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33107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湿地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湿地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湿地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湿地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湿地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湿地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湿地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湿地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湿地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湿地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湿地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湿地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湿地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湿地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湿地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湿地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湿地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湿地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湿地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湿地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湿地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湿地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湿地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湿地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湿地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

1.1.1项目名称:

五大连池市龙镇发展村湿地公园建设项目

1.1.2项目单位:

五大连池市龙镇人民政府

1.1.3法人代表:

1.1.4建设地址:

五大连池市发展村南侧

1.1.5建设性质:

新建

1.1.6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

五大连池市龙镇人民政府

1.2研究工作的依据和范围

1.2.1编制依据

《五大连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消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50413-2007

《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50033—2001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11-2007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规范》GB50189-2005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140-2005

1.2.2研究工作的范围

A、对项目建设规模、项目发展需求情况进行分析和预测。

B、对主要工程、设施、设备选择的先进性、可靠性、合理性提出论证意见。

C、对建设地点、建设条件等进行分析和论证。

D、环境影响和保护措施节约能源进行论证。

E、对项目的工程量及实施计划安排提出建议。

F、对项目的企业组织定员提出设想方案

G、对项目的投资进行估算。

H、对项目建成后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分析和预测。

1.3研究工作概况

五大连池市龙镇人民政府,对本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工作。

通过调查项目所在地的经济状况,基础设施建设现状,进行了可行性报告的编制工作,重点研究了项目建设的规模、建设方案以及建设的重要性、可行性、有关条件,对地区资源现状、发展规划进行了调查,对相关设备、设施的选择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经过投资估算和技术经济分析,最终较为理想的完成了本次研究工作。

1.4项目建设计划

1.4.1建设规模

五大连池市龙镇发展村湿地公园总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

湿地恢复工程、主题文化景观带、休闲健身区、水上观光凉亭、木栈道。

1.4.2建设工期:

2011年10月开工到2012年10月竣工

1.4.3投资

本项目总投资为600万元。

1.4.4关于场址、动力供应、环境保护、节约能源、企业组织、实施进度等,请详见本报告第四、五、六、七章均有详细论述,本章不再赘述。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1五大连池市基本情况

2.1.1基本情况

五大连池市隶属于黑龙江省黑河市,地处黑龙江省西北部,小兴安岭与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

东邻逊克县,西与克山县、讷河市毗连,南接北安市、克东县,北与孙吴县接壤,西北与嫩江县隔河相望。

地理坐标是东起东经127度37分,西至125度42分;南起北纬48度16分,北至49度12分。

东西长142公里,南北宽104公里。

市域总面积9874平方公里,辖8乡3镇,区域内有五大连池风景区,8个国营农场、11个部队农场、4个监狱(所)和1个省属森工局。

有汉、满、回、蒙等22个民族共36万人口生活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2010年规划总人口为4.2万人,2020年规划总人口为6.1万人。

五大连池市1982年被国家定为“中国旅游四十佳”;1996年被国家命名为“中国矿泉水之乡”;同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7年被评为“中国十大休闲城市”美誉和中国县域旅游品牌百强县;2008年顺利晋级省级卫生城;2008年跻身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二十强,2009年被评为“2009中国全面小康生态文明市”。

2.1.2五大连池市经济情况

五大连池市是以农业经济为主、农林牧副渔相结合的多种经营的农业市,是一座美丽的旅游城市,以火山地质地貌、特色矿泉资源、山口湖生态水域、大沾河自然漂流等旅游、矿泉、生态资源驰名中外,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知名度。

2010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0.6亿元,同比增长14%。

全口径财政收入11794万元,首次突破亿元大关。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758万元,同比增长58.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087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8200元,同比分别增长22.7%和30.2%。

我市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型(森工)城市,将连续四年获得国家资金的重点扶持,目前,已获得扶持资金1.31亿元。

几年来,我们大力实施“民生工程”,积极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注重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区部分实现集中供热,有线电视实现数字化,天然偏硅酸矿泉水作为城市饮用水,具备1万吨的日供水能力,城市全天候卫生保洁,通过了省级卫生城验收,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累计投入资金1亿多元修建通乡、通村公路和村内白色路面476公里。

生态市建设扎实推进,通过了省级生态示范区验收。

2.1.3地质情况

五大连池市地势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变化不大,北部低山丘陵地形呈垄岗状,平均海拔300米,西部为五大连池火山区,其上分布有锥状、截锥状及圈状火山丘构成的独特火山地形。

