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国防教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89014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9.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各国国防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各国国防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各国国防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各国国防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各国国防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各国国防教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各国国防教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各国国防教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各国国防教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各国国防教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各国国防教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各国国防教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各国国防教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各国国防教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各国国防教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各国国防教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各国国防教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各国国防教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各国国防教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各国国防教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各国国防教育.docx

《各国国防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各国国防教育.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各国国防教育.docx

各国国防教育

当今世界各国,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不重视对国民进行国防教育,几乎都把加强国防教育视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性工程,把国防观念作为最高的社会公德来培养,并以法制措施加以保障。

许多国家都建立有国家、社会、军队、学校、家庭五位一体的国防教育体制,目的就是要夯实国防建设的社会根基。

把国防教育看作是“精神防务”、“心理防务”、“首要社会勤务”,并通过设立“国耻日”、“殉难日”来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教育全民增强国防意识。

特别是许多经济大国比贫穷国家更重视国防教育,更崇尚民族自强精神,以此来激励国民走富国强兵之路。

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各国又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色。

瑞士的国防教育

地处中欧腹地的“花园国家”瑞士,是一个小国,人口600万,军队仅4万人,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中立国,东界奥地利,南邻意大利,西接法国,北连德国。

100多年来,处于两次世界大战中心的瑞士,居然没有发生战争,其原因何在?

对此,瑞士一位外交官说:

“我们瑞士公民迈出右脚时是一个公民,迈出左脚时就是一个战士:

如果要问为什么我们100多年没有打过仗,其主要原因就是我们随时都在准备打仗。

”这正是重视国防教育的结果。

在瑞士,公民的国防观念相当强,家家户户都有国防小册子,枪支弹药发到每家每户,防空洞、地道处处相连,公民例行参加各种形式的军事训练,并积极交纳国防税,主动参与和支持国防建设。

一、全民皆兵、全民动员

瑞士实行的是独特的民兵制,和平时期无常备军,其武装力量为民兵部队,有4.25万人,其中除1500余名职业军人(军官和士官)外,其他都是非职业军人。

非职业兵员平时从事民间职业,定期短时间离职参加新兵学校训练或到部队参加复训。

瑞土是真正“全民皆兵”的国家,其兵役制度在世界上极具特色。

  瑞土1885年实行军队体制改革,确立了全民皆兵的制度,此后一直采用普遍义务兵役制。

瑞士一直保持全民皆兵、全民动员的民兵制军队。

瑞土联邦宪法规定,凡20-42岁的男性公民只要身体健康,必须依法服兵役,新兵接受15周的基础训练后正式编人连队,在20-42岁期间还要不断返回部队复训和服役。

凡年满19岁的男性青年必须到就近征兵处报名并体检,合格者入伍,在所属军兵种新兵学校接受为期15周的军事基础训练,此后在20—42岁间要接受10次复训,每次为期三周。

正是靠着这一独特的民兵制,瑞士才能做到全民皆兵。

尽管其职业军人只有一两千人,但瑞士陆军战时经48小时动员后可达35万人,空军与防空部队在战时经48小时动员之后可达3万多人,准军事部队也多达35万,堪称欧洲劲旅。

 

  瑞士采取的是“总体防御”威慑战略。

瑞士认为,自己国小力单,且因为奉行永久中立政策,也不可能有强大的国家集团做靠山或盟国支援,必须依靠全民性的总体防御。

瑞士将这一战略称为“刺猬战略”:

刺猬无力犯人,遇入侵犯便缩成一团浑身是刺!

瑞士国防军现在每年的军费开支是54亿美元,而瑞士政府的年总预算才280亿美元,成为全世界最昂贵的军事开支国之一。

瑞士的总体威慑战略还有一个特点是重视平时的战争准备,认为威慑的成败是在平时就决定了的, “谁要想获得和平,就必须随时准备战争”。

而且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向潜在的敌人显示,使其认识到,入侵瑞士就等于“捅马蜂窝”,最终只能以巨大损失换得沉重的负担。

    

  瑞土自从在1815年维也纳会议上被确认为永久中立国之后的180多年间,尽管一直处于和平环境之中,不仅没有停止备战,而且非常重视国防建设,建成有世界上最完善的地下掩蔽系统,可供全部长住人口使用。

有人比喻瑞士像块满是洞孔的干酪,公路旁伪装的居民小屋实际是军事基地的大门,从里面可以开出坦克和装有导弹发射架的军用卡车,地下掩蔽工程里建有各种生活必须的基本设施,储存着可供生活10天以上的所需物资。

