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95594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43.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厦门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福建省厦门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福建省厦门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福建省厦门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福建省厦门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福建省厦门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福建省厦门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福建省厦门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福建省厦门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福建省厦门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福建省厦门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福建省厦门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福建省厦门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福建省厦门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福建省厦门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福建省厦门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福建省厦门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福建省厦门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厦门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docx

《福建省厦门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厦门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厦门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docx

福建省厦门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福建省厦门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青铜器,越到晚期礼器越少,日用器则日益普遍,其器型越来越多姿多彩,装饰性和趣味性也日益增强。

上述变化反映了

A.尊卑观念日趋淡化B.社会发展的世俗化倾向

C.时代风尚骤然转型D.齐国青铜铸造的独特性

2.孔子曾说,“儒有忠信以为甲胃,礼义以为干橹;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

其自立有如此者”。

由此可见,孔子

A.强调个人的道德自觉B.忽视尖锐的社会矛盾

C.囿于传统的宗法等级D.提出有效的改革方案

3.汉初,郡国可自行铸币。

汉武帝在“独尊儒术”、反击匈奴、颁行“推恩令”后,禁止郡国铸币,由中央专门机构发行官铸五铢钱为唯一合法货币。

西汉统一铸币权是基于

A.中央集权削弱的倒逼B.中央财政实力迅速增强

C.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D.大一统政治形态的需要

4.唐朝前期宰相人数猥多、任期过短、名号太众,唐玄宗亲政后进行改制。

开元前期,宰相人数严格控制在二人之内,且只能从中书和门下省产生,任期延长到三至四年并形成惯例,加衔名号亦大量减省。

唐玄宗的相制改革

A.以抑制相权来重振皇权B.源于三省六部的制度设计缺陷

C.确保了政风的清正廉明D.重塑宰相作为重臣的职能意义

5.宋太祖因碳炉往外飞灰而下旨速造熏笼,却迟迟未见呈送大内,遂训问宰相赵普。

赵普答曰,“凡宫廷支项,需经尚书省、工部、将作监等诸多关口,再逐级覆奏,方可制造。

此是自来条贯,盖不为陛下设,乃为陛下子孙设”,太祖转怒为喜。

这主要体现了宋初

A.君臣注重维护纲纪权威B.官僚政治对皇权的制约

C.分化事权以图长治久安D.行政程序趋向规范严密

6.战国至唐,“通商”一词几乎在载籍中消失,在《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篇》等书中其出现的频率却陡然增高,《金史》《元史》等史籍中也出现不少“通商贾”、“通商惠工”、“力穑通商”的记载。

这一变化体现了

A.重商成为社会共识B.商业在国家中的地位提升

C.抑商政策难以为继D.社会转型推动了经济发展

7.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地狭人众,力耕不足糊口,比户养蚕为急务,墙隙田旁悉树桑”。

蚕桑收入高于稻作,其生产的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技术要求也均高于水稻等粮食生产。

这表明,太湖地区

A.生产集约化程度提高

B.城镇化进一步发展

C.耕织分离的倾向加强

D.传统技术不断革新

8.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指出,“若强中御外之策,惟有以忠义为号召,合天下心,以朝廷威灵,合九州之力,乃天经地义之道,古今中外不易之理”。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他

A.轻视人民群众的作用

B.固守中体西用的传统理念

C.重视国家资源的整合

D.未能直面西方文明的冲击

9.甲午战后,海军衙门要求幸存的官佐总结教训,条陈败因,下表为相关概况。

由此可见

条陈者

职务

条陈内容

曾嘉祥

枪炮官

西人创立海军多年,其中利弊,无微不至,既设海军,必全按西法。

饶鸣衢

守备

海军章程,为我朝制所限,所以难而尽仿,所以难而操胜算也。

郑祖彝

千总

万不得采择与中国合宜者从之,不合宜者去之。

去一不合宜,则生一弊。

 

A.统治集团深刻认识到战败根源B.制度变革已经不可回避

C.学习西方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D.战败导致崇洋情绪弥漫

10.下图为晚清军事工厂设立情况(部分),由此可见

A.洋务运动持续深入推进

B.国防压力影响工业布局

C.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D.实业救国思潮影响广泛

11.中共中央在1924年10月通过的决议中指出,目前国民党中有许多反动的右派分子,军队中没有可靠的革命力量,缺乏足够数量的革命分子,所以国民党根本不能采取革命的军事行动。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当时

A.国民革命运动转入低潮B.中共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右派

C.国共合作缺乏政治基础D.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已经显现

12.1938年11月5日至6日,毛泽东为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作总结报告。

下表为报告内容的项目。

由此可见,这次全会

A.适应了战略相持阶段的国内局势

B.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C.加速了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破产

