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82660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docx

《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docx

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

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

地震勘探:

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力寻找油气田或其他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 

水平叠加:

将不同接收点收到的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不同激发点的信号,经动校正后叠加起来,这种方法可以提高信噪比,改善地震记录的质量,特别是压制一种规则干扰波效果最好 

波形曲线:

选定一个时刻t1,我们用纵坐标表示各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距离,就得到一条曲线,这条曲线就叫做波在t1时刻沿x方向的波形曲线. 

动校正:

在水平界面情况下,从观测到的波的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Δt1得到x/2处的t0时间,这一过程叫动校正或正常时差校正. 

多次覆盖:

对被追踪的界面进行多次观测. 

剖面闭合:

是检查对比质量,连接层位,保证解工作正确进行的有效办法,他包括测线交点闭合,测线网的闭合,时间闭合 

几何地震学:

地震波的运动学是研究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传播时间的关系,他与几何光学相似,也是引用波前,射线等几何图形来描述波的运动过程和规律,因此又叫几何地震学. 

水平分辨率:

指沿水平方向能分辨多大的地质体,其值为根号下0.5λh. 

时距曲线:

从地震源出发,传播主观测点的时间t与观测中点相对于激发点的距离x之间的关系 

剩余时差:

把某个波按水平界面一次反射波作动校正后的反射波时间与共中心点处的时间tom之差. 

绕射波:

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如遇到一些岩性的突变点,这些突变点就会成为新震源,再次发出球面波,想四周传播,这就叫绕射波. 

三维地震:

就是在一个观测面上进行观测对所得资料进行三维偏移叠加处理以获得地下地质体构造在三维空间的特征. 

水平切片:

就是用一个水平面去切三维数据体得出某一时刻tk各道的信息,更便于了解地下构造形态个查明某些特殊地质现象. 

同相轴:

一串套合很好的波峰或波谷. 

相位:

一个完整波形的第i个波峰或波谷. 

纵波:

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一致的波. 

转换波:

当一入射波入射到反射界面时,会产生与其类型相同的反射波或透射波,也会产生类型不同的,与其类型不同的称为转换波. 

反射定律:

入射波与反射波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条件为:

上下界面波阻抗存在差异,入射波与反射波类型相同. 

地震子波:

震源产生的信号传播一段时间后,波形趋于稳定,我们称这时的地震波为地震子波。

 

爆炸时产生的尖脉冲,在爆炸点附近的介质中以冲击波的形式传播,当传播到一的距离后,波形逐渐稳定,我们称这时的地震波为地震子波。

正常时差的定义 

第一种定义:

界面水平情况下,对界面上某点以炮检距x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同以零炮检距(自激自收)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之差,这纯粹是因为炮检距不为零引起的时差. 

第二种定义:

在水平界面情况下,各观测点相对于爆炸点纯粹是由于炮检距不同而引起的反射波旅行时间差. 

简答:

1.简述地震勘探原理

 地震勘探根据岩石的弹性差别进行工作的,波遇到障碍物会发生反射和透射,折射.通过测反射波和透射波的性质,可以确定障碍物的距离.

地震勘探是人工激发地震波.通过在地面布置测线,接收反射波,然后进行一些处理,从而来反映地下构造情况,为寻找油气和其他勘探目的的服务,生产工作包括三个环节:

1野外数据采集2室内数据处理3地震资料解释,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高精度的优点,但耗资大. 

2.有效波与干扰波的区别?

分别用什么方法压制?

 

1有效波与干扰波在传播方向上有可能不同,可以用组合检波来压制. 

2有效波与干扰波在频道上有差别,可以采用频率滤波来压制,即带通滤波. 

3有效波与干扰波在动校正后在剩余时差可能有差别,可以采用多次叠加来压制. 

4有效波与干扰波在他们出现的规律上可能有差别,也可以用组合方法来压制. 

3.写出水平叠加剖面的形成过程,并指出有何缺陷?

 1地震资料采集

2进行室内的解编,即将资料转变为道序形式和处理系统内部格式表示的数据形式

3道编辑,删除废炮,废道及类脉冲等非期望波.

4观测系统的定义

5切除处理

6静校正,消除地形等的影响

7滤波

8振幅校正

9反褶积,提高分辨率

10速度分析和动校正

11水平叠加,这便是水平叠加剖面的形成过程. 

其缺点是:

当界面倾斜时,我们按共中心点关系进行抽道集,动校正,水平叠加,其实并不是真的反射点叠加,在剖面上存在绕射波没有收敛干涉带没有分解,凹转波没有归位等问题.叠加部总是把界面上反射点的位置显示在地面,共中心点下方的铅垂线上,水平界面时与实际情况符合,倾斜时与情况不符. 

4.影响水平叠加效果的因素有那些?

 多次覆盖参数的选择,动校正速度的大小,地层本身的性质. 

5.在地震剖面上常见的异常波识别标志有那些?

 

常见的异常波有三种即岩性突变点,有关的绕射波,断面处出现断面反射波和凹界面产生的回转波.

绕射波同相轴经动校正水平叠加后为曲线.

