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议论文素材.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74674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81.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毛议论文素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三毛议论文素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三毛议论文素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三毛议论文素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三毛议论文素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三毛议论文素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三毛议论文素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三毛议论文素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三毛议论文素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三毛议论文素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三毛议论文素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三毛议论文素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毛议论文素材.docx

《三毛议论文素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毛议论文素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毛议论文素材.docx

三毛议论文素材

三毛议论文素材

  下文是关于三毛议论文素材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帮助:

  三毛议论文素材【一】:

作文素材李叔同、三毛、海明威

  2016高考作文名人素材精选

  一、李叔同(即弘一法师)

  1、极其注重育人的方式。

有一次,在他的课上,一位学生往地上吐了一口痰,以为老师没有看见,其实李叔同心知肚明。

但他没有立刻责备,等到下课后,他用轻且严肃的声音郑重地说:

某某,等一等出去。

这位同学只得站着。

等别的同学都出去了,李先生和气地说:

下次吐痰不要吐在地板上。

说过之后他微微一鞠躬,表示?

你可以出去了,那学生脸上发红。

  之所以会这么做,因为李叔同认为,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而且育人是从天长日久注重生活小节开始的,一鞠躬体现了老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

素材运用角度:

尊重,细节,身教

  2、弘一法师每次吃完稀饭,都要用舌头将碗舔得干干净净,表示爱惜五谷。

大师生活中戒绝一切奢靡。

在漳州小住时,生活俭朴,用具简陋,床是用两扇木板搭成的。

随身行李极为简单,仅有一件单薄棉被,一床粘补破洞的旧蚊帐,一柄破布伞和一叠经书。

大师居漳期间。

书写了许多墨宝。

挥书时,他总是站着亲自磨墨,写多少磨多少,从不浪费。

素材运用角度:

节俭,自律,安贫乐道

  3、弘一法师以其自身的品德修养及人格力量,影响教化着无数的世人。

丰子恺回忆:

?

有一次他到我家。

我请他藤椅子里坐。

他把藤椅子轻轻摇动,然后慢慢地坐下去。

起先我不敢问。

后来看他每次都如此,我就启问。

法师回答说:

‘这椅子里头,两根藤之间,也许有小虫伏着。

突然坐下去,要把它们压死,所以先摇动一下,慢慢坐下去,好让它们走避。

素材运用角度:

细节,大爱,敬畏生命

  弘一法师语录:

  ①处逆境,必须用开拓法。

处顺境,心要用收敛法。

②静坐,常思已过。

闲谈,莫论人非。

  ③度量,如海涵春育。

持身,如玉洁冰清。

襟怀,如光风霁月。

气概,如乔岳泰山。

  二、三毛

  台湾作家。

19671973年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和荷西结婚。

1979年9月30日丈夫荷西因潜水中意外事件丧生,三毛回到台湾。

1991年1月4日在医院去世,年仅四十八岁。

  1、三毛的好,一半在文字,一半在她独特壮阔的生活方式。

她满足了我们对自身生活的幻想——从撒哈拉沙漠的生活,到和荷西的爱情。

后来,我自己去过沙漠,我才发现在沙漠生活很大的组成部分是寂寥和恐惧。

我看《温柔的夜》

  里三毛的日记,发现她和荷西的爱情也充满了关于金钱物质琐碎的争吵。

看肖全给三毛拍的照片——她直面镜头,苍白惨淡,不带一丝笑容。

也许那才是她真实的样子。

后来三毛自杀,我非常冒昧诛心地猜测,大概也是因为太多读者把对生活的美好幻想投射到她身上,她被我们绑架,太沉,太重了。

  素材运用角度:

平常心对待别人,对待自己;没有人是完美的

  2、爱生活,爱地球,爱世界。

要想照亮世界,总得有东西在燃烧。

她是燃烧自己,照亮世界的女子。

有人说她的作品里有虚构,她死后仍有非议。

这又怎么样呢?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

我们也不需要完美的人。

但是,她写有完美的书。

当一个人用生命照亮你……我们多么幸福。

  素材运用角度:

只要有爱,不完美又如何

  3、三毛真正让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她那颗一直在流浪,一直在旅行的心。

其实我们常常会被一些人,一些事禁锢在同一个地方,或者同一种心态里。

而三毛是那种即使被囚禁在一个牢笼里她也可以用她的心在撒哈拉流浪的女人,她对于爱情的勇敢与执着,是那么的让人着迷,一个爱上流浪的人,一个在流浪中爱着的女人。

突然觉得这种流浪的浪漫情怀,在我们越来越世俗的世界里渐渐的远去了。

我想流浪是

  一项伟大的事业,足够虔诚地面对流浪,我们就不会感觉到深深的寂寞。

  素材运用角度:

让精神去流浪

  三毛语录:

  ①生命的滋味,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都要自己去尝一尝啊!

