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观点评论一部电影.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75079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9.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博弈论观点评论一部电影.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博弈论观点评论一部电影.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博弈论观点评论一部电影.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博弈论观点评论一部电影.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博弈论观点评论一部电影.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博弈论观点评论一部电影.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博弈论观点评论一部电影.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博弈论观点评论一部电影.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博弈论观点评论一部电影.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博弈论观点评论一部电影.docx

《博弈论观点评论一部电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博弈论观点评论一部电影.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博弈论观点评论一部电影.docx

博弈论观点评论一部电影

博弈论的观点评论《喜福来》

 

院:

海运学院新生部

专业:

轮机工程班级:

轮机115

学号:

111612518学生姓名:

郭云栋

 

日期:

2012-5-29

 

用一桌“三缺一”的麻将,牵出数个女子人生的悲欢离合,小说《喜福会》起首就不凡。

“麻将”看似点缀,却酝酿、铺垫了一个与中华文化相关的故事背景。

    以刻画人物对命运的抗争为基调的小说,多半都倾注着作者本人的情感。

无论这种情感喷薄而出,还是涓涓细注,都是一种既定的旋律。

小说中的人物在这旋律里翩翩起舞,或者轻盈,或者笨拙。

小说《喜福会》同样如此,然而又不止于此。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居然能以此书一举成名,此书也成为美国1989年四大畅销书之一,就是因为她的情感旋律中,既有母女之情的缠绵,如同和声般共鸣;又有中西文化的纠结,好比抗争搏杀的铿锵。

那些女性人物,就不得不听命于缠绵和纠结的强弱节拍,行走于美国和中国的不同空间,又跳跃在20世纪数个相距较远的年代里。

你的思维亦跟着小说中这八个女性,在时空中来回穿梭。

    小说中的人物因迁徙他乡而导致命运发生变异,是文学众多母题求解的常用路径。

例如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

《喜福会》与其相比,解题的难度要高得多。

华裔子民对故土的依恋,对亲属的亲和,对子女的希冀,凡此种种,远较西方文化强烈,甚至可以说“故土难离”、“叶落归根”是中华文化的“情结”之一。

正是这“情结”的铺衍,才使《喜福会》的情节生动,才让四个移民美国的中国妇女吴素云、许安梅、龚琳达和顾映映,和她们的四个女儿吴精美、许露丝、薇弗莱·龚和丽娜·圣克莱尔之间,有那么多互相关心、伤害的故事可以讲述。

其中,中西文化的冲撞,母女两代的隔膜和怨恨,滋生出强烈的戏剧性。

    婚恋是女人最重要的人生关口。

《喜福会》中,来自上海,在日寇侵华战火中被迫丢弃双胞胎女儿的吴素云;生于太原,因汾河水灾匆匆外嫁的龚琳达;纵然是门当户对,也没有嫁一个好丈夫的顾映映;以及母亲遭人奸骗,忍气吞声成为富商的四姨太的许安梅……这四个中国女子,都因负载婚恋的累累伤痕,才于20世纪40年代匆匆远度重洋。

这些伤痕具有的传奇色彩,让擅长编故事的小说家大展身手。

虽然说谭恩美这个有着中国名字的美国女作家,难以具备中国作家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但是她的外婆、母亲都是中国人,她们的日常生活和对她讲述的生活经历,具有强烈的中华文化色彩。

