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3复习提纲必修.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75936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99.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必修3复习提纲必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生物必修3复习提纲必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生物必修3复习提纲必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生物必修3复习提纲必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生物必修3复习提纲必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生物必修3复习提纲必修.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生物必修3复习提纲必修.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生物必修3复习提纲必修.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生物必修3复习提纲必修.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生物必修3复习提纲必修.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生物必修3复习提纲必修.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生物必修3复习提纲必修.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生物必修3复习提纲必修.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生物必修3复习提纲必修.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生物必修3复习提纲必修.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生物必修3复习提纲必修.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生物必修3复习提纲必修.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生物必修3复习提纲必修.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生物必修3复习提纲必修.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生物必修3复习提纲必修.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必修3复习提纲必修.docx

《生物必修3复习提纲必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必修3复习提纲必修.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物必修3复习提纲必修.docx

生物必修3复习提纲必修

生物必修3复习提纲(必修)

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

第一节人体的稳态

一、稳态的生理意义

1、内环境:

(1)单细胞生物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转换,而人体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2)内环境的组成:

细胞内液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内环境)淋巴

1、水生单细胞生物直接与水进行物质交换。

从水中获得氧和养料,向水中排放代谢废物。

如草履虫。

2、体液:

指多细胞生物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也是人体内液体的总称。

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3、细胞内液:

指细胞内的液体。

包括细胞质基质、细胞核基质、细胞器基质。

4、细胞外液:

指存体内在于细胞外的液体。

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

5、血浆:

指血液中的液体部分。

是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主要含有水、无机盐、血浆蛋白、血糖、抗体、各种代谢废物。

6、组织液:

指体内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

成分与血浆相近。

是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7、淋巴:

指存在于淋巴管内的液体。

是淋巴细胞的生活的内环境。

8、内环境:

是指人体的细胞外液所构成的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9.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10、渗透压:

⑴、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⑵、溶液渗透压的大小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成正比。

⑶、血浆渗透压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⑷、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⑸、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程度取决于肌体对水盐平衡的调节水平。

⑹、人的血浆渗透压约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11、正常人体内环境的酸碱度:

⑴、血浆接近中性,PH在7.35——7.45之间

⑵、内环境PH能维持相对稳定是因为缓冲物质的存在。

12、人体细胞外液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3)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细胞可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生命活动需要的物质,同时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

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

2、稳态

(1)概念:

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调节下,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2)意义:

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3)调节机制——反馈调节

正反馈:

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同的作用,使输出信息进一步增强的调节。

负反馈:

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反的作用,使输出信息减弱的调节。

二、体温调节

1、体温的概念:

指人身体内部的平均温度。

2、体温的测量部位:

直肠、口腔、腋窝

3、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

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共同调节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产热器官:

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

散热器官:

皮肤(血管、汗腺)

4、体温调节过程:

(1)寒冷环境→冷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皮肤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减少散热)、

骨骼肌紧张性增强、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增加(增加产热)

→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炎热环境→温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皮肤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热)

→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5、体温恒定的意义:

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主要通过对酶的活性的调节体现

三、水平衡的调节

1、人体内水分的动态平衡是靠水分的摄入和排出的动态平衡实现的

2、人体内水的主要来源是饮食、另有少部分来自物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水。

水分的排出主要通过泌尿系统,其次皮肤、肺和大肠也能排出部分水。

人体的主要排泄器官是肾,其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

3、水分调节(细胞外液渗透压调节):

(负反馈)

过程:

饮水过少、食物过咸等→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强→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尿量减少

总结:

水分调节主要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通过肾脏完成。

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它是由下丘脑产生,由垂体释放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使排尿量减少。

四、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1、人体内无机盐的动态平衡是靠无机盐的摄入和排出的动态平衡实现的

2、人体需要的无机盐主要来自饮食,通过尿液、汗液、粪便将无机盐排出体外

3、人体需要的无机盐有多种,如Na+、K+、Ca2+、Zn2+、Fe3+、I-等

4、无机盐调节:

(负反馈)

过程:

血钾升高、血钠降低→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增加吸钠、增加排钾→血钾降低、血钠升高

总结:

无机盐调节主要是在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通过肾脏完成。

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醛固酮,它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主要功能是吸钠排钾。

五、血糖调节

1、血糖的含义:

血浆中的葡萄糖(正常人空腹时浓度:

3.9-6.1mmol/L)

2、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3、调节血糖的激素:

(1)胰岛素:

(降血糖)

分泌部位:

胰岛B细胞

作用机理:

①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转变成脂肪酸等非糖物质。

②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抑制2个来源,促进3个去路)

(2)胰高血糖素:

(升血糖)

分泌部位:

胰岛A细胞

作用机理:

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促进2个来源)

4、血糖平衡的调节:

(负反馈)

血糖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血糖降低

血糖降低→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血糖升高

5、血糖不平衡:

过低—低血糖病;过高—糖尿病

6、糖尿病

病因:

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症状:

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少(三多一少)

防治:

调节控制饮食、口服降低血糖的药物、注射胰岛素

检测:

斐林试剂、尿糖试纸

六、免疫对人体稳态的维持

1、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

扁桃体、胸腺、脾、淋巴结、骨髓等

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

免疫细胞巨噬细胞

树突状细胞

免疫分子:

抗体、细胞因子、补体

2、免疫类型: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的,对各种病原体有防疫作用)

第一道防线:

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等。

第二道防线:

吞噬作用、抗菌蛋白和炎症反应。

特异性免疫(后天性的,对某种病原体有抵抗力)——第三道防线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3、体液免疫:

由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实现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

抗原刺激

B淋巴细胞增值、分化出效应B细胞

记忆细胞→同一抗原再次刺激时增值分化为效应B细胞

效应B细胞分泌抗体

抗体清除抗原

4、细胞免疫:

通过T淋巴细胞和细胞因子发挥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

靶细胞(被抗原入侵的细胞)或吞噬了抗原的巨噬细胞刺激

T淋巴细胞增值、分化出效应T细胞

记忆细胞→同一靶细胞再次刺激时增值分化为效应T细胞

效应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效应T细胞释放某些细胞因子(如干扰素)增强免疫细胞的效应)

被释放至体液中的抗原被体液免疫中的抗体清除

5、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区别:

共同点:

针对某种抗原,属于特异性免疫

区别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作用对象

抗原

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

作用方式

效应B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1、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

2、效应T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增强细胞免疫的效应

6、艾滋病:

(1)病的名称: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

(2)病原体名称: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其遗传物质是2条单链RNA

(3)发病机理:

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主要攻击T淋巴细胞,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

(4)传播途径:

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

7、过敏反应

⑴、概念:

是指已免役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⑵、特点:

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不引起组织损伤。

(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⑶、过敏原:

是指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

如花粉、鱼虾、牛奶、蛋类、室内尘土、青霉素、磺胺、奎宁等。

⑷、过敏症状:

皮肤过敏:

红肿、寻麻疹等。

呼吸道过敏:

流涕、喷嚏、哮喘、呼吸困难等。

消化道过敏:

呕吐、腹痛、腹泻等。

严重过敏:

支气管痉挛,窒息,或过敏性休克而死亡。

▲免疫失调引起的自身免疫疾病(免疫功能过高):

1、自身免疫:

在特殊情况下,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所引起的作用。

2、自身免疫疾病:

因自身免疫反应而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了症状的现象。

3、病例:

风湿性心脏病

酿脓链球菌 →抗体 →酿脓链球菌

└→心脏瓣膜→损伤心脏(风湿性心脏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略);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免疫缺陷疾病:

1概念:

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者缺乏而引起的疾病。

2、分类:

⑴、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由于遗传造成,生来就有。

⑵、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由于疾病或其他因素造成,后天形成。

 

第二节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人体的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神经元的功能:

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调控效应。

神经元的结构:

由细胞体、树突(短)、轴突(长)构成。

后2者合称为神经纤维

2、反射:

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

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3、反射弧:

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

感受器:

感觉神经末稍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感受刺激产生兴奋

传入神经

组成神经中枢:

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

传出神经

效应器:

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兴奋:

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3)兴奋的传导过程:

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

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

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

(4)兴奋的传导的方向:

双向

静息状态:

是指在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所处于的状态。

膜外侧带有正电荷,膜内侧带有等量的负电荷,整个神经元细胞不显示电性。

静息电位:

指未受刺激时,神经元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未外正内负。

兴奋状态:

指受刺激后,神经元细胞受刺激部位膜外侧带负电荷,膜内侧带有等量正电荷的状态。

(5)

5、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

突触:

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2)兴奋的传递方向:

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

(即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是: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6、人脑的高级功能

(1)人脑的组成及功能:

大脑:

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

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

小脑:

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维持身体平衡

脑干:

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呼吸中枢

下丘脑:

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

书写性语言中枢→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

运动性语言中枢→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听觉性语言中枢→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视觉性语言中枢→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读)

二、人体的激素调节

1、体液调节中,激素调节起主要作用。

2、人体主要激素及其作用

激素分泌部位

激素名称

主要作用

下丘脑

抗利尿激素

调节水平衡、血压

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

调节内分泌等重要生理过程

垂体

生长激素

促进蛋白质合成,促进生长

多种促激素

控制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促进代谢活动;促进生长发育(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胸腺

胸腺激素

促进T淋巴细胞的发育,增强T淋巴细胞的功能

肾上激腺

肾上腺激素

参与机体的应激反应和体温调节等多项生命活动

胰岛

胰岛素、胰高血糖素

调节血糖动态平衡

卵巢

雌激素等

促进女性性器官的发育、卵细胞的发育和排卵,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等

睾丸

雄激素

促进男性性器官的发育、精子的生成,激发并维持男性第二性征

与激素有关的人体疾病

病症

病因

症状

呆小症

幼体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

身体矮小、智力低下、生殖器官发育不全

甲亢

成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

精神亢奋、代谢旺盛、身体日渐消瘦

地方性甲状腺肿

因缺碘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

甲状腺代偿性增生(“大脖子病”)

侏儒症

幼体生长激素分泌过少

身体矮小、智力正常、生殖器官发育正常

巨人症

幼体生长激素分泌过多

身材异常高大

肢端肥大症

成体生长激素分泌过多

身体指、趾等端部增大

糖尿病

胰岛素分泌不足

出现尿糖等症状

甲状腺激素、性激素、肾上腺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3、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协同作用:

如甲状腺激素与生长激素

拮抗作用:

如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

4、激素调节的特点:

(1)微量和高级

(2)通过体液运输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5、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

6、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a、特点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b、联系:

二者相互协调地发挥作用

(1)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第三节动物激素的调节

◆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在生产中往往应用的并非动物激素本身,而是激素类似物

1、催情激素提高鱼类受孕率:

运用催情激素诱发鱼类的发情和产卵,提高鱼类的受孕率。

2、人工合成昆虫激素防治害虫:

可在田间喷洒一定量的性引诱剂(性外激素类似物),干扰雌雄性昆虫间的正常交配。

3、阉割猪等动物提高产量:

对某些肉用动物注射生长激素,加速其生长。

对猪阉割,减少性激素含量,从而缩短生长周期,提高产量。

4、人工合成昆虫内激素提高产量:

可人工喷洒保幼激素,延长其幼虫期,提高蚕丝的产量和质量。

第四节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生长素的发现

(1)达尔文的试验:

实验过程:

①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向光性;

②切去胚芽鞘尖端,胚芽鞘不生长;

③不透光的锡箔小帽套在胚芽鞘尖端,胚芽鞘直立生长;

④不透光的锡箔小帽套在胚芽鞘下端,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

(2)温特的试验:

试验过程:

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

未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胚芽鞘不生长

(3)郭葛的试验:

分离出该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确定是吲哚乙酸,命名为生长素

3个试验结论小结:

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

感光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

生长素的作用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以下部位

2、对植物向光性的解释

单侧影响了生长素的分布,使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多于向光一侧,从而使背光一侧的细胞伸长快于向光一侧,结果表现为茎弯向光源生长。

2、判断胚芽鞘生长情况的方法

一看有无生长素,没有不长

二看能否向下运输,不能不长

三看是否均匀向下运输

均匀:

直立生长

不均匀:

弯曲生长(弯向生长素少的一侧)

3、生长素的产生部位:

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

生长素的运输方向:

横向运输:

向光侧→背光侧

极性运输:

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

(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生长素的分布部位:

各器官均有,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芽、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

4、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调节作用具有两重性,一般,低浓度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抑制植物生长(浓度的高低以各器官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为标准)。

●同一植株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不同,敏感性由高到低为:

根、芽、茎(见右图)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促进和抑制作用与生长素的浓度、植物器官的种类、细胞的年龄有关。

●顶端优势是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

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近顶端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较高,从而抑制了该部位侧芽的生长。

