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市田家炳中学届高三第三次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07917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7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赤峰市田家炳中学届高三第三次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内蒙古赤峰市田家炳中学届高三第三次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内蒙古赤峰市田家炳中学届高三第三次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内蒙古赤峰市田家炳中学届高三第三次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内蒙古赤峰市田家炳中学届高三第三次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内蒙古赤峰市田家炳中学届高三第三次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内蒙古赤峰市田家炳中学届高三第三次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内蒙古赤峰市田家炳中学届高三第三次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内蒙古赤峰市田家炳中学届高三第三次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内蒙古赤峰市田家炳中学届高三第三次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内蒙古赤峰市田家炳中学届高三第三次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内蒙古赤峰市田家炳中学届高三第三次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内蒙古赤峰市田家炳中学届高三第三次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内蒙古赤峰市田家炳中学届高三第三次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内蒙古赤峰市田家炳中学届高三第三次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内蒙古赤峰市田家炳中学届高三第三次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内蒙古赤峰市田家炳中学届高三第三次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内蒙古赤峰市田家炳中学届高三第三次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蒙古赤峰市田家炳中学届高三第三次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docx

《内蒙古赤峰市田家炳中学届高三第三次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赤峰市田家炳中学届高三第三次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内蒙古赤峰市田家炳中学届高三第三次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docx

内蒙古赤峰市田家炳中学届高三第三次统一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绝密★启用前

2016届高三年级第三次统一考试(新课标卷)

语文2016.03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做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纸。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故宫“石渠宝笈"特展,清晨甫一开门,文质彬彬的观众便向武英殿、延禧宫发足狂奔;正午骄阳胜火,逶迤长蛇阵六七个小时的守候,只为了向《伯远帖》、《游春图》或《清明上河图》张望致敬;入夜,观者仍排徊不舍离开…………每一位观众的眼眸,都闪动着敬畏、欣喜且小心翼翼的光芒——这投注于文化高山的敬畏之光,让这个时代熠熠生辉,或将成为烛照文化传承路径的一盏盏路灯。

  在这个手指轻点便能与全球顶级艺术品谋面的时代,任何艺术珍品似乎都触手可得,细节放大、专业点评、回放重温,得来全不费功夫,为什么还一定要到故宫一亲国宝芳泽呢?

盖因与古代诗书画大家的原作同居一室、直接谋面的机缘可遇而不可求。

  看那卷轴铺陈,墨迹淋漓,更有连绵的后人品鉴、续题诗文,合璧来看,面前的山水、人物、钤印一一活了起来。

观者仿佛和不同朝代先贤团团揖坐,见其伏案时毫端蕴秀,嗅其泼墨处芝兰之气。

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仍然能与当代中国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仍然可以用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

  何况是和《石渠宝笈》著录的283件清宫书画珍品呼吸相闻、气息相通。

这是《石渠宝笈》辑成200年后的首次集体亮相,只冲这一点,沉迷书画的今人,就比200年间的同道幸运多矣。

那是运笔于1600多年前的晋人书信,那是万国来朝的大唐遗墨,那是历经战火、兴衰甚至阴谋而幸存的宋代山水与明清园林……每一件珍品,都有漫长的劫后余生故事,200年等一回,排6小时的队,值!

  不为温饱,不为功利,只为了与先人遗泽心魂相守,北京故宫烈日下的这个曲折而静默的队形,让人感动,也让人深思。

  即便放眼全球,对文化艺术如此渴慕的情形,也属罕见,或只有5年前上海世博会的排队阵容可以比拟,那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奇迹——排队七八个小时,只为片刻的精神享受和高科技洗礼。

从上海世博到故宫特展的蜿蜒长队,其实也是一种警示:

经济飞速发展的中国,文化需求同样迅速放量。

因为社会利益诉求的多元,精神层面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而国人文化渴求的旺盛与文化供给的相对贫乏,正形成巨大反差。

不是公众没有文化追求,而是他们能够触摸到的、有质量、有品位的文化产品太过稀缺。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文化事业,还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唯有对文化和文化人的敬畏,才能催生出这样的特展,感谢故宫人为这个特展筹谋的苦心孤诣和辛苦奉献。

多么希望,类似的展览,能更多通过各种高科技手段,让更多的人受到文化洗礼,让他们也有高山仰止的机缘,真正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要让更多的文化珍存活起来,需要更多的敬畏与苦心孤诣。

