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论述题2.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94985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论述题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论述题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论述题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论述题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论述题2.doc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论述题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论述题2.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论述题2.doc

11.结合实际论述如何大力开发人力资源的战略?

P103-104

【解析】所谓人力资源是指包含在人体内的一种生产能力。

它是表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源或资本,并对经济起着生产性作用,促进国民收入持续增长。

实施开发人力资源的战略,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要牢固树立开发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的观点。

我国是在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发展,必须注重开发人力资源。

(2)要立足于降低人口增长率,实现适度人口目标。

人口基数庞大、增长过快始终是中国现代化的主要障碍,对中华民族未来发展形成巨大压力。

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既是中国人口发展的首要目标,也是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的前提条件。

(3)要广拓就业途径,实现充分就业目标。

中国最丰富的资源是人力资源,浪费最大的也是人力资源。

广拓就业途径,扩大劳动就业需求是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现实途径。

(4)要提高教育投资强度和效益,实现全民普及教育目标。

要进一步提高国家财政的教育经费支出,进一步下放教育权,扩大地方政府的教育职能,并鼓励社会增加教育投入,以及个人、家庭对教育的投入。

12.运用主要矛盾的原理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P104

【解析】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区分,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属于矛盾发展不平衡性的问题。

在有许多矛盾的情况下,各种矛盾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其中必有一个主要矛盾,其他为非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是在矛盾体系中居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只有主要矛盾解决了,其他矛盾才可能解决。

非主要矛盾是处于被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但对主要矛盾的解决有影响作用。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处于初级阶段,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都存在着种种矛盾。

阶级矛盾由于国际国内因素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

只有牢牢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和工作中心,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

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

13.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及时总结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十七大报告反思了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环境污染的代价,强调要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关系,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

分析说明我们党对文明建设的探索过程体现的认知论道理。

P120

【解析】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丰富和发展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现了这一点。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我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如环境污染等新问题,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使人们对文明建设的认识不断发展、深化。

(3)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基础上又提出生态文明,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

14.试分析“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就是人民代表大会为民做主”这一观点。

P120

【解析】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就是由人民代表大会为民做主。

(1)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选举人大代表,组成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具体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为民做主。

可见,题目观点有合理一面。

(2)我国基层民主制度,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是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民主形式,是社会主义最广泛最深刻的实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15.论述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对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意义。

P137-138

【解析】唯物辩证法关于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要有必胜的信心。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和上升的,因此,社会主义最终必将战胜资本主义。

只要我们坚持社会主义不动摇,我们一定能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

  

(2)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事物发展的道路总是曲折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不例外,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由于特殊的国情和特殊的历史背景,更是曲折和艰难的,为此,我们必须有冷静的头脑,敢于走曲折的路,善于走曲折的路,防止盲目乐观。

  (3)应该用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观点来看待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事业,既要反对只见曲折,不见前进这个大趋势的盲目悲观的循环论,又要反对只见前进,不见曲折性的盲目乐观的直线论。

1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党的建设方面做出了哪些新的理论贡献。

P138【解析】

17.试论述我国为什么要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

P152-153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社会分工已突破民族和国家的界限,出现了国际商品交换的发展,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

战后,在新的科技革命推动下,国际经济联系由流通领域日益扩展到直接生产领域,世界各国的生产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互相依存,任何一个国家要想获得发展,孤立起来和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开放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大趋势。

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了加快经济发展,脐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大胆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切反映现代化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法。

 

市场经济是开放的经济,它的运行机制和运行规则是世界通用的。

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使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密切联系起来。

历史经验证明,闭关自守只能延缓我国经济的发展。

只有坚持对外开放,才能赶上时代,赶上当代世界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

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这是一个双向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要依照我国国情和国际经济活动的一般准则,规范对外经济活动,正确处理对外经济关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进一步发展开放型经济,运用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提高竞争能力。

更好地与国际经济互接互补。

 

  扩大对外开放,必须建立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掌握主动权,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必须以国家的法律和政策为依据,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必须与国家的对外政策结合起来,不断扩大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真诚合作,从而使对外开放向高层次、宽领域、纵深化的方向发展。

18.什么是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P184

【解析】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最根本的目的和最深厚的动力。

坚持以人为本,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要求是一致的。

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始终把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扩大劳动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健全公共服务、提高教育医疗水平等与人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

人的全面发展,有赖于社会的全面发展。

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我们将在加快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三个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努力实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目标。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要求坚持统筹兼顾,高度重视和着力解决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东部与西部、人与资源环境等发展不协调的矛盾,积极探索促进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进一步提高发展质量,增进人民福祉,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19.什么是“三农”问题?

解决“三农”问题有什么意义?

怎样解决“三农”问题?

P185

【解析】

(1)所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

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在户籍制度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上。

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减负和增收问题。

(略: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常常听到农民兄弟抱怨种了东西卖不出去或卖得过于低廉,根子在没有遵循市场规律。

产供销形成一条龙是当前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着好棋,党和政府在创设“产―供―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

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

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应对国外的集约型农业的挑战?

这将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

从现在看来,目前中国应在解放剩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迎接入世挑战。

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

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

这种户籍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自上而下行政管理的必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已经受到理论界的一致质疑。

目前,各地兴起的户籍制度改革纷纷向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开刀”,希望能够借此进一步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

但需要前瞻的是:

户籍制度改革以后,解放的剩余劳动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和疏导,形成的移民潮会给社会治安造成相当大的压力。

因此,城市化的步骤需要控制,小城镇是消解城乡二元对立、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

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

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

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中国义务教育即普九中人口覆盖率达到85%,在普九未能覆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

同时,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也受到一定抵制,在“放一只羊是放,放一群羊也是放”的错误观念指导下形成的便是“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如果没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国民如何与强国竞争?

因此,提高农民素质是富民强国的重要举措。

农民问题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减负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再三强调要减轻农民负担,但个别地方“令不行禁不止”——农民负担照原样,引发农民抗交国税和集体上访等事件发生。

农民负担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政府改革力度不够,目前还有些地方政府部门仍是“管事的人不多,吃饭的人不少”。

因此,减轻农民负担首先应该考虑加大力度进行机构调整,减员增效,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接近9亿,占全国人口70%;农业人口达7亿人,占产业总人口的50.1%。

“三农”问题的解决必须考虑农业自身的体系化发展,还必须考虑三大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

“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重大,不仅是农民兄弟的切盼,也是目前党和政府的大事。

(2)解决“三农”问题的意义:

解决“三农”问题,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关键。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

这是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根本问题。

(3)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

①建设现代农业。

生物技术、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材料、能源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现代化农业彻底改变了以手工劳动为主的生产方式,实现了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社会化的大生产,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

②农业产业化经营,指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依靠各类龙头企业和组织的带动,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的经营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

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不受部门、地区和所有制的限制,不动摇家庭经营的基础,不侵犯农民的财产权益,能够有效解决千家万户的农民进入市场、运用现代化科技和扩大经营规模等问题,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化程度,是我国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的现实途径之一。

③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

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有条件的地方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步发展规模经营。

尊重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农村经营体制创新。

增强集体经济实力。

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

④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

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⑤改革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

从长远利益和全局看,加快城市化进程是解决国内经济活力的必由之路,而目前的户籍管理制度恰恰是影响我国城市化的一道门槛。

劳动力和人才配置的市场化,既是发展市场经济的重要条件,又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

但我国目前的户籍管理制度是影响劳动力市场化的一个躲不开的阴影,它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20.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P201

【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