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如何看待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问题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957191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5.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1如何看待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问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11如何看待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问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11如何看待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问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11如何看待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问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11如何看待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问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11如何看待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问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11如何看待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问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11如何看待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问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11如何看待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问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11如何看待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问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11如何看待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问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11如何看待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问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11如何看待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问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11如何看待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问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11如何看待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问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11如何看待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问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11如何看待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问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11如何看待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问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11如何看待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问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11如何看待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问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1如何看待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问题Word文件下载.docx

《11如何看待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问题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如何看待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问题Word文件下载.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1如何看待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问题Word文件下载.docx

礼运》中写道: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这些古语大家都十分熟悉,表达了古人对社会和谐的憧憬,也反映了古人对良好的生活保障的期待。

  一般说来,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和社会对生活困难的社会成员予以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和措施。

它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19世纪80年代,世界上第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德国建立。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它已成为现代国家一项不可或缺的社会经济制度。

  在我国,虽然“社会保障”这一概念提出得比较晚,但历史上出现的救灾备荒、扶贫济困、养老抚幼的制度和机构,实际上发挥了社会保障的功能。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建立了与计划经济相配套的社会保障制度,但当时的保障水平比较低,效率不高。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我们开始探索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并相继建立起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等制度。

  经验分享:

在这里我想跟大家说的是自己在整个公务员考试的过程中的经验的以及自己能够成功的考上的捷径。

首先就是自己的阅读速度比别人的快考试过程中的优势自然不必说,平时的学习效率才是关键,其实很多人不是真的不会做,90%的人都是时间不够用,要是给足够的时间,估计很多人能够做出大部分的题。

公务员考试这种选人的方式第一就是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就是考思维,第三考决策力(包括轻重缓急的决策)。

非常多的人输就输在时间上,我是特别注重效率的。

第一,复习过程中绝对的高效率,各种资料习题都要涉及多遍;

第二,答题高效率,包括读题速度和答题速度都高效。

我复习过程中,阅读和背诵的能力非常强,读一份一万字的资料,一般人可能要二十分钟,我只需要两分钟左右,读的次数多,记住自然快很多。

包括做题也一样,读题和读材料的速度也很快,一般一份试卷,读题的时间一般人可能要花掉二十几分钟,我统计过,我最多不超过3分钟,这样就比别人多出20几分钟,这在考试中是非常不得了的。

论坛有个帖子专门介绍速读的,叫做“得速读者得行测”,我就是看了这个才接触了速读,也因为速读,才获得了笔试的好成绩。

其实,不只是行测,速读对申论的帮助更大,特别是那些密密麻麻的资料,看见都让人晕倒。

学了速读之后,感觉有再多的书都不怕了。

而且,速读对思维和材料组织的能力都大有提高,个人总结,拥有这个技能,基本上成功一半,剩下的就是靠自己学多少的问题了。

平时要多训练自己一眼看多个字的习惯,慢慢的加快速度,尽可能的培养自己这样的习惯。

当然,有经济条件的同学,千万不要吝啬,花点小钱在自己的未来上是最值得的,多少年来耗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现在既然势在必得,就不要在乎这一刻。

建议有条件的同学到这里用这个软件训练速读,大概30个小时就能练出比较厉害的快速阅读的能力,这是给我帮助非常大的学习技巧,极力的推荐给大家(给做了超链接,按住键盘左下角Ctrl键,然后鼠标左键点击本行文字)。

其次,从选择的复习资料上来说,我用的是学习软件,不是一般的真题,我认为从电脑上面做题真的是把学习的效率提高了很多,再者这款软件集成最新题库、大纲资料、模拟、分析、动态等等各种超强的功能,性价比超高,是绝不可缺的一款必备工具,结合上速读的能力,如虎添翼,让整个备考过程效率倍增。

到我推荐的这里就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科目(也给做了超链接,按住键盘左下角Ctrl键,然后鼠标左键点击本行文字)改革开放29年的实践证明,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概括起来,社会保障制度有以下4个作用。

  一是“安全网”的作用。

社会保障,民安所在。

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功能就是保障人民群众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时的基本收入和基本医疗不受影响,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人民群众有生活来源,满足他们的基本生存需求,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为人民群众筑起一道“安全网”。

