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50.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41420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0.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5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5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5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5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5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50.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50.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50.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50.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50.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50.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50.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50.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50.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50.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50.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50.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50.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50.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50.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50.docx

《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5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50.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50.docx

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50

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50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

1.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洞仙歌

赵鼎①

空山雨过,月色浮新酿。

把盏无人共心赏。

漫悲吟,独自拈断霜须。

还就寝,秋入孤衾渐爽。

可怜窗外竹,不怕西风,一夜潇潇弄疏响。

奈此九回肠②,万斛清愁,人何处、逖如天样。

纵陇水秦云③阻归音,便不许时闲,梦中寻访?

【注释】①起鼎:

南宋抗战名臣,遭秦桧谗言被貶,后绝食而死。

此词就是他谪居时所作。

②九回肠:

喻愁极多。

司马迁《报任安书》:

“是以肠一曰而九回。

”③陇水秦云:

“陇水”和“秦云”本指陇头之水和秦岭之云这些环绕故都长安的山川云雾,词人在这里用来暗指那些昏庸无能的朝中奸佞。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片集中写了独酌、悲吟、孤卧三个生活细节,表明作者处境的艰难,愁怀的激烈,以及时光难度的悲吟。

B. “空山雨过,月色浮新酿。

把盏无人共心赏”词人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自己被贬谪此地孤苦伶仃的苦闷之情。

C. “可怜窗外竹”三句,既是景语,更是情语。

从“可怜”、“不怕”、“弄”等用语看来,词人含蓄地赞颂了竹子耐严寒的品质,以寄托诗人的情操。

D. 上片以行动描写为主,下片先是心理描写,后是景物描写,深沉含蓄地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险,渴望回归故土,一心报国的满腔忠贞之情。

(2)请对这首词中运用的最突出的手法“赋”作简要分析。

【答案】

(1)D

(2)①按时间顺序从空山雨过,独饮无绪,悲吟断须,孤衾独卧,一直写到夜阑不寐,闻风吹竹,一怀愁绪,梦寻旧乡。

这样词人写出了一个凄凉人难度凄凉夜的全过程,真实感人。

②描写细腻有层次,上片三个连续性的细节描写,下片先是景物描写,后是心理描写,描写层层深入,而且每一种描写都作了精细的刻画。

如月色、悲吟反衬无人与之共赏良辰美景,以拈断霜须表明悲吟的深切,以“万斛清愁”形容愁恨之多,以“邈如天样”以形容朝廷之远,以“陇水秦云”暗指秦桧一类掌权奸臣等。

【解析】【分析】

(1)D项,“下片先是心理描写,后是景物描写”错,应是先景物描写,后心理描写。

故选D。

(2)全词基本上采用了铺叙的手法,不以剪裁工巧取胜,而以描写深刻细腻见长,按时间顺序叙述,以行动、心理描写推进,精细、鲜明、轻巧,含而不露。

上片重点写了三个生活细节——独酌、悲吟、孤卧。

上片三个连续性的细节,共同表明作者处境的艰难、愁怀的激烈,以及日子的难以打发的感情。

下片集中描写他独卧孤衾中的所闻和所感,并且向更深的心理层次开掘。

“可怜窗外竹”三句,既是景语,更是情语,而且是整片意脉的枢纽。

窗外的竹子整夜被西风吹得飒飒作响,撩人愁思,于是有下面“奈此九回肠”的感叹。

“九回肠”,言愁怨极多。

此外亦言心中装满苦恨,致使愁肠百结,其可最主要的就是自己梦寐所求的人远天那边,同时也是暗诉自己被远抛闲置遥远的天这边。

前面总冠以一个“奈”字,赵鼎本人面对这些打击与迫害无可奈何,明显地流露出一种苦闷与不平。

词的结处又从悲怆的叹息,一转而为热烈而执着的追求:

这几句说的是纵然有奸邪当道阻挡我回到朝廷,总不能不许我到梦中去寻求归路。

故答案为:

⑴B;

⑵①按时间顺序从空山雨过,独饮无绪,悲吟断须,孤衾独卧,一直写到夜阑不寐,闻风吹竹,一怀愁绪,梦寻旧乡。

这样词人写出了一个凄凉人难度凄凉夜的全过程,真实感人。

②描写细腻有层次,上片三个连续性的细节描写,下片先是景物描写,后是心理描写,描写层层深入,而且每一种描写都作了精细的刻画。

如月色、悲吟反衬无人与之共赏良辰美景,以拈断霜须表明悲吟的深切,以“万斛清愁”形容愁恨之多,以“邈如天样”以形容朝廷之远,以“陇水秦云”暗指秦桧一类掌权奸臣等。

【点评】⑴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

这类题要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赋”写作手法的掌握以及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赋,是与比兴并称的古代诗歌的基本手法。

赋陈,一作铺陈。

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

学生要掌握其内涵。

这首词中运用了手法“赋”按时间顺序从空山雨过,独饮无绪,悲吟断须,孤衾独卧,一直写到夜阑不寐,闻风吹竹,一怀愁绪,梦寻旧乡。

这样词人写出了一个凄凉人难度凄凉夜的全过程,真实感人。

描写细腻有层次,上片三个连续性的细节描写,下片先是景物描写,后是心理描写,描写层层深入,而且每一种描写都作了精细的刻画。

如月色、悲吟反衬无人与之共赏良辰美景,以拈断霜须表明悲吟的深切,以“万斛清愁”形容愁恨之多,以“邈如天样”以形容朝廷之远,以“陇水秦云”暗指秦桧一类掌权奸臣等。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辋川别业①

王维

不到东山②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

雨中草色绿堪柒,水上桃花红欲然。

优娄比丘经论学,伛偻丈人乡里贤。

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

【注释】①辋川别业:

王维在辋川山谷中园林旧址上营建的山庄,既富有自然之趣,又有诗情画意,以供其母参禅礼佛及诗人自身隐居。

别业:

别墅。

②东山:

指辋川别业所在的蓝田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诗人离开辋川已近一年,归时正遇春耕农忙,细数时间点明时节,流露出归来的急切与喜悦。

B. 颔联写出辋川沿途所见,用语秀而不媚,于清新中别出生趣,合乎王维诗作“诗中有画”的特色。

C. 颈联道出邻里多为善谈经论的僧人和年迈的乡贤,也暗含山庄的主要用途及诗人参禅悟理的宗教倾向。

D. 尾联描写诗人披衣倒屣与乡邻相见,开怀畅谈的情景,以虚写的手法表现了乡里间淳朴亲密的人际关系。

(2)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从话》有“诗以一字为工,自然颖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石成金也”的论断。

本诗颔联中有两字亦有“点石成金”的效果,请指出并加以分析。

【答案】

(1)D

(2)“染”与“然”,青草绿得好似可以用作染料,桃花红得几乎要燃烧起来;以动写静,赋予画面动态的美感,以夸张的笔法写出颜色的艳丽;描绘出一幅绚丽的雨中郊野春景图。

【解析】【分析】

(1)D项,“诗人披衣倒屣与乡邻相见”错,是“乡邻披衣倒屣与诗人相见”。

诗句此处用典,披衣:

将衣服披在身上而臂不入袖。

三国魏曹丕《杂诗》之一:

“展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倒屣(xǐ):

急于出迎,把鞋倒穿。

《三国志•魏志•王粲传》:

“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

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

闻粲在门,倒屣迎之。

”后因以形容热情迎客。

(2)此题是“染”与“然”,从内容看,写出青草绿得好似可以用作染料,桃花红得几乎要燃烧起来;从手法看,以动写静,赋予画面动态的美感,以夸张的笔法写出颜色的艳丽;从意境创设的角度看,描绘出一幅绚丽的雨中郊野春景图。

