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天津市红桥区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501230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3.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天津市红桥区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届天津市红桥区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届天津市红桥区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届天津市红桥区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届天津市红桥区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届天津市红桥区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届天津市红桥区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届天津市红桥区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届天津市红桥区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届天津市红桥区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届天津市红桥区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届天津市红桥区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届天津市红桥区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届天津市红桥区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届天津市红桥区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天津市红桥区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届天津市红桥区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天津市红桥区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天津市红桥区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届天津市红桥区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高三语文

第Ⅰ卷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Ⅰ卷1至6页,第Ⅱ卷7至10页。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填写在答题纸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

用条形码。

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考试结束后,

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12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当童真与诗意相遇,诗歌有了童话色彩,既隽(juàn)永,又可爱。

这种返璞(pú)归真的呼唤,并不意味着而立之年还得重回摇篮,而要常怀有一颗天真无邪的心。

B.人们认识到,开放才是必由之路,封闭只能会窒(zhì)息生机,以临为壑(hè),画地为牢,只会错失机遇,损人不利已;同周共济,相向而行,才能携手共赢。

C.城市内涝,要探索加快湿地修复;园林绿化,要考虑本地植被不受外来植被蚕

(cán)食;空间规划,要合理规划人的空间,也要为鱼类、鸟类留好栖(xī)息地。

D.它的好看,不是惊鸿一瞥(piě),也不是富贵斗艳,它的好看是淡淡的,如大地的篱笆、乡村的炊烟,默默地、自然地,自有生动摇曳(yè)之美。

2.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进行“厕所革命”,一方面是由于当今的中国城市,厕所的数量、分布以及人性化设施远不能满足人们增长的需求;另一方面,今天的冲水马桶,尽管是人类文明的标志物之一,但导致水资源浪费、管网建设投入巨大、污水处理成本高。

面对新世纪一系列城市问题,“厕所革命”。

A.日益习非成是势不可挡

B.日趋习非成是势在必行

C.日益习以为常势在必行

D.日趋习以为常势不可挡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观,推进和挖掘环境治理工作,建设山清水秀的美丽家园。

B.决议指出,大会承担着谋划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C.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推出七期特别节目,目的就是为了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增强他们自救自护的法律意识和能力。

D.10月24日,当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党的十九大在举世瞩目中胜利闭幕,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社会主义中国都已然站上了新的历史起点。

4.下面所列名著与信息,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

《论语》

语录体

“四书”之一

“礼”的思想统率了全书

巧言令色,鲜矣仁

B.

《三国演义》

章回体

第一才子书

彰显了“拥刘反曹”倾向

张飞过五关斩六将

C.

《雷雨》

话剧

侍萍

曹禺发泄被抑压的愤懑

人物语言多有潜台词

D.

《老人与海》

自传体

海明威

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肯定人的进取精神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7题。

文化自信:

本质属性与力量之源

冯鹏志

在5000多年的沧桑岁月中,中华民族共同经历非凡奋斗、共同创造美好家园、共同培育民族精神、共同坚守理想信念,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建构出独特高标的精神气质,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始终把中华民族和各族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正是我们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脉。

在人类历史进程中,任何一个民族的道路和命运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顺境中从容淡定、在逆境中奋进崛起,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在漫长历史中确立起来的包括理念自信、道德自信、人文自信等在内的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维系了我们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多元一体、天下一家的历史命脉。

理念自信,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性格禀赋、文化心性,开拓了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和心灵空间;道德自信,维系了中华民族千百年的团结统一、泱泱大国的伦理秩序和中华儿女的共同情感;人文自信,激发了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活力,创造了中华民族生活世界的丰富性多样性独特性,在人类文明史上矗立起卓越而独特的中国传统和中华格局。

文化自信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

中华民族从远古走来,在世界的东方生息繁衍、超越突破、融合交流、开放发展,积淀并升华出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独特的精神标识、丰厚的精神滋养和崇高的天地境界。

