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月红汉语言文学论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99354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魏月红汉语言文学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魏月红汉语言文学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魏月红汉语言文学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魏月红汉语言文学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魏月红汉语言文学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魏月红汉语言文学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魏月红汉语言文学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魏月红汉语言文学论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魏月红汉语言文学论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魏月红汉语言文学论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魏月红汉语言文学论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魏月红汉语言文学论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魏月红汉语言文学论文.docx

《魏月红汉语言文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魏月红汉语言文学论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魏月红汉语言文学论文.docx

魏月红汉语言文学论文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浅论秦嘉徐淑诗文对通渭文化发

展的影响 

作者姓名:

魏月红

专业:

汉语言文学

主考学校:

___兰州大学________

准考证号:

242106100066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张进

甘肃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印制

2014年4月29日

XX专业

 

论文标题:

浅论秦嘉徐淑诗文对通渭文化发展的影响

论文标题:

InfluenceofQinJiaXuShushiinTongweiculturaldevelopment

 

论文作者:

魏月红

论文作者:

weiyuehong

 

目录

内容摘要……………………………………………………(Ⅰ)

正文目录……………………………………………………(Ⅱ)

注释………………………………………………………(Ⅲ)

参考文献……………………………………………………(Ⅳ)

附录………………………………………………………(Ⅴ)

后记(致谢)………………………………………………(Ⅵ)

 

浅论秦嘉徐淑诗文对通渭文化发展的影响

魏月红

内容摘要:

通渭县位于甘肃中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通渭人崇尚耕读,人才辈出,东汉通渭籍著名“夫妻诗人”秦嘉、徐淑,为中国五言诗的成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诗文中所闪现出的志向远大、敏而好学、个性张扬、勤俭持家、忠厚善良、坚贞不屈等的优秀品质对通渭人的思想起了重要的影响,人们用剪纸,皮影戏,秦腔,小曲,社火,元宵灯会等方式传播他们的事迹和诗文。

但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现代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电子产品的普及,纸质图书已经面临严重的挑战,学校教育中对传统文化的忽视,使得诸多优良的传统文化与人们渐行渐远,就被誉为全国“书法艺术之乡”的通渭县,甚至面临着更严重的情况。

为了响应国家精神文化建设的号召,如何重新汲取并发扬传统文化,是通渭县当前非常必要和迫切的任务。

本文以秦嘉、徐淑的诗文为基点,从爱情、婚姻、家庭、教育、诗词、文化等各方面阐述其诗文对通渭文化的影响。

对当地重拾传统文化,发出自己的一些浅见,以期抛砖引玉。

关键词:

秦嘉徐淑通渭文化五言诗

一.通渭及通渭文化的浅析

通渭县位于甘肃省的中部,地处黄土高原,在汉元鼎三年(前114)建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通渭自古人才辈出,夫妻诗人“秦嘉、徐淑”,大陆第一位英国皇家学院院士杨子恒,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尚永丰、姚檀栋等,他们都是从通渭走出的农家子弟。

通渭人喜爱书法,几乎每户人家客厅都挂有书法字画,不少农民扛起犁头是庄稼把式、拿起笔杆是书画艺人,因为通渭民间文化底蕴深厚,其享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之称。

境内有属于齐家、仰韶文化的文家坪遗址和战国秦长城遗址,出土的彩陶精美绝伦,是我国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

也有剪纸,皮影戏,秦腔,小曲,社火等非物质文化,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马营小曲,是当地文化的结晶。

[1]

通渭人擅长耕种,崇尚读书,人们勤俭持家,忠厚善良,对爱情坚贞不屈,对婚姻誓死捍卫,他们身上所具有的这些优秀品质,与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分不开的。

正是有了像秦嘉、徐淑等人的诗词和他们平凡却伟大生平事迹,才会给当地人一个榜样,才会切切实实的影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二.秦嘉、徐淑的人物生平简介

