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有感走向哲学.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83499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道德经》有感走向哲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读《道德经》有感走向哲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读《道德经》有感走向哲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读《道德经》有感走向哲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读《道德经》有感走向哲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读《道德经》有感走向哲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读《道德经》有感走向哲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读《道德经》有感走向哲学.docx

《读《道德经》有感走向哲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道德经》有感走向哲学.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读《道德经》有感走向哲学.docx

读《道德经》有感走向哲学

读《道德经》有感:

走向哲学

  走向哲学

  ——读《道德经》有感

  八(12)班  张岳涵

  引子

  天下大乱,禽兽奔窜;民不聊生,地表干旱。

  一行人如同渺小的蚂蚁,在昏沉黯淡的天空下缓缓前行,去完成遥不可及的梦……

  不断有人倒下,倒在龟裂的土地上,倒在追求真理的路。

他们双眼圆睁,瞳仁里的求知欲却还在闪烁,燃烧。

  而我们这些新生儿,将接过他们遗留的火把,组织队伍继续向远处的未知延伸。

  大部队走的很快,我体质欠佳,只能远远地在后面跟着。

火把上的焰苗也是纤瘦的,单薄脆弱,明灭不定。

  当我手扶枯树,准备坐下喘口气时,无意中瞥见一位耄耋老者坐在巨石边缘沉思。

他风尘满面,两鬓如霜,他的衣裳有些破旧,不过整洁妥帖。

  “孩儿,众人已远,汝速跟之。

”老者伸出皱纹遍布的手,为我指出正确的方向,“数里外有清河,汝若需水,可汲些许。

  “多谢前辈。

”我拱手道,正欲离开,又被他叫住。

  “吾赠汝薄礼一册,疲乏休憩之时可阅览此书,增长学识。

”老者从怀中掏出本陈旧的手写线装书——估计是他从竹简上一字一句抄下来的文章——用双手递给我。

  书页厚重,墨迹清晰,“道德经”三字,在封面盘踞。

  我再次向他道谢。

之后,向快看不清的队伍走去,义无反顾。

  起

  一袋水,一包粮,一把火,一本书,支持着我跋涉很久。

  抬头,隐约看见星星点点的绿,想必老者所说的河已离我不远。

  太阳愈升愈高,我很快就口干舌燥。

正欲开袋痛饮,谁知手一抖,大量水洒在地面,被同样为干渴所恼的焦土一滴不剩地喝了个干净。

我掂掂水袋——里面只剩下极少的淡水。

我咽下粘稠的唾液,强忍渴意,加快步行速度,不停往前走。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顷,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此刻,我条件反射般想起这句话。

  大多数人都认为所有东西与它的反面互相对立,这并没有错。

可它们同时也依靠彼此,加深对方的色彩、意义。

  明与暗的比照便是个很好的例子。

画家伦勃朗创造了“紫金色的黑暗”,他的画中明暗错落,用最黝黑的旮旯来彰显最亮堂的反光,让整个画面极具立体感。

舞台也是一样的,在演员们表演之前,观众席上方的灯会全部熄灭,以便凸显聚光灯的粲煥,加强演出效果。

  反之,画作也好,舞台也好,如果它们的光线都是统一的,那么观者或多或少会觉得单调、乏味——因为环境缺少对比度。

  唯有砂砾的细微,才能显尽巉岩的庞然;唯有山谷的低矮,才能令高峰巍峨、挺拔;唯有丑恶的貌寝,才能展现美的绮丽;唯有谎言的虚妄,才能突出真谛的稳固与坚韧……这些例子枚不胜举。

  昼夜会交替,黑白会颠倒。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是家喻户晓的典故,就连很小的幼童也会复述。

塞翁的经历,精准地映射出老子的言论。

福祸相依,绝不能单纯地判断一件事的好坏优劣,因为它会变,也正在变。

  失败诞生成功,苦难造就幸福。

  打个通俗的比方:

我们假设一个极端是只鸡,与它相反的极端是个蛋。

鸡会生蛋,蛋里会孵出幼鸡(哈哈),就这样代代延续……

  物质是在不断改变的,生活和命运亦如此。

上帝喜欢给门上完锁后再把窗户打开,乐此不疲。

  比如说现在的我,虽然失去了大量宝贵的淡水,但话说回来,这也促使我提速前进,从而更快地到达河边,尽快地获取水分,追上那些走在前面的人。

  综上所述,“Everycoinshastwosides”,各个事物皆有正反两面。

而这两面何尝不在互相依存,互相转化?

  有清凉的水声缓缓流出,我已到达河边!