故答案为:

⑴D;

⑵“染”与“然”,青草绿得好似可以用作染料,桃花红得几乎要燃烧起来;以动写静,赋予画面动态的美感,以夸张的笔法写出颜色的艳丽;描绘出一幅绚丽的雨中郊野春景图。

【点评】

(1)此题综合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在该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语等。

答题时,先要解词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词语放回到诗句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翻译:

没到东山已经将近一年,归来正好赶上耕种春田。

细雨涤尘草色绿可染衣,水边桃花红艳如火将燃。

从事经论学的有道高僧,年老伛偻了的超逸乡贤。

披衣倒屣出来和我相见,开怀谈笑站在柴门之前。

​颔联两句为传世名句,写的是辋川春天的景色。

将静态景物,写得具有强烈地动感,使本已很美的绿草、红花,被形容得更加碧绿,更加红艳。

这种色彩明艳的画面,反映了诗人“相欢语笑”的喜悦心情,意境优美,清新明快。

这两句以夸张的手法写秾丽的春景,与“桃花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王维《田园乐七首》)有异曲同工之妙。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同耿拾遗春中题第四郎新修书院

卢纶

得接西园会,多因野性同。

引藤连树影,移石间花丛。

学就晨昏外,欢生礼乐中。

春游随墨客,夜宿伴潜公。

散帙灯惊燕,开帘月带风。

朝朝在门下,自与五侯通。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卢纶的这首诗,客观上反映了中唐时我国早期书院春天生活的基本情景。

B. 诗人能参加西园会,主要是因为与其他人一样有追求自由不驯顺的性情。

C. 诗人运用了对偶、典故、写景等手法从多角度题写这所新修书院的生活。

D. 诗人在末句表达了参加书院聚会的愿望,体现了卢纶读书交游的功利性。

(2)结合全诗内容,概括一下诗中反映那时书院的特点。

【答案】

(1)B

(2)①书院的人员,大学问家、社会名士、上层权贵等。

②书院的地点,环境幽静、风景秀美的山野之中。

③书院的生活,独自静读、礼乐演习、交流讨论、结识名流、赏玩风景等。

【解析】【分析】

(1)B项,对“野性”的理解错误。

“野性”在诗中的意思指喜爱自然,乐居田野的心性。

“引藤连树影,移石间花丛”描写了书院的自然环境,“春游随墨客,夜宿伴潜公”描写的跟随墨客大德游山听讲的生活,潜公,本指晋代高僧竺道潜,以讲经著名。

“散帙灯惊燕,开帘月带风”,描写了既使读书,也有燕子在傍,读累了就开门望远。

散帙,指打开书卷读书。

全诗多处都诠释了“野性”的含意。

题项中将野性理解为追求自由不驯服的心性,与全诗核心内容不一致。

故选B。

(2)此题需要跳出诗文来概括。

需要另辟思路,从人员、地点、生活三个方面进行总结。

结合“多因野性同”“潜公”“朝朝在门下”“五侯”等分析,书院的人员,大学问家、社会名士、上层权贵等。

结合“引藤连树影,移石间花丛”“散帙灯惊燕,开帘月带风”分析,牵引一根藤条连接着树影,移放一块石头将花丛隔开来,打开书卷读书点亮灯惊动了燕子,掀开帘子望远月光带着风照进屋里。

书院的地点,环境幽静、风景秀美的山野之中。

结合“欢生礼乐中”“春游随墨客,夜宿伴潜公”“朝朝在门下,自与五侯通”等分析概括书院的生活即可,如礼乐演习、交流讨论、结识名流等。

故答案为:

⑴B;

⑵①书院的人员,大学问家、社会名士、上层权贵等。

②书院的地点,环境幽静、风景秀美的山野之中。

③书院的生活,独自静读、礼乐演习、交流讨论、结识名流、赏玩风景等。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⑵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把握诗歌内容要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分条回答问题。

