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画家画竹作品赏析.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88801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元明清画家画竹作品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元明清画家画竹作品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元明清画家画竹作品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元明清画家画竹作品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元明清画家画竹作品赏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元明清画家画竹作品赏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元明清画家画竹作品赏析.docx

《元明清画家画竹作品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元明清画家画竹作品赏析.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元明清画家画竹作品赏析.docx

元明清画家画竹作品赏析

元明清画家画竹作品赏析

清罗聘竹石图立轴纸本墨笔纵121.8厘米横58.8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罗聘(1733—1799),清代画家。

字遁夫,号两峰、花之寺僧、衣云和尚,安徽歙县人,侨居江苏扬州。

金农弟子。

擅画人物、佛像、花果、梅竹、山水,笔情古逸,思致渊雅,自成风格。

为扬州八怪之一。

传世作品有《群仙拱祝图》《竹石图》《葫芦图》和《剑阁图》等。

此画中以浓淡二墨写竹竿枝叶,水墨撇脱,随意挥洒,以浓淡枯润的变化,尽现竹之风致意态,有云雾迷潆之感。

画意空灵湿润。

小溪之畔,怪石嶙峋,以干笔湿墨勾染点皴,色泽凝重,富有体积感。

此画反映了作者驾御笔墨的高超水平,是不可多得的一幅写竹佳作。

  清罗清兰竹石图立轴绢本水墨纵132厘米横66.5厘米广州美术馆藏  罗清(182l—1899),字雪谷,广东番禺人。

擅指画,晚年时双眼失明,仍能指头画兰竹。

作指画常于指甲内藏棉絮少许以蓄水墨,无异于毛笔作画。

其作品笔墨变化,浓淡交融,别有意趣。

此图以指画作奇石屹立,气概轩昂,竹依石生,劲直挺拔。

唯克勤郡王补画的兰花,东西开放,不相协调,略感不足。

指头画一般多以简见胜,而此画却密叶如云,浓淡相宜;向背欹斜,各显其姿,发挥尽致。

运墨挥动自如,无板滞流滑之弊,右边有其友钟岱题识。

  清沈宗骞竹林听泉图立轴纸本设色纵90.6厘米横35.1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沈宗骞,生卒年不详,清代画家。

字熙远、号芥舟,又号研湾老圃,乌程(今浙江湖州)人。

工书,善画山水、人物。

笔法精妙,人物生动传神。

活动于乾隆至嘉庆时期。

近处溪畔泉边,竹林茂密葱郁。

竹丛中茅屋掩映,竹梢间烟霭缥缈。

峰峦突起,高瀑曲折奔流直下,使宁静山居带来悦耳之声。

屋内有人临窗侧首,似在听泉。

画风受“四王”一脉影响,山石用披麻皴,密集苔点,苍茫秀润。

笔墨滋润,气韵清新。

  清孙楷竹图扇面纸本墨笔设色纵17.5厘米横52.3厘米徐悲鸿纪念馆藏  孙楷,生平不详,清代中后期画家。

此扇面以淡墨写竹竿、山石,浓墨撇叶,虽寥寥几笔,清韵之风却已满纸。

画面布局隽永沉稳又不失空灵幽深之意。

只可惜此扇面有部分缺损。

  清原济竹石菊图立轴纸本墨笔纵114.3厘米横46.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写奇石、秀菊、细竹,手法奇绝。

奇石以粗线折带笔法钩斫,少用皴点,却以变化的线条勾画纹理,形成独特的效果。

菊、竹以浓淡墨色的变化,随意写出,酣畅流利,运笔灵活,极富纵横宕逸的意韵。

  清原济(石涛)笋竹图立轴纸本墨笔纵51.9厘米横32.4厘米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此画写二枝竹笋破土而出,而一旁的新篁已开始枝叶丛生。

原济作画擅用墨法,此画之中枯湿浓淡兼施并用,将地被的潮湿起伏、竹笋的新鲜蓬勃以及新篁的翠叶、细枝刻画得十分传神,写意手法高妙。

  清赵之琛双钩竹石图立轴纸本设色纵128.2厘米横61.5厘米浙江省博物馆藏  赵之琛(1781—1860)字次闲,号献父,钱塘(今杭州)人,工书,擅画山水、花卉,喜写佛像。

山水师法元代倪瓒和黄公望,用笔萧疏、幽澹。

花卉用笔潇洒,着色淡雅。

传世作品有《梅花幽篁图》《松芝图》《双钩竹石图》等。

此图写坡上修篁三竿,皆以双钩绘出,竹叶淡染汁绿。

湖石玲珑瘦立,笔法峭劲。

敷色清雅,布置奇险。

是晚年用意之作。

自识:

“心培三兄属写于补罗迦室,时为癸卯十月之朔。

次闲。

”  清郑燮荆棘丛兰图长卷纸本墨笔纵31.5厘米横508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此图卷以兰、竹为题,间以山石。

画法豪纵,以草书中竖长撇之笔绘写兰丛,高低侧欹,各不相同,花姿花色也各有千秋。

竹丛空灵润秀,神韵俱全。

画卷末是一丛生长于荆棘之中的兰花,开花远盛于平常兰丛,正中作者自题之中所说“无小人不能成君子,故棘中之兰更硕茂矣”的词意,反映了画家卓立不群、坚贞高洁的品格。

  五代后蜀黄居寀竹石锦鸠图卷绢本设色纵23.6厘米横45.7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画写秋天栎树凋零,几只鸠雀或停栖在枝头,或在山石、水旁觅食啄饮。

画面淡雅空潆。

山石略加勾点,以皴笔擦出。

竹丛栎叶皆以勾填法绘出。

几只鸠鸟姿态各异,刻画细致,质感丰厚,此画显示了黄氏风格。

  五代后蜀黄筌雪竹文禽图绢本设色纵23.6厘米横45.7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黄筌,生年不详,卒于公元965年,五代后蜀画叔,成都(今属四川)人。

历仕前蜀、后蜀,官至检校兼御史大夫;入宋任太子左赞善大夫。

集各家之善赡,遂成一家法。

作品多描绘宫廷中的异卉珍禽,丰满,画花浓丽工致,勾勒精细,几乎不见笔迹,币成,谓之“写生”。

后人把他与江南徐熙并称“黄徐代、宋初花鸟画的两大流派。

此图的笔法十分工细,先作淡墨而后用色彩渲晕,并分许多层次,完全符合画史所记黄筌的艺术形式。

黄筌所画,不妄下笔,花竹师滕昌祜,山水师李异,鹤师薛稷,然其所学,笔意豪瞻,脱去格律,过诸公为多。

所以筌画兼有众体之妙,凡山花野草,幽禽异兽,溪岸江岛,钓艇古槎,莫不精绝。

  五代南唐徐熙雪竹图立轴绢本纵151.1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徐熙,生卒年不详,五代南唐画家。

金陵(今江苏南京)人,一作钟陵(今江西进贤西北)人。

擅画江湖间汀花、野竹、水鸟、鱼虫、蔬果。

与后蜀黄筌的花鸟画为五代两大流派。

独创“落墨”法,一变黄筌细笔钩勒,填彩晕染之法。

传世真迹甚少,《雪竹图》传为其所作。

此图描写江南雪后严寒中的枯木竹石。

构图新颖,层次丰富。

作者用烘晕皴擦等法,描绘竹石覆雪的景象。

石后三竿粗竹挺拔苍劲。

其旁有弯曲和折断了的竹竿,又有一些细嫩丛杂的小竹参差其间,更觉情趣盎然、生机勃勃。

竹节用墨皴擦,结构清楚。

竹叶用细笔勾描,正反向背,各逞其势。

地面秀石不勾轮廓,只用晕染方法衬出,以示其雪。

此图无款识。

画中大石右侧的竹竿上,有篆书体倒写“此竹价重黄金百两”八字。

此画以线条墨色为主,工整精微而写实,为五代的佳作。

  元顾安风雨竹图卷纸本墨笔纵25.1厘米横183.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为画家暮年墨竹名作。

以浓淡墨笔画大叶竹两竿,枝干斜覆,竹叶下垂,表现了风雨中竹子的枝叶挂满雨水、纵横披离、摇曳多姿的自然形态。

用笔潇洒苍润,墨气浓重,严谨自然,劲挺有骨,悉尽笔墨之能事,清润之气扑人眉睫。

  元顾安拳石新篁图立轴纸本墨笔纵76厘米横40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写新篁数竿,瘦削挺拔,立于石旁,竹叶参差错落,以浓淡显出不同层次,线条锋锐有力,笔墨细腻,生意盎然。

  元顾安幽篁秀石图立轴绢本墨笔纵184厘米横10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顾安(1289—约1365)元代画家。