新世纪之初,瑞士国防部取消了保持了100多年的“自行车部队”,使瑞士军队成为一支更为现代化、正规化的部队。

  “二战”期间,希特勒军队攻陷法国后,在瑞土东部边境部署了50个师团,制定了“冷杉行动”准备吞并瑞士。

但最终让希特勒放弃入侵计划的却不是瑞士的中立政策。

瑞土虽然对外奉行永久中立,对内却“全民皆兵、武装中立”。

1937年7月的某天,几小时之内,瑞士的男人们穿上了军装,在一个当时只有400万人口的国家里竟动员了50万人的大军,他们准备在阿尔卑斯山脉的隐蔽阵地内长期固守,危急关头将不惜炸毁与德国和意大利相联的至关重要的哥大隧道和辛普朗隧道。

纳粹德国的情报机构向希特勒汇报说,这个国家不仅在地下有许多民防工事,地上还有许多伪装成山丘的飞机坦克洞库,加上全民武装,如果德军入侵的话,那么将遭受重大损失!

但无论怎样计算,要拿下这个面积仅有4.2万平方公里的国家,德国军队至少要付出100万精锐兵力的代价,实在是得不偿失。

希特勒在权衡入侵的利弊得失后,最终放弃了入侵瑞士的计划。

而欧洲其他小国没有这样的军事实力,所以它们的中立常常被蔑视。

二、对国民实行终身国防教育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传统,不同的科学发展状况,其教育方法和途径不尽相同。

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寓爱国主义教育于国防教育之中,利用和创造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抓住一切有利的时机,及时进行全民性的爱国主义教育。

  瑞士非常重视对国民的国防教育,重视提高全民军事素质,发展具有深厚潜力的“总体防御” (或叫“全民防御”)的国防力量。

瑞士政府申明,培养和保持民众的国防意识和尚武精神,动员国内力量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不只是为了争取战场上的胜利,重要的是让入侵者看到向这个国家发动进攻将得不偿失,从而达到避免战争的目的。

因此,瑞士的四大政党,都通过不同形式在全国宣传国防政策和总体防御思想,把国防活动融合到人民的社会生活之中,将国防意识变为全民的意识,寓军于民、全民皆兵。

  抓好各级官员的国防教育。

规定政府官员和地方负责人都要到国防学院轮训,时间每期2-4周,着重进行国际形势、国家安全政策、战略与资源管理等内容的学习和研究。

从而有助于决策机关正确分析形势,制定出正确的国策方针。

  政府为了使国防教育广泛、持久、正常地进行下去,将教育列入法规化、制度化的轨道,使法规成为树立国防观念的有效保证。

早在1944年,政府就制定了“民防法”,以后又几经修改,并补充了与之配套的17种法律、法规,从而使民防工作的训练、经费、工程、队伍使用和物资储存等方面,都有法可循,既保证了国防教育与战备工作的实施,又促进了国防教育效果的落实。

  瑞士在全国各地普遍成立军官与士兵协会、公民协会、射击协会等官方或半官方的国防教育机构。

同时,社会、学校、军队、民防组织和各种宣传机构也都目标一致地开展国防教育,从而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国防教育网络系统。

  瑞士政府编写印刷《民防手册》,发到每个家庭,每年还组织几次规模较大的英雄纪念活动,空军与民防部队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公众日,邀请当地群众参观飞行表演。

  适时组织民众喜闻乐见的各类军事体育竞赛。

瑞士每年均举行1—2次全国性射击比赛、数次军事越野或武装马拉松比赛,每年还举行传统的妇女轻武器射击比赛。

这些活动参加人数众多,范围广泛,影响深远。

  长期的国防教育和法律宣传,使瑞士公民的国防观念和民防意识较强,公民对联邦政府的国防政策给予了积极支持。

由于坚持对国民实行终身的国防教育,使之能够在24小时内动员62万人补充军队,如此小国之所以能保持180多年的和平,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得益于此。

  瑞士武装部队参谋长的讲话最具代表性:

 “国防国防,一国岂能无防?

无防岂有中立?

瑞士要想保持永久中立的地位,要想继续享受百年和平,不但不能彻底废除军队,反而要把瑞士国防军建得更加强大!

