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跳水 课课练含答案新教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72057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6.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7 跳水 课课练含答案新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17 跳水 课课练含答案新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17 跳水 课课练含答案新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17 跳水 课课练含答案新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17 跳水 课课练含答案新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17 跳水 课课练含答案新教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17 跳水 课课练含答案新教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17 跳水 课课练含答案新教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17 跳水 课课练含答案新教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17 跳水 课课练含答案新教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17 跳水 课课练含答案新教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17 跳水 课课练含答案新教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17 跳水 课课练含答案新教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17 跳水 课课练含答案新教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17 跳水 课课练含答案新教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17 跳水 课课练含答案新教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17 跳水 课课练含答案新教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17 跳水 课课练含答案新教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17 跳水 课课练含答案新教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17 跳水 课课练含答案新教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7 跳水 课课练含答案新教材.docx

《17 跳水 课课练含答案新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7 跳水 课课练含答案新教材.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7 跳水 课课练含答案新教材.docx

17跳水课课练含答案新教材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17跳水课课练(含答案)

第一课时

一、正确选择读音。

(用横线标出正确的读音)

桅杆(wéiwěi)一艘(shōusōu)放肆(shìsì)

吓唬(hǔhu)龇牙(zīcī)模仿(mómú)

二、读一读,看拼音,写字词。

狂风sī()扯着巨大的海面,海面上波涛汹涌,巨浪此起彼伏犹如万马奔腾,巨大的海啸声音又如万马sī()鸣。

一sōu()巨大的军舰在缓缓前进,他们在sōu()救陷入危险的渔船。

三、填空。

1.选择合适的量词填在括号里。

一()帽子一()帆船

一()早饭一()爪子

一()横木一()绳子

一()猴子一()步枪

2.因为因而

(1)()猴子显然知道水手们拿它取乐,所以它就更加放肆起来。

(2)猴子的放肆和水手的哄笑激怒了孩子,()引得孩子爬上了桅杆去追猴子。

 只要……就……即使……也……

(3)()他走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很难回转身来。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这篇课文叙述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故事:

一只把船长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最高的横木的一头,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

在万分危急的时刻,急中生智,命令儿子,水手及时下水抢救,终于使转危为安。

 

【答案】

一、桅杆(wéiwěi)一艘(shōusōu)放肆(shìsì)

吓唬(hǔhu)龇牙(zīcī)模仿(mómú)

二、撕嘶艘搜

三、1.顶艘顿只根条只支

2.

(1)因为

(2)因而(3)即使……也……

四、1.猴子孩子船长跳水孩子

 

第二课时

一、结合课文内容填空。

()的大海()的猴子()的桅杆

()的孩子()的水手()的船长

二、填写关联词语。

1.猴子()不理,()撕得更凶了。

2.()孩子不会失足,拿到帽子,()难以回转身走回来。

3.猴子()知道大家拿它取乐,()更加放肆起来。

4.孩子()一失足,他()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

三、修改病句。

1.这一天校园里风平浪静,同学们都在树荫下看书。

2.一只大猴子果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3.游乐场里,小明不但不听妈妈的话,所以把小朋友打哭了。

四、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你逃不了!

”孩子一边追赶一边喊。

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

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

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

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

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

即使他走到横木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

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1.在原文上标出孩子追赶猴子时的动词,并从中挑选三个写一句话。

2.给选段中描写水手们的相关的语句在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选择正确的答案。

(1)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

()

a.引出对孩子处境的危险的描写。

b.引出对船长果断行为的描写。

c.引出下文对孩子害怕心情的描写。

(2)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

()

a.水手的大叫惊动了船舱里的船长。

b.水手的大叫使孩子意识到自己出境的危险。

c.水手的大叫把猴子吓跑了。

【答案】

一、风平浪静的大海,放肆的猴子,高高的桅杆,哭笑不得的孩子,勇敢的水手,沉着的船长

二、1.不但......还2.即使......也3.显然......因而4.只要......就

三、1.这一天校园里非常安静,同学们都在树荫下看书。

2.一只大猴子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3.游乐场里,小明不但不听妈妈的话,还把小朋友打哭了。

4.桅杆顶端只有孤零零的一根横木,即使他走到横木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5.我心惊胆战地走在摇摇晃晃的索桥上。

四、1.追赶喊放开张开走取望

示例:

妈妈一边追赶走出家门的小明,一边大喊:

“天气不好,你带雨伞了吗?

