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下册 爬山虎的脚1教案 北京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504713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3.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语文下册 爬山虎的脚1教案 北京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三年级语文下册 爬山虎的脚1教案 北京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三年级语文下册 爬山虎的脚1教案 北京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三年级语文下册 爬山虎的脚1教案 北京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三年级语文下册 爬山虎的脚1教案 北京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三年级语文下册 爬山虎的脚1教案 北京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三年级语文下册 爬山虎的脚1教案 北京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三年级语文下册 爬山虎的脚1教案 北京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三年级语文下册 爬山虎的脚1教案 北京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三年级语文下册 爬山虎的脚1教案 北京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三年级语文下册 爬山虎的脚1教案 北京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三年级语文下册 爬山虎的脚1教案 北京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三年级语文下册 爬山虎的脚1教案 北京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三年级语文下册 爬山虎的脚1教案 北京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三年级语文下册 爬山虎的脚1教案 北京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语文下册 爬山虎的脚1教案 北京版.docx

《三年级语文下册 爬山虎的脚1教案 北京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语文下册 爬山虎的脚1教案 北京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年级语文下册 爬山虎的脚1教案 北京版.docx

三年级语文下册爬山虎的脚1教案北京版

2019-2020年三年级语文下册爬山虎的脚1教案北京版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观察的仔细及用词的准确,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2.了解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什么样子,产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及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以及爬山虎的脚与叶的关系。

教学媒体:

课件演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

(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

(葡萄)

(答不出来,出示图片)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

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爬的植物。

爬山虎呢,(板书:

爬山虎)也是一种攀爬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

(生:

因为它有脚。

)(板书:

的脚)

3.对课题质疑。

看了这样的题目也许你会问,爬山虎是一种动物吗?

不然,怎么会有脚呢?

爬山虎是一种植物,夏天到了,我们就能随处见到这样美丽的爬山虎,(课件展示图片)

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

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

他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爬山虎的脚。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爬山虎的脚》。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语的读音。

2.学习生字词语。

(1)出示生字词语:

嫩绿、舒服、均匀、紧贴、痕迹、逐渐、

句子中的生字:

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2)出示二类词语:

空隙、蜗牛、触角、蛟龙、枯萎、漾起波纹

3.再读课文。

问:

课文都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内容?

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读课文。

(1)问:

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呢?

课文哪个自然段介绍了爬山虎的生长环境?

师:

我们一起看看爬山虎,(出示爬山虎的图片)

追问:

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爬山虎很茂盛,很能爬)

(2)师:

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呢?

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读了有什么感受?

(美)

哪些地方写的美?

你喜欢哪句?

随着学生的意思,出示句子指导朗读理解句子意思: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就变成嫩绿的。

师:

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能从叶子的颜色区别叶子的生长时间)

新叶子和长大了的叶子除了颜色的不同,还有什么不同?

●新叶子很小,不大引人注意。

●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指名读句子。

师:

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过程中有什么变化?

(板书:

颜色:

嫩红——嫩绿)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让人看着非常舒服,还一顺儿朝下,均匀地铺在墙上,没有重叠,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师: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让人看着就非常舒服。

我们赶快来看一看吧!

(出示图片,体会叶子的颜色新鲜,排列整齐)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师:

想欣赏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样子吗?

(放视频)

随着视频老师说:

微风拂过爬山虎的叶子,荡起波纹,多好看啊!

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指名朗读)

(3)师:

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

(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4)小结:

课文第二自然段围绕叶子的特点写得非常具体,无论是叶子的颜色,还是静态、动态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总结。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写的《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

知道了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

叶圣陶爷爷通过深入细致的观察,把满

墙的爬山虎叶子写得很美。

那么,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呢?

课文第

二自然段向我们作了介绍,下面请同学们用课文里的话介绍一下爬山虎的叶子。

(让我们再一次重温一下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

根据背诵提示,谁来把第二自然段大声地背诵一遍?

