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传玺版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92220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72.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传玺版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张传玺版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张传玺版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张传玺版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张传玺版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张传玺版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1页
张传玺版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1页
张传玺版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1页
张传玺版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1页
张传玺版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1页
张传玺版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1页
张传玺版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1页
张传玺版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1页
张传玺版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1页
张传玺版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1页
张传玺版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1页
张传玺版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1页
张传玺版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1页
张传玺版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1页
张传玺版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张传玺版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docx

《张传玺版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传玺版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张传玺版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docx

张传玺版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宗法制

周代分封制的基础,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决定继承权力的制度;特点

  ①嫡长子继承制度;  ②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同时大小宗地关系是相对的);  ③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实质

  根据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作用

  ①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

保证王权的稳定,保证贵族的特权;  ②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建立封建等级政治结构  宗法制的一个关键内容是严嫡庶之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其目的在于稳固贵族阶级的内部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矛盾。

这一制度依靠自然形成的血缘亲疏关系以划定贵族的等级地位,从而防止贵族间对于权位和财产的争夺。

在宗法制度下,从始祖的嫡长子开始传宗继统,并且世代均由嫡长子承继。

这个系统称为大宗,嫡长子称为宗子,又称宗主,为族人共尊。

宗子有祭祀祖先的权利。

若宗子有故而不能致祭,那么庶子才可代为祭祀。

和大宗相对应的是小宗。

在一般情况下,周天子以嫡长子继统,众庶子封为诸侯,历代的周天子为大宗,这些诸侯就是小宗。

诸侯亦以嫡长子继位,众庶子封为大夫,这些大夫为小宗,而诸侯则为其大宗。

大夫也以嫡长子继位,为大宗;众庶子为士,即小宗。

在宗法系统里,诸侯和大夫实具有大宗与小宗双重身份。

宗法制是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与国家制度相结合,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

周王为周族之王,自称天子,奉祀周族的始祖,称"大宗",由嫡长子继承王位。

其余庶子和庶兄弟大多分封为诸侯,对天子是"小宗",在其本国则是大宗。

诸侯也由嫡长子继位,其余庶子和庶兄弟大多被分封为卿或大夫,对诸侯是"小宗",在本家则为"大宗",其职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从卿大夫到士,其"大宗"、"小宗"的关系与上同。

世袭的嫡长子即是宗子,地位最尊。

如此层层分封,大宗率小宗,小宗率群弟。

大宗、小宗的宗法关系,同时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对于异姓有功的贵族,则通过联姻,成为甥舅,分封为诸侯,也纳入宗法关系。

于是,在全体贵族内部,举国上下形成了以周天子为核心,由血缘亲疏不同的众诸侯国竞相拱卫的等级森严的体制,使政权不但得到族权而且得到神权的配合。

"亲亲"、"尊尊"在这里获得完备的、严格的体现,成了宗法制的精神支柱,从而也是周礼的根本原则。

秦汉

三公九卿

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制为秦王嬴政接受李斯建议所制,以皇帝为尊,下有三公,分别为太尉,管理军事;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理国家监察事务。

九卿对丞相负责,按其职能,行使权利,秦汉时掌管政务、魏晋以后逐渐不具实权的朝廷诸官。

奉常,掌管宗庙祭祀,和国家之礼;郎中令,负责皇帝禁卫;卫尉,负责皇宫守卫;太仆,负责皇帝车马;少府,负责皇帝财政;廷尉,负责司法;典客,负责外交和内部少数民族事物;治粟内史,负责粮食和财政;宗正,负责皇室事务。

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结构从秦朝一直沿用到两晋,直至隋文帝创三省六部制。

从结构上影响三省六部制,并左右中国封建中央官制约达700年。

可以说,三公九卿制,上承夏商周,下接隋唐宋元,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郡县制

中国古代继宗法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

盛行于秦汉。

形成于战国时期。

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国土空前广袤,分天下为三十六郡。

后来,随着边境的开发和郡治调整,增至四十余郡。

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

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

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由朝廷任命,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政财、司法、狱讼和兵役。

郡守通过每年的考核和平时的检查,对县令、县长的工作进行考察。

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有皇帝直接任免,从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焚书坑儒

