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综合题专题训练 2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81149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2.0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综合题专题训练 2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综合题专题训练 2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综合题专题训练 2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综合题专题训练 2含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综合题专题训练 2含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综合题专题训练 2含答案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综合题专题训练 2含答案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综合题专题训练 2含答案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综合题专题训练 2含答案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综合题专题训练 2含答案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综合题专题训练 2含答案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综合题专题训练 2含答案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综合题专题训练 2含答案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综合题专题训练 2含答案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综合题专题训练 2含答案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综合题专题训练 2含答案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综合题专题训练 2含答案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综合题专题训练 2含答案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综合题专题训练 2含答案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综合题专题训练 2含答案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综合题专题训练 2含答案解析.docx

《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综合题专题训练 2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综合题专题训练 2含答案解析.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综合题专题训练 2含答案解析.docx

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综合题专题训练2含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综合题专题训练

(2)

一、综合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0分)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屿岛位于厦门市西海域海沧区嵩屿东北侧海域,与海沧大道未来海岸隔海相望。

岛屿面积约0.18km2,最高海拔62m,呈长条形,近南北走向。

受台湾海峡水体调节以及福建山地丘陵地形影响,岛上受季风影响明显,具有典型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的特征。

大屿岛地势东面陡峭,西面有山坳;四面环水,具有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

与陆地相比,大屿岛乔木树种多样性指数明显较小,岛上乔木植物种类较简单,生态系统较脆弱,一旦被破坏,修复困难。

下列两幅图分别为大屿岛地理位置图和大屿岛不同方位乔木种群高度、冠幅、胸径结构图。

(1)指出大屿岛的自然环境特征。

(2)分析大屿岛岛上乔木植物种类较简单的原因。

(3)指出大屿岛不同方位乔木种群高度、冠幅和胸径的分布特征,并说出其主要影响因素。

2.下图为非洲自然带分布图,图2为图1中甲山的植被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①、②、③自然带的差异主要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其主导分异因素是______。

(2)由于______和_____因素的影响,图1中的乙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_(填自然带名称),这属于地理环境地域分异中的____________现象。

(3)图2反映的是自然带的_________分异规律,其中d代表的植被类型与图1中自然带________(填数字代号)的植被类型相同。

(4)图2中山地北坡雪线高于南坡,其主要原因是南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坡自然带分布的高度低于南坡,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南美洲附近海洋表面盐度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1)ABCD四海区盐度由高到底的排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海区较B海区盐度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D海区较A海区盐度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E海区盐度与北半球同纬度海区的盐度相比偏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安第斯山脉是纵贯南美洲西部的高大山脉,南段山脉以东为草原和荒漠,南段山脉以西为森林,产生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玉溪某校地理研学实践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去玉溪周边山地开展了一次“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关系”的野外实习。

同学们了解到玉溪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石灰岩等沉积岩广布,并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绘制出如下图的“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关系图”。

请你与他们一起探究下列问题。

(1)考察地区的地带性自然植被是________________。

(2)从图中获知________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但土壤的形成是________、地形、水文、生物乃至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

(3)同学们在玉溪周边山地考察时发现,这里的土壤多为红色,遇到下雨时还变得特别黏重。

简要分析本地土壤特点形成的原因。

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秘鲁西部安第斯山脉纵贯南北,境内平均海拔约4300米。

近年来,该国东北部地区植被破坏严重。

如图为秘鲁位置示意图和利马气候资料图。

(1)简述秘鲁的地理位置。

(2)描述利马的气候特征并简析其成因。

(3)说出秘鲁东北部地区植被破坏严重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下图1为非洲自然带分布图,图2为图1中甲山的植被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

 

(1)①地自然带为____________带,②地气候特征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地植被类型为______________。

(2)图1中①、②、③自然带的差异主要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规律,其主导因素是______。

(3)由于______和_____因素的影响,图1中的乙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_(填自然带名称)。

(4)图2反映的是自然带的_________规律,其中d代表的植被类型与图1中自然带________(填数字代号)的植被类型相同。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1所示地区位于东欧平原南部,为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区之一,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素有“粮仓”之称。

该地春季低温冻害和洪涝灾害多发,严重威胁农业生产。

材料二:

图中M城气候统计图(图2)。

(1)按成因洪涝属于______灾害。

根据材料信息,分析图示区域春季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

(2)从气候、植被、地形角度,分析图示区域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

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方针叶林分布于北纬45°~70°的寒温带地区,向南延伸到我国大兴安岭北部。

