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穴是十二经脉和任脉.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97609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6.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穴是十二经脉和任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经穴是十二经脉和任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经穴是十二经脉和任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经穴是十二经脉和任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经穴是十二经脉和任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经穴是十二经脉和任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经穴是十二经脉和任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经穴是十二经脉和任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经穴是十二经脉和任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经穴是十二经脉和任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经穴是十二经脉和任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经穴是十二经脉和任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经穴是十二经脉和任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经穴是十二经脉和任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经穴是十二经脉和任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经穴是十二经脉和任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经穴是十二经脉和任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经穴是十二经脉和任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经穴是十二经脉和任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经穴是十二经脉和任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穴是十二经脉和任脉.docx

《经穴是十二经脉和任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穴是十二经脉和任脉.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经穴是十二经脉和任脉.docx

经穴是十二经脉和任脉

经穴是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上的穴位总称,又称十四经穴或十四经腧穴,在腧穴学中是主体,多指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十四经脉循行线上的针灸、按摩刺激点。

十四经穴的数目是单穴52个,双穴309个,共361个,另外还有48个经外穴。

全身每个经穴都具有三个方面的主治功能,即局部治疗功能,邻近治疗功能,远端和全身治疗功能。

十四经穴中有一些常用的保健穴位,它们不仅具有医疗作用,还具备保健作用。

例如,合谷除可以治疗头痛、手腕肿痛、全身发热外,还可以疏筋活血;百会可治头痛、头晕,还可以增快血液循环,促进新瞅谢,防止头发脱落等。

现将全身常用的50个保健穴位的作用、位置、适应症分别介绍如下。

  1.中府

  位置:

位于前胸外上方,平第一肋间隙,距胸正中线6寸。

  作用:

咳嗽气喘,胸中烦闷,肩背痛,腹胀呕逆。

  手法:

点、按、揉、摩。

 

  2.尺泽

  位置:

位于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作用:

咽喉肿痛,胸部胀满,肘臂挛痛。

  

  手法:

推、按、揉。

  3.手三里

  位置:

位于前臂背面桡侧,曲池下2寸。

  作用:

手臂麻疼,屈伸不利,腹胀。

  手法:

按、揉、拨。

  4.迎香  

  位置:

位于鼻翼外缘中点旁0.5寸,鼻扈书中。

  作用:

鼻塞,鼻炎,口眼歪斜。

  手法:

掐、点、揉。

  5.下关

  位置:

在面部耳前方,颧弓下缘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合口有孔,开口即闭。

  作用:

口噤齿痛,耳聋,牙关开合不利。

  手法:

拨、点。

  6.头维

  位置:

在头侧部,额角发际上O.5寸。

  作用:

头痛目眩,眼痛,视物不清。

  手法:

揉、点。

  7.髀关

  位置:

在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连线上,平臀横纹。

  作用:

腰痛膝冷,腹痛。

  手法:

点、压、揉、摩、拨。

  8.足三里

  位置:

在小腿外侧,距胫骨前缘一横指,犊鼻穴下3寸。

  作用:

腹胀呕吐,胃痛,消化不良。

  手法:

揉、点、拨。

  9.三阴交   

  位置:

在内踝窝点上3寸。

   

  作用:

脾胃虚弱,消化不良,月经不调,失眠,神经性一手法:

点、掐、揉、擦。

  10.神门   

  位置:

在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掌横纹尺侧端。

  作用:

心悸失眠,骨蒸盗汗。

  手法:

点、揉。

  11.睛明

  位置:

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

  作用:

目赤肿痛,近视色盲。

  手法:

接、揉、推、捏。

  12.攒竹

  位置:

在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作用:

目视不明,眼睑瞒动。

  手法:

点、按、揉、推、捏。

  13.大杼  

  位置:

在背部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

发烧咳嗽,背项强痛,头痛鼻塞。

  手法:

按:

揉、点。

  

  14.肺俞

  位置:

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

咳嗽气喘,胸满,盗汗。

  手法:

按、揉、弹拨、推。

  15.心俞

  位置:

在背部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

心悸健忘,惊悸心烦,心痛。

  手法:

按、点、揉、推。

  16.督俞

  位置:

在背部第六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

腹满胀痛,肠鸣逆气。

  手法:

揉、按、点、弹拨、推。

  17.膈俞

  位置:

在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

胃脘胀痛,呃逆呕吐。

  手法:

按、揉、压、推。

  

  18.肝俞

  位置:

在背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

胁痛满闷,目疾,唾血疼痛,多梦失眠。

  手法:

揉、点、按、推。

  19.胆俞

  位置:

在背部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

口苦,饮食不下,咽痛咽干。

  手法:

按、拨、点、推。

  20.脾俞

  位置:

在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手法:

点、按、揉、推。

  21.肾俞

  位置:

在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

月经不调,腰膝冷痛,咳喘气少,耳鸣目花。

  手法:

揉、按、推、搓。

  22.承扶  

  位置:

在大腿后面臀下横纹的中线。

  作用:

腰、股、臀、骶部疼痛,大便难。

  手法:

点、揉、按。

  23.殷门

  位置:

在大腿后面承扶与委中连线上,承扶下6寸。

  作用:

腰脊强痛,大腿疼痛。

  手法:

点、按、揉。

  24.委中

  位置:

在月国横纹中点。

  作用:

中风昏迷,胭筋挛急,下肢痿痹。

  手法:

按、揉、推、拿。

  25.秩边

  位置:

在臀部第四骶椎棘突下旁开3寸。

  作用:

大小便不利,腰骶痛。

  手法:

按、点、推。

  26.承山

  位置:

在小腿后面正中。

  作用:

便秘,腰背疼痛,疝气,痔疾。

  手法:

点、按、压、揉、叩击。

  27.昆仑   

  位置:

在足部外踝的后方。

  作用:

脚跟痛,腰痛。

  手法:

揉、点、按、拨弹。

  28.涌泉

  位置:

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

  作用:

头晕眼花,咽喉痛,转筋,足心热。

  手法:

捶、按、揉、擦。

  29.四满  

  位置:

脐下2寸,腹中线旁开约0.5寸。

  作用:

月经不调,阳痿,腰脊痛。

  手法:

点、拿。

  30.大陵

  位置:

在腕掌横纹的中点处。

  作用:

腕关节疼痛,胃痛。

  手法:

按、揉、弹拨。

  31.劳宫

  位置:

在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三掌骨,掌心横纹中。

  作用:

中风昏迷,口臭,心痛。

  手法:

按、揉、拿。

  32.外关

  位置:

尺骨与桡骨之间,腕背横纹上2寸。

  作用:

五官疾病,手臂屈伸不利,手颤。

  手法:

按、揉。

  33.颅息

  位置:

沿耳轮连线上、中l/3的交点。

  作用:

头痛耳疾。

  手法:

点、揉。

  34.风池

  位置:

在枕骨之下,斜方肌上端与胸锁乳突肌之间凹陷中。

  作用:

头痛眩晕,颈项强痛,感冒中风。

  手法:

拿、按、揉。

  35.肩井

  位置;在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

  作用:

肩背疼痛,手臂不举,诸虚百损。

  手法:

拿、按、揉、攘。

  36.环跳 

  位置:

侧卧屈股,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点处。

  作用:

腰腿疼痛,瘫痪,半身不遂,闪腰。

  手法:

点、按。

  37.长强

  位置:

在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作用:

便秘,腰背疼痛,便血,癫狂。

  手法:

点、揉。

  38.腰俞

  位置:

在骶部后正中线上,骶管裂孔处。

  作用:

下肢痿痹,月经不调,腹泻。

  手法:

点、揉、擦。

  39.命门

  位置:

在第二腰椎棘突凹陷中。

  作用:

腰痛虚损,五劳七伤,头晕耳鸣。

  手法:

点、揉、擦。

  40.大椎

  位置:

在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作用:

肩背疼痛,角弓反张,呕吐,中暑。

  手法:

点、揉、摩、搓。

  41.百会

  位置:

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两耳尖连线与头正中线交点处。

  作用:

头痛,眩晕,健忘,耳鸣鼻塞。

  手法:

点、揉、切。

  42.中极

  位置:

在脐下4寸,腹正中线上。

  作用:

月经不调,阳痿早泄,水肿。

  手法:

点、揉、颤。

  43.关元

  位置:

在脐中下3寸。

  作用:

虚劳冷惫,少腹疼痛,消渴,阳痿。

  手法:

点、揉、颤。

  44.气海

  位置:

在脐中下1.5寸。

  作用:

绕脐腹痛,水谷不化,大便不通。

  手法:

点、揉、颤。

  45.神阙

  位置:

在脐中央。

  作用:

中风虚脱,四肢厥冷,小便不禁。

  手法:

揉、摩、擦

  46.华盖

  位置:

在胸部前正中线上,平第一肋间隙。

  作用:

咳嗽气喘,胸胁痛,咽肿。

  手法:

点、揉、推。

  47.天突

  位置:

在胸骨上窝中央。

  作用:

咳嗽哮喘,梅核气,咽喉肿痛。

  手法:

点、揉、推。

  48.印堂

  位置:

在两眉头连线之中点。

  作用:

头晕头痛,三叉神经痛。

  手法:

点、揉、推。

  49.鱼腰  

  位置:

眉毛中点直对瞳孔处。

  作用:

目赤肿痛,眼睑下垂,口眼蜗斜。

  手法:

点、揉。

  50.太阳  

  位置:

在颞部,盾褥与目外眦之中点,外开1寸凹陷处。

  作用:

偏头痛,目赤,牙痛。

  手法:

点、揉

梁丘穴:

急性慢性胃疼、胃痉挛、腹泻、膝盖头痛、浮肿等.位置:

伸展膝盖用力时,筋肉凸出处的凹洼;从膝盖骨右端,约三个手指左右的上方也是该穴,膝盖骨上两寸也是此穴。

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即三寸、胫骨边缘。

找穴时左腿用右手、右腿用左手以食指第二关节沿胫骨上移,至有突出的斜面骨头阻挡为止,指尖处即为此穴。

  另外一种简易找法:

从下往上触摸小腿的外侧,左膝盖的膝盖骨下面,可摸到凸块(胫骨外侧髁)。

由此再往外,斜下方一点之处,还有另一凸块(腓骨小头)。

这两块凸骨以线连结,以此线为底边向下作一正三角形。

而此正三角形的顶点,正是足三里穴.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

胃疼位置在中间,心口下,消化器官疾病、头痛、牙痛、神经痛、鼻部疾病、心脏病、呼吸器官疾病、胃下垂、食欲不振、便痢、腹部胀满、呕吐等一切胃肠、腹部不适之主穴。

此外,对更年期障碍、腰腿疲劳、皮肤粗糙也很有效。

足三里穴是人体最重要的治病穴道之一。

风隆穴:

外脚怀骨上八寸治慢性胃肠病,胃肠功能不好.

下巨虚穴:

胃疼的位置在下边靠小肠位置时按些穴.此穴位置在足三里下六寸.

鱼际穴:

治咳喘,上不来气,有定喘功效.位置在手掌大鱼际位置,即第一掌骨中间手心和手背交汇处.

太渊穴:

按此穴补气补血效果及佳、静脉曲张、心血管病,位职在手掌心向上,手腕横纹靠大母指一侧有个小窝窝就是.用大母指关节卡。

尺泽穴:

通肺气补肾,对上实下虚,高血压人、哮喘、肾阴虚、阳虚五心烦热等最好的治疗穴位,也是最好的补肾穴,位职在肘横纹靠大母指外侧线上.