唯其如此,中华文明的薪火方能传之久远。

  (《人民日报》(2015年09月21日05版)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宫石渠宝笈特展开展便迎来了无数热情参与的观众,大家欣赏流连,足见国人文化渴求之旺盛。

B.所有的观众面对展品都眼含敬畏与欣喜,这是对文化高山的敬畏,能直接谋面的欣喜,是烛照文化传承路径的明灯。

C.现在,想与全球顶级艺术品谋面并非难事,但是观众们还是喜欢到故宫一亲国宝芳泽,大概因为这样的机缘非常难得。

D.面对这些书画珍品,观众们仿佛穿越到了创作者所处的时代,目睹了创作大师门创作时的风采。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沉迷书画的今人,能赶上石渠宝笈辑成200年后的首次亮相,实在要比200的同道幸运得多,

B.能和这些书画珍品呼吸相闻、气息相通,感受和回味作品背后的故事和历史长的排队等待己经不足为道。

C.像故宫石染汝笈特展观展人员这样对文化艺术如此渴慕的怙形,在全球都属罕见,是不折不扣的奇迹。

D.故宫石渠宝笈特展得益于故宫人的苦心孤诣和辛苦奉献,是对文化和文化人4敬畏的体现,值得推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宫石渠宝笈特展证明,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能与当代中国和现代社会适应协调,可以用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

B.上海世博和故宮特展的婉蜓长队都在警示我们:

经济飞速发展的中国,文化需求同样在迅速放量,国人有旺盛的文化渴求。

C.如果公众有了文化追求,且能够触摸到更多有质量有品位的文化产品,我们文化事业,就会获得更大的发展潜力。

D.中华文明的薪火要想传之久远,就需要让更多的文化珍存活起来,捕要让更^人受到文化的洗礼,中华文明才能继往开来》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崔郎,字广略,姿仪伟秀,人望而慕之,然不可狎也。

中进士第,累迁吏部员外郎,下不敢欺,每拟吏,亲挟格,褒黜必当,寒远无留才。

三迁谏议大夫。

穆宗立,荒于游畋,内酣荡,昕曙不能朝。

郾进曰:

“四海之大万国之众其治其乱系于陛下西望戎垒距宗庙十舍百姓憔悴畜积无有愿陛下亲政事以幸天下”。

帝动容慰谢,迁给事中。

敬宗嗣位,拜翰林侍讲学士,旋进中书舍人,谢曰:

“陛下使臣侍讲,历半岁不一问经义。

臣无功,不足副厚恩。

”帝惭曰:

“朕少间当请益。

"高釴适在旁,因言:

"陛下乐善而无所咨询,天下之人不知有响儒意。

”帝重咎谢,咸赐锦、币。

郾与高重类《六经》要言为十篇,上之,以便观省,迁礼部侍郎,出为虢州观察使。

先是,上供财乏,则夺吏奉助输,岁率八十万。

郾曰:

“吏不能赡私,安暇恤民?

吾不能独治,安得自封?

”即以府常费代之。

又赋粟输太仓者,岁数万石,民困于输,则又辇而致之河。

郾乃旁流为大敖受粟,窦而注诸艚。

民悦,忘输之劳。

改鄂、岳等州观察使。

自蔡人叛,鄂、岳常苦兵,江湖盗贼显行。

郾修治铠仗,造蒙冲,驶追穷蹑,上下千里,岁中悉捕平。

又观察浙西,迁检校礼部尚书,卒于官。

赠吏部尚书,谥曰德。

郾不藏赀,有辄周给亲旧,为治其昏丧。

居家怡然,不训子弟,子弟自化。

室处庳漏,无步庑,至霖淖,则客盖而屐以就外位。

治虢以宽,经月不笞一人。

及涖鄂,则严法峻诛,一不贷。

或问其故,曰:

“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

政所以贵知变者也。

”闻者服焉。

(节选自《新唐书》)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3分)

A.四海之大/万国之众/其治其乱系/于陛下西望戎垒/距宗庙十舍/百姓憔悴/畜积无有/愿陛下亲政事以幸天下。

B.四海之大/万国之众/其治其乱/系于陛下/西望戎垒/距宗庙十舍/百姓憔悴/畜积无有/愿陛下亲政事以幸天下。

C.四海之大/万国之众/其治其乱/系于陛下西望/戎垒距宗庙十舍/百姓憔悴/畜积无有/愿陛下亲政事以幸天下。

D.四海之大/万国之众/其治其乱/系于陛下/西望戎垒距宗庙/十舍百姓/憔悴畜积无有/愿陛下亲政事以幸天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夫,古代官职名,先秦时期,诸俟国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二级。

