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阅读知识精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85550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说明文阅读知识精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说明文阅读知识精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说明文阅读知识精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说明文阅读知识精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说明文阅读知识精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说明文阅读知识精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说明文阅读知识精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说明文阅读知识精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说明文阅读知识精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说明文阅读知识精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说明文阅读知识精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说明文阅读知识精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说明文阅读知识精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说明文阅读知识精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说明文阅读知识精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说明文阅读知识精讲.docx

《说明文阅读知识精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说明文阅读知识精讲.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说明文阅读知识精讲.docx

说明文阅读知识精讲

学生姓名

教师姓名

班主任

上课日期

时间段

年级

课时

教学内容

说明文阅读

教学目标

1.掌握与事物说明文有关的文体知识,并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灵活地运用。

2.了解事物说明文常见的考查要点,了解部分题型,在阅读实践中感悟初中说明文阅读考查的角度,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了解事物明文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技巧。

教学重点

理解说明方法的种类及作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难点

理解说明方法的种类及作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1.说明文的类型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

按说明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如:

《鲸》)和事理说明文(如:

《只有一个地球》)。

按语言特点的不同,可以分为平实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如文笔优美的布封的《松鼠》)。

2.说明的对象及特征

说明对象是指在文中集中介绍的事物。

说明对象的特征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抓住了才能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一篇文章或一个文段中,往往用一句话、几句话的形式将事物的特征介绍得明明白白。

3.说明的顺序

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

时间顺序(程序顺序是时间顺序的一种)、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4.说明的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分类别、下定义、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画图表、作诠释、摹状貌、引资料等。

A.举例子:

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光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常会出现“比如”、“例如”、“如”等字样。

B.分类别:

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如《鲸》一文中,“鲸总得来说分两类”一句便是典型的分类说明的标志。

C.列数据:

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

它往往通过数字来说明事物的特点,从数量上给人以具体、准确的印象。

但要注意,并非文中出现的数字都属于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关键是看它是否是在说明事物的特征。

与事物特征无关的数字的出现,不能看作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D.作比较:

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

一般说,采用此方法时总有相比事物之间的可比性,所以文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与……相比”、“……是……的几倍(几分之一)”、“……大似……”等字样,但也不尽然。

关键是仔细阅读,细心辨察,才能掌握其特征。

如《人类的语言》一文将鹦鹉、猩猩的“语言”与“人类的语言”作比较,得出“只有人类才有真正的语言”的结论。

E.下定义:

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常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给事物下定义。

这是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揭示事物或事理的本质的一种方法。

如《统筹方法》一文,开头就给“统筹方法”下了定义:

“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这个定义既指明了“统筹方法”的本质--数学方法,也指明了“统筹方法”的应用特点——安排工作进程。

这样,就把统筹方法和其他的数学方法区别开来了。

F.打比方:

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

在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使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

G.画图表:

有些事物的关系抽象而复杂,仅用文字说明还不能使读者明白,这就需要附上示意图,或按比例精确绘制图,如产品设计图、军事行动路线图等。

有时,被说明的事物项目较多,也可制定统计表,将有关数字分别填入表中,使人看了一目了然。

H.作诠释:

这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

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作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

I.摹状貌:

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有助于把被说明的对象说得更具体、生动。

如《中国石拱桥》中,“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这样的说明显得十分生动、活泼。

总之,运用了这些说明方法,能使深奥的道理通俗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理性的内容形象化。

(2)常用说明方法的作用:

答题基本模式:

运用了**说明方法,说明了**的特点(特征),把**说明得准确具体(生动形象)等,具有**的作用或好处。

5.说明文的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

“总(概说)——分(具体)”式

“总——分——总”式

“分——总”式

并列式

递进式

方法归纳

二、方法归纳

第一步:

粗读文章

  所谓粗读,就是指通读文章,整体感知。

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找中心句、划出要点、搜集文章的信息,准确把握说明的对象、事物的特征、所用的说明方法等内容。

第二步:

精读文章

1.把握说明的对象或道理

阅读事物说明文,首先把握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阅读事理说明文,要弄清文章说明了什么事理。