  二是“平衡器”的作用。

社会保障制度具有收入再分配的功能,调节中高收入群体的部分收入,提高最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标准,减少贫困,适当缩小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使其保持在一个适度的水平。

这样,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我国目前城乡、区域和社会成员之间的差距,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而且能够增加社会整体的福利水平。

  三是“助推器”的作用。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既有利于提高劳动者自身素质,促进劳动力的有序流动,一定程度上激发我国经济的活力,推动经济更快地发展,又可以避免社会消费的过度膨胀,引导消费结构更为合理,平衡社会供需的总量,有利于防止经济发展出现波动,实现更好地发展。

  四是“稳定器”的作用。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能为劳动者建立各种风险保障措施,帮助他们消除和抵御各种市场风险,避免因生活缺乏基本保障而引发一系列的矛盾,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

此外,积极鼓励先富的人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帮助那些困难群体,也可以融洽社会各阶层的关系,使社会不同阶层和谐相处、共同进步。

  怎样看待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成绩和面临的挑战?

  “交上十元钱,看病管一年!

”这是不少农民兄弟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生动描述。

从2003年1月开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全国部分地区开始试点。

这项制度的主要做法是以大病统筹为主,适当兼顾小病,农民个人只要缴纳10元钱,就能享受中央和地方财政的双重补贴,最多可获得上万元的补助。

截至2007年3月底,全国31个省区市的2319个县(市、区)开展了试点工作,占全国总数的81.03%,有6.85亿农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占全国农业人口的近80%。

预计到2008年年底,我国广大农村将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和推进,是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快速发展的一个剪影。

经过长期努力,目前我国社会保障有了长足进展,初步形成了社会保障体系的总体框架,在促进改革发展稳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社会保险方面,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覆盖的范围不断扩大,社保基金的支撑能力逐步增强。

近几年,社会保险覆盖人数每年递增6%左右,社保基金收入每年递增20%左右。

截至2006年底,全国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的参保人数分别为18766万人、15732万人、11187万人、10268万人、6459万人。

五项社保基金总收入8626亿元,支出6472亿元,共积累8239亿元。

全国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了5374万人,积累基金354亿元。

  在社会救助方面,初步建立了以城市低保、农村五保、农村特困户救助、灾民救助为基础,临时救助为补充,医疗、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相衔接,政策优惠和社会互助相配套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框架。

截至2006年年底,全国城市有2240.9万人、农村有1509.1万人被纳入“低保”,他们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

1249.8万人次农民、85.6万人次城市居民分别从医疗救助中受益。

未开展农村“低保”工作的地方,775.8万人得到了特困户补助。

  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方面,初步形成了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供养机构为补充,老年人、残疾人和孤儿为重点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慈善事业进入政府全面推动的新阶段。

截至2006年年底,全国收养性福利单位4.2万个,床位187.1万张,收养老年人、残疾人、孤儿等147万人。

全国共建立经常性社会捐助工作站点和慈善超市3.3万个,接受捐款捐物折合约100亿元。

  不过,客观地讲,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很不完善,存在覆盖范围窄、保障水平低、法律不够健全、监察执法不严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比如,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主要是针对城镇居民的,即使在城镇,也有不少居民依然被排除在社会保障的范围之外。

到2006年年底,我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参保职工,分别只占到城镇就业人员的66.3%和55.6%。

而且,从长远来看,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将承受来自三个方面的巨大压力。

  一是人口老龄化使老年人的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问题更加突出。

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超过11%,预计到2020年比重将升至16%,达到2.4亿人。

我国养老保险长期实行现收现付制,没有留出积累资金。

老龄化提前到来,意味着“未富先老”,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着养老负担重、筹集资金难和医疗费用大等诸多挑战。

  二是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使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问题更为凸显。

近几年,我国就业格局发生明显变化,全国职工中,有超过一半的人在非公有制企业工作,浙江、广东、江苏等省的比例还要高。

然而,长期以来,相当数量的非公有制职工没有享受社会保障。

在当前情况下,如何把这些人纳入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是我们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

  三是城镇化进程加速给社会保障制度带来新问题。

截至2006年年底,我国城镇人口已达到57706万人,未来15年城镇化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城镇人口将年均增加1300万人,这些新增城镇人口亟待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另外,目前失地农民有4000多万人,每年还有1亿多农民进城务工,他们已成为产业大军中的重要力量。

而我国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针对城镇人口设计实施的,如何适应城镇化过程中数亿农村转移劳动力的需求,是一个重大课题。

  如何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2007年7月,国务院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并将在3年内全面推开,2亿多城镇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少年儿童和其他非从业城镇居民将可享受大病医疗保险。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实施和推开,意味着我国城镇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向实现城镇居民人人享有医保的目标迈出了重要一步。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在“6?