(放课件:

学生齐背课文第二自然段)

(指名背诵,其他同学在底下小声地背诵。

2.师:

通过这一自然段的学习,我们知道叶圣陶爷爷通过爬山虎叶子生长变化,写出了爬山虎的叶子颜色鲜艳醒目,排列均匀,写出了叶子的美。

让我们欣赏到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板书:

赏“叶”)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字里行间渗透着爬山虎叶子的美丽,我们上节课赏了叶,(板书:

赏叶)

二、讲读第三自然段。

1.师: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内容。

看看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这个意思,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具体、写清楚的。

(板书:

观“脚”)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观脚(板书:

观脚)看看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这个意思,把内容写具体,写清楚地。

2.学生自读课文第3、4、5自然段。

学生自读课文第3自然段。

师提出:

边读边思考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是什么样子的?

颜色怎样?

师:

请同学们参照自学提示,边读边想:

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是什么样子的?

颜色怎样?

3.师: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

(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脚的样子像什么?

颜色是怎样的?

(指名说)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

找一找文中哪几句话能解答这3个问题?

课文是怎么写的?

(出示句子)

直接出示句子,指名读句子。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指名再读一读。

师问:

把爬山虎脚的样子比作什么?

(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

师:

像蜗牛触角一样的脚,让人一听就知道很细。

这么细的脚,叶圣陶爷爷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了什么?

(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观察十分细致。

师:

我们一起来画一画爬山虎的脚。

想一想,用什么颜色画?

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

什么样?

(展示学生画的画,简单的进行一下评价)

4.理解句子。

(1)再读读句子,从这几句话中你知道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吗?

如果学生说“长在茎上”,引导:

再读读,长在茎上的什么位置?

如果学生说“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就问:

跟叶柄长在一起吗?

出示:

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追问:

“茎上长叶柄的反面”是什么位置?

请看图片。

(出示图片)

(2)我们知道了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再来看看它长的样子?

如果学生说“像蜗牛的触角”,就问:

蜗牛的触角是什么形状的?

一起来看看。

(出示图片)

这样的触角像什么?

——如果学生说“像细丝”追问:

什么样子的细丝?

枝状的细丝什么样子?

像树杈似的,谁来画一画?

细丝肯定很细,可不像树杈一样直挺挺的,要有一些弯曲。

爬山虎的脚是枝状的细丝,像蜗牛的触角,这就是爬山虎的脚的形状。

出示:

枝状的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3)那颜色呢?

(出示:

嫩红)

(4)我们知道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反面,是枝状的细丝,像蜗牛的触

角,又是嫩红的。

下面我们一起来画一画爬山虎的脚。

发给学生一张简笔画,指让学生画出“脚”的位置。

展示,并做简单的评价。

(5)这就是爬山虎的脚,请你向同学们再来介绍一下爬山虎的脚。

出示句子,指名读句子。

三、讲读第四自然段。

1.师:

爬山虎有了这样奇特的脚,那他是怎么向上爬的呢?

课文的第几自然段写了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第四自然段)

2.学生自读(默读)第四自然段。

3.师:

谁能用书上的一句话概括的说一说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出示句子)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师:

“这样”指的是哪样呢?

爬山虎的“一脚”到底怎么爬的?

再读读第四自然段。

找出有关的句子。

4.学生再次自读第四自然段。

出示句子:

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指名再读句子)

理解爬山虎的爬墙方法。

师:

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

(指名演示)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

出示句子: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向上爬的。

问:

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换“一步一步”行吗?

为什么?

师:

人走起路,脚印可以很多,但只有两只脚,这叫“一步一步”走。

但爬山虎的脚是无数的,每长出一只脚,就巴住墙,不能再动了,再往上爬,就要再长出一只脚,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师:

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

你怎么知道的?

师: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

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5.师: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讲读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五、巩固练习。

1.出示,按课文内容填空。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这个意思,写了三个自然段。

先讲了_____;再讲_____;最后讲_____。

2.师:

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做了十分具体详细的介绍的,为什么要写它生长的地方和叶子的特点呢?