  瑞典政府的做法对于我们这个饱经风霜的国家不无启示。

不管是数百年无战事的瑞士,还是不断见诸报端的各地冲突,都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当今世界任何要有一个强大的国防。

三、富有特色的民防

瑞士民防工作抓得早、抓得紧、搞得较好。

瑞士差不多十几年来拼命挖地洞。

自1962年颁布实施民防法以来,瑞士不断完善民防体制建设和改革,迄今已建立起具有权威性的联邦民防决策和领导机构及州、镇各级民防组织和民防部队。

瑞士民防部队战时48小时最大动员量可达52万人,占全国人口的8%,现有38万人,占5.5%。

民防法规定,凡不服兵役或退出现役的20—52岁的男性公民均有义务服民防役,妇女可自愿参加。

民防法同时规定,凡无正当理由拒服民防役者,将依法给予罚款或拘役的惩处。

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瑞士民防逐步认识到:

民防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和一劳永逸之事,只要有战争威胁存在,就不能忽视民防建设,既不能急于求成、大搞突击建设,也不能时紧时松,更不能停顿,而是必须将民防建设纳入国家总体规划,使之成为长期性、经常性的任务。

目前,全国已建成610多万个达标掩蔽位置,可容纳全国除居住在高山的分散居民外的90%以上的人员;全国建有永久性警报站3400个,流动性警报站2600个,警报覆盖率占全国居民点的85%。

随着欧洲形势趋向缓和,战争危险降低,瑞士民防任务及其工程建筑也将更多由战备转向平时的抢险救灾和经济综合利用方面。

民防教育普及化。

联邦政府高度重视和加强平时对全民的国防教育,始终把提高全民的国防意识和普及民防常识作为政府和各级国防组织的一项经常性的重要任务,民防教育已成为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及主要内容之一,并把内容选编进中、小学教科书中。

为广泛宣传民防,联邦和各州民防局在民防办公室、训练中心和大到装备车辆、器材,小到铅笔、尺子、圆珠笔上都印上或贴上民防标志。

联邦民防局编发的《民防手册》从小学生到养老院的老人都人手一册,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绝大多数瑞士人认为,只有把民防建设搞好了,才有安全感,因而踊跃参加民防各项活动、自愿到民防部队服役、积极主动为修建民防设施出资和按规定储备并定期更换地下食品已成为瑞士公民的自觉行动。

为提高战时的紧急应变和疏散能力,居民每年都至少进行一次有组织的或自发的“地下生活”体验,一般是在周末或在地下储存食品更换期时进行;并建立了全国民防警报试鸣日,规定每年2月第一个星期一,为全国警报试鸣日。

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手段的宣传教育活动,不仅使公民提高了国防观念和民防意识,而且积极投入民防建设。

以色列的国防教育

以色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国家,只有400多万人口,1万多平方公里国土。

从1948年以色列建国开始,巴以围绕巴勒斯坦问题敌对至今,发生大战5次,小战不计其数。

然而它却一次又一次转危为安,甚至敢向整个阿拉伯世界叫板。

以色列越战越强,阿拉伯同家越战越弱。

究其原因,固然离不开美国等一些军事大国的支持,但以色列军民强烈的国防意识和高度的战略观念无疑也起着关键性作用;以色列是中东地区的军事强国。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以色列对邻国的攻击一直是咄咄逼人的。

这主要是因为,以色列的军事学说一直是集中于以“强大的遏制力量和第一次攻击能力来对付阿拉伯邻国的即刻威胁”。

简言之,用短期的战略进攻来维持其长期的战略防御。

也许,从长远来说,以色列的战略是防御性的,但是确保其防御成功就必须进行战略进行攻.几十年来世界上恐怕只有以色列的国防军真正称得上“身经百战”。

据瑞典斯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发布的报告显示,海湾战争之后,尽管中东和平进程已经启动,以色列仍然是中东地区最大的武器研发、生产和消费国之一,其每年的军费开支仅次于沙特阿拉伯而居第二位。

目前,以色列很多武器系统均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比如它的预警机系统等。

在西方强国一统天下的世界100家最大军火公司中,以色列至少占据3个席位,足见其军事研发和制造能力。

一、全民皆兵,常备不懈

在以色列入看来,周围的阿拉伯国家充满着敌意,以色列始终处于战争危险之中。

为了国家安全、犹太人的生存,以色列不断提升国防实力,以期通过强大的军事力量使阿拉伯国家消灭以色列的企图化为泡影。

国小人少的以色列,建国至今,先后经历了5次大规模的战争和无数次的边境冲突。

但以色列兵力却从不足3万发展为60万,由单一陆军发展成为军兵种齐全的现代化军队,成为中东地区一支强劲的军事力量。

究其原因,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长期以来,以色列注重兵役制度的完善,形成了一整套独具特色、适合本国特点的兵役制度。