秦始皇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术士、儒士的事件。

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

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

侯生和卢生暗地里诽谤秦始皇,并亡命而去。

秦始皇得知此事,大怒,派御史调查,审理下来,得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全部坑杀。

此即为“坑儒”,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并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成功;但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不利于社会发展,钳制了当时人们的思想,并且手法残忍,残暴。

它毁灭了古代许多典籍,造成文化史上难以弥补的损失。

加快了秦朝的灭亡。

灵渠

中国和世界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

在今广西兴安县境内,建成于公元前214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北方六国之后,又于公元前219年对今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地区的百越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征服活动。

为改善和保证交通补给,秦将史禄劈山凿渠。

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了起来,使援兵和补给源源不断的运往前线,推动了战事的发展,最终把岭南的广大地区正式地划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图,为秦始皇统一中国起了重要的作用。

匈奴

原是活跃在中亚蒙古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他们从公元3世纪开始了漫长的西迁。

战国末,常扰掠秦、赵、燕北边,三国相继筑长城以拒之。

汉初,匈奴不断南下侵掠。

公元前200年,围汉高祖刘邦于白登山,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曾3次(前127、前121、前119)大举出兵反击匈奴,匈奴势力渐衰。

汉代,匈奴由于天灾、人祸及汉军的打击,发生过两次分裂:

一次是公元前57年左右出现的五单于并立局面。

结果是公元前53年呼韩邪单于归汉,引众南徙阴山附近。

公元前36年,汉西域副校尉陈汤发西域各国兵远征康居,击杀与汉为敌的郅支单于,消灭了匈奴在西域的势力,公元前33年,汉元帝以宫人王嫱(昭君)嫁呼韩邪单于,恢复了和亲。

另一次是王莽篡汉后,匈奴的势力有所发展。

但到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日逐王比袭用其祖父呼韩邪单于的称号,请求内附,得到东汉允许。

匈奴又一次分裂,成为南北二部。

南下附汉的称为南匈奴,留居漠北的称为北匈奴。

公元91年,汉军围北匈奴单于于金微山(今阿尔泰山)。

北匈奴战败后部分西迁,余众后来归附于兴起的鲜卑。

多数学者认为,西迁的北匈奴就是欧洲史上的匈人。

阿房宫

秦朝的宫殿,据史书记载,始建于公元前212年。

遗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郊15千米的阿房村一带。

在消灭六国统一全国以后,在都城咸阳大兴土木,建宫筑殿,其中所建宫殿中规模最大的就是阿房宫。

据《史记?

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认为都城咸阳人太多,而先王的皇宫又小,下令在故周都城丰、镐之间渭河以南的皇家园林上林苑中,仿集天下的建筑之精英灵秀,营造一座新朝宫。

这座朝宫便是后来被称为阿房宫的著名宫殿。

据现有考古证据,并未建成。

骊山陵

骊山陵位于西安市临潼区东骊山被麓,建于公元前246年~公元前210年,历时36年,是中国现存第一个规模比较完整的帝王陵墓,现存墓高达76米。

骊山陵是秦始皇发百万民夫,耗费巨万,花了三十多年才筑成的陵墓。

陵墓高五十丈,四周约五里,而陵墓的设计更体现了秦始皇至高无上的威严和权力。

大泽乡起义

又称“陈胜吴广起义”,是秦末民变的一部分,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政权,揭开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平民起义。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秋,秦朝廷征发闾左贫民屯戍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陈胜、吴广等900余名戍卒被征发前往渔阳戍边,途中在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州东南刘村集)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根据秦朝法律,过期要斩首。

