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山市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99426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4.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中山市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广东省中山市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广东省中山市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广东省中山市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广东省中山市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广东省中山市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广东省中山市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广东省中山市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广东省中山市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广东省中山市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广东省中山市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广东省中山市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广东省中山市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广东省中山市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广东省中山市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广东省中山市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广东省中山市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广东省中山市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广东省中山市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广东省中山市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中山市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广东省中山市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中山市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省中山市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广东省中山市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广东省中山市2018届高三4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广东省中山市2018届高三4月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1-3小题。

中华文明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对异文化的强大包容力,它对内与外的理解,与对华夏和蛮夷概念的理解一样,是动态和辩证的,所以能够把接触到的异文化化为与中华文明彼此相容和互补的东西。

在中国历史上多次出现少数民族势力入主中原建立王朝的现象,但是在与中原文化近距离相处和共存一个时期之后,都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中原文化。

在这种历史情境下,恐怕我们讨论中国的内与外,就不能以中原王朝皇帝的血缘来判断是否外人掌权,否则就会否认元朝和清朝是中国的朝代,把它们看作是外来政权。

而且纵观各个朝代的皇室血缘,许多都有异族的成分。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无论是皇室贵族还是平民百姓,族际通婚始终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中华各民族之间早就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坚持血统论是违背历史事实的。

同时,我们也不能完全以政府实际收税和派遣官吏的行政管辖边界来加以界定内

与外。

中华文明从中原地区向周边的边缘地区、甚至边远的异邦进行文化辐射,现在周边的许多邻国,在历史上都可以被划入中华文化圈的辐射范围,比如像朝鲜半岛、越南、琉球等地,过去使用的文字都是汉字,它们保留下来的历史文献都是汉字。

在谈到内和外之间的关系时,可能还有一点需要注意,这就是需要对中国历史上不同朝代当政者和主流学者的心态进行分析和解读。

比如宋朝在各方面的心态比较保守,无法代表中华文明主脉中中国的一个常态。

边缘地区的少数民族势力入主中原后,会带来了基因上新鲜的血魄,也冲击了中原地区相对停滞的社会。

如果一个文明体被其他文明体所打败,它自身肯定出现某些保守和停滞的特点,失去了活力,外来的冲击可以使其重新焕发青春。

所以,我觉得从历史演变的态势上来看,在许多方面,内和外之间是一种相互化的辩证关系,而且彼此的边界是动态和发展的。

现在我们讲中国历史,中国的地理边界应如何把握?

那么讲到历史上的外蒙古、越南、琉球这些地方时,应该怎么讲?

汉朝时越南曾是中原王朝管辖之下的交趾郡,明朝时期撤出了越南。

我们现在讲中国历史,为了不与邻国产生矛盾,只能限定在目前国际承认边界内的960万平方公里,这是今天的中国。

但在历史上,不同朝代的行政管辖边界、军队驻扎的边界、财政收税的边界、文化影响力达到的边界与今天的国界并不重合,有时在这960万平方公里之内,有时在之外。

所以,我们今天讨论历史中国的内与外,就必然面临一个中国历史传统的、今天国际法承认的、现代概念的话语体系之间的矛盾,在它们之间必然有许多张力和矛盾,也很困扰学者们的头脑。

(摘编自马戎《中华文明的内与外》)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华文明的强大包容力,表现在可以与异文化相容与互补,而少数民族政权也能接受中原文化。

B.

皇室血缘的异族成分,民族之间的族际通婚,在事实上表明血缘关系不能分清楚中国的内与外。

C.

中华文化圈的辐射范围比行政管辖边界宽广得多,故不能完全以行政边界来界定内外问题。

D.

历史中国的内与外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边界表现很多样,会面临很多让人困扰的矛盾。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主要从包容、血统、行政、心态等不同角度,展开论述。

B.

文章没有明确指出中华文明的内与外的具体边界。

C.

文章的论证语气在整体上比较温和,这有利于问题的提出与讨论。

D.

文章最后回归现实,指出历史中国的存在矛盾和解决路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坚持血统论,那么中国历史就不可能是一部完整的历史。

B.

如果不分析当政者和主流学者的心态,中国的内外关系容易判断失误。

C.

如果一个文明体失去活力,就需要外来的冲击使其重新焕发青春。

D.

中国历史传统只是理解历史中国的内与外的其中一个视角。

【答案】1.

A2.

D3.

C

【解析】

1.

