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及其应用.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83951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116.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药及其应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农药及其应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农药及其应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农药及其应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农药及其应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农药及其应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农药及其应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农药及其应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农药及其应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农药及其应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农药及其应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农药及其应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农药及其应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农药及其应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农药及其应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农药及其应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农药及其应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农药及其应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农药及其应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农药及其应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药及其应用.docx

《农药及其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药及其应用.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农药及其应用.docx

农药及其应用

《农药及其应用》讲义提纲

第一章农药的基本概念

1.1农药的定义及分类

一、农药的科学含义

1.广义的农药

指所有在农业上使用的化学品。

2.狭义的农药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药卷》定义农药是指用来防治危害农林牧业生产的有害生物(病虫草鼠等)和调节植物生长的化学药品。

3.农药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

20世纪40年代以前的天然植物和无机农药时代

第二阶段:

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的有机合成农药时代

第三阶段: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后期的昆虫生长发育调节剂和生物农药为主的阶段

第四阶段:

绿色农药与基因农药阶段

4.农药存在的问题

(1)药害问题;

(2)人畜中毒问题;

(3)抗药性问题;

(4)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

二、农药的分类

(一)按用途分类

1.杀虫剂

2.杀菌剂

3.杀螨剂

4.杀线虫剂

5.除草剂

6.杀鼠剂

7.植物生长调节剂

8.农药助剂

(二)按原料的来源及成分分类

1.植物源农药

指以野生植物或栽培植物为原料,经过加工而制成的农药。

如除虫菊素、鱼藤酮、烟碱、大蒜素等。

2.微生物源农药

指利用能控制有害生物危害的微生物(真菌、细菌、病毒等)或其代谢产物制成的农药。

如Bt、白僵菌、绿僵菌、链霉素、井岗霉素等。

3.动物源农药

指源于动物(主要是节肢动物)的天然活性物质加工制成的农药。

例如昆虫内源激素(蜕皮激素、保幼激素等)、昆虫信息素、沙蚕毒素等。

4.无机农药(矿物性农药)

指主要由天然矿物原料加工制成的农药。

例如石灰、硫磺、砷酸钙等。

5.有机农药

指有效成分主要是有机化合物的一类农药。

(1)天然有机农药

指直接利用天然有机物加工而成的农药。

例如矿物油、植物油乳剂、松脂合剂等。

(2)有机合成农药

指利用化学合成的方法人工加工而成的农药。

1.2农药的毒力与药效

一、毒力与药效的含义

1.毒力

严格地讲,毒力是指药剂本身对不同生物直接作用的性质和程度。

2.药效

药效是药剂本身和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是指在实际使用时除药剂本身对生物体的作用外,还包括其它多种条件对药剂发挥毒力的影响。

二、农药毒力的测定

所谓生物测定就是利用生物体或其离体组织、细胞对某些化合物的反应,作为评价生物活性的量度,运用特定的实验设计,以生物统计为工具,测定供试对象在一定条件下的效应。

(一)毒力的表示单位

1.死亡率及校正死亡率

死亡率是指用药剂处理后,在一个种群中杀死个体的数量占群体中的百分数,计算公式为

2.致死中量(LD50)或致死中浓度(LC50)

用以杀死种群50%的个体所需要的剂量,称为致死中量;若用浓度为单位,即为致死中浓度。

3.有效中量(ED50)或有效中浓度(EC50)

这是杀菌剂的表示单位,是指抑制50%病菌的孢子萌发所需要的剂量或有效浓度。

4.忍受极限中浓度(TLm)

这是测定农药对鱼毒性时常用的单位,指在一定条件下,一种农药与某种鱼接触一定的时间(如24h、48h、96h)杀死50%所需要的浓度,一般用ppm表示。

5.相对毒力指数(T)

