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辽宁省抚顺市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90696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96.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辽宁省抚顺市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学年辽宁省抚顺市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学年辽宁省抚顺市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学年辽宁省抚顺市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学年辽宁省抚顺市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学年辽宁省抚顺市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学年辽宁省抚顺市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学年辽宁省抚顺市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学年辽宁省抚顺市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学年辽宁省抚顺市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学年辽宁省抚顺市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学年辽宁省抚顺市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学年辽宁省抚顺市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学年辽宁省抚顺市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学年辽宁省抚顺市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学年辽宁省抚顺市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学年辽宁省抚顺市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学年辽宁省抚顺市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学年辽宁省抚顺市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学年辽宁省抚顺市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辽宁省抚顺市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辽宁省抚顺市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辽宁省抚顺市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辽宁省抚顺市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辽宁省抚顺市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

辽宁省抚顺市六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时间为90分钟,满分100分。

相对原子质量H:

1,C:

12,N:

14,O:

16,Na:

23,K:

39,Fe:

56

第I卷(42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3分)

1.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苏打水是Na2CO3饱和溶液,可以缓解胃酸过多

B.明矾净水,利用了Al(OH)3胶粒的吸附性质

C.铁粉可以用于食品保鲜,涉及到Fe的还原性

D.碘酒在处理伤口时,应用了I2的氧化性

【答案】A

【解析】分析:

A.Na2CO3饱和溶液的碱性较强,对胃有较大的刺激作用;B.明矾溶于水时水解生成了氢氧化铝胶体;C.铁粉具有还原性,能够与食品包装中的氧气反应;D.碘酒中的碘具有氧化性,可以杀菌消毒;据此分析判断。

详解:

A.Na2CO3饱和溶液的碱性较强,对胃有较大的刺激作用,缓解胃酸过多,应该选用碳酸氢钠,故A错误;B.明矾溶于水时,铝离子水解生成了氢氧化铝胶体,具有吸附性,起到净水作用,故B正确;C.铁粉具有还原性,能够与氧气反应,可以用于食品保鲜,作为抗氧化剂,故C正确;D.碘酒中的碘具有氧化性,在处理伤口时,应用了I2的氧化性,杀菌消毒,故D正确;故选A。

2.光化学烟雾是汽车尾气在紫外线作用下生成的有害浅蓝色烟雾,由氮的氧化物和烃类等一次污染物,与它们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生成的臭氧、醛类、过氧乙酰硝酸酯(PAN)等二次污染物组成。

光化学烟雾导致眼睛及粘膜受刺激,引发呼吸道疾病,严重时使人头痛、呕吐,甚至死亡。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光化学烟雾的分散剂为空气

B.NO2为酸性氧化物

C.O2转化成O3的反应为非氧化还原反应

D.汽车节能减排措施可以缓解光化学烟雾带来的污染

【答案】B

【解析】分析:

A.根据光化学烟雾的组成分析判断;B.根据NO2与水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分析判断;C.根据O2转化成O3的反应中是否存在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判断;D.根据汽车节能减排措施可以减少空气污染物的排放判断。

详解:

A.光化学烟雾的分散剂为空气,分散质为各种污染物,故A正确;B.NO2与水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不属于酸性氧化物,故B错误;C.O2转化成O3的反应中没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故C正确;D.汽车节能减排措施可以减少空气污染物的排放,起到缓解光化学烟雾带来的污染,故D正确;故选B。

3.下列各项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所有原子任一能层的s电子云轮廓图都是球形,但球的半径大小不同

B.镁原子由1s22s22p63s2→1s22s22p63p2时,原子释放能量,由基态转化成激发态

C.24Cr原子的电子排布式是1s22s22p63s23p63d44s2

D.价电子排布为5s25p1的元素位于第五周期第ⅠA族,是s区元素

【答案】A

【解析】分析:

A.s电子云轮廓图都是球形,能层越大,球的半径越大;B.根据原子由基态转化成激发态,电子能量增大,需要吸收能量;C.根据电子排布式的书写方法来解答;D.根据主族元素的周期序数=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主族序数;最后一个电子排在哪个轨道就属于哪个区;据此分析判断。