其群落结构极其简单,林冠层下常由灌木(根深)、草本植物(根浅)及苔藓地衣(无根)组成,林下土壤是酸性贫瘠的灰土,林下植被的物种数占了总植被数的90%以上。

某科考队研究了林火干扰对北方针叶林林下植被的影响,下图示意火后林下植被的生产力和物种丰富度的动态变化。

(1)分析北方针叶林区土壤不适宜大面积作为农耕用地的原因。

(2)描述火后林下植被的生产力和物种丰富度的变化规律。

(3)分析火后前15年林下植被生产力变化的原因。

(4)高强度大面积火会烧毁植被的地上部分,推测高强度火后初期林下植被的优势物种及原因。

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西蔡家川流域为黄土高原典型的小流域。

某地理研学小组选择该地最有代表性的人工刺槐林地和其他次生林地作为观测样地,探讨不同植被状况与土壤水分的关系,以期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植被恢复与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依据。

如表为该小组观测的两种类型林地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变化的统计数据。

人工刺槐林地和其他次生林地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变化的统计数据

深度

(cm)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10

130

150

土壤含水量(%)

人工刺槐林地

12.3

17

17.4

15

17.4

19.6

17.4

16

14.6

18

14.4

12

16

其他次生林地

12.1

20.3

14.4

17.3

17.4

16.1

20.5

20.2

25

25.2

26

31.5

31

(1)一般认为在水土流失地区植树造林可增加土壤含水量,请对此加以解释。

(2)据表信息,补充完成人工刺槐林地和其他次生林地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变化的折线图。

(绘图可用2B铅笔作答)

(3)针对人工刺槐林地与深层土壤含水量的矛盾,提出合理化建议。

10.下图示意世界两大著名玉米带分布范围。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简述甲、乙两玉米带发展种植业的相同有利条件。

(2)近年来,乙玉米带呈北扩趋势,请分析可能原因。

(3)指出受高强度农林开发的影响,甲地区出现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并试简述其整治措施。

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红石滩”是橘色藻宾长于岩石上形成的生态景观。

橘色藻对生长环境要求十分苛刻,喜低温潮湿,只能生长于没有植被附着的“新鲜”、“干净”的原生石块表面。

四川西部贡嘎地区冰川作用强烈,夏季泥石流多发,红石景观最为典型。

近年来当地游客增多,对红石景观造成了一定破坏。

如图示意四川贡嘎山附近红石景观分布。

(1)从地形角度,描述图示地区红石滩的分布特点。

(2)分析贡嘎山地区红石景观最为典型的自然原因。

(3)贡嘎山地区新建盘山公路两侧常出现红石景观,简述其形成过程。

(4)说明游客数量增加易对红石景观产生破坏的原因。

12.如图为土壤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的关系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图中数码①、②代表的地理事物含义:

①表示绿色植物的______作用,②表示绿色植物从土壤中吸收______.

(2)气候对土壤的形成主要是通过______和______来实现.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有机质含量很高,其主要原因是______.

(3)简答成土母质与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______.

13.中国幅员辽阔,自然地理条件复杂多样,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多数外来植物都可能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栖息地,有的甚至成为入侵植物,给我国的自然、社会、经济带来极大危害。

其中紫茎泽兰便是一种入侵植物。

紫茎泽兰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或亚灌木,株高1-2米,根呈绳索状,花呈白色,植株内含有芳香和辛辣的化学物质和一些有毒物质,具有顽强的繁殖力与生命力,漫山遍野密集连片生长,侵占性很强。

下图示意侵占林下空间的紫茎泽兰。

分析紫茎泽兰这一入侵植物对生态环境及农业生产带来的危害。

14.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利用土壤质地三角图,可以对土壤进行分类。

土壤质地取决于组成土壤的砂粒、粉砂和黏粒所占的百分比。

在不同的土层、不同的深度位置,三者的比例都会发生变化。

土壤样本

黏粒含量(%)

粉砂含量(%)

沙粒含量(%)

土壤质地

A

11

48

壤土

B

67

5

C

53

38

(1)根据图甲所示的土壤质地三角图完成数据表。

记录土壤样品中各种颗粒的含量和土壤质地的名称。

(2)在数据表中,含最小颗粒的百分比最大的土样是_____________。

(3)如果水流快速通过砂粒,哪一个土层的持水能力最佳?