理念自信,塑造出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天下理念、大同追求和知行观念;道德自信,塑造出中华民族刚毅朗健的担当意识、爱国情怀、优良品格和荣辱观念;人文自信,塑造出中华民族仁恕宽厚的为人之道、处世方法、理想抱负、进取精神、教化观念、博大胸怀和生活理念。

文化自信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为我们今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昂扬而现实地展现中国的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和社会主义大国形象,提供了最根本的精神支撑。

文化自信建构了中国方案的文明气度。

“中国特色”文化自信,不论是体现为中国道路的深化扩展和坚持完善,还是体现为中国方案的实践推进和意义呈现,其所坚守和强调的始终都是不同文明、不同发展道路之间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其所瞩望和践行的始终都是在对话学习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在共存共赢中美美与共。

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展开和实现,以中国方案为重要内容和表征的“中国特色”及其文化自信,必将在21世纪结出更加丰硕的实践成果,绽放出更加璀璨的中国光焰。

(节选自2017年7月12日《学习时报》)

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具有独特高标精神气质的中华文化自信,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B.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维系我们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多元一体、天下一家的历史命脉。

C.文化自信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为我们新时代中国之崛起提供了最根本的精神支撑。

D.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在21世纪结出了更加丰硕的实践成果,绽放出更加璀璨的中国光焰。

6.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阐述了中华文化自信及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脉、精神气质和文明气度的关系。

B.文章第二段采用总分式的结构阐述了文化自信是如何维系着中华民族历史命脉的。

C.文章三、四两段从理论上深刻阐述了文化自信对于精神气质和文明气度的重要性。

D.文章先总论什么是“中华文化自信”,再分论“中华文化自信”的作用,条理清楚。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论何时,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始终把中华民族和各民族人民紧紧地凝聚在一起。

B.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是在漫长历史中确立形成的理念自信、道德自信、人文自信等。

C.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包括最深层的精神追求、独特的精神标识、丰厚的精神滋养。

D.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以中国方案为重要内容和表征的文化自信。

 

三、(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有晋徵士浔阳陶渊明,南岳之幽居者也,弱不好弄,长实素心,学非称师,文取旨达。

在众不失其寡,处言愈见其默。

少而贫病,居无仆妾。

井臼弗任,藜菽不给。

母老子幼,就养勤匮。

远惟田生致亲

之议,追悟毛子捧檄②之怀。

初辞州府三命,后为彭泽令,道不偶物,弃官从好。

遂乃解体世纷,结志区外,定迹深栖,于是乎远。

灌畦鬻蔬,为供鱼菽之祭;织絇纬萧,以充粮粒之费。

心好异书,性乐酒德,简弃烦促,就成省旷。

殆所谓国爵屏贵,家人忘贫者与?

有诏征为著作郎,称疾不到。

春秋若干,元嘉四年月日,卒于浔阳县之某里。

近识伤悼,远士伤情,冥默福应,呜呼淑贞。

(节选自《陶徵士诔》东晋·颜延之)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当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

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

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

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

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

渊明若先醉,便语客:

“我醉欲眠,卿可去!

”其真率如此。

(节选自《昭明文选·陶渊明传》南朝梁·萧统)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

“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

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

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

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

子为我志之。

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

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渊明临终,疏告俨等:

‘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

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

’渊明此语,盖实录也。

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节选自《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北宋·苏辙)

【注】:

①田生致亲:

田过,战国时期齐国人,他认为父母比君王更重要,给君王效力是为了获得俸禄来奉养自己的父母。

②毛子捧檄:

庐江毛义,家贫,以孝称。

官府征为守令,捧檄而喜;及母死,去官归家,屡辞征召。

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不好弄弄:

嬉戏

B.井臼弗任臼:

舂米

C.忽值弘送酒至值:

适逢

D.与物多忤忤:

对视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于是乎远/郁乎苍苍

B.日造渊明饮焉/于是余有叹焉

C.子为我志之/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D.然其诗质而实绮/蟹六跪而二螯

1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檄,原是文书载体名称,指用比较长的竹木简,来书写晓谕或呈报的文书。

