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贸易研究.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92043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与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贸易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国与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贸易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国与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贸易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国与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贸易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国与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贸易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中国与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贸易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中国与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贸易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中国与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贸易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中国与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贸易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中国与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贸易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中国与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贸易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中国与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贸易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中国与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贸易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中国与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贸易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中国与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贸易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中国与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贸易研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与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贸易研究.docx

《中国与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贸易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与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贸易研究.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与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贸易研究.docx

中国与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贸易研究

中国与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贸易研究

摘要高技术产业贸易摩擦是影响中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及其贸易地位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形式为技术性贸易摩擦。

本文在剖析中国与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贸易摩擦产生的根源的基础上,提出自主知识产权积累及自主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是化解高技术产业贸易摩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产业贸易发展现状高技术产业贸易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及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中国与发达国家间的贸易摩擦已从传统的工农业领域向高科技领域升级。

在全球高新技术产业的部分产品领域已基本形成“中国制造”服务全球市场的格局,高技术产品出口成为中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之一,高技术产业领域的贸易摩擦已经同战后以日美为中心的贸易摩擦转向以中国为中心的亚太地区与主要贸易国的贸易摩擦

高技术产业贸易摩擦在发达国家与中国的贸易磨擦中所占比重逐步上升,将会影响中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以及中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战略目标的实现。

为更好地发挥中国高技术产业贸易对经济持续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效化解发达国家与中国在高技术产业领域的贸易摩擦,中有通过培育高技术产业内部自主创新机制才能够真正实现。

 

中国与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贸易研究

1.产业贸易

1.1.什么是产业贸易

产业贸易是产业内国际贸易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同一产业部门产品进口又出口的现象。

比如日本向美国出口轿车,同时又从美国进口轿车的现象;中国向韩国出口某种品牌的衬衣,同时又从韩国进口某种T恤衫的这种贸易活动。

产业内贸易还包括中间产品的贸易,即是某项产品的半制成品、零部件在两国间的贸易。

在产业贸易中,同一产业产品基本上是单向流动,即要么进口,要么出口;而产业内贸易是双向流动的,因此产业内贸易又叫双向贸易(Two-wayTrade)。

产业间贸易是不同产业间产品的贸易,如一国生产的工业品和另外国家生产的农产品进行交易,而产业内贸易则主要是工业产品中的某一类产品间的贸易。

传统的产业间贸易,一般是通过分别处于不同国家的独立厂商交易来完成,而产业内贸易则通过内部和外部两个市场来实现。

现在,由于跨国公司的兴起和快速发展,使国际贸易的很大一部分贸易是在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和子公司、子公司和母公司之间进行的。

这种跨国公司利用特殊优势所形成的内部化交易机制被称为内部市场。

与此相对应的买卖双方独立进行交易所形成的市场称为外部市场。

由此,产业贸易可以更精确地表述为:

同一产业内的产品,主要是制成品通过部市场与内部市场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间的双向流动。

 

1.2.产业贸易的决定因素

一国经济的发展速度(GDPGR)

哈夫里利欣和赛万对1978各类国家产业内贸易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发达工业化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产业内贸易提数都较量高,而非新兴工业化国家产业内贸易指数都较低。

其中,美国为59.4%,法国为80.3%,中国香港为40.8%,而马来西业为32.4%,泰国为17.3%。

由此可以看到,一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可能会对产业内贸易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这一指标中,本文用国家的GDP的增长速度来表示,预期这一指标与产业内贸易存在正方向的关系。

即经济增长速度越快,产业内贸易指数越大。

FDL规模(FDL)

就对外直接投资这个角度而言,它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不是十分明确。

这要取决于一定的条件。

因为国际直接投资既可能成为一种贸易替代或贸易互补型的行为,也可能成为促进产业内贸易发展的活动。

当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扩大在东道国的市场份额时,这时在东道国建立起来的跨国公司为了降低成本,利用当地的原料就地生产,就地销售,从而降低了母国与东奔西走道国的贸易水平。

而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降低产品成本,进行专业化的协作分工,这时就促进了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提高。

此时的产业内贸易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发生在处于同种产品不同的生命周期的生产厂商之间的。

首先在产品的初始阶段,母国具有更先进的生产技术。

到产品的成熟阶段时,母国的公司在东道国建立子公司和附属机构,这种典型的例子有早期日本在亚洲进行的跨国投资。

另一种是发生在母公司和附属机构之间或者跨国公司之间的零部件的贸易。

这种产业内贸易随着跨国公司全球生产网络的扩张而增加。

在理论上,如果对外直接投资的固定成本相对较小,公司利用要素价格的差异在母国和外国之间进行多国生产,结果导致母国专业化生产技术密集型高质量的产品,而东道国专业化生产劳动密集型低质量的产品。

