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第二轮复习精品学案实验专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97816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85 大小:582.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第二轮复习精品学案实验专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高考生物第二轮复习精品学案实验专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高考生物第二轮复习精品学案实验专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高考生物第二轮复习精品学案实验专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高考生物第二轮复习精品学案实验专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高考生物第二轮复习精品学案实验专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5页
高考生物第二轮复习精品学案实验专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5页
高考生物第二轮复习精品学案实验专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5页
高考生物第二轮复习精品学案实验专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5页
高考生物第二轮复习精品学案实验专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5页
高考生物第二轮复习精品学案实验专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5页
高考生物第二轮复习精品学案实验专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5页
高考生物第二轮复习精品学案实验专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5页
高考生物第二轮复习精品学案实验专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5页
高考生物第二轮复习精品学案实验专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5页
高考生物第二轮复习精品学案实验专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5页
高考生物第二轮复习精品学案实验专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5页
高考生物第二轮复习精品学案实验专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5页
高考生物第二轮复习精品学案实验专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5页
高考生物第二轮复习精品学案实验专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5页
亲,该文档总共8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第二轮复习精品学案实验专题.docx

《高考生物第二轮复习精品学案实验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第二轮复习精品学案实验专题.docx(8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生物第二轮复习精品学案实验专题.docx

高考生物第二轮复习精品学案实验专题

第一部分教材实验

★显微观察类

一、教学内容及考纲要求

知识内容

要求

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A

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A

观察线粒体、叶绿体

A

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B

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A

 

二、重、

难点技能归类、整理

(一)显微镜使用

显微镜的使用:

置镜(装镜头)→对光→置片→调焦→观察

1.安放。

显微镜放置在桌前略偏左,距桌缘8—10cm处,装好物镜和目镜(目镜5×物镜10×)

2.对光。

转动转换器,使低倍镜对准通光孔,选取较大光圈对准通光孔。

左眼注视目镜,同时把反光镜转向光源,直至视野光亮均匀适度。

调节视野亮度只可用遮光器和反光镜,光线过强,改用较小光圈或用平面反光镜;光线过弱,改用较大光圈或用凹面反光镜。

选低倍镜→选较大的光圈→选反光镜(左眼观察)

3.观察。

将切片或装片放在载物台上,标本正对通光孔中心。

转动粗准焦螺旋(顺时针),俯首侧视镜筒慢慢下降,直到物镜接近切片(约0.5cm),左眼观察目镜,(反时针)旋转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上升,看到物像时轻微来回旋转细准焦,直到物像清晰。

(找不到物像时,可重复一次或移动装片使标本移至通光孔中心)。

观察时两眼都要睁开,便于左眼观察,右眼看着画图。

侧面观察降镜筒→左眼观察找物像→细准焦螺旋调清晰

4.高倍镜的转换。

找到物像后,把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把低倍镜移走,换上高倍镜,只准用细准焦螺旋和反光镜把视野调整清晰,直到物像清楚为止。

顺序:

移装片→转动镜头转换器→调反光镜或光圈→调细准焦螺旋

注:

换高倍物镜时只能移动转换器,换镜后,只准调节细准焦和反光镜(或光圈)。

(1)低倍镜换为高倍镜后,若看不到或看不清原来的像,可能原因?

(ABC)

A、物像不在视野中B、焦距不在同一平面C、载玻片放反,盖玻片在下面D、未换目镜

(2)放大倍数与视野的关系:

视野范围

细胞数目

视野明暗度

细胞结构

物镜与玻片距离

高倍镜比低倍镜

清晰

5.装片的制作和移动:

制作:

滴清水→放材料→盖片

移动:

物像在何方,就将载玻片向何处移。

(原因:

物像移动的方向和实际移动玻片的方向相反)

6.污点判断:

(1)污点随载玻片的移动而移动,则位于载玻片上;

(2)污点不随载玻片移动,换目镜后消失,则位于目镜;换物镜后消失,则位于物镜;