5、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促进扦插枝条生根[实验];

●防止落花落果;

●促进果实发育(在未授粉的雌蕊柱头上喷洒生长素类似物,促进子房发育为果实,形成无子番茄);

●控制性别分化(促进花芽向雌花分化,从而提高产量)

6、其他植物激素

名称

主要作用

赤霉素

促进细胞伸长、植株增高,促进果实生长

细胞分裂素

促进细胞分裂

脱落酸

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乙烯

促进果实成熟

7、植物细胞的分化、器官的发生、发育、成熟和衰老,整个植株的生长等,是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结果。

第三章生物群落的演替

第一节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

1、种群的概念:

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

数量特征年龄结构

性别比例

2、种群的特征迁入率和迁出率

空间特征

遗传特征

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样方法:

以若干样方(随机取样)平均密度估计总体平均密度的方法。

①、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算每个样方内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算值。

②、常用取样方法:

五点取样法、等距离取样法。

标志重捕法:

⑴、标志重捕法(调查取样法、估算法):

适用于活动能力比较强的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查。

重捕时间的确定要注意:

间隔不可过长,以免因种群内部个体的出生和死亡引起误差。

⑵、样方法:

适用于活动能力较弱的生物种群密度调查。

样方多少、大小的确定:

要有代表性,不可偏重过密集或稀疏。

⑶、具有趋光性的昆虫,可以采用黑光灯灯光诱捕的方法。

4、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Nt=N0λt

(1)条件:

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2)特点:

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增长率不变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条件:

有限的环境中,种群密度上升,种内个体间的竞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

(2)特点:

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种群增长率变化,K/2时增速最快,K时为0

(3)应用:

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值变小,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降低其K值。

5、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都有重要意义。

6、[实验: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计划的制定和实验方法:

培养一个酵母菌种群→通过显微镜观察,用“血球计数板”计数7天内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计算平均值,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

结果分析:

空间、食物等环境条件不能无限满足,酵母菌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增长

第二节生物群落的构成

1、生物群落的概念:

在同一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得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群落是由一定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

2、什么是丰富度?

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什么是种间关系?

是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包括互利共生、互利共栖、寄生、竞争、捕食。

4、什么是捕食?

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5、什么是竞争?

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互相争夺资源和空间的现象。

6、什么是寄生?

指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维持生活。

7、什么是互利共生?

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互相依存,彼此有利。

8、生物群落的结构

群落结构是由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1)垂直结构:

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

植物因群落中的生态因子—光的分布不均,由高到低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的食物和微环境不同。

(2)水平结构:

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

影响因素:

地形、光照、湿度、人与动物影响等。

3、意义:

提高了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第三节生物群落的演替

1、原生演替:

(1)定义:

在从未有过生物生长或虽有过生物生长但已被彻底消灭的原生裸地上发生的生物演替。

(2)过程:

地衣、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次生演替

(1)定义:

当某个群落受到洪水、火灾或人类活动等因素干扰,该群落中的植被受严重破坏所形成的裸地,称为次生裸地。

在次生裸地上开始的生物演替,称为次生演替。

(2)引起次生演替的外界因素:

自然因素:

火灾、洪水、病虫害、严寒

人类活动(主要因素):

过度砍伐、放牧、垦荒、开矿;完全被砍伐或火烧后的森林、弃耕后的农田

3、植物的入侵(繁殖体包括种子、果实等的传播)和定居是群落形成的首要条件,也是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基础。

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稳态

第一节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1、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群落)和非生物成分(无机环境)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彼此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3、生态系统类型:

可分为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

水域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有冻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自然生态系统,以及农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人工生态系统。

4、生态系统的结构

(1)成分:

非生物成分:

无机盐、阳光、温度、水等

生产者:

主要是绿色植物(最基本、最关键的的成分)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生物成分消费者:

主要是各种动物

分解者:

主要某腐生细菌和真菌,也包括蚯蚓等腐生动物。

它们能分解动植物遗体、粪便等,最终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生产者:

⑴、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能利用能量将H2O和CO2合成为储存能量的有机物。

⑵、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进入生态系统的起始端。

⑶、没有生产者就没有生态系统。

消费者:

指不能将H2O和CO2合成为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的生物。

⑴、初级消费者:

指直接以植物为食的动物(植食性动物)。

⑵、次级消费者:

指以植食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