五大连池市内最大高差为23米,地形由南向北逐步倾斜,靠近讷谟尔河附近为一阶台地。

城镇西南部稍有隆起,最高标高273米,北部地形较低,最低标高250米。

城区的土壤为耕地、亚粘土、砾砂层,自上而下分布,根据土壤特性、分布情况、地形及工程地质条件,城区内地耐力一般在0.12-0.15Mpa,地震烈度为5度。

2.1.4气象条件

五大连池市属于中纬度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受太平洋季风影响和西伯利亚高压控制,四季分明,夏季温热多雨,冬季严寒干燥,河流冰封期达半年之久。

年气温0.2°C,极端最高气温38.2°C,极端最低气温-42°C。

年平均降水量515.7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265.8毫米,最大日降水量106.1毫米,无霜期的平均日数为116.9天,年平均日照为2680.7小时,最大冻结深度2.47米,采暖期平均气温-12.50°C,冬季室外采暖计算温度-30°C,城市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多年平均风速2.0-3.9米/秒,大风日数5-20天。

2.1.5水文条件

五大连池市属于波状平原地形,境内主要有讷谟尔河、科洛河、辰清河和乌裕尔河四个水系,共有主干、支河流40条,境内总长1210千米,流域面积9874平方千米。

地表水的主要来源是降落在地表的雨水和雪水,经地表和地下的径流,汇于低洼地带所形成,最终流入讷谟尔河的城市下游段。

讷谟尔河属嫩江水系,由城镇北部由东向西流过,讷谟尔河属季节性河流。

据五大连池水文站观测,讷谟尔河最大流量815m3/h,最小流量为0,平均流量为21.2m3/h,开河日期为4月,封河日期为11月。

2.1.6交通

五大连池市交通方便,现有国道黑大公路G202和省道鹤嫩公路S303,沾河至五大连池公路、讷河至五大连池公路、五大连池市至二龙山农场公路、五大连池市至北兴公路、西岗子至二井子公路、沾河至81125部队公路、黑大公路龙镇支线七条县道,南北有北安至五大连池高等级公路(二级白色路面),形成横竖相贯的公路整体柜架结构。

目前,五大连池飞机场和五大连池火车站正在筹建中,这两个项目建成后,将大幅度提高我市的交通综合运输能力,带动地区经济全面协调快速发展。

2.2五大连池市龙镇发展村基本情况

龙镇位于五大连池市区东部,吉黑高速、鹤嫩公路、哈黑铁路在镇内通过,行政区域总面积1136平方公里,城镇建成区面积6.29平方公里。

辖9个行政村,18个自然屯,4个社区,7300户,2.2万人,耕地16.47万亩,草原11万亩,林地0.35万亩。

行政区域内和周边有5个国营农场、6个部队农场、7个国营林场和沾河森工总局,驻镇中、省、市直单位25家。

龙镇现有中学1所,小学3所,中小学教职工172人,中学在校学生494人,小学在校学生1310人。

有中心卫生院1所,有企业138家,其中个体企业127家,规模企业11家。

自来水入户率95%,有线电视入户率85%,全镇住房平均砖瓦化率62%,城镇化率35.7%。

2010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4.9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380元。

龙镇是国家级小城镇建设综合改革示范镇,首批省级小城镇建设网络工程示范镇,黑河市首批综合改革试点镇,2008年被省确定为环境优美型乡镇。

2010年被黑河市确定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示范镇,被黑龙江省政府确定为百镇建设工程试点镇,被国家列为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扶持发展旅游型重点镇。

几年来,先后被省民政厅授予省先进乡镇人民政府,省文化厅授予先进文化乡镇称号,被中共黑河市委授予“五个好”乡镇党委荣誉称号。

发展村位于龙镇北部,距市区60公里,吉黑高速公路53公里处,交通十分便利。

总面积6.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700亩,草原2870亩,林地400亩,水域350亩。

全村共有312户、1200口人,422个劳动力。

村民每年到周边农场承包土地30000亩,使全村作物种植面积达到4万亩,其中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1.5万亩以上。

发展村党支部在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中做出了突出业绩,连续三年被评为五大连池市“五个好”村、连续两年被评为“奔小康红旗村标兵”;2006年发展村党支部被省委、黑河市委授予“五个好”先进党组织,全省首届“最具魅力振业村”称号,2007年被省民政厅授予“全省先进村民委员会”称号。