秦嘉,字士会;徐淑,秦妻,是东汉桓帝时期(公元147年—182年)著名的“夫妻诗人”,生卒年月不详。

秦嘉的故乡在现今通渭县什川乡大湾村的秦家坪,他妻子的故里是在今榜罗乡桃园村的徐家窑。

[2]桓帝时期(147年—167年),秦嘉被朝廷任命为陇西县的掾吏,不久迁为上计吏,他到京都洛阳上任时授黄门郎。

秦嘉与徐淑成婚后,同住在郡所里。

时间不长,徐淑就患了病,她害怕丈夫“内顾旷职,不获面别”就回娘家去调养。

新婚两地分离,秦嘉实时牵挂重病在身的妻子,于是写下四言《赠妇诗》一首,来表达他“寂寂独居,寥寥空室”的思念之情。

就在这时,秦嘉被朝廷奉命到京都上任,此时夫妻更是难分难舍,就在启程前写下了《与妻书》表明他身不由己,只能“随俗顺时”“趋走风尘”罢了,并差人持书赶车,想接妻子在郡所相会。

徐淑接到信后,念夫之心更切,可是她病未痊愈,短暂相会的愿望也落空了。

只好回了一封《答夫书》说:

“迫疾唯有抱叹而已”,信中引用孔子“管理税务”和“会计职务”又不失圣人之大雅的典故,在信中劝解、鼓励丈夫“应奉岁使”,勉励他到京都后,要竭力公干,千万不要“目玩意移”。

在此期间,夫妇几次以诗歌,书籍和金错碗,镜子,玻璃碗等彼此赠答,铭心励志,互守忠诚,后代以此为榜样。

[3]

秦嘉上任黄门郎后,曾领差到津乡亭(今湖北省江陵县东),后病逝于津乡亭,年仅30多岁。

徐淑听到丈夫病逝,忍着悲痛亲自去归葬。

此时徐淑尚青,她的兄长又逼她改嫁,为守忠诚,她毁形不嫁。

她在此写下《誓书与兄》来表明了“贞女无怀二之行”的节守和忠诚。

由于悲痛过度,不久便与世长辞。

死后,族人和相邻非常同情他们,遂与其夫合葬于今榜罗乡岔口村岔口社。

秦嘉和徐淑,年轻的时候均贫穷,日子过很凄苦,但是他们都敏而好学,青年时均已才华出众,精诗善文,为后代开辟了五言诗的发展,立足于当代诗坛,被称为”夫妻诗人”名垂千史。

三.秦嘉、徐淑现存诗作

据《辞海》释,他俩的诗作有二百多首,但流传至今的甚少。

据记载:

秦嘉的诗,现存有6首,即四言《述婚诗》、五言《赠妇诗》;他的散文有2篇,即《与妻徐淑书》《重报妻书》。

而大多数徐淑的作品已经遗失,仅存的《答秦嘉诗》是她和丈夫的往来书信,另外还有她的散文《为誓书与兄弟》。

[4]唐代欧阳询、明代胡应麟、梁朝钟嵘、清代沈德潜等都对他们的诗作有收录。

他们的作品一致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四.浅析秦嘉、徐淑诗词

秦嘉徐淑的赠答诗文在《玉台新咏》中最早被收录了。

东汉桓帝时期政治腐朽不堪、民不聊生,可是秦嘉徐淑却用诗文为自己短暂的一生和可歌可泣的爱情,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们的作品,受到历代文学史家与诗评家的关注和高度评价。

《赠妇诗三首》之一:

人生譬朝露,居世多屯蹇。

忧艰常早至,欢会常苦晚。

念当奉时役,去尔日遥远。

遣车迎子还,空往复空返。

省书情凄怆,临食不能饭。

独坐空房中,谁与相劝勉。

长夜不能眠,伏枕独展转。

忧来如循环,匪席不可卷。

[5]

这首诗是秦嘉上任远离妻子的时候,写给妻子的“情书”,整首诗没有一个情字或爱字,但是诗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他对妻子的爱与情。

诗的主题是夫妻间的思念与相互之间的勉励,但是开头他从自我的小人生入笔,把爱和生命交织在一起,贯穿全诗。

秦嘉是东汉末较有建树的清醇文学之士。

东汉末年,百姓赋税繁重,宦官掌权,很多富商通过钱财来买卖官职,而秦嘉凭借自己的本事和机缘位居黄门郎时,他并没有因为一官半职而沾沾自喜。

当他看到朝廷的腐败,徭役的繁重,百姓的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时,身居官位的他不禁叹道:

“人生譬如朝露”,人生就像早晨的霜露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就连与妻子团圆话别这么简单的愿望都难以实现,诗人感到空前的落寞,这是他对生命意识的忧患。