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接受条件是少数民族势力入主中原建立王朝,并且在与中原文化近距离相处和共存一个时期之后。

所以选项中说少数民族政权也能接受中原文化曲解文意。

点睛:

考核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类试题,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

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

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的论证分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对论证方法和论证分析内容的把握。

D.

文章最后回归现实,指出历史中国的存在矛盾和解决路径。

没有指出解决路径。

3.

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如果一个文明体失去活力,就需要外来的冲击使其重新焕发青春。

原文说如果一个文明体被其他文明体所打败,它自身肯定出现某些保守和停滞的特点,失去了活力,外来的冲击可以使其重新焕发青春,并没有表达这一意思。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4-6小题。

炉火

丁肃清

一瘦一胖两个老人,坐在公路旁边的一截矮墙上,看来来往往的汽车,两张脸随着往来的汽车扭过来,扭过去。

他们的面前,是一个燃烧着的火炉子,上面烧着一排水壶,他们脸上的笑、脸上的颜色,也像他们身边火炉子里燃烧着的火焰。

有妇女小孩儿来提开水,或者把冷水坐在炉子上。

瘦老头从矮墙上下来,捅火,捅出一大簇跳跃的火焰。

人们陆陆续续来提水,烧水,他们大都是公路两边做生意的乡亲,和两个老人不生分,也不多客气。

一辆大卡车停下来,司机说:

给弄点开水。

说着端坐在小板凳上,看着老人把开水倒在他的茶杯里,用嘴一边吹凉着一边喝,喝足了,拍拍屁股站起来,又让胖老人给他续上,拧上茶杯盖,然后扔给胖老人一张毛票儿。

胖老人说不要钱。

说着就给司机塞了回去。

司机纳闷儿:

你们不是卖水的吗?

胖老人说,不是。

我们是打铁的。

哎呦我的天!

司机拍着脑门儿呵呵地笑了,我还当你们是卖水的呢,什么年月了,还打铁?

能赚多少钱?

瘦老头说:

不赚钱,赔钱。

把司机说愣了。

老人向他解释:

没有活儿,白烧着碳呀。

他又默默地像对自己说:

要说也不能算白烧碳,给乡亲们烧烧水。

这不,碳又没有了,凑吧。

他说着从口袋里掏着,掏出一张十元,胖老头也掏出了一模一样的一张,交给他。

我说,你们这是图什么呀?

司机干脆又坐了下来,他对这俩老人感兴趣,他说:

你们收她们的水费呀。

胖老人说:

咳,乡里乡亲的,这火,闲着也是闲着。

司机说:

那你们不如不干。

胖老人说:

咳,这人哪,闲着也是闲着。

司机说:

真是有意思,有意思,赔钱赔工夫做生意,有意思。

胖老人把眼睛瞪得很大:

过去,我们赚钱。

司机说是吗?

老人说:

是,那会儿,我们的钱赚海了,问问,十里八乡谁家的家伙儿,不是我们打得呀,铁锹犁耙、牛鼻环、烧开水的水汆子,都是。

瘦老头说:

还有县城大门的铁门环。

他炫耀地问胖老头:

是吧,是我打的吧?

胖老头说:

那是我淬的火。

两个人一争,额头、脖子上都冒出了筋疙瘩,他们说话时挥动的手上,筋疙瘩更是密密麻麻的,像蚯蚓。

西天边上的云霞退了,蒙上了暮色。

司机笑呵呵的脸,慢慢地不笑了,一脸的凝重。

他站起来说:

我有点活儿,你们干不干?

打个车挂钩。

两个老人高兴得不得了。

风箱呼呼地拉了起来,炉子里的火苗跳跃了起来,铁锤有节奏地响了起来,叮当、叮叮当、叮当……

胖老人抡着大锤,叮当、叮叮当、叮当……铁砧上的火花,在暮色中四溅着,一层儿、又一层儿……瘦老人说:

让我来一会儿!

他把大锤要过来,赤裸的臂膀抡成了一个椭圆,叮当、叮叮当、叮当……铁块燃烧着淬在火里,吱——弥漫起浓浓的浪烟。

车挂钩打好了,在满月的照耀下,跳跃着一簇一簇蓝色的光亮。

给钱。

司机把一百元的新币递过来。

免了。

胖老人说。

不要了。

瘦老人也说。

他们流着汗水、红彤彤的脸,在炉火的映照里奕奕发亮。

他们帮着把那个挂钩抬在了汽车上。

汽车隆隆地发动,缓慢地开了。

原本,司机打这个车挂钩没有用,只是他愿意。

两个老人也并不想挣司机的钱,他们只是觉得痛快。

真痛快!

