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毕业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09182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78 大小:344.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毕业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8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毕业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8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毕业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8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毕业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8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毕业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8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毕业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8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毕业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8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毕业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8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毕业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8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毕业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8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毕业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8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毕业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8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毕业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8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毕业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8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毕业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8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毕业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8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毕业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8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毕业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78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毕业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78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毕业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78页
亲,该文档总共17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毕业设计.docx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毕业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毕业设计.docx(17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毕业设计.docx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毕业设计

二年级数学“教与学”有效性研究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上册:

P2-3长度单位厘米(例1-3)

教学时间

2014年8月21日

教材分析

教材呈现古代测量长度的方法让学生初步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测量长度的工具——尺子,本节课教材选择将“厘米”作为学生学习的第一个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初步学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初步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重难点

1、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2、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具使用

有关的多媒体课件、尺子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

主题图的编排意图及使用

目的

一、激趣导入:

1、新学期开始,为了使同学们有个好的学习状态,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比一比谁测量的更准确,教师进行说明学生进行测量并汇报。

2、思考:

(1)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呢?

(因为手有大有小,所以导致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2)当测量相同的物体出现测量结果不一致,那该怎么办呢?

3、归纳总结:

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选用相同的长度单位,也就是要统一长度单位(板书:

长度单位)

结合生活中实例,通过动手实践制作认知冲突,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例题编排意图及“教与学”活动设计

目的

一、探求新知:

(一)认识尺子

1、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看,古代是怎样测量长度的。

2、看了上面的三幅图,我们知道了古代的人们就是选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标准,用这个标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渐渐发现这样的测量方法并不准确,于是人们发明了测量长度的工具——尺子。

3、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仔细观察,你能在直尺上发现什么?

结合课件进行说明。

(1)刻度线

尺子上的这些竖线是厘米尺的刻度线,刻度线很整齐,排列得很均匀。

(2)数字

①尺子上的数字中,这里的“0”在尺子上表示什么?

(起点)

②测量时,一般以“0”作为起点开始测量。

其他的数字是尺子的刻度,几就表示从0到这个数之间有多少个长度单位。

(3)长度单位的表示符号。

厘米尺上的文字“厘米”表示尺子上一个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个单位在国际上通用,用英文字母表示为“cm”。

(板书:

厘米cm)

(二)认识厘米

1.认识1厘米。

(1)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

请你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

(2)学生汇报找法。

(0~1之间、2~3之间、3~4之间……的长度。

(3)教师归纳:

在厘米尺上,每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2.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同桌互相比划1厘米。

(2)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

(3)比一比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4)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三)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1.测量纸条的长度。

(1)学生讨论交流测量纸条长度的方法。

(2)学生测量纸条的长度,教师巡视,纠正不正确的测量方法。

(3)指生说一说是怎样测量的?

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2.课件演示:

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边演示边解释:

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也就是几个1厘米。

二、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在活动中学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通过介绍古代的人们测量物体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古代人的聪明才智。

 

通过观察、比较、比划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为进行估测和实际测量打好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不要用课件放大1厘米的长度作为标准,一定要用自己手中的尺子,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以实际1厘米的长度作标准。

 

通过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中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

课后习题的分析处理和综合训练题的设计

目的

(一)读物体的长度。

(P4“做一做”,适当补充并说一说物品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1.读纸条的长度。

(0~4厘米)

  2.读纸条的长度。

(1~6厘米)

  3.读纸条的长度。

(2~7厘米)

4.读铅笔的长度。

(0~8厘米)

(二)估测。

(P8第1题)

  先让学生估计物体的长度,再进行测量物体的长度。

(三)量一量。

(P8第2题)

  测量前先让学生估一估各物体的长度,再测量,看估得准不准。

通过读、估、量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测量物体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当物体的左端不是对准0刻度时应该怎样求物体的长度。

作业题目

设计意图及目的

回家选择4-5件物品,用自己的尺子进行测量并记录数据。

 

让学生时刻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长度单位厘米(cm)

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易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

学生凡是用自己的眼睛和手验证的东西,比老师讲解给他们的印象深刻得多。

而观察、操作、讨论是数学活动中最常用的方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给学生创设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他们可以亲自进行最广泛意义的实验、试验及观察,能够提出问题,并从实践操作中自己寻找到答案。

二年级数学“教与学”有效性研究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上册:

P4认识米(例4、5)

教学时间

2014年8月25日

教材分析

“米的认识”是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重难点是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基于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本节课教学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通过合作,学生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长度的物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重难点

1、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2、用米尺较准确地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具使用

有关的多媒体课件、米尺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

主题图的编排意图及使用

目的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它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请大家用手比一比,1厘米大约有多长?