2006年发展村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省级试点村。

2009年被黑龙江省委省政府评为省级文明示范村、新农村建设重点示范村。

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以产业带动型为发展目标,产业的发展、项目的实施、各界的投入使发展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全村砖瓦化率达到100%,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有线电视、程控电话入户率100%,新型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100%。

村民自有轿车38辆。

132户村民家中接入宽带,村民不出家门就可以享受网络宽带给他们带来的诸多方便。

2010年村民实现人均纯收入12600元,比2009年同比增长了26%。

发展村的特色是以种植“龙发”牌马铃薯为主,全村马铃薯播种面每年达到1.5万亩。

成立了马铃薯生产合作社,合作社在马铃薯的种植、销售过程中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目前发展村的“龙发”牌马铃薯远销到山东、安徽、辽宁等七省四十多个市县。

“龙发”牌马铃薯在省内外的知名度也逐渐扩大。

2010年,发展村投资360万元,组建农机合作社一个,实现土地规模经营4万亩。

发展村自开展新农村建以来,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总体方针要求,带领全村百姓以“六化”建设为目标,努力构建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整洁优美、农民生活安康、社会和谐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全村178栋农民砖房统一更换蓝色彩钢瓦,墙体进行统一粉刷。

完成了7.4公里的村巷道硬化,新建村内街路桥涵28座,入户桥280座,安装水泥栅栏12000延长米,村内砖砌排水沟7800延长米,维修农田路(四级砂石路)6.2公里,彻底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

安装太阳能路灯37盏,节能路灯10盏,招商引资建年生产能力2万吨秸秆固化厂一座。

新打一眼149米深的自来水井,铺设自来水主管道1500延长米,水质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村民用上了安全洁净、方便的自来水。

街道两旁种植绿化树木2万多株,绿树成荫,四旁绿化率达100%。

制定管护措施,做到了垃圾粪便及时清扫清运,街道干净,排水畅通,柴草垛堆放整齐,各户庭院整洁,禽畜圈养,集体公益设施都有专人管护维修。

发展村成立了文体活动协会,开展了大秧歌、健身操、舞会、卡拉ok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村民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得到提高,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逐步形成。

除了新农村的建设让家家户户的生活质量如芝麻开花、让十里八村的乡亲们着实羡慕外,更是因为这里背靠国家风景名胜地五大连池,还是京剧《红灯记》李玉和原型曾生活工作的地方,这些独特的旅游、文化资源,吸引了著名剧作家何庆魁将一部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题材的电视连续剧《幸福和幸福不一样》的外景地选在了这里。

几年来,发展村的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快速,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但发展村却未因此停下他们前进的脚步,他们正乘着创先争优的春风,迈着稳健的步伐,带领广大群众,在新的富民政策引导下,率领全体村民向殷实富裕的新农村迈进!

2.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龙镇发展村湿地公园建设项目,依托建设省级文明示范村、新农村建设重点示范村的契机,以发展村南侧湿地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建设休闲健身设施、生态型主题公园。

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该湿地公园是具有湿地保护与利用、湿地研究、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的社会公益性生态公园。

2.3.1项目建设是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的需要

依托现有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对现有湿地环境的土壤、地形、地势、水体、植物等构成状况进行科学配置,与湿地原生态系统相互结合,对恢复湿地功能,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保护当地湿地生态环境的需要。

2.3.2项目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发展村作为省级文明示范村、新农村建设重点示范村,目前已经完成了村内巷道硬化、绿化,民房统一改造、统一粉刷,给排水等基础建设工程,为构建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整洁优美、农民生活安康、社会和谐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基础。

因此,发展村湿地公园建设项目的建设,为当地农民提供了优美的休闲环境,符合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因此,为了进一步恢复湿地功能,改善发展村村容村貌面貌,改善村民休闲健身条件,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项目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章建设条件