每次试验时均设标准药剂处理,求出各次试验中各种药剂与标准药剂的比数,然后进行比较,该比数就是相对毒力指数。

(二)常用毒力生物测定方法

1.杀虫剂的毒力测定方法

(1)胃毒作用的试验方法

①叶片夹毒法;②液滴饲喂法

(2)触杀作用的试验方法

①喷粉法或喷雾法;②点滴法;

③药膜法;④浸渍法;

(3)内吸作用的试验方法

(4)熏蒸作用的试验方法

2.杀菌剂的毒力测定方法

(1)孢子萌发法

(2)抑菌圈法

(3)生长速率测定法

3.除草剂的生物测定法

(1)种子萌发试验

(2)植株测定

(3)生理效应测定

(三)试验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三、药效与防效的计算

(一)药效的表示单位

1.杀虫剂的防效指标

2.杀菌剂的防效指标

(1)发病率

指发病的植株(或叶、杆、果)数占总调查数的百分率。

用发病率可以表示作物病害的程度及范围,其计算公式为

2.杀菌剂的防效指标

(2)病情指数(感病指数)

指作物染病部位(如叶、茎、穗、果等)上病害为害程度。

计算公式为

(3)相对防治效果(%)

(4)绝对防治效果(%)

(二)田间药效试验的原理和方法

(三)测定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四、影响药效的主要因素

(一)与药剂有关的因子

药剂的不同化学成分、理化性质、作用机制及使用时根据不同防治对象所需的浓度或剂量,都会对药效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与环境有关的因子

主要包括温度、湿度、雨水、光以及土壤性质等。

(三)与防治对象有关的因子

1.生物种群的特性

2.生物种群的个体发育阶段或生理状态

1.3农药对农作物的影响

一、农药对作物的药害

(一)药害发生的基本情况

1.急性药害是在施药后几小时至数日内显著出现的异常现象,常在叶面、果面和嫩茎上产生斑点、褪绿、变黄、凋萎、枯焦、落叶、落果、全株死亡等病害征象。

2.慢性药害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表现出药害征象,例如光合作用减弱、植株矮化、畸形、延迟开花结实、果实变小、子粒不饱满、色泽差、风味变坏等征象。

(二)植物病害与药害的区别

(三)影响药害的因素

侵入植物体的农药能否让植物产生药害,要由许多因素来决定,主要是药剂、植物与环境三者之间相互的影响。

1.与药剂有关的因子

2.与植物有关的因子

3.与环境条件有关的因子

(四)控制药害发生的基本措施

1.充分了解农药的性质,根据不同植物种类及生长期,选用适当的农药品种及安全有效的剂量或浓度。

2.提高施药技术水平,药剂喷洒的应均匀。

3.按照农药混用原则混合农药。

4.加强农药管理、宣传科学用药。

5.根据天气条件施药,一般气温超过30℃、空气湿度超过50%、风速超过5m/s、中午烈日或浓露及雨天均不宜施药。

二、农药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刺激作用

1.4农药的毒性

习惯上将农药对高等动物的毒害作用称为毒性。

农药侵入高等动物的途径,可以通过呼吸道、皮肤、消化道进入人体。

一、急性中毒

所谓急性中毒就是指动物与药剂一次给予一定量的接触后,在24-48h内出现的中毒反应。

二、亚急性中毒

亚急性中毒是动物长期连续接触一定剂量农药,一定时间后表现出与急性中毒相类似的中毒反应。

三、慢性中毒

四、农药中毒现象的概况及对策

1.农药中毒现象的发生概况

四、农药中毒现象的概况及对策

1.农药中毒现象的发生概况

(1)生产性中毒

生产性中毒是指由于人类生产活动所造成的中毒现象,包括由于使用者缺乏安全使用农药知识、乱施滥用,又缺乏自我保护意识造成的中毒;农药残留在果蔬及粮食等食物中而导致的中毒。

(2)非生产性中毒

非生产性中毒是指服毒、投毒、误食等原因引起的中毒事故。

四、农药中毒现象的概况及对策

2.农药中毒的救治方法

(1)除虫菊酯类农药中毒

(包括溴氰菊酯、除虫菊、氯氰菊酯等)

