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39158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可持续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可持续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可持续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可持续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可持续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可持续发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可持续发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可持续发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可持续发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可持续发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可持续发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可持续发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可持续发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可持续发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可持续发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可持续发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可持续发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可持续发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可持续发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可持续发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可持续发展.docx

《可持续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可持续发展.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可持续发展.docx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百科名片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最初于1972年提出,指既满足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可持续发展战略,系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还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抗压力及经济的增长。

可持续的发展还意味着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与考虑,而不代表在援助或发展资助方面的一种新形式的附加条件。

目录

最早提出可持续发展时间

最广泛采纳的定义

可持续发展科学定义

1.1.侧重于自然方面的定义

2.2.侧重于社会方面的定义

3.3.侧重于经济方面的定义

4.4.侧重于科技方面的定义

5.5.综合性定义

实现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

1.1、公平性原则

2.2、可持续性原则

3.3、和谐性原则

4.4、需求性原则

5.5、高效性原则

6.6、阶跃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中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

1.成就与问题

2.指导思想、目标与原则

可持续发展补充解释

可持续性发展战略与发展伦理学

1.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

2.对传统发展模式的评价与反思

3.生态经济模式

4.可持续发展的伦理机制

最早提出可持续发展时间

最广泛采纳的定义

可持续发展科学定义

1.1.侧重于自然方面的定义

2.2.侧重于社会方面的定义

3.3.侧重于经济方面的定义

4.4.侧重于科技方面的定义

5.5.综合性定义

实现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

1.1、公平性原则

2.2、可持续性原则

3.3、和谐性原则

4.4、需求性原则

5.5、高效性原则

6.6、阶跃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中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

1.成就与问题

2.指导思想、目标与原则

可持续发展补充解释

可持续性发展战略与发展伦理学

1.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

2.对传统发展模式的评价与反思

3.生态经济模式

4.可持续发展的伦理机制

  

全球可持续发展五大要点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的

可持续发展包含两个基本要素

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

提高综合国力所面临的问题

怎样提高综合国力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最早提出可持续发展时间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的概念最先是在一九七二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

这次研讨会云集了全球的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共同界定人类在缔造一个健康和富生机的环境上所享有的权利。

自此以后,各国致力界定“可持续发展”的含意,现时已拟出的定义已有几百个之多,涵盖范围包括国际、区域、地方及特定界别的层面,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

“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以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1981年,美国布朗(LesterR.Brown)出版《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提出以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基础和开发再生能源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

“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它系统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1992年6月,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

随后,中国政府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

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

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

最广泛采纳的定义

  是在一九八七年由世界环境及发展委员会所发表的布伦特兰报告书所载的定义,其亦即: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

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

2003可持续发展报告

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也就是江泽民同志指出的:

“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可持续发展科学定义

  由于可持续发展涉及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科技、政治等诸多方面,所以,由于研究者所站的角度不同,对可持续发展所作的定义也就不同。

1.侧重于自然方面的定义

  “持续性”一词首先是由生态学家提出来的,即所谓“生态持续性”(ecoldgicalsustainability)。

意在说明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序间的平衡。

1991年11月,国际生态学联合会(INTECOL)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IUBS)联合举行了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专题研讨会。

该研讨会的成果发展并深化了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自然属性,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

“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其含义为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

2.侧重于社会方面的定义

  1991年,由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N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共同发表《保护地球一一可持续生存战略》(CaringfortheEarth:

AStrategyforSustainableLiving),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之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并提出了人类可持续生存的九条基本原则。

3.侧重于经济方面的定义

  爱德华-B•巴比尔(EdivardB.Barbier)在其著作《经济、自然资源:

不足和发展》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

皮尔斯(D-Pearce)认为:

“可持续发展是今天的使用不应减少未来的实际收入”,“当发展能够保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会使后代的福利减少”。

4.侧重于科技方面的定义

  斯帕思(JammGustareSpath)认为:

"可持续发展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一一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封式',工艺方法一一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

5.综合性定义

  《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对“可持续发展”定义为: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与此定义相近的还有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的定义:

“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1989年“联合国环境发展会议”(UNEP)专门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战略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认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战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

(1)走向国家和国际平等;2)要有一种支援性的国际经济环境;(3)维护、合理使用并提高自然资源基础;(4)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和考虑。

  总之,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

  可持续发展注重社会、经济、文化、资源、环境、生活等各方面协调“发展”,要求这些方面的各项指标组成的向量的变化呈现单调增态势(强可持续性发展),至少其总的变化趋势不是单调减态势(弱可持续性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

  是指机会选择的平等性,具有三方面的含义:

一是指代际公平性,二是指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性,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实现当代人之间的公平,而且也要实现当代人与未来各代人之间的公平。