情急之下,陈胜吴广领导戍卒,杀死押解戍卒的将尉,发动兵变,口号是“大楚兴,陈胜王”。

起义军推举陈胜为将军,吴广为都尉,连克大泽乡和蕲县,并在陈县(今河南淮阳)建立张楚政权,各地纷纷响应。

大泽乡起义因为陈胜得势后骄傲,加上秦将章邯率秦军镇压而失利。

巨鹿之战

秦末农民战争中,项羽率义军在巨鹿击溃秦军主力的一次决定性战役。

薛地会议后,项羽与秦军在钜鹿大战。

秦二世二年(前208)八月,秦将章邯出击赵军,并攻占了赵都邯郸。

赵退守钜鹿。

章邯以王离二十万人包围赵军,钜鹿守军兵疲食少,危在旦夕。

赵王遂派人向楚怀王求救,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军北上救赵。

楚军抵达安阳后,宋义驻兵不进,企图坐观秦赵二军相斗,待两败俱伤,才进而取之。

但项羽则欲渡漳河救赵,内外攻击以破秦军。

惜宋义不听,由是项羽怒杀宋义。

楚怀王故改命项羽为上将军。

后项羽先渡漳河救赵,随后下令烧毁军营,破釜沉舟,以示誓死之决心。

至钜鹿,围困王离军,章邯率军迎救,但被楚军击退。

城内赵军亦进攻秦军,俘虏秦将王离,杀副将苏角,解钜鹿之围。

之后,楚军又在漳南大破秦军,章邯向项羽投降,秦军主力至此丧失殆尽。

钜鹿一战,有力的支援了刘邦进军关中推翻秦朝,决定了秦灭亡的命运,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战例之一

约法三章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兵进入咸阳后,秦王子婴迎降。

刘邦本欲住在秦帝宫殿里面,后经张良等人劝谏,封存秦宫中财宝,退出咸阳,驻军灞上。

又召集诸县父老豪杰,与父老约法三章:

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官复原职。

秦人闻之大喜,唯恐刘邦不为王。

此举看清形势,稳定大局,争取了民心。

异姓王

秦统一中国后,废除封建,设立郡县。

秦末,抗秦起义风起云涌,各地封建纷纷恢复。

西汉重新统一后,一方面继续推行郡县制,同时保留了一部分封国,大者为王,小者为侯,分封给异姓功臣,主要的有七人:

即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韩王信。

张耳和吴芮病死。

燕王臧荼谋反,被刘邦亲兵讨平。

楚王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后被吕后处死。

梁王彭越被贬,之后也被吕后处死。

淮南王英布谋反,被刘邦抱病征讨,后被妹夫吴臣所杀。

同姓王

汉初刘邦错误吸取秦亡经验,先后分封了一批功臣和子侄为王侯。

高祖在世时,就削平了异姓王的叛乱。

后来同姓王势力逐步壮大,又成为巩固中央集权的障碍。

以高祖的侄子吴王刘濞为代表的地方割据势力,准备伺机夺取政权。

景帝时,大臣晁错建议削藩,前154年,发生吴楚七国之乱,景帝迅速镇压了这次叛乱。

武帝即位后、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法、使王国的封地逐渐变小,势力逐步减弱。

王国问题得以逐步解决,维护了中央集权。

郡国并行制

西汉地方行政区划制度。

汉高祖刘邦建汉之初,中央机构继承秦制,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

在地方上则实行“郡国并行制”,即一方面设郡,另一方面分封同姓子弟为王,建立诸侯国。

诸侯国后来逐渐成为割据一方的地方势力。

汉初诸侯王国地位远在汉郡之上。

景帝三年(前154)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以后,诸侯王国支郡逐渐被削,诸侯王特权被夺,王国地位降格,与郡同为一级行政区划。

汉王朝的地方行政区划遂行郡(国)县两级制。

刺史

古代官名。

武帝元封初年,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置部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

刺史巡行郡县,以“六条”问事监察高官。

东汉刺史权力逐渐扩大,实际已为一州军政首长。

汉代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

刺史制度是维护皇权的有力手段,对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刺史制度在形成和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地方官化。

司隶校尉

汉至魏晋监督京师和地方的监察官。

始置于汉武帝征和四年(前89),汉武帝刘彻为了加强京城的治安而置司隶校尉,监察京师百官和三辅(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河(河东,河内,河南)及弘农七郡的官员。