于此他也就更加思念亲人,便差车接妻团聚。

但由于妻子患病,这一愿望也不能实现时,他苦恨世俗,对世道、人生有了怨恨。

当看到妻子情真凄怆的回信时,他便写下“省书情凄怆,临食不能饭”,[6]这样的诗句。

诗人对字词的运用不加任何修饰,随性拈来,正因为对诗句没有过多的修饰,诗文才显得真情流露。

后两句“独坐空房中,谁与相劝勉。

长夜不能眠,伏枕独展转”,这四句诗像一幅忧伤的画卷,卷着他对妻子的思念,在空房中辗转反侧。

又像一首哀愁、深沉的歌曲,带着无限余哀,久久回荡在空房中。

秦嘉忆起孤独的身世,婚后又天各一方,诗人从“浮云”“悲风”“惆怅”“徘徊”这些凄凉哀怨意象入手,充分说明他忠贞之士的思想和感情的防守。

爱是彼此的付出与收获。

面对丈夫对自己的挚情挚爱,徐淑的情感也涌动着。

[7]

徐淑的《答夫诗》

妾身兮不令,婴疾兮归来。

沉滞兮家门,历时兮不差。

况废兮待觐,情敬兮有违。

君今兮奉命,远适兮京师。

悠悠兮离别,无因兮叙怀。

瞻望兮踊跃,伫立兮徘徊。

思君兮感结,梦想兮容晖。

君发兮引迈,去我兮日乖。

恨无兮羽翼,高飞兮相追。

长吟兮咏叹,泪下兮沾衣。

[8]

徐淑“天性聪明,有才识,又长于诗文,哀而不伤,得三百篇遗旨也”(乾隆二十六年《通渭县志》载:

淑)从她的《答夫诗》中可以看出,她的诗作中流露出真情的实感,欢好的情思,凄美的情怀,对丈夫的思念,使她长夜泪湿枕巾。

作为中国古典女性美的不朽光华,他的文学作品,立意高远,气韵飞扬。

在封建东汉末年,社会腐朽动荡,妇女地位低下,徐淑作为一个敢言敢做的女性,她用诗作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她比刘兰芝更刚烈,后代许多女性不能与她相比。

她对丈夫“芳香香生”“明镜鉴形”的“关切”进行了直言反驳,以为这句话错了,并没有得到她的心,她用“素琴之作,当须君归;明镜之鉴,当待君还”来表达她对爱情和婚姻的忠诚不二。

徐淑才华兼美德于一身,她“动合礼仪,言成规矩,毁形不嫁,哀恸伤生”的高贵品质,展现着中国古代女性美的光华。

[9]

秦嘉徐淑这对夫妇,在悲苦离乱的东汉末年,他们给彼此更多的是信任和关爱。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卷中,秦嘉徐淑的情爱赠答,是他们对自己感情进行的理想升华,彼此的心怀中充满了信任、理解、关爱和坚定。

夫妻双方都把对方视为知音,作为精神生命的全部,他们的爱情、婚姻被独特的方式捍卫着。

再者他们诗词中流露出对生命意识的思考,让我们也对有限的生命进行了思考。

在那个普遍追名逐利的东汉末年,当秦嘉被举荐为上计掾进洛阳时,不但不高兴,反而把这当“不能养志”的奔走风尘,这其中蕴藏着他对生命、人生的思考以及对生活的无奈。

上面的《赠妇诗三首》之一中我们看到,秦嘉把写夫妻的情爱和忠贞,理化成对人生的短暂、生命的有限的思考,让后世文人墨客惊叹赞绝。

人生的喜怒哀乐,都因为夫妻的离别触发,从他们夫妻间的聚少离多,向后世发出人生苦短的感叹,进而引发对生命的思考。

诗人笔下的人生是自我的小人生,不是庸俗的,礼教束缚的世俗人生,写夫妻情事从人生入笔,并不是无病呻吟,人生的乐趣就在于自我的乐趣,不受任何世俗的羁绊,这种真情的流露,这种大胆的叛逆,在动荡的东汉末年,是清醇的文学之士自我觉醒、寻求自我价值的表现。