两个老人拾掇了摊子回家去,一边走一边唱起来,他们唱的是晋剧老调,在夜幕里,清亮地痛快淋漓地荡漾……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透过司机不理解两个老人做不赚钱还赔钱的打铁生意这个细节,折射出只注重物质而忽视精神追求的深层次社会问题,引人思考。

B.

小说善于运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

闲着也是闲着,既说出了两个老人现在的无奈处境,同时也展现出了两个老人热心肠的一面。

C.

小说的环境描写虽然不多,却恰到好处,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渲染了温馨的氛围,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D.

司机并不需要打车挂钩,和老人不收司机的钱这个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达到这种效果的原因是在前面埋下了大量的伏笔。

5.

小说反复使用叮当、叮叮当、叮当……的声音来描述打铁的过程,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6.

小说为什么要以炉火为题?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4.

A5.

详写打铁的过程,渲染了紧张、热烈的氛围(场面、场景、画面);表现了两位打铁老人对打铁一事的专注,配合默契,技艺高超。

突出强调了两个老人对打铁的热爱,同时也表现了他们对往昔生活的怀念;与前文两个老人困乏的生活与无奈形成对比,突出两个老人对打铁的信仰;

6.

炉火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炉火象征着两个老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炉火喻指打铁职业,饱含着两个老人对打铁的热爱(喜爱)。

炉火衬托出两个老人内心的热忱与执着。

【解析】

4.

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

A折射出只注重物质而忽视精神追求的深层次社会问题错,过分拔高主题。

点睛:

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

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5.

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的写法的作用分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从写法、内容、人物形象、主题等角度作答试题,根据理解从写法上:

详写打铁的过程,渲染了紧张、热烈的氛围(场面、场景、画面);从人物形象上:

表现了两位打铁老人对打铁一事的专注,配合默契,技艺高超。

从主题情感上:

突出强调了两个老人对打铁的热爱,同时也表现了他们对往昔生活的怀念。

6.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和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

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

含义的分析注意从表层和深层的角度进行分析,表层含义注意结合小说的情节作答,深层含义注意结合文章的主旨作答。

本题从情节结构上,炉火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从标题的含义上,炉火象征着两个老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炉火喻指打铁职业,饱含着两个老人对打铁的热爱(喜爱)。

从人物形象上,炉火衬托出两个老人内心的热忱与执着。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7-9小题。

材料一:

汉字是历史的活化石。

人们通过一个个静态的汉字不断破译着千年的历史密码,步入动态的历史文化圈。

人们从数千年前造字者的逻辑里发现当下生活的相似面貌,并就此形成中华文明的自我延续性。

中日韩三国同属汉字文化圈。

在数千年的汉字文化历史长河中,通过汉字沟通交流,构筑了深厚的东亚文化底蕴。

中日韩三国合作秘书处副秘书长韩梅说,首部中日韩公用汉字词典已完成词条确认和释义整合,这将促进汉字发展,加深三国相互理解。

其实,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载体,在历史上曾传播到东亚许多邻国,形成汉字文化圈。

在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对汉字产生浓厚兴趣,中国也积极地把汉字介绍给世界。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户思社说。

汉字正逐渐成为促进中外民间友好交流的使者。

(摘编自《汉字之美抒写文化自信》,2017年9月20日新华网)

材料二:

汉字起源于模仿自然、图画纪事、表情达意的需要,并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符号系统,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国各地乡音不同,但书面语言相同,这有效促进了不同地域思想文化交流和国家政令畅通。

汉字的相对稳定,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创新作出了独特贡献。

汉字具有象形与表意的特点,在表达人文精神以及人与物关系方面简明扼要。

即使时过境迁,后来者在阅读古籍时同样可以由文辞而把握其智慧,将积累的优秀文明成果一代一代传承下来。

(摘编自《文化自信的深厚历史底蕴》,2016年9月2日人民日报)

材料三:

最近,浙江卫视《汉字风云会》在众多娱乐节目中脱颖而出,位列卫视综艺节目度排行前茅,受到很多老师、家长和学生的。

《汉字风云会》的选手以小学五年级左右的孩子为主,所涉内容大多是常用字词。

这些并不冷僻的字词成年人也容易弄错,因此很有普及价值。

节目聚焦低年龄萌娃、覆盖全家庭范围的收视体。

饭后,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收看节目,学习汉字,是很温馨的预设场景。

普及汉字的正确写法,让人们在一笔一画中抚摸汉字的体温,把汉字写得方方正正,既是保证汉字书写规范的现实需求,也是捍卫汉字文化纯粹性的重大问题。

(摘编自《在一笔一画中抚摸汉字的体温》,2017年8月6日光明日报)