以色列国防军以年轻、高素质、善打恶仗而享誉世界。

这有赖于其独特的预备役体制,军队的中坚是两万名献身军旅的职业军官,统领16万现役军人,危机时总动员可在3天内扩充预备役达60万人。

由于预备役制度完善,以色列的预备役部队人数众多、装备精良、反应迅速、战斗力强,成为以军事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预备役为主体。

以色列长期处于敌对国家包围之中,战事频繁。

为适应这种情况,以色列不仅保持了一定数量战备程度高的常备军,而且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了能及时调遣和立即投人使用的强大的预备力量。

早在建国之初,以色列就制定厂在建设一支短小精悍的常备军的同时,建设一支强大的预备役部队的建军方针,预备役部队是以色列军队的主体。

为了解决国小人少,兵员不足的矛盾,以色列兵役法强化了预备役的地位和作用。

以色列其适龄青年应征人伍的比例远远高于世界其他国家,通常男子高达85%—90%,女子也高达50%以—卜。

以色列兵役法规定,凡18—29岁的男性公民、]8—26岁的女性公民,无特殊情况都要应征服现役。

在服完规定的现役后,除少数自愿服职业兵役外,其他被认为仍适应服兵役的人员即转入预备役。

目前,以色列预备役兵力共有43万人,是现役兵力的2.5倍,约占总兵力的2/3和全国总人口的8.4%。

其中陆军预备役36.5万人,海军预备役1万人,空军预备役5。

5万人。

预备役的来源主要有两类,一是退出现役人员,这类人员是预备役的主体;另一类是超过服现役年龄的公民,这类人在适龄期间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应征人伍服现役,但根据兵役法的规定,应眼预备役。

以色列公民服预备役的最高年限,男子为50周岁,女子为24周岁。

在以色列建国53年的历史中,尽管预备役的服役年限和时间长短随着国内局势有所改变,但基本内容没有变化。

以色列军队从1948年组建以来,曾努力体现以色列新的民族性,但参军或进入高级机构只限于犹太青年,特别是阿什肯纳兹人(以色列西方犹太人),除德鲁兹人以外,不征召阿拉伯公民,女兵在军队中没有重要作用。

而现在,为了缓解人口少,兵源不足的压力,以色列军事机构正在努力改变这种社会和政治状况,恢复社会各阶层人民和军队之间的正常关系。

兵役法规定:

以色列的阿拉伯籍公民(包括贝都因人)和信仰伊斯兰教、基督教的公民经申请并审查批准可免服兵役,而对因健康和受程度所限不能服兵役的,兵役法要求必须有足够的证据,并经兵役机关批准,否则也必须服役。

这样,以色列服兵役者的范围将比过去任何时候更广,其目的是通过爱国教育把社会能量变成和解、宽容、谅解和社会团结。

以色列一位高级军官说,以军招募穆斯林和基督教徒参军的新计划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将使他们摒弃极端主义,完全融人“大家庭”。

另外一些以色列官员认为,阿拉伯人有平等服兵役的权利。

女性公民必须服兵役。

以色列兵役法明确规定,凡年满18周岁的女青年均应服义务兵役。

对少数因体检不合格、怀孕、基于宗教信仰不愿服兵役和在服役前已经结婚且有子女者,可视情况免除兵役;但已婚无子女者,在免服现役的同时需服预备役。

适龄女性公民免服兵役需向专门机构提出申请,并必须有人做担保。

女性入伍后,通常要进行3—4周的基础训练,训练结束后,体质好、文化水平高、训练成绩优异者,经严格选拔后送军事院校学习,毕业后充实到各级机关任技术员,其他一律从事一般性事务工作。

女性在以色军队中主要担负辅助性工作,但岗位分布相当广泛,如医生、驾驶员、计算机操作员等,有的甚至还担任部队基本训练的教官,在部队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福利待遇制度完善。

