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课时作业.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98877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01.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课时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课时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课时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课时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课时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课时作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课时作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课时作业.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课时作业.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课时作业.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课时作业.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课时作业.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课时作业.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课时作业.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课时作业.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课时作业.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课时作业.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课时作业.docx

《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课时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课时作业.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课时作业.docx

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课时作业

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课时作业

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东汉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说,“进则救世退则救民”;北宋名臣范仲淹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明代医学家叶文龄说,“医,仁术也,爱之道也”。

材料表明,我国古代医学的发展

A.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B.得益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C.得到国家政权的支持

D.取决于小农经济高度发达

2.秦汉时期,中原地区鲜有饮酪者,但《齐民要术》中却记载了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乳酪的生产加工技术。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外文化沟通的密切B.南北经济联系的扩大

C.古代农副牧业的发展D.北方民族交流的加强

3.宋代图书的写版、刻版、印刷、装帧质量都十分完美。

在版式设计上,宋版书为后代提供了样板,在装帧方面,宋版书走出了唐五代以来的卷装历史,开始了册页装,并发展到散页装。

这反映出当时

A.文化政策推动印刷进步B.理学流行促成重学风气

C.技术革新促进出版业发展D.经济发展改变文化的形式

4.南宋数学家秦九韶的著作《数书九章》中有一道算术题,大致意思是:

甲乙丙丁四个人一起合作出资到海外做生意,各人所出的本钱不同,有的是金子,有的是银子,有的是盐等,最后的设问是他们各应该得到多少回报。

这说明宋朝时期

A.商业领域出现了股份制公司B.金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C.商业发展对数学了产生影响D.大商人负责管理海外贸易

5.中国古代科技主要限于农业水利工程、时令、气象科技等,其他如机械、纺织、印刷等也有所发展,但都未能推动古代科技向近代转化。

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A.儒学长期处于正统地位

B.中国传统文化关注重点是人际与社会的和谐

C.中国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D.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6.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象棋中威力最大的“车”处于交通最不便利之处,“马”虽无绊脚之碍却毫无前途出路可言,“炮”虽四面通畅可是除了打对方马并无第二炮架。

左图“车”“马”“炮”布阵方式基本定型,最早可能在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7.鲁班以竹木为材料,制作了一只能在天上飞翔三天三夜的木鸟,特地向墨子炫耀。

未料墨子不以为然,且道:

“普通匠人取一块三寸的木头,片刻之内就能削出能负五十石重的车销。

会飞的木鸟华而不实,在社会功用上甚至比不得简单的车轴销子。

”墨子这种对技艺的路径取舍

A.不利于能工巧匠拓展技艺想象空间B.体现了古人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匠心

C.促进古代科技在世界确立优势地位D.限制了古代科技成就的应用与推广

8.下表为中国古代部分医学典籍中有关茶叶的记载。

这些记载

A.推动了中外茶叶文化交流B.体现了传统中医药学“药食同源”的特点

C.受到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D.表明茶叶的药用价值得到国人普遍认同

9.古代某位思想家把儒家的“仁”与阴阳五行学说的“天”相结合,把仁义礼智信与五行相比附,从横向上确立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纵向上构建了家族与国家之间的顺从关系。

下列选项属于该思想家的是

A.“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B.“德主刑辅”、“大德小刑”

C.“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

D.“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10.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共九十二篇,涉及饮食烹饪的内容占二十五篇,包括造曲、酿酒、制盐、做酱、造醋、做豆豉、做童、做鱼、做脯腊、做乳酪、做菜肴和点心。

据此可知,《齐民要术》

A.是古代工艺技术著作的精品B.体现出古代科技的实用特征

C.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书D.反映了北魏农民生活的安逸

11.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朝印刷业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政府禁止传播封建迷信B.印刷术在唐朝时就已经出现

C.唐朝中外文化交流频繁D.唐朝时期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12.《黄帝内经》认为人的身、心、行共同构成了生命,三者整合才能使人和谐发展。