材料四:

电子设备在较大范围内长时间使用,手写汉字场景不断减少,直接导致汉字渐渐疏于书写练习;同时,在使用电子设备时,拼音输入法应用较多,对字形识记产生较大负面影响。

当问及忘字错字的原因,最多可选3项的情况下,认为原因是日常书写较少、疏于练习的占82.4%,长期使用电脑等的占52.0%。

人们对提笔忘字现象有着不同的态度。

对提笔忘字现象有关观点的态度

关于提笔忘字的观点表述

同意

不同意

不清楚

汉字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和智慧

92.2%

3.9%

3.9%

提笔忘字应引起高度重视

86.3%

7.8%

5.9%

提笔忘字不利于汉字的传承与使用

65.7%

22.5%

11.8%

提笔忘字对文化传承没有影响

13.7%

73.5%

12.8%

汉字结构复杂、书写困难

24.5%

68.6%

6.9%

提笔忘字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

37.2%

51.0%

11.8%

(摘编自《书写中国汉字

延续中华文脉——提笔忘字现象应引起高度重视》)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无论历史上还是当下,汉字都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在东亚自然而然形成了汉字文化圈,这无疑加深了中外文化交流。

B.

多元化的需要促进汉字的形成和发展,汉字在发展过程中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有利于优秀文明成果代代相传。

C.

如今提笔忘字现象屡屡发生,直接原因是使用电子设备时应用拼音输入法较多,而应用五笔输入法较少。

D.

根据相关调查统计,可知人们已充分意识到提笔忘字对汉字推广和文化传承均有负面影响,因此提笔忘字引起社会高度重视。

E.

捍卫汉字的文化纯粹性有一定的难度,但人们并不大认同汉字书写困难,而认为提笔忘字是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结果。

9.

如何通过汉字来树立我国文化自信?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7.

C8.

BD

9.

(1)积极向国外介绍汉字,促进不同地域思想文化交流,扩大汉字的国际影响力。

(2)探究汉字的历史渊源,挖掘汉字的文化价值。

(3)普及汉字的正确写法,保证汉字书写规范。

(或者,加强日常书写,减少提笔忘字现象)

【解析】

7.

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C浙江卫视《汉字风云会》的观众定位并非是小学五年级左右的孩子,而是低年龄萌娃,节目选手主要是小学五年级左右的孩子。

点睛:

新闻材料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的是对文意理解的考查,考生要注意选项中常见的错误有曲解文意、枉加推断、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问题,考生要结合对文意的理解准确判断选项中的表述是否正确。

9.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筛选概括,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文本,结合对题干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答案,根据理解可以作答为,从材料一中国际交流,从材料二中的历史渊源,从材料三的书写规范。

从以上三个角度作答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种谊字寿翁。

熙宁中,兄古入对,神宗问其家世,命谊以官。

从高遵裕复洮、岷,又平山后羌,至熙河副将。

使青唐,董毡遣鬼章迎候境上,取道故为回枉,以夸险远。

谊固习其地里诮之曰尔跳梁坎井间谓我不知远近邪命趋便道鬼章怒胁以兵谊声气不动卒改涂外为路都监。

自兰州渡河讨贼,斩首六百,累西京使。

元祐初,知岷州。

鬼章诱杀景思立,后益自矜,大有窥故土之心,使其子诣宗哥请益兵入寇,且结属羌为内应。

谊刺得其情,上疏请除之。

诏遣游师雄就商利害,遂与姚兕合兵出讨。

羌迎战,击走之,追奔至洮州。

谊亟进攻,晨雾蔽野,跬步不可辨。

谊曰:

吾军远来,彼固不知厚薄,乘此可一鼓而下也。

遂亲鼓之。

有顷,雾霁,先登者已得城,鬼章就执。

谊戏问之曰:

别后安否?

