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第二单元教案英语小学教育教育专区.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41244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6.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下第二单元教案英语小学教育教育专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五下第二单元教案英语小学教育教育专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五下第二单元教案英语小学教育教育专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五下第二单元教案英语小学教育教育专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五下第二单元教案英语小学教育教育专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五下第二单元教案英语小学教育教育专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五下第二单元教案英语小学教育教育专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五下第二单元教案英语小学教育教育专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五下第二单元教案英语小学教育教育专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五下第二单元教案英语小学教育教育专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五下第二单元教案英语小学教育教育专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五下第二单元教案英语小学教育教育专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五下第二单元教案英语小学教育教育专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五下第二单元教案英语小学教育教育专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五下第二单元教案英语小学教育教育专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五下第二单元教案英语小学教育教育专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五下第二单元教案英语小学教育教育专区.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五下第二单元教案英语小学教育教育专区.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五下第二单元教案英语小学教育教育专区.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五下第二单元教案英语小学教育教育专区.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下第二单元教案英语小学教育教育专区.docx

《五下第二单元教案英语小学教育教育专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下第二单元教案英语小学教育教育专区.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下第二单元教案英语小学教育教育专区.docx

五下第二单元教案英语小学教育教育专区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5、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7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

2.进一步了解宋词的有关知识。

3.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4.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

  

教学难点:

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学情分析:

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字里行间洋溢着清新的乡土气息、浓郁的生活情趣。

贴近学生的生活,他们十分感兴趣,因此学习起来兴趣浓,易懂。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牧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

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

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

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

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

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

(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

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

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2.反馈:

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

(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板书:

草葱笛悠

牧童

晚归休憩

第二课时舟过安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

教学重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的诗。

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

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

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注意强调读准字音:

篙、棹)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老师巡回指导)

     篙:

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

船桨。

     怪生:

怪不得。

     遮头:

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

借助风的力量。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

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

    (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

   5.汇报展示:

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

    (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孩子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五、拓展活动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请读给大家听听

板书: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蒿停棹----坐船中童真可爱

舟过安仁草

          怪生无雨----都张伞稚趣横生

不是遮头----是使风

第三课时清平乐·村居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4.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情景。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美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解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

词是诗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

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

“清平乐”的“乐”要读成“lue”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

   “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

《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二、初读,正音

   1.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

   2.难字正音,引导学生读准:

茅、檐、相、媚、翁、媪、亡赖、剥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

   4.且读且点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再读,解意

   1.自由读文,自主理解词语意思

   2.自由汇报自己第一次读课文的收获,老师引导学生解释重点词语:

     茅檐:

茅草搭的屋子。

     醉里:

喝了酒后,微微有点醉意。

     吴音:

吴地的方言。

这里泛指南方方言。

     相媚好:

彼此之间很亲密和睦的样子。

     翁媪:

老翁、老妇人。

     锄豆:

在豆田里锄草。

     无赖:

音同“无赖”,这里指顽皮、可爱。

   3.小组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疏通句子意思

     屋檐低,茅舍小。

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

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

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

     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

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

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佬。

   4.再读全文,学生质难问疑

     (营造民主课堂,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争议之处,还可以展开讨论)

四、精读、悟情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2.请学生自由谈所“看到”的画面。

   3.学生配乐自由读,边读边悟。

   4.请学生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安宁、悠闲、快乐、恬静、幸福的平淡农村生活让人陶醉使人向往。

五、熟读,成诵

   1.小组内互读,把所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全班朗读,注意表达思想感情。

   3.熟读成诵。

板书:

茅檐低小

景物

溪上青青草世外桃源乡村景

清平乐村居翁媪相媚好

大儿锄豆悠闲自得农家情

人物中儿织鸡笼

小儿卧剥莲蓬

6、冬阳·童年·骆驼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本读懂课文,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从作者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两段。

学情分析:

这篇文章写一个小女孩——小英子在老北京城南时的事,课文写出了小英子的童年时的天真、活泼、可爱、爱问题的特点,写出了小英子的“傻”。

学生读了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的童年,不由自主地融入童年的乐趣中,与英子产生情感的共鸣。

教学准备:

1.教师多媒体课件

2.学生收集作者的相关信息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读“毡、卸、咀”3个生字,会写“寞、漠、袄”等9个生字。

  2、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了解课文描写了童年的哪几个片段。

  3、重点品味“学骆驼咀嚼”这个片段。

  一、导入课题,想象画面

  1、课件出示《城南旧事》的书名与封面,然后在书旁慢慢出现林海音的照片与简介:

“林海音,台湾著名女作家,小名英子。

五岁随父母亲从台湾来到北京,在那里度过了难忘的童年、少年、青年时光。

”学生默读。

  师:

25年后林海音全家离开北京又去了台湾,但她是多么怀念童年在北京城南度过的时光啊!

她把自己在北京城南的童年生活写进了一本书里,这本书就叫《城南旧事》,今天我们先来学习这本书的序言——《冬阳·童年·骆驼队》。

  2、板书课题,齐读。

说说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何不同?