3、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应注意什么?

(0刻度线、水平)

4、同学们在测量物体的时候有自己的小格尺,老师也有一把格尺,看看老师的格尺和你们的有什么不同?

这个长长的尺子叫做米尺,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另一个长度单位“米”(板书)

通过复习从而引出本课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明白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例题编排意图及“教与学”活动设计

目的

一、探求新知:

(一)认识米

1、出示米尺,观察米尺有什么特点?

(米尺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的) 

2、这是1米的直尺,同学们带的是卷尺,请同学们在你带来的卷尺上从0找到100这就是1米,看看1米有多长。

3、哪位同学愿意上来用你的1米卷尺和老师的1米直尺比一比,看看不同的尺子上1米的长度是不是相同的呢?

(二)用米量

1、请两个同学上台来用卷尺量一量,其中一个把两臂伸开,另一个测量,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2、两人再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看看你的身高比1米高出多少?

(三)教学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1、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米,1米有多长请同学们用手比一下?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的认识,同学们再用手比一下,1厘米有多长呢?

2、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1米比1厘米长很多;1米里有许多个1厘米)

3、那1米里到底有多少个1厘米呢?

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板书:

1米=100厘米)

4、这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下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P4页。

(看书质疑并画重点,让学生强化记忆)

二、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在活动中学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通过活动使学生充分感悟了1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建立了1米的长度表象。

 

课后习题的分析处理和综合训练题的设计

目的

(一)量一量。

(P9第5题)

让学生以实物为例,动手进行测量再完成书上的填空。

(二)判断。

(P9第8题)

 先让学生判断对错,再把不对的改正后写在括号里。

通过做练习,巩固厘米和米的关系。

作业题目

设计意图及目的

回家用卷尺测量爸爸、妈妈的身高分别是米厘米。

让学生时刻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认识米

1米=100厘米

  在主体性教学中,教师要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地设计开放的课堂教学,并在教学中不断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表现的情感与态度,多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和体验成功的快乐,才能使学生自主地发展。

二年级数学“教与学”有效性研究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上册:

P5-6认识线段(例6、7)

教学时间

2014年8月26日

教材分析

认识线段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线段的认识以及用直尺画线段。

线段是比较抽象的概念。

由于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水平比较低,而且又是第一次接触这一概念,所以教材用直观描述的方式来说明线段的特征,而不下定义。

教学目标

1、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特征:

直的、可度量的、有两个端点。

 

2、学会量、画线段,在量画线段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长度观念,提高估测的能力。

 

3、学生在独立和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观察、操作的基本能力。

重难点

1、认识线段的特征,能用刻度尺画和量出指定线段的长度。

 

2、线段表象的建立,会分辨线段。

教具使用

有关的多媒体课件、直尺

教学方法

动手实践

主题图的编排意图及使用

目的

一、情境导入:

 1、昨天老师让同学们准备了一小段线,今天我们的学习就从这一小段线开始。

请同学们将线摆放在桌子上,我们来观察观察:

这根线是什么形状的?

2、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头,向两边拉紧,这条线就由弯曲的变成怎样?

(板书:

直的)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这一段就是“线段”,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线段(板书)。

利用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线由弯曲到直的变化,告诉学生这直的一段就是线段,学生很容易形成对线段最初的感受就是直。

 

 

 

 

 

 

 

 

例题编排意图及“教与学”活动设计

目的

一、探求新知:

(一)认识线段

1、我们已经知道了线段都是直的,两手捏住的地方,也就是线的两头在数学上,把它们叫做端点。

问:

线段有几个端点?

(板书:

两个端点。

2、教师把线松开,提问:

这还是线段吗?

为什么?