(3)污点不随载玻片移动,换镜后也不消失,则位于反光镜上。

7.完毕工作。

使用完毕后,取下装片,转动镜头转换器,逆时针旋出物镜,旋进镜头盒;取出目镜,插进镜头盒,盖上。

把显微镜放正。

(二)临时装片制作

取清洁载玻片→向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或生理盐水→取材并置于液滴中→加盖盖玻片(注意防止气泡产生)→显微观察。

(三)几个显微观察实验的材料选择

Ⅰ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一般选择藓类小叶或新鲜的蚕豆叶下表皮(稍带叶肉)等叶绿体较大且丰富的材料。

Ⅱ质壁分离复原实验选择紫色洋葱表皮(成熟的植物表皮细胞)。

Ⅲ观察有丝分裂实验洋葱根尖或马蛔虫受精卵(分裂旺盛的组织或细胞)

植物细胞有丝分裂:

解离→漂洗→染色→制片(特别:

压片)→观察

Ⅳ观察减数分裂选择蝗虫精母细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

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口腔上皮细胞

三、实验案例:

1.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一.实验目的:

初步掌握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1.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

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休中的DNA和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三.方法步骤:

操作步骤

注意问题

解释

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

载玻片要洁净,滴一滴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

用消毒牙签在自己漱净的口腔内侧壁上轻刮几下取细胞

将载玻片在酒精灯下烘干

防止污迹干扰观察效果

保持细胞原有形态

消毒为防止感染,漱口避免取材失败

固定装片

水解

将烘干的载玻片放入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溶液中,用300C水浴保温5min

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促进染色体的DNA与蛋白质分离而被染色

冲冼涂片

用蒸馏水的缓水流冲洗载玻片10S

洗去残留在外的盐酸

染色

滴2滴吡罗红甲绿染色剂于载玻片上染色5min

观察

先低倍镜观察,选择染色均匀、色泽浅的区域,移至视野中央,调节清晰后才换用高倍物镜观察

使观察效果最佳

2.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一.实验目的:

1)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

2)运用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利用高倍镜可以看到某些在低倍镜下无法看到的细胞结构,例如:

可以看到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器,从而能够区别不同的细胞。

三.方法步骤:

第一步:

转动反光镜使视野明亮

第二步:

在低倍镜下观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

第三步:

用转换器转过高倍物镜

(1)是低倍镜还是高倍镜的视野大,视野明亮?

为什么?

提示:

低倍镜的视野大,通过的光多,放大的倍数小;高倍镜视野小,通过的光少,但放大的倍数高。

(2)为什么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的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

提示:

如果直接用高倍镜观察,往往由于观察的对象不在视野范围内而找不到。

因此,需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并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的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

问(3)用转换器转过高倍镜后,转动粗准焦螺旋行不行?

提示:

不行。

用高倍镜观察,只需微调即可。

转动粗准焦螺旋,容易压坏玻片。

第四步:

观察并用细胞准焦螺旋调焦。

四:

讨论:

1.使用高倍镜观察的步骤和要点是什么?

答:

(1)首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

(2)转动转换器,用高倍镜观察,并轻轻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看清楚材料为止。

2.试归纳所观察到的细胞在结构上的共同点,并描述它们之间的差异,分析产生差异的可能的原因:

答:

这些细胞在结构上的共同点是:

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

各种细胞之间的差异和产生差异的可能原因是:

这些细胞的位置和功能不同,其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是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分化产生的差异。

3.大肠杆菌与你在本实验中观察到的细胞有什么主要区别?