心“德”管,(医者)身心不合,无以“扶正祛邪”。

材料认为《黄帝内经》

A.蕴含了朴素的唯物论思想

B.强调了中医医德的重要性

C.代表了中医理论的最高水平

D.奠定了传统中医学理论基础

13.下表为中国古代医学的部分成就。

这可用来说明,中国古代

A.官僚体制推动了医学发展B.部分官僚对医学理论的重视

C.医者十分注重医术的传承D.基层医疗保障体系逐渐完备

14.1609年,伽利略发明了能放大30倍的望远镜,第一次发现了月球表面高低不平,覆盖着山脉并有火山口的裂痕。

与其属于同一世纪的中国科技成就是

A.《九章算术》B.《齐民要术》C.《授时历》D.《农政全书》

15.汉代成书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讲到了丈量土地面积,计算方仓、圆仓的容积,测量距离远近,计算筑城、凿渠的土方的方法等等。

同时,农学方面出现了《汜胜之书》《四民月》等农书。

可见,汉代科技

A.意在展示劳动人民的智慧B.源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反映出小农经济的主体性D.闸释了传统民本思想

16.中国古代天文学认为天是一个有意志和情感的、至高无上的存在者,以某种神秘的方式与地上的人事发生关联,于是了解天象、破解天意成了统治者的政治需要。

这一倾向导致古代天文学的发展

A.专注于对“天时”“农时”的关注

B.缺失探究天体运行规律的科学精神

C.崇拜上天忽视自然而极具神秘色彩

D.为专制政治服务与生产实际相脱离

17.鲁迅先生就中国古代科技的发明与应用有一段论述:

“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鲁迅先生所说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文化的封闭性

B.中西不同的社会环境

C.中西对外开放的程度不同

D.中国古代应用技术落后于西方

18.下列是明朝的科学巨著,对此概括准确的是

李时珍《本草纲目》

是明代医药学家编著的一部药物学巨著,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成就。

宋应星《天工开物》

全面总结了当时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和经验,被外国人称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徐光启《农政全书》

明末的农学著作,是一部集古代农业之大成并吸收西方科技知识的农业百科全书。

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明朝地理名著,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

A.明代科技发展已形成完整体系B.明代科技具有承古萌新的特点

C.明代科技成就服务于军事需要D.明代科技迎合了世界发展趋势

19.《梦溪笔谈》对毕异发明的活字印刷术评论道: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材料认为活字印刷

A.节省了雕版的费用B.提高了印制效率

C.推进了文化的传播D.取代了雕版印刷

20.佣书是指我国古代贫困知识分子受雇替人进行抄写活动而获取报酬的一种行为。

隋唐时期,佣书业一时极盛,在科举制度发展和佛教进一步兴盛的背景下,佣书内容日益集中化,手抄复制文本的内容逐步以科举及佛教相关内容为主,这一现象

A.加速了社会的阶层流动B.体现了三教合一的潮流

C.加强了王朝的文化专制D.催生了印刷技术的改良

21.甘肃武威的东汉早期墓葬中,出土了与内科、外科、妇科等相关的医学处方书籍。

其中记载了三十余例处方,还有药物近百种,以及病状、投药方法、服药时间、禁忌等。

这说明东汉早期

A.已建立较完整的医疗体系B.比较重视各种疾病的预防

C.中医学理论基础得以奠定D.中医学已积累了一定经验

二、论述题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表是杨振宁先生的一次著名演讲,杨振宁指出决定科技发展需要的条件:

人才、训练、决心、财力。

选取表格中关于中国或西方科技发展的任意一时段或整体,围绕“人才、训练、决心、财力”评析材料中的观点,得出结论。

(要求:

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6世纪隋朝重新统一中国,到16世纪西方人开始由海上侵入中国,这1000年是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空前稳定的时期。

然而,似乎有悖常理的是,这种稳定既是好事,又是坏事。

说它是好事,是因为比较起世界上其他任何社会,中国社会在这1000年中向更多的人提供了更多的物质利益和心理安全感。

说它是坏事,是因为中国是如此成功和舒适,以致它虽未完全停滞不前,但却相应地保持不变。

不过,在这同时……西方由于自己的技术成就、经济活力以及社会和政治的多元化,正在发生着变化。

而所有这一切,形成一种最终导致西方主宰全球的推动力。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解读材料,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

写出一个具体观点,可以从材料中提炼观点,也可以质疑材料的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三、材料分析题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宋代时,一个以拥有土地为特征的地主阶级——特别是中小地主阶层发展壮大起来,这些人经济地位高,物质生活优裕,对文化的要求高。

……由于土地制度的变化,宋元时期的文化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提高了。

宋元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从《东京梦华录》中可以看到这时期城市繁荣的梗概。

它使宋元社会的许多方面增加了新因素。

……

问题:

(1)依据材料分析宋元文化繁荣的原因。

(2)请结合宋代的史实说明“经济、政治的变化导致宋元时期的文化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3)国内外许多史学家指出,诞生或广泛应用于宋代的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

结合所学知识予以佐证。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盛唐时期发明的雕版印刷术是中国劳动人民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

学术界比较普遍的看法是,雕版印刷术发明大约在7世纪,《陀罗尼经》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868年印刷的《金刚经》是目前已知的标有最早年代的雕版印刷品。

这一印剧术的发明,使书籍得到大量出版,且每一部书籍都可以拥有大量读者,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手抄本书籍很少,只在达官贵人、上层领城中流传的状况,使读书人越来越多。

宋代时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这种泥活字极易破碎。

后来出现的木活字易变形,金属活字着墨性差且价格昂贵,活字印刷始终未能取代雕版印刷的地位。

直到1839年西方英国传教士将西式的铅字印刷传入中国,最终才取代了雕版印剧术。

——摘编自许正文《论中国古代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与革新》

材料二在中世纪西欧,各国教会和贵族垄断了唯一的书面信息生产方式——手抄羊皮纸,其原料不易获得、复制慢、容量小。

纸张在14世纪初才基本取代羊皮纸。

中国的雕版印刷13世纪传入欧洲,最初主要用于印制宗教版画和赎罪券。

1457年,在莱菌河畔的美因茨,两个德国人使用金匠古登堡发明的活字印刷机,金属字钉是由铅、锡、锑等金属熔铸而成的合金,并用适于金属着墨的脂肪性油墨取代中国人使用的烟墨,印刷质量得到提高,配套的印刷机械也使排版较为简易。

此后不久,美因茨受到战火冲击,当地印剧工人流散到德意志和西欧各地,印刷活动开始蓬勃开展。

到15世纪末,欧洲的印刷书籍达到1500万——2000万册,活字印刷占据了绝大部分。

——摘编自董子凡《古代中国缘何未推广活字印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雕版印刷术兴盛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活字印刷术在西方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

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课时作业

1.A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医,仁术也,爱之道也”可知,古代医学的发展受到了儒家济世利天下、仁爱思想的影响,故A选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大一统政治体制对医学发展的影响,排除B选项。

材料未体现国家政权对医学发展的支持,排除C选项。

从材料中无法得知小农经济和医学发展的关系,排除D选项。

2.D

【解析】根据材料和《齐民要术》的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乳酪生产加工技术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变化,其主要原因在于,北方民族交流的加强,D项正确;“中外文化沟通”不是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乳酪生产加工技术产生的主要原因,A项错误;南北经济联系的扩大不是北朝时黄河中下游地区乳酪生产加工技术出现的主要原因,B项错误;“古代农副牧业的发展”是乳酪生产加工技术发展的结果,不是原因,C项错误。

3.C

【解析】从材料中的版式及装帧来看,宋朝时期的技术革新促进了当时出版业的发展,C正确;AB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

故选C。

4.C

【解析】从材料要以看出,《数书九章》中收录的算术题与宋朝的商业贸易有关,以其作为一个数学的例题,从而反映出商业发展对数学产生了影响,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股分制的信息,宋朝也没有股分制公司,排除A项;金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不符合宋代史实,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大商人的经商领域,排除D项。

5.D

【解析】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主要是和农业、手工业有关,由于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使得古代科技向近代转化缺乏动力。

故答案为D项。

其他三项对科技发展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不符合题干中“主要原因”的要求,排除A、B、C项。

6.C

【解析】据材料“车、马、炮布阵方式基本定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火炮用于军事战争最早在宋代,故C项正确;汉朝没有使用火药武器,故A项错误;唐朝也没有火炮使用,故B项错误;元朝不是最早使用火炮的朝代,故D项错误。

故选C。

7.A

【解析】材料中墨子拿车销与飞鸟做对比,车销是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更谈不上创新,制作简单,他却认为“车销”比“飞鸟”更有价值,这其实就是告诉人们,不要想入非非,飞鸟能飞起来(但没实际用处)又能怎么样呢!