(叶子是为了烘托爬山虎脚的作用。

没有叶子提供营养,爬山虎的脚也不会长得好。

爬山虎的脚巴得牢,正是为了叶子的生长。

爬山虎的脚和叶子谁也离不开谁。

3.师:

爬山虎的叶子固然是绿得新鲜,引人注目,但它的脚却是不大会引起我们注意的。

但叶圣陶爷爷无论是写爬山虎的叶子,还是写它的脚,都是那么有条有理,叙述具体,这是什么原因呢?

(观察细致)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后指定的段落。

  2.小练笔:

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观察一种植物,按一定的顺序写

下来,注意观察植物的叶、茎、花、果等。

附送:

2019-2020年三年级语文下册爬山虎的脚1教案鲁教版

【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

《爬山虎的脚》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叶圣陶。

作者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本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学习作者进行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难点是体会作者是怎样把爬山虎爬墙的过程说明白的。

二、教学对象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中年级学生,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他们的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由于我班学生对爬山虎缺乏认识,对隐藏在叶子后面的爬山虎的脚更不了解。

多数学生第一次接触爬山虎,他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课堂上异常活跃,肯动脑筋,但缺乏深入、细致的观察,且大多数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弱于形象思维能力,语言表达滞后于直观感受。

所以本课我利用教学课件、实物演示等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来突破。

三、教学环境

通过信息技术与课文相整合的方法有效地改变了学生机械被动的接受状态。

利用声音、图像等媒体信息,达到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的目的。

培养学生的欣赏、观察和思维能力,对于解决课文的重难点,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发挥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本课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重点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一脚一脚爬上墙的。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言语表达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结合观察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一、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二、明白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爬山虎的叶子和脚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教法、学法设计】

  一、教法:

多媒体直观教学法。

教师利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景,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中,通过用画面再现情境,用导语创设情境,用朗读感受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从而让学生入境动情。

通过看(感性认识)动脑想(进行理性飞跃法发现问题)从而提出问题,以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利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解决问题,从而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二、学法:

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爬山虎

【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

创设情景,审美欣赏利用课件播放爬山虎叶子的颜色变化过程,体会作者观察仔细。

观看叶子图片,利用视频调动学生情感体验。

细致观察,建构新知借助课件观察爬山虎的脚及生长动态效果。

(教学重点)

形成评价,自我完善播放爬山虎爬墙过程的动画,明白没有触着墙的脚与触着墙的脚的不同变化。

(教学难点)

巩固练习,归纳总结巩固课文内容,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审美欣赏

1.一开始上课,我是这样说的:

“你们知道什么动物会爬墙?

那有没有会爬墙的植物呢?

它叫什么名,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出示课题)

2.通过让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利用课件演示爬山虎叶子的颜色变化,让学生体会作者观察多么仔细。

3.播放课文第二自然段描写有关爬山虎叶子的图片,理解“均匀”、“空隙”等词汇。

4.【课件展示】通过视频资料展示爬山虎的叶子,体会“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了波纹,好看得很。

”的动态艺术。

这时教师引导,如果是你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你会想什么呢?

{设计意图:

因为对于爬山虎叶子的颜色变化以及鲜嫩、茂盛。

满墙的叶子在微风的吹拂下漾起层层的波纹,这样一幅优美的情景,则是静止的插图和单纯的文字难以描述的。

所以我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欣赏、观察和思维能力。

学生就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到文中的美景,对作者的感情有了自己的体验。

朗读课文时,学生就能读出情感,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

5.说一说你所感受到的美,再读读课文,体会一下课文中语言文字的艺术表达。

 

(二)细致观察,建构新知

 过渡:

课文第二自然段围绕叶子的特点写得非常具体,无论是颜色,还是形状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那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把它写具体的。

(本环节主要是激活学生的思维,变“要我知”为“我要知”)。

1.利用实物观察爬山虎:

a.脚的位置;b.脚的形状;c.脚的颜色

2.学生汇报观察的结果。

3.【课件展示】借助课件让学生更进一步观察爬山虎的脚的生长部位、颜色、形状,通过朗读描写脚的句子,来想象爬山虎的脚生长的动态效果。

利用动画演示让学生对爬山虎的脚有更深刻的印象。

4.为什么作者一开始不知道爬山虎有脚,而今天却发现了,并且描述得那么准确呢?