答:

从模式图中可以看出,大肠杆菌没有明显的细胞核,没有核膜,细胞外有鞭毛,等等。

3.用高倍镜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一.实验目的:

使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形态分布。

二.实验原理:

叶绿体的辨认依据:

叶绿体是绿色的,呈扁平的椭圆球形或球形。

线粒体辨认依据:

线粒体的形态多样,有短棒状、圆球状、线形、哑铃形等。

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线粒体呈现蓝绿色。

三.实验材料:

观察叶绿体时选用:

藓类的叶、黑藻的叶。

取这些材料的原因是:

叶子薄而小,叶绿体清楚,可取整个小叶直接制片,所以作为实验的首选材料。

若用菠菜叶作实验材料,要取菠菜叶的下表皮并稍带些叶肉。

因为表皮细胞不含叶绿体。

四.方法步骤:

步骤

注意问题

分析

1.制片。

用镊子取一片黑藻的小叶,放入载玻片的水滴中,盖上盖玻片。

制片和镜检时,临时装片中的叶片不能放干了,要随时保持有水状态

否则细胞或叶绿体失水收缩,将影响对叶绿体形态和分布的观察。

2.低倍镜下找到叶片细胞

3.高倍镜下观察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

4.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在洁净载玻片中央滴一滴健那绿染液→用牙签取碎屑→盖盖玻片

5.观察线粒体

蓝绿色的是线粒体,细胞质接近无色。

讨论:

1、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是不是静止不动的?

为什么?

答:

不是。

呈椭球体形的叶绿体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可以运动,这种运动能随时改变椭球体的方向,使叶绿体既能接受较多光照,又不至于被强光灼伤。

2、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与叶绿体的功能有什么关系?

答:

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都有利于接受光照,完成光合作用。

如叶绿体在不同光照条件下改变方向。

又如叶子上面的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比下面的多,这可以接受更多的光照。

4.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一.实验目的:

1.制作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

2.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识别有丝分裂的不同时期,比较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

3.绘制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简图。

二.实验原理:

1.在高等植物体内,有丝分裂常见于根尖、芽尖等分生区细胞。

由于各个细胞的分裂是独立进行的,因此在同一分生组织中可以看到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

2.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如龙胆紫溶液)着色,通过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各个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或染色质)的存在状态,就可判断这些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哪个时期,进而认识有丝分裂的完整过程。

三.实验材料:

洋葱(可用葱、蒜代替)。

因为根尖生长点属于分生组织,细胞分裂能力强,易观察到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细胞。

四.实验步骤:

步骤

注意问题

分析

一、根尖的培养

实验前3~4天,让洋葱放在广口瓶上,底部接触清水。

根长约5cm时可用。

置于温暖处,常换水。

因为细胞分裂和生长需要水分、适宜的温度和氧气。

二、装片的制作

(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1.解离:

上午10时至下午2时,剪取洋葱根尖2~3mm,立即放入盛有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的混合液(1:

1)的玻璃皿中,室温下解离3~5min。

解离时间要保证,细胞才能分散开来。

解离时间也不宜过长。

目的:

溶解细胞间质,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此时,细胞已被盐酸杀死。

否则,根尖过于酥软,无法取出。

2.漂洗:

待根尖酥软后,用镊子取出,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约10min。

漂洗要充分,可换水1~2次。

目的:

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

 

3.染色:

把洋葱根尖放进盛有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的玻璃皿中染色3~5min。

染色时间不宜过长,否则显微镜下一片紫色,无法观察。

龙胆紫等为碱性染料,可使染色体着色。

醋酸洋红溶液也能使染色体着色

4.制片:

用镊子将这段洋葱根尖取出来,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镊子尖把洋葱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

然后,用拇指轻轻地压载玻片,使细胞分散开来。

要弄碎根尖,再垂直向下均匀用力压片,不可移动盖玻片,

目的:

使细胞分散,避免细胞重叠,便于观察。

做得成功的装片,标本被压成云雾状。

三、观察

1.低倍镜观察:

把装片放在低倍镜

下,慢慢移动装片,找到分生区细胞。

2.高倍镜观察:

移走低倍镜,换上高倍镜,用细准焦螺旋和反光镜把视野调整清晰,仔细观察,找出处于细胞分裂期中期的细胞,再找出前期、后期、末期的细胞。

一定要找到分生区。

在一个视野里,往往不容易找全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的细胞。

如果是这样,可以慢慢地移动装片,从邻近的分生区细胞中寻找。

分生区细胞特点是:

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处于分裂期。

讨论:

制作好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的关键是什么?