  ②我迎著朝阳站在大海的面前,对自己说:

如果时光不能倒流,就让这一切,随风而去吧。

  ③我们一步一步走下去,踏踏实实地去走,永不抗拒生命交给我们的重负,才是一个勇者。

  ④刻意去找的东西,往往是找不到的。

天下万物的来和去,都有他的时间。

  ⑤如果有来生,我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

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三、海明威

  1、海明威每天早晨6点半,便聚精会神地站着写作,一直写到中午12点半,通常一次写作不超过6小时,偶尔延长两小时。

他喜欢用铅笔写作,便于修改。

有人说他写作时一

  天用了20支铅笔。

他说没这么多,写得最顺手时一天只用了7支铅笔。

  素材运用角度:

坚持、自律

  2、海明威写作态度极其严肃,十分重视作品的修改。

他每天开始写作时,先把前一天写的读一遍,写到哪里就改到哪里。

全书写完后又从头到尾改一遍;草稿请人家打字誊清后又改一遍;最后清样出来再改一遍。

他认为这样三次大修改是写好一本书的必要条件。

他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初稿写了6个月,修改又花了5个月,清样出来后还在改,最后一页一共改了次才满意。

  素材运用角度:

追求完美、态度、严谨、细节

  3、硬汉海明威14岁走进拳击场,满脸鲜血,可他不肯倒下;19岁走上战场;200多块弹头弹片,也没能让他倒下;写作上的无数艰辛,无数的退稿,无数的失败,还是无法打倒他;直到晚年,连续两次飞机失事,他都从大火中站了起来:

最后,因为不愿意成为无能的弱者,他举枪自杀。

素材运用角度:

不放弃,坚韧,以死抗争

  海明威语录:

  ①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一个人必须是这世界上最坚固的岛屿,然后才能成为大陆的一部分。

三毛议论文素材【二】:

2014高考作文素材文学人物

  2014高考作文素材:

文学人物

  1

  2  

  3  

  4  

  5  

三毛议论文素材【三】: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合集

  三毛——漂泊异乡的灵魂

  语录

  1.我是一个像空气一样自由的人,妨碍我心灵自由的时候,绝不妥协。

  2.生命的滋味,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都要自己去尝一尝。

  3.每个人心里一亩田,种桃种李种春风,开尽桃花春又来。

  4.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

  5.知交零落是人生常态,能够偶尔话起,而心中依旧温柔,就是好朋友。

  6.红尘十丈,茫茫人海,竟还是自己的来处。

  7.梦想,可以天花乱坠。

理想,是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踩出来的坎坷道路。

  8.我爱哭的时候便哭,想笑的时候便笑,只要这一切出于自然。

我不求深刻,只求简

  单。

  简介

  三毛生性浪漫,三岁时读张乐平《三毛流浪记》,印象极深,后遂以“三毛”为笔

  名。

为了追寻心中的那棵“橄榄树”,她踏遍万水千山。

然而,无论是异国都市的生活情调,还是天涯海角的奇风异俗,都不能消解她深埋于心中的中国情结。

尽管她嫁给了一个深眼高鼻的洋人,但她仍是一个完整的东方女性。

三毛从来不刻意追求某一种技巧和风格,一切都显得平实与自然。

  有读者认为“流浪”才是她的真正的名字,无论是她遗留下来的众多作品、她的游

  历和她心灵情感的转折,都是充满一点点浪迹天涯的意味。

  三毛热爱祖国。

她很早就提出“两岸不能再分离了”。

1985年,她在一个几千人参

  加的演讲会上唱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她是在台湾第一个把《义勇军进行曲》公开唱出来的人。