东汉初年,司隶校尉获得更大的权势,朝会时和尚书令、御史中丞一起都有专席,当时有“三独坐”之称。

司隶校尉在曹魏、西晋时职务与两汉基本相同,至东晋罢废。

推恩令

西汉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颁行的重要法令。

汉武帝为削弱诸侯王势力,于元朔二年(前127)采纳主父偃建议,颁行此令。

规定诸侯王得推恩将其封地分封给继承王位的嫡长子以外的子孙,并上报朝廷,由皇帝制定列候封号,诸侯王无权废除或更改。

所分王子候其过归郡统辖,不得过问政事,仅收纳封地内租税。

此后诸侯王权势、封地俞益俞减,名存实亡。

彻底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贵粟

古代一种以提高粮价和粮食地位来促进农业生产的主张。

汉文帝时提出“贵粟政策”,人民可以用粮食向国家买爵位,也可以用粮食赎罪。

这项政策的实行,国家的存粮大增,农民的生活和生产都一度得到改善。

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也大大提高。

马复令

西汉关于因养马而免去徭役、赋税的政令。

晁错提出“马复令”,民家养马一匹,可以免三人徭役,鼓励人民养马。

文景两代都大力推行,民间的马匹繁殖迅速。

大量的马匹为汉武帝与匈奴长期军事对抗创造了有力条件。

五铢钱

中国历史上铸造数量最多,流通时间最久的钱币。

始铸于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钱重五铢,上有“五铢”二篆字,故名。

武帝时,在桑弘羊的主持下,进行彻底的币制改革,货币混乱的问题终于获致解决﹐币值得以长期保持稳定。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铸币权统一收归中央。

货币统一以后,封建国家的经济力量得到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也进一步获得了经济上的保证。

均输与平准

均输,西汉时为克服贡物运输征用大量农民从事劳役,妨碍农业生产等弊端,桑弘羊主持在各郡国设置均输官吏,一般贡品则按当地市场价格,折合成当地丰饶而价廉的土特产品,交给均输官,由他负责运到其他价高地区销售。

既可免除各郡国输送贡物入京的烦难,减轻农民的劳役负担,又可避免贡物在运输中损坏和变质,使国家财政也能增加收入。

平准 是封建国家运用手中掌握的大量物资和经济力量,贵时抛售,贱时收买,以稳定市场物价的一种经济活动。

桑弘羊于西汉元封元年在京师长安设置了平准机构施行此方法。

算缗告缗

元狩四年(前119年)在御史大夫张汤的建议下和桑弘羊等的具体筹划下,武帝颁布了算缗告缗令。

所谓算缗,就是向工商业者和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

所谓告缗,就是向朝廷揭发工商业者和高利贷者隐产漏税的违法行为。

这既是为解决财政困难的燃眉之急,也有打击豪商的用意。

算缗、告缗令的具体实施是凡是从事工商业的人必须申报个人的财产,以一千钱为一缗,每二千缗纳税一百二十钱,作为一算。

另外,凡百姓家有小形马车,或有五丈以上船只的,都要征算。

凡隐匿财产不报,或申报不实的,罚戍守边塞一年,钱财没收。

凡告发别人隐匿财产的人,赏给被告发者财产的一半。

漕渠

出于都城长安的运输需要,西汉时在关中开凿的大型人工运渠

五均六筦

新莽实行的经济垄断政策。

在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六大都市立五均司市、钱府官,行赊、贷之法,并掌管物价;设六管之令,对酤酒、卖盐、铁器、铸钱以及从名山大川开采物资者,统一由朝廷征税,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新朝灭亡。

【公元10年(新始建国二年),王莽下令行“五均六管”法,实行计划经济。

内容包括:

1、政府控制物价。

粮食布匹等供过于求时,政府按成本价买进;求过于供时,政府平价卖出。

2、征收所得税。

一切工商业,包括渔猎、医疗、织布、旅馆、工匠、摆摊等,从前自由经营,现在政府征收10%所得税。

3、实行专卖制度。

盐专卖、酒专卖、铁器专卖,由中央政府垄断货币发行权(以前大富豪可以自铸钱币)。

4、规定国内所有自然资源均属国家所有,由国家开采。

5、首创政府贷款。

老百姓没钱祭祀丧葬,可向政府贷款,不收利息。

经商贷款,收10%利息。

这些重大改革措施,也是胡适等人所理解的“社会主义”。

】【在首都长安和洛阳、临淄、邯郸、宛、成都等市设立五均官,负责管理市场、平抑物价和征收工商税。

由国家向人民无息或低息贷款,官营盐、铁、酒、铸钱和征收山川税,借以控制和垄断工商业,增加税收】【王莽新朝对六种经济事业的管制措施,即盐、铁、酒专卖,政府铸钱,名山大泽产品收税和五均赊贷。