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从 军 行

[隋]明余庆①

三边烽乱惊,十万且横行。

风卷常山阵②,笳③喧细柳营。

剑花寒不落,弓月晓逾明。

会取淮南地,持作朔方城④。

[注]①明余庆(约公元588年前后在世)字不详,平原鬲人,明克让之子。

生卒年均不祥,约陈末隋初间在世。

②常山阵:

兵法上将首尾呼应的一种排兵布阵之法称为常山阵。

③笳:

胡笳军乐,隋军中也用,主要用来助攻,提振士气。

④朔方城:

汉武帝时,汉军曾攻占淮南一带,为纪念胜利在当地建胜利之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边庭紧急,烽火四起,敌人来势汹汹,十万隋军奔赴边疆,浩浩荡荡,威武雄壮。

B. 颔联写隋军摆出“常山阵”,以风卷残云之势打败来犯之敌,军营中响起了胜利的笳声。

C. 颈联运用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表现隋军战士不畏严寒、彻夜未眠地守卫边关的战斗精神。

D. 尾联巧用典故,想象隋军也能像当年汉军攻取淮南那样所向披靡,并且建立纪念胜利之城。

(2)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1)B

(2)①表现隋军军容强盛、军纪严明及战士们保家卫国的英勇无畏的壮志豪情。

从“十万且横行”“风卷常山阵”“笳喧细柳营”“剑花寒不落”等描写,可见其雄浑气势和战斗精神。

②尾联用典抒情,希望隋军能够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

诗人想象着像当年汉军攻取淮南一样,取胜之后建立一座纪念胜利的“朔方之城”。

③全诗格调昂扬向上,表现了作为大一统帝国隋朝的边塞诗的“大国之气”“强国之音”。

   

【解析】【分析】

(1)B项,“打败来犯之敌”“军营中响起了胜利的笳声”错。

颔联描述的是隋军同仇敌忾,奋力抗击敌人的壮烈场面,悲壮雄浑的胡笳军乐如同当年细柳营中的军乐一样响起。

故选B项。

(2)诗歌注释说“朔方城:

汉武帝时,汉军曾攻占淮南一带,为纪念胜利在当地建胜利之城。

“会取淮南地,持作朔方城”,这就暗示了诗歌的第一个情感,诗人想象着像当年汉军攻取淮南一样,取胜之后建立一座纪念胜利的“朔方之城”,表现隋军军容强盛、军纪严明及战士们保家卫国的英勇无畏的壮志豪情。

从“十万且横行”“风卷常山阵”“笳喧细柳营”“剑花寒不落”等描写,可见其雄浑气势和战斗精神。

故答案为:

⑴B;

⑵①表现隋军军容强盛、军纪严明及战士们保家卫国的英勇无畏的壮志豪情。

从“十万且横行”“风卷常山阵”“笳喧细柳营”“剑花寒不落”等描写,可见其雄浑气势和战斗精神。

②尾联用典抒情,希望隋军能够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

诗人想象着像当年汉军攻取淮南一样,取胜之后建立一座纪念胜利的“朔方之城”。

③全诗格调昂扬向上,表现了作为大一统帝国隋朝的边塞诗的“大国之气”“强国之音”。

   

【点评】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

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①

辛弃疾

   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

想剑指三秦②,君王得意,一战东归。

追亡事③,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

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一编书④是帝王师,小试去征西。

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

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

安得车轮四角⑤,不堪带减腰围。

【注】①这首词是孝宗淳熙八年(1181)秋天,作者在江西安抚使任上,为原江西路转运判官张仲固奉调兴元知府设宴饯行,有感而作此词。

兴元,汉中。

②指刘邦占领关中事三秦,即雍、塞、翟三国地。

③追亡事:

韩信投奔刘邦之初不得重用,趁机逃跑,萧何知道韩信是难得的人才,将韩信追回,并在刘邦面前力荐,韩信遂得刘邦重用。

④一编书是帝王师:

张良闲步游下邳,有一老者给他一卷书说,读了这卷书可以辅佐君王。

⑤车轮四角:

车轮生出四角,意为使离人无法即刻离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的开篇两句,追忆了汉初三杰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基业的历史往事,既写出了刘邦开创基业的雄豪意气,也表达了自己渴望光复故土,洗去金军侵略耻辱的一腔报国之志。

B. “一编书”,用张良佐汉的故事,写出张仲固可堪帝王之师;“小试”,有微讽之义,既讽刺宋朝不重用大才,又暗含词人勉励张仲固帅兴元只是牛刀小试,今后必能为国大用。

C. 本篇语言颇为精练,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如“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原是唐代李峤的诗句,但词人却能一扫消极情绪,以之恰到好处地描写了热泪纵横的爱国情景。

D. 词的最后两句,以对方思念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词人对友人别后相思的满腹离愁,这种抒情方式与“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本词的结构颇为紧凑,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答案】

(1)D

(2)①上阕先追忆刘邦以汉中为据,重用贤才,多谋善战,剑指关中,开创汉朝基业的雄豪意气;接着笔锋一转,以“追亡事,今不见”一句加以过渡;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

怀古与伤今浑然一体,抒发了词人炽烈的爱国之情。

②下阕先从张仲同即将帅兴元,词人心中对友人的依依不舍的沉恨离愁写起;接着以“回首处”二句加以过渡;想象离别之后友人望雁寄情的孤独和词人对友人的相思痛苦之情。

离别与相思融为一体,抒发了词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感情。

【解析】【分析】

(1)D项,“以对方思念自己的方式抒发了词人对友人别后相思的满腹离愁”错。

“君思我,同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一句,从对方思念自己着笔,写孤独的友人望雁寄情,寓情于景;“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一句,从白己思念友人出发,写留别苦情和别后相思。

故选D。

(2)上阙开篇点题,首句词人提到“汉中”,自然地联想到汉朝基业的建立。

他满怀报国之志,渴望光复故土。

接着“想剑指三秦”三句,词人追忆了汉初三杰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基业的历史往事,写出了刘邦开创基业的雄豪意气,也表达了自己渴望光复故土,洗去金军侵略耻辱的一腔报国之志。

然后词人笔锋一转,由“追亡事,今不见”过渡,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

最后抒情:

“胡尘未断”和“塞马空肥”,既写出严重的民族危机,又抒发报国无路的悲愤。

怀古与伤今浑然一体,抒发了词人炽烈的爱国之情。

下阕先从张仲同即将帅兴元写起,表达词人心中对友人不舍的离愁。

“更草草离筵”三句,以“更”字领起,纵笔直抒沉恨离愁,充分揭示出别离时的愁苦心境。

接着以“回首处”二句加以过渡;想象离别之后友人望雁寄情的孤独和词人对友人的相思痛苦之情。

于是“安得车轮四角”,从对方思念自己着笔写留别苦情;“不堪带减腰围”,从自己思念友人出发写别后相思。

综上分析,本篇结构颇为紧凑,可以这样回答本题:

上片只有两层意思,其问以“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过渡,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

这样,就使怀古与伤今浑然联成一体,可以全面地表达词人炽烈的爱国之情。

下片在结构安排上也有相似之处,即从张仲同写起,以“回首处”二句过渡,接写作者的愁怀。

故答案为:

⑴D;

⑵①上阕先追忆刘邦以汉中为据,重用贤才,多谋善战,剑指关中,开创汉朝基业的雄豪意气;接着笔锋一转,以“追亡事,今不见”一句加以过渡;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

怀古与伤今浑然一体,抒发了词人炽烈的爱国之情。

②下阕先从张仲同即将帅兴元,词人心中对友人的依依不舍的沉恨离愁写起;接着以“回首处”二句加以过渡;想象离别之后友人望雁寄情的孤独和词人对友人的相思痛苦之情。

离别与相思融为一体,抒发了词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感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鉴赏能力。