经渠:

治疗所有咳嗽,风寒、肺热都治,位置在(腕横纹上一寸)太渊穴上一寸.

孔最穴:

治疗鼻出血、痣疮、毛孔不出汗、急性咽喉炎、急性咳嗽、风寒感冒,感冒后引起的咳嗽,扁桃体疼等.位置在腕横纹上七寸.如果是初起的感冒晚上就姜水泡脚,泡脚的同时喝用三段葱白同大米一起做的粥,然后睡一觉.

少商穴:

治疗嗓子疼、咽喉肿疼有特效的穴位,位置在大母指指甲一寸处。

可在此穴位和太渊穴用独头蒜的蒜泥敷。

中府穴:

治疗咳喘,上不来气,肚发胀,消化不好、胸满痛、肩背痛、脾有问题等病证。

位置两手叉腰立正,锁骨外侧端下缘的三角窝中心是云门穴,由此窝正中垂直往下推一条肋骨(平第一肋间隙)处即是本穴。

2、男性乳头外侧旁开两横指,往上直推三条肋骨处即是本穴(平第一肋间隙)。

列缺穴:

治疗小儿遗尿、偏头痛、脑供血不足引起的头痛、胆囊引起的偏头痛,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痛、睡觉落枕、头顶疼效果非常明显,头项病寻列缺。

位置:

两手虎口交叉放一起,十指点到的地方下边就是。

肺经:

常敲此经预防感冒,对感冒有好的疗效。

丝竹空穴:

治疗头疼、牙疼、眼红肿、减少眼角瘢、减少鱼尾纹,此穴位置在外眼角。

翳风穴:

治疗耳鸣、耳聋、口眼歪斜、口噤、颊肿、牙痛、瘰疬、暴喑、牙车急痛、耳中湿痒、耳红肿痛、视物不清、面瘫、腮腺炎、聋哑、颞颔关节痛。

还可预防风寒感冒。

此穴位置在耳垂后耳根部。

液门穴:

治疗感冒流清鼻涕,点此穴时要逆时针按揉一分钟最好用没有笔油的园珠笔点。

左手点按完再点按右手。

此穴位置在无名指和小手指握拳后两个骨节缝处。

角孙穴:

此穴治腮腺炎有特穴。

角孙穴位置在耳尖对应的发际处。

中渚穴:

治疗小腿抽调筋、目眩、站立时头昏眼花、耳鸣、肋间神经痛、后颈沉重感。

此穴位置在液门穴上一寸处(小指与无名指指根间下二厘米手背凹陷处)。

劳宫穴:

补养心脏的穴位,补充调整心脏的血液、心痛,心悸、恶心、癫狂、痫、口疮、口臭,手心出汗、心跳过快都要按揉此穴,先按左手再按右手。

此穴的位置:

在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

郄门穴:

治疗心绞痛、冠心病、上楼气喘、上不来气,此穴位置在腕横纹上5寸。

此穴采用的方法是捏骨寻筋法。

心包经:

常用敲心包经有减肥、降血指、治疗胸闷、气短、长出气还能起到通便的作用。

太冲穴:

改善心情压抑,调整情序,生闷气,郁闷焦虑上火,火大,更年期综合症,肝郁气滞等,按揉此穴,发烧时能帮助发汗也能改善紧张心情。

此穴的位置在大脚扯、二脚扯之间上一寸的骨缝中,按揉时用手指的指端去掐这个穴位直到大脚扯二脚扯缝的行间穴。

风市穴:

腰、腿、后背、肩等各种疼痛、全身骚痒、敲打此穴,此穴位置在:

立正站立是双手下垂中指尖点的位置。

中渎穴:

此穴对小腿的疾病治疗效果非常好。

要用拳头敲打。

胆经:

在腿的外侧正中线上,敲胆经营承包要用拳头骨节来敲。

治疗腹痛、腰疼、女同志两肋痛、胸闷、呕吐、腹泻、偏头疼、腿疼、脚扯疼、头、眼、耳、咽喉、病敲胆经。

天府穴:

治疗过敏性鼻炎有特效.位置:

腋横纹下三寸的地方.

