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八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38910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八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八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八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八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八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考八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考八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考八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考八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考八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考八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考八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考八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考八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考八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考八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考八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考八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八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docx

《高考八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八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八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docx

高考八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2013年高考(133)皖南八校2013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皖南八校2013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语文试卷

第卷(阅读题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平衡和谐,以和为贵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

君子和而不同正是对和这一理念的具体阐发。

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

原话是: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何晏在《论语集解》里对这句话的解释大意是君子内心所见略同,但其外在表现未必都一样,这种不同可以致和;小人虽然嗜好相同,但因为各争私利,必然互起冲突,这种同反而导致了不和。

此前,史伯和晏子从哲学和自然规律上来讲和与同,孔子则将其引申到社会领域,用以阐释做人的道理,视为区别君子与小人的特征之一。

宋儒注重义利之辩,认为义、利水火不容,即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并明确地以义利观来解释和而不同,认为君子的和是义的结果,小人的同是利的驱使。

这种解释思路一直延续到清末。

在当今时代,对君子和而不同的理解,似应超越义利的道德范畴而上升到哲学的范畴。

和是和谐,是统一,同是相同,是一致;和是抽象的,内在的;同是具体的,外在的。

和而不同,就是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非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

高明的人总是与别人相协调,但并不盲目地重复或附和别人,因包容差异而不重复故能达成和谐;不高明的人,见到旁人的成功就一窝蜂随大流地模仿别人,强求一致,反而引起恶性竞争,最终导致不和。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和而不同这一两千多年前的古老观念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活力。

和而不同是世界多元文化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反之,同而不和就必然导致纷争乃至战争。

所以说,和而不同是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基本法则。

这样看来,和因义起,同由利生的传统解释就显出了某种局限性。

实际上,和可以因义而起,也可以因利而起,即便不讲义而仅言利,也应当求和,因为不和不仅不义,也不利。

反过来说,言利未必生同,如果不是仅仅图一时之利、区区之利,而谋长远之利、宏大之利,就必须走和而不同之路。

这也说明,义与利不一定是对立的关系,还是可以形成统一的。

那么,怎样才能达成和的局面呢?

实际上,孔子已为我们指明了答案——不同,也就是不强求一致,不重复别人。

只有在大目标不冲突的前提下,承认、包容乃至尊重差异,才能化解矛盾,共存共荣。

只要愿意共存共荣,就必然要磨合。

磨合得好,才能比较顺利地从经济全球化过渡到文化上的多元一体,经过不断的磨合,最终进入天下大同的境界。

这里的大同,是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外在的相同一致,实质上就是和而不同的理想境界。

(选自《人民论坛》第四期,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对和与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和就是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一致;同是指相同,是一致。

B.和与同是古人区别君子与小人的特征之一,君子的和是义的结果,小人的同是利的结果。

C.和并非盲目地重复或附和别人,不同并非刻意制造矛盾,同并非一定不和。

D.如果追求的是长远之利、宏大之利而非一时之利、区区之利,和也可因利而起,利也未必生同。

2.下列关于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门见山,指出平衡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历来主张,确立‘以和为贵’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这一中心论点。

B.以古人从义与利的关系的角度对和而不同所做的阐述为例证,指出义与利自古至今就是对立的,即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C.第段指出在全球化的今天,和而不同这一古老观念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只有走和而不同道路,全世界才能实现多元文化共同繁荣发展。

D.文章最后指出,只有不强求一致不重复别人,才能达成和的局面;并进一步指出,如果磨合得好,全世界是可以达到和而不同的理想境界的。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和而不同的思想,在我国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对我国当前的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意义则不大。

B.是协调还是模仿,是包容差异还是寻求一致,这是判断一个人是否高明的依据之一。

一味地追求同,必然会导致纷争甚至战争。

C.文中天下大同的社会,应该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也应该是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而不同的社会。

D.要最终进入天下大同的境界,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而痛苦的碰撞磨合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因为差异是无所不在。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游三游洞记

[清]刘大槐

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

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

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

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以上,穷山之巅,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

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

出则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高六十馀尺、广可十二丈。

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焉。

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

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

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

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逄逄然鼓音。

背有石如床,可坐。

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

下视深溪,水声泠然出地底。

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行歌,缕缕不绝焉。

昔白乐天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刺史,而元微之适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

其后,欧阳永叔及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

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

谁使予之流离至于此乎?