哎,就此休息片刻吧。

  承

  弯下腰捧起兜水送入口中,沁凉透明的液体激活整根舌头、整条喉管,河水特有的甘甜直入肺腑,安定身心。

  我拼命地大口灌水,直到再也喝不下半滴为止。

水袋也被我“喂”满。

接着我洗完脸和手,精神了很多。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从古至今,水一直都在默默地滋养万物。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不错,水是处在被蔑视的洼地,可正是它孕育着生命,孕育着我们。

  一旦地球上没有水,后果可想而知。

  毫无疑问,水的存在虽为重中之重,但它仍是谦卑的,平易近人的。

它不争夺,也不张扬。

  水让我联想到古代的诸多女者。

  “女儿是水做的骨肉”,她们性情温婉,品质善良。

一句“女子无才便是德”注定她们平凡的人生。

可是这些女人同样也做了很多,她们是男人的必不可少的帮手,烹饪、制衣、打扫、洗涤样样都干得细心入微。

更值得敬佩的是,她们生儿育女,能忍各种妊娠反应,也忍最高级的疼痛,还能忍下照顾孩子的种种艰辛。

  女子不是男性的玩物,她们是谦逊的英雄。

  水又让我联想到陶弘景。

  他精通文学、医药和政治,还立下数功。

但他在壮年毅然辞官,退隐于曲山。

梁武帝继位后,想让陶弘景恢复官职,却被他用“二牛图”委婉谢绝——他觉得出仕的官员是套着金笼头的牛,地位虽显赫但却没有自由(好比液态的水,它没有一定的形状,虽然因重力而不停下流,可它始终都能自由伸展。

反观一些挂在屋檐、树枝上的冰凌,它们所处的位置是很高,然而却也因此被冻结、被禁锢)。

虽说如此,陶弘景还是尽可能报效国家。

“山中宰相”这一称号,他实至名归。

  隐者很少能在遁世时继续为国出力,但陶弘景做到了,他也因此成为一滴饱满的水,滋养国土。

  让我们把视线移回这条河。

这河里的水活了少说也有三四亿年。

正是因为它淡泊,它与世无争,它甘愿身居低处,所以才有长得惊人的寿命。

  而如今的社会,极多的人不再愿意成为水。

他们为获得所谓的荣誉、财富、权利不择手段地大打出手,明争暗斗,几乎没有人能够与水比肩。

  最终,失败者体无完肤,少数成功者也不见得能获得真正渴求的物事。

是人性的退化,导致难以下咽的后果成为必然。

  我愿意做与世无争的水,哪怕仅是颗微渺的水分子。

  干燥的世界需要水的津润,更需水的性格、水的本质和水性的人。

  转

  离开小河之后,我又走了很长时间。

  前方有两个模糊的身影纠缠成团。

我和他们相距越近,灌输进我耳中的怒骂声就越多、越难以入耳。

  很快,我认出他们——这是对孪生兄弟,我们队伍里的人。

这两人在地上厮打,双方的身体上都溅满鲜血。

在他们附近,是块硕大的碧绿晶石,形状优美,晶莹澄澈,不含任何杂质,绝对可以用“完美”这个词形容。

  面对此景,我只能幸运我的存在没被他们发觉。

否则,接下来发生的事不堪设想……

  我蹑手蹑脚地退开,紧接着以生平最快的速度向前逃跑,直到两腿发软时才停下。

我向后看,那对兄弟已经变成两个不停蠕动的小点,这才躲到一颗足够粗的树后面喘气。

  怀中的书掉落,书页被风吹开,几行文字进入我的视网膜——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这句话的内容,竟与我刚刚目睹的场面异常地契合!

  物质能造福人类,亦可摧毁人性。

这是贵重的财物,也是致命的陷阱。

  大约八九岁时,我看过这么个故事:

有位清贫的农夫,他除了很小的田地和一所草房外,什么都没有。

但是,他每天都很开心,甚至连魔鬼都妒忌这个农夫的乐观,想尽各种办法让他不再快乐,却连半次都没成功。

魔的下属建议他给农夫一笔巨额钱财,魔鬼将信将疑地实施计划。

数年后,农夫果然变得花天酒地、颓废萎靡。

他忘记耕种带来的种种愉悦,只是成天想着得到更多的钱财。

  一无所有但逍遥自在,等到腰缠万贯却又疲惫不堪。

人类。

难道不是这样么?

  农夫和那对孪生兄弟,原本都是两手空空,但一个知足,另两个和我一样怀揣永不停歇的梦。

三个人自从发现珍宝后,一个身心沉沦于浮华中,另两个为此抛弃旅程,抛弃理想,甚至抛弃手足之情!

这三人,相似得可怖,愚蠢得可悲。

  真正的智者视金钱如粪土,视诱惑为烟云。

不停冲淡物欲直至它完全消失,只求食能果腹,衣能蔽体。

更厉害的人,只需要灵魂的充实,剩下的一切都可以放手。

当地上洒满六便士,凡人会疯狂捡拾、搜集,而他们,并没有被诱人的铜光扰乱心境,而是选择仰望头顶上的星月,清净身心。

  我逐渐恢复体力,两个小点也慢慢停止蠕动。

不知两兄弟此时是短暂的昏睡,还是永久长眠不醒?