D.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13.1950年10月,华东画报社出版了一本漫画集,图1和图2为其中的两幅漫画。

其主要创作意图

A.鞭挞南京国民政府的腐败统治B.为社会主义改造进行舆论先导

C.激发人们创造美好未来的信心D.调动一切力量以建设社会主义

14.1961年6月,毛泽东重提三个第一:

农业第一,市场第一,出口第一。

他说,过去陈云同志曾经讲过,现在看起来,这三个第一是不能推翻的,各个部门要去调查研究。

在当时,符合上述设想的做法是

A.优先发展农业B.提高积累率

C.压缩基建投资D.减少对外援助

15.1958月1日,中美大使级会谈在日内瓦举行,至1970年,两国陆续进行了136次大使级会谈,双方取得了一定的共识和成果,但在缓和与消除台湾地区紧张局势这个问题上未取得任何进展。

这表明当时

A.美国干涉中国内政的立场有所改变B.意识形态是阻碍中美交往的根源

C.中美两国存在保持接触的沟通途径D.中国周边国际形势总体趋向缓和

16.公元前5世纪后期,古希腊喜剧的关注点从对城邦的颂扬和批判,转移到私人和家庭生活方面,在烧菜煮饭、鱼肉价格、悍妇庸医这类话题上作文章。

这实质上反映了古希腊城邦

A.遭遇公民的信任危机B.个人主义得以纠正

C.建立于公民团体之上D.社会道德普遍沦丧

17.按照自然法理念,人人都应该是自由的,但当这一理念向实践提出挑战时,罗马统治集团最终择取的态度还是强调万民法,回避自然法。

这说明

A.自然法与万民法截然对立B.万民法对私权的调节尚缺乏变通

C.自然法未能反映时代诉求D.万民法没有承认奴隶的平等人权

18.下表为1640年至1688年英国革命中亲国王阵营和反国王阵营的社会成分示意图。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在英国

A.两大阵营没有重大利益分歧B.宗教改革是社会分裂的根源

C.革命后渐进式改良成为可能D.阶层是区分政治阵营的依据

19.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

国会参、众两院均有否决权;联邦法官,行政官员的任命及弹劾须由参议院批准,参议员由州议会选举,每州2名;众议院则掌握征税和弹的提案权,众议员由各州选民选举,按人口比例分配名额。

上述规定

A.较好地协调了美国南北方的矛盾B.有利于防范个人独裁与多数暴政

C.使参议院处于美国立法权的核心D.完整践行了三权分立的制度构想

20.下图反映了两次工业革命期间英法进出口货物关税税率的变化示意图,由此可以得出

A.英法工业地位发生逆转B.自由贸易渐成英国风尚

C.世界市场争夺愈演愈烈D.工业强国加紧商品倾销

21.1931年,苏联进口机器设备的数量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1932年约占50%;斯大林后来也曾说:

“(1929-1932年间)苏联有大约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是由美国帮助或技术援助而建成的,其余三分之一是由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帮助或技术援助建成的。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全球化加速促进国际交流B.经济危机推动西方扩大对外投资

C.新经济政策实施规模扩大D.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内在需求

22.下表是二战后三次柏林危机的基本概况,从中可以折射出

第一次

1948年,苏联全面切断西方占领区与柏林的水陆交通,只保留三条空中走廊。

美国纽织空运,同时实行反封锁。

危机延续近一年,苏联才撤销封锁。

第二次

1958年,苏联发出英美法六个月内撤出西柏林驻军的最后通牒,英美法拒绝,

并宣称将诉诸武力。

在美国同意召开新一轮首脑会议协商后,苏联撤销通牒。

第三次

1961年,苏联再次提出西柏林撤军要求,遭到肯尼迪拒绝后,苏联和东德筑起

柏林墙,封锁东西柏林间的边境。

西方国家不得不在事实上接受柏林墙。

 

A.英法利益与美国完全一致B.德国分裂源于意识形态分歧

C.欧洲一体化进程遭遇阻碍D.美苏在争夺中始终保持克制

23.下表反映出

A.亚太地区的新秩序正在形成

B.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

C.第三世界联合斗争成果显著

D.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24.20世纪初,福特公司的汽车生产从轧钢到全车装配都在自己的工厂进行。

20世纪末,丰田公司可以经过计算机精准设计,将汽车生产的各道工序通过信息网络“外包”到世界各地。

由此可见,信息革命

A.瓦解了美国的经济优势B.打破了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

C.改变了生产的组织形态D.加剧了世界各国的贸易竞争

二、材料分析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两宋时期历改频繁,《应天历》为太祖称帝次年下诏所制,以“改正朔,应天道”;《仪天历》因真宗笃信神道而制;(明天历》因测日食不准三年即罢。