为了调动应征青年的服役积极性,以色列军队还采取了许多独具吸引力的福利措施。

新兵一入伍,就由征兵中心负责在就近的银行为新兵建立个人账号,通过银行个人账户向军人发放军饷,与此同时,还预先发给新兵一笔现金供暂时零用。

国家规定,凡应征服兵役者,仍保持原薪金待遇,并由应征者原所在单位支付,其中的2/3由政府从专门基金中给予补助。

此外,以军士兵在服役期间还享受其他内容广泛的福利待遇。

为保障各项措施的落实,以色列专门成立了士兵福利委员会,负责行使监督职能,主办一些具体福利项目,为士兵提供各种帮助。

在以色列,无论是国有单位,还是私营企业,大都支持其员工服兵役,甚至还争先录用持有退伍证的人。

二、重视犹太复国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犹太民族历史上长期遭受排斥、驱逐和杀戮,国防在这个国家中具有极为重要的特殊地位。

无论是政府还是民众,对“国防”的认识都早已不仅仅局限于为了赢得战争的胜利,而是为了“生存”。

政府为了调动人们从事全民武装活动的积极性,利用多种形式,向国民尤其是青少年灌输犹太复国主义和爱国主义,通过展示2000年来犹太人流散各地遭受的苦难经历,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献身精神。

在这种宣传和影响下,以色列军人的社会地位备受推崇,民众都把当兵服役作为一生中值得自豪的事。

在以色列,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常常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从军服役的态度和经历。

因此,人们入伍和参加军事训练的热情都非常高。

耶路撒冷的一名军医说:

 “世界上恐怕只有我们这些军医在竭力寻找冒充健康人的病兵,而不是揭穿冒充病人的健康士兵。

以色列的政府、学校、企业、各种社会团体都承担国防教育的职责和义务。

服现役和预备役是每个公民接受国防教育的主要渠道,而这两部分成员包含了以色列60%以上的人口。

以色列的青年一般在中学毕业时入伍,中学毕业生中只有攻读医药、护理、工程、师范等不适于军方需要的专业者,才可延缓应征,直接报考大学。

但入学前必须经过军训,毕业后还要到军队服役3—5年。

除此以外,以色列的“全民武装”体制还包括一些类似“民团”的准军事组织,其成员包括老人和妇女等。

政府每年拨出专款并实行社会集资,修建国防教育的基地、场所,更新设施,优化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手段,还以此作为衡量国防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标志。

以色列的国防教育形式也是比较丰富的。

每逢独立日、阵亡将士日、死难犹太人纪念日等,都要举行各种活动,宣扬民族英雄的业绩。

同时,以色列还利用“哭墙”、纳粹大屠杀纪念馆等,教育人们不要忘记历史。

以色列有一个著名的马萨达古城堡,位于死海之滨的马萨达山顶。

公元前73年,近千名犹太人拒绝向罗马征服者投降,在这里坚守3年后集体自杀。

现在这里已被作为犹太民族为自由而死的象征。

以色列每年入伍的新兵都要到这里宣誓:

 “马萨达不会再陷落!

”因此,由于国防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大大提高了教育的吸引力,增强了教育的效果。

三、高度重视战争动员,有效弥补不足

与周围阿拉伯国家相比,以色列的人口少,资源贫乏,国力有限,地理位置不利,缺少战略纵深。

以色列领导人认为,为了弥补这些不足,必须动员犹太人社会的全部战争潜力,在发出战争警报后,依靠快速的动员,迅速扩充军队,并为战争提供充足的物资保障,使其能够在战争爆发后48小时内动员近30万人迅速投入战场。

为统一领导国防建设和战争动员工作,以色列设立了国防委员会,由总理担任主席,成员主要有总统,国防、外交、内政、财政等部部长,总参谋长,若干特别顾问。

战争动员令由国防部通过广播、电视、电报、电话和口头等方式下达。

以色列全国划分为北、中、南三个军区,每区设一个前线指挥部,负责本地区部队的动员、训练和行政管理,以及战时的指挥。

  以色列的预备役人员是战时兵员动员的主要对象,其主要来源是退伍军人。

以色列实行的是普遍义务兵役制。

由于人口少,兵源不足,适龄青年中高达90%的男性和近50%的女性要应征入伍。

现役期满后,大多数人转为预备役。

陆军所有预备役人员均编人成建制的预备役部队,这些部队编制基本与现役陆军部队的战时编制相一致。

海、空军没有预备役部队,预备役人员采取“单个补充形式”编人现役部队。

以色列预备役人员中还有很少一部分是已超过服现役年龄的而未服过现役的公民。

这些人在服预备役之前,要到现役部队训练中心接受最基本的军事训练。

为了使预备役动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色列制定了《预备役储备计划》和《预备役动员法》。