只有悲悯的血色残阳,试图掩埋早已结束的惨剧。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现在,我完全可以原路返回,带走晶石,但我没有,这会浪费不少时间。

  而且……我要的是远方,我的归宿是流浪的尽头。

  折

  追逐伙伴们留下的脚印。

  “砰!

”我突然被什么东西绊倒,整个人趴在地上,尽显狼狈。

我挣扎着站起,拍拍衣服上的尘土,低头寻找让我摔跤的罪魁祸首。

  这一眼看过去,我的心脏差点吓得跳出来——

  ——这是个圆形的骷髅头,面目狰狞,头骨泛黄,眼窝空洞,牙齿残缺。

毫无预兆地看到这种东西,想必每个人都会惊骇不已。

  我壮胆用树枝轻敲骷髅,硬的。

它旁边长着几簇蓬草,我用手指小心翼翼地抚摸,柔软的触感在指尖停留。

  注视着生死相隔的两物,我又开始思索《道德经》中深远的哲理。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老子本人就说过:

“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还在。

  太过强硬的东西往往是活不长久的。

想当初消灭六国、一统中原的大秦帝国,是何等的强盛、辉煌。

可它又持续了多久呢?

只有短短十五年。

它是中华史书上的千古绝唱,却也是千古的笑柄。

显而易见,是苛刻的法律、残忍的刑罚及让百姓苦不堪言的暴政,把亲手建立的宏伟国家硬生生地推向毁灭。

  刚强之物,使人敬而远之,甚至恐惧、厌恶。

很简单的——玫瑰虽然华彩若英、香远益清,但就是因它的枝条上长满尖刺,所以被很多人嫌厌。

  在此试问,凡是在是正常的、有情感的人中,谁会迷恋冰冷的枪支、弹药?

有谁会想迫切地成为杀手,热衷于战争?

  再观世界历史,有哪位暴君会真正受人敬仰、爱戴?

如果统治者极度残忍,百姓表面上敢恼怒不敢言,但他们私下里肯定早已怨声载道。

  如果你长了棱角,那你在折磨别人时也会中伤自己。

  刚是愚蠢的掩饰,柔是智慧的后盾。

倘以柔克刚,则屡战屡胜。

  我依稀记得很久以前看过一篇新概念作文,讲的是远古时期,大多数生物的骨骼都暴露在外,而一种名为“皮凯奇虫”的小动物,体表柔软,骨骼被包在身体里面,因而它们经常被外骨骼动物欺侮。

结局是:

很多外骨骼动物都灭绝了,只留下坚硬却又空空如也的外壳。

而皮凯奇虫则代代繁衍,代代演变,成为现代所有脊椎动物的祖先。

  柔不代表软弱,它是肉中骨、绵里针。

硬物只能触及大多事物的表面,但软而柔韧的东西却可一针见血,毫不费力地直达核心——它们更具穿透力,剖析力。

  无论在自然界的优胜劣汰,还是在人类社会的趋之若鹜,赢在最后、笑到最后的,绝大多数为谦恭者与虚心者。

  这是公理。

  回

  很快地,我看完整本书。

  读完末页的刹那间,我轻轻勾唇。

内心泛滥着欣慰,胸口很暖。

  “嘿!

”我坐在地上观赏落日,突然觉得右肩被人重重一拍。

转身,竟看到送我《道德经》的老者,他脸上带着我熟悉的微笑。

  “请问您,您是怎么追,追上来的?

”我瞠目结舌,忘记用古文和他交流。

  “哈哈,我就跟在你后面呐!

”想不到,老者也用白话文回答。

  “您应该就是老子,哦不,是李耳先生对吧。

  “可能是,也可能不是。

孩子,其实我从出生到现在,都不清楚我是谁。

”老者调皮地挠挠头,“不过,眼下,我觉得我该和你并肩同行。

  “好啊,欢迎!

  夕阳缓缓下沉,我和他共同望向地平线,要走的路还很长……但我们离想要抵达的“玄妙之门”近了一大步。

  后记

  我从小学就开始读《道德经》,不过只是“但当涉猎”罢了。

直到初二,我才开始重新捧起它,回温几处意味深长的话语。

  本次读后感,我胆大包天地以一个虚构的故事为线索,把各个论证穿起。

如此打开操作方式,希望能被各位读者接受、支持。

  哲学是“古来共谈”的抽象化词语。

它究竟是什么,谁都说不清楚。

如同老子认为“道常无名”、“道隐无名”,如果哲学一旦有片面的定义,那么它再也不会流淌了,它会死。

  《道德经》中有太多深邃的道理,我还很小,不敢妄称自己读懂了整本书,只能以中学生的角度发表些许幼稚的感想。

但愿随着心理年龄的增长,我对它能够诞生出越来越有质量的理解和共鸣。

  顺便向无数含辛茹苦的《道德经》译者,还有从古至今无数艰苦卓绝的思想家致敬!

  这条被命名为“哲学”的大道我会永永远远走下去,即使它没有终点。

如屈子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