孝宗时,金国“妄称其国历”,不愿按照宋历如期遣使来朝祝寿,于是朝廷“益重历事”,其后又颁行新历。

1276年元军攻下临安,忽必烈决定改历,以“使民知时”。

郭守敬主持制作精度更高的天文仪器、实施规模空前的“四海测验”、创新历算方法,于1280年编成古代历法的优秀典范《授时历》。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等

材料二明代《大统历》实即《授时历》,沿用至明末,因年久失修,推测天象屡有失误。

1629年,崇祯皇帝令徐光启主持修历。

徐光启认为西法“密合天行”,且“尚理之所据,能明其所以然”,主张“尽用西法”。

因反对西法之声甚巨,他引(周易》“会通”一词,以“会通归一”之名召请传教士参与历改。

1633年,《崇祯历书》编成,几经验证“俱密合”,其中“法原”部分系统介绍了西方古典天文学的理论和方法。

《崇祯历书》因“未几国变”无法颁行,后由汤若望删补呈献清政府,其历法体系成为官方正统长达两百余年。

——摘编自江晓原《中国古代技术文化》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影响宋元时期历改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徐光启以“会通”为名“尽用西法”的原因,并简析崇祯改历的意义。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20世纪80年代中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经济学界探讨的热门话题,价格改革优先还是产权改革优先成为探讨的焦点。

当时,仅仅是关于全面放开价格的传言就给经济带来了很大冲击。

1992年党的十四大之后,股份制开始积极试点。

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

针对国有大企业股份制改革的难题,我国创造性地采取了“存量不动、增量先行”的做法,把国有大企业的股份分为两类,一类是非流通股,即存量不动”,另一类是流通股,即“增量先行”。

为了便于更多企业上市,1998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

证券法通过后,进一步把国有大企业股份构成中占比过大的非流通股变为流通股,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摘编自厉以宁《中国股份制改革的历史逻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推行股份制改革的背景,概括股份制改革进程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股份制改革的意义。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弗里德里希·席勒(1759-1805),出生于德国符腾堡的市民家庭,自幼对诗歌、戏剧有浓厚兴趣。

1782年,席勒的戏剧《强盗》在曼海姆首演,剧中主人公卡尔不满于专制与割据并存的社会现状,追求自由,挑战秩序,引起强烈反响。

1784年,席勒筹办杂志《茱茵塔莉亚》,提出“把舞台当作道德讲坛”,主张建立民族文化,培养品格完善、境界崇高的人。

席勒的戏剧与杂志触怒了公爵,不得不在德意志各地辗转流浪。

这一时期,他既了解到农民的疾苦和剥削者的荒淫,也创作出了不朽的《欢乐颂》。

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席勒起初表示欢迎;随着革命日益深入,又逐渐感到失望,主张在思想领域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途径,陆续创作了《华伦斯坦》、《奥尔良的姑娘》等名作。

1804年,席物的最后一部作品《威廉·退尔》在魏玛首演,以瑞士独立斗争为背景,突出人民群众在反抗斗争中的作用,歌颂受压迫民族为自由和独立而战,在欧洲范围内引起极大反响。

——摘编自萨弗兰斯基《席勒传》

(1)根据材料,概括席勒作品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席勒作品的作用。

三、论述题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近来西洋学者,许多都想输入些东方文明。

我仔细想来,我们实在有这个资格。

希望我们可爱的青年,第一步要人人存一个尊重、爱护本国文化的诚意;第二步要用那西洋人研究学问的方法去研究他,得他的真相;第三步,把自己的文化综合起来,拿别人的补助他,叫他起一种化合作用,成一个新文化系统;第四步,把这新系统往外扩充,叫人类全体都得着他的好处。

——摘编自梁启超《欧游心影录》(1920)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

(要求:

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B

【详解】

商周时期虽然为青铜时代,但青铜器主要为贵族所用,因此主要是祭祀用的礼器和酒器,材料所述齐国日用器的增多,说明越来越多的平民用上了青铜器,体现了世俗化的倾向,故B正确;材料青铜器的变化与尊卑观念的变化无关,故A不正确;C、D均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2.A

【详解】

由材料“儒有忠信以为甲胃,礼义以为干橹;戴仁而行,抱义而处”可以得出,孔子主张个人道德素质的培养,故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社会矛盾的相关信息,故B不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个人修养,与宗法等级无关,故C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改革的内容,故D不正确。