文中哪个词能说明?

(注意)理解体会“注意”的意思?

5.在这一部分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抓住观察事物的方法。

一是因为细心观察(所以才能看见“叶尖一顺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

)二是连续观察(所以才会发现原先直的细丝,后来变弯了。

借机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设计意图:

通过这一段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能力及自主发现探索能力。

在学习爬山虎的脚的生长情况一段时,学生若不仔细读书,难以准确地弄清楚脚的位置和形状,利用多媒体的演示,使课文内容变得更加形象、直观。

既使学生牢固掌握课文内容,深化了对教材的认识,又有利于激发他们参与探究的兴趣。

为更好地理解爬山虎是怎样用脚爬的打下基础。

}

(三)形成评价,自我完善

1.学习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朗读并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

2.划出描写爬山虎的脚爬墙的动词(触\变\巴\拉\弯\贴)。

相互交流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3.利用【播放爬山虎爬的动画】让学生完整地观看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爬山虎的脚先是“触”着墙,并由直变“弯”,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设计意图:

通过演示,加上老师适当的引导和讲解。

学生明白:

爬山虎并不像其它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一只新脚,学生就能非常清楚地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的,本课的重点、难点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迎刃而解了。

}

{这个简略的教学方案强调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将抽象的不易观察到的爬山虎脚的爬墙过程用多媒体演示,可以从微观上对爬山虎的爬墙过程建立准确的认知,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事物的印象,并在创设生动的语言环境中,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4.过渡: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会怎么样呢?

      

5.请同学来谈谈采爬山虎时的感觉。

6.【播放课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汇报读后的收获。

(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

7.利用视频让学生明白触着墙的脚是非常牢固。

理解“……要是……休想……”的意思。

8.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体会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

(四)巩固练习,归纳总结

1.出示练习,按课文内容填空。

2.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

结合平日实际谈谈从中能受到什么启发?

  爬山虎的脚长_____的地方,反面伸出______。

每根细丝像_______。

细丝的颜色是_____。

触着墙的时候,细丝头上就变成______,颜色也逐渐变成______。

它的脚_______在墙上相当牢固。

作者是从_______和_______两个方面来介绍爬山虎的脚的。

{设计意图:

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练习,巩固本课教学成果,加深对课文重点部分的理解。

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围绕一个意思写具体的方法,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留心和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后指定的段落。

2.小练笔:

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观察一种植物,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注意观察植物的叶、茎、花、果等。

{设计意图:

巩固课文重点内容,培养学生默记课文的能力,读写结合,把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于实际。

}

 

(六)板书设计:

 

            

爬      位置:

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   特点 形状:

像……像……(细丝)

虎      颜色:

嫩红(灰色)

脚   爬  触→巴→拉、贴(牢固)

(七)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的教学我采用信息技术与课文相整合,通过动画向同学们展示了爬山虎的叶子从嫩红到嫩绿以及脚的生长过程爬墙过程,渲染了课堂气氛。

将抽象的事物,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变得鲜活、直观,同学们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看见同学们个个学习劲头高涨,让我感受到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优势。

附:

信息技术与课文整合意图

  爬山虎虽然是一种藤本植物,但学生由于缺少观察并不了解,我利用实物、信息技术将抽象的文本转化为直观形象的图片、视频,并辅以音乐和语音情境,形成一种立体学习空间,从而创设了生动的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效率。

由于作者深入、细致地观察,描绘了“一墙美丽的爬山虎”,在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品味爬山虎叶子的美丽之后,为了进一步激发情感,在动画音乐声中边请学生欣赏爬山虎爬满山坡、墙头、岩石的情景,边请学生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读,使形象与情感融合,获得美的熏陶。

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以及它是怎么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我让学生在实物观察的基础上,再适时机地出示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和它向上爬的过程的课件,这些形象直观的画面,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难点,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通过课件展示美丽的爬山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家乡的热爱。

同时,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突破难点,在读懂内容基础上,进行相应写的训练,使课文中的观察和写作知识实现迁移,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