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汇总Word格式.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94941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原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汇总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马原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汇总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马原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汇总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马原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汇总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马原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汇总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马原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汇总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马原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汇总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马原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汇总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马原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汇总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马原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汇总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马原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汇总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马原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汇总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原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汇总Word格式.docx

《马原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汇总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汇总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原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汇总Word格式.docx

1.错。

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本关系,它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它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

网络是人们的一种交往工具,它会对社会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

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关系可以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多种社会关系,但不会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2.错。

社会历史规律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各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具有客观性、普遍性、重复性的特点。

规律的重复性是指同类历史事件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一再发挥作用。

历史事件是历史主客体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总是个别的、具体的、不可重复的。

历史发展规律的重复性正是通过一个个不可重复的历史事件体现出来的,但不能由此得出历史事件可以重复出现的结论。

3、错。

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表现。

工资在表面上表现为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这就模糊了工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界限,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每题10分,共20分)

1、答案要点:

第一,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导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普遍提高。

第二,实现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合理有效配置。

第三,导致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在一定条件下促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

2、答案要点:

(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不同,意识形态就不同,因此意识形态是具体的,抽象的意识形态是不存在的;

2、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和变化决定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所以社会意识是历史的,永恒的意识形态是不存在的。

(二)社会社会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一经产生,便具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表现出相对的独立性。

1.意识形态的变化发展同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2.意识形态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3.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使意识形态形成各具特色的民族传统);

4.各种意识形态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性,这是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

意识形态反作用有质和量的两个方面,反作用的质就是对社会历史发展是促进还是延缓;

反作用的量就是对社会发展影响的大小、深浅,主要取决于掌握群众的广度和深度,掌握群众越多,反作用就越大。

3、答案要点:

(1)劳动者是自由的,从各种人身依附关系下解放出来。

(2)劳动者自由地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别的商品可以出卖。

五、论述题(含材料分析题):

(每题15分,共30分)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1)二者的对立性表现在: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得到商品的价值。

对于商品生产者而言,他生产商品不是为了取得使用价值,而是为了取得价值,他只是为了取得价值,才关心使用价值。

商品生产者只有将商品的使用价值让渡给商品购买者,才能取得价值。

(2)二者的统一性表现在:

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举出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的一个事例(故事亦可),说明所蕴含的“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的是人类实践活动中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这3个问题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都直指人类自身。

(2)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人类能够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自己的目的,但人类不能不顾自然规律,为所欲为。

否则,最后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身。

(3)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

度的辩证原理要求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应当掌握“适度”原则。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可以而且应当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但不能无节制地过度索取。

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每题6分,共18分)

1、劳动价值论是由马克思最先提出的。

2、历史发展的总的合力是人民群众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不包括个人意志的作用。

3、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流动资本,它的价值同原料、燃料和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的价值一样都是一次性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每题8分,共24分)

1、论述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及其关系。

2、简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简述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1题14分,第2题16分,共30分)

1、论述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的内涵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

2、试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评析下述观点:

在科学活动中,为了客观公正地观察和分析事实材料,避免带着有色眼镜看问题”,应当排除头脑中已有的理论认识和哲学的指导,使人们在观察中对一切已有的理论持“中立态度”。

1、错。

劳动价值论是由古典政治经济学提出的。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

斯密已经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大卫·

李嘉图已经认识到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量。

但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缺陷是没有去区分劳动二重性。

2、错。

历史发展的总的合力,是从许多单个意志的相互交错、相互冲突产生出来的,每个人的意志都融合在这一总的合力中,都对“合力”的形成起着或大或小的、或正或负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个人的意志及其活动对历史发展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流动资本是以原料、燃料和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以及劳动力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从价值周转方式看,以原料、燃料和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随着使用价值的完全消耗,其价值也随之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它的价值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新价值来补偿。

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有二种: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关系: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由于生产技术以手工劳动为基础,资本主义增加生产主要靠增加劳动量来实现,因此,延长工作日就成为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

绝对延长劳动时间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受到工作日时间长度的限制,也容易引起工人阶级的反抗。

所以,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中后期,随着生产技术条件的不断改进和工人阶级反抗资本家延长工作日的斗争力量的增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作用就日益明显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第一,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同客观的一致和符合。

检验一种认识是否同客观对象是否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这在主观意识范围内无法解决,客观对象也不能回答这一问题。

第二,实践是主观见之与客观的物质活动,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优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从而就可以检验人的认识是否同客观实际相符合,以确定其是否为真理。

生产方式,就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第二,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决定社会结构、性质和面貌。

第三,它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五、论述题

第一,商品包括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第二,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劳动二重性是生产商品同一劳动的两个不同方面,不是两次劳动或两种劳动。

第三,具体劳动决定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能动指导实践。

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总是受一定思想的支配,带着头脑中的已有的思想开始的。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对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和方法。

人们的哲学观点决定对世界的基本看法,也决定人们实践活动的方式和水平,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活动的结果。

科学活动是人们有目的探索客观规律的实践过程,必须以正确的哲学理论为先导,并根据一定的理论来制订计划、设计方案、分析结果、总结经验,得出新的结论。

科学活动如果脱离理论的指导,只能是盲目的实践,不可能取得成功。

理论有正确与错误之分,用来指导科学活动的理论必须是正确的理论。

“带着有色眼镜看问题”一般是指带着某种错误认识或先入之见去歪曲客观事实的做法,它与以尊重客观事实为前提,以正确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的科学活动不能混为一谈。

以避免“带着有色眼镜看问题

”来否定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是错误的,在实践中完全排除已有的理论认识也是不可能的。

三、辨析题(哲学试题直接辨析,政经试题判断对错并简要说明理由。

1、古希腊哲学家说:

没有理性:

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2、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所以历史事件是可以重复出现的。

3、金银天然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

4、剩余价值包括三种形式:

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

四、简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作用是什么?

