读几遍。

2.比一比,谁读得最好。

3.分角色朗读。

三、总结全文

读了这篇课文,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从中升华老麻雀爱力无比这一主题。

四、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板书设计:

吃保护

猎狗小麻雀老麻雀我

走近嗅落

张开露出扎煞起尖叫

愣住后退准备搏斗唤回带走

爱的力量是巨大的

老麻雀

吓拯

退救

(母爱)

猎狗小麻雀

 

10猫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无忧无虑、任凭、抓痒、稿纸、丰富多腔、摔跟头、跌倒、胆子、开辟、遭殃、责打”等到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小时候的可爱,学习作者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体会课文蕴含的感情。

4.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感情和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了解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小时候的淘气可爱。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事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和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猫这种可爱的小动物大家都很熟悉,有不少人喜欢猫,养猫。

我国的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生前也非常喜欢猫,养过猫。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猫》就是他长期细致地观察猫写下的。

课文是怎么写猫的?

写了猫的什么特点呢?

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学习。

二、生自学生字词,并检查自学情况。

三、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1.课文主要写什么?

2.课文主要从几方面来写?

四、学习第一部分内容

1.自学存疑

2.小组讨论:

(1)猫的性格“古怪”表现在哪几方面呢?

(2)作者为什么说大花猫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谁也不理,它什么样“都怕”,可又很“勇猛”,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3)作者是怎样把大花猫的特点写具体的?

3.指导感情朗读。

五、布置作业

1.练习感情朗读课文。

2.自学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生字词。

2.指名朗读课文第一部分,感受大花猫的可爱。

二、学习第二部分内容。

1.提问:

大花猫小时候是什么样子呢?

它又有什么特点?

2.自主读书、思考。

3.组内交流。

4.班上汇报。

5.讨论:

作者是怎样写出猫小时候的淘气、可爱这一特点的?

6.组内交换意见,并指名汇报。

7.找出你认为最能表现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的句子,给大家读读。

8.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三、回顾全文,体悟作者观察、描写的方法。

1.点拔:

在作者的心里和笔下,家中的猫就像个既可爱又顽皮的孩子一样。

文中有许多语句真实地表达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请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2.说一说作者为什么把猫写得如此逼真?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把自己觉得好的句子摘抄下来。

3.留心观察一种小动物,写一篇日记。

11*雪猴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

2.朗读课文。

默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边防战士服役期满后“还舍不得那些雪猴”的原因。

教学重点:

从聪明、可爱的猴子与边防军人的友好相处的真实、具体描述中,体会边防军战士热爱大自然和野生动物的情感。

教学难点:

了解雪猴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方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二、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展示自学提示:

1.雪猴有哪些特点“

2.边防战士服役期满后,为什么还舍不得那些雪猴?

三、合作研讨

1.组内交换看法,组长加以归纳、整理。

2.以小组为单位发表意见。

(1)短文写了雪猴哪些特点?

(2)为什么边防战士服役期满,还舍不得那些雪猴呢?

(展示表格)

军人

雪猴

出操

洗脸刷牙

操练

从单杠上摔下来

上课

(3)点拔:

除了这些描写,课文的哪些地方还能看出雪猴与边防战士之间的深厚情谊?

(4)感情朗读全文,体会雪猴与边防战士之间的深厚感情。

(5)结合课文内容谈收获。

四、延伸拓展

课余时间,找一些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书或图片读一读,看一看。

想一想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五、板书设计:

11*雪猴

给新客人送礼物

与战士友好相处摹仿、关切、同情舍不得

预报天气

 

12*鸟情

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从“我对喜鹊“小花照顾、爱护中体会到人类对动物的爱护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主要原因。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从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常听人们说狗通人性,可你是否知道鸟通人性吗?

今天读了《鸟情》一文,你就明白。

二、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三、合作探究课文内容

1.自学课文,边读边思考阅读提示中的问题。

2.小组合作研讨:

(1)为什么“儿“小花”有这样深的感情?

(2)要与动物和谐相处,人类应该怎么做?

3.指导感情朗读,读出小作者对喜鹊的喜爱之情。

四、结合实际,升华情感

平时你最喜欢什么动物?

你和它之间建立了怎样的感情?

请举个例子说一说。

五、读写结合,培养能力

写一写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小动物,要表达出你俩之间的深厚情谊。

六、板书设计:

“我”:

捉虫看护摔进屋里

12*鸟情

喜鹊:

伴“我”左右随“我”上学

 

13倔强的小红军

一、教学目的。

1、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

2、注意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细心体会人物的品质以及所蕴涵的感情。

3、体会课文对话部分人物说话的语气。

4、学会本课11个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1、细心体会人物的品质及所蕴含的感情。

2、引导学生探究、理解“陈庚同志全明白了”,他到底明白了什么?

三、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学生简单介绍“二万五千里长征”。

2、引入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

2、思考并讨论:

(1)课文主要讲了谁的事,什么事?

(2)小红军的倔强从哪看来?

(3)学生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

三、自学生字词。

1、读准字音。

2、记清字形。

3、理解词语的意思。

四、巩固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二、理解课文内容。

2、课文的第一段,你了解到什么?

3、陈庚同志回忆了一件什么事?

(1)从课文中找一找,小红军什么样?

他需要帮助吗?

(2)从小红军的外貌描写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4)自己读课文,想想陈庚几次相帮助小红军?

他怎么说?