人中穴、涌泉穴:

发现人有抽、癫痫、昏迷先掐人中,再直刺涌泉穴。

脑中风、脑出血前期的急救:

发现嘴歪、眼斜、流口水,舌偏,说话不清,耳尖和十个手指手尖刺破放血。

涌泉穴、足三里:

是人的长寿穴。

涌泉穴:

常按对肾有好处;足三里:

常按对脾胃有益处。

穴位的作用

1.太阳穴:

消除偏头痛 

2.睛明:

眼部疾病,失眠,头痛

3.攒竹:

近视,视物不清,面瘫

4.鱼腰:

眼睑下垂,眼部疾病

5.丝竹空:

头痛,且病 

6.童子廖:

头痛,迎风流泪

7.球后:

眼部疾病      

8.承泣:

消除眼袋,头痛,眼部疾病

9.四白:

眼病,面瘫     

10.承浆:

面瘫,面肿,牙痛

11.大迎:

消除嘴部皱纹

12.颊车:

牙痛,面肿

13.翳风:

耳鸣,耳聋

14.听会:

耳鸣,耳聋.牙痛

15.禾廖:

口唇部皱纹

16.地仓:

牙痛

17.迎香:

鼻炎

18.来迎香:

感冒,鼻塞,鼻炎

19.听宫:

耳部一些疾患

20.耳门:

耳聋,牙齿疼痛

21.巨廖:

消除口唇部一些皱纹

22.颧廖:

牙痛,面瘫

23.下关:

牙齿疼痛,面瘫

24.上关:

耳鸣,耳痛.牙痛

25.卯堂:

头痛,眩晕,失眠

26.阳白:

消除额头皱纹

27.神庭:

头痛,失眠

28.百会:

头痛,神经衰弱,眩晕

29.关维:

头痛,失眠

30.风池:

感冒,高血压,头痛,眩晕

31.风府:

颈椎病,高血压,头痛

32.率谷:

偏头痛,心烦,呕吐

33.素廖:

昏迷,鼻塞

34.头临泣:

头痛,心衰。

面部按摩常用的穴位有:

  承浆 在颌唇沟的中央,当下唇下陷中。

主治口眼歪斜,面肿,龈肿,齿痛,流涎,癫狂。

  地仓 在口角旁开4分处。

主治口眼歪斜,流涎。

  人中 在人中沟上中1/3处。

主治口眼歪斜,流涎,鼻塞。

  迎香 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5分,当鼻唇沟中。

主治鼻塞,鼻渊,口眼歪斜,面痒,面肿。

  四白 目正视,瞳孔直下,当颧骨上方凹陷中。

主治目赤痒痛,目翳,口眼歪斜,头痛眩晕。

  承泣 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缘与眼球之间。

主治目赤肿痛,夜盲,迎风流泪,口眼歪斜。

  睛明 目内眦上方1分处。

主治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目内眦痒痛,目眩,近视,色盲。

  攒竹 眉毛内端,当眶上切迹处。

主治视物不明,流泪,口眼歪斜。

  鱼腰 在眉毛的中点。

主治目赤肿痛,眼睑下垂,眉棱骨痛。

  丝竹空 在眉梢的凹陷中。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痛,齿痛,癫痫。

  印堂 在两眉连线的中点。

主治头痛,眩晕,鼻渊,鼻衄,小儿惊风,产后血虚。

  角孙 将耳廓前后对折,在耳尖所到的颞颌部。

主治耳部肿痛,目翳,齿痛,唇燥,颈项强直。

  耳门 在耳屏上切迹前方,当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凹陷中。

主治耳鸣,耳聋,齿痛。

  听宫 在耳屏前下颌关节髁状突的后缘,张口呈凹陷处。

主治耳鸣,耳聋。

  听会 在耳屏切迹前方,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有孔。

主治耳聋,耳鸣,齿痛,口眼歪斜,下颌关节脱臼。

  翳风 乳突前下方,平耳垂后下缘的凹陷中。

主治耳鸣,耳聋,口眼歪斜,牙关紧闭,颊肿。

  下关 在颧弓与下颌切迹之间的凹陷中,合口有孔,张口即闭。

主治齿痛,耳鸣,耳聋,口眼歪斜,牙关开合不利。

  颊车 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凹陷中,咬紧牙齿时,当咬肌的最高隆起处。

主治口眼歪斜,颊肿,齿痛,口噤不语。

  大迎 在下颌角前1寸3分,当咬肌附着部前缘。

主治口噤,颊肿,齿痛。

  阳白 目正视,瞳孔直下,在眉上1寸处。

主治头痛,目痛,目眩,外眦疼痛,夜盲。

  太阳 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寸的凹陷中。

主治头痛,牙痛,目赤肿痛,面瘫。

第三节常见50个穴位的作用

  经穴是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上的穴位总称,又称十四经穴或十四经腧穴,在腧穴学中是主体,多指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十四经脉循行线上的针灸、按摩刺激点。

十四经穴的数目是单穴52个,双穴309个,共361个,另外还有48个经外穴。

  全身每个经穴都具有三个方面的主治功能,即局部治疗功能,邻近治疗功能,远端和全身治疗功能。

  十四经穴中有一些常用的保健穴位,它们不仅具有医疗作用,还具备保健作用。

例如,合谷除可以治疗头痛、手腕肿痛、全身发热外,还可以疏筋活血;百会可治头痛、头晕,还可以增快血液循环,促进新瞅谢,防止头发脱落等。

  现将全身常用的50个保健穴位的作用、位置、适应症分别介绍如下。

  1.中府

  位置:

位于前胸外上方,平第一肋间隙,距胸正中线6寸。

  作用:

咳嗽气喘,胸中烦闷,肩背痛,腹胀呕逆。

  手法:

点、按、揉、摩。

 

  2.尺泽

  位置:

位于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作用:

咽喉肿痛,胸部胀满,肘臂挛痛。

  手法:

推、按、揉。

  3.手三里

  位置:

位于前臂背面桡侧,曲池下2寸。

  作用:

手臂麻疼,屈伸不利,腹胀。

  手法:

按、揉、拨。

  4.迎香

  位置:

位于鼻翼外缘中点旁0.5寸,鼻扈书中。

  作用:

鼻塞,鼻炎,口眼歪斜。

  手法:

掐、点、揉。

  5.下关

  位置:

在面部耳前方,颧弓下缘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合口有孔,开口即闭。

  作用:

口噤齿痛,耳聋,牙关开合不利。

  手法:

拨、点。

  6.头维

  位置:

在头侧部,额角发际上O.5寸。

  作用:

头痛目眩,眼痛,视物不清。

  手法:

揉、点。

  7.髀关

  位置:

在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连线上,平臀横纹。

  作用:

腰痛膝冷,腹痛。

  手法:

点、压、揉、摩、拨。

  8.足三里

  位置:

在小腿外侧,距胫骨前缘一横指,犊鼻穴下3寸。

  作用:

腹胀呕吐,胃痛,消化不良。

  手法:

揉、点、拨。

  9.三阴交 

  位置:

在内踝窝点上3寸。

 

  作用:

脾胃虚弱,消化不良,月经不调,失眠,神经性一手法:

点、掐、揉、擦。

  10.神门 

  位置:

在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掌横纹尺侧端。

  作用:

心悸失眠,骨蒸盗汗。

  手法:

点、揉。

  11.睛明

  位置:

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

  作用:

目赤肿痛,近视色盲。

  手法:

接、揉、推、捏。

  12.攒竹

  位置:

在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作用:

目视不明,眼睑瞒动。

  手法:

点、按、揉、推、捏。

  13.大杼

  位置:

在背部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

发烧咳嗽,背项强痛,头痛鼻塞。

  手法:

按:

揉、点。

  14.肺俞

  位置:

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

咳嗽气喘,胸满,盗汗。

  手法:

按、揉、弹拨、推。

  15.心俞

  位置:

在背部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

心悸健忘,惊悸心烦,心痛。

  手法:

按、点、揉、推。

  16.督俞

  位置:

在背部第六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

腹满胀痛,肠鸣逆气。

  手法:

揉、按、点、弹拨、推。

  17.膈俞

  位置:

在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

胃脘胀痛,呃逆呕吐。

  手法:

按、揉、压、推。

  18.肝俞

  位置:

在背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

胁痛满闷,目疾,唾血疼痛,多梦失眠。

  手法:

揉、点、按、推。

  19.胆俞

  位置:

在背部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

口苦,饮食不下,咽痛咽干。

  手法:

按、拨、点、推。

  20.脾俞

  位置:

在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手法:

点、按、揉、推。

  21.肾俞

  位置:

在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

月经不调,腰膝冷痛,咳喘气少,耳鸣目花。

  手法:

揉、按、推、搓。

  22.承扶

  位置:

在大腿后面臀下横纹的中线。

  作用:

腰、股、臀、骶部疼痛,大便难。

  手法:

点、揉、按。

  23.殷门

  位置:

在大腿后面承扶与委中连线上,承扶下6寸。

  作用:

腰脊强痛,大腿疼痛。

  手法:

点、按、揉。

  24.委中

  位置:

在月国横纹中点。

  作用:

中风昏迷,胭筋挛急,下肢痿痹。

  手法:

按、揉、推、拿。

  25.秩边

  位置:

在臀部第四骶椎棘突下旁开3寸。

  作用:

大小便不利,腰骶痛。

  手法:

按、点、推。

  26.承山

  位置:

在小腿后面正中。

  作用:

便秘,腰背疼痛,疝气,痔疾。

  手法:

点、按、压、揉、叩击。

  27.昆仑 

  位置:

在足部外踝的后方。

  作用:

脚跟痛,腰痛。

  手法:

揉、点、按、拨弹。

  28.涌泉

  位置:

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

  作用:

头晕眼花,咽喉痛,转筋,足心热。

  手法:

捶、按、揉、擦。

  29.四满

  位置:

脐下2寸,腹中线旁开约0.5寸。

  作用:

月经不调,阳痿,腰脊痛。

  手法:

点、拿。

  30.大陵

  位置:

在腕掌横纹的中点处。

  作用:

腕关节疼痛,胃痛。

  手法:

按、揉、弹拨。

  31.劳宫

  位置:

在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三掌骨,掌心横纹中。

  作用:

中风昏迷,口臭,心痛。

  手法:

按、揉、拿。

  32.外关

  位置:

尺骨与桡骨之间,腕背横纹上2寸。

  作用:

五官疾病,手臂屈伸不利,手颤。

  手法:

按、揉。

  33.颅息

  位置:

沿耳轮连线上、中l/3的交点。

  作用:

头痛耳疾。

  手法:

点、揉。

  34.风池

  位置:

在枕骨之下,斜方肌上端与胸锁乳突肌之间凹陷中。

  作用:

头痛眩晕,颈项强痛,感冒中风。

  手法:

拿、按、揉。

  35.肩井

  位置;在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

  作用:

肩背疼痛,手臂不举,诸虚百损。

  手法:

拿、按、揉、攘。

  36.环跳 

  位置:

侧卧屈股,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点处。

  作用:

腰腿疼痛,瘫痪,半身不遂,闪腰。

  手法:

点、按。

  37.长强

  位置:

在尾骨端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