要“三看”——看题目;看首段;看关键词句,如总说句、分说句、过渡句等。

其次通读全文,了解重要信息,概括文章的说明中心。

一般要围绕三个问题来进行:

A.全文围绕什么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B.说明了这些事物或事理的什么特征;C.从哪些方面对该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

对说明中心的概括,语言要简明扼要。

2.抓住事物的特征

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形态、性质、变化、成因、功用等方面,还要弄清作者是从哪些角度介绍的。

3.理清顺序和结构、中心

文章使用什么说明顺序,要看说明的对象。

一般来说,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的,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的,用空间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用逻辑顺序。

在理清说明顺序的基础上,分析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就容易看出文章的基本结构了。

4.把握方法

阅读时,边读边标出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然后总结主要使用了哪些方法,并进而分析这些说明方法对准确说明事物特征所起的作用。

5.体会语言

A.修饰、限制性词语的运用。

如:

可能、大约、几乎、一般、近、之一等词。

答题时常用删除法,即该词说明什么,如删去有什么不好。

B.同义词的选用:

注意辨别同义词的细微差别。

第三步:

针对考题细读文章。

指联系试题,有一定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来再读文章。

力争回答问题时,语言要简明,条理要清楚,信息提取要恰当。

以阅读试题为依据,从整体着眼,明确筛选整理的目的,确定展开筛选整理的范围。

有的要求筛选的信息可能只涉及几句话,也有的可能涉及到一段甚或几段乃至全篇。

有些信息,直接在筛选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但有的信息不是直接传递的,而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方能获得。

课堂精讲

三、课堂精讲例题

整体感知,理清说明顺序,把握文章结构,明确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说明文阅读材料历来十分重视整体内容设计,突出考查整体理解水平的命题特点,这更要求我们在应试阅读中首先应从整体把握阅读材料入手。

整体感知阅读材料,还要注意如下几点:

①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内容要点;

②抓住关键词语、重要语句,贯通全文内容;

③联系试题,突出整体,把握目的性和针对性。

例1:

《看云识天气》

⑴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

⑵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影子依然很清晰。

⑶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⑷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这就成了卷积云。

⑸卷云和卷积云的位置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⑹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着,映着温和的阳光,云块四周围散发出金黄的光辉。

⑺积云都在上午开始出现,午后最多,傍晚渐渐消散。

⑻在晴天,我们还会遇见一种高积云。

⑼这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⑽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

题目:

1.上面文段的说明对象分别是:

⑴      ⑵       ⑶       ⑷

2.下列语段的第一层(用“/”表示)第二层(用“//”表示)划分准确的一项是(  )

A.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  B.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

C.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  D.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

3.本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4.本段文字的结构方式是(  )

A.总分式  B.分总式  C.总分总式

5.这段文字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说明        是现象,说明               是本质。

【参考答案】:

1.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 2.D3.第⑽句:

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

  4.B 5.云的形态;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

例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4题。

超越哈勃

①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内,世界上功能最强的地基天文望远镜曾一度是加利福尼亚州帕洛马山的海尔望远镜的专利称号,但和哈勃空间望远镜相比,海尔望远镜还是相形见绌。

②海尔望远镜的5米反射镜可以观测到数十亿光年之遥的天体,哈勃的口径虽然只有2.4米,但却能观测到140亿光年之遥的天体。

5米反射镜只能看到暗至23等的星星,相当于看到3公里的烛光亮度;而哈勃却能观测到暗至29等的暗弱天体,相当于看到500公里之外的烛光。

最为重要的是,哈勃提供的图像比地面观测到的清晰10倍以上。

③然而在过去的几年中,科技的进步使得新颖的地基天文望远镜取代了海尔望远镜在地球上的地位,新型的地基望远镜还可望从功能上超越遨游在太空的哈勃望远镜。

④在美国冒纳凯阿火山上,现在坐落着镜面直径超过8米的新皇望远镜和双子座北星望远镜,以及这座山上的望远镜之王——两台凯克望远镜,镜面直径达10米。

此外,在亚利桑那州、得克萨斯州以及非洲的南非高山上,也坐落着功能强大的天文望远镜。

在智利北部的安第斯山上,还有5台直径超过8米的望远镜已经完工或接近完工。

这些望远镜体积巨大、运转平稳,它们中的任何一台都可以获得与哈勃望远镜媲美的天文图像,在合适的天文条件下,其清晰度甚至可达到更高的水平。

⑤在这些地基望远镜中,凯克望远镜是其中的佼佼者。

参与研制凯克望远镜的加州理工学院的天文学教授乔治·乔尔戈夫斯基介绍说:

凯克望远镜的研究半径已经达到100亿光年,望远镜系统中配备的特制仪器可以帮助研究人员获得比哈勃望远镜更清晰的图像。

乔尔戈夫斯基曾利用凯克望远镜上的红外电子照相机发射出的光波,过滤掉宇宙中的尘埃,看到银河系核心完美的图像。

⑤目前,望远镜设计师还在构思下一代的超级地面望远镜,这类望远镜的直径将达到30—100米。

同时,新一代的适应性光学系统正在开发之中,在这种技术的辅助下,未来的天文望远镜可望超越哈勃,从而再次使天文学发生一场革命。

1.海尔、新皇、双子座北星、凯克、哈勃望远镜,都是________望远镜。

按分类说明方法,把它们分成两类。

其中一类是_________望远镜,如_________;一类是_________望远镜,如_________

2.根据第②段内容,把海尔望远镜和哈勃望远镜比较的几个方面概括地写在下面。

比较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段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是为了说明什么?

4.第⑤段划线句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运用这种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天文,地基望远镜,海尔、凯克等。

空间望远镜,哈勃。

2.比较一:

观测天体的遥远程度。

比较二:

观测天体的明暗度。

比较三:

观测图像的清晰度。

(抄原文而不作归纳的不给分)。

3.说明哈勃望远镜功能强(答成“说明哈勃望远镜”或“说明海尔望远镜和哈勃望远镜”均不得分)。

3.举例子。

凯克望远镜观测的图像更清晰。

例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些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

然而,我们是怎样对待这条母亲河的呢?

说句实话,我们对不起黄河。

据学者们研究,两千多年前,黄河并不姓“黄”,而是叫“河水”或者“大河”,河水也是相当清澈的。

随着她儿女的渐渐增多,她周围的森林面积却一天比一天减少,造成了越来越多的水土流失,终于使她由绿变黄了。

由于河底的泥沙越来越多,河面逐渐上升,有些地方,比如河南省开封市,河面比房顶还高,成了流在人们头顶上的“悬河”!

大概是母亲生我们的气吧,河水一次又一次地跑出来教训我们,造成了难以想象的损失。

②那么,目前的情况又怎样呢?

旧的问题没有解决,新的问题又产生了。

黄河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水源,也成了附近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主要排放渠道。

据专家们统计,黄河污水排放量高达21.2亿吨,工业垃圾及生活垃圾近4100万吨,农药和化肥的年使用量分别为3.75万吨和600万吨。

以宁夏为例,黄河流经宁夏13个市县,全长397公里。

宁夏每年3亿吨工业和生活污水大约有80%排放进黄河。

据检验,黄河水中的有害物质的含量近年来显著增加。

由于污染严重,河水不进行处理就不符合饮用标准。

然而现在,宁夏南部山区许多农民就直接饮用黄河水。

即使是那些不直接饮用黄河水的人,也不是不受危害的。

因为被污染的黄河水影响到了地下水,一些地区的地下水,污染程度已相当严重。

饮用这样的地下水,怎能保证身体健康呢?

③黄河污染问题,关系到千千万万人民的生产生活,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如果我们不高度重视,不赶快控制污染,情况将更加严重。

那样的话,黄河母亲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我们想保护自己,保护中华民族,就必须先想办法保护母亲,保护黄河。

【题目】:

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文中画横线部分主要运用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第②段加点词“旧的问题”和“新的问题”分别是指什么问题?