答:

制作好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的关键有以下几点:

(1)剪取洋葱根尖材料时,应该在洋葱根尖细胞一天之中分裂最活跃的时间;

(2)解离时,要将根尖细胞杀死,细胞间质被溶解,使细胞容易分离;(3)压片时,用力的大小要适当,要使根尖被压平,细胞分散开。

5.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一.实验目的:

通过观察蝗虫精母细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减数分裂不同的阶段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

蝗虫的精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精细胞,再形成精子。

此过程要经过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

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

在此过程中,细胞中的染色体形态、位置和数目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而可据此识别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

三.方法步骤:

 

 

三、课堂练习:

1、用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时,先用低倍显微镜观察,后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所观察到的物像。

后者比前者

A、物像较大,视野较亮B、物像较大,视野较暗

C、物像较小,视野较亮D、物像较小,视野较暗。

2、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时,在盖玻片上再加一块载玻片,进行压片的目的不包括:

A、避免压碎盖玻片B、防止盖玻片移动C、避免污染盖玻片D、使压力均匀

3、在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时,能看到的结构是:

A、中心体B、叶绿体C、染色体D、高尔基体

4.在低倍镜下观察其标本时视野明亮,物象十分清晰,但转换高倍物镜后,物象模糊,此时应

A.移动装片B.调节反光镜

C.用细准焦螺旋调节焦距D.用粗准焦螺旋调节焦距

5.用显微镜观察葫芦藓叶的装片时,为使视野内看到的细胞数目最多,应选用

A.目镜5X物镜10XB.目镜10X物镜15X

C.目镜5X物镜40XD.目镜10X物镜40X

6、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视野内看到的最多的细胞是()

A.间期细胞B.中期细胞C.末期细胞D.前期细胞

7、观察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理想材料是()

A.活的肝细胞B.口腔上皮细胞C.发育着的受精卵D.卵细胞

8、使用显微镜观察牛蛙血涂片时,由低倍镜转换成高倍镜,视野亮度和细胞数目的变化是

A.变亮,增多B.变暗,减少C.变亮,减少D.变暗,增多

五、课后练习

1、显微镜目镜为10×,物镜为10×,视野中被相连的64个分生组织细胞所充满。

若物镜转换为40×后,则在视野中可检测到的分生组织细胞数为 (  )

A.2个  B.4个  C.8个  D.16个

2、下列关于高倍镜使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因为藓类叶片大,在高倍镜下容易找到,所以可直接使用高倍物镜观察

B、在低倍镜下找到叶肉细胞,即可换高倍物镜观察

C、换高倍物镜后,必须先用粗准焦螺旋调焦,再用细准焦螺旋调至物象最清晰

D、为了使高倍物镜下的视野亮一些,可使用大光圈或凹面镜反光

3、如果在用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时,在低倍镜下看到一个正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在视野的右上方,马上换上高倍镜后,继续观察,你认为观察的结果是

A.该中期的细胞更大,但光线较暗B.该中期的细胞更清晰,光线较暗

C.该中期的细胞不见了D.光线较暗,该中期的细胞不太清晰

4、某同学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装片时,在根尖分生区只看到各个分裂时期的静态的细胞,而看不到细胞内染色体动态变化,原因是()

A、压片用力过大使细胞死亡

B、细胞分裂速度缓慢,肉眼很难看出其变化过程

C、细胞已被杀死,本来就不可能看到动态变化

D、所观察的细胞不适合,应选择分裂后期的细胞进行定点观察

5.某学生用显微镜观察装片时,见视野中有甲、乙、丙三异物。

为判断异物的位置,他先转动目镜,见甲异物未动,然后转换物镜,三异物仍存在。

据此,三异物可能在()

A目镜B物镜C反光镜D装片

6.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切片,当用低倍物镜看清楚后,转换成高倍物镜却看不到或看不清原来观察到的物体。

可能的原因是(多选)()