五.秦嘉徐淑诗文对通渭文化的影响

上面我们简单的分析了秦嘉的诗文,从诗文中看出他是一个有建树的诗人。

少年时的他生活凄苦,但敏而好学;成年后虽在朝为官,却不沉溺于名利,视名利为糟糠。

“淡泊名利”是秦嘉的理想、志趣,他不沉溺在官场、名利中。

他注重的是自己的妻子,关注的是真实的自我。

在他的《述婚诗》当中,毫不掩饰对妻子的爱,对妻子的赞美、钟爱和感激之情,例如“君子将事,威仪孔闲”“猗兮容兮,穆美其言”[10]另一个方面,秦嘉的诗文多写他们夫妻之间的情爱,生活的琐事,感情的忠贞等,对生命的思考,对人生的反思冗杂在诗歌当中,真的难能可贵。

在动荡的横灵乱世,能保持率性自然,返璞归真,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而且他的思想、他的诗文并非拘泥在夫妻之间的情事上,诗歌意境广阔,内容掺杂着对彼此人生的审视,对达与穷、少与多、早与晚的矛盾的诠释。

1,对通渭男子的影响

秦嘉个性张扬,志向远大,对事业奉公克己,对爱情忠贞不悔,对家庭责无旁贷。

通渭的很多男子,无论是青年还是学生,个个怀揣梦想,志向远大。

为了梦想,他们拼搏努力,肯吃苦、有毅力、有信心。

在秦嘉的影响下,通渭出了很多名人。

例如牛树梅(1799-1882),他是通渭县鸡川乡牛坡村人,自幼家境贫寒,从小随父耕田,但是他志向远大,耕田时经常说:

“幼读无膏火,家君教以香板照读,夜晴则使映月以读,春夏耕作之时,南亩西畴,随其所在而教之。

或树下,或道旁,秉锄则频顾而言,辍耕则取书以示”,他博览群书,笔犁不分家,一生著有许多著作,如:

《省斋文集》12卷,《闻善录》4卷,《湑叶文存》6卷等[11]。

他正是有了秦嘉的志向和努力,才成就了以后的事业。

2,对通渭妇女的影响

东汉晚期的伟大女诗人徐淑,她写的诗、散文,开了魏晋抒情小赋的先河,诗的内容都是感情生活的细节。

《答夫诗》诗中的她是一个知情女性,安分守己,为家操劳是她的职责。

秦嘉被奉命到洛阳上任时,徐淑因病住在娘家,没能相见。

新婚两地分别,多少的辛酸只有他们能懂。

后来秦嘉客死他乡后,徐淑忍着巨痛去归葬。

丈夫离世后,常人不能忍的巨痛她强忍着,最不能忍的是她的兄长逼她改嫁。

她“毁形不嫁,哀恸伤生”于是守寡终生。

这样的烈女,这样的贞妇,对通渭女性的影响特别大。

在经济突飞猛进的当今,人们的思想越来越来放,为了生计、为了更好的生活,通渭很多男子外出打工,妇女自然成了家庭的主妇。

通渭的家庭妇女个个勤劳能干,虽没有徐淑的才华,但她们有徐淑的美好个性和品格,善良、顾家、忠贞。

不为男子常年在外而舍家弃夫,他们像徐淑一样忠于爱情、忠于婚姻。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通渭人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突飞的经济充斥着落后的文化,为了发扬徐淑女性人格美得光华,通渭县先后办皮影戏、社火、小曲等传播他们的故事和美德。

在通渭南山脚下,还修建了秦嘉徐淑公园。

在徐淑的影响下,通渭出了很多像她一样善良质朴,忠贞不二的女性。

徐淑不仅对爱情婚姻誓死不悔,对家庭更是责无旁贷,丈夫远在异乡为官,她染病在身,需要丈夫照料,可她却选择了独自一人承受。

重病在身却不忘时刻勉励丈夫。

这对同样男子外出,妇女在家养老育儿的通渭人影响至深。

在留守儿童,孤巢老人越来越多的今天,通渭妇女秉承徐淑的美德,责无旁贷的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传承着中华优良传统的美德。