字定之,号迂讷居士,平江(今江苏苏州)人,家昆山(今属江苏),祖籍淮东。

父松江府判官,以荫授兰溪(今属浙江)、龙岩(今属福建)等地巡检。

后任泉州同安县尉。

擅画墨竹,常作风竹新篁,行笔谨严,遒劲挺秀,用墨润泽焕烂,画湖石带勾带染,得皱透之姿,在李衍、柯九思外,自有一股萧疏清逸之气,成为一格。

亦王行、楷书。

传世作品有《幽篁秀石图》《竹石图》《墨竹图》等。

图中湖石危立,玲珑剔透;石后丛篁林立,竹竿瘦劲,竹叶上仰,绰约多姿;更有稚笋数双,穿插丛竹间,一派春意盎然之景色。

湖石带勾带染,造型隽美,富有立体感和装饰味。

笔法道劲,浓淡相宜,为顾氏墨竹画之代表作。

自识“东淮顾安定之”。

  元顾安竹石图立轴绢本墨笔纵170.7厘米横99.7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中几竿修竹挺立,地面新篁丛生,磐石苍翠点点。

以淡墨写出竹竿,以浓墨撇写出竹叶。

布局疏密有致、毫不紊乱,结构紧密严谨。

几棵竹笋,顿挫扭旋,生机勃勃。

浓淡相宜,层次井然,有李衍的风范。

此图也是顾安作品中少见的晴竹,笔法细腻,清雅趣浓。

  元柯九思横竿晴翠图立轴纸本水墨纵51.7厘米横32.5厘米(日)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此图竹枝一竿,取势自上倾下,又旋而翻上,用笔苍劲,除主干用墨稍淡外,枝叶皆以浓墨为之,表现出坚韧顽强的精神力量,实是作者寄情笔墨的用心之作。

其艺术表现手法乃效拟宋人文同,而较之老辣,富有书法笔意。

  元柯九思清閟阁墨竹图立轴纸本墨笔纵132.8厘米横58.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柯九思(1290~1343),字敬仲,号丹丘生、五云阁吏,台州仙居(今属浙江)人。

博学能文,曾官奎章阁鉴书博士。

精鉴赏古物书画,墨竹师文同。

亦擅画墨花、山水。

传世画迹有《清閟阁墨竹图》《晚香高节》《双竹图》等。

此图画竹两竿,依岩石挺拔而立,石旁缀以稚竹小草。

竹叶以书法之撇笔法写之,墨色浓润,浓淡相间,沉着劲挺。

画风从文同中变出,石用披麻长皴,圆劲浑厚,具有空间及体积感。

画面清雅秀美,神足韵高,自有一股劲挺拔俗的清刚之气,在元代的画竹大家中自成一派。

  元王蒙竹石图立轴纸本墨笔纵77.2厘米横27厘米苏州博物馆藏  王蒙,生年不详,卒于1385年,字叔明,吴兴(今浙江湖州)人,赵孟烦外孙。

元末官理问,弃官后隐居临平(今浙江余杭)黄鹤山,自号黄鹤山樵。

明洪武初年出任泰安知州,因胡惟庸案受牵连,死于狱中。

工诗文书画,尤擅画山水,师法董巨、赵孟烦而有发展变化,自具风格,为“元四家”之一,其山水画风对明清山水画创作具有很大的影响。

传世作品有《林泉清集图》《春山读书图》《丹山瀛海图》《竹石图》等。

图绘丛竹和坡石,竹子枝叶疏落,坡石皴笔短促而苍劲。

疏竹布于左上方,坡石居下,中间的空白处以楷书诗题相连,起到了贯穿气息、参与构图的作用,体现出元代文人画所强调的诗书画相结合的形式。

此图为王蒙传世作品中较早的一件。

  元王渊竹石集禽图立轴纸本墨笔纵137.7厘米横59.5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王渊,生卒年不详,元代画家。

字若水,号澹轩,一号虎林逸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幼习丹青,经赵孟烦指授画法,山水学郭熙,人物学唐人,尤精绘花鸟和水墨竹石,效黄筌父子钩勒法,水墨皴染,深浅有致,得写生之妙;也有设色富丽,但较少见。

传世作品有《竹石集禽图》《山桃锦鸡图》《良常草堂》。

此图又名《花竹禽雀图》。

以墨笔表现杜鹃盛开、修竹挺立的园苑中,禽雀栖息、翱翔之情景。

图中绘两只角鹰与一块危石,雄者栖于危石之上,目光炯炯,胸部毛色斑斓。

雌鹰半藏于危石后,探出身子,仰头回眸。

几株盛开的杜鹃和一丛竹枝向上生长,几只惊恐不安的腊嘴或腾跃翻飞,或作翘首欲飞之势。

在笔墨处理上,根据物像不同的质感、颜色,以钩勒和水墨皴染等各种手法,表现了湖石的方硬、竹枝的挺拔、花朵的轻柔和色彩的浓淡变化,特别是禽鸟的神态、羽毛的层次、质感无不毕肖。