临床表现:

恶心、呕吐、头痛、头晕、呼吸困难、脉搏迟缓,严重者有耳鸣、晕厥、血压过低等反应。

抢救方法:

皮肤污染者应脱离现场,用肥皂水清洗皮肤。

对症治疗有输血、注射镇定剂等;误服者应立即催吐或用4%碳酸氢钠溶液洗胃。

(2)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中毒

(包括呋喃丹、西维因、杀灭威等)

临床反应:

头昏、四肢麻木、流涎、昏迷及发作性惊厥等。

抢救方法:

每次肌肉注射阿托品0.5-1mg,如出现口干、瞳孔放大,可适当减少用量。

(3)有机氮类农药中毒

(包括杀虫脒、巴丹、螟铃畏等)

临床反应:

头昏、四肢无力、厌食、嗜睡、血尿、小便失禁等。

抢救方法:

根据病情吸氧、补液、输血,使用中枢神经兴奋剂、VC等对症疗法;误服者应及早催吐,用1:

5000倍高锰酸钾洗胃。

(4)有机磷类农药中毒

(包括敌敌畏、对硫磷、甲胺磷等)

临床反应:

与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中毒反应类似。

抢救方法:

肌肉注射解磷定或解毒磷或阿托品。

第二章农药剂型和使用方法

农药剂型是原药经加工因形态及用途不同而区分为各种类型,如乳油、粉剂、可湿性粉剂等等。

原药是由化工厂合成生产的农药有效成分,是未经加工的农药。

固体原药常被称为原粉,液体的称为原油。

把原药制成可以使用的农药形式的工艺过程称为农药加工,加工后的农药称为农药制剂。

2.1农药助剂

农药助剂(农药辅助剂)是农药制剂加工或使用中,用于改善药剂理化性质的辅助物质。

1.填充剂(填料或载体)

指在农药加工时,为调节成品含量和改善物理状态而配加的固态惰性物质。

例如粘土、陶土、高岭土、硅藻土、叶蜡石、滑石粉等。

2.润湿剂(湿展剂)

这是一类可以降低水的表面张力,使水易于在固体表面润湿与展布的助剂。

常见的润湿剂如粘土、茶枯、皂角、纸浆废液、洗衣粉、拉开粉、长链醇、脂肪酸酯等。

3.乳化剂

能使原来不相溶的两相液体(如油与水)的其中一相液体以极小的液珠稳定分散在另一相液体中,形成不透明或半透明的乳浊液的助剂。

如烷基苯磺酸钙、烷基硫酸钙、聚氧乙基脂肪酸酯等。

4.溶剂

指能溶解农药原药的助剂。

一般要求毒性低、不易燃、成本低、来源广,常用溶剂有甲苯、二甲苯等。

5.分散剂

(1)农药原药的分散剂

这是一种具有高粘度的物质,如废糖蜜、纸浆废液的浓缩液。

(2)农药粉剂的分散剂

防止粉剂絮结、利于分散的助剂,如硅藻土、二氧化硅等。

6.粘着剂

能增加农药对生物体表面的粘着能力的助剂。

例如矿物油、淀粉糊、明胶等。

7.稳定剂

能防止农药有效成分分解或物理性状变坏的助剂。

其中防止有效成分分解的又称抗分解剂或防解剂;防止物理性状变坏的又叫抗凝剂。

8.增效剂

本身对有害生物没有活性,与农药混用后可以提高药效的助剂。

如增效醚、增效敏、增效磷等。

9.其它

用于改善农药物理性状的助剂还有发泡剂、消泡剂、着色剂、防冻剂等。

2.2主要的农药剂型

一、粉剂(D)