三是指人与自然,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公平性。

这是与传统发展的根本区别之一。

各代人之间的公平要求任何一代都不能处于支配地位,即各代人都有同样选择的机会空间。

2、可持续性原则

  是指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其生产率的能力。

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保持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

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根据可持续性的条件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

在生态可能的范围内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

因此,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

3、和谐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就是要促进人类之间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如果我们能真诚地按和谐性原则行事,那么人类与自然之间就能保持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也只有这样,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

4、需求性原则

  人类需求是由社会和文化条件所确定的,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的结果。

与人的价值观和动机有关。

可持续发展立足于人的需求而发展人,强调人的需求而不是市场商品,是要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向所有人提供实现美好活愿望的机会

5、高效性原则

  高效性原则不仅是根据其经济生产率来衡量,更重要的是根据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来衡量。

是人类整发展的综合和总体的高效。

6、阶跃性原则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需求内容和层次将不断增加和提高,所以可持续发展本身隐含着不断地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阶跃性过程。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可持续发展是以保护自然资源环境为基础,以激励经济发展为条件,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发展理论和战略。

它是一种新的发展观、道德观和文明观。

  其内涵为:

  

(1)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与经济增长有根本区别,发展是集社会、科技、文化、环境等多项因素于一体的完整现象,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享有平等的不容剥夺的发展权利;

  

(2)发展的可持续性,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3)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当代人在发展与消费时应努力做到使后代人有同样的发展机会,同一代人中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当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

  (4)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人类必须建立新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学会尊重自然、师法自然、保护自然,与之和谐相处。

中共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把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以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指出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从忽略环境保护受到自然界惩罚,到最终选择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文明进化的一次历史性重大转折。

[1]

中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

成就与问题

  经过10年的努力,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经济发展方面。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0万亿元,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和世界第6大贸易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经济增长模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结构逐步优化。

  --社会发展方面。

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遏制,科技教育事业取得积极进展,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消除贫困、防灾减灾、医疗卫生、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方面。

国家用于生态建设、环境治理的投入明显增加,能源消费结构逐步优化,重点江河水域的水污染综合治理得到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有所突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通过开展退耕还林、还湖、还草工作,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取得成效。

  --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方面。

各地区、各部门已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了各级各类规划和计划之中,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有了明显提高,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并正在得到不断完善和落实。

  但是,我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仍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

  --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矛盾主要是:

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源大量消耗、生态破坏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人口众多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一些现行政策和法规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等。

  --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

人口综合素质不高,人口老龄化加快,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城乡就业压力大,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不完善,能源结构中清洁能源比重仍然很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国民经济信息化程度依然很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浪费现象突出,环境污染仍较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立法与实施还存在不足。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社会对可持续发展与共同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行动步伐有所加快。

我国应以加入世贸组织为契机,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进一步发挥政府在组织、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作用,正确处理好经济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抓住200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成功召开的契机,进一步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保障我国的国家经济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指导思想、目标与原则

  一、指导思想

  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是:

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科技和体制创新为突破口,坚持不懈地全面推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协调,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目标

  我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人口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通过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完成从“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转变。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减轻资源环境压力,改变区域发展不平衡,缩小城乡差别。

  --继续大力推进扶贫开发,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逐步改变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落后状况,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巩固扶贫成果,尽快使尚未脱贫的农村人口解决温饱问题,并逐步过上小康生活。

  --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建立完善的优生优育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公共服务水平大幅度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全面提高,灾害损失明显降低。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建立健全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到2010年,全国人口数量控制在14亿以内,年平均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

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超过9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0%左右,青壮年非文盲率保持在95%以上。

  --合理开发和集约高效利用资源,不断提高资源承载能力,建成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保障体系和重要资源战略储备安全体系。

  --全国大部分地区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基本遏制生态恶化的趋势,重点地区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得到基本恢复,农田污染状况得到根本改善。

到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0.3%,治理“三化”(退化、沙化、碱化)草地3300万公顷,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00万公顷,二氧化硫、工业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前5年下降10%,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

  --形成健全的可持续发展法律、法规体系;完善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共享和决策咨询服务体系;全面提高政府的科学决策和综合协调能力;大幅度提高社会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程度;参与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领域合作的能力明显提高。

  三、基本原则

  --持续发展,重视协调的原则。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推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重视解决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坚持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

  --科教兴国,不断创新的原则。

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和教育的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作用,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大力发展各类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的紧密结合。

  --政府调控,市场调节的原则。

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四方面的积极性,政府要加大投入,强化监管,发挥主导作用,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公共服务,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调动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

  --积极参与,广泛合作的原则。

加强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参与经济全球化,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在更大空间范围内推进可持续发展。