”小明停住脚步,望了一眼黑沉沉的天空,转身回家去了雨伞,急匆匆地向学校走去。

2.

(1)a

(2)b

 

 

二、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训练

2.阅读下面短文,完成练习。

反驳

   在一次宴会上,美国著名的讽刺作家马克·吐温遇见了一位富翁和他的夫人,出于礼貌,马克·吐温恭维富翁的夫人道:

“夫人,你真漂亮!

   没想到富翁的夫人瞥了一眼马克·吐温,傲慢地说:

“很遗憾,我不能用同样的话来回答您。

”头脑非常机敏、言辞一向犀利的马克·吐温笑着答道:

“没关系,您也可以像我一样说假话。

   那位夫人听后,虽满脸怒气,但又无言以对。

旁边的富翁见夫人受窘,马上就忍不住了,他打量了一下马克·吐温,见他穿着破旧,不修边幅,就嘲弄说:

“唉!

你这副样子和毛驴能差多远?

”马克·吐温目测了一下富翁和他之间的距离便说道:

“没多远,大概有两尺。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①傲慢:

________。

②无言以对:

________。

(2)写近义词。

著名——________    机敏——________

犀利——________    嘲弄——________

(3)辨词归类。

心痛   漂亮   恭维   遗憾   傲慢   机敏   凶恶   打量

①褒义词:

________

②贬义词:

________

③中性词:

________

(4)马克·吐温真不愧为讽刺作家,仅仅两句平常话,就战败了富翁及他的夫人,他的绝妙回答中,第一句是说给________的,意思是________;第二句是回答________的,意思是说________。

【答案】

(1)看不起人,对人怠慢没有礼貌;完全没有充分的理由和语言来反驳

(2)有名;机智;锋利;嘲讽

(3)漂亮,机敏;傲慢,凶恶;心痛,恭维,遗憾,打量

(4)富翁夫人;我说你漂亮是在说假话;富翁;我和你这头毛驴的距离只有两尺

【解析】【分析】

(1)词语理解的考查。

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2)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

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著名:

有名,出名。

机敏:

机警敏锐,对情况的变化觉察得快。

犀利:

坚固锐利。

又形容语言、文辞、感觉、目光等的尖锐锋利。

嘲弄:

嘲讽;捉弄。

(3)词语按感情色彩分为:

褒义词、中性词、贬义词。

词义带有赞扬、喜爱、肯定等感情色彩的词叫褒义词,词义带有憎恨、厌恶、否定等感情色彩的词叫贬义词。

有的词不表示褒贬,是中性词。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故答案为:

(1)①看不起人,对人怠慢没有礼貌②完全没有充分的理由和语言来反驳

(2)有名、机智、锋利、嘲讽(3)①漂亮,机敏②傲慢,凶恶③心痛,恭维,遗憾,打量(4)富翁夫人、我说你漂亮是在说假话、富翁、我和你这头毛驴的距离只有两尺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熟读课文,可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2)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3)此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能力,会给词语按感情色彩分类。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伞的故事

   看见伞,我便想起了母亲,心里涌起了一种温暖的感觉……

   小时候,我们村里没有学校,要跑到八里外的镇上去上学。

路途远,最怕遇上雨天。

冷不丁半路上下起了大雨,便被浇成“落汤鸡”。

那时候,我多么盼望有一把伞呀!