唱后台下一片肃静,许多人替她担心。

  如果生命是一朵云,它的绚丽,它的光灿,它的变幻和飘流,都是很自然的,只因为它是一朵云。

三毛就是这样,用她云一般的生命,舒展成随心所欲的形象,无论生命的感受,是甜蜜或是悲凄,她都无意矫饰,行间字里,处处是无声的歌吟,我们用心灵可以听见那种歌声,美如天籁。

被文明捆绑着的人,多惯于世俗的繁琐,迷失而不自知。

读三毛的作品,发现一个由生命所创造的世界,像开在荒漠里的繁花,她把生命高高举在尘俗之上,这是需要灵明的智慧和极大的勇气的。

  ——作家司马中原

  我喜欢并欣赏着特立独行的人,因为他们身上都带着些超越世俗的淡然,对抗俗礼的坚定和勇气,更重要的是他们心中有一方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精神的世界很充实。

而三毛,就是这样一个特立独行的女人,有着自由而富足的灵魂。

  这个女人在我心里深落下的映像:

披散着长长的头发,典型的东方人的脸庞,浑身上下散发着浪漫、脱俗的气质。

她大半生都在异乡度过的,求学西班牙,定居沙哈拉,游走南美高原,民族的、艺术的、人性的在她文字中绽放开去,充满了魅惑,散发着巨大的吸引力。

感觉三毛不是世俗社会的产物,而她始终是生活在她的灵魂之间,没有功利的欲念,没有俗事的束缚,只是

  循着心的方向生活并自足地快乐。

只是因为儿时一个小小的单纯的愿望,想嫁给毕加索,所以她远渡重洋去了西班牙;只是因为醉心于沙漠,毅然决定去了撒哈拉;在荷西离去世多年的日子里,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不是因为悲观和绝望,而是她留住了时间的幸福,开始了另一个世界的旅游。

  灵魂如风般自由漂泊的女人,没有人可以阻挡,没有任何的力量可以抗衡。

而“漂泊”这个词,我从她身上开始喜欢并感知深切,充满淡然、孤单以及对生活的不弃的依恋和热爱。

而三毛这缕游走四方的风,最后还是栖息于荷西那个为她执著守候,坚入磐石的山崖。

那个崖,苦苦地等候了六年,眼见着她来了又去的身影;那个崖,听说她要离开,去到她向往已久遥远的撒哈拉,毅然地到那里工作,等候着她,一直陪到他生命的结束。

因为这个山崖的包容与执爱,所以她在那里心安理得地开始了自己安静、浓烈的生活。

荷西是她今生的知己与港。

而荷西的逝去,注定了她今生的再次漂泊,属于灵魂的漂泊。

  看三毛的书是从初中开始的,最爱她的《稻草人手记》、《沙哈拉沙漠的故事》,在每一个不愿睡去的夜里,几乎都不离于手。

生活除了读书、工作、生存之外,原来竟可以如此的丰富多彩。

在异国他乡,那些没有接触过,没有经历过的生活、风俗和人,深深惑动着我的心,也为我空白、封闭的生活打开了一扇通往远处的窗。

我告诉自己一定要走出自己的世界和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和心去感受一下世界的本真。

于是,当我有条件出行时,我就再也没有停止过自己的脚步,并且醉心于此。

我渴望象三毛一样去看尽世界的美景,感受世间的各种表象,我充满了象三毛一样的情怀,但是我缺失了那份执著的勇气和傲然于世的淡定,我的心已怀杂念和功名。

现在,喜欢并怀念三毛的人很多,作为一种仰视和崇拜,然而灵魂可以象风一般无拘无束的,也许只有三毛。

  史铁生:

笑看生死

  著名作家史铁生2010年12月31日凌晨因病去世。

青年时期因病瘫痪的史铁生坚强乐观,曾以《我与地坛》等作品,打动千千万万读者。

他曾表示:

“对待生死我选择一种乐观的态度,让我如此幽默地看待生死还得感谢卓别林。

  史铁生1972年不幸瘫痪,后来身患尿毒症,需要靠透析来维持生命,命运对史铁生不能不用残酷来形容。

每周3次的透析,1000次针刺,让他的血管变成了蚯蚓状。

史铁生却用笔来超越生命的困境,写出了大量优秀作品,其诗性的语言和深邃的哲思打动了千千万万读者。

  对于他来说,生命的意义更加特别,他在作品里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展现了他自己如何在生活中活出了意义,这些或许都是他过往经历留给他的精神财富。