B.诏,先秦时代指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

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C.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多以登高、赏菊、插茱萸等活动作为庆祝方式。

D.追和,根据古人所写某首诗或词的原韵或诗意写成的诗或词,被称为和诗。

1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

B.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

C.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

D.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

12.对上面三段文言文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徵士诔》一段,概括了陶渊明做官的原因、辞官的理由及辞官之后的生活,字里行间寄托了作者的悲悼之情。

B.《昭明文选·陶渊明传》一段,记载陶渊明虽不懂音律,却保存有一张无弦琴,客观地反映出陶渊明的附庸风雅。

C.《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一段,从苏轼给苏辙的信中可以看到,陶渊明在出仕和归隐之间的矛盾、愧疚的复杂情感。

D.三段文字出自三位不同时代的作者之手,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记述了陶渊明,但是共同表达出对陶渊明的赞美之情。

第II卷

注意事项:

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2.本卷共10小题,共114分。

四、(23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殆所谓国爵屏贵,家人忘贫者与?

(3分)

(2)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

(3分)

(3)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

(2分)

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9分)

春尽日天津桥醉吟偶呈李尹侍郎①

白居易【唐】

宿雨洗天津,无泥未有尘。

初晴迎早夏,落照送残春。

兴发诗随口,狂来酒寄身。

水边行嵬峨,桥上立逡巡。

疏傅②心情老,吴公③政化新。

三川

徒有主,风景属闲人。

【注】:

李尹侍郎,即李绅,新任河南尹。

②疏傅:

西汉疏广、疏受叔侄在任太子太傅、少傅时,称病引退后,用皇帝赐给的金银在家乡广设学馆,从不收取学子分文。

③吴公:

汉孝文帝时的河南太守,他能行善政,号称天下第一。

三川:

指洛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诗人欣赏着天津桥周围的景致,兴致来了就随口吟诗表达感受,心情澎湃就以饮酒来抒发情绪。

B.诗人在天津桥上时而伫立远眺,时而徘徊流连,水边巍峨耸立的高山好像和他在一起向前行走。

C.诗人分别使用“疏傅”和“吴公”的典故,将个人际遇和对李绅突出政绩的称赞巧妙表达出来。

D.这首诗描写了春夏交际天津桥的美景,对仗工整,通过衬托、用典等手法使作品更富有表现力。

(2)本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分)

(3)作者在“三川徒有主,风景属闲人”句中,表达了哪些情感?

(3分)

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

人立于世,最难得的是能不忘初心。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①”,陶渊明循己天性,不忘初心,终享舒展畅意人生;《荆轲刺秦王》“②,终已不顾”,荆轲一往无前,不忘初心,得以青史留名毅然佳话;《梦游天姥吟留别》“③,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蔑视权贵,不忘初心,释放自由洒脱傲然性情;《夜归鹿门歌》“岩扉松径长寂寥,④”,孟浩然不忘初心,仰慕先贤,诠释隐居高士形象;《陈情表》“臣欲奉诏奔驰,⑤;欲苟顺私情,⑥”,李密不忘初心,辞官奉亲,演绎人间挚爱真情。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说“冬”

富丽

四季更迭,岁月流转,在经历了春的烂漫、夏的热烈、秋的浓情之后,我们又将迎来冬的凛冽。

“春花秋月杜鹃夏,冬雪皑皑寒意加。

”冬的意象之于我们,总是伴随着白雪、严寒。

然而,“冬”字最初的含义,却跟冬天并无关联。

“冬”在甲骨文中写成等形状,像是在丝线或绳索的两头各打一个结,表示两个端点。

因此,文字学家们普遍认为,“冬”最初表示终结、终了等意思。

例如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

“飘风不冬朝,暴雨不冬日。

”大意是说,暴风不会持续一早上,暴雨不会持续一整天。

在这里,“冬”表示的就是终了、贯穿始终的意思。

顺便插一句,在绳索上打结这种做法跟远古时代的结绳记事有关。

据《周易·系辞下》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在文字产生以前,“结绳”是人们用以计数或者记录重大事件的一种原始方法。