3,对通渭诗词的影响

东汉文人五言诗当中出现较早、艺术上较有成就的一组五言诗,就是秦嘉的《赠妇诗》三首和徐淑的《答秦嘉诗》一首。

他们的诗歌,在体裁上开了赠答诗的先河;在题材开拓了五言诗题材;在风格上,开了淳朴真挚的诗风。

他们的诗融汇了他们生活、爱情、婚姻的点点滴滴,诗歌整体上感情浓厚,语言朴素自然。

通渭人民崇尚人文和教育,秦嘉和他的妻子诗文对答,在通渭文学史上传为佳话。

通渭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脉不断。

在秦嘉徐淑事迹和诗文的影响下,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华诗词之乡”创建工作,诗词创作队伍不断壮大,诗词创作成果丰硕;为了弘扬中华诗词的精髓与精神,通渭县政府提出了“诗词进学校、进机关、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进景区”的六进活动,举办了通渭诗词协会,形成全县人民爱诗、诵诗、写诗的好习惯。

[12]从中小学生抓起,带动群众开展诗词进农村的活动,让全县人民诗化人生,诗化环境,诗化民风。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墨香校园成了主题,学校号召学生课外活动时间进行诗化生活,将书法和诗词紧密结合起来,发扬文化传统美德,让通渭的诗词文化,书法文化走出去。

4,对通渭家庭、爱情观念的影响

东汉末年,社会各界的男子行为放纵,几乎不加约束,但是秦嘉却用大情大义诠释了爱情的真谛,婚姻的忠诚。

男权社会,女子的行为和思想都受到封建思想极端禁锢,爱情婚姻更是不平等,徐淑却用不平凡见证了他们的爱情,实现了男女平等的爱情婚姻。

秦嘉的《述婚诗》中展现的对婚姻的忠贞,四言《赠妇诗》中闪现的是伤身离别,五言《赠妇诗》离别不能相见的伤痛。

纵观他的每首诗歌,吟咏的主题仍旧是自己的妻子,可见妻子在他心中的位子。

当秦嘉被朝廷重用时,他不以此为乐,而把事业看成是“奔走风尘,志不在其中。

顾看空室中,髣髴想姿形;一别怀万恨,起坐为不宁”妻子不在身边,他的诗文中每行每字都充满怨言,怨言里是他对妻子满满的思念和眷念,并表示永远钟情于妻子。

在送上书信的同时,送上明镜、宝钗、好香、素琴等,以表达他的相思之情和关怀之意。

徐淑,不仅是秦嘉的感情支柱,更是秦嘉的知音。

在事业上,秦嘉对差事不满意时,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给予丈夫鼓励和安慰。

在生活上,她尽力为丈夫减轻重担,自己身患重病,需要丈夫照料时,她主动回娘家养病,不打扰丈夫,不让丈夫为她分心,耽误了差事。

丈夫异乡思念她,给她送来了明镜、宝钗、金错碗等时,她回信婉谢思情,如:

“素琴之作,当须君归”明镜之鉴,当待君还”未奉光仪,则宝钗不列也”未侍帷帐,则芳香不发”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丈夫的爱恋之情、忠贞之心。

[13]丈夫客死他乡后,她还年轻,面对兄长的逼婚,她“毁形不嫁”誓死守候”在封建思想禁锢的东汉末年,爱情总受着封建思想、金钱权势的制约,女性地位长期低下,徐淑秦嘉能用平等的方式诠释他们的爱情,没让爱情穿上金钱的外衣,实属难能可贵。

现今社会出现的种种畸形男女关系,与秦嘉徐淑夫妇相比,怎能不自行惭愧?

用年轻而丰盈的生命践行了纯真、热烈、坚贞和独立。

不正是他们爱情的真实写照吗?

经济突飞猛,金钱掌握爱情的当下,他们的爱情婚姻故事影响着我们通渭的每个男女。

通渭男女重视爱情,忠贞婚姻。

但是爱情婚姻能否经受的住金钱的诱惑?

在过去七八十年代,通渭人的婚姻都是父母媒妁之言,婚后才建立爱情。

爱情婚姻就像秦嘉徐淑的一样坚贞、忠诚,能经受的住时间、金钱的考量,通渭人用皮影戏,秦腔,民谣,小曲,剪纸等各种方式表达着他们对爱情婚姻的忠贞,对家庭伦理的重视。

但是当下,随着社会的发展,金钱占主角的时代,通渭男女的爱情发生了质的变化,有部分男女对家庭的意识越来越淡薄,爱情婚姻成了他们游戏人生的筹码。

这种现象,与秦嘉徐淑的爱情怎能与之抗衡?