3、教师重新捏紧线的一端和中间,竖着放,斜着放,都问一问:

这是线段吗?

4、强调线段的特征:

①直的。

②两个端点。

5、大家都知道线段的特征了,那你能来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线段吗?

(出示P5“做一做第1题”中的图形):

指名作判断,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6、看来,同学们已经认识了线段,其实在我们的身边也能找到很多线段,例如格尺的边可以看成线段,除了格尺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还有很多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

你能找一找吗?

7、同学掌握的真不错,老师这里有个问题想考考同学们:

线段可以测量长度吗?

8、线段是可以测量的,请同学们把书翻到P5,把“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画上,并量出上面线段的长分别是几厘米。

(二)画线段

1、同学们已经学会量线段了,那么你会画线段吗?

怎样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呢?

2、教师演示线段的画法,并出示线段画法的儿歌。

(从刻度0开始,画到刻度3的地方然后再画上端点,也可以先画端点再画直线)

3、你们学会了吗?

下面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一条比5厘米长3厘米的线段。

4、学生练习画,教师巡视指导。

二、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在初步感知线段“直”这个特征后继续用线这个实物的两端引出线段的端点,同时穿插让学生动手拉线段、指端点的实践操作,再次加深学生对线段的认识。

 

在画线段时没有强制规定是先画线还是先画端点,只要画出这样一个图形即可,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与多样性。

课后习题的分析处理和综合训练题的设计

目的

(一)P5“做一做第2题”

连接每两个点画线段,一共画出了几条线段,说说画出的是什么图形。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交流。

(二)P6“做一做第1题”

 提示学生先量出这条线段的长度,再画一条一样长的线段。

(三)P6“做一做第2题”

指导学生先用尺子在给出线段上面找到距离小旗相应长的位置作好标记,再按要求在指定的地方分别画上相应的图案。

通过做练习,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点。

作业题目

设计意图及目的

测量长度还有很多的工具,下课后请同学们自学教科书第6页“你知道吗?

”,了解测量长度的工具。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认识线段

线段的特征:

①直的。

②两个端点。

3厘米

通过观察,比较一根线拉直前后的样子,引入线段,使学生初步感知“线段是直的”;再结合学生熟悉的物体,让他们明白直尺、黑板、教材的边都可以看成线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线段可以量出长度”。

此外,通过找线段的活动,既丰富了学生对线段的感知,又进一步完善了学生对线段的认识。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教学设计还不够丰富,变式不够多,分层教学显得不够,在今后教学中还要加以改进。

二年级数学“教与学”有效性研究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上册:

P7确定长度单位(例8)

教学时间

2014年8月27日

教材分析

教材仍以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反思与回顾三个步骤呈现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

其中,在分析与解答环节,特别突出了判断(估测)的方法,即运用自己熟知的一定长度做标准(如一拃的长度、身高等)去比较或推测,既有方法上的引领,又有测量思想的渗透。

教学目标

1、通过类比、观察,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想象、猜测、推想、对比等,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3、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重难点

1、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具使用

有关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自主探索、交流合作

主题图的编排意图及使用

目的

一、复习导入:

1、前面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1米的长度吗?

(学生用手比划。

2、教师出题,学生比划:

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

3、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如何确定长度单位。

(板书)

通过复习引出本课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明白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例题编排意图及“教与学”活动设计

目的

一、探求新知:

1、同学们,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

(学生猜)

2、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老师给同学们提个问题:

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l3米?

和你的同桌互相说说想法。

指名回答,说想法。

3、根据学生的想法教师加以引导:

方法一:

排除法

l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那么13厘米也就你们的一拃长,旗杆不可能这么短,所以是13米。

方法二:

推算法

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所以旗杆应该是13米高。

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方法三:

类比法

和身边的13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旗杆是不是和这个物品一样高,比如,我们手上的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4、小结:

原来要确定答案有这么多种方法,我们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多想,最终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二、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以学生熟悉的物体的长度作标准,再回到情境中这样可以更好的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重视长度观念的建立。

 

课后习题的分析处理和综合训练题的设计

目的

(一)在( )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并说一说你是怎样确定括号里的长度单位的。

课桌宽60()小鸟的脚印长1()篮球场的长28()