同样如果贸易成本越低,在国家之间发生产业内争高易的可能性越大。

高新技术产品的发展(HTME)

在对产业贸易的影响方面,技术进步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迪克西特(DIXIT,A)(1984)给出了技术进步对工资水平、贸易条件、最终产品价格、变体产品数量等方面的影响关系式,得出在技术进步为中性或原材料利用型的情况下,发达国家在最终产品生产中将增加对发展中国家中间产品的需求。

一国技术水平的进步首先表现在上,但最终主要表现在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上。

就以美国为例,美国是当今技术水平较为发达的国家。

2003年美国在上的支出达到1760亿美元,其中工业企业的占其总的68.9%。

而2000年到2003年美国的确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其总制成品出口的32%左右。

这一比率相对其它国家来说也是比较大的。

因而,本文采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制成品出口这一指标的分析为我国今后高新技术的发展提供实证依据。

理论上我们认为这一指标对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具有正方面的影响。

贸易均衡(TL)

一国贸易的均衡是否对产业内贸易产生一定的影响,1978年阿奎诺(Aquino)就提出贸易越不平衡,国家的贸易越偏离于产业内贸易。

对于贸易是否均衡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的来考虑:

一方面,根据产业内贸易的定义,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对于同一产业的产品或同一组的产品既出口也进口。

在双边产业内贸易中,就表现两个国家之间对同一产业产品既出口也进口。

如果两国之间的贸易差额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越大,理论上说明方戮力之间的贸易越倾向于产业间贸易;另一方面,有这样一种情况,一个国家从A国进口产品,向B国出口同一产业的产品,在多边产业内贸易的计算中,这也视为产业内贸易,但是在双边产业内贸易中就很难体现出来。

如果一国的贸易中存在这一情况,根据多少而定,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削弱贸易差额对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

要素禀赋结构(FED)

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提出了新张伯伦产业内贸易模型,认为如果存在规模收益递增、产品差异化、不完全竞争和消费需求多元化,则生产要素禀赋相同的国家就会产生产业内贸易。

杜杨(2005)通过对一般均衡基本模型的分析认为要素禀赋结构相似性指数Z越高,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越大。

本文对这一指标的分析,主要是采用两国资本总量占GDP的比值的差的绝对值来表示。

理论上认为当这一指标越大,表示两国的要素禀赋差异越大,产业内贸易指数越低。

1.3.产业贸易的发展影响

1.3.1.产业内贸易可以增加我国国民的福利水平

水平产业内贸易可以满足一国居民对相同产品在样式和特色上的不同偏好的需求,使本国居民不仅可以享受本国生产的商品而且可以享受从其他国家进口的其他款式和种类的商品;垂直产业内贸易可以满足一国不同收入的居民的需求,使一国收入水平偏高和偏低的居民都可以通过进出口异质性同种产品,买到适应自身需要的产品。

因此,产业内贸易规模越大,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就越高。

1.3.2产业内贸易的增加可以促进我国各产业规模经济的形成

产业内贸易和规模经济之间是相互促进的。

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规模经济带来的优势使一国在贸易中获得超额利润的同时不会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而转移。

目前,我国具有内部规模经济的企业并不多,因此可以通过发展产业内贸易为企业创造学习的机会和创新的动力,再加上政府的政策支持使我国企业早日形成规模经济,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1.3.3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可以促进我国贸易结构的调整。

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升级的转折点,积极参与到国际大分工的洪流中,流过FDI吸收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在生产中消化吸收并走向自主创新的过程,就是贸易结构、产业结构不断得以优化的过程。

1.2.4产业内贸易可以减少我国在对外贸易中受到的贸易保护主义抵制。

纵观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关税与非关税壁垒频频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在遭受外国贸易保护主度抵制的产品基本都是我国具有传统比较优势的产品。

这不但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而且造成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外贸关系恶化。

因此,发展较少触及贸易对手敏感问题,不会造成巨额贸易不平衡的产业内贸易是我国改善对外贸易的关系,更好地发展自身的最佳途径。

2.高技术产业贸易

2.1.什么是高技术产业贸易

高技术产业是指用当代尖端技术(主要指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领域)生产高技术产品的产业群。

是研究开发投入高,研究开发人员比重大的产业。

高技术产业发展快,对其它产业的渗透能力强。

 