详解:

A.所有原子任一能层的S电子云轮廓图都是球形,能层越大,球的半径越大,故A正确;B.基态Mg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能量处于最低状态,当变为1s22s22p63p2时,电子发生跃迁,需要吸收能量,变为激发态,故B错误;C.24Cr原子的电子排布式是:

1s22s22p63s23p63d54s1,半充满轨道能量较低,故C错误;D.价电子排布为5s25p1的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3,电子层数是5,最后一个电子排在p轨道,所以该元素位于第五周期第ⅢA族,是p区元素,故D错误;故选A。

4.现有四种元素的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如下:

①1s22s22p63s23p4②1s22s22p63s23p3③1s22s22p3④1s22s22p5

则下列有关比较中正确的是(  )

A.最高正化合价:

④>③=②>①

B.电负性:

④>③>②>①

C.原子半径:

④>③>②>①

D.第一电离能:

④>③>②>①

【答案】D

【解析】分析:

由四种元素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可知,①1s22s22p63s23p4是S元素、②1s22s22p63s23p3是P元素、③2s22p3是N元素、④2s22p5是F元素。

A.最高正化合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但F元素没有正化合价;B.同周期自左而右电负性增大,非金属性越强电负性越大;C.同周期自左而右原子半径减小、电子层越多原子半径越大;D.同周期自左而右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同主族自上而下第一电离能降低,注意全满、半满稳定状态;据此分析判断。

详解:

由四种元素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可知,①1s22s22p63s23p4是S元素、②1s22s22p63s23p3是P元素、③2s22p3是N元素、④2s22p5是F元素。

A.最高正化合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但F元素没有正化合价,所以最高正化合价:

①>②=③,故A错误;B.同周期自左而右电负性增大,所以电负性P<S,N<F,N元素非金属性与S元素强,所以电负性P<N,故电负性F>N>S>P,即④>③>①>②,故B错误;C.同周期自左而右原子半径减小,所以原子半径P>S,N>F,电子层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故原子半径P>S>N>F,即②>①>③>④,故C错误;D.同周期自左而右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故第一电离能N<F,但P元素原子3p能级容纳3个电子,为半满稳定状态,能量较低,第一电离能高于同周期相邻元素,所以第一电离能S<P,同主族自上而下第一电离能降低,所以第一电离能N>P,所以第一电离能F>N>P>S,即④>③>②>①,故D正确;故选D。

点睛:

考查结构与物质关系、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元素周期律等,为高频考点,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的考查,根据原子结构判断元素是关键。

本题的易错点为D,要注意全满、半满稳定状态对第一电离能的影响。

5.N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4.48LSO3中含有O原子个数为0.6NA

B.常温常压下,1L0.1mol/LCH3CH2OH溶液中含有H原子数目为0.6NA

C.熔融状态下,0.2molNaHSO4中阴阳离子个数之和为0.6NA

D.一定条件下,N2与H2充分反应得到3.4gNH3,转移电子数为0.6NA

【答案】D

【解析】分析:

A、标况下,三氧化硫为固体;B.1L0.1mol/LCH3CH2OH溶液中含有乙醇和水;C、求出NaHSO4的物质的量,然后根据1molNaHSO4中含1mol钠离子和1mol硫酸氢根离子来分析;D、根据反应生成的氨气计算;据此分析判断。

详解:

A、标况下,三氧化硫为固体,不能根据其气体摩尔体积来计算其物质的量,故A错误;B.1L0.1mol/LCH3CH2OH溶液中含有乙醇和水,水中也存在H原子,含有H原子数目远大于0.6NA,故B错误;C、1molNaHSO4中含1mol钠离子和1mol硫酸氢根离子,故0.2mol硫酸氢钠中含0.4mol离子即0.4NA个,故C错误;D、一定条件下,N2与H2充分反应得到3.4gNH3的物质的量为0.2mol,转移的电子数为0.6NA个,故D正确;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了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有关计算,熟练掌握公式的使用和物质的结构是解题关键。