(题目的三个词语中间有两个间隔符号)。

  3、请同学们看着题目,听老师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图片)你们看,冬阳下的骆驼队缓缓走来,响着悦耳的驼铃声,这一幅画面成为林海音关于童年生活的最为清晰的记忆。

正如她在结尾处写道(出示):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

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齐读句子。

师:

童年的哪些往事又重临于“我”的心头呢?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出示思考题:

  

(1)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件往事,分别在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

  

(2)课文以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

  学生带着思考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生字词。

课件出示以下带生字的词语:

  毡帽  卸下 沙漠  寂寞  棉袄  袍子 傻事  咀嚼  慢慢地嚼

  指名认读,注意“嚼”的不同读音。

齐读。

  说说“嚼”与“卸”的笔顺,各抄写一次。

  3、再次默读课文,找找文中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儿?

分别在哪些自然段中,请生回答并朗读相关的段落,教师随机正音。

  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

学咀嚼、谈驼铃、剪驼毛、念骆驼。

  4、齐读小标题。

思考:

课文以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

(按季节的推移顺序)

  三、细读课文,感悟童趣

  1、我们先来学习“学咀嚼”这一片段,默读第四自然段,划出你觉得最有趣的句子,好好地读一读,并在旁边简单地写写自己的感受。

  2、交流、汇报。

  

(1)重点聚焦这句话:

“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我看呆了,看到的骆驼是怎样的?

指名说。

是啊,小海音观察得多细致啊,她写了骆驼的脸、牙、安静的态度、上牙、下牙、大鼻孔,连嘴里吐出的一点点白沫子都注意到了(齐读描写骆驼咀嚼样子的句子)。

说说,她是怎样地看骆驼?

  

(2)现在老师来读句子,你们就是林海音,来好好地看骆驼。

师读生做动作。

  师:

看看你的牙齿动起来了,她的牙齿也动起来了,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看到了怎样的骆驼和看到了怎样的林海音两方面来说)

  师:

看就看呗,为什么她的牙齿会跟着动起来了?

(看得太入迷了,完全忘记了自己,把自己当成了一匹骆驼)

  指导朗读。

  3、前几天在电视上老师也见到了骆驼,可是我才不会跟着骆驼学咀嚼呢?

知道为什么吗?

  师:

是啊,承认是无法理解儿童的世界的,林海音写下这篇文章时已经42岁了,她还会像小时候那样去学咀嚼吗?

(不会)

  正如她在倒数第二段写的: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

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齐读

  4、下节课,我们再去看看其他的趣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重点词句的反复朗读与揣摩中感受林海音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体会她对第二故乡北平的苦恋。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感受林海音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体会她对第二故乡北平的苦恋。

教学过程:

一、品读交流,感受童趣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小海音的天真、可爱、有趣的样子也吸引了我,齐读第四自然段。

  3、总结第一个片段的学法:

反复读、品味——划词句写感受——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按照学法自由选择一个片段来学习(这里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好好地感悟文本)

  4、交流、汇报(可打乱顺序):

  

(1)“谈驼铃”

  当我看到骆驼队伍过来时,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想,小小的脑袋里冒出问题来了。

什么问题?

(为什么要系一个铃铛?

  爸爸的回答是什么?

  那“我”认为呢?

  要是有人问你同样一个问题,你会怎么回答?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可以有不同的想法。

  师总结:

爸爸的回答是理性的,而小海音的想法很有童趣。

赞成爸爸的同学,说明你们已经长大了,能理性地思考问题了。

而同意海音想法的或者有其他独特的想法的同学,老师羡慕你们,因为你们始终保持着一颗难得的童心,有一份童真童趣。

请男女生分角色读句子。

  爸爸听了我的想法后,想了想,笑笑说:

“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爸爸在想什么?

  

(2)“剪驼毛”

  指名读第十自然段,读完后说感受。

  因为太不整齐了,林海音就在心里想什么?

  谁来讲讲这个有趣的事儿?

练读,推荐读,师生评议。

  (3)“念骆驼”

  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林海音对骆驼的思念?

  分角色读,老师当妈妈,学生当海音。

读完了,联系上下文,想想林海音小时候还会问哪些有关骆驼的问题呢?

(生问)师:

为什么海音要问这么多关于骆驼的问题呢?

(对骆驼的思念)

  师:

这个世界对于儿童来说是陌生的,他们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总有问不完的问题,难怪妈妈说(生读):

“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二、链接拓展,读文悟情

  1、时间是如此地匆匆,转眼间林海音已经长大了,她不会再去学咀嚼、谈骆铃、剪驼毛、念骆驼了。

读句子: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

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觉得前面太罗嗦了,改成“一年年过去了”,好吗?

说理由,再读句子。

  2、拿起课本,课件中放出有点忧伤的古筝曲,学生在古筝曲中静静地默读课文最后两自然段,从中能读懂林海音怎样的情感?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怀念童年。

  配古筝曲,齐读最后两自然段。

  3、同学们,虽然林海音早已身居台湾多年,可是50多年后的她,却依然固执地保留着北京口音,有朋友说她比北京人还北京人,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她怀恋的仅仅是童年吗?