   有一回,放学的路上,我又淋了雨。

回到家就病倒了,通身烧得滚烫滚烫的。

娘摸着我的头,眼圈儿便红了。

那时候我小,不懂事,竟不能体谅娘的难处,却说:

“要有把伞就好了,咱买一把吧!

”娘沉思良久__最后一字一句地说__买__咱买一把__

   听了娘的话,我半信半疑。

那年月家里的生活十分jiān nán_______,她哪能有钱给我买伞呢?

可是,我知道娘的脾气,对孩子,她从来都是说一句是一句的。

   这天晚上,她早早地上了织布机,脚一蹬,手一搬,“哐里哐当”,满屋里便都是机声了。

这一夜,我枕着机声入梦。

一早醒来,机声还在响。

啊,娘织了一夜布。

我悄悄地走到娘跟前,chàn dǒu_______地喊了一声:

“娘!

”娘用熬红的眼睛看着我,不自然地笑了笑。

我的泪水夺眶而出,说:

“娘,你别再熬夜了,我不要伞了!

   娘笑笑,说:

“傻孩子,伞,咱还是要买的。

娘多熬几夜就有了……”

   终于有一天,娘割了布。

从集市上卖布回来,娘一脸喜气。

见了我,立即打开了印花bāo fu_______,喜眉笑目地说:

“拿去吧,你要的伞!

   啊,伞!

我惊叫着,从娘手里接过伞来。

这是一把八角黄油布伞。

我撑开,合上,再撑开,再合上,举起来,拧动伞柄,让它在空中旋转。

欣喜之余,我偶一抬头,望见了娘那带笑的黄油布似的脸,心里一酸,眼里涌出了泪水……

   从此,一把黄油布伞伴随我,从初中升高中,读大学,一直到参加工作。

渐渐地,这把黄油布伞落伍了,我却舍不得扔掉它。

我带着这把伞,仿佛母亲就在我身边,使我忘不了母亲和母亲对我的爱。

(1)写出近义词。

半信半疑——________

体谅——________

盼望——________

落伍——________

喜眉笑目——________

伴随——________

沉思——________

欣喜——________

(2)把文中的拼音改为词语,并把它们写在拼音后面的横线上。

jiān nán

chàn dǒu

bāo fu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给第三节中空白的地方加上标点符号。

娘沉思良久________最后一字一句地说________买________咱买一把________

(4)“她哪有钱给我买伞呢?

”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

(5)“我偶一抬头,望见了娘那带笑的黄油布似的脸,心里一酸,眼里涌出了泪水……”这句话中“黄油布似的脸”说明________。

这句话表达了“我”________。

(6)给短文分段。

(7)画出文章点明中心的一句话。

【答案】

(1)将信将疑

;谅解

;希望

;落后

;眉开眼笑

;跟随

;思索

;惊喜

(2)艰难

;颤抖

;包袱

(3),

;:

;!

;!

(4)母亲没有钱给我买伞

(5)母亲很辛劳

;对母亲为了让自己有把伞而熬夜操劳的愧疚

(6)第一段:

第一节。

第二段:

从“小时候”到“眼里涌出了泪水……”。

第三段:

最后一节。

(7)我带着这把伞,仿佛母亲就在我身边,使我忘不了母亲和母亲对我的爱。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义词的辨析情况,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课文。

先理解词义再写近义词。

其中注意:

半信半疑:

有点相信,又有点怀疑。

表示对真假是非不能肯定。

所以“半信半疑”的近义词是“将信将疑”。

喜眉笑目:

形容高兴得眼睛都在笑。

所以“喜眉笑目”的近义词是“眉开眼笑”。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本课生字的掌握情况,学生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读生字,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

书写时要注意“艰、颤、袱”容易写错。

(3)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

娘沉思良久(,)最后一字一句地说(:

“)买(!

)咱买一把(!

”)(4)考查对句子的理解,此题也可从反问句改陈述句的角度分析。

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

第一步:

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

删掉疑问词比如:

“难道…吗?