本题的易错点为B,要注意溶液中包括溶质和溶剂。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

A.12g石墨中含有C—C键的个数为1.5NA

B.12g金刚石中含有C—C键的个数为4NA

C.60gSiO2中含有Si—O键的个数为2NA

D.124gP4中含有P—P键的个数为4NA

【答案】A

【解析】分析:

A.石墨中每个碳原子含有

个C-C键,根据12g石墨中含有的碳原子个数计算C-C键个数;B.金刚石中每个碳原子含有2个C-C键,根据12g金刚石中含有的碳原子个数计算C-C键个数;C.二氧化硅晶体中每个硅原子含有4个Si-O键,根据60g二氧化硅中含有的硅原子个数计算Si-O键个数;D.先根据质量、物质的量、分子数之间的关系式计算白磷分子数,一个白磷分子中含有6个P-P键,据此计算含有的P-P键个数。

点睛:

本题考查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有关计算,明确物质结构是解本题关键,注意石墨和金刚石结构的区别,为易错点,石墨为平面六边形结构,金刚石为空间正四面体结构。

7.下列选项对离子方程式的判断合理的是()

反应物

离子方程式

判断

A.Al2O3与足量的NaOH溶液反应

2Al2O3+2OH-=4AlO2-+H2↑

正确

B.NH4HCO3与足量的NaOH溶液反应

HCO3-+OH-=CO32-+H2O

正确

C.Ca(HCO3)2溶液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

Ca2++HCO3-+OH-=CaCO3↓+H2O

错误

D.FeBr2溶液与等物质的量的的Cl2反应

2Fe2++2Br-+2Cl2=2Fe3++Br2+4Cl-

错误

 

A.AB.BC.CD.D

【答案】C

【解析】分析:

A.Al2O3与足量的NaOH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水;B.NH4HCO3与足量的NaOH溶液反应生成氨气和碳酸钠;C.Ca(HCO3)2溶液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碳酸钠和水;D.FeBr2溶液与等物质的量的的Cl2反应,离子方程式为2Fe2++2Br-+2Cl2=2Fe3++Br2+4Cl-。

据此分析判断。

详解:

A.Al2O3与足量的NaOH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水,离子方程式错误,故A错误;B.NH4HCO3与足量的NaOH溶液反应生成氨气和碳酸钠,离子方程式错误,故B错误;C.Ca(HCO3)2溶液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碳酸钠和水,离子方程式为Ca2++2HCO3-+2OH-=CaCO3↓+2H2O+CO32-,离子方程式错误,判断正确,故C正确;D.FeBr2溶液与等物质的量的的Cl2反应,离子方程式为2Fe2++2Br-+2Cl2=2Fe3++Br2+4Cl-,判断错误,故D错误;故选C。

8.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水加热到很高温度都难分解是因水分子间存在氢键

B.C2H2分子中σ键与π键的数目比为1∶1

C.CS2为V形极性分子

D.SiF4与SO32-的中心原子均为sp3杂化

【答案】D

【解析】分析:

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确定微粒的空间构型及原子是杂化方式,价层电子对个数=σ键个数+孤电子对个数,σ键个数=配原子个数,孤电子对个数=

(a-xb),a指中心原子价电子个数,x指配原子个数,b指配原子形成稳定结构需要的电子个数,化学键键能大小决定物质的稳定性。

详解:

A.水加热到很高温度都难分解是因O-H键的键能较大,与氢键无关,故A错误;B.C2H2分子中σ键与π键的数目比为3:

2,故B错误;C.CS2中价层电子对个数=2+

(4-2×2)=2,且该分子中正负电荷重心重合,所以为直线形非极性分子,故C错误;D.SiF4中价层电子对个数=4+

(4-4×1)=4,SO32-中价层电子对个数=3+

(6+2-3×2)=4,所以SiF4和SO32-中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均为4,因此中心原子均为sp3杂化,故D正确;故选D。

