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届高三生物概念汇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42658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届高三生物概念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浙江省届高三生物概念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浙江省届高三生物概念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浙江省届高三生物概念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浙江省届高三生物概念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浙江省届高三生物概念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浙江省届高三生物概念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浙江省届高三生物概念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浙江省届高三生物概念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浙江省届高三生物概念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浙江省届高三生物概念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浙江省届高三生物概念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浙江省届高三生物概念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浙江省届高三生物概念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浙江省届高三生物概念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浙江省届高三生物概念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浙江省届高三生物概念汇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浙江省届高三生物概念汇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浙江省届高三生物概念汇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浙江省届高三生物概念汇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届高三生物概念汇总.docx

《浙江省届高三生物概念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届高三生物概念汇总.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省届高三生物概念汇总.docx

浙江省届高三生物概念汇总

高中生物概念汇总

必修课本

1、适应性、应激性、反射、遗传性

应激性

反射

适应性

遗传性

概念

生物体对外界刺激发生的反应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和动物体对体内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生物体和环境表现相适合的现象

生物亲代与子代之间的相似现象

产生原因

外界刺激(光、温度、声音、食物、化学物质、机械运动、地心引力等)引起

外界刺激(光、温度、声音、食物、颜色、语言、文字等)引起,有神经系统的参与

生物体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发生的有利变异并通过自然选择是其形成的根本原因

亲代的遗传物质复制后传给子代并在子代的个体发育中表达

表现形式

植物的各种向性(向光性、向地性、向肥性)和动物的各种趋性(趋光性、趋化性)

存在于具有神经系统的动物体的反应(如针刺、火烧、遇险、看书、听音乐)

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行为习性

子代在形态结构、生理、行为、习性等各种性状与亲体相似

表现特点

即时反应

即时反应

稳定特征

稳定特征

意义

有利生物的生存和进化(趋利避害)

保持物种稳定

2、生长、发育和生殖

生长:

指生物体体积由小到大的现象。

结构上是细胞体积增大、数目增多;代谢上(本质上)是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

发育:

是指由受精卵经细胞分裂、组织分化和器官形成,直至发育为性成熟的个体。

其本质是机能的健全和完善。

生殖:

产生后代。

是生物体成熟后的一种特征,能保证物种的延续。

3、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物质基础:

核酸、蛋白质(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结构基础:

细胞等。

4、最基本元素、基本元素、含量最多的元素、大量元素、微量元素、主要元素、矿质元素、必需矿质元素

最基本元素:

C基本元素:

C、H、O、N含量最多的元素:

O

大量元素:

C、H、O、N、P、S、K、Ca、Mg微量元素:

Fe、Mn、B、Zn、Cu、Mo

主在元素:

C、H、O、N、P、S

矿质元素:

除C、H、O外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

必需的矿质元素:

N、P、S、K、Ca、Mg、Fe、Mn、B、Zn、Cu、Mo、Cl、Ni;

5、细胞内结合水和自由水

结合水:

与细胞内亲水性物质结合,不能自由流动,是细胞的组成成分。

其多,则抗逆性强(抗旱、抗寒)。

自由水:

游离形式存在,自由流动,参与生化反应(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等。

其多,代谢旺盛,抗逆性弱。

6、钠、钾、镁、铁、磷、氮、碘、钙、硫的作用

钠:

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钾:

维持细胞内液的渗透压,保持心肌的兴奋性。

铁:

构成血红蛋白的成分。

镁:

叶绿素的成分。

磷:

ATP、NADP+(辅酶Ⅱ)、磷脂、核酸等成分。

氮:

蛋白质、核酸等的成分。

碘:

甲状腺激素的成分

钙:

骨、软骨的重要成分,血中Ca+能维持骨骼肌收缩的机能。

硫:

蛋白质的重要组成成分。

7、蛋白质、核酸

蛋白质

核酸

元素

C、H、O、N(S)

C、H、O、N、P

基本单位

氨基酸(20种)

核苷酸(8种,碱基5种)