为了保证预备役人员在战时能够快速有效地动员起来,以色列采取了多种措施。

一是就地征召,就地储备,就地动员。

以色列全国共划分为14个动员区,每个动员区设立了若干个征召集结点和应急军用仓库。

每区编有l—2个预备役旅,分属北部、中部和南部军区。

二是以城镇为中心组建预备役部队。

以色列的一级预备役部队,特别是其中的战斗部队,大部分以城镇为中心组建,所用的武器装备也主要储存在城镇。

这样,便于预备役部队战时集结,开赴战场。

三是预备役部队的建制完整,任务明确,每次集训时,均各就各位进行训练。

四是预备役部队编组固定,人员稳定,不是逐年进行新老兵交替,而是在多数成员服役期满时便解散,另行组建,从而便于训练。

五是管理规范。

以色列士兵入伍时建立的人事档案材料在其退出现役时与本人一起转到预备役部队。

为及时掌握人员变动情况,预备役人员每次参加训练时,都要填写有关本人身体、工作、单位和住址等情况变化表。

预备役部队的武器、弹药、服装及其他器材,平时都保存在军营内,由专门人员进行管理和维护,确保时刻处于完好状态。

大量的油料、弹药、修理零配件,预先储备在作战地区附近,以便战时补充。

六是训练严格。

以色列对预备役人员的训练要求基本和现役军人一样,以保证一旦被动员起来,便可迅速担负作战任务。

以色列军队编配的运输、医疗、技术维修等人员非常少,战时这些方面的任务大部分依靠动员地方力量去完成。

为保障扩编部队迅速开赴战场和动员全国力量为战争服务,以色列各级政府机构中的工业、商业、交通运输部门以及地方的各厂矿企业、医院、学校都制定有详细的动员计划,并落实到每个人、每辆车、每种物资。

例如,全国的民用车辆均统一编组、编号,明确任务、归属,动员令下达后可根据电台播发的密码指令立即开往指定地区;地方医院一声令下即可转为军队医院;汽车修理厂工人、设备可以成建制地为军队服务;国家公共工程部和所掌握的仓库、汽车库、工棚、设备、各种专用车辆、工程师和各种专门人才,随时都可以应战争之需;公共卫生部门、电力和自来水公司的人员也能随叫随到。

  以色列健全、完善、高效的战争动员体系有效弥补了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不足,较好解决了平战矛盾。

在过去的战争中,快速高效的动员体制为以色列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特别是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战争动员发挥的巨大作用受到了世界注目。

1973年10月6日,以埃及、叙利亚为首的阿拉伯国家及巴勒斯坦游击队向侵占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的以色列军队发动了突然袭击,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

这天恰逢犹太教的赎罪日,以色列的许多官兵不在战斗岗位。

因此,战争爆发后,以色列的前线部队一度陷入混乱。

阿拉伯军队迅速突破以军防线,取得了战争的初期胜利。

危急时刻,以色列一面组织前线部队尽力迟滞阿拉伯军队的进攻,一面在后方迅速进行战争动员。

战争爆发15分钟后,以色列电台就宣读了国防部的各项命令,并通过电话、邮电和广播等各种手段,通知预备役人员到指定地点报到。

仅仅20个小时,两个预备役师就到达西奈半岛指定地域。

48小时以内,就动员起预备役人员30万人,总兵力由战前的11.5万人猛增到了40多万人。

同时,工业、商业、交通运输部门以及厂矿、医院等也被迅速动员起来。

动员令下达1小时后,被征用的公共汽车和载重汽车等就投入了军事运输,往前线运送预备役人员和作战物资。

汽车和飞机工厂很快为修理军用装备做好了准备,工程技术和维修人员组成维修队迅速开赴战场,伴随部队行动,就地进行战场快速抢修。

就坦克而言,以军被击毁的1000多辆坦克,10天内被修复了700多辆,迅速弥补了装备不足,保持了部队的持续作战能力。

由于动员工作快速有效,前线得到不断增援,以色列很快扭转战局,取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

事后有西方国家的军事评论家指出:

“如果称埃及强渡运河是这次战争的第一大胜利,那么以色列的动员则是第二大胜利。

  为了准备战争,2001年,以色列国防军在全球设兵站,以便一旦巴以冲突扩大为地区战争,能迅速组织预备役犹太人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