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官职之称。

B.“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典籍,也可称为“六艺”

C.礼部为官署名,隋唐为六部之一,最高长官是礼部侍郎,管理教育及外交诸事。

D.蒙冲是古代的战舰,赤壁之战中,东吴周瑜点燃“蒙冲斗舰数十艘”烧毁曹军船阵,便是蒙冲突击的典型战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3分)

A.崔郾为官公正,不受下属蒙敝。

在史部员外郎任上,考核官员时亲自调查核实,褒贬黜陟十分恰当,使得偏远之地的有才之士也能才尽其用。

B.崔郾忠正尽职,敢于劝谏皇帝。

敬宗嗣位,擢升他为中书舍人,他以皇帝令其在侧侍讲却半年时间不问文史经籍,自认无功为理由推辞,皇帝闻言十分惭愧。

C.崔郾文武兼修,果敢而有谋略。

任翰林恃讲学士时曾著十篇至理之言向皇帝进谏,任职鄂、岳时,又修治军备,荡平贼寇。

D.崔郾施政灵活,能够便宜行事。

由于陕地贫瘠百姓劳苦,故而宽以治虢,不忍鞭笞百姓;由于鄂地肥沃民风剽悍又杂以夷俗,故而严以治鄂。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又赋粟输太仓者,岁数万石,民困于输,则又辇而致之河。

(2)郾不藏赀,有辄周给亲旧,为治其昏丧。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南柯子春思田为

团玉①梅梢重,香罗芰②扇低。

帘风不动蝶交飞。

一样绿阴庭院锁斜晖。

对月怀歌扇,因风念舞衣。

何须惆怅惜芳菲,拚却一生憔悴待春归!

注:

①“团玉”指初生的青梅,圆如碧玉,故称。

②芰,原指菱,因诗词中常以“芰荷”连称,故以指荷。

8.词的上片写景,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请简耍赏析。

(6分)

9.词的下片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

(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屈原在《离骚》中严正声明:

“,!

”以表明自己宁愿突然死去,也不愿意苟合取悦于人。

(2)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写观鱼后坐潭上,感到风景“,”,这也是作者忧伤抑郁心情的反映。

(3)刘裕是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夸怀古》中赞颂的英雄,当初他“曾住”的地方却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道大题里的小题。

如果多涂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多做按所答的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送羊李德霞

我和母亲赶着羊群出村时,日头就要坠到西山背后了。

 下午,镇肉食站的王站长在我们村收了四十只羊,我们村在山旮旯里,拉羊的车进不来,王站长就想从我们村雇个人往山外送羊。

送一只羊两毛钱,四十只就是八块钱。

母亲好不容易争来这份差事,忙喊来刚刚放学的我,让我和她一块儿往山外送羊。

 路上,母亲对我说:

“等把羊送到山外,挣了钱,妈就扯几尺布,给你缝个新书包。

”我抿嘴笑,撵羊的劲头更足了。

 四十只羊挨挨挤挤,刷刷刷往山外走。

出村不远,从对面的山坡上围过来一群羊。

母亲担心两群羊混在一起,叫我盯紧点。

原来,那群羊是母亲娘家村的,放羊人是母亲的六叔,我叫他六姥爷。

隔老远,六姥爷就冲母亲打招呼:

“是凤英啊,给肉食站送羊?

 母亲说:

“是啊是啊,六叔还没回?

 六姥爷把羊群撵到一边,拎着羊铲踱过来,看着我们送的羊说:

“凤英,叔跟你商量个事儿。

 母亲笑笑:

“六叔你说。

 六姥爷把羊铲戳到地上说:

“叔有十只羊,个头小,下的羔也少,想跟你送的羊调换几只。

母亲愣了,随即摇摇头说:

“不行吧?

叔你看,我送的羊人家都涂了抹子的呀。

六姥爷弯腰逮住一只羊,用手捏了捏羊背上的抹子,然后直起腰,从口袋里摸出个小铁盒,得意地说:

“抹子是油漆的,叔也有。

叔把羊涂上抹子就是,保准不会出事。

嘿嘿。

母亲没辙了。

想了半天,母亲又说:

“叔,我送羊可是挣了人家钱的呀,咱咋能干这事?