需要我们每个人慎重思考。

通渭人需要大力弘扬和发展秦嘉徐淑的故事和诗文,以巩固家庭的稳定与和谐。

通渭社火《捡棉花》生动的再现了男女对家庭的责无旁贷。

5,对通渭其他文化的影响

秦嘉徐淑诗文是通渭文化的里程碑。

他们的诗文除了对当地人的思想,爱情,婚姻,教育等方面的影响外,还对通渭的其他文化如社火、婚俗、小曲、民谣、刺绣、陶塑、秦腔、书法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

通渭的皮影戏,又称为“灯影子”又名“灯戏”,“其唱腔以道情为主,曲牌不多,音乐单调,常在夜间演出”。

[14]皮影演出者将秦嘉徐淑的画像剪下来,在夜间配上腔调演出,以歌颂他们对婚姻的忠贞、对家庭的责无旁贷等。

其次人们将秦嘉徐淑的事迹编成民谣,在劳作,耕田,放羊时放声歌唱。

在学校大力提倡建设墨香校园的同时,学校把通渭诗词和书法结合起来,大力支持学生弘扬传统文化。

六,通渭文化之我思考

“以写诗擅书、以清廉为官”著称的通渭,世世代代执着追求艺术、良好品格,今天成了通渭文化的主流。

用什么方式改变子孙命运的生存、延续祖先伟大智慧和文明,成了通渭人思考的重点。

秦嘉徐淑诗文是通渭的文化遗产,通渭在今后的文化发展上,应把秦嘉徐淑的诗文结合通渭书法,通渭小曲,通渭社火等非物质文化共同发展。

通渭文化不是简单的“矗立在南山公园下的秦嘉徐淑公园”,也不是广场上“中国书画之乡”八大字的巨碑,更不是简单的通渭人比其他地方的人更喜爱、收藏和悬挂字画,而是通渭文化的演变与传承。

怎样使秦嘉徐淑诗词文化,和通渭书法,小曲,社火等融为一体,促进通渭人的思想,意识,观念,经济等。

不能让通渭的文化走倒路。

针对当地人思想上的陋习,从地域的局限性走出来,加速艺术的快速发展,让从小学习诗词,练习书法的通渭人从思想上认识文化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走出去,将通渭文化与外来文化相结合,发扬当地文化的优良,借鉴外来文化。

在教育课程中,多开展秦嘉徐淑诗文研讨会,书法交流会等,让群众,学生,所有工作者对通渭所具有的文化予以了解掌握,这样通渭文化才能得到快速的发展和繁荣。

注释:

[1]甘肃省通渭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通渭县志》(兰州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2]甘肃省通渭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通渭县志》(兰州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679页)

[3]同上

[4]温虎林《秦嘉徐淑生平著作考》,《甘肃高师学报》2007年.第十二卷第3期

[5]《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37页。

[6]秦嘉《赠妇诗》其一:

“省书情凄怆,临食不能饭”

[7]秦嘉《赠妇诗》其一:

“独坐空房中,谁与相劝勉。

长夜不能眠,伏枕独展转”

[8]中国甘肃网(主管:

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主办.甘肃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9]《史通通释》.(唐)刘知几著

[10]秦嘉《述婚诗》“君子将事,威仪孔闲”“猗兮容兮,穆美其言”

[11]同[2]

[12]中国甘肃..定西日报.2013年7月19日

[13]王殿.余贤.甘肃定西历代人物传[M]兰州:

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

[14]甘肃省通渭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通渭县志》(兰州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527页)

参考文献:

[1]张尚质主编.通渭县志.兰州大学出版社.1990.

[2]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3]袁行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8

[4]张霞光.黄河笑.定西历代人物选录[Z]甘肃定西教育学院.1999

[5]王殿.余贤.甘肃定西历代人物传[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

[6]于菲.中国古代文学(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7]《甘肃古代文学作品选》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8]吴小平《论秦嘉、徐淑的五言赠答诗》.《苏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9]张先堂《东汉陇上诗人秦嘉故里及任所新探》.《社科纵横》.1993年第3期

[10]温虎林《秦嘉徐淑生平著作考》.《甘肃高师学报》2007年.第十二卷第3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