25”重要讲话中提出了要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和任务。

“覆盖城乡居民”是我们党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在科学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基础上,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出的新的发展目标。

  应该说,实现这一发展目标,目前有许多有利条件。

经过29年的改革开放,到2006年年底我国经济总量超过了20万亿元,国家财政收入近4万亿元,这为我们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但实事求是地讲,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一项艰巨任务,任重道远,需要全社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市场等各方面的作用。

  从世界其他国家来看,建立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过程中,政府首先要发挥主导作用。

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积极借鉴世界其他国家发展经验,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模式,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逐步实现覆盖城乡居民的发展目标。

一是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规范的社会保障预算制度,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的比重。

目前,我国财政在这方面的投入偏少,2006年的比重不到13%,低于许多国家。

二是科学规划,使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适应人口老龄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城镇化加快的特点,完善现有的保障制度,有计划地把应该纳入而未纳入的人切实纳入进来,真正实现“应保尽保”;

探索新的制度建设,针对不同群体增加新的保障项目,如建立符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

三是加强社保基金的筹集和监管。

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引导参保人员缴纳社会保险费,鼓励社会捐赠,扩大社保基金的筹集渠道,不断做大做强全国社保基金。

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社保基金的监管力度。

2006年的上海社保基金案,以及国家审计署查出省级社保基金违规金额70多亿元,都暴露出基金监管存在的问题。

要进一步提升基金的统筹层次,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促进基金管理的公开、透明,确保基金的安全运行。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还必须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

企业要切实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按时足额为职工缴纳各种社会保险费用,逐年增加养老金积累,建立健全福利集体协商机制。

社会组织和服务机构要积极行动起来,在社会救助、济贫帮困、慈善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

家庭和个人要依法缴纳各种社会保险费用,发挥好赡养、自助、互助等功能,推动形成团结互助、和谐融洽的社会氛围。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也要积极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

商业保险虽然是一种经济行为,与保障基本生活为目的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差别,但在减少危险、补偿损失、保障生活、安定社会上与社会保障制度又有相通之处。

特别是商业保险投保水平可高可低,多投保多受益,能够满足人们更高层次和多样化的社会保障需要,有利于提高我国社会保障的整体水平。

因而要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完善人寿保险、补充医疗保险、人身意外保险等险种,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此外,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体系,加快出台社会保险法、社会救助法、慈善法等法律,制定养老保险条例、医疗保险条例、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条例等法规。

同时要严格执法,依据《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开展规范企业用工、清理社会保险关系等方面的监察执法,提高社会保障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

《人民日报》〔20070814 第1版〕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切实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困难,国务院决定,2007年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不断加大扶贫开发和社会救助工作力度,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减少。

但是,仍有部分贫困人口尚未解决温饱问题,需要政府给予必要的救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并帮助其中有劳动能力的人积极劳动脱贫致富。

党的十六大以来,部分地区根据中央部署,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全面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问题打下了良好基础。

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

做好这一工作,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维护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重要性,将其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高度重视,扎实推进。

  二、明确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目标和总体要求

  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目标是:

通过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稳定、持久、有效地解决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行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制,按属地进行管理。

各地要从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的实际出发,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对象范围。

同时,要做到制度完善、程序明确、操作规范、方法简便,保证公开、公平、公正。

要实行动态管理,做到保障对象有进有出,补助水平有升有降。

要与扶贫开发、促进就业以及其他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生活性补助措施相衔接,坚持政府救济与家庭赡养扶养、社会互助、个人自立相结合,鼓励和支持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生产自救,脱贫致富。

  三、合理确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对象范围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按照能够维持当地农村居民全年基本生活所必需的吃饭、穿衣、用水、用电等费用确定,并报上一级地方人民政府备案后公布执行。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要随着当地生活必需品价格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适时进行调整。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是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居民,主要是因病残、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生存条件恶劣等原因造成生活常年困难的农村居民。