(一)粉剂的组成

粉剂通常由有效成分和填料组成,为防止粉粒絮结及有效成分分解会加入分散剂和防解剂。

(二)粉剂的加工方法

1.直接粉碎法

2.母粉法

3.浸渍法

(三)粉剂加工的质量标准

我国的粉剂质量标准为有效成分含量不得低于标明含量,粉粒细度不低于95%通过200目筛(筛孔直径74微米),水分含量不大于1.5%,PH5-9。

二、可湿性粉剂(WP)

可湿性粉剂是易被水湿润,可分散和悬浮于水中供喷雾使用的粉状剂型。

(一)可湿性粉剂的组成和加工

可湿性粉剂通常由不溶于水的原药与湿润剂、分散剂、填料相混合,经粉碎形成的产品。

(二)可湿性粉剂的加工质量标准

我国对可湿性粉剂的质量标准要求是:

有效成分含量不得低于标明的含量;

悬浮率在70%以上;

平均粒径在15微米;

湿润时间1—2分钟;

水分含量要求小于3.5%;

PH一般为中性,但在5—9之间即可;

在54℃±2℃可储存14天,有效成分分解率一般不大于10%。

三、粒剂(GP)

粒剂也叫颗粒剂,是由原药、载体和助剂加工成的粒状剂型。

(一)粒剂的种类

1.按粒径的大小划分

(1)微粒剂:

粒径105—297微米,筛目150—48。

(2)粒剂:

粒径在297—1680微米,筛目48—10。

(3)大粒剂:

粒径>1680微米,筛目<10。

2.按颗粒在水中的解体性划分

(1)解体性颗粒剂:

在水中颗粒迅速崩解。

(2)不解体性颗粒剂:

遇水不崩解,颗粒仍保持

原状。

(二)加工方法

1.捏合法

2.包衣法

3.浸渍法

四、乳油(EC)

乳油是由农药原药、乳化剂和溶剂等制成的入水后分散成乳状液的油状均相液体剂型。

(一)乳油的组成与配制

将定量的农药有效成分、乳化剂、溶剂、助溶剂、稳定剂等在一定条件下混合搅拌,经质量标准检查合格即成乳油产品。

(二)乳油的分类

根据乳油注入水中后的状态,可分为三种类型:

1.可溶性乳油

由水溶性强的原药配成的乳油,入水后能自动分散外观为透明液体。

如敌百虫乳油等。

2.溶胶状乳油

乳油加入水中后不经搅拌或稍加搅拌成透明或半透明胶体溶液,如多数拟除虫菊酯类乳油。

3.乳浊状乳油

入水后成乳状液,又可分成三种情况

(1)稀释后外观有蛋白光,摇动后有附在玻璃壁的现象,这种乳油的稳定性一般较好。

(2)稀释后成牛奶一样的乳状液,其稳定性一般是合格的。

(3)入水后成粗乳状溶液,停放久后会产生沉淀或浮油,这种乳油在使用时易发生药害或药效不好。

(三)由乳油衍生的新型剂型

1.微乳剂(ME)与乳剂

由农药原药和乳化剂、分散剂、防冻剂、稳定剂、助溶剂等助剂均匀地分散在基质水中形成透明或乳状液体。

如60%丁草胺乳剂、10%氰戊菊酯乳剂、30%乐杀螨微乳剂等。

2.浓乳剂(CE)

是以水包油的不透明乳状液体农药剂型,通过水不溶性农药原油、乳化剂、分散剂、防冻剂、稳定剂及水为原料,不用或少用有机溶剂。

五、种衣剂(PS)(包衣剂)

种衣剂是含有粘合剂的农药包裹在植物种子表面形成比较牢固药层的剂型。

通常由农药原药(杀虫剂、杀菌剂等)、成膜剂、分散剂、防冻剂和其他助剂加工制成。

种子处理剂

六、油剂(OL)

油剂是以油为介质稀释农药原药有效成分的剂型,专用于超低容量喷雾,所以也叫超低容量喷雾剂,一般含农药有效成分20-50%。

目前我国有25%敌百虫油剂、25%杀螟硫磷油剂等。

七、烟剂(FU)