在这种产业里,人的创造力(知识要素)或思路被认为是生产者参与竞争的根本要素。

现在,很多生产商在创造与发展新思路(技术创新)和发挥人的能力(知识创新)上投入巨资,这也是对这一概念的一个印证。

那么,确认是否是高技术产业,主要是依据在研究和开发方面的投入是否超过一般产业,或支付给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工资是否超过一般产业,或者两者都超过。

一般来说,高技术产业是指相对成熟并在研究与开发领域投入比较多的一些产业。

比如,民用飞机制造业。

通讯设备制造业和在研发方面投入多的新兴产业,如机器人研制、生物技术等。

除此之外,高技术产业已经进入了可在很多产业中应用的技术领域,如新材料、电子元器件。

高技术是对一般传统技术而言的新兴尖端技术。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由于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发展特点,产生了以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和航天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群。

以高技术产品开发和生产为主导的产业,叫高技术产业。

2.2.高技术产业贸易的主要形式

技术性贸易摩擦已成为高技术产业贸易摩擦的主要形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一方面加深了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与相互依赖,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各国之间的冲突与贸易摩擦。

一般来说,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是决定一国与他国发生贸易争端的快定因素,在工业化发展时期,贸易争端主要表现在纺织品、汽车、家电等货物贸易领域;在信息化发展时期,贸易争端则主要体现在半导体、电讯、IT等高新技术产业。

以日美贸易摩擦为例,日美贸易摩擦与日本产业结构变化有着较强的相关关系,日本产业结构由轻工业转向重化工业化、技术集约化、信息化、日美贸易摩擦也逐渐由原材料产业转向加工组装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

由于中国处在发展工业化和信息化的重要阶段,同时遭遇发生于各个产业领域的贸易摩擦成为可能(赵瑾,2002),发达国家与中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已不仅仅局限在传统的农产品和纺织品中,而且越来越多地渗透到高新技术产业中。

总体来看,贸易摩擦可由一国出口激增、进口限制、贸易制度不协调、技术性贸易壁垒等原因所引发。

在高技术产业贸易领域,贸易摩擦则更多地表现为技工术性贸易摩擦,即以技术贸易壁垒等到非关税壁加以体现,如利用反倾销调查、技术法规变化、产品认证、标准提高、增加环保要求等非关税措施限制高技术产品出中或个别企业借高额专利收费欲对市场进行垄断,贸易摩托车擦新形式也更多地针对高技术产品。

3.中国与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贸易

3.1.中国与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贸易现状

从生产状况来看,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尚处于较低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异。

生产方式以加工形式为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较少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吕在国际上不具备竞争力;许多高技坟产为产品生产的关健技术或零部件依赖于进口;有此高技术产业实际从事的只是一些劳动密集性的加工组装工作,主要产品出口很少,出口的主要是主体产品的零部件和附件,出口产品结构相对集中,在进口方面,则呈现出以电子技术类、计算机技术类、通信技术类产品为主的格局,进口的产品主要是先进设备、关键技术、关键零部件。

就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对比而言,中国仅为1.27万美元,美国、日本超出10万美元,英、法、意、德等国劳动生产率均在5万美元以上。

总体来看,中国高技术产品对外贸易呈现出“产品顺差、技术逆差”的构成特征,体现在出口产品对国外科技的依赖性,高技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设备如CPU、集成电路、通用软件等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并没有多大改变。

技术和设备严重依赖进口,一方面制约了高技术产业附加值和效益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容易引起技术专利纷争,不利扩大产品出口。

发达国家由于科技方面的创新,使其在高技术产业某些领域的技术处于优势,并拥有独立的知识产权和获得垄断竞争的实力;而我国过于依赖发达国家的技术引入,进而缺乏创新能力,以至于在发展高技术产业贸易过程中长期限于技术跟进状态,使高技术产业被迫受制于他人。

高技术产品技术生命周期缩短,易于被创新技术、创新产品所替代,在高技术领域技术标准已经成为高技术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只有抢先制定新产品的技术标准并使之迅速成为全球公认的国际标准,才能有效地占有该产品的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技术产业的科技投入持续增长,但与发达国家和新型工业化国家相比差距依然很大,经费占产业工业增加值的比例甚至不及发达国家的一半水平,投入明显不足。

科技投入强度的相对不足影响产业的发展后劲,造成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差,影响了某些技术领域标准的形成。

由于各行业间的贸易模式是由每个国家具有技术领先水平的行业数量所决定的,且取决于一个国家先前所进行的投资,从长期来看,贸易模式根据每一个国家内企业所开发出来的新技术的数量而演进,而新技术又取决于在每一个国家投资的数量(格罗斯曼。