9.向盛有硫酸铜水溶液的试管里加入氨水,首先形成难溶物,继续添加氨水,难溶物溶解得到深蓝色的透明溶液。

下列对此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在[Cu(NH3)4]2+中,Cu2+提供孤对电子,NH3提供空轨道

B.沉淀溶解后,将生成深蓝色的配离子[Cu(NH3)4]2+

C.反应后溶液中不存在任何沉淀,所以反应前后Cu2+的浓度不变

D.向反应后的溶液加入乙醇,溶液没有发生变化

【答案】B

【解析】分析:

A.配合物中,配位体提供孤电子对,中心原子提供空轨道形成配位键;B.氢氧化铜和氨水反应生成配合物而使溶液澄清;C.硫酸铜先和氨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氢氧化铜和氨水反应生成络合物;D.络合物在乙醇中溶解度较小。

详解:

A.在[Cu(NH3)4]2+离子中,Cu2+提供空轨道,NH3提供孤电子对,故A错误;B.硫酸铜和氨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继续加氨水时,氢氧化铜和氨水继续反应生成络合物离子[Cu(NH3)4]2+而使溶液澄清,故B正确;C.硫酸铜和氨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继续加氨水时,氢氧化铜和氨水继续反应生成络合物而使溶液澄清,所以溶液中铜离子浓度减小,故C错误;D.[Cu(NH3)4]SO4在乙醇中的溶解度小于在水中的溶解度,向溶液中加入乙醇后会析出蓝色晶体,故D错误;故选B。

10.为鉴别某种白色固体样品成分,进行如下实验:

①取少量样品加入足量水后充分搅拌,样品未全部溶解;再加入足量稀盐酸,有无色气体生成,固体全部溶解;

②取少量样品加入足量稀硝酸后充分搅拌,样品未全部溶解。

该白色固体样品成分可能为()

A.Al2(SO4)3,NaHCO3B.CaCO3,CuCl2

C.AgCl,Na2CO3D.BaCl2,Na2SO3

【答案】D

【解析】分析:

①取少量样品加入足量水仍有部分固体未溶解,说明有物质不溶于水,再加入足量稀盐酸,有无色气体产生,固体全部溶解,则至少有一种物质可与盐酸反应生成气体,可能为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硫;②取少量样品加入足量稀硝酸有气泡产生,振荡后仍有固体存在,说明在振荡过程中生成不溶于酸的固体,以此解答该题。

详解:

A.Al2(SO4)3,NaHCO3都与硝酸反应,硝酸足量时没有固体剩余,故A错误;B.CaCO3不溶于水,能与盐酸反应,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加入足量稀硝酸,样品全部溶解,故B错误;C.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气体,AgCl不溶于盐酸,故C错误;D.BaCl2,Na2SO3加入水中反应生成亚硫酸钡出,加入过量稀盐酸,生成二氧化硫气体,但没有固体剩余,BaCl2,Na2SO3加入足量稀硝酸,生成硫酸钡沉淀,故D正确;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物质的检验和鉴别,侧重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综合理解和运用的考查,注意把握物质的性质,为解答该题的关键。

本题的易错点为D,要注意硝酸具有强氧化性。

11.下列有关离子晶体的数据大小比较不正确的是(  )

A.晶格能:

NaF>NaCl>NaBr

B.硬度:

MgO>CaO>BaO

C.熔点:

NaF>MgF2>AlF3

D.阴离子的配位数:

CsCl>NaCl>CaF2

【答案】C

【解析】分析:

A、离子半径越小,所带电荷数越大,晶格能越大;B、根据原子半径大小比较键能,根据键能大小比较硬度;C、从离子半径以及电荷的角度比较晶格能,根据晶格能大小比较;D、根据NaCl、CsCl、CaF2的晶胞结构分别为:

分析。

详解:

A、离子半径Br->Cl->F-,离子半径越小,所带电荷数越大,晶格能越大,故A正确;B、原子半径Ba>Ca>Mg,原子半径越大,键能越小,硬度越小,故B正确;C、离子半径Na+>Mg2+>Al3+,离子半径越小,电荷越多,晶格能越大,则熔点越高,故C错误;D、NaCl、CsCl、CaF2的晶胞结构分别为:

,结合图可知,CsCl为立方体心结构,Cl-的配位数是8;在CaF2晶胞中每个Ca2+连接4个氟离子,但在下面一个晶胞中又连接4个氟离子,所以其配位数为8,在CaF2晶胞中每个F-连接4个钙离子,所以其配位数为4;NaCl为立方面向结构,钠离子的配位数为6,Cl-的配位数是6,则阴离子的配位数:

CsCl>NaCl>CaF2,故D正确;故选C。

12.由下列实验操作及现象,可以推出相应结论的是()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A.

溶液中加入K3[Fe(CN)6]

有蓝色沉淀生成

溶液中含有Fe2+

B.

向样品溶液中加入淀粉溶液

溶液变为蓝色

溶液中含有I-

C.

向样品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再加入稀盐酸

有白色沉淀生成

溶液中含有SO42-

D.

向样品溶液中加入过量稀盐酸

生成气体使品红溶液褪色

溶液中含有SO32-

 

A.AB.BC.CD.D

【答案】A

【解析】分析:

A.Fe2+和K3[Fe(CN)6]溶液反应生成特征蓝色沉淀;B.碘单质遇到淀粉溶液变为蓝色;C.向样品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白色沉淀可能是硫酸钡或氯化银;D.向样品溶液中加入过量稀盐酸,生成的气体使品红溶液褪色,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硫,据此分析判断。

详解:

A.Fe2+和K3[Fe(CN)6]溶液反应生成特征蓝色沉淀,所以该实验现象可以检验亚铁离子,故A正确;B.向样品溶液中加入淀粉溶液,溶液变为蓝色,说明溶液中含有碘单质,结论错误,故B错误;C.向样品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再加入稀盐酸,有白色沉淀生成,溶液中可能含有SO42-或银离子,结论错误,故C错误;D.向样品溶液中加入过量稀盐酸,生成的气体使品红溶液褪色,说明溶液中含有SO32-或HSO3-,结论错误,故D错误;故选A。

13.如图是Mn和Bi形成的某种晶体的晶胞结构示意图,则该晶体的化学式可表示为(  )

A.Mn4Bi3

B.Mn2Bi

C.MnBi

D.MnBi3

【答案】C

【解析】分析:

根据均摊法计算,由晶胞的结构图可知,锰原子分布在正六棱柱的顶点、上下底面的面心上、棱边的中点上和体心上,铋原子位于体内,根据晶胞中原子的计算方法计算解答。

详解:

由晶胞的结构图可知,锰原子分布在正六棱柱的顶点、上下底面的面心上、棱边的中点上和体心上,所以锰原子的个数为:

12×

+2×

+6×

+1=6,铋原子分布在六棱柱的体内,数目为6,所以锰原子和铋原子的个数比为6:

6=1:

1,所以化学式为MnBi,故选C。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均摊法计算晶胞中各种原子的个数,解题时要注意观察晶胞中各种原子的分布。

本题的易错点为顶点的原子是

,不是

;棱边上的原子是

,不是

,主要是该晶胞不是立方体,而是六棱柱。

14.将NaAlO2、Ba(OH)2、NaOH配成100.0mL混合溶液,向该溶液中通入足量CO2,生成沉淀的物质的量n(沉淀),与通入CO2的体积(标准状况下)V(CO2)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P点的值为12.32

B.混合溶液中c(NaOH)+c(NaAlO2)=4.0mol/L

C.bc段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NaOH+CO2=NaHCO3

D.cd段表示Al(OH)3沉淀溶解

【答案】B

【解析】分析:

开始通入CO2,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钡反应有沉淀BaCO3产生;将Ba(OH)2消耗完毕,接下来消耗NaOH,因而此段不会产生沉淀(即沉淀的量保持不变);NaOH被消耗完毕,接下来二氧化碳与偏铝酸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又因二氧化碳足量,还可以继续与上面反应的产物Na2CO3反应,沉淀量不变,继续与BaCO3反应,沉淀减少,最后剩余沉淀为Al(OH)3。