这些措施于王莽即位的次年(公元10)起,先后公布施行,合称六筦(筦,即管,由国家经营管理之意),也称五均六筦。

其名称是在当时托古改制的风气下,由儒家刘歆以古文经《周礼》、《乐语》为依据而提出来的。

王莽企图表面上说要以此来限制商人对农民的过度盘剥,制止高利贷者的猖獗活动,但实际上首要目的是增加新莽专制主义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并为构成这一国家的政权基础的豪族权门大谋私利。

】{五均赊贷,是政府对城市工商业经营和市场物价进行统制和管理,并举办官营的贷款业务。

主要在几个大城市中施行,也旁及郡县。

所谓五均,指均市价以利四民和公家;所谓赊贷,是由政府办理借贷。

当时将六个实行五均的大城市,即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和成都称为五均市,原长安市令及其他各市市长改称为五均司市师,其他郡县设司市,大体由地方官兼任,统称市官。

市师下有交易丞五人,又称均官,钱府丞一人,又称钱府官,分别掌管均平物价、收税和赊贷事宜。

}

王莽改制

新朝皇帝王莽为缓和西汉末年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而采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包括土地改革、币制改革、商业改革和官名县名改革,但王莽的改制不仅未能挽救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反而使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终于导致了赤眉绿林为主的农民大起义,新朝遂告灭亡。

轮台罪己诏

西汉汉武帝中后期,由于好大喜功,连年战争与赋敛压迫沉重,社会矛盾激化,民变四起。

又因巫蛊之祸造成父子相残、太子刘据自杀,种种打击使武帝心灰意懒,对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颇有悔意。

公元前89年,在拒绝桑弘羊在轮台屯田的提议后下轮台罪己诏。

至此汉朝的统治方针发生转变,回到了与民休息、重视发展经济的轨道,从而避免了像秦朝那样迅速败亡的结局。

*丝绸之路

*西域都护

官名。

汉代西域最高军政长官。

西汉宣帝第二年(公元前68年)派侍郎郑吉屯田渠黎(今新疆尉黎一带),与匈奴争夺东师,使护卫鄯善以西“南道”诸国安全。

至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逐日归降汉朝,郑吉派兵迎之,宣帝又命郑吉监护车师西北方(北道)各国的安全,因总领两道,遂号都护,此后“都护”就成为西汉派驻西域的最高长官的正式官名。

西域都护官秩二千石,相当内地郡守,其下设副校尉、丞、司马等属吏。

西域都护的设置,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加强了民族间的团结和经济文化交流,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同时,因其在当地实行屯田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域农业生产的发展。

王莽时期撤除,东汉或设或撤,安帝永初元年(107年)撤除。

西南夷

汉代对分布于今云南、贵州、四川西南部和甘肃南部广大地区少数民族的总称。

合市

民族间由官方组织的定期(或不定期)的商业交换关系,叫做“合市”或“互市”。

合市在西汉已出现。

东汉时期,汉和匈奴之间,定期“合市”。

每次合市,汉商以巨量的铁器、丝织品和其他手工业品,交换匈奴的数以万计的牛马。

汉和羌、乌桓、鲜卑以及西南各族之间,也定期合市。

合市这一交换形式在促进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方面,起了重大的作用。

尚书台

官署名。

汉武帝始置。

东汉中枢机关。

直到魏晋至宋的也是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之一。

始名尚书台,后称尚书省。

东汉光武帝刘秀鉴于西汉末年大权旁落于贵戚大臣,所以竭力把权力集中于君主,凡机密之事全部交给尚书,以此制约三公。

因而加重了尚书的职权。

因尚书的官署在宫禁内而称为台阁,故有尚书台之称。

东汉尚书台权力极重,既出诏令,又出政令;朝臣选举,由尚书台主管;还拥有纠察、举劾、典案百官之权;参预国家重大政事的谋议、决策,对朝政有着重大影响。

但台官职高位卑,便于皇帝掌握。

御史台

官署名。

御史台是监察机构,自秦汉以来,历代都设此机构,掌监察之事。

西汉初御史大夫之官署称御史府。

后期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东汉称司空),御史之长由其副职御史中丞担任。

中丞原在殿中兰台办事,为御史之长后仍留台中,因而称其官署为御史台。

历代沿袭,并有宪台、兰台的别称。

唐高宗时曾以宪台为正式名称。

武则天时一度改名肃政台。

元在御史台以外,尚有江南诸道行御史台及陕西诸道行御史台。

明初亦设御史台,洪武十五年(1382)改为都察院,御史台之名遂废。

水排

利用水力鼓动鼓风设备向铸铁炉里压送空气的工具,东汉杜诗创造了利用水力鼓风铸铁的机械水排,这个水排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的发明,是机械工程史上的一大发明,约早于欧洲一千多年。