A、物体不在视野中央B、切片放反,盖玻片在下面

C、低倍物镜和高倍物镜的焦点不在同一平面D、未换目镜

7.下列细胞结构中,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分辨不出的是()

A、染色体B、液泡C、核糖体D、叶绿体

8.在观察有丝分裂的实验中,一般用根尖而不能用洋葱鳞片叶表皮的原因是()

A、洋葱表皮细胞因有紫色液泡而使分裂看不清B、洋葱表皮细胞太小

C、洋葱表皮细胞一般不发生分裂D、根尖细胞较大且呈正方形

9.在培养洋葱生根的过程中“要注意经常换水”这主要是为了()

A、防止养料缺乏使根不生长B、防止酒毒害而使根腐烂

C、防止呼吸产热使水温过高D、防止细菌增加使根腐烂

10.下面是用显微镜观察时的几个操作步骤,要把显微镜视野下的标本从下图中的A转为B,其正确的操作步骤是()

①移动载玻片②调节光圈和反光镜③转动转换器④转动细准焦螺旋⑤转动粗准焦螺旋

A.①③②④B.②③④⑤C.④③①⑤D.③②⑤④

11.在观察细胞质流动实验中,要使黑藻细胞质流动加快可采取的最有效的措施是()

A、适当提高水温B、尽量减少光照C、增加水中O2D、增加水中矿质营养

12.使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正确的方法应是()

A、两眼睁开,用左眼观察B两眼睁开,用右眼观察

C、闭右眼,用左眼观察D、闭左眼,用右眼观察

13.在光线明亮的实验室里,用白色洋葱表皮细胞做质壁分离实验。

在显微镜视野中能清晰看到细胞壁,但看不清楚细胞是否发生质壁分离。

为便于判明,此时应()

A、改用凹面反关镜、放大光圈B、改用凹面反光镜、缩小光圈

C、改用平面反光镜、放大光圈D、改用平面反光镜、缩小光圈

14.下列关于实验过程的叙述中,正确的一组是()

解离的目的是用药液使组织细胞彼此分散开

漂洗的目的是为了洗去根尖上的酸,避免与碱性染料发生中和

用龙胆紫染液是为了将细胞核、染色体染成紫色

压片可将根尖细胞压成单层,使之不相互重叠

当看到一个中期细胞时,要注意观察它如何进入后期、末期,以理解从中期至末期发生的变化。

A、

B、

C、

D、

15.生物学实验中常用普通光学显微镜,一个细小物体若被显微镜放大50倍。

这里被“放大50倍”是指该细小物体的()

A、体积B、表面积C像的面积D、长度或宽度

16.当显微镜的目镜为10×、物镜为10×时,在视野直径范围内看到一行相连的8个细胞。

若目镜不变,物镜换成40×时,则在视野中可看到这行细胞中的()

A、2个B、4个C、16个D、32个

17.用显微镜观察同一材料的同一部分时,高倍镜视野与低倍镜视野相比前者()

A、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B、暗,看到的细胞数目少

C、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少D、暗,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18.在制作洋葱根尖装片过程中,细胞在何时停止分裂()

A、解离期B、漂洗期C、染色期D、压片期

19.将“b”字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视野内看到的将是()

A、bB、dC、qD、p

20.用显微镜观察一个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中期细胞,全部能看到的结构是()

A.同源染色体、细胞壁、纺锤体B.染色体、赤道板、细胞膜

C.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D.细胞壁、纺锤体、核仁

21.在进行《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甲~戊五位同学在剪取洋葱根尖后立即进行的操作步骤如右下表。

请回答:

学生

操作步骤

解离

漂洗

染色

制片

观察

+

+

+

+

+

+

+

+

+

+

+

+

+

+

+

+

+

+

+

+

+

+

(1)甲观察到的实验结果是,乙观察到的实验结果是,丙观察到的实验结果是。

(请从下列序号选择)