请概括写出。

“旧的问题”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的问题”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参照①段中加曲线的句子,在③段中横线上补出一句话,请写在下面,使上下文语意连贯,语气顺畅。

答:

那样的话,黄河母亲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加点的“主要”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参考答案】:

1.黄河受污染的程度极其严重。

2.泥沙增多,河底增高(或:

成为悬河,河水泛滥)。

河水受到污染。

3.更加生气,并且用更加严厉的方式教训我们。

4.不能。

“主要”表示除黄河之外,附近污水还有别的排放渠道;去掉后就变成了附近污水全部排放进了黄河,与事实不符,表达不准确。

课堂训练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常常能听到这样一种说法:

“人的脑子用多了,会死掉许多细胞”、“人脑多用了会笨”,这种说法是没有科学道理的。

②事实上,人的肌体的各个部位,几乎都是越用越健康,脑子也是一样。

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数据:

经科学家研究证明,人的大脑皮层,大约有140亿个神经细胞,也叫神经元。

这么多数量的脑细胞,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足够足够了。

有人计算过,如果一个人活到100岁的话,经常运用的脑神经细胞只不过10多亿个,还有80%—90%的脑细胞没动用。

所以,根本不会有什么“脑子多用会笨”的事情。

③“生命在于运动”,这是生物界的一个普遍规律。

人的肌体,用则灵,不用则衰;脑子用得勤的人,肯定聪明。

因为这些勤于用脑的人,脑血管经常处于舒展的状态,脑神经细胞会得到很好的保养,从而使大脑更加发达,避免了大脑的早衰。

相反,那些懒于用脑思考的人,由于大脑受到的信息刺激比较少,甚至没有,大脑很可能就会早衰。

这跟一架机器一样,搁在那里不用就要生锈,经常运转就很润滑。

外国就有过这样的研究:

科学家观察了一定数量的20—70岁的人,发现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到了60岁时仍能保持敏捷的思维能力,而在那些终日无所事事、得过且过的懒人当中,大脑早衰者的比例大大高于前者。

④除了懂得脑子多用只会聪明、不会笨的道理以外,我们还应该了解“多用脑、可防老”的道理。

这对老年人来讲尤为重要。

我们常说,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如果大脑迟钝了,身体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当然也不会旺盛。

所以,保持大脑的活力,就能促进其他肌体、器官保持活力;大脑如早衰,也会影响其他肌体器官的早衰。

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往往是生理、心理、环境等因素互相影响的结果,老年人保持着勤于用脑的好习惯,就会有一种很好的心理状态,可以使自己的生活、精神充满活力。

⑤“勤于用脑,延缓衰老”,这个道理是很科学的。

老年人如此,何况我们青少年呢?

让我们大家养成勤于用脑的良好习惯吧。

1.用自己的话对第②段中画线部分的内容进行概括。

2.第③段中画线的部分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3.第④段说明“多用脑,可防老”的道理,谈了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生理方面的,就

是多用脑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心理方面的,就

是多用脑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全文分为两个部分,请用“‖”划出。

①②③④⑤

5.根据文章的内容,请给文章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1—5题。

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

起先,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这些竹片或木片叫做简或牍。

把竹子木板劈成同样长度和宽度的细条(一般5寸至2尺长),削平表面,在上面用刀子刻字或用漆笔写,每片可以写8到14个字。

有的把简牍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串编起来,叫做“册”,也写作“策”。

这个“册”字,像在几片竹简中间穿上绳索的样子。

传说孔子因为勤奋读书,竟把这种穿册的皮条翻断了多次。

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

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的简牍文书有120斤重。

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简。

现在的书,不仅品种多,而且有的越来越小。

“缩微胶卷”就是其中的一种。

它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

使用的时候,通过阅读器可以放大到原来大小。

其实这种缩微技术,早在19世纪普法战争时候就使用过,当时法国的谍报人员把一份3000多页的情报缩拍在一张几寸长的胶片上,让信鸽带回了巴黎。

缩微图书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如果把1万种每种15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儿,它的总重量大约有5吨,而缩微以后的胶片只有15公斤。

科学在发展,书也在不断演变,它以越来越丰富的营养,哺育着勤奋学习的人们。

1.阅读选文,具体说说“册”与“缩微图书”的主要区别。

2.选文第四段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中举法国谍报人员用信鸽传递情报的事例,意在说明什么?