因此,务实便是墨子对技艺路径的取舍,但过分强调务实,甚至批评一些“华而不实”的发明,不利于人们想象力的拓展,A项正确;车销制作体现不出追求完美,B项排除;墨子的态度并没有促进古代科技发展的作用,C项排除:

墨子强调实用,D项排除。

故选A。

8.B

【解析】根据表中的“饮之使人益思”“茶治便脓血甚效”“苦茶久食,益思”“茶苦而寒,最能降火。

解酒食之毒”等信息可知,茶既是食物,又是药物,这体现了传统中医药学“药食同源”的特点,B项正确;材料记载的都是茶叶的药理及功效,无法反映中外茶叶文化交流,材料没有涉及外国茶叶文化,A项错误;材料只是记载茶叶的药理和功效,无法体现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C项错误;材料是古代一些典籍对茶叶药理及功效的记载,不能表明茶叶药用价值得到国人的普遍认同,D项错误。

9.B

【解析】据材料“古代某位思想家把儒家的仁'与阴阳五行学说的天相结合”可知,该思想家是董仲舒,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建立新儒学。

“德主刑辅”大德小刑'”是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主张以德为主,以刑为辅。

故B项正确。

“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为理学家张载的主张。

故A项错误。

“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是孟子的思想主张。

故C项错误。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出自《韩非子》,属于法家思想。

故D项错误。

10.B

【解析】材料的核心信息是食品加工的技术在《齐民要术》中占据了四分之一还多,这是中国古代科技实用特征的突出表现,B项正确;A项错在本身不符合史实;C项与材料角度不符;古代农民整体上生活艰辛,D项排除。

11.B

【解析】据材料,《旧唐书》载“不得私置历日版(私印日历)”,《全唐文》载"禁断印历日版”,《国史志》载“唐末益州始有墨版,多术数小学字书”,可知唐朝出现了印刷术,故B项正确;前两则材料体现的是政府禁止民间印刷日历,不是禁止传播封建迷信,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中外文化交流,C项错误;活字印刷术为北宋毕升发明,D项错误。

12.B

【解析】依据材料“(医者)身心不合,无以‘扶正祛邪’”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帝内经》强调了中医医德的重要性,故B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黄帝内经》代表了中医理论的最高水平,排除C;D是《伤寒杂病论》的影响,排除。

13.B

【解析】从材料中的医学成就简介来看,这些医学家是官僚出身,对医学经验的总结体现的是部分官僚对医学理论的重视,B正确;仅从部分官僚的做法来看,是无法推出整个官僚体制的行为的,A排除;C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错在“完备”,排除。

故选B。

14.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09年(即17世纪初)是明代后期,《农政全书》属于这一时期中国科技成就,D项正确;《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时期,A项错误;南北朝时期的农学著作《齐民要术》,早于伽利略发明望远镜数百年,B项错误;元朝前期的《授时历》不是17世纪的中国科技成就,C项错误。

15.C

【解析】根据材料《九章算术》的内容和《汜胜之书》等农书的内容基本涉及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从而反映出小农经济的主体地位,故选C项;汉代科技的目的不是为了展示人民的智慧,A项排除;B项源于国家力量的支持,材料体现不出,排除;D项阐释了传统民本思想与材料主旨意思不符,排除。

16.B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天文历法认为天是一个有意志和情感的、至高无上的存在者,以某种神秘的方式与地上的人事发生关联,于是了解天象、破解天意成了统治者的政治需要,并不以发现天界运行规律为目标,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反映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注重“天时”、“农时”,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忽视自然”,C项排除;中国古代天文学并没有与生产实际想脱离,故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7.B

【解析】材料表明,旧中国的愚昧落后,中国古代先进科学技术未能充分发挥其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传到欧洲后,对推动欧洲的社会进步发挥巨大作用,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和生产力水平,中国封建制度的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西方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很快,日益瓦解封建制度,故B正确;AC都属于社会环境的一个方面,包含在B项中,排除;中国古代科技有重实用的特点,并且不是鲁迅先生所说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排除D。

18.B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明朝出现了一系列的科学巨著,是对前人成就的总结。

而根据“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等信息可得出,其又体现了明代科技创新的特点,因此反映出明代科技具有承古萌新的特点,B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形成完整体系,排除A;材料与军事无关,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世界的趋势,排除D。

19.B

【解析】根据材料“则极为神速”、“瞬息可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制效率,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费用问题,所以A项错误;推动了文化传播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C项不符合题意;取代了雕版印刷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D项错误。

20.D

【解析】从材料可知,佣书主要是依靠手抄,在需求日益扩大的情况之下,单靠手抄是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的,因此催生了印刷技术的改良,D正确;材料与社会阶层流动性无关,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到三教,排除B;这一现象并不是加强文化专制的表现,排除C。