度田事件、

东汉初年光武帝为加强封建国家对土地与劳动力的控制,增加政府租税与赋役收入而采取的政策。

建武十五年(39),汉光武帝下诏州郡检核垦田顷亩及户口年纪,名为“度田”。

州郡官吏多为豪强地主,不愿如实丈量土地,呈报户口,损害自身的经济利益。

特别是对河南、南阳地区那些“近臣”和“帝亲”的豪强地主,度田官更是不敢对之度田。

一般豪强地主,也凭借财势与度田官相勾结,大量隐瞒土地。

度田官则借度田之名蹂躏百姓,不仅丈量农民的小块耕地,而且连住宅村落都丈量在内,把地主的租税负担转嫁到农民头上,引起农民的反抗。

汉光武帝知悉度田不实的情况后,对舞弊官吏进行严厉惩罚,并重申严格检查田亩和人口。

这更引起豪强地主的普遍不满,“郡国大姓及兵长群盗,处处并起”,予东汉王朝以极大威胁。

事件表明,东汉政权建立伊始,各地豪族、郡国大姓势力即十分强大。

*太平道、

道教早期教派之一。

东汉灵帝熹平、光和年间,巨鹿人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利用《太平经》传播道教,教练弟子,以跪拜首过、符水咒语为人治病。

张角分遣弟子8人使于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10余年间,徒众增至数十万,遍布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

依军事组织形式,设置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帅以统其众。

东汉末年,水旱频仍,疾疫流行,朝廷腐败,豪强横行,农民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张角顺应时势,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号召教徒起来反抗汉朝统治。

中平元年(184年,甲子年)举事,起义者皆头戴黄巾以为标志,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其弟张梁称地公将军,张宝称人公将军。

起义军在各地焚烧官府,攻占州郡,旬月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

东汉朝廷立即派遣重兵围剿,经10个月激战,张角病死,张梁、张宝阵亡,起义归于失败。

其余众在各地继续活动,直至汉献帝建安初年(196),被曹操降服。

以后,太平道在民间流行中,融合于五斗米道。

*黄巾军、

东汉末年,张角领导的一次有组织、有准备的全国性农民起义。

因起义军头戴黄巾为标帜,故称黄巾军。

五斗米道、

又称正一道、天师道、正一盟威之道,是道教最早的一个派别。

据史书记载,在东汉顺帝时期,由张道陵在四川鹤鸣山(今成都市大邑县北)创立。

据《后汉书》、《三国志》记载,凡入道者须出五斗米,故得此名。

东汉末年,领袖张鲁据汉中,建立持续达近三十年的政教合一的政权,后投降曹操。

西晋后,五斗米道逐渐分化,一部分传播于官僚中,另一部分仍秘密活动于农民中。

东晋时五斗米道领袖孙恩、卢循领导了长达十余年的农民起义。

北魏时,嵩山道士寇谦之“革新”五斗米道,自称奉太上老君之命,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创立新天师道。

此后五斗米道改称天师道。

并得到太武帝的赞许。

唐宋以后的道教正一派,上承三张世系,以江西龙虎山天师府为中心,是为江南各符箓道派之正宗。

浑天仪

浑仪和浑象的总称。

浑仪是测量天体球面坐标的一种仪器,而浑象是古代用来演示天象的仪表。

我国东汉天文学家张衡所制

地动仪

汉代科学家张衡的又一传世杰作。

在张衡所处的东汉时代,地震比较频。

张衡对地震有不少亲身体验。

为了掌握全国地震动态,他经过长年研究,终于在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发明了候风地动仪──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

《伤寒论》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

东汉末年张仲景撰。

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

《伤寒论》全书共12卷,22篇,397法。

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2个。

该书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先启时的作用,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今文经、

 以秦汉通行的隶书记载的经书。

西汉自惠帝起,开始重视儒家经典,派人四处访求老儒,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将老儒背诵的经典本文和解释记录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