4.由“策”到“缩微图书”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在这种演变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什么?

5.你理想中的书籍是怎样的?

请设计一种并简要说说这种书的特点。

(50字左右)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绿色蝈蝈

(1)清晨,我在门前散步,突然旁边的梧桐树上落下了什么东西,同时还有刺耳的吱吱声,我跑了过去,那是一只蝈蝈正在啄着处于绝境的蝉的肚子。

我明白了,这场战斗发生在树上,发生在一大早蝉还在休息的时候。

不幸的蝉被活活咬伤,猛地一跳,进攻者和被进攻者一道从树上掉了下来。

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

但是这种以劫掠为生的鸟比昆虫低劣,它是进攻比它弱的东西,而蝈蝈则相反,它进攻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得多的庞然大物,而这种身材大小悬殊的肉搏,其结果是毫无疑问的。

蝈蝈有着有力的大颚、锐利的钳子,不能把它的俘虏开膛破肚的情况极少出现,因为蝉没有武器,只能哀鸣踢蹬。

 

(2)我笼里的囚犯的食物找到了,我用蝉来喂养它们。

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以至于两三个星期间,这个笼子里到处都是蝉肉被吃光后剩下的头骨和胸骨,扯下来的羽翼和断肢残腿。

肚子全被吃掉了,这是好部位,虽然肉不多,但似乎味道特别鲜美。

因为在这个部位,在嗉囊里,堆积着蝉用喙从嫩树枝里吮取的糖浆甜汁。

是不是由于这种甜食,蝉的肚子比其他部位更受欢迎呢?

很可能正是如此。

(3)为了变换食物的花样,我还给蝈蝈吃很甜的水果:

几片梨子,几颗葡萄,几块西瓜。

这些它们都很喜欢吃。

就像英国人酷爱吃用果酱作佐料的带血的牛排一样,绿色蝈蝈酷爱甜食。

也许这就是它抓到蝉后首先吃肚子的原因,因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

题目:

1.第1段介绍了蝈蝈哪些方面的特点?

2.“也许这就是它抓到蝉后首先吃肚子的原因,因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中,“也许”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四、

【题目】:

分析下列语句中加横线词语的准确性。

1.进化出一个物种,至少需要200万年。

而灭绝它,却只需要几十年,甚至几年。

2.这是当地可能发生有感地震的预兆。

3.在经历生成、运移和储集后,石油一般分布在近地表的范围内。

4.“我们家庭最小的成员只有细菌的千分之几那么大,直径只有百万分之一厘米,大的也只有百万分之二十五厘米”一句中三个“只有”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5.出现了高层云,往往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者下雪。

参考答案

一、

1.人的脑神经细胞足够一生运用。

2.脑子用得勤(的人),肯定聪明。

或:

脑子多用只会聪明(不会笨)。

3.促进其他肌体器官保持活力;使生活、精神充满活力。

4.①②③║④⑤。

5.本题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只要符合文章内容即可给分。

二、

1.“册”是由竹片或木片制成;用绳子串编;笨重、体积大,使用不方便。

“缩微图书”由胶片制成;采用缩拍技术;轻便、体积小。

2.作比较、列数字。

3.缩微图书体积小、重量轻;缩微技术的运用时间早。

4.科学技术的发展。

5.设想有创意,特点表述清楚即可给满分。

三、

1.追捕蝉时动作敏捷迅速、勇敢顽强。

2.不能去掉,因为这里是猜测”它抓到蝉后首先吃肚子”的原因,没有什么科学的依据,带着它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四、

1.“至少”表示最低限度,还有超过200万年的情况存在。

若删去,进化出一个物种的时间就变成了一个确数——200万年,与科学事实不符。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可能”表示不确定,是估计,也有例外的。

如果去掉“可能”,句子意思就变为地震发生成了必然性,与实际不符。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