3.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开创了大一统局面,材料所述铸币权统一收归中央,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局面,因此其出现是基于大一统的需要,故D正确;汉代中央集权有所巩固,故A不正确;B是材料所述现象的结果和影响,与题干要求不符,排除;材料与重农抑商无关,故C不正确。

4.D

【详解】

材料表明唐玄宗时期,宰相人数减少,且任期增加,一定程度上集中了相权,对重塑宰相作为重臣的职能意义有极大影响,故D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相权的集中,不是抑制相权,故A不正确;材料改革与三省六部制无关,故B不正确;宰相制度的变革不能从根本上上解决腐败问题,故C不正确。

5.A

【详解】

由材料“凡宫廷支项,需经尚书省、工部、将作监等诸多关口,再逐级覆奏,方可制造。

”可以得出,当时的官员按照正常的行政秩序处理事件,体现了对维护纲纪权威的重视,故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对皇权的制约的信息,故B不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宋初的行政秩序,没有体现分化事权,故C不正确;D“规范严密”的说法不准确,排除。

6.B

【详解】

材料表明,唐代以前“通商”一词几乎消失,与长期以来的重农抑商政策有关。

唐以后“通商”一词出现频率增加,说明随着经济发展,商业的地位有所提升,故B正确;古代中国基本经济政策为重农抑商,故A、C不正确;宋元时期没有出现明显的社会转型,故D不正确。

7.A

【详解】

材料“其生产的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技术要求也均高于水稻等粮食生产”说明在太湖地区桑蚕也的生产要素的投入增加,体现了集约化的特征,故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城镇化问题,故B不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蚕桑业的发展情况,不能得出耕织分离,故C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技术更新的信息,故D不正确。

8.C

【详解】

由材料“惟有以忠义为号召,合天下心,以朝廷威灵,合九州之力”可以得出,其旨在强调要重视国家资源的整合,故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人民群众的信息,故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体西用的理念,故B不正确;材料所述即是对西方冲击的回应,故D不正确。

9.B

【详解】

由材料信息可以得出,三人的总结皆涉及到传统的束缚,因此改革传统,变革制度已经不可回避,故B正确;材料是海战幸存者的总结,不能代表整个统治集团,故A不正确;C表述不全面,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崇洋媚外,故D不正确。

10.B

【详解】

由材料信息可以得出,军工厂的分布逐渐深入内地,结合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促进了军工企业分布的变化,故B正确;甲午海战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已经失败,故A不正确;材料所述军工企业并不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故C不正确;实业救国思潮影响下民族资本主义极大发展,与材料信息无关,故D不正确。

11.D

【详解】

由材料“目前国民党中有许多反动的右派分子,军队中没有可靠的革命力量,缺乏足够数量的革命分子”可以得出,其强调的是国民党应该要有自己的革命力量和革命分子才能掌握对革命的领导权,由此可以得出当时已经认识到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故D正确;1924年大革命刚刚开始,故A不正确;中共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是在大革命以后提出的,故B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国共合作的可能性问题,C不正确。

12.A

【详解】

由材料“广州、武汉失陷后的形势”、“民族统一战线的长期性”等信息可以得出,其是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的相关问题的阐述,故A正确;1937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故B不正确;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是国民党蒋介石在局部抗战时期的政策,故C不正确;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的确立是在中共七大,故D不正确。

13.C

【详解】

由材料信息可以得出,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物价趋于稳定,材料信息旨在激发人们对经济建设的信息,故C正确;南京国民政府已经被推翻,故A不正确;社会主义改造是在1953年,故B不正确;当时还处于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故D不正确。

14.C

【详解】

结合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当时为纠正左的错误,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逐渐重视农业的发展,分析选项C正确;优先发展农业说法与史实不符,故A不正确;提高积累就是要加大经济建设的投入,与材料无关,故B不正确;材料涉及的书出口贸易,而不是对外援助,故D不正确。

15.C

【详解】

由材料“1958月1日,中美大使级会谈在日内瓦举行,至1970年,两国陆续进行了136次大使级会谈”可以得出,中美两国保持着接触和沟通,故C正确;由材料“但在缓和与消除台湾地区紧张局势这个问题上未取得任何进展”可以得出,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意识形态阻碍的信息,故B不正确;中苏关系处于敌对,恶化状态,故D不正确。

16.A

【详解】

由材料信息可以得出,古希腊喜剧对城邦事务的关注逐渐减少,说明当时的城邦遭遇了公民的信任危机,故A正确;喜剧更关注私人和家庭,进一步突出了个人,故B不正确;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社会道德问题,故D不正确。