尝试设计一个实验,测量水穿过每份土壤样本的速度。

(4)除持水能力外,指出土壤的另一个由土壤颗粒大小决定的特性:

____________________。

(5)假设你是一位农民,想在这两种土壤中选择一种来种植大豆。

在选择土壤之前,你必须先知道哪些问题的答案?

15.树木是活的档案,树干的年轮不仅记录了它“出世”以来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且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然、预测未来。

学者们采样研究了额济纳旗的胡杨林。

图1示意了采样点的位置,图2是采样点气候资料。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胡杨从根部萌生幼苗,老龄叶片厚,表面有蜡质层。

一棵胡杨不同年龄叶片自下而上呈渐变状态。

(1)结合胡杨树叶形态,说明其适应的气候特点。

胡杨入秋叶色金黄,是优良的彩色叶树种,来自我国广东省的游客在游览完额济纳旗美丽的秋色(如图3)后,想在自己家乡引种胡杨。

(2)对他的想法,请给出你的建议并说明理由。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某科考队成员在其科考日记中对A地有这样的描述:

“……进入森林之中,你仿佛来到一个梦幻王国……”,科考队员在B地发现了一种十分奇特的树——猴面包树,在其游记中对该树有这样的描述:

“……树干高不过20m左右,而胸径却在15m以上,当地居民又称它为‘大胖子树’。

叶集生于枝顶,小叶长5cm……”,最后科考队来到C地,又看到截然不同的景观……

 

 

(1)科考队在A地看到的森林类型是_______,简述这种森林的主要生态特征。

 

(2)科考队测得A地土壤贫瘠。

试分析其原因。

 

(3)猴面包树所在地的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说明猴面包树的形态特征如何适应当地的环境条件。

 

(4)C地的植被类型是_________。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近十几年来,山东省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不断下降,2017年仅制0.17万km2,却有固定棉农109万户。

图1为2017年山东棉花产区分布示意图,图2为该年山东与新疆棉花生产成本统计图

材料二:

k值是棉花正常生长各时期的需水量与同期降水量的比值,如表为山东k值统计表。

生长时期

生长阶段

日期

k值范围

播种与出苗

4月中旬-6月上旬

1.16-1.81

蕾期与花铃

6月中旬-8月下旬

1.05-1.47

吐絮成熟

9月上旬-10月上旬

1.46-2.00

(1)与新疆相比,分析山东省棉花生产中物资与服务成本低而人工成本高的主要原因。

(2)与其他时期相比,甲时期k值不是最高,却是灌溉最关键的时期。

从土壤水分收支角度分析原因。

(3)简析合理种植棉花能够提高黄河三角洲土壤肥力的原因。

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15年7月31日,北京获得2022年冬季奥运会举办权。

2017年某季节北京时间6:

00某旅行爱好者沿图中路线从韩国平昌出发一路向西,开始了奥运城市的专题游览考察。

材料二:

下图为第19届至第24届冬季奥运会举办城市地理位置示意图。

图左侧数字和字母代表气压带和风带。

(1)据图推测,旅行者出发时的季节是___________,出发时温哥华(西八区)时间为__________。

从平昌到都灵,一路上沿线景观的差异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域分异规律,形成这种差异的基础是___________。

(2)读图判断,从都灵穿越大洋到温哥华的海上旅途线路方案中,能顺流的方案是_____(a或b)线路,C处洋流从性质上看符合下图中的________。

(3)来到温哥华后,旅行者了解到该地气候温和,四季宜人,夏季气温一般在20℃左右,冬季气温在0℃以上。

请你推测:

该地气候的成因是受_________(气压带或风带,填字母或数字)控制形成;第19届至第24届冬季奥运会举办城市中与温哥华有着相同自然带的城市是_______(城市名)。

19.图1为某季节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图2为非洲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所示季节为北半球______季,判断依据是______。

(2)常年受C气压带控制,③地区形成______气候,气候特征为______。

(3)D风带名称是______。

受C气压带和D风带交替控制,④地区形成________气候,形成______自然带。

(4)从图中可看出,非洲自然带大体以________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各自然带大体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更替,明显地反映出地理环境的________地域分异规律。

这一规律的形成是以________为基础的。

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长白山北坡拥有较完整的植被垂直带谱。

天池是因火山口积水而形成的湖泊,该山海拔2100m以上出现独特的山地苔原景观。

长白山苔原带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为了与高纬度的苔原带(苔原主要分布在环北冰洋的大陆沿岸及岛屿上)相区别,长白山苔原带被命名为山地苔原带。