而反射波经动校正后为一条直线,断面反射波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同相轴断开,数目突增减或消失,同相轴突变,反射零乱或出现空白带和标准反射波同相轴发生分叉,合并,扭曲.强相位转换等现象.

回转波在剖面上主要表现为蝴蝶结状同相轴交逆叉. 

6.地震反射界面的地质意义是什么?

 地震反射界面指波阻抗存在差异的界面,他不能完全反映岩性存在差异的界面,但是能反映一些岩性突变点,如不整合面,断续,以及凹界面等,从而帮助查明地下构造. 

7.简述费马原理与惠更斯原理?

并用费马原理证明地震波反射定律   

费马原理:

波在各种介质中传播遵循时间最短原理,可用数学上求最小值方法,利用费马原理证明地震波反射定律. 

惠更撕原理:

波前传播至一位置,可以看作一个新的波源,每个质点都激发球面波向前传播. 

8.检波器组合能压制那类干扰波?

为什么?

 

检波器组合可以压制与有效波方向上有差别的干扰波,首先检波器组合可以使信号增强,但有效波增强幅度大,干扰波相对得到压制,其次,检波器组合可以使通放带变窄,则相应压制带就变宽了,所以说可以压制方向存在差别的干扰波. 

9.简述地震记录面貌的形成物理过程,学写出制作人工合成地震记录的过程及他的作用. 

地震记录面貌形成过程,人工合成地震记录指地震子波s(t)和各个地层界面的反射系数随界面双程垂直时间t的变化R(t),来计算反射率地震记录x(t).

可以用来辅助确定反射同相轴对应的地质层位,复杂构造解释,小砂体的固定等,另外可以初步估计反射的界面,深度,品质,主要的多次波能量衰减情况等. 

10.什么叫观测系统?

 

地震勘探中指地震波的激发点与接收点的相互位置关系. 

11.为什么要进行偏移处理?

偏移处理后的剖面与常见的水平叠加剖面有何不同?

 由于水平叠加的剖面存在自身的一些缺点,如绕射波没有收敛,干涉带没有分解,回转波没有归位等,并且其显示出来的反射点位置也往往不是地下真实的位置,因此要求进行偏移处理,经过处理后,剖面上绕射波收敛,回转波归位,从而更真实的反映地下的构造形态. 

12.什么叫叠加速度谱?

什么叫速度扫描?

 叠加速度谱指将每个t0时刻上计算出的各个速度值对应的振幅平均绝对值在t0-v平面上以能量团的形式绘制出来.

速度扫描指对在速度谱分析的基础上,对叠加效果不好的层段和区段,在速度谱分析的粗略拾值附近,用一系列小间隔的叠加速度表试探值作为一个叠加速度常变量,用他们分别对选定层位区段的数据进行动校正叠加,一叠加效果上判断各层的最加叠加速度值,用他们去修改叠加速度函数,用作最终动校正叠加的速度函数. 

13.动校正的用途是什么?

 动校正就是从观测旅行时间中减去正常时差,他的作用是将非零炮检距近似转化为零炮检距,从而使叠加后能客观的反映地下形态. 

15.影响地震波振幅强弱的因素有那些?

振幅信息在地震资料中解释中有那些用途?

 震源,激发条件与环境,地层的反射系数的值大小,波速,各种噪声干扰,传播介质对波能的吸收等.

有以下用途:

1识别有效波,进行波对比.2估算薄层厚度3利用反射波振幅的异常检测油气,油水界面,即亮点技术4可以了解岩性信息5进行岩性解释和油气检测. 

16.为什么说水平叠加时间剖面不是地质剖面的简单映象?

 

一般情况下,在地层倾角小,构造简单的情况下,能较直观反映地下剖面,但是又有较的差别:

1根据钻井资料得到的地质剖面上的地层界面,与时间剖面上的同相轴在数量上,位置上常常有差别,不一一对应.

2时间剖面上的反射波同相轴及波形本身包含了地下地层的构造信息和岩性信息,但反射波同相轴是与地下界面对应的,与两个层有关,必须经过处,才能  与地质剖面更直接对比

3地质剖面反映沿铅重方向上的地质情况,而时间剖面是来自三维空间的信息

4实际构造复杂,可使用相轴与地下真实情况有误差,另外还常有异常波干扰等. 

17.地震检波器组合有何作用?

列举几种组合形式?

海上采用什么形式?

 

组合可以压制干扰波,提高信噪比,改善地震记录的质量,有线性和不等灵敏度组合,面积型的组合,如星型,三角形,矩形.1野外的检波器组合2野外震源组合3室内的混波. 

18.断层在地震剖面上的识别标志主要有那些?

 1同相轴错断

2反射同相轴数目突增减或消失,波阻间隔突然变化

3反射波同相轴形状突变,反射零乱或出现空白带

4标准反射波同相轴发生分叉,合并,扭曲,强相位转换等现象

5异常波出现. 