  交流。

  师:

是的,她怀恋这个留下了她最美好时光的故土,怀恋那里的点点滴滴,有她的文章为证。

  出示:

《苦恋北平》相关语句:

  不能忘怀的北平!

那里我住得太久了,像树生了根一样。

童年,少女,而妇人,一生的一半生命都在那里度过。

快乐与悲哀,欢笑和哭泣,那个古城曾倾泻我所有的感情,春来秋往,我是如何熟悉那里的季节啊!

  …………

  这一切,在这里何处去寻呢?

像今夜细雨滴答,更增我苦念北平。

  生读。

  4、师:

就这样,每一景每一物,只要是碰到与北平相似的,都会令她触景生情,勾起她对故土的思恋,以至于一发不可收拾。

  于是,正如文中所说的(生读):

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

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同学们,这本书里记录了林海音在北平城南悠悠的回忆、淡淡的感伤,希望大家能去读一读。

  5、这篇文章写得很美,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试着背下来。

三、作业:

摘抄本课的好词好句,背诵喜爱的段落。

板书:

6、冬阳·童年·骆驼队

学骆驼咀嚼(4)

想象驼铃用处(5-9)

想替骆驼剪毛(10)追忆童年生活

追问骆驼去处(11-14)

7、祖父的园子

教学目标:

1、会认读“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仔细阅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出“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

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

3、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

教学重点:

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

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对课文内容进行质疑的能力;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自主意识已普遍增强,他们对作品的感受逐渐近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感情,他们的心灵能逐渐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合拍。

能通过讨论,对作品的感受与理解能形成大体共识。

充分地自主地读文,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

学习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学生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童年冬日下的一队队骆驼,给作者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下面这篇课文中的哪些童年生活的情景让“我”对童年生活久久不能忘怀呢?

   板书课题:

祖父的园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找出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

   3查字典,联系上下文,与同桌探讨,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4分小组讨论,交流,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在祖父的园子里快乐玩耍的哪些情景?

   5全班汇报交流,师根据学生交流。

板书:

   

观赏小昆虫,大榆树

   

跟随外祖父栽花,拔草,种菜,铲地

   

误把狗尾草当谷穗留下不铲除

   在祖父的园子里玩耍的情景:

摘吃黄瓜,追逐蜻蜓,捉玩蚂蚱

   

用瓢舀水往天空扬

   ⑥沐浴阳光,感受花、鸟、果、虫的自由

   ⑦用草帽遮脸睡觉

三、体会作者在园子里的心情

   1默读课文,体会“我”在园子里的心情是怎样的?

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用笔勾出相关句子,并在旁边批注自己的体会。

   2全班交流

    让学生通过找句子,谈体会,有感情朗读,体会到“我”在园子里的心情,达成共识:

“我”在祖父的园子里是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我”的童年生活是多彩有趣的,令人向往的。

四、领悟表达特点

   讨论:

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读者?

   通过交流,老师点拨,使学生明白,作者留心观察生活,并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是写好童年生活的根本原因,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感受生活中的人、事、物。

五、课外延伸:

   课外阅读有关写童年生活的文章,如高耳基的〈童年〉,为口语交际学习作准备。

板书设计:

         7 祖父的园子──“我”的乐园

留心观察生活

用心感受生活

真实表达感受

 

8、童年的发现

教学目标:

1、感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课前搜集资料和课外延伸作业,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资料的能力。

3、认识“胚、岂、痴、婴、窘”5个字,基本读懂课文。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课前搜集资料和课外延伸作业,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资料的能力。

教学难点:

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进行自主、个性化的探究阅读,感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学情分析:

文章理解起来不难,因此,我让学生通过初读感知、自读自悟、重点悟读、讨论交流等,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明白道理。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是否有过童年的发现,将你的发现说给你的同桌听。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本文作者的发现吧!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1.自由读全文。

思考:

童年时“我”发现了什么?

     (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2.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祸患:

灾难。

     情不自禁:

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绞尽脑汁:

费思虑,费脑筋。

     眉目:

事情的头绪。

     随心所欲:

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妨碍:

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

阻碍。

     困窘:

为难。

     驱逐:

赶走。

  3.按照课文的不同内容给文章分段。

    第一段(1、2自然段)主要讲了“我”在九岁时发现了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然而这一发现却给“我”带来了惩罚。

    第二段(3—13自然段)“我”在睡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问过老师后仍没有找到答案,“我”便自己观察,思考发现了人类进化的规律。

    第三段(14—19自然段)四年后,在生物课上当老师讲到人的起源时,“我”想到了自己的发现便笑出了声。

老师认为“我”的笑不怀好意,便把“我”轰出了教室。

三、细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内容。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

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自己的体会。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5)“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2.从“我”的发现过程中,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

(他善于观察,喜欢问为什么,并有着执著的精神。

  3.课文最后说:

“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试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