A.染色体未着上颜色,无法看清

B.细胞重叠,看不到染色体

C.染色体着色,清晰可见

D.染色体着色很浅,模糊不清

(2)丁同学在进行上述步骤后,直接在高倍镜下观察,长时间未找到有丝分裂的细胞,正确操作是。

(3)戊同学观察到了许多呈长方形的细胞,但未找到有丝分裂各时期的图像,可能的原因是。

(4)经教师纠正后,丁同学在视野中找到了有关细胞有丝分裂图像,但丁同学所看到的细胞图像位于视野的右上方,你认为他应如何正确移动装片。

(5)戊同学经教师指点后,也找到了细胞分裂图像,他欲观察洋葱根尖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应选用的目镜和物镜的组合是和。

(6)解离的目的是。

答案

课堂练习:

1、解析:

高倍显微镜比低倍显微镜放大倍数大,因此物像较大。

显微镜的亮暗程度与物镜镜头的通光量有关,低倍物镜放大倍数小,凸透镜凸度小,且直径大,通光量大,视野较亮;高倍镜与低倍镜相反,视野较暗。

答案:

B

2、解析:

在制作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时,进行压片的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便于在显微镜下观察。

所以在压片时,盖玻片上加一块载玻片,既能使压力均匀,又能防止压碎盖玻片和防止盖玻片移动而影响观察效。

答案:

C

3、解析:

通过对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的观察,发现能看到的结构有染色体和细胞壁。

细胞内的各种细胞器由于没有着色,因此分辨不清。

在根尖细胞中无叶绿体和中心体这两种细胞器。

答案:

C

4.C5.A6、A7、C8、B

课后练习

1、B2、D3、C4、C5.D6.ABC7.C8.C9.B10.A11.A12.A13.D

14.D15.D16.A17.B18.A19.D20.A

21.

(1)BDA

(2)在显微镜使用时先使用低倍镜,再使用高倍镜(3)观察部位不正确(该生看到期的是成熟区细胞或伸长区细胞)(4)将装片向右上方移动(5)BC(6)用药液使组织细胞分散开

★检测与验证类

一、教学内容及考纲要求

知识内容

要求

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A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A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A

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

A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B

 

二、重、难点技能归类、整理

1、比色法(如还原糖、脂肪、蛋白质和DNA的鉴定)

比色法是利用生物组织中的有机物与某些化学试剂相互作用,能产生颜色反应的原理,可以根据颜色反应鉴定生物组织中某些有机物的存在。

2、研磨、过滤技术(如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DNA的粗提取)

研磨过程中加入SiO2提为了研磨充分。

色素的提取时加CaCO3是为了避免色素被破坏,其原因是叶绿体基质呈弱碱性,细胞液呈弱酸性,加入CaCO3是为了让弱碱性的CaCO3中和细胞液的弱酸性,使色素分子在叶绿体破裂后仍处于弱碱性环境中,使色素的结构和性质维持稳定。

3、纸层析法(如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具体方法:

①制样液;②制备滤纸条;③点样液;④层析,观察实验结果。

4、同位素示踪技术:

用示踪元素标记化合物,根据这种化合物的放射性,对有关的一系列化学反应或变化进行追踪的科学研究方法叫同位素标记法。

如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用18O2和14CO2追踪光合作用中氧原子和碳原子的转移途径等。

5、化学物质的检测方法:

①淀粉一一碘液            ②还原性糖一一斐林试剂、班氏糖定性试剂

③CO2——Ca(OH)2溶液或酸碱指示剂  ④乳酸——PH试纸

⑤O2——余烬复燃⑥蛋白质——被蛋白酶分解、双缩脲试剂

三、实验案例

1.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实验原理:

还原糖砖红色

橘黄色

脂肪

红色

蛋白质紫色

方法步骤:

①可溶性糖的鉴定

操作方法

注意问题

解释

1.制备组织样液。

(去皮、切块、研磨、过滤)

苹果或梨组织液必须临时制备。

因苹果多酚氧化酶含量高,组织液很易被氧化成褐色,将产生的颜色掩盖。

2.取1支试管,向试管内注入2mL组织样液。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