不能对,徐谓人曰:

我生恶种谊,今日果为所擒。

天不使我复有故土,命也。

遂俘以归。

拜西上阁门使、康州刺史,徙知鄜州。

夏人犯延安,赵禼使谊统诸将。

敌闻谊至,皆溃去。

延安人谓:

得谊,胜精兵二十万。

进熙河钤辖、知兰州。

兰州与通远皆绝塞,中间保障不相接,腴田多弃不耕,谊请城于李诺平以扼冲要。

会迁东上阁门使、保州团练使,卒,年五十五。

谊倜傥有气节,喜读书。

莅军整严,令一下,死不敢避;遇敌,度不胜不出,故每战未尝负败。

岷羌酋包顺、包诚恃功骄恣,前守务姑息,谊至,厚待之。

适有小过,叱下吏,将置法,顺、诚叩头伏罪,愿效命以赎。

乃使输金出之,羌畏惕。

及洮州之役,二人功最多。

(节选自《宋史·种谊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谊固习/其地里诮之曰/尔跳梁坎井间/谓我不知远近邪/命趋便道/鬼章怒胁/以兵/谊声气不动/卒改涂/

B.

谊固习/其地里诮之曰/尔跳梁坎井间/谓我不知远近邪/命趋便道/鬼章怒/胁以兵/谊声气不动/卒改涂/

C.

谊固习其地里/诮之曰/尔跳梁坎井间/谓我不知远近邪/命趋便道/鬼章怒胁/以兵/谊声气不动/卒改涂/

D.

谊固习其地里/诮之曰/尔跳梁坎井间/谓我不知远近邪/命趋便道/鬼章怒/胁以兵/谊声气不动/卒改涂/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古代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

B.

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是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如熙宁、元祐等。

C.

夏人中的夏是指北宋时的西夏,是由党项人在中国西北部建立的一个政权。

D.

知兰州中的知指主管,即管理相关事务,这里强调担任兰州的行政长官。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种谊幸得授官,连获战功。

兄长种古入见皇帝,神宗问种家家世,后授种谊官职。

种谊随高遵裕收复洮州、岷州,又平定山后羌人,官至熙河副将。

B.

种谊刺探敌情,上疏除敌。

鬼章诱杀景思立,并到宗哥处请求增兵入侵,且勾结投降归附的羌人为内应。

种谊刺探到情况,上疏请求除掉鬼章。

C.

种谊威震敌胆,为民赞誉。

敌人进犯延安,种谊受命统领诸将,当敌人听到种谊来到延安,敌军溃败。

延安百姓赞誉种谊的重要性胜过精兵二十万。

D.

种谊治军有方,屡战屡胜。

种谊治军严正,只要上级军令一下,即使是死他也不逃避;遇到敌人,一往无前,振奋士气,所以每次战斗从未失败。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军远来,彼固不知厚薄,乘此可一鼓而下也。

(2)适有小过,叱下吏,将置法,顺、诚叩头伏罪,愿效命以赎。

【答案】10.

D11.

A12.

D

13.

(1)我军远来,敌人本来不知道实力的强弱,我军趁这大雾可以一鼓攻下。

(2)他们刚好有小过失,种谊叱令下放交给吏员治罪,将依法惩处他。

包顺、包诚磕头认罪,情愿效命来赎罪。

【解析】

10.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断句,考生要注意理解画线句子的文意,谊固习其地里的意思是种谊本来熟悉那里的地理,代表着一句话的结束,这里要停顿;而鬼章怒的意思是鬼章发怒,是一个完整的单句,这里要停顿,接着胁以兵的意思是用兵器威胁他后面要停顿。

11.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

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

A字是成年时才取的,名不是。

据王力编写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图典》所言,旧说上古婴儿出生三月后由父亲命名。

1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D遇到敌人,一往无前错误,原文是遇敌,度不胜不出,故每战未尝负败,意思是遇到敌人,估量打不胜就不出战,所以每次战斗从未失败。

所以种谊在临敌时是有考虑估量的,而不是任何情况都一往无前。

13.

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

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

(1)固:

本来,原本。

厚薄:

强弱,大小,优劣等。

下:

攻下,战胜,打败,攻破,攻克等。

(2)适:

刚好,恰好,恰逢。

下:

下放,移交,下交等。

置法:

依法惩处。

伏罪:

认罪,服罪,领罪等。

点睛:

翻译句子的具体方法是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补,就是增补。

变单音词为双音词,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调。

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参考译文:

种谊字寿翁。

熙宁年间,兄长种古入见皇帝,神宗问他的家世,授予种谊官职。

种谊跟随高遵裕收复洮州、岷州,又平定山后羌族人,官至熙河副将。

种谊出使青唐,董毡派鬼章在边界上迎候,鬼章故意取道曲折,来显示他们道路的险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