钢笔长15()课桌高90()黑板长2()长颈鹿高4()小华身高120()数学书长26()我们的教室长6()

通过做练习,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点。

作业题目

设计意图及目的

回顾并整理本单元所学习的内容。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确定长度单位

旗杆的高度是13米

学生初学厘米和米,很容易把这两种概念混淆。

一种是在语言上的混淆,一种是在长度观念上的混淆。

学生在描述物体的长度时一味追求用尺精确测量物体的长度,而面对生活中的具体问题,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较弱。

针对学生在应用时出现的长度单位概念模糊不清的情况,本节课一开始,复习厘米和米,用手比划1厘米和l米的长度,让学生在头脑中对1厘米和1米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为新课的学习作铺垫。

整体的学习效果还算不错,极个别的几个学生在填长度单位的时候还是出现了错误。

二年级数学“教与学”有效性研究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上册:

P11-13不进位加法(例题1、2)

教学时间

2014年9月1日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参观博物馆的情境图引出两位数的不进位和进位加法。

本节课主要解决不进位加法竖式计算中的对位和计算顺序问题。

由于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这堂课的关键是引导学生运用这些已有的知识经验,将新知识转化、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自主地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笔算方法,能正确用竖式计算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

2、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笔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到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3、使学生体验运用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计算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的过程。

重难点

1、掌握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2、理解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顺序。

教具使用

有关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

主题图的编排意图及使用

目的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要开始新一单元的学习了,我们要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学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不进位加法(板书)

2、课件出示主题图:

学校组织二年级的同学去参观博物馆。

看,他们来到了博物馆门前,你们都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你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通过谈话的方式直接明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例题编排意图及“教与学”活动设计

目的

一、探求新知:

(一)教学例1

1、同学们,说的真不错,那我们就先来解决“二

(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这个问题吧!

2、要求这个问题,该怎样列式呢?

(板书:

35+2=)

3、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位数加一位数,说一说你的口算方法。

4、像这样的加法不仅可以用口算算出结果,还可以写成竖式用笔算。

怎样笔算呢?

我们用摆小棒的方法来试一试。

(教师加以引导)

5、我们先摆了35根小棒,所以先写35,我们又摆了2根小棒,这个2我们是写到5的下面还是3的下面呢?

(表示几个一,所以个位上的数要和个位上的数对齐,2写在5的下面)然后用格尺打上横线,我们刚刚摆小棒先算的几加几啊?

所以笔算要先从个位上的数加起。

6、我们以后计算加法时不仅可以口算,还可以列竖式笔算,请同学们想一想笔算加法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注意将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对齐,计算时要注意先从个位上的数加起)

7、下面请看小精灵明明给我们带来了几道什么样的练习(P12做一做1),学生板演并进行订正。

(二)教学例2

1、通过练习看来同学们掌握的还不错,下面老师要提高难度,有没有信心挑战一下?

2、课件出示例2:

怎样列式呢?

(板书:

35+32=)

3、该怎样列竖式笔算呢?

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试一试,如果有困难,可以请小棒帮帮忙。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4、指名学生汇报:

“你是怎样列竖式计算的?

”“列竖式时你是怎样对位的?

为什么这样对位?

”(引导学生说出列竖式时应注意相同数位对齐)“计算时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

5、小结:

在计算两位数笔算加法时,一定要记住相同数位对齐并从个位加起。

6、下面看小精灵聪聪又给我们带来了几道什么样的练习(P12做一做2),学生板演并进行订正。

二、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算理是算法的基础,在计算教学中不能让学生机械地掌握算法,而应该让学生在直观操作的体验中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的过程中感悟算法,明白这样算的道理,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长知识,而且长智慧。

 

让学生自主尝试,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算理与算法的内在联系,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后习题的分析处理和综合训练题的设计

目的

(一)P13“做一做第1题”

学生按要求先摆一摆,再算一算。

(二)P12“做一做第2题”

学生先独立解决,然后交流订正。

(三)下面的计算对吗?

把不正确的改正过来。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练习题,在列竖式计算中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两位数笔算加法的直观模型。

作业题目

设计意图及目的

P14思考题

培养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