详解:

A.根据上述分析,b点对应的溶液中含有碳酸钠,c点对应的溶液中含有碳酸氢钠,d点对应的溶液中含有碳酸氢钠和碳酸氢钡,溶解碳酸钡消耗的二氧化碳为22.4L-15.68L=6.72L,物质的量为

=0.3mol,因此原混合溶液中含有0.3molBa(OH)2;c点对应的溶液中含有碳酸氢钠,根据碳元素守恒,生成碳酸氢钠和碳酸钡共消耗

=0.7mol二氧化碳,因此碳酸氢钠的物质的量为0.7mol-0.3mol=0.4mol,根据钠元素守恒,混合溶液中n(NaOH)+n(NaAlO2)=0.4mol,b点消耗的二氧化碳是与NaAlO2、Ba(OH)2、NaOH反应生成碳酸钡,氢氧化铝和碳酸钠的二氧化碳的总量,根据CO2+Ba(OH)2═BaCO3↓+H2O、CO2+2NaOH═Na2CO3+H2O、CO2+3H2O+2NaAlO2═2Al(OH)3↓+Na2CO3可知,n(CO2)=n[Ba(OH)2]+

n(NaOH)+

n(NaAlO2)=0.3mol+0.2mol=0.5mol,体积为11.2L,故A错误;B.c点对应的溶液中含有碳酸氢钠,根据碳元素守恒,生成碳酸氢钠和碳酸钡共消耗

=0.7mol二氧化碳,因此碳酸氢钠的物质的量为0.7mol-0.3mol=0.4mol,根据钠元素守恒,混合溶液中c(NaOH)+c(NaAlO2)=

=4.0mol/L,故B正确;C.bc段是碳酸钠溶解的过程,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Na2CO3+H2O+CO2=2NaHCO3,故C错误;D.cd段是溶解碳酸钡的过程,故D错误;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了二氧化碳、偏铝酸钠等的性质和相关计算,本题的难度较大,理清反应的顺序是解题的关键。

本题的难点为A,要注意守恒法的应用。

第Ⅱ卷(58分)

二、填空题(共4题)

15.钠硝石又名智利硝石,主要成分为NaNO3。

据最新勘探预测表明,我国吐鲁番盆地钠硝石资源量约2.2亿吨,超过了原世界排名第一的智利。

一种以钠硝石为原料制备KNO3的流程如下图所示(矿石中其他物质均忽略):

相关化合物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NaNO3是________________(填“电解质”或“非电解质”)。

(2)一定温度下,NaNO3可分解生成Na2O、NO和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3)为提高钠硝石的溶浸速率,可对矿石进行何种预处理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种即可)。

(4)为减少KNO3的损失,步骤a的操作应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b中控制温度可为下列选项中的________。

A.10℃B.40℃C.60℃D.90℃

(5)如何验证洗涤后的KNO3中没有C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若100吨钠硝石可生产60.6吨KNO3,则KNO3的产率为________。

【答案】

(1).电解质

(2).4NaNO3

2Na2O+4NO↑+3O2↑(3).粉碎(4).蒸发结晶,趁热过滤(5).A(6).取最后一次洗涤的洗涤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HNO3酸化的AgNO3溶液,若未出现白色沉淀,说明洗涤后的KNO3中没有Cl-(7).51%

【解析】分析:

(1)根据NaNO3是易溶于水的盐判断;

(2)根据NaNO3可分解生成Na2O、NO和O2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配平;

(3)根据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分析;

(4)根据相关化合物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曲线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明显,而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不大分析解答;步骤b中需要析出硝酸钾晶体,从尽可能多的析出硝酸钾考虑;

(5)检验有没有Cl-;

(6)根据硝酸根守恒,存在NaNO3~KNO3,首先计算理论上100吨钠硝石可生产KNO3的质量,再求KNO3的产率。

详解:

(1)NaNO3是易溶于水的盐,属于电解质,故答案为:

电解质;

(2)一定温度下,NaNO3可分解生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