”和“怎能……呢?

”等。

第三步:

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她哪有钱给我买伞呢?

”这句话的意思是:

她没有钱给我买伞。

(5)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撇开表面意思;找到在文章中的深层的意思。

依据课文内容可知这句话中“黄油布似的脸”说明母亲很辛劳。

这句话表达了“我”对母亲为了让自己有把伞而熬夜操劳的愧疚(6)考查分段的能力。

分段就是划分文章的意义段,即在意义上可以构成一个完整单位的部分。

第一段:

第一节。

第二段:

从“小时候”到“眼里涌出了泪水……”。

第三段:

最后一节。

(7)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

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

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

“找中心句”是概括段意的一种形式,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

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

这段话的中心句 在句尾:

我带着这把伞,仿佛母亲就在我身边,使我忘不了母亲和母亲对我的爱。

【点评】

(1)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

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3)对于标点符号的考查有选择题、加标点题、修改题。

所以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还要注意标点符号的位置。

(4)掌握反问句改陈述句方法,平时多练,做这道题不难。

(5)此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6)此题考查分段的能力。

(7)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4.课外阅读。

趣答难题

  周恩来总理是我国人民敬爱的领袖,同时,在外交领域,周恩来总理也是亨誉世界的外交大师。

  一天,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一次中外记者召待会。

总理介绍完中国经济和建设方面的成就后,记者们纷纷提问。

  有的西方记者对中国抱有扁见,提出来的问题让人很难回答。

每次周总理都能随机应变,绕过暗礁。

  一个记者问:

“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存款?

”这是一个挑衅性质的提问,它实质是嘲笑中国人穷。

  周总理不慌不忙,幽默地说:

“十八元八角八分。

”全场都愕然了,大家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

  总理解释道:

“当前我国发行的人民币有拾元、伍元、贰元、壹元、伍角、贰角、壹角、伍分、贰分、壹分。

它们加起来是十八元八角八分。

  人们听了总理精彩的解答,不仅热烈地鼓起掌来。

(1)找出短文中四个错别字,并改正。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短文的第3自然段和第4~7自然段是什么关系?

(3)“暗礁”在短文中指________,这个词所在的句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4)周总理如果直接回答外国记者的问题,会________,而周总理幽默的回答既________,又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亨;享;召;招;扁;偏;仅;禁

(2)先概括后具体。

(3)外国记者的挑衅性提问;比喻

(4)有损我们国家的形象,被人嘲笑我国很穷;巧妙地回答了记者的问题,缓解了尴尬;捍卫了国家尊严;树立了良好的外交形象

【解析】【分析】这类题目是考查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第一题主要找错别字,只要平时注意积累,不难找出。

第3自然段和第4~7自然段是明显是先概括后具体的关系、“暗礁”采取比喻手法,象征着外国记者的挑战。

这篇课文周总理以幽默的回答既巧妙地回答了记者的问题,缓解了尴尬,又捍卫了国家尊严,树立了良好的外交形象。

【点评】此类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生需要根据题目要求找出解答,对学生能力是一种提升。

5.

回忆鲁迅先生

萧红

①夜里去看电影,施高塔路的汽车房只有一辆车,鲁迅先生一定不坐,一定让我们坐。

许先生,周建人夫人……海婴,周建人先生的三位女公子。

我们上车了。

②鲁迅先生和周建人先生,还有别的一二位朋友在后边。

③看完了电影出来,又只叫到一部汽车,鲁迅先生又一定不肯坐,让周建人先生的全家坐着先走了。

④鲁迅先生旁边走着海婴,过了苏州河的大桥去等电车去了。

等了二三十分钟电车还没有来,鲁迅先生依着沿苏州河的铁栏杆坐在桥边的石围上了,并且拿出香烟来,装上烟嘴,悠然地吸着烟。

⑤海婴不安地来回地乱跑,鲁迅先生还招呼他和自己并排坐下。

⑥鲁迅先生坐在那和一个乡下的安静老人一样。

⑦鲁迅先生的休息,不听留声机,不出去散步,也不倒在床上睡觉,鲁迅先生自己说:

⑧“坐在椅子上翻一翻书就是休息了。

⑨鲁迅先生从下午二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

客人若在家吃饭,吃过饭又必要在一起喝茶,或者刚刚喝完茶走了,或者还没走又来了客人,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

从下午二三点钟起,陪到夜里十二点,这么长的时间,鲁迅先生都是坐在藤躺椅上,不断地吸着烟。

⑩客人一走,已经是下半夜了,本来已经是睡觉的时候了,可是鲁迅先生正要开始工作。

在工作之前,他稍微阖一阖眼睛,燃起一支烟来,躺在床边上?

这一支烟还没有吸完,许先生差不多就在床里边睡着了(许先生为什么睡得这样快?

因为第二天早晨六七点钟就要来管理家务)。

海婴这时在三楼和保姆一道睡着了。

⑪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在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⑫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⑬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窗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么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里那样黑大。

⑭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

⑮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

⑯海婴从三楼下来了,背着书包,保姆送他到学校去,经过鲁迅先生的门前,保姆总是吩咐他说:

⑰“轻一点走,轻一点走。

⑱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

太阳照着隔院子的人家,明亮亮的;照着鲁迅先生花园的夹竹桃,明亮亮的。

⑲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

⑳一双拖鞋停在床下,鲁迅先生在枕头上边睡着了。

1.选文写了关于鲁迅先生哪几方面的内容?

请简要概括。

2.第⑨段用了七个“陪”字,能否将它简化为“鲁迅先生从下午二三点钟就陪客人,一直陪到夜里十二点”?

为什么?

3.第⑰段引用保姆的话,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4.读到文章最后“鲁迅先生在枕头上边睡着了”,你有怎样的感受?

5.鲁迅先生说过: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结合本文,谈一谈鲁迅先生对待工作的态度及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1.①写“我”和鲁迅先生一家及周建人先生一家去看电影的故事。

②写鲁迅先生特别的休息方式。

③写鲁迅先生待客和工作的情况。

2.不能简化。

连用七个“陪”字强调会客时间长、客人多,表现了鲁迅先生待客热情、耐心,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

3.写出保姆怕打扰鲁迅先生的休息而小心翼翼,从侧面写出鲁迅先生工作的辛苦、忘我。

4.示例:

我特别心疼鲁迅先生,他将自己的时间都用来陪客人和工作,自己休息的时间特别少,这句话给人一种他是累得睡着的感觉。

(言之有理即可)

5.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充分利用时间,鞠躬尽瘁。

(自己学到的部分合理即可)

 

6.

 

忧伤的国歌

房向东

①那天,我们先去了格林尼治天文台,回来路上,弯到一家叫“金筷子”的中餐馆吃午饭。

②“全筷子”是一个女老板,三十五六岁模样,脸不大,眼睛却特别大,那眼睛弥漫着伦墩的雾,有点儿迷惘,有点儿忧伤。

她先是为我们上了茶,接着上饭上菜。

③边吃饭边聊天。

这时,女老板凑过来问:

“你们几个,什么团呀?

”我们告诉她,我们是出版方面的。

她“哦”了一声,她似乎对我们是搞出版的来了兴趣,话稍多了几句,淡淡地说:

“我是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大院里长大……我的继父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当美编。

他叫李某某。

”这时,我仔细瞧了她一眼,她说不上漂亮,然而有一种气质,有点冷,有点无奈,仿佛还有点渴求。

④这时,突然响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声。

我们几个全都抬起了头,先是对视一眼,接着就寻找声音发自何处。

在伦教,还能听到我们的国歌?

原来,是从女老板的口袋里发出的声音—是她的手机响了。

她的手机铃声设置为我们的国歌声!