  元吴镇墨竹谱册页纸本墨笔纵53厘米横68.5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墨竹谱》共计二十四开,是吴镇画竹的代表作。

每幅之中竹的姿态、欹正仰俯、阴阳向背皆有所不同,笔法简洁苍劲。

在此选其中两幅,其一写新篁始出,旁衬粗竹劲干和润秀竹笋,笔墨浓淡有致,富有情致;其二为雪竹,不以墨彩渲染烘托,而直接以淡墨草写雪意,枝叶在雪中的掩映露藏、弯曲而又暗含张力的形态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元佚名竹枝图卷纸本墨笔纵33.4厘米横76.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绘新竹一枝,疏朗多姿,斜伸贯穿整个画面,生动可爱。

竹叶以秃笔浓墨画成,笔墨瘦劲苍健。

淡墨写枝,笔力劲辣,偃仰有致。

此画一改倪瓒画中贯有的疏冷、零落、静寂的风格,而具有欣欣向荣、清韵扑面的感觉。

  元张渥竹西草堂图卷纸本墨笔纵27.4厘米横81.2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  张渥,生年不详,卒于1356年,元代画家。

字叔厚,号贞期生、江海客,祖籍淮南,后为杭(今浙江杭州)人。

博学多艺,累考科举不中,遂致力于诗画,善绘人物,学李公麟白描,也有人说他学南宋梁楷。

笔法细劲,形象生动。

传世作品有《九歌图》、《雪夜访戴图》等。

图绘竹林葱郁,远山盘亘,江水如镜。

依山傍水处有一草堂,苍松雅树环绕,环境清幽。

一人独坐堂内,两臂依榻上,目视前方。

画幅左上角有草堂主人杨踽题诗一首,拖尾有杨维桢撰写“竹西草堂记”及元张雨、邵衷、马琬、赵潇、钱维善、陶宗仪诸名家诗题,并有明杨循吉、黄云、项元汴,清高士奇题诗或题记。

  元张逊双钩竹及松石图长卷纸本墨笔纵43.4厘米横66.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张逊,生卒年不详,活动于元至正年间。

字仲敏,号溪云,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工诗擅画,擅画竹,尤精钩勒竹,妙绝当世。

山水学巨然。

此图画陂陀间秀竹数丛,摇曳多姿,老松一株,横斜虬曲,与湖石相映成趣。

竹子的枝、叶均用双钩法,严谨工整,笔致劲健,如“铁勾锁”。

古松、陂陀用圆笔勾皴,以水墨略染,外柔内刚,具有董巨的遗风。

张逊是元代画竹名家,但传世作品罕见。

此帧为张氏双钩竹孤本,实为可贵。

前后隔水有谢希曾跋,后纸有察仅、倪瓒、张坤等十四家题跋。

  元张彦辅棘竹幽禽图纸本墨纵63.8厘米横50.7厘米(美)纳尔逊·艾京斯艺术博物馆藏  张彦辅,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元代后期。

号六一,蒙古族,道士。

擅画山水、竹石,能用米氏法或商集贤法作山水,惜无山水作品传于世。

此图绘秀石旁两株修竹交柯而立,棘条屈曲上扬,两只禽鸟栖于棘条上。

构图疏朗,秀石用笔直皴,以水墨略染,修竹、棘条笔墨清劲,双禽略加勾染,意在工写之间,格调疏劲清幽。

  元赵雍青影红心图立轴绢本设色纵74.6厘米横46.4厘米  赵雍(1289—1361),字仲穆,浙江湖州人。

赵孟烦次子。

官至集贤待制、同知湖州路总管府事。

书画继承家学,山水、花鸟、鞍马、人物、界画无所不能,尤以山水、鞍马画最为出色。

亦能诗文,并精鉴赏。

传世作品有《青影红心图》《骏马图》《溪山渔隐图》等。

此幅以淡彩汁绿写兰竹,为元人兰竹画中所罕见。

图中危石耸立,以中锋淡墨勾画轮廓,略加皴擦,石间生出一枝修竹,枝条如弯弓曲弧,竹叶纷披多姿。

坡地丛生蕙兰,茎叶青翠穿插交错,一荑盛开五六朵白花,蕊心浅红点缀,清幽含芳。

画家将书法笔意融入画里,反映出文人画的艺术趣味。

竹干行笔如写篆书,竹叶如八字,而兰茎则蕴含行草笔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