  “羊不是公家的吗?

要是你自家的,叔提也不提。

公家的便宜,不占白不占。

  母亲为难极了。

六姥爷又说:

“叔也不白求你。

这样吧,调换一只,叔再给你两毛钱。

”  母亲的眼泪都快下来了。

我想,是我给母亲解围的时候了。

我抡起鞭子,不管三七二十一,噼噼啪啪,一顿猛抽。

羊群受了惊,你追我赶,蜂涌着朝前冲去。

我和母亲紧撵着羊群,听不清六姥爷在背后嚷嚷什么。

  出了山外,天已黑透。

十几里山路,走得我两腿酸软,肚子也咕咕叫起来。

  王站长早已等在村口,见我们到来,忙把我们领到村头的一个大院门口。

门楼上吊一盏大汽灯,贼亮贼亮的。

一辆拉羊车就停在一旁。

王站长对母亲说:

“大姐,你们娘俩先歇个脚,等我们装完羊,就给你钱。

”母亲点点头,拉着我坐到旁边的一块石头上。

  几个村里人帮着往车上装羊。

奇怪的是,每抓到一只羊,临上车前,王站长总要猫下腰,拿手电照照羊肚子,然后再送到车上去。

我悄悄问母亲:

“他照啥呢?

”母亲摇摇头说:

“我也不知道。

  四十只羊就要装完了。

母亲凑过去说:

“王站长,你刚才照啥呢?

  王站长不说话,提起一只羊腿让母亲看。

母亲呆了。

  王站长说:

“是这样的。

去年,我也从山里收了几十只羊,也是雇人送到这里的,等回到食品站才发现,有一半的羊被人半道上调了包,大的换成小的,肥的换成瘦的……所以,下午在你们村收羊时,我除了在羊背上涂个抹子,还在羊肚子上加了个抹子……我这么做也是以防万一,并不针对大姐呀。

  好悬啊。

我和母亲相视一笑。

  王站长掏出十块钱说:

“大姐拿着,这是你的工钱。

过年我要是去你们村收羊的话,还雇你。

  母亲掏遍口袋,只掏出一块钱。

母亲尴尬地搓着手说:

“我零钱不够,王站长就给八块吧。

  王站长说:

“不用找,拿着吧。

多出的两块钱,送孩子吧。

  母亲不安地说:

“那咋成啊?

  王站长伸手摸摸我的头:

“小家伙,饿坏了吧?

走,到屋里吃饭去!

  母亲赶忙说:

“不了不了,我们这就回去。

  王站长不让,拉着我的手朝屋里走。

饭是莜面鱼鱼,我平时吃不到的好东西,我那个香啊,一气吃下两大碗。

  往回走的路上,头顶是一轮又圆又大的月亮……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在送羊的过程中,遇到了要换羊的六姥爷,母亲以羊身上涂了抹了来拒绝,六姥爷却拿出了相同的抹子,说明六姥爷是一个唯利是图、工于心计的人。

B.六姥爷要换羊,母亲“为难急了”“眼泪都快下来了”,不是因为母亲懦弱,而是因为一边是亲情,一边是良心,让母亲难以抉择。

C.装羊的时候,王站长每装一只羊,就要照一下羊肚子,这一细节惟妙惟肖地写出了王站长对別人的提防,也说明他聪明机智,奸诈狡黠。

D.全文描写了送羊、换羊、装羊、装羊后付钱四个场景,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E.发生在母亲、我、六姥爷和站长之间的故事温馨动人,告诉我们为人应该诚实善良,也告诉我们好人必有好报,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

请赏析《送羊》中“我”的形象与作用。

(6分)

(3)这篇小说的结尾令人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妙处。

(6分)

(4)小说三次写母亲的笑,每次笑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

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飘零人生诗词路

“很多人问我学诗词有什么用,这的确不像经商炒股,能直接看到结果。

”叶嘉莹先生清音平缓,清澈的眼神里流露出一丝清高,方正的下颌突显出她的刚强。

“钟嵘在《诗品》序言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人心有所感才写诗。

‘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身处贫困卑贱之中,安分守己,不为外物所动;独处时有诗为伴,陶渊明、杜甫、苏东坡、辛弃疾,都在你的眼前……”

  有人问,您少年时读《论语》中的“朝闻道,夕死可矣”不甚明了“道”是什么,现在能总结出来么?

