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市中考语文试卷Word文档格式.doc
《资阳市中考语文试卷Word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阳市中考语文试卷Word文档格式.doc(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D.第⑧句的意思是:
人们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
2.将下边的句子或短语分别填写在第⑥句中的四条下划线上,正确顺序是()(3分)
①那成群结队的鱼儿便会飞快地涌来②在洞口点燃篝火③在冰面上凿开一个个洞④一条条自动地从洞口跃出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③②①④D.④①②③
3.根据文段内容,选择短语填空正确的一项是()(3分)
有人说,宽容是一种润滑剂,;
宽容是一种镇定剂,;
宽容是一束阳光,;
宽容是一座桥梁,。
①可以消融彼此间的猜疑积雪②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摩擦
③可以将彼此间的心灵沟通④可以使人在众多纷扰中恪守平静
A.②①④③B.④①③②C.②④①③D.②①③④
读下边一首词,完成4—5题。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4.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该词起句着一“狂”字,贯穿全篇,统摄了全词。
B.“亲射虎,看孙郎”是词人以孙权比况自己虽“鬓微霜”,但仍英武有为,希望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词人以冯唐自比,表示自己敢于为蒙冤受屈的将领直言,使他们重新复职。
D.“天狼”喻指西北方的敌人。
5.对这首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上阕描绘打猎的壮阔场面,下阕抒发由打猎激发出来的胸襟抱负。
全词由实而虚,由叙事而抒怀。
B.苏轼作此词时正值壮年,而以老夫自称,是因为作者心怀壮志却仕途坎坷,深感岁月易逝,人生易老,所以才要“聊发少年狂”。
C.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雄豪气。
D.此作是东坡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它对李清照词风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苏、李二人成为了宋朝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05分)
二、语言积累与运用(17分)
6.根据提示按原文填写古诗文句子。
(6分,①—④小题必做,4分,⑤⑥小题任选做一题,2分)
⑴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
⑵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描写琅玡山四季景色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
⑶《爱莲说》终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意境相反的语句是
,。
⑷送给台湾的一对大熊猫乳名定为“团团”和“圆圆”,代表了两岸人民共同的心声。
你积累的古诗词中写团圆或期盼团圆的古诗句有,。
⑸什么是心系天下的情怀?
早在北宋年间,范仲淹就在《岳阳楼记》中用“
,”给我们做了诠释;
南宋年间,爱国诗人文天祥面对国难当头,在《过零丁洋》诗中用“
,”表达了诗人的情怀。
⑹“月”常常入诗。
苏轼《水调歌头》中的“,
”表达了诗人的深深思念和美好祝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想象奇特,赋予月亮浓浓的感情色彩。
7.一天上午,巴黎街头有一个盲老人在乞讨,他的身旁竖了一块牌子:
“我什么也看不见!
”可是路人却无动于衷。
一个法国诗人让·
比浩勒看到了,拿起笔在牌子前面添加了“春天到了,可是……”几个字,结果下午给盲老人钱的人多极了。
请你探究添加这几个字后这句话的魅力所在。
(2分)
答:
8.今年5月30日,资阳市“牵手文明、共建和谐”文明礼仪传递活动全面启动。
学校是传播文明礼仪的重要阵地,作为一名中学生,有义务积极参与这项活动。
(5分)
⑴请用简略的语言叙写一则你所搜集的文明礼仪历史故事。
⑵请指出校园内的一种不文明现象,并提出整改措施。
①不文明现象:
②整改措施:
⑶为了发挥班级在文明礼仪教育活动中的作用,班委会决定开展一次以“文明礼仪从我做起”的主题班会。
假如你是这次班会的主持人,请你写一段话作为开场白。
9.我国名著和神话传说中的经典故事非常具有生命力,在生活中演化成了许多俗语被人们广泛运用。
根据下边的俗语按要求答题。
(4分)
①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②孙猴子翻跟斗——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