21.D

【解析】根据“出土了与内科、外科、妇科等相关的医学处方书籍”说明东汉的医学涉及的领域较广,有一定的积累,再根据“记载了三十余例处方,还有药物近百种,以及病状、投药方法、服药时间、禁忌等”可得出当时的医学已经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做了相关的总结,故D项正确;“已建立”不能从材料中看出,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预防”的内容,排除B项;仅从材料不能证明“得以奠定”这一结论,排除C项。

22.观点:

1400年前中国科技世界领先

评析:

1400年前,中国古代科技在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方面领先于西方,并且在13世纪、14世纪传播到西方;中国古代科技如此辉煌源于:

在中国古代发达的农业经济的生产实践之上,大量的经验总结、实用性的科技产生;中国古代发明家,科技工作者如蔡伦、沈括、唐福、毕昇等长期实践努力,是对技术进步的不懈追求的结果;另外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官营手工业(丝绸、瓷器)是在政府的大力财政支持下取得的巨大成就。

结论:

科技发展状态与物质生产领域的实践、训练紧密联系。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题的基本思路是:

首先,认真阅读表格,并选取表格中关于中国或西方科技发展的任意一时段或整体提炼出观点,观点要明确;然后,依据所学知识围绕“人才、训练、决心、财力”评析材料中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

注意:

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要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观点”,依据表格信息可以任意提取一个时段进行提炼,如由第一时段可以得出:

1400年前中国科技世界领先。

“评析”,依据所学知识从人才、训练、决心、财力等角度分析四大发明领先世界的原因,最后得出“科技发展状态与物质生产领域的实践、训练紧密联系”的结论即可。

23.评分要求:

观点明确、合理;史实准确,引用合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结论与论证相符。

示例1:

观点:

中国的空前稳定促进社会繁盛。

论证:

政治上,中央集权加强,战乱较少。

经济上,农业经济发达,农业产量和农产品的商品率提高;传统手工业技术先进,产品大量投入市场;城市发展,工商业市镇大量出现,商品经济繁荣,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思想文化上,儒学复兴,理学兴盛,科举制度富有活力,文学艺术朝世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应用完成,古代科技发展达到顶峰。

综上所述,稳定促进农耕文明高度繁荣,国力强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示例2:

观点:

中国的空前稳定导致社会停滞不前。

论证:

政治上,皇权不断加强,专制统治强化导致富有活力的制度走向僵化,如科举制度。

经济上,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仅在江南地区稀疏出现;明清时期闭关自守,对外贸易得不到发展。

文化上,八股取士相大兴文字狱束缚人们的思想,科技大多停留在前人经验的总结,缺乏创新,没有起到促进中国社会形态发生质变的作用。

综上所述,稳定导致固守农耕文明,缺乏创新,导致近代礼会发展落后。

示例3:

观点:

变与不变是中西方国力易位的关键。

论证:

明朝中后期,中国仍同守农耕文明,强化君主专制,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思想文化专制进一步加强、科技缺乏创新,推行“海禁”政策,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制约了新经济因素的进一步发展,导致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衰弱。

而同时期的西方国家,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文艺复兴运动兴起,冲破了教会神学的束缚,促进了思想解放,推动新航路的开辟和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导致西方列强国力日益强大。

综上所述,固守农耕文明,缺乏创新,终究抵挡不住新兴工业文明的冲击,导致中西方国力易位。

示例4:

观点:

辩证看待古代中国的变与不变。

(提示:

综合示例1、示例2史实进行论证。

示例5:

观点:

6世纪到16世纪中国空前稳定的观点是错误的。

(提示:

用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五代十围的分裂割据、辽宋夏金政权问战争等史实进行论证。

示例6:

观点:

15、16世纪西方的变化是借助外部因素完成的。

(提示:

用中国古代三大发明对西方发展的影响、殖民扩张与掠夺等史实进行论证。

若有符合要求的其它观点,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首先阅读材料提出观点,根据“说它是好事,是因为比较起世界上其他任何社会,中国社会在这1000年中向更多的人提供了更多的物质利益和心理安全感。

”“说它是坏事,是因为中国是如此成功和舒适,以致它虽未完全停滞不前,但却相应地保持不变。

”“而所有这一切,形成一种最终导致西方主宰全球的推动力。

”可分别提炼出观点中国的空前稳定促进社会繁盛、中国的空前稳定导致社会停滞不前、变与不变是中西方国力易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