形成

脱水缩合

脱水缩合

功能

细胞组成成分,催化、运输、调节、免疫

是生物的遗传物质,对遗传、变异和蛋白质合成有决定作用

关系

核酸多样性→蛋白质多样性→生物(性状)多样性

8、纤维素、维生素、淀粉、糖元

纤维素:

细胞壁的成分,属于多糖,在植物体内常见。

维生素:

动物生长需要,动物自己不能合成,是由外界摄取的微量有机物,不是供能物质,是辅酶或辅基的一部分,有水溶性(Vc、VB)、脂溶性(VD、VA)两大类。

淀粉:

植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属于多糖。

糖元:

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属于多糖。

9、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

斐林试剂:

0.1g/mLNaOH,0.05g/mLCuSO4混合后使用,目的是获得Cu(OH)2。

双缩脲试剂:

0.1g/mLNaOH先使用,0.01g/mLCuSO4后使用,前者提供碱性的反应环境。

10、细胞的显微结构、亚显微结构

显微结构:

在学光学显微镜下能看到的细胞结构。

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中央液泡等。

亚显微结构:

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细胞结构。

包括细胞膜的结构、多数细胞器及结构、细胞核的结构等。

11、细胞膜、核膜、细胞器膜的成分和联系

细胞膜、核膜包括:

磷脂、蛋白质、多糖

细胞器膜:

磷脂、蛋白质、多糖很少

内质网膜与细胞膜、核膜、线粒体膜可直接转化,与高尔基体膜通过小泡间接转化

12、细胞膜结构特点、功能特性

结构特点:

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功能特点:

选择透过性

13、细胞膜内、细胞膜上、细胞外所存在的蛋白质

细胞膜内:

呼吸氧化酶(呼吸作用酶)、光合作用酶、溶酶体中的水解酶、RNA聚合酶、解旋酶、限制酶、血红蛋白等

细胞膜上:

糖蛋白、载体、受体、HLA(组织相容性抗原)

细胞膜外:

蛋白质类激素、抗体、消化酶、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催乳素、淋巴因子等被叫做分泌蛋白。

14、自由扩散、主动运输

自由扩散:

物质从浓度高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浓度低的一侧转运,如O2、CO2、甘油、乙醇、苯、脂溶性维生素等。

主动运输:

物质从低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运输到高浓度的一侧,需载体蛋白质协助,消耗细胞代谢释放的能量(ATP)。

如离子、葡萄糖、氨基酸等。

15、内吞作用、外排作用

内吞作用:

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附在细胞膜上,膜内陷成小囊,物质被包围在小囊内,小囊与膜分离形成小泡进入细胞质。

外排作用:

有些物质(分泌蛋白)在细胞膜内被膜包围形成小泡,小泡膜与细胞膜融合,并向膜外张开,使内含物排出。

16、哪些情况下膜发生融合现象

内吞、外排、分泌、受精、植物体细胞杂交、动物体细胞融合等。

17、线粒体、叶绿体

结构特点

主要功能

完成功能的细胞成分

分布

线粒体

双层膜

(含DNA)

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都与能量转换有关

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动植物细胞

叶绿体

光合作用的场所(真核生物)

基粒上有光合色素,基粒和基质中有光合作用的酶

叶肉细胞、幼茎皮层细胞、C4植物的维管束鞘细胞、保卫细胞

18、单层膜、双层膜、无膜结构的细胞器和细胞结构

单层膜:

细胞膜、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液泡

双层膜:

线粒体、叶绿体、核膜

无膜:

中心体、核糖体

19、细胞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

细胞液:

一般是指植物细胞液泡中的液体,含色素等物质,因此质壁分离时用紫色洋葱就是因为细胞液呈紫色。

细胞外液:

就人体和动物而言,细胞外的液体(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它们组成人体的内环境;而细胞内的液体就是细胞内液。

20、游离核糖体、内质网上的核糖体的作用

游离核糖体:

合成存在于细胞内的蛋白质(如呼吸氧化酶、血红蛋白等)

内质网上的核糖体:

合成分泌到细胞外的蛋白质(如消化酶、蛋白质类激素、抗体等)