她说,“人生最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真心性,心灵的一片清净洁白。

  不知不觉,回到大陆教书已经30年了。

去年12月,她在南开大学小礼堂开了4次关于古典诗词的大讲。

讲到温庭筠的《菩萨蛮》时她转过身,望着台下莘莘学子说:

“古诗词这么美好的一份珍宝,我多么希望你们能看见。

  有人说,叶嘉莹站在那里,就是一首活生生的诗。

然而,这首诗却因内含着苦难挫折的创伤内涵。

1949年12月,叶嘉莹的丈夫因白色恐怖被捕。

次年夏,她也因白色恐怖被捕,不得不携着尚未断奶的女儿一同入狱。

所幸不久即获释出,在台南一所私立女中找到一个教书的工作,后又经人介绍进入台湾大学教书。

她的先生被关了3年,直到1952年才被从监狱里放出来。

次年叶嘉莹生下了小女儿言慧,那时她长女不过五岁,家务负担很重。

有一年她同时兼了四个班的国文课,加上作业批改,自然极为疲累。

兼之那时她染上了气喘病,一呼一息间胸腔都隐隐作痛,感情上亦不顺遂,丈夫出狱后性情大变、动辄暴怒,精神上的压抑一直是她生活中挥之不去的阴影。

最痛苦时,叶嘉莹想过用煤气结束生命。

但为了老父和两个读书的女儿,她极尽忍耐,以平静示人。

现实渐渐磨掉她创作和读诗词的心力,此后近10年时间她的创作量微乎其微。

”那时我终于被逼出一个自求脱苦的方法,就是把自己一部分精神感情完全杀死,这是使我仍能承受一切折磨而可以勉强活下去的惟一方法。

”那时她常常记起的词句,乃是王国维先生用东坡韵咏杨花的《水龙吟》开头两句:

“开时不与人看,如何一霎濛濛坠”。

她仿佛觉得自己也如静安先生所咏的杨花一样,尚未开花,便已飘扬零落。

1976年3月24日,结婚不足3年的女儿言言与女婿永廷发生车祸双双殒命。

她把自己关在家中,拒绝一切友人的问候。

因为任何人的关怀,都会引发悲哀。

王国维说,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有谁能比她体会更深?

然而叶嘉莹还有十分坚韧的一面,无论内心多么忧苦,也能保持一贯和愉平静的风度,因此她在讲课时,总能保持着精神的饱满飞扬。

在她众多的诗词作品中,她从未批判过命运对她的不公,她只是一次又一次地肯定生命的无常。

她说,我在极痛之余,才有了彻底的觉悟,对庄子的“逍遥无待”与“游刃不伤”的境界,也有了一些体悟。

两年之后,她毅然收拾行囊,只身回国教书,一教就是三十多年。

叶嘉莹说:

“我时常记起我的老师顾随先生说过的话:

‘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现之体验过乐现之生活。

’我当时对此并无深刻的了解。

但如今当我经历了一生的忧苦患难之后,我想我对这两句话确实有了一点体悟。

一个人只有在看透了小我的狭隘与无常以后,才真正会把自己投向更广大更高远的一种人生境界。

叶嘉莹形容自己是受了“旧道德、新知识”教育的人。

这让她形成了遇事退让、不争的性格气质,但该做的事她极力做到最好。

“我现在已经归来啦。

”此前她一直两地奔波讲课的叶嘉莹说,“回想我这一生,实在是幸运的。

现在南开就是我的家,我的根就在中国。

相关链接

①叶嘉莹,一个诗一样的女人,有着最清纯热烈的情感,最灵动敏捷的才思,却被无情地禁锢在旧道德现念的束缚中。

能慰藉姓心灵的,惟有诗词。

诗词成了她精神悲苦时能够顽强撑下去的精神支柱!