2003).因此,投入的严重不足使中国高技术产业贸易模式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局面难以改变,实现市场份额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受到严重影响,丧失了在国际贸易竞争中获取全局优势的战略手段和机会。

某些发达国家为了确保本国在国际市场上的既得利益和市场份额,总是依据一定的贸易保护理论,常以WTO中某些模糊性规则打“擦边球”,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滥用反倾销措施和保障措施等(鞠真,2005)。

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的高技术产业,并不倾向于采用在高技术产业中不能起有效保护作用的关税壁垒形式,而纷纷借助于非关税壁垒形式来限制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

许多国家基于本国技术法规和标准,实行名目繁多、要求复杂的合格评定程序和质量认证制度,使其他国家的产品验证以获准进入该国市场(王佃凯,1999);此外,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出于一定的政治、军事、经济安全等目的,对高新技术及其产品实行出口管制的措施,限制向中国出口高性能计算机、高性能数控机床等急需的高新技术及其产品,并干涉其它发达国家向中国出口高技术及其产品。

多重的贸易政策保护使高技术产业贸易摩擦不断升级

3.2.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环境与制约因素

宏观环境方面:

在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方面,是有利有弊a.国际形势。

和平的国际环境加上在发达国家中出现的产业“空心化和高技术产业向国际化发展的趋势,为国际合作和利用外力发展我国的高技术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世界的主战场正从军事转向直接的经济争夺,国际市场竞争空前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更加盛行,从而给我国寻求发展机会带来重重困难,使我们面临的挑战也更加严峻。

但总的来讲,国际形势对我国有利。

国内政治形势。

我国国内形势也包括有利的一面和困难的一面。

有利的一面主要是:

在国家改革开放总方针的指引下,经济、科学、教育和政治体制的改革全面展开并已取得初步成效;确定了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经济的方针,将发展高技术产业纳入国策,并参加国际大循环;制定了“863计划”和以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为宗旨的“火炬计划”,并开始组织实施国家重大新产品试生产计划。

这些都是政府为改善国家宏观管理环境所做的努力。

不利的一面主要是:

述计划、法令、政策和措施在推行中遇到种种困难,没有真正形成对高技术产业发展有利的宏观环境。

经济因素。

主要存在以下两大问题:

一是我国虽然经济发展很快,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很低,人民生活还不富裕,薄弱的经济基础对于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制约作用;二是许多经济关系尚未理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未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科学与教育因素。

一般认为,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相对于生产力水平是超前的,同发达国家比较,比其他领域的差距要小,但依然存在以下一些不利因素。

工业基础。

建国50年来,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部门齐全的业体系。

其中沿海地区工业比较发达,重工业有了相当规模,技术密集型产业也有所发展,而且大部分城市工业已经达到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的水平。

但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文化。

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具有吸纳百川并融于一体的深厚底蕴。

也就是说,它吸收新事物的能力特别强,这是其有利的一面。

消极的一面主要是其创新意识、开拓精神不够强,从而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微观环境方面:

由于各个地区自然条件、地理位置等各不相同,再加上我国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虽然各地政府均十分热衷于创办高新技术开发区,但全国各地已有的高新技术开发区所提供的微观环境不尽相同、有好有坏。

其中,大部分高新技术开发区由于条件并不十分具备,其微观环境并不理想。

只有少数几个由于条件比较成熟,形成了一些有利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区域环境,即具有优势的微观环境。

4.我国产业贸易和高技术产业贸易发展的对策

4.1.发展中国产业内贸易的政策建议

4.1.1.改善消费结构,促进需求多样化

1、积极建立就业服务体系,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增加人民收入。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积极培育消费热点,倡导科学消费观,改善不合理的消费结构。

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要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不断升迁,表现在用于生存消费的比重不断下降,用于发展消费和享受消费的比重不断上升。

现在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小康社会,合理科学的消费导向应当是保证生存消费,鼓励发展消费,适当享受消费。

鼓励住房、汽车、通讯、教育、旅游、文化娱乐、健康安全等服务消费和休闲消费。

努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提高农民消费水平。

扩大消费信贷领域和规模,规范消费市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4.1.2.鼓励外商投资现代农业

据WTO统计,2006年我国成为世界第3大农产品贸易体,2007年农产品进出口总额已达775.9%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23.1%,并创造出历史新记录。

但是,总体而言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逆差已经成为常态,近4年农产品贸易逆差值还出现波动并有增加趋势,这既表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和国际市场更加复杂多变,更反映了我国农业生产方面的问题。