⑤她到一旁接电话了。

⑥在国内,每天听这支歌,可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具有如此特殊的震撼力。

这音乐,强烈地撞击着我的心灵。

一时间,我们几个都沉默不语了。

⑦接完电话,她过来又为我们每人加了一小碗汤。

我们问,你的手机怎么会有国歌声呢?

她说:

“想家。

特地灌进去的。

③我们似乎也没有太多的话说。

不知道别人在想什么,我在心中品味着她的“想家”二字。

我还品味着“金筷子”这个店名,筷子,是中国才有的,“筷子”却是“金”的!

中国的筷子,在她心中有多大的分量啊!

④过了会儿,我问:

“最近有没有回到国内看看?

”她说:

“去年春节回北京了。

我什么人也没有找,在宾馆住了三天,这三天都打着车在街上转……”她的声音很低。

听到她的声音,我被她的伤感所感染。

她说了,她想家。

北京,是她长大的地方,有同学,有亲人,至少,有熟人,她却谁也没有见。

她有一个继父,她母亲还在吗?

她与母亲说不上话?

或者母亲待她不好,所以她出国了?

也许,她的爱遗失在北京的某个公园,遗失在依然款款而流的水中?

无家可归?

还是有家不想回?

她在北京转了三天,她在寻我感觉还是寻找梦?

总之,我觉得她瘦弱的身躯里装了很多心事,很多理不清的情感。

①我们走了。

女老板把我们送到门外,神情恋恋的,又把我们送到了停车场,起风了。

我们要上车了,请她回去。

她说:

“一路上小心啊,过马路要小心啊……”她的语气,像母亲送孩子上学,像妻子送爱人远行……我们点着头,却什么也没说。

我们用眼神和笑容向她告别。

我们上车了。

这时,她的手机又响了,她右手接着电话,左手上举着,晃动着,目送着我们远去,远去……

①所有的中国人都远去了,只有她留在伦敦的风中。

这时,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她那手机里发出的国歌声,有那么点儿,忧伤……

1.请你梳理文章的情节,理清文章的思路。

吃饭时遇到女老板——()——惊闻国歌——()——送别

叮咛——()

2.文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

有什么作用?

3.文章哪些地方体现了女老板“想家”的情感?

4.古人说人生有四大喜事,其中之一便是“他乡遇故知”。

请你结合本文,谈谈对这一喜事的理解。

1.聊天中得知女老板的身世,听女老板诉乡思,感受到手机里国歌的忧伤。

2.语言描写。

表现出了女老板对我们离去的不舍,体现了她对祖国和国人的思念与热爱。

3.①在手机里灌装国歌。

②回国在大街上转悠。

③为店取名“金筷子”。

④为“我们”送行。

4.文章中在伦敦开餐馆的女老板,遇见我们几个“国人”态度非常热情,和我们相聊甚欢,在“我们”告别之时非常依依不舍,这正应了古人之语:

他乡遇故知。

在他乡久居或旅游之时,因为和家乡不同的环境等因素,难免会感到孤独和忧伤,当遇到家乡人时难免会感到亲切和欣赏,所以这是人生四大喜事之一。

(结合本文言之有理即可。

 

7.

修鞋的女人

吴小冰

①鞋修得多了,便和修鞋的女人熟稔(rěn)了起来。

②像人们正常上班一样,每天早晨,她都准时地来到街边的那棵松树下,轻轻地放下木板凳,摆上修鞋用的架子,然后熟练地打开工具袋,一天的工作准备就绪了。

她的工具袋破破烂烂,可有两样东西干干净净:

一双给顾客穿的棉拖鞋,一把修好鞋后用来擦鞋的细毛刷。

③不知是她的技术好,还是她的人缘佳,一般情况下都是客等她而不是她等客。

只要她一坐下去,找她修鞋的人就走了过来,她一干就是一天,除了中午吃个便当之外,她总是忙得停不下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