3.1建设地点场址现状

本项目位于在五大连池市龙镇发展村南侧。

该地阳光充足,空气流畅,周围无各类污染源,场区地势北高南低,现有湿地面积6万平方米,供水、供电、排水等管线接线距离较近,场址选择较为理想。

地块环境优美,视野开阔,地理位置显要,用地条件优越。

3.2气象环境条件

项目区所处位置属寒温带,属于季风控制下的寒温带压湿润气候。

冬季、春初、秋末主要受西伯利亚冷高压控制,盛行偏北风,降水量少,空气干燥,气候寒冷。

春末、夏季、秋初多受南来暖空气和河套、蒙古低压影响,多偏南风,气温高降水量多而集中,空气湿润,宜于发展农业、林业和畜牧业。

冬季时间长,由11月至次年3月;春季短,为4至5月;夏季为6、7、8月;秋季为9至10月。

全年平均气温为0.7℃,极限低温为-42℃(2000年),极限高温为35.4℃(2000年)。

年降水量在368.0-652.5毫米之间,年平均蒸发量为1256毫米,无霜期为80-142天。

3.3地貌、地质条件

A、地形、地貌

该项目选址区内地震烈度为6度。

土壤属黑沙土和草甸土,以黑沙土为主,地面以下为砂石质及河卵石质地,稳定性好,工程地质条件良好。

B、自然条件对工程造价和施工的影响程度

上述自然条件对工程总体上影响不大,但对工程施工和造价影响较大,由于高寒影响,全年施工期短,只有五个月左右,其中两个月为雨季,对施工会造成许多不利影响。

冻土深度较大,人工构造物基础埋深大,道路考虑防冻厚度,使工程造价有不同程度增加。

C、地震

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2001年8月1日实施的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五大连池地震烈度为六度。

3.4交通条件

五大连池市公路设施建设已形成两纵三横的公路网,以202国道、鹤嫩公路为两纵,以五大连池市区到太平乡通乡公路、五大连池到讷谟尔乡通乡路、五大连池到讷河市通县公路为三横。

龙镇发展村位于202国道西侧,紧邻202国道,交通十分便利。

3.5相关条件

3.5.1供电条件

五大连池市的电网改造工程已经完成,电力可以满足本地生产生活需要,本项目由五大连池市龙镇供电所供电,电力供应充足,项目所需的生产、生活用电有保障。

项目区附近有城市供电工程,可以满足项目要求。

3.5.2供水条件

生活供水总管由发展村供水系统接入,增加专用给水设备。

系统形式为下行上给式。

3.5.3供暖条件

本项目不涉及到冬季供暖。

3.5.4水条件

生活及生产污水排入龙镇发展村排水管网,对周围水环境没有任何影响。

3.5.5筑材料来源级运输条件

该地区建设材料丰富,交通运输条件便利,主要建筑材料都可以在地方解决,另外石灰、碎石等筑路材料均有厂矿个供选择。

 

第四章建设方案

4.1建设内容和规模确定

4.1.1主要建设内容

表4-1

序号

项目

单位

数量

备注

1

休闲健身广场

3000

2

主题文化景观带

15000

3

水上观景凉亭

5

4

湿地恢复工程

60000

5

木栈道

m

1000

6

道路

m

1000

4.1.2建筑规模确定

五大连池市龙镇发展村湿地公园项目总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建设一个3000平方米休闲健身广场,长500米,宽30米的以宣传教育为主题的文化景观带,5个水上观景凉亭,1000米木栈道,60000平方米湿地恢复工程,1000米道路。

4.2总平面布置

4.2.1项目区基本情况

本项目建设地点,地势南低北高,总占地面积100000平方米。

项目所在区域供水、供电、排水等管线接线距离较近,场址选择较为理想。

4.2.2总布置的原则

A、总平面布置应合理布局、功能分区明确、节约用地、交通组织顺畅,并应满足当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和指标。

B、总平面布置应进行环境和绿化设计。

绿化与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和管线之间的距离,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

 

第五章环境保护与节约能源

本项目仅对项目区的污染状况,可能发生的污染源、污染种类及相关治理措施提出建议,环境保护与节约能源的各项工作由项目建设单位与项目建设同步进行,项目建设单位应按照清洁生产的要求进行建设和管理。

5.1环境保护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污水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96)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96)

《建筑施工厂界噪声标准》]

《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90)

《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J87-85)

5.2建设地点环境现状

本项目处在五大连池市龙镇发展村南侧,该项目场址周边环境较好,无污染源,场址空气清新,气候适宜,周边环境对项目区不会构成废水、废气、废渣、噪声等污染,项目区周围环境状况良好,对项目建设比较有利。

5.3环境影响分析

项目在建设期与运营期会对沿线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应对项目位置、设计和施工环节及项目运行后产生的污染采取必要的技术对策和工程措施。