长白山山地苔原植物与北极地区的亲缘物种保持着极大的相似性。

苔原灌丛很多是不落叶甚至常绿的。

如图为长白山北坡垂直带谱示意图。

(1)判断图中甲表示的植被类型,并说明理由。

(2)试从温度、湿度和风力等方面,概括山地苔原带的自然环境特征。

(3)简述长白山天池的形成过程。

21.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依据图中洋流信息,分析甲、乙两地自然植被差异明显的原因。

(2)简述在纽芬兰岛附近航行的船容易遭受海雾和冰山威胁的原因。

(3)纽芬兰渔场曾流传着“踩着鳕鱼群的脊背就可上岸”的传说,说明原因。

2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色季拉山属念青唐古拉山东段余脉,山体大部分海拔3000m以上,年均降水量1134mm,年均温6.5℃,研究区内表层土壤黏粒含量较高且随土层向下逐渐减少。

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是指能通过0.45微米微孔滤膜的土壤有机碳,主要源于腐殖化的有机质和植被凋落物,土壤黏粒能吸附可溶性有机碳,同时土壤可溶性有机碳也能很好的溶解于水中。

某研究团队在色季拉山东坡海拔3600m至4300m范围内研究了色季拉山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随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

如图示意色季拉山研究范围内不同土层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变化。

(1)描述该区域内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的空间分布规律。

(2)分析该区域内底层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变化幅度小的原因。

(3)试从坡向、坡度、海拔的角度说明地形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空间分布的影响。

(4)指出全球气候变化会对该区域土壤有机碳可能带来的影响。

2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杭州某校地理研学实践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去浙江南部山区开展了一次“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关系”的野外实习,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绘制出下面的“土壤与其他自然要素关系”(如图示意)。

请你与他们一起探究下列问题。

(1)考察地区的地带性自然植被是______。

(2)从图中获知______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但土壤的形成是______、地形、水文、生物乃至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

(3)同学们在浙南低山丘陵考察时发现,这里的土壤多为红色,简要分析形成的原因。

(4)简要分析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2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俄罗斯积极响应我国提出的“冰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加大了北冰洋浯岸的基础设施建设中俄合作进入快车道。

我国大豆主产区在东北平原,但土壤肥力下降严重,为此我国加大了从俄罗斯进口大豆及制品,俄罗斯的哈巴罗夫斯克建有大豆加工厂。

(1)分析哈巴罗夫斯克大豆加工厂的有利区位条件。

(2)为应对东北大豆产区土壤肥力下降,拟退耕还林,栽种当地地带性植被来恢复和增加土壤肥力。

分析这种地带性植被提升土壤肥力的原因。

(3)分析俄罗斯在北冰洋沿岸建设公路成本高的原因。

2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绿洲指在大尺度荒漠背景基质上,以小尺度范围,但具有相当规模的生物群落为基础,构成能够相对稳定维持的、具有明显小气候效应的异质生态景观。

由于绿洲与荒漠的下垫面性质不同,在两者之间存在热力环流。

下图为我国西北局部区域图,图示区域荒漠广布,森林、草原分布极少,除绿洲外,主要分布在山地。

(1)归纳图中绿洲的空间分布特点。

(2)分析图示区域森林、草原分布极少且主要分布于山地的原因。

(3)请在下图线段上用箭头表示出夏季夜间的热力环流,在方框中填注近地面的气压状况,并说明近地面气流的(湿度和温度)性质。

2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如图中示意的R水电站(2009年动工)位于青海省黄河干流龙羊峡水电站上游河段,是一座以发电为主的大型水利水电枢纽工程,该工程主要由拦河大坝、泄洪建筑物和引水发电建筑组成,其中最大坝高150米,计划2018年完工。

2010年7月,科研人员在位于35°16’、东经100°23’附近的黄河谷地及滩地,发现了一片野生古怪的柳林(最长树龄200年),是存活至今的世界最大一片野生古怪柳林。

它处在规划中的R水电站库区,2018年底大坝落成后,这里将全部淹没。

为此R水电站的工程投资方提出了移植保护方案,用半年时间移走树木。

(1)简述在R兴建水电站需要克服的不利条件。

(2)推测在图示区域存活古怪柳林的有利生长环境。

(3)你认为R水电站工程投资方提出的“移植保护方案”是否可行?