③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抱打不平④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⑴根据上边的俗语填写表格内容。
俗语序号
出自作品
作者
①
罗贯中
②
《西游记》
③
《水浒》
④
许仲琳
⑵请选取其中一句俗语,用简略的语言介绍一则与俗语中的人物相关的故事情节。
三、阅读(38分)
(一)稻子(张佐香)
布谷催播,劳燕护耕,黄阡紫陌之上,农人把古老的土地犁开一条条垅沟,整理成平整如方砖的秧圃,撒下稻谷的种子。
春雨陆陆续续来过几次之后,秧圃上可以见到苗儿破土而出。
季节一抬脚迈进初夏的门槛,田埂上便站满了插秧的人们,男女老少绾起裤
腿捋起衣袖。
天空跌进了水田里,打湿了几朵淘气的白云。
父亲挑着码得像宝塔似的秧把走到田边,弓腰放下扁担,用衣袖抹了抹额上的汗滴,提起秧把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秧把们“啪啪”地站到水田里。
母亲顺手抓起秧把,把腰上的稻草扎儿拆开,一分为二,左手握住半把秧苗,然后用拇指、食指、中指敏捷地捻动,秧苗儿就一株株地分开,右手快速地夹住,再往水田里插去。
母亲的左右手配合得极为默契,她插秧时手指撩起的水花从不间断。
在母亲移动过的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竖了起来,整齐匀称,像一块绿色的地毯。
母亲是一位高明的织工,织着绿锦。
母亲用她的汗水染绿白晃晃的水田。
村庄不动水稻在动,生动的水稻用叶片、用色彩托起了家园。
站在村头河堤上极目远眺,满天的绿像一场大火在田园里燃烧。
故乡秧苗的绿是一种燃烧的色彩。
诚然,除了绿之外还有红、黄、绿、白,或其他颜色,就像世事一般混乱繁杂,没有章法。
但对于一场自天而降的燃烧的绿色,其他颜色都可以忽略。
它们漫天遍野孕穗、灌浆、成熟,每一个步骤都轰轰烈烈。
风一阵接一阵来,像一些清清凉凉的水从水稻的心上润过去,润过去……水稻把想说的话语轻轻地藏在心底,水稻把梦中的细节静静地藏在胸中。
风吹翻了水稻的结构,吹动了水稻的情节。
我一路踏着水稻的青春,在水稻的目光里缓缓行走。
有了稻田,秋天才摇摆出各种姿态。
稻子一天天走向成熟,空气里弥散着稻香。
风拂动着农事,弯镰银光闪闪,割稻的人们身躯起伏着。
父亲弯腰探身,先用有力的手臂把一铺稻子揽在怀里,再把脸伸进稻棵中深吸一口气,然后把镰刀插进了稻丛中。
“唰唰唰”的镰刀声擦过我的耳际,父亲一路势如破竹。
灿白的阳光从父亲的肩头滑过去,在刀刃上毕毕剥剥地碰撞出透明的火花。
稻谷上洒满了阳光的碎片。
稻子以自己的倒下为人类的站立奠基。
稻子骨肉分离,被分割成稻茬、稻草和稻谷。
稻谷脱胎换骨变成一种称做米的物质,空气一般滋养着人类和人类源远流长的历史。
一粒米置于手掌上,无论凸立于一哪一条纹路,都可以温暖我。
一粒米是稻子献给人类的庇荫;
一粒米是一种温暖的光泽;
一粒米营养着人类的肉身和灵魂。
大片大片的稻茬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河床上做梦。
齐刷刷的稻梗直挺挺地站立,被秋天捧在手里,在村前村后向最远的地方延伸。
稻子由光秃秃而绿油油而金灿灿,这是所有生命沿袭的轨迹,人类也不例外。
稻子的使命并非在于其生长的过程中妆扮自然,而在于滋养生命的新生。
这一种死亡与新生的转换,数千年来不可或缺。
缘此,稻子才叫稻子,一叫千百年。
(选自《散文百家》2005年第7期)
10.用一句简略的话说说作者通过对稻子形象的描写,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3分)
1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
12.选文语言生动优美,请从第二自然段中找出一个比喻手法的句子,并说说他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⑴运用了比喻手法的句子是
⑵他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是
13.选文末段中加线的句子颇富哲理,含义深刻。
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二)读书养气(李建永)
①说读书是为了升学,为了获取知识,为了提高修养,为了改变命运,为了做官,为了就业,为了成名成家,为了报效祖国,等等,均无不可。
但我觉得,最根本的一条是:
读书可以养气。
②人有三宝精气神,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不同的书,可以养不同的气。
豪气,灵气,平和之气,浩然正气,可以养也;
邪气,戾气,酸腐之气,阴阳怪气,亦可养也。
读书于人,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不可或缺,我们可以从书中汲取无尽的精神力量——不,汲取气,汲取一种激荡在我们的血管,充盈于我们的周身,又从我们的每一个毛孔里散发出来的气。
同时,读书也要像吃饭那样,吃各种蔬果和五谷杂粮,摄取多种营养——阅读各式各样的书,汲取各种各样的气,以避免先天不足,后天失调。
不过,血气方刚的少男少女,不仅要杂学旁收,大量读书,还要有目标,有选择地读书,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读天下好书,养人间正气。
就像孟夫子说的那样: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也!