2、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从前,沧州城南有一座临河寺庙,庙前有两尊面对流水的石兽,据说石兽是“镇水”用的。

一年暴雨成灾,大庙山门倒塌,将那两尊石兽撞入河中。

庙僧一时无计可施,待到10年后募金重修山门,才感到那对石兽不可或缺,于是派人下河寻找。

按照他的想法,河水东流,石兽理应顺流东下,谁知一直向下游找了十里地,也不见其踪影,这时,一位在庙中讲学的先生提出他的见解:

石兽不是木头做的,而是由大石头制成,它们不会被流水冲走,石重沙轻,石兽必然于掉落之处朝下沉,你们往下游找,怎么找得到呢?

旁人听来,此言有理。

不料,一位守河堤的老兵插话:

我看不见得,凡大石落入河中,水急石重而河床沙松者应求之于上游。

众人一下子全愣住了:

这可能吗?

老兵解释道:

“我等常年守护于此,深知河中情势,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西倒去,掉进坑中。

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头一样。

”众人听后,无不服膺。

寻找者依照他的指点,果真在河的上游发现并挖出了那两块石兽。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庙僧按照常理,认为石兽应顺流而下。

从真理的具体性分析其失当之处。

(6分)

(2)守河堤老兵关于石兽“逆流而上”的见解对我们辨证地思考问题有何启示?

并举例说明之。

(9分)

1.古希腊哲学家说:

答案要点: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

感性是理性的基础,理性是感性的指导。

感性只解决现象问题,理性才解决本质问题(3分)。

古希腊哲学家的上述命题强调了理性的重要作用,指出离开理性的感性是盲目的,甚至会歪曲事物的真相,这是有合理之处的。

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完全否定感性的重要作用(2分)。

规律的重复性是指同类历史事件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一再发挥作用。

(2分)

(3分)

3、命题错误。

正确的说法是: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

(1分)。

金银是自然界的产物,能够充当货币的材料是由于其自身的一些特性所决定的(2分);

货币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商品经济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不会永远存在。

4、命题错误。

剩余价值包括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两种形式。

(1

分)

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出售而获得的剩余价值。

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目的和绝对动机,其最终结果却导致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

二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每题10分,共20分)简单商品经济下的价值规律的作用。

1、第一,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导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普遍提高。

(4分)

2、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和变化决定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所以社会意识u是历史的,永恒的意识形态是不存在的;

(3)在阶级社会里,意识形态是有阶级性的,超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不存在的。

(4分)

1.意识形态的变化发展同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论述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的内涵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

(5分)

(1)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抽象的真理是没有的。

真理的具体性是指真理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

河水东流,石兽顺流东下,这是常理,但它是在一定条件下才是有效的。

庙僧的失当之处在于离开了一定的条件,抽象地对待常理,因而判断失误。

(2)所谓辩证地思考问题,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特别是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守河堤老兵不受已有思维定势的束缚,根据实际中的具体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其见解对我们的启示是,对任何问题都要加以辩证地思考,多角度地或从相反方向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举出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关逆向思维和“换位思考”的一个事例(故事亦可),说明所蕴含的辩证思维特征。

三、简述题:

(每题10分,共30分)

1、概述“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2、概述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正反两方面作用。

3、概述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同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原则区别。

四、论述题:

(每题14分,共28分)

1、论述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

2、2009年国家环保总局举办的一次科普展中,有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

”拉开门,里面各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参观者自己。

(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什么基本关系?

1、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后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4)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10分)

2、

(1)价值规律的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2)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

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3)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

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4)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

其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其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具有有利条件的生产者可能积累大量的财富,而一部分处于不利地位的生产者可能亏损甚至破产。

第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10分)

3、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但二者存在本质区别。

(1)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直观的、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把人的人认识看出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外界对象。

它有两个严重的缺陷:

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二是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它同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原则区别:

第一,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把实践作为全部认识论的基础,指明认识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第二,它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

科学地说明了人的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把认识看成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

四、论述题(每题14分,共28分)

1、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1)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它的价值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其价值量不变,即不发生增殖,所以,马克思把这部分资本叫做不变资本。

(2)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

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不仅包括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还包括一定量的剩余价值。

由于购买劳动力的这部分资本价值是一个可变的量,所以,马克思把这一部分资本叫做可变资本。

3.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

它表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

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

这种划分也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可以用剩余价值率表示:

m’=m/v。

(14分)

2、

(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的是人类实践活动中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三、辨析题(每题4分,共20分)

1.错误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