21、染色体、染色质

染色质:

细胞核内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在分裂间期呈丝状。

染色体:

在分裂期,染色质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成染色体。

染色体与染色质是细胞中同一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22、原核细胞、真核细胞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大小

小(1~10微米)

大(10~100微米)

细胞壁

有些无(支原体),成分主要是糖类和蛋白质结合而成的化合物(肽聚糖)

植物有,成分主要为纤维素和果胶

细胞器

核糖体

有线粒体、叶绿体等多种

细胞核

拟核,有大型环状DNA分子

有成形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染色体

基因结构

有编码区和非编码区,编码区是连续的,无外显子和内含子

有编码区和非编码区,编码区是间隔的,不连续的(含外显子、内含子)

转录和翻译

在同一时间和地点

转录在核内,时间在前;翻译在质内,时间在后

举例

细菌(乳酸菌、硝化细菌、根瘤菌、圆褐固氮菌、葡萄球菌、黄色短杆菌等)、蓝藻、放线菌

酵母菌、青霉菌、动植物细胞等

23、细胞周期、分裂间期、分裂期

细胞周期:

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分裂间期:

从细胞在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

分裂期:

从这次分裂开始到这次分裂结束。

24、染色体、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四分体

染色体:

染色质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由于高度螺旋化而形成的棒状结构。

在细胞分裂间期,一条染色体经复制后形成由两条染色单体构成的染色体,而染色单体的出现在前期。

同源染色体是指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大小形态一般都相同的两条染色体,其上可存在等位基因或相同基因,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它有联会、形成四分体、分离等行为。

四分体是指联会的每一对同源染色体都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其中非姐妹染色单体可发生交叉互换。

25、分裂间期的G1、S、G2特点

G1期(DNA合成前期):

是RNA和蛋白质合成旺盛时期,为DNA的合成准备条件。

S期(DNA合成期):

是DNA完成复制的时期,也是发生基因突变的时期。

G2期(DNA合成后期):

有活跃的RNA和蛋白质的合成,为纺缍丝的形成准备条件。

26、赤道板、细胞板

赤道板:

分裂中期细胞中央与纺缍体的中轴相垂直的平面,类似于地球上赤道的位置,是一个假想的平面。

细胞板:

在植物有丝分裂末期,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的一个主要由纤维素构成的板状结构,由高尔基体产生,最终形成细胞壁。

27、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有丝分裂

减数第一次分裂

减数第二次分裂

分裂间期

复制一次

复制一次

不复制

染色体行为

有同源染色体,

但不配对

同源染色体联会、

四分体(交叉互换)、

分离

无同源染色体

染色体平均

分配方式

后期、着丝点分裂为二、染色单体分开

同源染色体分离

着丝点一分为二,

染色单体分开

染色体数目变化

2N→2N

2N→N

N→2N→N

DNA的含量变化

2C→4C→2C

2C→4C→2C

2C→C

发生时间

形成体细胞过程

(如精原细胞)

形成性细胞过程中

(如精子、卵细胞、花粉粒)

28、精子、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区别

精子

卵细胞

细胞质分裂方式

均等分裂

不均等分裂

产生的生殖细胞数量

4个

1个卵细胞,3个极体

是否变形

相同点

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29、有丝分裂中、后期;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后期;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

有丝分裂中期:

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数目清晰。

有丝分裂后期:

着丝点一分为二,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染色体组也加倍。

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

配对的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点(四分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同源染色体分离(其上的等位基因也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着丝点分裂为二,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染色体组也加倍。

30、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区别

动物细胞

植物细胞

纺锤体的形成不同(前期)

中心体(中心粒)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由细胞两极发出的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细胞质的分裂方式不同(末期)

细胞膜从细胞中央向内凹陷,最后把细胞缢裂成两部分

细胞中央由内向外形成细胞板,最后把细胞分成两部分

31、具复制能力的物质或结构

DNA(质粒)、染色体、线粒体、叶绿体、中心体、病毒的RNA

32、解离、漂洗、染色的药液的作用

解离:

用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1:

1)配制而成,3~5min,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漂洗:

用清水洗10min,洗掉盐酸和酒精,防止染不上色(因为碱性染料和酸性物质要反应)。

染色:

用质量浓度为0.01g/mL~0.02g/mL的龙胆紫溶液(醋酸洋红液),3~5min,对染色体(染色质)进行染色。

33、细胞增殖、分化、癌变、衰老

细胞增殖:

是生物体的重要生命特征,由其产生体细胞,补充衰老死亡的细胞;由它产生性细胞,经受精作用产生子代。

它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细胞分化:

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伴随整个生命进程,在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细胞的癌变:

在致癌因子作用下,细胞不受有机体控制、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

细胞的畸形分化与癌细胞的产生有直接关系。

癌变的原因是原癌基因被激活(即发生了基因突变)。

细胞衰老:

是一种正常的生命现象,其有五个特征:

(1)水分减少,体积变小,代谢减弱。

(2)酶的活性降低。

(3)色素积累。

(4)呼吸减慢、核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

(5)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34、细胞全能性的强弱

受精卵﹥有性生殖细胞(精子、卵细胞、花粉粒等)﹥体细胞(植物组织培养所用的体细胞一般选分裂能力较强的细胞)。

一般来说,细胞分化程度越高,分裂的能力越低,全能性越弱。

高度分化的细胞往往不在发生分裂增殖,如神经细胞、肌肉细胞、红细胞等。

35、酶、激素

酶:

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

激素:

是生物体的一定部位或内分泌器官分泌的,在生物体内含量极少,但对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具有重要调节作用,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脂质等。

能合成激素的细胞一定能合成酶,而能合成酶的细胞不一定能合成激素。

36、太阳能、脂肪、糖类、ATP

太阳能:

根本能源、最终能源脂肪:

储备能源物质

糖类:

主要能源物质ATP:

直接能源物质

37、ATP、ADP、RNA关系

ATP水解形成ADP产生的能量可直接用于各项生命活动;ADP从光合作用、细胞呼吸或其他高能化合物中获得能量形成ATP;ADP再水解形成的AMP(由一分子核糖、一分子腺嘌呤、一分子磷酸形成)是组成RNA的基本单位(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38、四种色素的吸收光谱及作用

叶绿素a:

呈蓝绿色。

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橙光,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少数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分子具有转化光能的作用)

叶绿素b:

呈黄绿色,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橙光、吸收和传递光能

叶黄素:

呈黄色,主要吸收蓝紫光,吸收和传递光能

胡萝卜素:

呈橙黄色,主要吸收蓝紫光,吸收和传递光能

39、叶绿体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中二氧化硅、碳酸钙、丙酮、层析液的作用

二氧化硅:

为了研磨充分

碳酸钙:

防止在研磨过程中叶绿体中的色素受到破坏

丙酮:

溶解色素、提取色素

层析液:

使叶绿体中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过程中分离开来

40、光反应、暗反应的区别和联系

光反应

暗反应

场所

叶绿体内囊状结构薄膜上

叶绿体基质

条件

需色素和光(有些需酶)

需多种酶、ATP、NADPH

能量变化

光能→电能→活跃的化学能

活跃的化学能转变成稳定的化学能

产物

O2、ATP、NADPH

葡萄糖、H2O、(C5)

联系

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ADP、Pi、NADP+,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TP、NADPH

41、光能利用率、光合作用效率

光能利用率:

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物中所含的能量,与接受的太阳能的比例。

提高的措施有:

延长光合作用时间、增加光合作用面积(合理密植)、光照强弱的控制、二氧化碳的供应、必需矿质元素的供应。

光合作用效率:

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中所含有的能量,与光合作用中吸收的光能的比例。

提高的措施有:

光照强弱的控制、二氧化碳的供应、必需矿质元素的供应。

42、吸胀作用、渗透作用

吸胀作用:

在未形成中央大液泡之前植物细胞的吸水,主要靠细胞的蛋白质、淀粉和纤维素等亲水性物质吸收水分(干燥的种子、根尖分生区细胞)。

渗透作用:

水分子透过半透膜,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的扩散(成熟的植物细胞)。

其发生具二个条件:

一是半透膜、二是膜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物质的量浓度)。

43原生质层、原生质体

原生质层:

包括细胞膜、液泡膜以及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不包括细胞核和液泡内的细胞液),在植物细胞渗透吸水过程中,其可看成一层选择透过性膜。

原生质体:

植物细胞去掉细胞壁后剩下的结构,只在细胞工程中使用此概念。

44、半透膜、选择透过性膜

选择透过性膜是由生命物质构成,其上还有载体,除具有半透膜的功能外,还能主动地、有选择地吸收物质(水分子可以自由的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小分子和离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如蔗糖分子)和大分子都不能通过)。

45、合理灌溉、合理施肥

合理灌溉:

就是指根据植物的需水规律适时、适量、少水高效的灌溉(原因是不同的植物需水量不同;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期,需水量也不同)

合理施肥:

就是指根据植物的需肥规律适时、适量、少肥高效的施肥(原因是不同的植物对各种必需矿质元素的需要量不同;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期,对各种必需矿质元素的需要量也不同)。

46、水分、无机盐的运输、利用

水分的运输、利用:

根吸收的水分,通过根、茎、叶中的导管,运输到植株的地上部分。

其中只有1%~5%参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生命活动(其余经蒸腾作用由气孔散失)。

无机盐的运输、利用:

随水分经根茎、叶中的导管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器官,进入植物体后有些能反复利用(如P、K、Mg)、有些只能利用一次(如Fe、Ca)。

47、完全营养液、缺X元素的完全营养液

完全营养液:

含有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矿质元素的培养液

缺X元素的完全营养液:

缺乏某种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矿质元素的培养液

通过用这两种营养液培养植物的对比,可确认某种元素是否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矿质元素,这种方法叫溶液培养法。

用完全营养液培养植物叫全素培养。

用缺X元素的完全营养液培养植物叫缺素培养。

48、必需矿质元素、非必需矿质元素

必需矿质元素:

除去某一种矿质元素后,植物的生长发育不正常了,而补充这种矿质元素后,植物的生长发育又恢复正常的状态,这样的矿质元素是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非必需矿质元素:

除去这种矿质元素后,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没有任何影响。

49、影响水分、无机盐吸收、影响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因素

影响水分吸收的因素:

外界溶液的浓度、蒸腾作用的强弱等。

影响无机盐的吸收的因素:

内因:

遗传因素(决定细胞膜上载体的数量、种类,从而影响对离子的选择性吸收)、外因:

温度、PH及土壤的通气状况(O2量)(主要是影响呼吸作用导致供能差异从而影响离子的吸收)、土壤溶液中该离子浓度等。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光照强度、二氧化碳的浓度、温度、矿质元素等。

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

温度、氧气的浓度、二氧化碳的浓度、含水量等。

50、无土栽培、植物组织培养、动物细胞培养、微生物培养所需培养基的成分

无土栽培:

水、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植物的组织培养:

水、矿质元素、蔗糖、植物激素(生长素、细胞分裂素)、有机添加物(氨基酸、)固体培养基、[需在离体状态下培养]

动物细胞培养:

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动物血清[需取动物胚胎或幼龄动物的器官或组织]、液体培养基

微生物的培养:

水、无机盐、碳源、氮源、生长因子

51、水分吸收原理、矿质元素吸收原理

水分吸收原理:

吸胀作用(因含有亲水性物质)、渗透作用(具有半透膜,膜两侧溶液具浓度差)

矿质元素吸收原理:

主动运输

52、糖类、脂肪、蛋白质代谢终产物、消化终产物

代谢终产物(氧化分解产物):

糖类—CO2、H2O;脂肪—CO2、H2O;蛋白质—CO2、H2O、尿素

消化终产物:

糖类(淀粉)—葡萄糖;脂肪—甘油、脂肪酸;蛋白质—氨基酸

53、三在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

(1)糖类、脂质、蛋白质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糖类、脂质、蛋白质之间的转化是有条件的(糖类供应充足才可以大量转化为脂肪)