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是尘,主要大气环境问题是尘污染。

造成城市尘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两方面,其一是燃煤产生的烟尘,其二是扬尘。

另外,汽车尾气对城市大气的污染日趋严重。

项目的建设,必将使汽车尾气数量大大增加,无疑增加了污染物向大气中的排放,加重了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A、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汽车尾气对大气污染很严重。

根据我国对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四种量大、面广的大气污染物来源统计分析结果,机动车产生的约占10%。

汽车尾气排放出的污染物主要有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汽车尾气排放的高度在人的呼吸带高度以下,对人体造成危害极大。

汽车行驶状况不同,其尾气中污染物浓度有很大的差别,汽车怠速状态时产生的污染物较多。

道路条件也影响汽车尾气排放量,路面不平时,汽车振动不平稳,行驶时排出的污染物多。

本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后,在路线上行驶的汽车数量将大大增加,排放的尾气将对区域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B、噪声环境影响分析

本工程的实施,将基本消除交通堵塞和拥挤状况。

但由于车辆数量增加,车速提高,将加大噪声污染。

C、工程景观影响分析

该工程的建设,对周边通视条件及采光条件产不会产生影响。

另外,各种构筑物的几何造型、色彩将对环境景观也不会产生直接影响。

5.4施工过程中主要污染源及治理措施

路面施工中,面层、基层均采用拌合站集中拌合,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和粉尘,对周围大气环境产生污染,所以本项目在实施阶段,拌和站必须布设在距居民区500米以外的常年风向为下风位置,且到河流及饮用水源距离不小于200米,地下水位深度大于2米处。

拌合站建立时还应采取有效的消烟除尘措施,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量,并在取得施工所在地环保部门的测定与允许后方可予以生产。

在运输与堆放易于扬尘的筑路材料路段中,应采取可靠的遮盖措施,以减少在运输、堆放时对居民区的污染。

施工驻地的废物应按环卫要求,妥善处理,避免引发疾病,影响工人及居民健康;另外施工机械作业时排放大量的废气产生污染公害;大量施工机械作业产生噪声污染,噪声级都在85分贝以上,超过居民区的标准,特别是夜间施工影响更大。

因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现场工程监理应认真检查各施工单位的环境措施,加强对施工驻地排污管理和施工机械作业的废气排放检测,以及对施工机械的噪声等环境保护问题进行认真的不间断检查,力求将施工期对环境的污染减小到最低程度。

工程建设管理单位在对竣工的各项工程初验同时,应按设计文件对环境保护设计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

此外,工程实施中对取土场位置应慎重选择,要尽量少占农田。

5.5项目运营过程中主要污染源及治理措施

本工程建成营运期的主要污染源及污染物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水、烟气、噪声污染,汽车尾气的污染及区域景观的改变。

5.5.1废水

A、污染物:

项目区污水主要为少量生产污水。

废水中不含有毒有害物质,对周边环境定不会造成污染。

B、主要治理措施

该项目所产生的废水,主要是生产废水,可以直接排入项目区排水管网。

5.5.2废气:

本项目无废气产生,因此对大气不构成污染。

5.5.3生活垃圾

A、垃圾的产生

生活、生产垃圾是项目区主要固体排放物,处理不好将对周边的环境会构成污染,因此加强管理,采取治理措施,是减少污染的主要对策。

B、具体治理措施

生活、生产垃圾指定地点存放,统一集中起来,定期运往垃圾处理场,以减少对周边环境的污染。

5.6环境治理目标

A、控制企业废水排放量及污染物排放量,采取有效措施,保证项目区周围水体不受污染。

B、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保护环境空气质量。

C、控制项目区界噪声及声源强度保护操作人员身心健康及声环境。

D、增加植树绿化面积,绿地可以吸尘和吸收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减少噪声,改善景观。

E、确保路面平整度,以减少汽车尾气排放量及减少噪声污染。

F、在构筑物造型设计上,多方案比较,优化设计,采用轻巧、造型别致、美观的结构形式。

G、项目区道路、绿化及建筑物布局要相互协调,力求总体布局合理、美观,使评价区景观环境优美。

5.7节约能源设计依据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为了贯彻执行国家对能源实行的开发与利用并重的方针,把本项目节能工作落到实处,在设计过程中应以下列文件为依据:

A、《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B、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建设部文件(计交能[1997]2542号)《关于固定资产投资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节能篇”编制及评估的规定》

C、《工程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