烟剂是指引燃后有效成分以烟状分散体系于空气中的农药助剂。

烟剂的主要成分包括:

农药有效成分、燃料(蔗糖、木粉、煤粉、淀粉等碳水化合物)、助燃剂(如氯酸钾、氯酸钠、硝酸钾等)、消燃剂(陶土、滑石粉、氯化铵等)

八、悬浮剂(SC)

是对于一些难溶于水又难溶于一般有机溶剂且易被粉碎的固体农药原药通过加入助剂使之在水中分散悬浮的剂型,其组分包括农药有效成分和分散剂、润湿剂、稳定剂、消泡剂、防冻剂等。

由悬浮剂衍生出了新型剂型悬浮乳剂(SE),这是介于悬浮剂和乳剂之间的一种剂型,是由一种不溶于水的固体原药和一种油状液体原药及各种助剂在水介质中分散均化而形成的高悬浮乳状体系。

九、缓释剂

缓释剂是可以控制农药有效成分从加工品中缓慢释放的农药剂型。

在众多的缓释剂中工艺较为成熟、品种较多、生产量较大的是微胶囊剂。

十、水剂(AS)

农药有效成分溶解在水中,添加适宜助剂后而制成的制剂,称为水溶剂。

十一、省力化剂型

1.水溶性薄膜袋包装的U—粒剂(乙氯菊酯)

2.泡腾片剂

3.高浓度除草颗粒剂

4.高扩散性乳油、油剂和水剂

5.水面直接施用的农药胶囊剂

2.3农药常用的使用方法

农药的施药方法是为把农药施用到目标上所采用的各种施药技术措施。

一、喷雾法

是把液态农药通过雾化而使用的方法。

1.大容量喷雾(HV)

可使保护对象完全被药液覆盖,适用于保护性杀菌剂防治尚未侵染的病原菌、触杀剂防除不移动或移动性很小的害虫、害螨以及防除杂草等。

常使用压力式机动喷雾器。

2.中容量喷雾(MV)

可使保护对象大部分被药液覆盖,适用于内吸剂防治病虫草害以及利用触杀剂或胃毒剂防治有一定活动能力的害虫。

常用的机械是东方红背负式机动弥雾喷粉机。

3.低容量喷雾(LV、VLV、ULV)

二、喷粉法

喷粉法是利用鼓风机产生的气流把农药吹散后沉积到植物上的施药方法。

三、种子处理法

种子处理有拌种、浸种和闷种三种方法。

1.拌种法

2.浸种及浸苗

3.闷种法

四、其它常用方法

1.撒施法及泼施法

2.土壤处理法

3.毒饵法

4.熏蒸法

5.涂抹

6.熏烟法

7.飞机施药法(航空施药法)

8.覆膜施药方法

9.种子包衣技术

10.甩施法

五、农药的混合使用

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农药或将农药与植物营养物质混配在一起施用通常称农药混用。

现配现用的原则:

①高毒农药品种不能混合使用;

②一般农药品种不能和碱性物质混合使用;

③现配的农药品种不宜长期保存;

④不同剂型农药一般不能混合使用;

⑤具有交互抗性关系的农药不能混合使用。

2.4农药的稀释

一、药剂浓度的表示

1.百分浓度

表示100份药液或药剂中有效成分的份数。

2.百万分浓度

即100万份药液或药粉中含有这种药剂成分的份数,以10-6(ppm)表示。

3.倍数法

在液剂或粉剂中,稀释剂的量为原药或原药加工剂型的多少倍。

二、农药稀释时的计算方法

1.求稀释剂用量的公式:

2.求用药量的公式:

第三章杀菌剂

广义的杀菌剂是指在一定剂量或浓度下通过杀死植物病原菌或抑制其生长发育达到植物防治病害的化学物质。

1.早期的杀菌剂

2.近现代杀菌剂

1960年杀菌剂萎锈灵内吸杀菌活性的发现使杀菌剂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而内吸性杀菌剂也逐渐成为现今一类广泛应用的杀菌剂。