偕予而来者,学使陈公之子曰伯思、仲思。

予非陈公,虽欲至此无由,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

然则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

夫乐天、微之辈,世俗之所谓伟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时,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

若予者,虽其穷幽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

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

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

呜呼!

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

[注]薪采者行歌:

樵夫们唱着歌。

白乐天:

白居易,乐天是他的字。

元微之:

元稹,微之是他的字。

知退:

白行简的字。

欧阳永叔:

欧阳修,永叔是他的字。

黄鲁直:

黄庭坚,鲁直是他的字。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

濒:

靠近

B.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以上

仄:

狭窄

C.而元微之适自通州将北还

适:

恰好

D.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

炙:

炙烤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而石洞穹起

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

B.扣之,其声如钟

吾其还也

C.如三楹之室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D.因共游此洞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详细记叙了由下牢关前往三游洞的行程,由舟而舆,由水而陆,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由险而夷,由窄而广,经过一番波折才一睹三游洞的真面目。

B.作品以对三游洞得名原因的说明作为第一部分游记和第二部分议论的过渡,颇具匠心。

它是记游必不可少的内容,对阐发本文主旨尤其有着重要作用。

C.三游洞景观奇特。

触目皆石,不同石头还会发出种种悦耳的声音,此声与从地底发出的泠然水声交织在一起,使人仿佛置身于美妙的音乐殿堂。

D.这篇游记,手法与一般的写景游记不同,它既生动地记述了游历的经过,又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篇幅抒写了因游历而引起的幸与不幸的感慨。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穷山之巅,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

(4分)

(2)若予者,虽其穷幽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

(6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寄黄几复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此诗作于任职山东德州时。

黄几复,名介,江西南昌人,与少年交游,时任广东四会县令。

蕲:

通祈,祈求。

三折肱:

《左传》语,三折肱,知为良医。

8.本诗的第二联最为后人所称道,试从表现手法上简要赏析。

(4分)

9.诗歌最后两联从哪几个方面写黄几复的品德和才干?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4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意选做六小题)(6分)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王羲之《兰亭集序》)

(2)山原旷其盈视,

(王勃《滕王阁序》)

(3)寒衣处处催刀尺,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4)

,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5)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6)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苏轼《定风波》)

(7)

,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8)

,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

三、(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

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的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

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

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着;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

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好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

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

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

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觉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说起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

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的喜欢以散步一词来做他们的创造题目的一点看来,大约是德国南部地方,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仿不多。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

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桠杈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

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

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

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

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有几年,在江南也许会没有雨没有雪的过一个冬,到了春间阴历的正月底或二月初再冷一冷,下一点春雪的。

去年的冬天是如此,今年的冬天恐怕也不得不然,以节气推算起来,大约大冷的日子,将在明年的二月尽头,最多也总不过是七八天的样子。

像这样的冬天,乡下人叫作旱冬,对于麦的收成或者好些,但是人口却要受到损伤。

旱得久了,白喉,流行性感冒等疾病自然容易上身,可是想恣意享受江南的冬景的人,在这一种冬天,倒只会得到快活一点,因为晴和的日子多了,上郊外去闲步逍遥的机会自然也多;喜欢徒步旅行的日本人、德国人,所最欢迎的也就是这样的冬天。

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

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去湖上散散步罢!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

11.文中描绘了哪些江南的冬景图?

请用最简洁的文字给各图起一个名字。

(5分)

12.本文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有什么作用?

请举两例说明。

(5分)

13.按要求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6分)

(1)根据上下文,指出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这句话的含意。

(3分)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

(3分)

14.郁达夫先生曾经说:

欣赏山水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和人生的心情。

结合写作本文的时代背景,谈谈你如何理解郁达夫在欣赏江南的冬景时所表现出来的心情。

(8分)

第卷(表达题共84分)

四、(24分)

1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黯然

一股作气

忖度相形见绌

B.讹诈

既往不究

皈依言简意赅

C.编辑

循规蹈矩

奢靡黄梁美梦

D.晒笑

暴殄天物

精粹良莠不齐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钱钟书先生学识渊博,学贯中西,所以才能见仁见智,写出学术价值极高的《谈艺录》。

B.龙川岛像一张舒展的荷叶漂浮在浩如烟海的千岛湖上,岛上又有三十多个小湖,湖水明净,映着日光,犹如闪烁在荷叶上的水珠。

C.当下建筑超标之风盛行,一幢幢豪华办公楼拔地而起,其中首屈一指的当属央视大楼。

D.近年来中国经济稳步发展,综合国力逐步提高,我们并没有危害他国之心,但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却甚嚣尘上。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本着以记凡人成就,为百姓立传为宗旨,国内首个生命教育平台人生成就网在上海正式上线开通。