③如果说读书是养气,是输入,那么写作则是释放,是输出。
作者把气注入文章,读者又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了文章的气。
你我常说的“回肠荡气”,不正是说一种读书的经验,不就是说文气在我们的胸腹之间流转激荡吗?
是什么样的人,读了什么样的书,便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
气不同,文章的味道就不同,形成的风格也就大不相同。
所谓韩如潮、苏如海、柳如泉、欧如澜,
便是韩柳欧苏四大文豪的禀赋、气质、学养之差异,贯透于文章中的具体表现。
④曹丕说“文以气为主”。
韩愈也强调“气盛言宜”——就是说,写文章的人,只要气足了,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所谓“气”者,分为两个层面,先天为禀赋(本气),后天为学养(养气)。
自身气弱的人,器小力薄,容易被书拿住,故世上多有食书不化的“两脚书橱”。
而自身气足的人,不仅读书可以养气,而且善于融会,善于吐纳,作文时自然就会“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也。
正因如此,“野孩子”们的身上虽有侠气、野气和不驯之气,可是经过书卷气的浸染,其笔下之文,便多有杀气、霸气和蓬勃之气,别有手眼,异光灿烂,爽!
⑤人虽有先天的禀赋、气质上的差异,然而读书可以养气,则是共同的,也是共通的。
庄子在《逍遥游》中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读书不足,养气不够,写起文章来只有出的气,没有入的气,就像游泳的人不会换气,用不了半个时辰,便三魂荡荡,七魄悠悠,蹬小腿儿翻白眼儿,简直像个垂死挣扎的瘪三。
真正的文章好手,必然读书多,养气厚,厚积而薄发。
那手笔,真叫个:
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14.选文论述的观点是。
(1分)
15.选文第①段作者指出了读书的多种目的,且认为“均无不可”。
在这几种读书目的中,你觉得哪一种最适合我们中学生,请简述理由。
⑴读书的目的最适合我们中学生的一种是。
⑵其理由是
16.第⑤段“厚积薄发”中“厚积”指的是
,“薄发”指的是。
17.第③段列举韩柳欧苏四大文豪的例子目的是什么?
18.下面是几则关于读书的名言,如果要在本文中引用,可以引用哪两项?
并说说理由。
①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
(高尔基)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③任何一个有学问的人,在他的一生中都阅读过大量的书。
(列宁)
④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位益友。
(臧克家)
19.“读书可以养气”,“读不同的书可以养不同的气”,结合你课外阅读的感受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生活中林林总总的书。
(三)(14分)
(甲文)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
“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文)赵将廉颇之后嗣廉范①,任云中郡守。
一日,会匈奴大入塞,故事②虏人③过五千,移文④旁郡。
吏欲传檄⑤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
虏众盛而范兵不敌。
会日暮,令军士各交缚⑥两炬三头热火⑦,营中星列⑧。
虏遥望火多,谓汉兵救至,大惊。
待旦⑨将退,范乃令军中褥食⑩,晨往赴之。
俄而,斩首数百级,虏自相践踏,死者千余人。
虏由此不敢复向云中。
『注释』:
①廉范:
廉颇的后代。
②故事:
按旧例。
③虏:
敌人。
④移文:
发文书。
⑤传檄:
发出紧急公文。
⑥交缚:
交叉缚扎。
⑦热火:
点火。
⑧星列:
象星一样布满。
⑨待旦:
等到天亮。
⑩褥食:
在睡垫上把早饭吃了。
2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望其旗靡()会匈奴大入塞()
俄而,斩首数百级()范兵不敌()
公将鼓之()范乃令军中褥食()
21.用“/”划出下边一句话的朗读停顿。
虏众盛而范兵不敌。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⑵吏欲传檄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
23.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
作战中,曹刿两次抓住战机,出奇制胜,第一次是在之时,第二次是在之时(用原文填空,2分)。
乙文中,廉范在众寡不敌的情况下,也表现出高超的指挥才能。
廉范在作战中采用的妙招是
。
(可用原文作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4分)
24.曹刿、廉范这两位军事家指挥作战时,既能做到,又能做到胆大而心细,因此取得战争的胜利。
四、写作(50分,其中书写5分)
25.从下列两个题目中,选做一题。
⑴在2007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民工子女深情地朗诵了一首感人肺腑的诗《心里话》,深深地感动了电视观众。
请认真阅读这首诗,然后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心里话
13
要问我是谁
过去,我总不愿回答
因为我怕
我怕城里的孩子笑话
我们的校园很小
放不下一个鞍马
我们的校舍简陋
还经常搬家
我们的教室很暗
灯光只有几瓦
我们的桌椅很旧
坐上去吱吱哑哑
但是,我们作业工整
我们的成绩不差
要问我此刻最想说什么
我爱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