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9558740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21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ppt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ppt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ppt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ppt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ppt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ppt(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ppt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一、报告程序与方式1、初次报告

(1)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传染病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

传染病报告卡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负责填写。

现场调查时发现的传染病病例,由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现场调查人员填写报告卡;采供血机构发现HIV两次初筛阳性检测结果也应填写报告卡;

(2)网络直报:

录卡人员对收到的传报卡须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对有疑问的卡片必须及时向填卡人查询与核对,发现误诊误报的卡片予以剔除。

确认无误和没有重复报告后,通过国家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网络报告后还需在传染病登记簿上进行登记。

(3)未开展网络直报的机构在规定时限内将报卡寄送至辖区疾控中心。

2、订正报告:

在同一医疗卫生机构发生报告病例诊断变更、已报告病例死亡或填卡错误时,应由该医疗卫生机构及时进行订正报告,并重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类别选择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

对报告的疑似病例,应及时进行排除或确诊。

录卡人员收到订正报告卡后,按照传染病报告规定的时限在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中订正,并在备注中注明原报告病种或订正的内容。

3、补报:

责任报告单位发现本年度内漏报的传染病病例,应及时补报按初次报告进行报告和录入。

二、传染病报告卡填写说明,填报时按以下要求进行:

1、卡片编号:

由责任报告单位按年度编制并填写,便于填报单位内部管理。

格式为:

年份(4位数字)+科室代码(2位数字,自行编号)+顺序号(4位),如“2005-09-0001”。

直报时不需录入,由系统自动生成。

2、报卡类别:

初诊病例及初诊死亡的病例直接标识“初次报告”。

对已填报过卡片的传染病病人,在订正诊断或发生死亡时,必须再次填报,标识“订正报告”;其中,死亡病例的报告须是因患传染病死亡的病例,患传染病但因意外或因非传染病死亡时,不需填报传染病报告卡。

病人同时患两种或两种以上传染病时应分别报卡。

3、患者姓名:

填写患者或献血员的名字(性病/AIDS等可填写代号),如果登记身份证号码,则姓名应该和身份证上的姓名一致。

4、家长姓名:

14岁以下的患儿要求填写患者家长姓名。

5、身份证号:

应尽可能填写。

6、性别:

填写社会性别。

7、出生日期:

应详细填写出生年月日(公历)。

新生儿不填写出生日期。

实足年龄/年龄单位:

出生日期与实足年龄,只选择填写其中一项。

出生日期不详时才填写实足年龄并选择年龄单位。

大于等于1个月、不满1周岁的,按月龄填写,年龄单位选择“月”;不满1个月的只填写日龄,年龄单位选择“日”。

8、工作单位:

填写患者发病时所在工作单位的名称(含农民工);学生(托幼儿童)详填发病时所在学校(托幼机构)及班级名称;无“工作单位”者填写“无”。

联系电话:

填写可与患者保持联系的电话号码,以便追踪、核实和随访。

9、病人属于:

用于标识患者常住地址(居住时间6月)与报告单位的相对位置,在相应的类别前划“”。

本县区:

指病人为本地(县、区)常住居民。

本市其它县区:

指病人为本市其他县(区)的常住居民。

本省其它地市:

指病人为本省其他地(市)的常住居民。

其它省:

指病人为其他省的常住居民。

港澳台:

指病人为港澳台居民。

.外籍:

指病人为外籍居民。

10、现住地址:

指病例发病时实际居住的地址,可以是家庭地址,也可以是寄宿地址或宾馆、旅店。

应详细填写到村民组(门牌号)。

推荐关于行政区划和地名的网址:

1、http:

/www.xzqh.org/quhua2、http:

/,11、职业:

在相应的职业名前划“”。

选择职业的目的是为了在卡片汇总时发现传染病可能的高发职业,以便管理。

若病人的职业同时符合卡中一种以上职业时,选择原则是:

选择主要职业;选择与该病发生和传播关系较密切的职业。

如食品厂工人、熟食店售货员都应填写餐饮食品业,而不填工人或商业服务。

未列入本卡的职业须填写在“其他”项中,如警察、飞行员、军人等。

有些特殊人群如劳教人员、和尚、道士和乞丐等,虽不属职业,也可填写在“其他”项中。

个体经营者应根据其经营活动的行业,选择相应的职业。

为配合儿童保健管理工作,新生儿破伤风病例的职业按以下方式选择:

.出生场所为医院时(住院分娩)选择“其它”;.出生在其它场所时(住院分娩之外其它方式分娩)选择“散居儿童”。

此项分类仅仅为了区分婴儿出生场所,无其它统计学意义。

12、病例分类13、发病日期:

填写病人在本次就诊疾病开始出现症状的日期。

不明确时,填就诊日期。

病原携带者填写初次检出日期或就诊日期。

14、诊断日期:

初次报告时,填写初诊的日期。

订正报告时,如由疑似病例订正为确诊病例、一种传染病订正为另一种传染病、传染病的一个病种订正为另一个病种(如肺结核由“未痰检”订正为“菌阳”时),填写确诊的日期;同一病种由临床诊断订正为实验室确诊,仍填写初诊的日期。

诊断日期不得早于发病日期。

15、死亡日期:

因法定传染病死亡时填写。

16、疾病名称:

在做出诊断的病名前打。

17、其他法定管理以及重点监测传染病:

指卫生部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其它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填写该病种名称。

网络直报时,疾病名称选择“其他传染病”,并在备注栏填写该病种名称。

18、订正病名:

填写订正前所报告的疾病名称。

19、退卡原因:

因报告卡填写不合格需退卡时,填写其原因,20、报告单位:

填写报出传染病报告卡的单位21、报告医生:

填写做出诊断医生的姓名22、填卡日期:

填报本卡的日期23、备注:

填写以上各项内容不能涵盖且需特别注明的信息,如说明传染途径、传染病病例(含疑似病例及病原携带者)订正为其它疾病的病名等。

三、网络直报前的报卡审核,责任报告单位的网络直报人员在网络直报或上报当地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前,需先对本单位填报的传染病报告卡进行审核。

发现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情况时,及时通知报告人核对;对重复报告的卡片进行标注,不再进行网络直报。

发现以下情况时,建议立即对报告信息进一步核实:

发现甲类传染病和按照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卫生部规定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不明原因死亡病例。

发现同一种急性传染病在同一自然村、街道、集体单位(场所)一日内出现3例及以上,或一周内出现5例及以上。

如以上任何一种情况属实,应于2小时内对报告信息进行网络直报,同时电话报告当地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四、小结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的要求,1、无漏报:

必须报告所有法定的传染病病例;2、在规定时限内报告:

按目前网络直报系统报告质量评价标准甲类及参照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2小时内,其它病种要求报告卡生成时间减诊断时间小于1天;3、传染病报告卡填写准确完整;4、纸质报卡填写的信息内容与网络报卡的内容一致。

5、无网络重报卡:

对已经网络报告过的病例,不再重复报告;定期网络查重,删除重卡。

6、诊断符合率高:

按照传染病诊断国家标准报告法定疾病报告系统的局限性A漏报:

包括人为的漏报及诊断标准造成的漏报;B误报:

未按诊断标准造成;C报告不完整,

(1)临床医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判断诊断和治疗传染病;

(2)但是报告的传染病必须符合传染病国家诊断标准。

五、部分常见传染病的诊断标准,菌痢的诊断标准,3.1诊断原则须依据流行病学史,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诊断。

确诊则须依赖于病原学的检查。

3.2诊断标准3.2.1流行病学史:

病人有不洁饮食或与菌痢病人接触史。

3.2.2症状体征,3.2.2.1急性非典型菌痢症状轻,可仅有腹泻、稀便。

3.2.2.2急性普通型(典型)菌痢急性起病、腹泻(除外其他原因的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可伴发热、脓血便或粘液便、左下腹部压痛。

3.2.3实验室检查,3.2.3.1粪便常规检查,白细胞或脓细胞15/HPF(400倍),可见红细胞。

3.2.3.2病原学检查,粪便培养志贺菌属阳性为确诊依据。

3.2.4病例分类,3.2.4.1疑似病例,腹泻,有脓血便、或粘液便,伴有里急后重症状,难以确定其他原因腹泻者。

3.2.4.2临床诊断病例,具备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和3.2.3.1粪便常规检查,白细胞或脓细胞15/HPF(400倍),可见红细胞中任何一项,并除外其他原因引起之腹泻。

3.2.4.3确诊病例,具备3.2.3.2和3.2.4.2中任何一项。

急性乙肝的诊断标准,1、流行病学资料:

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或曾有其他医源性感染,生活中的密切接触,尤其是性接触而未采用避孕套者。

2、症状体征:

近期出现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乏力和消化道症状。

肝脏肿大,伴触痛叩痛。

3、实验室检查:

(1)肝功能检查:

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增高。

(2)HBV标记物检测:

抗HBC-IgM滴度高水平而抗HBC-IgG阴性或低水平。

疑似病例:

2加3

(1)。

实验室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加3

(2)。

淋病诊断标准,1、接触史:

有婚外或婚前性行为,性伴感染史,或与淋病患者共用物品史,或新生儿的母亲有淋病史等。

2、症状3、实验室检查:

(1)涂片:

取尿道或宫颈脓性分泌物涂片作革兰染色,镜下可见大量多形核白细胞。

多个多形核白细胞内可见数量多少不等的革兰阴性双球菌

(2)培养:

标本在选择性培养基上培养,可出现典型菌落。

氧化酶试验阳性。

取典型菌落作细菌涂片可见到革兰阴性双球菌。

诊断:

1+2+3,1、流行病学:

本人有过婚外(婚前)性接触、嫖娼、卖淫或同性恋性接触,以及输血等途径引起的感染。

对胎传梅毒应了解生母梅毒病史2、临床表现:

各期的不同特征;3、实验室检查

(1)暗视野显微镜检查梅毒螺旋体

(2)梅毒血清学试验:

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如VDRL、RPR、USR试验等,为筛查试验。

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如TPHA、FTAABS试验等,为证实试验。

确诊必须具备3

(1)或3

(2),梅毒诊断标准,六、医院传染病管理组织、制度及要求,各医疗保健机构应设专门组织管理疫情报告工作,并成立传染病管理领导小组。

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疫情报告领导小组应由院领导、保健科负责人、各科室负责人及疫情管理工作人员组成。

组织建设应以正式文件予以确定。

医院传染病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医院医院疫情报告组织管理,制定工作制度、确定工作目标及具体指标。

定期对疫情报告工作进行检查。

(一)组织建设,

(二)制度建设,各医疗保健机构为做好疫情管理工作应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

疫情报告管理制度包括传染病及突发事件报告制度,收卡登记制度、基础资料登记制度、科室自查和保健科定期检查制度、奖惩制度、培训制度等。

各项制度应以文件形式予以确定。

(三)基础资料建设,各类基础资料包括门诊日志、病房住院登记、化验室登记和传染病登记薄等,传染病报告卡及各类表册应保存3年备查,各类登记册应基本项目齐全。

(四)保障措施,

(1)必须配备疫情专用电话、传真及计算机等设备,并建立登录互联网的网络线路。

(2)县级以上医院必须设立预防保健科专门负责传染病疫情管理工作,所有医疗单位必须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合理配置疫情网络直报管理人员,以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