B.美国国务卿希拉里20日抵京,开始为期三天的访华行程。

中美双方希望通过此次访问增进互信,扩大合作,加强对话,推动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

C.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正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能源、产业、技术、贸易等方面的政策进行重大调整。

D.两会代表们期盼国家医药管理局尽快制定措施,尽量降低药品的价格和流通环节。

让老百姓看得起病,更好地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18.请根据下面这段文字,分别概括创造性思维与创新能力、创新人才的关系。

(字数不超过45字)(5分)

所谓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等三方面素质的人才。

创新意识是实现创造发明的前提与动力;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又必须要有创造性思维作基础,离开创造性思维,创新意识将成为不切实际的空谈;离开创造性思维,精神或物质产品的产生就成为无源之水,所谓的创新能力也不过是事倍而功半的傻干,甚至是徒劳而无功的蛮干。

19.下面是某校高二(17)班两次语文考试得分情况抽项统计表。

请仔细阅读,完成后面的题目。

(5分)

抽项内容

赋分

返校考得分

第一次月考得分

均分比

题型

名句默写

6

4.3

4.9

85%

客观题

古诗文阅读

9

6.1

6.4

70%

客观题

18

8.4

8.1

45%

主观题

现代文阅读

9

5.7

6.2

66%

客观题

24

13.8

12.9

55%

主观题

语言表达

9

6.2

5.9

61%

客观题

15

8.4

7.9

55%

主观题

(1)从上表得出一个结论(不出现具体数据):

(不超过20字)(2分)

(2)请以该班学生身份给语文老师的教学提一点建议:

(只写正文,注意语言得体,不超过60字)(3分)

20.阅读下列材料,请在后面的横线上填写句子,要求与横线前的句子结构相似修辞相同语意相关。

(5分)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很快引发了一连串连锁反应。

莫言作品(《红高粱家族》《牛》《蛙》等),在实体卖场和网店都断货,莫言10年前的手稿飙升至l20万元,其作品的影视改编费也水涨船高……搞笑的是,有网友昨日发帖称,莫言获奖后,淘宝网上出现了特别标注莫言故乡的高密火烧和烤鸡。

烤鸡,还是那种烤鸡,并未加入特别佐剂,把烤鸡肉变成天鹅肉;手稿,还是10年前的手稿,并未再经陈年酿造,把手稿变成泸州老窖;高粱,还是那片高粱,

,;牛还是那头牛,,

;蛙还是那只蛙,并未经过千年修炼,

莫言,还是那个莫言,只是他身上的那道光环,把有些人的嘴脸照得有些扭曲变形。

五、(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的文章。

(60分)

女孩满怀感激地吃完老婆婆端给她的馄饨,眼泪止不住地流。

你怎么啦?

老婆婆关切地问。

她忙擦眼泪,说:

我跟妈吵架,妈把我赶出来了。

你不认识我,却愿意煮馄饨给我吃,比我妈还好。

老婆婆听了,平静地说道:

孩子,你怎么会这么想呢?

难道你妈煮了十多年的饭给你吃,还抵不过我的一碗馄饨?

女孩愣住了,赶紧回家,在村口一下就看到疲惫不堪的母亲正在路口张望……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皖南八校2013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B(孔子之前,和与同指的是哲学与自然规律)

2.D(A项,全文的中心论点应是全世界和而不同,共存共荣;B项,义与利在今天并不一定是对立的关系,也是可以形成统一的;C项,在今天,和而不同不是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而是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3.C(A,和而不同对全球多元文化的建设都意义重大;B,应是盲目模仿强求一致;D,漫长而痛苦差异无所不在均属主观臆断)

4.D(炙:

领略)

5.A(连词,表折。

B项,代词,那/副词,表商量语气;C项,句末语气词,不译/兼词,于此;D项,副词,于是/介词,通过)

6.A(后面的表述有误,正确的说法应是:

由舆而舟,由水而陆,由下而上,由险而夷,由窄而广)

7.

(1)一直登上山的顶峰,然后义用绳子拴着从高处滑了下来。

(重点词语:

穷缒危各1分,句子通顺l分)

(2)像我这样的人,即使走遍幽奇险峻的山水,和虫儿鸟儿来来去去又有什么不同呢?