(3)糖类、脂质、蛋白质之间还相互制约的(糖类、脂肪摄入不足时,体内的蛋白质的分解增加,反之,则分解减少)。

54、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

非必需氨基酸:

在人和动物体内能够合成的氨基酸,一般可在酶的作用下(如谷丙转氨酶)经氨基转换作用合成。

必需氨基酸:

在人和动物体内不能够合成,必须来自食物的氨基酸(苯丙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缬氨酸、甲硫氨酸、赖氨酸)。

55、氨基转换作用(转氨基作用)、脱氨基作用

氨基转换作用:

把氨基酸的氨基转移给其它化合物,以形成新的氨基酸的过程

脱氨基作用:

将氨基酸分解为含氮部分和不含氮部分的过程(其中含氮部分可在肝脏转变成尿素而排出,(经肾以尿液形式排出)不含氮部分可氧化分解为CO2和H2O,也可转变为糖类和脂肪)。

56、糖类、脂肪、蛋白质利用的先后顺序

正常情况下,主要是由糖类氧化分解供能;当糖类代谢障碍,供能不足时,才由脂肪和蛋白质氧化分解供能;当糖类和脂肪摄入量都不足时(或长期饥饿时),体内蛋白质的分解会增加,反之,则分解减少。

57、肌糖元、肝糖元

肌糖元:

血糖进入骨骼肌可合成肌糖元,肌糖元不能水解产生葡萄糖,只能无氧分解形成乳酸,乳酸随血液进入肝脏转变成丙酮酸,再由丙酮酸氧化分解供能,也可形成新的肝糖元或葡萄糖,还有少量乳酸随血液到肾脏,随尿排出。

肝糖元:

血糖进入肝脏后可合成肝糖元,肝糖元水解可形成葡萄糖。

58、正常血糖、高血糖、糖尿病、低血糖早期症状、低血糖晚期症状

正常血糖:

80~120mg/dL

高血糖:

空腹时血糖超过130mg/dL

糖尿病:

血糖含量长期高于160~180mg/dL,并表现出病症

低血糖早期症状:

血糖含量小于50~60mg/dL

低血糖晚期症状:

血糖含量小于45mg/dL

59、动物性食物、植物性食物

动物性食物中的蛋白质,所含的氨基酸种类比较齐全,比例更接近人体需要,所以营养价值较高。

植物性食物中的蛋白质,缺少人体的某些必需的氨基酸(玉米缺色氨酸;稻谷缺赖氨酸),因此,要合理地选择和搭配食物。

60、组织水肿的原因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渗透压降低、肾脏有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过敏反应(花粉过敏)、静脉回流受阻、淋巴回流受阻等

61、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场所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细胞质基质

产物

二氧化碳和水

酒精、二氧化碳或乳酸

能量

2870kj/mol(1161kj在ATP中)

196.65kj/mol(61.08kj在ATP中)

消耗1mol葡萄糖产生的CO2

6mol

2mol或0mol

产生1molCO2消耗的葡萄糖

1/6mol

1/2mol

联系

从葡萄糖到丙酮酸阶段相同

实质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合成ATP

意义

为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为体内其他化合物合成提供原料

62、能量供应、能量利用

能量供应:

光合作用光反应、细胞呼吸(磷酸肌酸转移)形成ATP

能量利用:

ATP水解释放能量用于细胞分裂、吸收矿质元素、肌肉收缩等生命活动。

63、同化作用、异化作用

同化作用(合成代谢):

是指生物体把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的营养物质转变为自身的组成物质,并且储存能量的过程。

异化作用(分解代谢):

是指生物体能够把自身的一部分组成物质加以分解,释放出其中的能量,并且把分解产生的终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在新陈代谢中,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是同时进行的。

64、物质代谢、能量代谢

物质代谢:

是指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物质的交换和生物体内物质的转变过程。

能量代谢:

是指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能量的交换和生物体内能量的转变过程。

能量代谢总是伴随着物质代谢的进行而进行的,但能量不有循环利用。

65、自养型、异养型

自养型:

以可见光或体外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