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是名词解释大全.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506179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建筑是名词解释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国建筑是名词解释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国建筑是名词解释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国建筑是名词解释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国建筑是名词解释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中国建筑是名词解释大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中国建筑是名词解释大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中国建筑是名词解释大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中国建筑是名词解释大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中国建筑是名词解释大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中国建筑是名词解释大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中国建筑是名词解释大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中国建筑是名词解释大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中国建筑是名词解释大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中国建筑是名词解释大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中国建筑是名词解释大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中国建筑是名词解释大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中国建筑是名词解释大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建筑是名词解释大全.docx

《中国建筑是名词解释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建筑是名词解释大全.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建筑是名词解释大全.docx

中国建筑是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建筑是名词解释大全!

1.中国木构架体系形成于汉代,成熟于唐代,宋代在成熟化的基础上精致化,明清则达到高度成熟阶段。

2.副阶:

宋称,殿阁等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形成重檐屋顶),称为副阶。

3.间:

四柱之间的空间或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一般指第二种),若两排柱子很近,则其中间部分称之为出廊

(周围廊,前后廊,前出廊,不出廊四种)。

4.卷杀:

对木构件曲线轮廓的一种加工方法。

5.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

在官式建筑的构筑形制上,区分为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

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组群的主要、次要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

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要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低等次建筑.小式建筑不用斗拱。

1间架:

大式建筑开间可到九间,特例用到11间,通进深可到11架,特例到13架。

小式建筑开间只能做到三五间,通进深不多于7架,一般以3,4,5架居多。

2出廊:

大式建筑可用各种出廊方式,而小式建筑只能用到前后廊,不许做周围廊。

3屋顶:

大式建筑可以用各种屋顶形式和琉璃瓦件.小式建筑只能用硬山,悬山及其卷棚做法,不许用庑殿

歇山,不许做重檐,不许用筒瓦和琉璃瓦件。

4大木构件:

大式建筑可以用斗拱,也可以不用。

小式建筑不许用斗拱。

在梁架构件中,大式建筑增添了飞

椽,随梁枋,角脊,伏脊木等构件。

6.脊木:

被脊固定于脊桁上,截面为六角形,在伏脊木两侧朝下的斜面上开椽窝以插脑椽.伏脊木仅在明清才出现的(唐宋时期没有),且仅用于大式建筑中。

7.角吻:

重檐建筑的下檐槫(音团tuan)脊或屋顶转角处的装饰兽。

8.螭首:

①传说中的怪兽,用于建筑屋顶的装饰,是套兽采用的主要形式。

2古代彝器,碑额,庭柱,殿阶上及印章上的螭龙头像。

9.<<考工记>>(战国):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一般解释为:

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居民区。

朝廷宫室市场占地一百亩。

(涂,道路.一夫,一百亩)

(注意,这是<<考工记>>中记载的都城制度,左祖右社,人面朝南时,左东右西。

10.经幢:

1刻有佛的名字或经咒的石柱子,柱身多为六角形或圆形。

(现代汉语词典)

2在八角形的石柱上刻经文(陀罗尼经),用以宣扬佛法的纪念性建筑物。

始见于唐,到宋辽时颇有发展,

以后又少见。

一般由基座,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

(中建史)

11.覆盆:

柱础的露明部分加工成外凸的束线线脚,如盆覆盖。

12.垂带踏跺:

高等级建筑的台阶做法,其正面轴线上称正阶踏跺,两旁称垂手踏跺,侧面称抄手踏跺。

13.角柱石:

立在台基角部,其间砌陡板石与角柱齐平,上盖阶条石,下部为土衬石。

14.柱顶石:

下衬磉墩,上附柱础,长为两倍的柱径,厚为柱径。

15.垂带石:

在垂带踏跺两旁,其中线与明间檐柱中线重合,尺寸同阶条石,清代不砌象眼。

16.象眼石:

清代用三角石砌成的垂带石侧面。

17.砚窝石:

埋在台阶底下,用以抵抗台阶推力。

18.须弥座:

高级建筑的台基.源于佛座,由多层砖石构件叠埋而成,一般多用于宫殿,庙宇等重要建筑物上。

19.抱鼓石:

用于石栏结束处,阻住栏杆不使它掉下来.另为优美形象,作为栏杆尽端处理。

20.步架:

檩与檩之间的距离称为步架,一般情况下一步架为22斗口。

21.檐不过步:

指从挑檐檩到檐端的距离小于一步架(22斗口)。

22.举折法:

宋代建筑屋顶构架的做法,求得的屋面由若干折线构成。

23.举架法:

清代大屋顶的构架做法,其举高通过步架求得.殿.有单檐,重檐两种,单檐又称五脊殿。

24.歇山:

中国古代建筑中等级仅次于庑殿的屋顶样式,形式上看是两坡顶加周围廊的结果.宋称九脊殿,有单檐、重檐、卷棚等形式。

25.如意踏步:

是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形式比较自由。

26.叉柱造:

将上层檐柱底部十字开口,插在平座柱上的斗拱内,而平座柱又插在下檐柱斗拱上,但向内退半柱径。

27.缠柱造:

它是在下层柱端增加一根斜梁,将上层柱立于此梁上。

在结构上和外观上都比较妥善.但需增加梁,角部每面还要增加一组斗拱—附斛(音胡hu)。

28.圭角:

清式须弥座的最下层部分,整个高度分51份,圭角高度为10份。

29墀(音池chi)头:

山墙的侧面(即建筑的正立面方向)在连檐与拔檐砖之间嵌放一块雕刻花纹或人物的戗脊砖.称为墀头。

30.霸王拳:

额枋在角柱处出头的一种艺术处理式样.清代老角梁头也作成霸王拳式样.

31.雀台:

飞檐椽头钉连檐及瓦口,钉时连檐需距椽头半斗口,称为雀台

32.槅扇:

用以隔断,带槅扇门的可做建筑的外门,槅扇由边梃和抹头组成,大致划分为花心(槅心)和裙版两部.花心是透光通气的部分,用细木棂子,裙版雕刻图案文字等.大多用于宫殿,庙宇,高级住宅。

33.借景:

借一一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中有利的条件,如"因高筑山,就低造水",”俗则屏之,嘉则收之"

都是借的体现,属于私家园林的设计手法中扩大空间的手法中"不尽尽之"的一种手法。

(外景被看到,

借鉴到园中)

34.平身科:

柱与柱之间的斗拱,清代称平身科,即为宋代的补间铺作.没有梁架在其上,不受力。

35.角科:

角柱上的斗拱,清代称角科,宋代称转角铺作。

36.柱头科:

一般柱子上的斗拱,清称柱头科.宋称柱头铺作.承托梁,受力斗拱。

37.间:

建筑中因位置不同而异,正中的一间称明间(宋称当心间),其左右称次间,再外的称梢间,最外

的称尽间,九间以上的建筑则增加次间数。

38.四椽栿:

相当于明清的五架梁,承传五个檩的力,长(四步架)四架椽。

39.明栿:

平闇(音暗an)(室内吊顶或天花板的一种)以下,或砌上明造,即设有吊顶的室内中,露明可见的栿(梁).其做工精致细腻,力求美观。

40.草栿:

在平闇、平棊(音其qi)上看不见的栿,由于看不见,所以制造粗略,未经任何艺术加工,制作潦草,故称之为草栿。

41.平闇:

为了不露出建筑梁架,常在梁下用天花枋组成木框,框内放置密且小的方格。

42.平棊:

是在木框间放较大的木板,板下施彩绘或贴以有彩图案的纸,这种形式在宋代叫后代应用较广。

43.叉手:

从平梁的梁头至脊槫(脊檩)间斜置的木件,是用来扶持脊槫的斜撑。

明清被拆掉了,改用脊瓜柱。

(平梁:

抬梁式构架中最上一层的梁)

44.托脚:

下一层梁的梁头和槫(檩)间斜置的木件。

它主要起扶持檩的作用,清式建筑中没有这个构件。

45.穿插枋:

明清木构件(横向)之一,位于两柱子之间,起联结作用。

46.随梁枋:

最长的梁下的枋,起稳固梁的作用,是个联系构件。

47.抱头梁:

长一步架,承担一个檩子的力,在檐口处的梁,有斗拱时叫挑尖梁,无斗拱时叫抱头梁。

48.侧脚:

为了使建筑有较好的稳定性,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柱高的10/1000,在两山

向内倾斜8/1000,而角柱则两个方向都有倾斜。

这种做法叫侧脚。

元代尚可见到,到明清以不多用。

49.推山:

是庑殿(宋称四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手法.由于立面上的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

四条垂脊由45度斜直线变为柔和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与步架距离都不一致。

50.收山:

是歇山(宋称九脊殿)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

其目的是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了结构上的某些变化(增加了顺梁或扒梁和采步金梁架等)。

51.藻井:

高级的天花,一般用在殿堂明间的正中。

52.垂花门:

是指檐柱不落地,悬在中柱穿枋上,下端刻花瓣连珠等富丽木雕。

屋顶用勾连搭。

多用于北京四合院第二道门。

53.斗口制:

取平身科大斗所开口的尺寸为一斗口,相当于材的九分,斗口分十一等,最大斗口用六寸,每一等级差半寸,十一等斗口则为一寸,如柱径为六斗口,柱高为六十斗口。

斗口制是单向模数,等分十一级,计算简化。

(清)

54.清式彩画:

<定型为三种>旋子彩画,合玺彩画,苏式彩画,前两者梁思成总结为殿式彩画。

旋子采画:

以旋花为装饰母题(旋花为牡丹花抽象而成的图案)用于帝王系统中的次要建筑以及第二等级建筑群里的主要建筑,如寺庙衙署。

合玺彩画:

以龙为母题,只用于帝王系统主群中的主体建筑,等级最高。

苏式彩画:

只用于园林,住宅,包括皇家园林。

55.戗脊:

歇山顶上连接两坡厦宇的脊称戗脊。

56.九脊顶:

歇山顶的宋唐说法,是两坡顶加周围廊的结果,它由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故称九脊殿。

57.足材:

材,斗拱或素方用料的断面尺寸为一材,高宽比为3:

2。

栔(音自zi):

两层拱之间填充的木件断面尺寸。

"一材一卿为足材•其中材高15分,宽10分,栔高6分,宽4分•可见一足材为21

分•材分八等。

一等材6寸X9寸,相当于四个八等材•如柱径大小为2足材〜3材,即42分〜45分

之间。

58•斗拱的出跳:

出跳的轴线到中轴线的距离为一跳,一般前后各出一跳。

(据宋VV营造法式>>)

出一跳---四铺作

出两跳---五铺作

出三跳---六铺作

出四跳---七铺作出五跳---八铺作

五铺作作重拱单杪(音邈miao)单下昂,里转五铺重拱出双杪并计心。

(注:

重拱…指瓜子拱,慢拱重叠

布置。

一杪…出一个华拱v垂直于立面的拱叫华拱〉。

并计心…用计心作法,每一跳都有横拱•偷心作法…每出一跳缺少横拱•清代每一轴线为一"跴",例宋

代出两跳的,清代为五跴v跴即踩,足践也〉)

59.双杪双下昂:

双杪即出两个华拱,双下昂即设两个下昂(元代以后柱头铺作不用昂,至清代,带下昂的平身科又转化为溜金斗拱的做法,原来斜昂的结构作用丧失殆尽)。

60.平水:

是指未进行建筑施工之前,先决定一个高度标准,然后根据这个高度标准决定所有建筑物的标高。

这样一个高度标准就是古建施工中的"平水"。

平水不但决定整个建筑群的高度,也决定着台基的实际高度。

61.斗拱:

中国古建筑中用以连结柱、梁、桁、枋的一种独特构件。

斗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拱以及斜的昂组成。

在结构上挑出承重,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传到柱上。

斗拱的作用:

1增加承托的作用。

2增加挤压面(原始作用)。

3撑跳檐檩.以上两点是斗拱的最基本的功能。

4防雨,早期用夯土墙,怕雨水,但挑檐长度有限,只好再置一檩,以增其长。

5抗震,纯靠榫(音损sun)卯结构,在外力不大时是刚性的,外力大时是可活动的,抵消了地震所产生的能量。

6装饰作用。

7等级标志,明清结构作用已渐消失,成了纯粹的装饰,等级的标志。

8模数作用。

斗拱一般使用在高级的官式建筑上,大体分为外檐斗拱和内檐两类•从具体部位分为柱头斗拱,柱间斗拱,转角斗拱。

62•罩:

用于室内,用硬木浮雕或透雕成图案,在室内起隔断作用和装饰作用。

63.—整两破:

旋子彩画中藻头部分的图案的一种形式•具体表现为一个整圆和两个半圆,以抽象的牡丹

花一一旋子为母题•是旋子彩画的基本形式,藻头由短至长形式为

1勾丝绕(3份)

2喜相逢(4份)

3一整两破(6份)

4一整两破加一路(7份)

5一整两破加金道冠(7.5份)

6一整两破加二路(8份)

7一整两破加勾丝绕(9份)

8一整两破加喜相逢(10份)

64.楣子:

苏式彩画中,撩檐枋下部的透构件.

花牙子:

位于楣子下部,代替雀替的透空构件。

65.礓嚓(应为足字旁):

在斜道上用砖石露挂侧砌,可以防滑,用于室外。

66.雀替:

位于梁枋下与柱相交处连接体之间的短木,减少梁枋净跨。

作用:

增加挤压面,减小净距,艺术上的过渡。

67.栌斗:

斗拱的最下层,重量集中处最大的拱。

68.华拱:

宋式的一种拱的名称,垂直于立面,向内外挑出的拱。

69.下昂:

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华拱以下,向外斜下方伸出者,出栌斗左右的第一层横拱。

70.泥道拱:

栌斗口内与华拱相交者,最下方的横拱(宋称).最外跳在挑檐檩下,最内跳的单层横拱。

71.令拱:

每一跳的跳头,单层横拱。

72.双层斗拱:

分别叫瓜子拱(下方短粗),慢拱(上方细长)。

(宋)

73.交互斗:

为于横拱与华拱相交处,承托横拱和华拱传来的双向合力的拱。

74.齐心斗:

在华拱或横拱正中承托上一层拱正中的斗.在令拱上方中心,承托枋传来的力的斗.一般有两个。

75.耍头:

最上一层拱或昂之上,与令拱相交而向外伸出如蚂蚱头状者。

76.柱头枋:

在各跳横拱上均施横枋,在柱心中心上的枋。

(正心枋――清)

77.撩檐枋:

在令拱上的枋,最外部.(宋)(挑檐枋)

78.平棊枋:

最内部令拱上的枋.(井口枋――清)

79.罗汉枋:

在内外跳慢拱上者.(拽枋清)宋用来表示斗拱出跳。

80铺作:

斗拱的出跳,1跳=4铺作。

81.计心造:

在一跳上置横拱的做法。

82.偷心造:

在一跳上不置横拱的做法。

83.插拱:

全部都是偷心造的做法。

84.清斗拱称谓:

坐斗:

最大的又称大斗,位于一组斗拱最下的构件。

十八斗:

除了大斗以外的斗都是十八斗。

槽升子:

正心拱(正心瓜拱及正心万拱)两端的升,这种升的外侧有槽以固定拱垫板.早期两朵斗拱之间

用泥土来封护,明清采用木板一一拱垫板来封,所以早期没有槽升子,封护是为了防止鸟,虫飞入建筑内

三才升:

除了槽升子,其他的升都是三才升.另,对宋来说,除了齐心斗(一朵仅一枚)其余的"升"都是散斗。

85.单槽/双槽/分心槽:

以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区/三区.用中柱一列将平面等分。

86.斗口:

坐斗正面的槽口叫斗口,在清代作为衡量建筑尺度的标准,即清代模数制。

87.穿斗式构架:

1又称立帖式。

2这是用柱距较密,柱径较细的落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檩,柱间不施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

3这种结构在我国南方使用普遍,优点是用料较小,山面抗风性能好;缺点是室内柱密而空间不开阔。

4它有时和叠梁式构架混合使用•适用不同地势,基本构件,柱檩穿挑。

88.抬梁式构架:

1(叠梁式)是一种梁架结构体系,水平构件为梁,垂直的为柱,梁是受弯构件,靠自重稳定建筑。

2就是在屋基上立柱,柱上支梁,梁上放短柱,其上在置梁。

梁的两端并承檩;如是层叠而上,在最上的梁中央放脊瓜柱的承脊檩。

3这种结构在我国应用很广,多用于官式和北方民间建筑,特别北方更是如此•优点是室内少柱或无柱,可获得较大的空间;缺点是柱梁等用材较大,消耗木材较多。

4重要建筑则用斗拱承载出挑。

主要构件,梁,柱,檩,枋

89.井干式构架:

将木材层层相叠,既是围护结构,又是承重结构。

90.干阑式:

西双版纳的傣族村寨为了避免贴地潮湿,使楼面通风,防避虫兽侵害,防洪排涝,随形就势等原因.形成了一种上下两层的建筑,上层住人,下层喂养牲畜。

91.云南一颗印:

云南高原地区,四季如春,无严寒,多风.故住房墙厚重.最常见的形

式是毗连式三间四耳,即子房三间,耳房东西各两间.子房常为楼房(由于

山区,地方小,潮湿),为节省用地,改善房间的气候,促成阴凉,采用了小

天井.一颗印住宅高墙型小窗是为了挡风沙和防火,住宅地盘方整,外观方整,当地称"一颗印"。

92.圜丘:

位于北京天坛的轴线上,祈年殿往南•坛三层,上层径26米余,底层径55米•天为阳性,故

此一切尺寸,石料件数均须阳数•圜丘四周绕以圆形平面和方形平面的壝(音陪pei)墙各一重,高度甚

低,不过一米余;壝墙内空阔不植树,壝墙外森林茂密,用以扩大形象来表现崇天。

93祈年殿:

它的形制,原是天地合祀时的大祀殿;平面正圆形,上为三重檐圆形攒尖顶,夕卜檐柱12根,内檐柱12根,象征十二时辰和二十四节气,同时井口柱4根,象征四季,与内外檐柱和起象征二十八星宿•祈年殿立于三层汉白玉须弥座台基上(底层径约90米),柱枋隔扇为朱红色,上为三重青(蓝)色

琉璃瓦檐,顶尖以鎏金宝顶结束,檐下彩绘金碧辉煌;整个建筑色调纯净,造型典雅•祈年殿用台基提高,用矮墙来扩大形象,表现崇天的境界.

94.应县木塔(佛宫寺释伽塔):

位于山西应县,又称应州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它位于寺

南北中轴线上的山门与大殿之间,塔建在方形及八角形的二层砖台基上,塔身也是八角形,底径30米,

高九层米(夕观5层,暗层四层)•塔身的收分合理,暗层用来结构处理以加固塔身,使其在经过数次地

震,仍安然无恙•是世界现存木塔中最高的,也是我国仅存两个木塔之一,是现存最早的木塔。

95.装修:

宋代称小木作指装修,装修为夕檐装修和内檐装修两类。

1外檐装修指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的分隔物,门,窗栏杆等。

2内檐装修指内部空间和内部空间的隔断,如罩,博古架,天花板等。

3装修多元功能:

a.流通与防护的双向功能

b.组织室内空间的基本手段

c.性格的渲染要素•装修的特点是作承重构件,有很强的装饰性•但不同于装饰

96.太和殿:

明代原为重檐庑殿九间殿,清代改为十一间.它和明长陵祾恩殿并列为我国现存最大的木构建

筑.太和殿体量宏伟,造型庄重,具备故宫主殿应有的崇高庄严的形象.太和殿一切构件规格均属最高级.太

和殿用于最高级隆重的仪式:

皇帝登基,皇帝生日,冬至朝会,大年初一,颁诏等•不仅殿前有宽阔的月台,而且还有面积达三万多平方米的广场,可容万人的聚集和陈列各色仪仗陈设.皇宫一律用黄琉璃瓦,是明代开始的规矩,使总体效果更加突出。

97.佛光寺大殿:

1位于山西五台山,大殿建于唐(公元857年)。

2面阔七开间(等开间),进深八架椽(四间),单檐四阿殿,屋面坡度较平缓,举方约1/。

3正脊和檐口都有升起曲线,有侧脚,采用了叉手和托脚,屋面筒瓦虽然是后代铺作,但鸱(音吃chi)

尾式样及叠瓦脊仍尊旧制,无仙人走兽。

4柱高与开间的比例略呈方形,斗拱高度约为柱高的1/2。

5粗壮的柱身,肥硕的斗拱,再加上深远的出檐,都给人以雄健有力的感觉。

6佛光寺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唐代木构架建筑,处于晚唐时期,是木构架的成熟期.其应用了金箱斗底,槽柱等高的措施。

98.北京四合院:

是华北地区明清住宅的典型,合院式住宅的一种,这种住宅的布局特点是强烈的封建宗法

制度的影响和成熟的尺度与空间安排.住宅严格区分内外,尊卑有序,讲究对称,对外隔绝,同时注意对内的生态环境,绿化和风水的制约.其过程要素为正房(坐北朝南,家长居住),以硬山居多.东西厢房

(第二代居),倒座(会客,书房),大门,耳房,后罩房(小姐居),抄手廊.构成模式为一名两暗,一正两厢,沿轴线纵深布局,以正房为主体,其院宽是"正房+耳房",总宽,坎宅巽(音讯xun)门;并

将勾连搭搭顶的垂花门作为前宅和后宅的分界。

99.《园冶》:

中国古代的造园学.作者是明代计成,字无否,本书出版于1634年.全书共分三卷

一卷:

①兴造论②园说③相地④立基⑤屋宇⑥装折。

二卷:

栏杆(图示多)。

三卷:

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造石,借景.其造园目标是,"虽由人做,宛自天成".造园方法,"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其造园优化标志,"妙于得体合宜,未可均率".造园步骤,"目寄心期,意在笔先".其造园构思,一般建筑上"三分匠,七分主人"."第园筑之主,犹需什九,而用匠什一"。

100.砌上明造:

即不带顶棚,将"上架"的梁,枋,檩,椽都暴露于室内,这样就把屋顶层的内部空间并入内里空间,使室内大为高敞,清称露明。

101.厦两头:

歇山顶的宋称,又称九脊顶,是两坡顶加周围廊的结果,它由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

102.十三天:

构成佛塔顶端相轮的层状结构。

103.台基:

建筑下突出的平台。

104.平坐:

廊台出于建筑主空间(通常为内部)的上层构造。

105.光塔:

清真寺中的塔楼,用于呼唤回教徒做礼拜。

106.列柱:

一整排间隔规律的柱子。

107.《考工记》: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著述。

108.佛塔(STUPA):

佛教纪念物,原意为坟冢。

109.佛塔(PAGODA):

楼阁形的塔,各层大小由下而上递减,每层都有装饰精美的屋檐。

110.材:

依斗的宽度而定的测量单位。

111.赤陶土:

一种用于塑像的建筑或装饰用陶土。

112.枋:

水平构件,位于如窗户或走道之上,或是连接两柱或两框架的构件。

113.泥笆墙:

以竹或木条编墙,然后涂以草泥。

114.亭:

构造简单的建筑,通常形似帐篷,位于园林中。

115.城墙:

土造防御工事,通常见于碉堡及要塞四周,多半附有石造女儿墙。

116.屋脊:

斜面屋顶两面相接所形成的角度。

117.屋檐:

屋顶的一部分,突出于外墙之外。

118.相轮:

伞状穹顶或亭,有时作为佛塔顶端的塔刹。

119.祗:

天意,自然的精灵。

120.风水:

与自然的调和,进而有让建筑趋于调和的体系。

121.粉饰灰泥:

灰泥的一种,专用于施加装饰处。

122.轩:

消暑的小屋,或是作为书房用的凉亭。

123.问廊:

半圆形或多边形的拱廊或走道。

124.凉亭:

位于观景点的开放式建筑,位于园林或是屋顶上。

125.清真寺:

回教寺院,为回教意识型态的具体呈现。

126.开间:

量度中国建筑内部空间的标准单位。

127.园:

花园或庭院。

128.冢:

古代埋葬用的土丘。

129.暗层:

夹层,通常位于一楼与二楼之间。

130.殿:

高大的厅堂,用于举行庆典或宗教仪式。

131.碑:

直立石造标记,以墓碑最常见,呈柱状或板状,上有雕饰或题字。

132.椽:

屋顶的木件,通常由屋檐边缘斜铺而下,支撑表层屋顶。

133.榭:

凉亭或轩。

134.墩:

长方形的基础;柱子或墙基部的支撑。

135.椁:

石造外棺,通常装饰精美。

136.梁:

如梁柱结构中的水平构件。

137.闾里:

城镇中有围墙的住宅区。

138.壁缘:

古典柱式建筑的中间构件,位于阑额之上,檐口之下。

或通常指浮雕中水平的带状装饰。

139.壁龛:

墙壁内凹处,通常置有塑像。

140.鸱尾:

屋脊的尖顶饰。

141.榫卯:

1〉固定垂直构件的管脚榫、套顶榫2〉垂直构件与水平构件连接的馒头榫、燕尾榫、箍头榫、透榫、半透榫、大进小出榫3〉水平构件相交时用的:

燕尾榫、刻半榫、卡腰榫、正交桁碗4〉水平与倾斜构件重叠做稳固作用的:

栽销榫、穿销榫5〉水平与倾斜构件半叠时用的斜交桁碗、扒梁刻榫、刻半压掌榫

6〉门扇用:

银锭扣、穿带、抄手带、裁口、龙凤榫

7〉斜交支撑构件的搭掌榫

142.步架、举架:

相邻两檩中到中的水平距离称为步架。

举架为两檩中到中的垂直距离除以相应的步架长度所得的系数。

143.上檐出:

檐头挑出由飞椽前端至檐柱中的水平距离称上檐出。

144.梁:

梁的功能是承受由上面桁檩传下的屋顶的重量,再向下传到柱上,主要的梁多支承在前后檐柱、金柱上,廓步在金柱与檐柱之间,另有次要的短梁,大式中叫挑尖梁、抱头梁,小式中叫插金柁,这短梁承受屋檐上面的重量。

并在金柱与檐柱之间起联结作用。

廊深加大时,挑尖梁上还可以再加一根瓜柱,即童柱,一架梁和一根檩,组成一组梁架,下梁叫双步梁,上梁叫单步梁。

双步梁除起联结作用之外,也承受荷载。

挑尖梁和抱头梁的下边,还有一条较小的只起联结作用的梁,与挑尖梁及抱头梁上下垂直,在挑尖梁下的叫挑尖随梁或穿插枋,在角檐柱和角交金柱间的叫做斜穿插枋。

主要的梁架两端放在前后檐柱上,若带有廊子就放在前后金柱上。

梁的长短及架梁随着进深定。

几架梁即几步架在这根梁的步架位上,栽两根短柱(即瓜柱)或用柁墩支上一根较短的梁或在再往上支成梁架。

小式做法中最下一根最长的梁称为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