要注意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逐个排除选项,筛选出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结构的能力。

此类题解答,第一步:

点明结构技巧的类型名称。

第二步:

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第三步:

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分析其作用。

这首词上阕先追忆刘邦以汉中为据,重用贤才,多谋善战,剑指关中,开创汉朝基业的雄豪意气;接着笔锋一转,以“追亡事,今不见”一句加以过渡;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

​下阕先从张仲同即将帅兴元,词人心中对友人的依依不舍的沉恨离愁写起;接着以“回首处”二句加以过渡;想象离别之后友人望雁寄情的孤独和词人对友人的相思痛苦之情。

离别与相思融为一体,抒发了词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感情。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秋瑾

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换春霜。

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浊酒不销忧国泪,教时应仗出群才。

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

A. 首联写诗人往返于中日之间,有感于日使战争导致国土沦丧,内心哀恸如受雷霆之击。

B. 颔联的“图画移颜色”指中国领土在战争中变成了日本领土,点出了题目中的现用之事。

C. 本诗用典自然贴切,如“乘风”两字用了宗想“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之典,气势豪迈。

D.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直抒胸臆,披襟见怀,风格刚健,字重千钧,丝毫不见女儿之态。

(2)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1)A

(2)①对日俄横行中国领土的强烈愤慨。

“忍看”“肯使”以反诘语气,写出对日俄战争所带来的国土沦丧的极大愤慨。

②深重的忧国之情。

“浊酒不销忧国泪”,直抒忧国忧民的愁苦之深,即使借酒销愁,也难于排遣。

③对民众共同救亡图存的强烈呼吁。

“救时应仗出群才”写出了诗人对于有志之士共同挽救时局命运的热切期盼。

④愿为国牺牲的崇高志向。

诗歌尾联表达了愿抛头颅洒热血,以求挽救危亡的豪迈情怀。

【解析】【分析】

(1)A项,“内心哀恸如受雷霆之击”理解有误。

“春雷”指春天的雷声,可使万物复苏,故“挟春雷”有唤醒民众之意。

故选A。

(2)“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不忍心看到祖国的地图变成别国的领土,怎能让锦绣江山被侵略者炮火化成飞灰,抒发对日俄横行东北的极大愤恨。

“浊酒不销忧国泪”,那浊酒哪能排解我忧心国事所洒的热泪,表现诗人的忧国之情。

““救时应仗出群才”,国家的救亡图存依靠的是大家群策群力。

由忧国而思济世,对民众共同救亡图存的强烈呼吁。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就算是需要拼上十万将士抛头颅洒热血,我也必须把这颠倒的乾坤大地拼力挽回。

表达愿为祖国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崇高志向。

全篇所写,都是忧国的思想和救时的抱负,充满动人的爱国激情。

故答案为:

⑴A;

⑵①对日俄横行中国领土的强烈愤慨。

“忍看”“肯使”以反诘语气,写出对日俄战争所带来的国土沦丧的极大愤慨。

②深重的忧国之情。

“浊酒不销忧国泪”,直抒忧国忧民的愁苦之深,即使借酒销愁,也难于排遣。

③对民众共同救亡图存的强烈呼吁。

“救时应仗出群才”写出了诗人对于有志之士共同挽救时局命运的热切期盼。

④愿为国牺牲的崇高志向。

诗歌尾联表达了愿抛头颅洒热血,以求挽救危亡的豪迈情怀。

【点评】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

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夜泊牛渚怀古

唐·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①。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注释】:

东晋谢尚,今河南太康县人,曾任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适逢袁宏在运租船中诵己作《咏史》诗,音辞俱佳,遂大加赞赏,邀其前来,谈到天明。

袁宏从此名声大振,后官至东阳太守。

(1)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