不只在中国,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都曾使用过类似的方法。

而在汉字中,除了“冬”以外,十、廿、卅等字很可能也都保留了结绳记事的印记。

比如说“十”,有一种观点认为,它最初就是用在绳子上打一个结的方式表示数字“十”。

“冬”字本来的意思是终结、终了,而冬季是一年四季中的最后一个季节,也是一年的末尾,因此,当四季的概念产生以后,“冬”这个字形就被用来表示“冬季”了。

许慎《说文解字》中所言“冬,四时尽也”,显然针对的是“冬”作为季节名称的用法,而非它的最初含义,这一点值得注意。

“冬”被用作季节名称之后,人们在原字形上添加“糸”构成“终”字,以表示“终结”的意思。

正因为如此,在有的版本的《老子》中,“飘风不冬朝,暴雨不冬日”中的“冬”被直接写成了“终”。

当“冬季”成为“冬”的基本含义之后,其字形也沿着这一脉络继续发展。

“冬”的金文形体中增加了“日”,像是“日”被覆盖住了,意味着阳光不太温暖,借以强化“冬”的含义。

而“冬”的小篆字形,则去掉了“日”,在下面增加了

是“冰”的早期写法。

水凝结成冰是冬季的特征之一,在字形中加“冰”显然是为了进一步强化“冬”的季节特征。

再往后发展,楷书字形“冬”下面的两个点儿就是由“冰”演化而来的。

“冬”的字形虽然经历了一个多变且有趣的发展过程,然而,不得不说,它的意思和用法却如同北方冬季的景色一样单一。

随着它作为拟声词表示击鼓或敲门等声音的用法被“咚”所取代,现在的“冬”基本上只保留了“冬季”这样一个单纯的含义。

不过,从我国古代诗文来看,人们对冬季的认识和看法却并不单一,因而有了从不同角度对冬天的称说方式。

古人把冬季的三个月,即孟冬、仲冬、季冬合称“三冬”。

因此,“三冬”常常被用作冬天的代称。

例如杜甫曾在《遣兴五首》中用“蛰龙三冬卧,老鹤万里心”抒发自己老当益壮的豪情壮志。

冬日里天地间一片清寒的景象,因此,冬天又有“清冬”之称。

唐代王维在《赠从弟司库员外絿》一诗中所写“清冬见远山,积雪凝苍翠”,是在积雪覆盖的冬日远山中,看到了润泽和勃勃生机。

如果说,“三冬”“清冬”还能让人一眼看出跟冬天在意义上的关联的话,那么,“北陆”一词就不那么直观了。

“北陆”原本指的是太阳在冬天的方位,后来被用来代指冬天。

例如唐代王季则《鱼上冰》:

“北陆收寒尽,东风解冻初。

”冬寒将尽,冰雪开始消融,自然界孕育着生机。

除此之外,冬天还有九冬、玄序、岁余等诸多别称。

通过古人描写冬天的诗句我们可以看出,在人们的认识中,冬季的严寒固然使生存环境变得恶劣,但同时也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提供了养精蓄锐、蓄势待发的条件和时机。

英国诗人雪莱的著名诗句“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在我国广为人知。

诗人以季节作喻,提醒在黑暗和困境中奋斗的人们要对美好的未来抱有希望。

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早于雪莱一千多年,唐代吕温就曾在《孟冬蒲津关河亭作》一诗中写道:

“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

”只有经历了严酷的冬天,才能迎来春光明媚,这是人类千百年来体悟出来的自然之道和处世哲学。

唯有不惧挫折,不屈不挠,勇往直前,才能到达梦想的彼岸。

(选自《月读》2017年第11期)

附录:

“冬”字的字形演变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由冬给我们的直观印象入手引出“冬”最初意义的话题,既婉转又紧扣标题。

B.作者两次引用《老子》中的相同句子,是为说明“冬”由最初意义到今义的变化。

C.作者善用联想手法,由“冬”的最初意义想到“十、廿、卅”等字,增强文化色彩。

D.文章引述雪菜和吕温诗句为“说‘冬’”话题的结语,有暗示、升华主题的作用。

17.“冬”最初的意思和它后来的意思,二者间的相似性特点是什么?