目前农产品出口企业平均出口额仅为154万美元。

出口企业普遍规模小,加工程度低,组织化程度低,缺乏品牌产品。

整体农产品出口呈现“小规模、大群体、小生产、大市场”的格局。

作为重要的战略性产业,我们有必要优化我国农产品贸易结构。

4.1.3.促进规模经济的形成,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力

目前我国产业组织规模的经济性特征仍未形成,市场行为不够规范。

由于达不到规模经济的要求,不但在国际竞争中未能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取规模经济的利益,而且影响了产品开发、工艺更新、技术进步和市场开拓能力。

所以,我们必须通过追求大规模生产和经营和利益,在一些具有显著规模经济效益的行业,通过优势企业的收购与兼并行为,产生实力派大型企业,使分工细化,生产协作专业化成为可能,推动各地区企业间的吸收、兼并与联合以达到基本规模,提高产业部门的集中度,规范扰乱市场秩序的竞争行为,培育有利于规模经济发展的市场结构,以降低生产成本、大规模地研发技术、统一管理,从而更有效地参与国际竞争。

4.1.4.加大研发投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产业内贸易的水平和质量是一国技术水平的重要体现,而技术水平也从根本上决定了异国产业内贸易水平。

技术创新不但能够使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大大提高,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再受制于人,而且技术创新能够提高我国产品的附加值,使我国摆脱价值链底端的地位提升分工层次。

所以,国家应该加大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济的支出,对创新人才给予奖励和鼓励,对于技术创新成果要给予充分的保护。

1、通过贸易引进新技术,利用我国人才优势,尽快消化和吸收并进一步的创新。

2、出台一系列优惠措施鼓励企业的自主研发和创新,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支持自主创新与产业化,对于风险大效益高的技术项目给与资金支持或风险分担。

3、充分利用资源,促进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的联合,由企业立项科研机构研发,使教学用充分结合,利用市场经济调节对新技术的供求,促进技术创新与企业需求的接轨,提高技术转化率。

4、提高本土企业自主研发的意识,建立和完善企业本身的自主创新机制,围绕企业发展和科技发展进行创新和研发规化,尤其对于核心技术和具有前瞻性的技术创新要充分重视。

4.1.5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

当今世界发达国家无一不是创新型国家,要想成为其中一员,就必须获得创新型国家这一通行证。

一个国家创新和竞争力的关键在人才,在教育。

目前,我国正在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如何提高劳动者素质,使引进的新技术能尽快应用,急需的先进技术能够自主研发,已经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从高科技人才的角度讲,我国每百万人口中从事研发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仅是美国的1/8,能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科学家更是凤毛角。

从普通劳动者的角度来讲,一些学生“走出校门,技无一门;回到农门,致富无门”,人力资源素质提高遇到瓶颈。

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要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不断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不断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所以,我国要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师水平,建立先进的教育体系,注重素质教育,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同时要采取积极措施防止本土人才流失,同时引进所需为我所用。

4.1.6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积极构建自由贸易区

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政策促进我国企业规模经济的形成、提高人民受教育水平,提倡技术的引进和创新,参与各种国际经济活动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引导我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建立自由贸易区。

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不但能够促进区域内部规模经济的形成、技术和资金的共享,而且通过这两方面的因素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所以,建立自由贸易区是避免贸易摩擦,大力发展产业内贸易,提升本国在国际贸易中地位的明智选择。

我国政府可以利用自身的地理、人文优势与亚洲各国建立自由贸易区;区域内部的投资和贸易自由化可以降低贸易成本,促进我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区域内部各国根据自身特点开展多层次多样式的产业内贸易;区域内部各国之间还可以进行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国际竞争力,提高产业内贸易水平。

4.2.发展高技术产业贸易研究政策

自主技术创新是化解高技术产业贸易摩擦的有效措施

高技术产业的命运要依靠一国对宏观经济政策、教育政策、技术政策和工业政策所作的选择(赵瑾,2002)。

我国国务院出台的《2006—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立了中国在科学技术及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选择。

作为一国的战略,自主技术创新首先应该表现在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上(江小涓等,2004).

高技术产业贸易格局显示出中国高技术产业贸易摩擦存在的内部深层次原因所在:

许多高技术企业靠模仿别人的技术和进行低技术含量的产品生产为主,产业结构层次不高,加工程度低,技术含量少,缺乏在国际市场上立足、竞争力强的名牌和拳头产品,技术创新能力参差不齐,后期技术投入不足,缺乏技术人才。

从根本上化解中国所遭遇的高技术产业贸易摩擦,而不是永远被动地服从于产业中的国际分工,有效的实施措施是通过多层次、突破性的自主技术创新予以解决。

建立自主创新体制,实现高技术产品出口从量变到质变

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发展是与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工作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