3.我国杀菌剂的发展

3.1植物病害化学防治原理

所谓植物病害化学防治的涵义是使用化学药剂处理植物及其生长环境,以减少或消灭病原生物或改变植物代谢过程、提高植物抗病能力而达到预防或阻止病害的发生和发展。

植物病害化学防治原理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化学保护

1.定义

化学保护是指病原菌侵入寄主植物之前使用药剂把病菌杀死或阻止其侵入,使植物避免受害而得到保护。

2.途径

要实现对植物的化学保护有两个基本途径:

(1)在接种体来源施药

接种体来源包括病菌越冬越夏场所、中间寄主、带菌土壤、带菌种子、繁殖材料和田间发病中心等。

(2)在可能被侵染的植物表面或农产品表面施药

(二)化学治疗

1.定义

植物被侵染发病后也可以用化学药剂控制病害的发展,这种方法称为化学治疗。

2.化学治疗的类型

(1)局部(外部)化学治疗

(2)表面化学治疗

对于主要附着于植物表面的病原菌如白粉病或是在植物角质层和表皮之间活动的病菌。

(3)内部化学治疗

严格的讲化学治疗指的就是内部化学治疗,使用的必须是具有内吸活性的内吸杀菌剂。

内吸性杀菌剂进入植物体内发挥杀菌作用一般有两种情况:

①药剂对病菌直接毒杀或抑制,影响病菌的致病过程。

②药剂通过影响植物代谢,改变植物对病菌的反应而减轻或阻止病害的发生,即提高植物对病菌的抵抗力。

(三)化学免疫

化学免疫是指利用化学物质使植物产生可遗传的周体抗病能力,这种化学物质一般被称为化学诱导剂。

3.2杀菌剂的分类和作用方式

一、杀菌剂的分类

(一)根据防治对象划分

1.杀真菌剂

2.杀细菌剂

3.杀病毒剂

(二)根据作用方式和机制划分

1.保护剂

在植物感病前施用,抑制病原孢子萌发或杀死已萌发的病原孢子,以保护植物免受病原菌侵染危害的杀菌剂。

例如波尔多液、硫酸铜等。

2.治疗剂

于植物感病后施用,直接杀死已侵入植物的病原菌的杀菌剂。

例如多菌灵。

3.铲除剂

例如敌克松。

(三)根据来源及化学结构划分

1.化学合成杀菌剂

(1)无机杀菌剂

(2)有机杀菌剂

2.农用抗生素

微生物中特别是放线菌所产生的抑制或杀死其它有害生物的物质,称为抗生素。

用于农业的称为农用抗生素,如井岗霉素、春雷霉素等。

3.植物杀菌素

是指高等植物体内含有的对病原菌有杀菌作用的化学物质,如大蒜素等。

(四)根据使用方式划分

1.喷布剂

是指通过喷粉或喷雾施用于植物营养体的杀菌剂,主要防治气传病害。

2.种子处理剂

主要防治种传或土传病害。

3.土壤处理剂

主要防治土传病害。

4.熏蒸和熏烟剂

5.保鲜剂

二、杀菌剂的作用方式

1.杀菌作用

是指杀菌剂真正把病菌杀死、不再成活的方式。

许多非内吸性杀菌剂如铜制剂就表现为杀菌作用。

2.抑菌作用

是指杀菌剂只能抑制菌体生命活动的某一过程,并非把病菌杀死的作用方式。

多数内吸性杀菌剂表现为抑菌作用。

3.3杀菌剂的种类

一、保护性杀菌剂

(一)铜制剂

波尔多液

(1)理化性质

波尔多液是由石灰乳和硫酸铜水溶液混合形成的一种含有极小蓝色粒状悬浮物的液体。

放置时间过长会发生沉淀,并析出结晶。

波尔多液对金属有腐蚀作用,并且具有良好的粘着力和展布性,可在植物表面形成薄膜,不易被雨水冲刷,残效期较长。

(2)作用方式

波尔多液是一种良好的保护剂,最好在病菌侵入寄主前施用。

对作物安全,微量铜能促进植物叶绿素的形成,延长生长期和增加蒸发量。

波尔多液对温血动物低毒,但大量服用会引起致死的胃肠炎。

(3)防治范围

波尔多液抑菌谱广,可广泛应用于防治大田作物、蔬菜、果树、经济作物等病害。

波尔多液对真菌引起的霜霉病、绵腐病、炭疽病、幼苗猝倒病等有良好的效果,对白粉病效果差;对细菌引起的柑橘溃疡病、棉花角斑病等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对铜敏感的作物如桃、李、鸭梨、白菜、小麦、苹果、大豆等在潮湿多雨的条件下易产生药害;而对石灰敏感的作物如茄科、葫芦科、葡萄、黄瓜、西瓜等在高温干燥条件下易产生药害。

(4)配制方法

(二)无机硫杀菌剂

石硫合剂

(三)有机硫杀菌剂

代森锌和代森锰锌(大生)

(四)其它类保护性杀菌剂

百菌清(达科宁)

二、内吸性杀菌剂

多菌灵

阿米西达

克露

菌必克

粉锈宁

第四章杀虫剂

传统杀虫剂一般定义为杀死昆虫的有毒化合物。

现代杀虫剂定义为所有用于防治害虫的农药。

一、害虫防治的原始方式

二、害虫防治的化学时代

三、害虫防治的生物时代和基因时代

4.1杀虫剂的分类与进入途径 

一、杀虫剂的分类

(一)按原料来源和成分分类

1.植物性杀虫剂

2.微生物杀虫剂

3.无机杀虫剂

4.有机杀虫剂

(1)天然有机杀虫剂

(2)有机合成杀虫剂

①有机氯杀虫剂

②有机氮杀虫剂

③有机磷杀虫剂

④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

⑤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

5.拒食剂

6.驱避剂

7.引诱剂

可分为性引诱剂、食物引诱剂、产卵引诱剂,例如红铃虫性诱致剂。

8.不育剂

9.昆虫生长调节剂

二、杀虫剂进入昆虫体内的途径

一般来讲,杀虫剂进入虫体的途径基本上有以下三种

1.从口腔进入

2.从体壁进入

3.从气门进入

4.2有机磷杀虫剂

一、有机磷杀虫剂的发展概况

二、有机磷杀虫剂的作用机制

有机磷杀虫剂的基本作用机制在于其抑制了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活性,使得乙酰胆碱不能及时分解而积累,不断和受体结合,造成突触后膜上Na+通道长时间开放而长期兴奋,从而影响神经兴奋的正常传导。

三、常用的重要有机磷杀虫剂

1.敌敌畏(DDVP)

2.吡虫啉

3.杀扑磷(速扑杀、速蚧克)

4.3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

一、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发展概况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是根据天然除虫菊素的化学结构利用化学合成的方法人工合成的一类杀虫剂。

(一)天然除虫菊的研究开发阶段

(二)拟除虫菊酯的研究开发阶段

除虫菊中的6种活性物质:

除虫菊酯(除虫菊素)Ⅰ、Ⅱ,茉莉菊酯Ⅰ、Ⅱ,瓜菊酯Ⅰ、Ⅱ。

1.光敏型拟除虫菊酯的合成

光敏型拟除虫菊酯是指在光照条件下易氧化失去杀虫作用的一类模拟天然除虫菊素化学结构的人工合成的化合物。

2.光稳定型拟除虫菊酯(农用拟除虫菊酯)

光稳定型拟除虫菊酯是指在阳光照射下不易分解仍保持杀虫活性的拟除虫菊酯,因其可应用于农林害虫防治,故又称农用拟除虫菊酯。

二、常用的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

1.溴氰菊酯(敌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