请根据观点并说明理由。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近年来由于人类不合理活动及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东北黑土耕地数量和质量不断下降,我国科研人员研究出“秸秆富集深还”模式来应对黑土退化问题。

该模式提倡将农作物分带种植,在耕作层底部和作物带间埋藏秸秆,以5年为周期,通过调整农作物.播种位置、填埋秸秆逐步覆盖整块田地。

经过试验该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农民对其了解较少,有所顾虑,该措施未普及推广。

下图示意“秸秆富集深还”模式。

(1)说明我国东北地区黑土肥力不断下降的原因。

(2)评价采用“秸秆富集深还”模式对黑土土壤可能产生的影响。

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高寒草原(AS)是在寒冷、湿润的环境条件下发育在高原和高山的一种草地类型,是长江源区主要植被类型之一。

植被覆盖度是指植被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统计区总面积的百分比,数值越大,表示植被覆盖状况越好;按覆盖度不同,高寒草原可以分为H-AS(覆盖度>50%)、M-AS(30%<覆盖度<50%)和L-AS(覆盖度<30%)三种类型。

下图为长江源区三类高寒草原的面积在不同时段的年均变化率,下表为长江源区高寒草原面积变化与部分环境因子的关联度(数值越大表示关联度越高)。

(1)描述1969—2013年长江源区高寒草原面积的主要变化特征。

(2)指出1969—2013年长江源区高寒草原覆盖度的整体变化趋势并分析原因。

(3)分析长江源区高寒草原的变化对源区地表径流的影响。

2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喀斯特天坑是一种具有巨大的容积、陡峭而圈闭的岩壁、深陷的井状或桶状形态特征,平均宽度与深度均在100m以上,底部与地下河相连的特大型喀斯特负地形。

由于其巨大的塌陷规模和特殊的圈闭化地形,天坑内部形成了有别于周围区域的小气候,为各种动植物的繁衍和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大毛寺天坑位于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该天坑坑内与坑外两个系统并非完全独立,坑壁在其中起到了连接过渡作用,在这个特殊的生态过渡带上,植物物种多样性在坑壁上出现了“断裂”,且无乔木分布。

下图为沾益区天坑群地理位置图和大毛寺天坑坑口—坑壁—坑底木本植物指数统计图。

(1)指出沾益区形成喀斯特天坑群的自然条件。

(2)简述大毛寺天坑从坑口至坑底木本植物指数的变化特征。

(3)说明大毛寺天坑坑壁无乔木分布的主要原因。

30.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小题。

“中国第一雪乡”——双峰林场,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的牡丹江市张广才岭中段,平均海拔1200米以上,由于山高林密,北面袭来的贝加尔湖冷空气和南来的日本海暖湿气流在此频频交汇,造就了雪乡夏无三日睛、冬雪漫林间的现象。

该地年积雪期长达7个月,积雪最厚处约2米,为我国降雪量最大的地区。

图1示意我国东北局部地区1月份和7月份等温线。

图2为雪乡景观图。

     雪乡的房屋全为纯木结构,主要是用木头和手斧刻出来的,有“楞”(“棱”衍生的俗字)有角,非常规范整齐,所以人们就叫它“木刻楞房”。

修建“木刻楞房”时,在地上和墙壁缝隙中填塞苔藓,房屋前面修一间像走廊一样的房屋,起到防风的作用。

               图1                                    图2

(1)描述图示区域1月份等温线的分布规律,并分析其原因。

(2)分析中国雪乡降雪量大且时间长的原因。

(3)分析中国雪乡采用“木刻楞房”建筑的自然原因。

【答案与解析】

1.答案:

(1)纬度低受海水调节,气温年较差小;四周环海,水汽充足,降水丰富;岛上风速、风力大;该岛屿面积小,淡水资源不足;该岛屿东侧地形陡峭,西侧地形较平坦。

(2)该海岛四面环水具有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该海岛自然环境较恶劣,能够存活和生长的植物种类较少;海拔低,水热条件垂直变化小,自然带谱垂直分异不明显;该岛屿与大陆和其他海岛相隔离,难以进行物种间的基因交流,造成该海岛较陆地区域植物自然演替速度慢。

(3)分布特征:

大屿岛乔木高度、冠幅和胸径大致自南向北减小;西南侧乔木的高度、冠幅和胸径最大(或东北侧乔木高度、冠幅和胸径最小)。

主要影响因素:

风向、风力;地形地势。

解析:

​​​​​​​本题以大屿岛不同方位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