17.D

【详解】

由材料“罗马统治集团最终择取的态度还是强调万民法,回避自然法”可以得出,罗马法在实践中没有做到自然法所说的人人平等,对奴隶的平等地位拒绝承认,故D正确;A说法本身不正确,排除;万民法相对公民法而言更加的灵活,故B不正确;C说法本身不正确,排除。

18.C

【详解】

由材料信息可以得出,国王得到了信奉国教的新教徒的支持,由此可以得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国王得以保留,自上而下的改良成为了可能,故C正确;两大阵营根本对立,故A不正确;社会分裂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B不正确;两大阵营都包含了各个阶层,故D不正确。

19.B

【详解】

材料所述涉及美国民主政治建设中权力的制约和平衡的信息,该做法有利于防范个人独裁与暴政,故B正确;协调南北矛盾局限于议会议席的分配,故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立法权问题,故C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总统权力问题,故D不正确。

20.B

【详解】

由表中信息可以得出,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英国进出口货物税率不断降低,说明当时自由贸易已经成为英国风尚,故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英法工业地位逆转的信息,故A不正确;进出口税率的变化不能的出世界市场的争夺是否激烈,故C不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主要加紧资本输出,故D不正确。

21.D

【详解】

材料反映的是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引进从西方引进了大量的机器和设备,由此可以得出其引进机器设备是出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故D正确;材料所述与全球化无关,故A不正确;经济危机的影响是外部因素,故B不正确;新经济政策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故C不正确。

22.D

【详解】

由材料可以得出,在三次柏林危机中,双方之间有冲突,但最后都因一方的克制,没能升级为武力冲突,故D正确;英法与美国利益完全一致说法不正确,故A不正确;德国的分裂源于美苏两极对峙,故B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欧洲一体化问题,故C不正确。

23.A

【详解】

由表中信息可以得出,所述为六七十年代亚太地区的形式发展形势,由此可以得出亚太地区的新秩序正在形成,故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美苏争霸态势的信息,故B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第三世界联合的信息,故C不正确;D不能完整表述材料信息,排除。

24.C

【详解】

由材料“丰田公司可以经过计算机精准设计,将汽车生产的各道工序通过信息网络‘外包’到世界各地。

”可以得出,信息革命推动了生产的全球化,改变了生产组织形态,故C正确;材料所述是美国经济优势的体现,故A不正确;B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材料没有涉及贸易竞争的信息,故D不正确。

25.

(1)因素:

维护王朝统治的合法性和正统性;统治者的喜好和朝廷的重视;服务农业生产的需要;天文历算技术的革新与历学家的努力。

(2)原因:

传统历学已难以为继;西方历学注重理论,推算更为精确;社会对西学认识有限,守旧势力强大;徐光启采取圆融策略,以儒学之名减少历改阻力。

意义:

推动传统天文历法的革新与发展;推动西学东渐,促进西方科学的传播。

【详解】

(1)据材料“改正朔,应天道”、“《仪天历》因真宗笃信神道而制;(明天历》因测日食不准三年即罢。

孝宗时,金国‘妄称其国历’,不愿按照宋历如期遣使来朝祝寿,于是朝廷‘益重历事’”、“使民知时”、“郭守敬主持制作精度更高的天文仪器”从统治者、农业发展和天文学家的个人作用等方面回答。

(2)第一小问,据材料“明代《大统历》实即《授时历》,沿用至明末,因年久失修,推测天象屡有失误”可以得出传统历学已难以为继;据材料“徐光启认为西法‘密合天行’,且‘尚理之所据,能明其所以然’”可以得出,西方历学注重理论,推算更为精确;据材料“因反对西法之声甚巨”可以得出,社会对西学认识有限,守旧势力强大。

第二小问,据材料“介绍了西方古典天文学的理论和方法”、“其历法体系成为官方正统长达两百余年”结合所学知识从推动天文学的发展和西学在中国的传播角度回答。

26.

(1)背景:

改革开放全面展开,重心向城市转移;经济学界深入探讨(放开价格的做法不可取);邓小平南方谈话推动思想解放;中共十四大确立建立淞会主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特点:

由试点到全面推广(渐进性);法治保障,规范推行;理论创新(思想解放)和实践探索相互推动。

(2)意义:

有利于扩大大企业自主权,健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了金融市场和法治建设的发展;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巩固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详解】

(1)第一小问,据材料“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经济学界探讨的热门话题”可以得出改革开放全面展开,重心向城市转移;据材料“1992年党的十四大之后,股份制开始积极试点”可以得出中共十四大确立建立淞会主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从经济思想的发展和邓小平南方谈话等方面回答。

第二小问,据材料“股份制开始积极试点”可以得出由试点到全面推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