三毛议论文素材。

  史铁生的好友、著名作家陈建功说:

“铁生是我最为敬重最为难得的好朋友。

1978年我读到他写的几篇小说,有《午餐半小时》、《没有太阳的角落》,当即被他的作品所焕发的精神力量和艺术魅力所折服。

因为他的博大、深邃、勤奋,也因为他的平实、沉静、宽厚,还因为他的乐观、顽强„„”

  【深度评论】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史铁生的文字有一种苍凉的况味,是那种从炼狱中发出的不屈呐喊,是穿越苦难在风雨中翱翔的黑色海燕。

《病隙碎笔》是史铁生在病痛中书写的对生命的了悟,质朴无华的文字,冷静睿智的思索,表达了他对人生各种不同境遇的体验和感受。

  【多维解读】

  ★坚强的心灵。

史铁生身残志坚、不懈写作的经历,诠释了坚强的心灵。

  ★生与死的感悟。

生命的质量在于其精神的高度,而不在于年龄的长度。

三毛议论文素材。

  ★乐观。

乐观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它能使人战胜磨难,勇敢而坚强地生活。

  ★生命。

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发挥和挖掘它对于人类和社会的价值,史铁生做到了。

  ★磨难。

面对人生的磨难,我们无法选择逃避,只有把它当成人生的一笔巨大的财富,我们才能发现它带给我们的是生命的魔力。

  钱钟书

  据黄永玉先生讲“文革”期间,某天忽然有部门通知学部要钱钟书去参加国宴。

钱钟书道:

“我不去,哈!

我很忙,我不去,哈!

”“这是江青同志点名要你去的!

”“哈!

我不去,我很忙,我不去!

”“那么,我可不可以说你身体不好,起不来?

”“不!

不!

不!

我身体很好,你看,身体很好!

哈!

我很忙,我不去,哈!

”结果钱先生没有出门。

  又一次黄永玉要写一个有关“凤凰涅槃”的文字根据,但一点材料也没有。

《辞源》,《辞海》,《中华大辞典》,《佛学大辞典》,《人民日报》资料室,北京城的民族学院、佛教协会都请教过了,没有!

忽然想起钱先生,连忙挂了个电话,钱先生就在电话里说了以下的这些话:

“这算什么根据?

是郭沫若1921年自己编出来的一首诗的题目。

三教九流之外的发明,你哪里找去?

凤凰跳进火里再生的故事那是有的,古罗马钱币上有过浮雕纹样,也不是罗马的发明,可能是从希腊传过去的故事,说不定和埃及、中国都有点关系„„这样吧!

你去翻一翻大英百科„„啊!

不!

你去翻翻中文本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第三本里可以找得到。

”结果马上找到,解决了所有的问题。

  1966年,杨绛和钱钟书先后被打成“牛鬼蛇神”,双双接受“改造”。

这对于有些人来说,简直是噩梦。

但就是在那些苦难的日子里,钱钟书也保持着一份少有的幽默。

比如被迫剃了“阴阳头”,别人会觉得受了莫大的侮辱,而钱钟书却说:

“小时候老羡慕弟弟剃光头„„果不其然,羡慕的事早晚会实现。

  还会迷恋钱吗

  1991年,全国18家省级电视台联合拍摄《中国当代文化名人录》,要拍钱钟书,被他婉拒。

别人告诉他会有很多的酬金以及曝光率。

他淡淡一笑:

“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还会迷信这东西吗?

  何必认识那下蛋的鸡

  很多人不远万里从各地甚至国外慕名来拜访钱钟书,而他却常常闭门谢客,避之不及。

有位英国女士打电话说非常喜欢他写的文章,想到家中拜见作者。

他在电话中说:

“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要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

”三毛议论文素材。

  从不侧身大师之列

  文革后的学术界,对钱钟书的文学称颂日渐声高,然而钱钟书一如即往的平静安详。

他谢绝一切记者和学者的见面,曾有人把他的行为误读为“自命清高”。

但深知他的杨绛说:

“他从不把自己侧身大师之列,他只是想安安心心,低调的做学问。

  无论别人如何褒贬,钱钟书却等闲视之。

  1989年《钱钟书研究》编委会成立,他对这事却极力反对,曾向发起人之一、学者舒展抗议:

“昆仑山快把我压死了。

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

”又说:

“读书人如叫驴推磨,若累了,抬起头来嘶叫两三声,然后又老老实实低下头去,亦复踏陈迹也。

  有外国记者曾说,“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

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钟书”。

简直把钱钟书看作了中国文化的奇迹与象征。

  他潜心读书研究,不好拜客访友,也讨厌、憎恨别人拜访,客来常以病谢,积函多不作复。

因此,在人们心目中,他的形象便越加扑朔迷离,如云中之龙,见首不见尾,时露一鳞半爪,令人想象、神往。

钱钟书非故作高深,故弄玄虚,大学者惜时如金,不借口舌而扬名,不浪掷光阴于交游,此其一;甘于寂寞,不求闻达,此其二。

胡思乱想是别人的事,于钱钟书却无关。

[7]

  据50年代在文学研究所工作的一些同志回忆,他们每次进入线装书库,几乎都会见到钱钟书。

钱钟书拿着铅笔和笔记本,不断地翻检书籍,不断地抄录、作笔记,常常不知不觉地就过了半天。

有时,他会在那里向青年人介绍各类古籍,告诉他们这些书的插架所在,历历如数家珍。

文学研究所图书馆馆藏线装书十分丰富,许多线装书的借阅卡上只有钱钟书一个人的名字。

文学研究所图书室当年收藏有许多好书,特别是珍贵的外文书,其中不少就是他帮助订购或搜寻来的。

据说他精读的每一部书都反复批点,有的连天地两头和页边都写满了,再也找不到一点空地方。

  因为才高一世,所以他也颇自负自诩,相当的“狂”。

他的堂弟曾说过,钱钟书少年时就狂得惊人,从小就不愿说赞扬别人的话,倒批评、挖苦、调侃过不少人,说话既刻薄,又俏皮,这脾气一直未改,这些被他批评的人中有的是他的同学友人,有的还是他的师长、前辈,像朱自清、周作人、冯友兰、赵万里、吴宓,甚至还包括他的父亲钱基博在内。

上大学时他就敢挑剔博学的父亲的学问,断定父亲的学问“还不完备”。

大学快毕业时,清华挽留他继续攻读西洋文学研究硕士学位,他曾说:

“整个清华,没有一个教授有资格充当钱某人的导师!

”其狂如此!

  他架子相当大,不愿拜访别人,更不拜访名人,他曾引杜于皇的话说:

“即使司马迁、韩愈住隔壁,也恕不奉访!

”无怪乎当年他父亲写信命他拜访章士钊,他也懒得理会,无动于衷,后来看到章氏《柳文载要》,他还为当年没有遵父命而感到庆幸呢!

  茅盾

  志在鸿鹄

  8岁时茅盾入乌镇立志小学读书,后转入植材高级小学,成为该校第一班学生。

在学校里,茅盾的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特别是他的作文更是出色。

受父母的影响,茅盾很小就心怀天下。

十二岁时茅盾在会考作文中就写出了他一生的追求和信仰:

“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

在父母亲的鼓励下,十三岁的茅盾踏上到湖州的火车,开始了中学生活。

有一次,先生布置的作业是自命题写作,很多学生茫然不知所措。

茅盾却借鉴庄子《逍遥游》中的寓意,写了一篇五六百字的文章《志在鸿鹄》。

文中写了一只大鸟展翅高飞,在空中翱翔,嘲笑下边仰着脸看却无可奈何的猎人。

茅盾借对大鸟形象的描写,表明了自己的少年壮志。

而且,文章的题目又与茅盾的名字德鸿相合,形象生动,故借此自抒胸臆。

先生很是赏识,夸赞他“将来能为文者”。

  下文是关于三毛议论文素材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帮助:

  字迹潦草

  1913年夏天,茅盾中学毕业,报考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

他自己觉得考得不错,便安心地回家等候消息了。

想不到发榜时竟没有沈德鸿的名字,茅盾非常失望。

但不久,他却意外地收到了北京大学寄来的入学通知,通知书上写的是沈德鸣三个字。

茅盾赶忙跑到报名处去查报名单,发现自己在填报名单时,书写潦草,把“鸿”字写得像个“鸣”字了。

这件事对他触动很大,从此,他写字一笔一划,端端正正,从不草率,直至80多岁高龄写回忆录,还用毛笔正楷书写,字迹清楚俊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