  --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原则。

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选择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进行突破,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可持续发展补充解释

  (sustainabledevelopmente) 

  “可持续发展”亦称“持续发展”。

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她任主席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得到广泛的接受,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取得共识。

我国有的学者对这一定义作了如下补充:

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需求又未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还有从“三维结构复合系统”出发定义可持续发展的。

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r.布朗教授则认为,“持续发展是一种具有经济含义的生态概念……一个持续社会的经济和社会体制的结构,应是自然资源和生命系统能够持续维持的结构。

  可持续发展包含两个基本要素或两个关键组成部分:

“需要”和对需要的“限制”。

满足需要,首先是要满足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

对需要的限制主要是指对未来环境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限制,这种能力一旦被突破,必将危及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如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

决定两个要素的关键性因素是:

(1)收入再分配以保证不会为了短期存在需要而被迫耗尽自然资源;

(2)降低主要是穷人对遭受自然灾害和农产品价格暴跌等损害的脆弱性;(3)普遍提供可持续生存的基本条件,如卫生、教育、水和新鲜空气,保护和满足社会最脆弱人群的基本需要,为全体人民,特别是为贫困人民提供发展的平等机会和选择自由。

  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下具有可持续性的综合国力。

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社会发展能力、政府调控能力、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体现。

  从可持续发展意义上考察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需要分析当前该国所拥有的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能力,而且需要研究支撑该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的变化趋势。

  关于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研究,是以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条件、机制和准则为据,全方位考察和分析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各构成要素在国家间的对比关系及其各要素对综合国力的影响,系统分析和评价综合国力及各分力水平,对比分析并找出不足,同时提出相应对策和实施方案,以期不断提升综合国力,达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

  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去衡量综合国力,使综合国力竞争统一于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框架内,从而适应社会、经济、自然协同发展的需要,就必须从观念、作用、评价标准等方面对综合国力进行全面的再认识。

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价值准则是国家在保持其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基础上,推动包括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内的广义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显然,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内涵决定了在提升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过程中,科技创新是关键手段,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是基础,经济系统的健康发展是条件,社会系统的持续进步是保障。

  当代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向人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这些问题既对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目标,也使日益受到人们重视的综合国力研究达到前所未有的难度。

在目前情况下,任何一个国家要增强本国的综合国力,都无法回避科技、经济、资源、生态环境同社会的协调与整合。

因而详细考察这些要素在综合国力系统中的功能行为及相互适应机制,进而为国家制订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提供理论支撑,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尤为重要。

  随着社会知识化、科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人类世界将进入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时代。

谁在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上占据优势,谁便能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奠定更为牢靠的基础与保障,创造更大的时空与机遇。

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将成为争取未来国际地位的重要基础和为人类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主要标志之一。

在这样的重要历史时刻,我们需要把握决定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需要清楚自身的地位和处境、优势和不足,需要检验已有的同时制定新的竞争和发展战略,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的总体战略目标。

可持续性发展战略与发展伦理学

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

  世界未来学会主席、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科尼什曾说过,就社会变革的角度而言,1800年—1850年可称为迅速变革的时期;从1950年开始,我们这个星球出现了一个彻底变革的时期;而70年代以来,变革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可称作“痉挛性变革时期”。

社会以及人的能力的迅速发展,确实使人类在控制自然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在宏观领域,人类制造的宇宙探测器已经飞出了太阳系,在微观领域,我们已经深入到原子核内部的研究,并把成果应用于解决能源问题和武器制造上。

人们坚信:

只要我们坚持这样发展下去,我们的生活就会越来越美好,我们的前途就会越来越光明。

  但是,自本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人类对自己的这些进步却产生了种种疑虑,人们越来越感到,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和道路是不可持续的。

我们迫切地需要对我们过去走过的发展道路重新进行评价和反思。

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是需要在价值观、文化和文明的方式等方面进行更广泛、更深刻地变革,寻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这是我们的明智选择。

  人们之所以对自己的发展产生疑虑,主要是因为传统的发展模式给我们人类造成了各种困境和危机,它们已开始危及人类的生存。

(1)资源危机。

工业文明依赖的主要是非再生资源(如金属矿、煤、石油、天然气等。

据估计,地球上(已探明的)矿物资源储量,长则还可使用一二百年,少则几十年。

水资源匮乏也已十分严重。

地球上97.5%的水是咸水,只有2.5%的水是可直接利用的淡水。

而且这些水的分布极不均匀。

发展中国家大多是缺水国家。

我国70%以上城市日缺水1000多万吨,约有三亿亩耕地遭受干旱威胁。

由于常年使用地下水,造成水位每年下降2米。

(2)土地沙化日益严重。

“沙”字结构即“少水”之意。

水是生命存在的条件。

人体70%由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