3D水平切片的基本特点:

 水平切片是利用平行于时间(或深度)基准面的平面切割3D数据体得到的。

水平切片上的反射同相轴是上述平面切割各层反射波得到的图像。

同相轴的宽度与反射波的频率及界面倾角有关。

 

频率越小,同相轴越宽; 界面倾角越小,同相轴越宽;水平切片上反射同相轴的走向是界面的走向。

 

19.水平叠加地震时间剖面是如何形成的?

为什么要进行地震资料室内处理?

 1解编

2道编辑

3观测系统定义

4切除处理

5静校正

6滤波

7振幅校正

8反褶积

9速度分析和动校正

10叠加. 因为野外记录的数据一方面存在多种干扰能量,需要通过处理手段予以清除,另一方面其表现形式很不直观,与地下地质构造形态间的关系不明显,不能方便的反映岩层构造形态和特征,更不能反映岩性,储层等方面的变化,因此需要进行是室内处理,消除干扰,方便地质解释,以便指导工作. 

20.地震勘探基本上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阶段是野外工作,

第二是室内资料处理,

第三是地震资料的解释. 

21.影响地震记录分辨能力的因素很多,例如影响△t的主要因素有震源特性,大地滤波因子,记录仪器特性的.影响△τ的因素主要是地层的波速v和地层厚度Δh. 

22.菲涅尔带可以这样定义:

若在界面上o`点两侧的c,c`点产生的绕射子波与o`点产生的绕射子波到达o点的时差为T/2,则认为c,c`以内的点产生的绕射子波在o点是加强的. 

提高横向分辨能力的办法主要是提高频率和进行偏移归位使绕射波收敛. 

小于菲涅尔带的地质体的反射,类似于点绕射振幅也比长于菲涅尔带的反射振幅要小. 

23.凸界面的反射波

 凸界面反射波同相轴在水平叠加剖面上出现的范围要比实际的背斜构造的范围宽,这就容易造成与两翼较平的反射波发生干涉,相同曲率的凸界面,埋藏越深,凸界面反射波出现的范围越大,并且凸界面对发射波能量有发散作用.是背斜构造的水平叠加剖面,经过偏移处理后的结果.原来在图中发散开的同相轴收敛到正确位置,并且与两翼较平的反射波的交叉干涉现象也消除了,

偏移处理是使凸界面反射波恢复正确形态的有效办法.  

 

24.回转波的形成和特点--

回转波实质上就是凹截面上的反射波,这是它与正常反射波的共性.另一方面,由于它是在凹界面上形成的,时距曲线形状可能很复杂,具有交结点和回转点,即界面上的反射点坐标和时距曲线上的点的坐标不是单一对应的关系. 

2.什么叫几何地震学?

 

几何地震学又称地震波的运动学,是研究波前的空间位置与传播时间的关系,通过引入波前、射线等概念来描述波的传播规律。

 

3.惠更斯原理、菲涅尔原理、费马原理、叠加原理

 惠更斯原理:

在弹性介质中,已知T时刻的同一波前面上的各个点,可以把这些点看做从该时刻产生子波的新的点震源,经过任何一个⊿T时刻后,这些子波的包络面就是波T+⊿T

时刻到达的新的波前面。

 菲涅尔原理:

从同一波阵面上的各点所发出的子波,经传播而在空间相遇时,可以相互叠加产生干涉现象,因此该点观测的是总扰动。

 费马原理:

地震波沿射线的旅行时与沿其他任何路径的旅行时相比为最小,也是波沿旅行时最小的路径传播。

 

叠加原理

震源和检波器的位置可以互相交换,此种情况下,同一波的射线路径保持不变.

可用于均匀各向同性的完全弹性介质,也可用于任意形状界面的弹性介质,不均匀介质和各向异性介质。

 4.波前、波后、波面

 波前上任意一点都向该点波前的方向前进,这种垂直波前的线称为射线

 波前:

波速分界面上,各点开始震动的点的面

 波后:

波速分界面上,各点振动刚好停止的点的面

 波面:

介质同相轴所组成的曲面

 波前:

某一时刻介质中各点刚好开始振动,这一曲面叫波前,也叫波阵面。

 波后:

某一时刻介质中各点的振动刚好停止,这一曲面叫波后,也叫波尾。

 波面:

把某一时刻介质中所有相同状态的点连成曲面,这个曲面就叫做这个时刻的波面,也叫等相面。

 波线:

在适当的时候,认为波及其能量沿着某一条路线传播,这条路线称为波线,或射线。

 振动曲线:

某质点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关系

 波形曲线:

在某一时刻不同质点的位置关系

 振幅:

在振动图形上极值的大小称为振幅。

 绕射:

当地震波通过弹性不连续点(地层的间断点、地层的尖灭点、不整合接触点、断层的棱角点等)时,如果这些地质体的大小与地震波的波长大致相当,则这种不连续的间断点可以看作是一个新震源。

新震源产生一种新的扰动向弹性空间四周传播,这种波在地震勘探中称为绕射波,这种现象称为绕射。

 动校正:

各道由于离开激发点距离不同而产生的波到达时差的大小,以便从实际观测到波至时间中减去这部分时差,只保留与界面深度有关的那部分时差,波的实际传播时间减去炮检中点M处的自激自收时间就为动校正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