她的人生,最充分体现了中国女性生命中的独特内涵,任凭千摧百折,任凭万般磨难,依然不改其韧、其柔、其真。

(央视访谈录)

②“我以前的苦难是非常多的,可是我现在觉得,我真正的寄托、我的心意是在传承。

”谈及诗歌,叶嘉莹五得有点激动,她表示,古人留下了这么多美好的诗篇,诗篇里面有这么多美好的灵魂,有美好的致意和愿望,我要尽我的力量,把我所知道的,我所体会的,说给年轻的人知道。

叶嘉莹还多次真诚表态,“如果我没有尽到我的责任,我觉得是上对其千古以上的诗人,

下对不起未来的学者。

”(叶嘉莹90岁感怀:

一任流年似水东)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叶嘉莹先生回到大陆教书后,在南开大学小礼堂开了4次关于温庭筠古典诗词的大讲,希望莘莘学子能保有对古诗词的一份美好与珍视。

B.残酷的现实渐渐磨掉了叶嘉莹创作的心力,以致有近10年时间她几乎没有新作。

彼时的她仿如静安先生所咏杨花一般,尚未开花便已飘扬零落。

C.建国初期,丈夫被捕入狱,两幼女嗷嗷待哺,工作上疲累不堪,感情上不顺遂......面对现实,叶嘉莹常以王国维用东坡韵咏杨花的词句聊以自慰。

D.尽管饱受命运的无情捉弄,然而叶嘉莹始终能保持表面上一贯和愉平静的风度。

作品中她从未批判过命运的不公,讲课时也总能保持着精神的饱满飞扬。

E.在经历了一生的忧苦患难以后,叶嘉莹看透了小我的狭隘与无常,认为应把自己投向更广大更高远的一种人生境界。

(2)叶嘉莹先生认为如何能写出好诗词?

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6分)

(3)“王国维说,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有谁能比她(叶嘉莹)体会更深?

”缘何有此一说?

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

(6分)

(4)叶嘉莹先生的人生,最充分体现了中国女性生命中的独特内涵,任凭千摧百折,任凭万般磨难,依然不改其韧、其柔、其真。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歌曲《小苹果》音乐清新明亮,歌词朗朗上口,很快就成为神曲,其MV一经推出,也位列各大音乐排行榜的榜首。

②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的屠呦呦,考大学时选择了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专业,这恐怕与她自幼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有很大关系。

③近年,中国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不断增加,交通安全问题已提上日程。

每个人尤其是家长,要给孩子做好榜样,让孩子,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

A.耳闻目睹耳熟能详耳濡目染

B.耳熟能详耳闻目睹耳濡目染

C.耳濡目染耳闻目睹耳熟能详

D.耳熟能详耳濡目染耳闻目睹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深圳恒泰裕工业园发生山体滑坡,据报道显示,现场塌方面积10万平方米,消防部门、卫生部门、特警等近1500人立即赶赴现场,全面开展搜救工作。

B.有网友评价猴年春晚是人们看过的最好的一次新闻联播,认为它集歌舞、曲艺等形式于一体,深入浅出地传递了在党的领导下国家欣欣向荣,人民安居乐业。

C.时下,老人独自乘坐公交车屡屡遭拒。

对此,老人家属愤怒,公交公司无奈,都各执一词,正所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D.最爱在微博上写故事的张嘉佳颇受读者欢迎。

她写了一部短篇小说《从你的世界里路过》,曾获亚马逊年度图书第一名。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除了钙的作用,乳品中富含的色氨酸在体内可转化为一种叫“血清素”的物质,血清素能作用于神经,使人感到安宁和放松,促进情绪的稳定,注意力和记忆力。

因此,如果人体内的血清素充足,就容易做到“每临大事有静气”。

A.人体的愤怒感和攻击性被控制

B.把人体的愤怒感和攻击性控制住

C.使人体的愤怒感和攻击性得到控制

D.控制人体的愤怒感和攻击性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分)

读书应该成为今天的一种时尚。

欧洲、北美有良好的读书风气,他们的习惯是不说闲话只读书。

我们相反,。

读书风气其实就是一个社会的文化风气,甚至也是一个社会道德风气的反映。

因为读书不仅使人获得知识,。

而我们今天的社会,可以说充满了浮躁气,。

走捷径、取巧的人多了。

此情况下,培养文本阅读的兴趣、形成读书风气,尤为重要。

17.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于2015年12月16日至18日在浙江乌镇举行,大会会徽高频率地出现在乌镇会场、大街小稆,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请结合构图要素(汉字和英文除外)说明图形寓意,不超过85个字。

(6分)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家是美好的,有时候,路更美好。

对我们来说,家和路是人生永远的风景。

这几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