(重点词语:

若虽幽险与……何异各1分,句子通顺l分)

参考译文:

从夷陵州的州府出发,向西北方向从陆地走二十里,靠近江的北岸,(这就是)所说的下牢关。

路很狭窄不能行走,于是下了车登上船。

坐船走了一里左右,听见两崖之间有很大水声。

于是再次下船登陆,顺着狭窄的小路曲折地向上攀登,一直登上山的顶峰,然后又用绳子拴着从高处滑了下来。

(只见)下面的土地渐渐平坦,有一块大石头覆盖压着挡住了道路,于是弯着腰低着头,经过巨石下面出来。

一出去便见非常开阔的平地,却又有一个石洞隆起,高六十多尺、宽约十二丈。

两根石柱屹立在洞口,把洞口分为三个门,就像三开门的房子。

中间的室像正屋,右边的室像厨房,左边的室像别馆。

洞中间有一石头像乳房下垂着,敲击它,那声音像钟声一样清脆。

左室外面有一块小石头突出直立,(形状)方方正正,敲击它声音像磬声。

这地方还有些石头杂着土,撞击它就发出逄逄的鼓声。

背后面还有一块石头像床,可以坐。

我与两三个一同前来的朋友在洞内大声放歌,声音轰响,就像是钟磬等乐器帮助它使它更响亮了。

向下看是一条深溪,水声潺潺,就像是从地底传出来的。

深溪两岸,是高达千寻的翠绿的山壁,山壁下面还有小路,樵夫们唱着歌,歌声缕缕而不断绝。

以前唐时白乐天从江州司马迁官为忠州刺史,而他的好友元微之恰好从通州将要回北方,乐天携同弟弟知退,和元稹在夷陵相会,喝酒十分高兴,留恋不舍不忍离别,于是一起来这洞游玩,三游洞因为他们三人而得名。

后来,宋朝时欧阳永叔及黄鲁直两个人都因为被排斥贬谪到这里,相继来此洞游玩,有的还写了诗文来记载这件事。

(此时)我想到自己不禁笑了,谁排斥过我呢?

谁使我贬到这里的呢?

陪同我一起来游玩的,是本地学使陈公的儿子叫伯思、仲思。

我不是陈公,即使想来这里,也没有上面说的那些原因,而陈公因为公务这次没能一起来。

既然如此那么(如果)他来了,那又是幸运还是不幸运呢?

像乐天、微之这类人,就是世俗所说的伟人,能够在那一时代名声显赫,所以凡是他们足迹到过的地方,都有用来传到后世的,而这个地方也能够凭借人而很显耀。

像我这样的人,即使走遍幽奇险峻的山水,和虫儿鸟儿来来去去又有什么不同呢?

虽然这样,但山川的美丽景致,如果使它们处在大的城市或交通方便的地方,那么那些喜好游玩的人就会争先恐后地来游玩。

不过放置在荒凉偏僻的地方,美好(的风景)并没有显现在外面,人们也无法来亲自领略它的美好。

唉!

这哪里是一个人的不幸呢?

8.巧用六个名词排列出十年间的情景,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

寓情于景,桃李春风江湖夜雨等平常之景寄寓的浓浓深情。

桃李春风一杯酒的明媚欢快与江湖夜雨十年灯的凄凉孤独对比,凸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答出两点即可)

9.三个方面:

为官清廉,富有政治才干,好学不倦。

(2分)情感:

赞扬了黄几复廉洁干练,也表达了对友人处境的不平和担忧之情。

(2分)

10.

(1)齐彭殇为妄作

(2)川泽纡其骇瞩

(3)白帝城高急暮砧(4)别有幽愁暗恨生

(5)揾英雄泪(6)一蓑烟雨任平生

(7)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8)落红不是无情物

11.冬晨谈天图(晨霜街景图)、寒郊草木图、寒村微雨图(农村冬雨图)、江南冬雪图(江南雪景图)、寒冬闲步图。

12.对比。

比如:

北国冬天与江南冬天的比较、江南秋天与江南冬天的比较、北方夏夜与江南冬天的比较、闽粤地区与江南地区冬天的比较、德国寒郊散步与江南寒郊散步的比较等等,将一幅幅江南冬景美图呈现出来,突出江南的冬景晴和清朗。

13.

(1)冬日的江南农村充满诗情画意,人生活在这样一个境地,自然会旷达洒脱,不计荣辱得失。

(2)采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