“冬”字意义演变过程属于汉字六书中的哪一种?

请简要分析这一过程。

(5分)

18.请根据文意说明,“冬”的字形所经历的发展过程是怎样“多变且有趣的”?

“冬”的意思和用法却“如同北方冬季的景色一样单一”的原因是什么?

(7分)

19.文章多处引述我国古代诗人的诗句,请分类概括他们各自对“冬”的感受。

作者这样构思体现了怎样的匠心?

(6分)

六、(10分)

20.你所在的班级实行小组管理机制,你所在小组以“群星”命名。

请你写个说明,在组名展示环节,代表本组成员向其他小组介绍“群星”组名的由来和含意。

要求:

内容连贯,语言得体,篇幅不少于50字。

(4分)

21.阅读下面陆游晚年居家山阴时作的一首小诗,根据诗意展开想象,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画面,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

(6分)

柳桥晚眺

陆游【南宋】

小浦闻鱼跃,横林待鹤归。

闲云不成雨,故傍碧山飞。

七、(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在某理工大学的校园里,一群热爱种植的大学生想做有文化的“花农”,于是,他们引入《诗经》文化,在田野中栽种了近百种花卉。

对于这群学生“自由成长”的行为,有人认为,大学时光那么宝贵,理应花在汲取知识营养、增加实践阅历上,而不是浪费在花花草草上。

相反,有人认为大学生活本该多姿多彩,自由成长,才能让学生发现一个更好的自己。

作为高中生的你,对诸如此类“自由成长”的行为,有怎样的感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观点和看法。

要求:

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高三“一模”答案(190328)

1.A2.C3.D4.C

5.B6.D7.C

8.D9.C10.A11.B12.B

13.

(1)这不是所谓拥有国家的爵位,却摒除名利之心,以至于感染家人都忘却了贫寒吧?

(2)来拜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

(3)但是我对于渊明,哪里只是喜爱他的诗呢?

14.

(1)B

(2)(作者站在天津桥上),经夜的雨,将天津桥洗刷得干干净净,没有了泥土和灰尘。

雨后初晴,太阳升起,迎接早夏的到来;夕阳西下,惜别最后的春意。

(3)对友人治理洛阳,政绩突出的钦佩赞许。

对自己吟诗饮酒,生活悠闲的满足愉悦。

面对眼前好风景,作者感到难言的落寞。

15.

①性本爱丘山②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③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④惟有幽人自来去

⑤则刘病日笃⑥则告诉不许

16.B

17.

第一问,都是事物的终了和最终阶段。

第二问,假借。

“冬”由丝线或绳索两端打结表示终了之意,后被假借为最后一个季节“冬季”之意,再表示“终了”之意时就在左半边加“系”变成另外一个新字“终”来表示它最初的意义。

18.

第一问:

最初是丝线或绳子两头各打一个结的形状,后变成在原字形下加一个“日”字,接着又变成在原字形下加“冰”字的最初写法,最后演变成今天的“冬”字形。

第二问:

“冬”最初的终了、贯穿始终之意被借走,以及后来拟声词的意思被“咚”取代,只保留了“冬季”那种清冷、严寒色调的意思。

19.

第一问:

引用杜甫、王维的诗句,表明冬季严寒生存环境光劣,烘托了人物,渲染了诗境;引用吕温的诗句,表明冬季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提供了养精蓄锐、蓄势待发的条件和时机,表达了不用不挠、勇往直前的主旨。

第二问:

他们对冬有不同的感受,作者用他们的感受表现所有人对冬的感受,起到以小见大的写作效果,同时也暗扣说“冬”的话题,表达作者对冬的独特感受。

20.略。

21.略。

22.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