小红军又是怎么说的,怎么表现?

从书中画出来?

(5)分角色朗读。

(6)再次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的品质。

三、总结这段。

1、陈庚最后所以被说服,原因是什么?

(1)小红军的话理由充足。

(2)小红军的动作、表情也不能不令人信服。

四、巩固练习。

第三课时

一、复习。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思考:

(1)陈庚同志为什么“心情老平静不下来”?

“我受骗了”是什么意思?

(2)陈庚同志全明白了,他明白了什么?

(3)讨论,学生发言。

2、齐读最后一段,思考:

(1)陈庚这时候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2)从哪儿看出,在书中找出来。

4、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感受到什么?

五、分段,概括段意。

六、总结。

1、找出课文最让你感动的段落,先读一读,再说说你为什么感动?

2、教师谈谈这篇课文感人的原因。

七、巩固练习。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把故事讲给同学听。

 

14登山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学习他自觉地锻炼、磨炼自己意志的品质。

2、学习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细心体会人物的品质以及所蕴含的感情。

3、理解文中的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联系列宁量词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三、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学生介绍一下所学过的有关列宁的小故事。

2、引入课题。

二、学习课文。

1、学生小声自读课文。

2、思考:

(1)列宁和巴果茨基两次走小路是怎样的路?

(2)列宁两次走小路的原因是什么?

(3)列宁第一次走时表现怎样?

说明什么?

三、小组讨论。

1、小路怎样?

找一找一句直接描写小路的句子。

2、还从哪儿看出小路的危险?

3、填空后,体会路的险和人物的表现。

4、比较第二走险路与第一次有什么不同?

5、重点理解最后一段列宁说的话。

四、小结。

课文第18自然段描写了什么?

有什么作用?

五、分段概括段意。

六、巩固练习。

分角色朗读课文。

 

15、西门豹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西门豹是怎样破除河伯娶媳妇迷信的,并且使学生受到尊重科学的教育。

2.读懂每个自然段,继续学习给课文分段,并且归纳段落大意。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句的意思。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西门豹破除河伯娶媳妇迷信的经过。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课后作业中三个句子的意思。

三、教学时间:

(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学习《西门豹》一课,看西门豹是怎样破除迷信的。

板书课题:

西门豹。

〈二〉、介绍时代背景。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学生小声自由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并且划出本课生字词。

2.自学生字、新词。

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并思考:

你是用什么方法识记、理解生字词的。

〈四〉、检查学生初读课文和自学生字、词情况。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注意学生生字词的读音)

2.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3.出示生词卡片,理解词语的意思。

4.质疑:

看学生是否还有不懂的词语提出来,联系上下文,帮学生解疑。

5.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根据自己对生字词的理解,再把词放回课文句子中再次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意思。

〈五〉、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带着问题小声读全文:

(1)课文讲的是件什么事?

(2)想一想事情的起因是什么?

经过如何?

结果怎样?

(3)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主要内容是什么?

2.学生回答:

通过带着以上几个问题读课文,你初步了解到什么?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讲读课文。

1.学习课文1~9自然段:

(1)出示思考题:

①西门豹到了邺这个地方,看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向一位老大爷调查,他问了哪四个问题?

②老大爷每次是怎样回答的?

③从老大爷的回答中,西门豹了解到了什么?

(2)带着问题快速读课文:

哪几自然段是说了以上这几个问题。

(3)再次带着问题读课文。

(4)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5)学生结合思考题,谈一谈你读懂了什么?

(6)让学生读一读西门豹说的话,出示句子,理解带点的词语。

“这样说来,河伯还真灵啊。

下回他娶媳妇,请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

”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理解。

这些句子是双关语,从表面上看,是漳河没有发大水,给河伯娶媳妇还真灵,下次他也要参加给河伯娶媳妇,亲自来送新娘,而实际上,这是说的反话,是带有讽刺的意味。

2.学习课文第10自然段。

(1)小声自由读这自然段,想:

河伯娶媳妇的日子又到了,参加的有哪些人?

找出描写这些人物的句子。

(2)出示句子,让学生理解句意,并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西门豹带着卫士,真的来了,巫婆和官绅急忙迎接。

”让同学们换词理解。

A、“西门豹带着卫士,果然来了。

B、“西门豹带着卫士,果真来了。

(3)再读这一自然段,用串联课文中的词句的方法归纳自然段的段意。

“河伯娶媳妇那天,西门豹带着卫士来了,巫婆和官绅急忙迎接。

3.学习课文第11自然段和第12自然段:

(1)默读课文,划出西门豹说的话。

想一想,你是怎样理解这些话的。

(2)指名读课文,谈自己的理解:

A:

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

麻烦你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要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

B:

等了一会儿,西门豹对官绅的头子说:

“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

引导讨论:

是真的这个姑娘不漂亮吗?

是真的要另选一个吗?

不是。

而是西门豹的计策,是他将计就计,借河伯娶媳妇,来惩治巫婆,并且拯救了这位姑娘。

“等了一会儿”,是西门豹真的再等她回来吗?

而是假戏真做,是西门豹的计策,“怎么还不回来”,和“等了一会儿”是照应的,说明时间已经过的不短了,才应当让官绅头子去催一催。

(3)再读这两自然段,并结合插图理解课文内容。

从插图上看,哪位是西门豹,哪位是巫婆、官绅、女徒弟和西门豹的卫士?

4.学习课文13、14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