四、规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管理既要严格规范,又要从农村实际出发,采取简便易行的方法。

  

(一)申请、审核和审批。

申请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一般由户主本人向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

村民委员会受乡(镇)人民政府委托,也可受理申请。

受乡(镇)人民政府委托,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村民委员会对申请人开展家庭经济状况调查、组织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民主评议后提出初步意见,报乡(镇)人民政府;

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后,报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

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要核查申请人的家庭收入,了解其家庭财产、劳动力状况和实际生活水平,并结合村民民主评议,提出审核、审批意见。

在核算申请人家庭收入时,申请人家庭按国家规定所获得的优待抚恤金、计划生育奖励与扶助金以及教育、见义勇为等方面的奖励性补助,一般不计入家庭收入,具体核算办法由地方人民政府确定。

  

(二)民主公示。

村民委员会、乡(镇)人民政府以及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要及时向社会公布有关信息,接受群众监督。

公示的内容重点为:

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申请情况和对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民主评议意见,审核、审批意见,实际补助水平等情况。

对公示没有异议的,要按程序及时落实申请人的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对公示有异议的,要进行调查核实,认真处理。

  (三)资金发放。

最低生活保障金原则上按照申请人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与保障标准的差额发放,也可以在核查申请人家庭收入的基础上,按照其家庭的困难程度和类别,分档发放。

要加快推行国库集中支付方式,通过代理金融机构直接、及时地将最低生活保障金支付到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账户。

  (四)动态管理。

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定期或不定期调查了解农村困难群众的生活状况,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保障范围;

并根据其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化,及时按程序办理停发、减发或增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手续。

保障对象和补助水平变动情况都要及时向社会公示。

 五、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筹集以地方为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省级人民政府要加大投入。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要根据保障对象人数等提出资金需求,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列入预算。

中央财政对财政困难地区给予适当补助。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统筹考虑农村各项社会救助制度,合理安排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同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提供捐赠和资助。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实行专项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

  六、加强领导,确保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顺利实施

  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一项重大而又复杂的系统性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将其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统筹协调,抓好落实。

  要精心设计制度方案,周密组织实施。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订和修订的方案,要报民政部、财政部备案。

已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要进一步完善制度,规范操作,努力提高管理水平;

尚未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要抓紧建章立制,在今年内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起来并组织实施。

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做好宣传普及工作,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进村入户、家喻户晓。

要加强协调与配合,各级民政部门要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推进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水平;

财政部门要落实资金,加强对资金使用和管理的监督;

扶贫部门要密切配合、搞好衔接,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后,仍要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扶持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要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医疗救助工作,防止因病致贫或返贫。

要加强监督检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定期组织检查或抽查,对违法违纪行为及时纠正处理,对工作成绩突出的予以表彰,并定期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报告工作进展情况。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于每年年底前,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情况报告国务院。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量大,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过程中,要统筹考虑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需要,科学整合县乡管理机构及人力资源,合理安排工作人员和工作经费,切实加强工作力量,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逐步实现低保信息化管理,努力提高管理和服务质量,确保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顺利实施和不断完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二〇〇七年七月十一日

                                (新华社北京8月13日电)

国务院批转《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年—2010年)》

  新华社北京11月8日电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定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年—2010年)》(以下简称《纲要》),近日已经国务院同意并批转各地、各部门贯彻执行(全文见第六、七版)。

  《纲要》约14000字,主要包括五方面内容:

一、“十五”时期主要成就及基本经验;

二、“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三、“十一五”时期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四、“十一五”时期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五、“十一五”时期保

障措施。

  《纲要》强调,“十一五”期间,劳动保障事业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眼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从维护劳动者切身利益入手,将劳动保障事业纳入法制化、科学化轨

道,逐步形成扩大就业与改善劳动关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有机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劳动保障工作新机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作出新贡献。

  《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建立健全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比较完善的劳动保障制度及运行机制,逐步实现就业比较充分,收入分配比较合理,劳动关系基本和谐稳定,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善,管理服务规范高效的发展目标。

                《人民日报》〔20061109 第1版〕

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年-2010年)

目录

序言

一、“十五”时期主要成就及基本经验

(一)主要成就

1.就业再就业取得明显成效

2.职业培训取得较大进展

3.社会保障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