于是她的视角既非中国,又非美国,但又综合了中西方文化的某些特征,就像两束不同的光线射向同一事物,让这个事物有了更强烈的立体感,这也形成了谭恩美的独特风格。

故事在这种风格、这种文字的表述里,如“蛋白石”的“变彩”般灿烂夺目。

    中国人“故土难离”的情思,往往在对故乡,对往事的回顾和追述中,变得浓郁、产生变异,犹如陈年的酒一样醇厚。

即使是痛苦的,也是一种痛定思痛的更复杂的情感,这种情感用英文表达,又产生了一重无法复原的遗憾。

谭恩美的文笔(以及通过中译本译者——知名作家程乃姗的译笔)能如此通达、流畅地表现出这种醇厚,实在可喜。

更妙的是《喜福会》不停留在四个母亲对往事的回忆上,而是进一步叙述母亲对女儿的爱。

那是由“你不要走你妈走过的路”这句话生发开去的指点。

可叹的是这类指点立意虽好,却是以中国文化为基础的,但女儿们却是生于美国,长于美国而且自始至终都在西方文化的土壤中生活的。

母亲的深切关爱就尴尬地成为了方向不明的指路牌,致使本来就存在于两代人中的“代沟”日益加深。

《喜福会》用美国式的幽默,试图逐渐消解“代沟”,因此小说中这一部分的表述风趣幽默又回味深长。

母亲一代婚恋往事的悲情,女儿一代婚恋现实的错失,在《喜福会》七个女性娓娓的诉说中,混合得丝丝入扣。

小说结尾,借吴精美回中国与母亲的亲属,以及母亲在战乱中丢失的姐姐重逢这一幕,升华了华裔子民血浓于水的情感,如同交响乐的华彩乐章一样美妙。

没想到母亲是永远有办法克她的。

母亲竟然对她的离家出走完全不在乎,一点都没把她放在眼里,因此她拿出自以为是的杀手间,郑重说:

「我以后再也不奕棋了。

没想到母亲还是不在乎。

反倒是她不奕棋后,自己茫然失措,她多希望母亲求她再去奕棋,结果并不,母亲继续的无所谓,她撑了几个月后,终于主动表达她要再去奕棋,她以为母亲会称赞她,结果也没有,母亲冷冷说:

「一下要,一下不要,你以为奕棋这么简单?

以后不会再这么简单了?

母亲的话像是先知预言似的,从此她当真在奕棋时失去自信,再也得不到冠军了。

她青春十六、情窦初开之际,爱上了有钱少爷花花大少,奉腹中孩子之命匆匆成婚,婚后终于恍然大悟她永远守不住他,他不仅花心,也以精神凌虐的方式羞辱她,他轻蔑她。

近两年痛苦的婚姻,让她心情抑郁精神恍惚,终于有一天,她喃喃自语「他夺走了我的青春、爱与无知,我也要夺走我身边唯一属于他的东西....。

」她溺死了自己的孩子。

这件事成为她永远的恶梦、永远的痛。

直到她到美国,再婚,她仍旧被过去的痛苦缠绕,她彻底失去了生命力,于是,她生下的女儿也没有了生命力。

女儿成长过程总是看见母亲的苦痛与恐惧,她无法安慰母亲,母亲也从来不提。

随着她成长,母亲日渐好转,但开始将过去的一切不说出来的苦痛与恐惧,转成对她婚姻的担忧。

偏偏她的婚姻是有让人担忧之处。

她爱上她的老板,他是吝啬而自我中心、斤斤计较的男人,两人从婚前到婚后,一切费用要求均分,处处找机会占她金钱的便宜,事实上,他的薪水是她的七倍半之多。

她订杂志、他看,但她付费,她不吃冰淇淋,但冰淇淋均摊....当她日复一日看着他在计算器前面摊算费用,她知道他们婚姻的基础正在逐步瓦解,但他一点都不觉得有任何不妥。

母亲去拜访他们的家,只看几眼,知道了一切的问题。

她呼唤女儿,跟她说:

「其实你知道你在婚姻中要的是什么。

告诉我,是什么?

」女儿说:

「尊重、温柔与爱。

」母亲说:

「那么,除非他能给你,否则离开她。

母亲不要她再重蹈当年覆辙,若她当年勇于离开一个崩溃的婚姻,可能不会因抑郁恍惚杀了自己的儿子。

这时,她要用尽一切力量给女儿生命力,是她活在创痛中这么久以来不曾给女儿的--宁可离开这个自己曾深深爱过的男人,也不要一再在他的羞辱中失去尊严、最终失去一切,包括失去自我的生命力。

她自幼失去了母亲。

母亲是被逐出家门的,外婆与舅舅教会她要轻视自己的母亲。

但她一直不明白为什么。

母亲丙

她遗弃过一对双胞胎女儿。

那时碰到战乱,她得带两个女儿逃往重庆,但她得了很严重的疟疾,勉强支撑着带两个孩子逃了一阵子后,终于不支,她怀疑她将死在路上。

孩子怎么办呢?

她知道她若死在孩子旁边,会没有人想要捡这两个孩子,有谁要母亲已死的鬼灵日夜跟着的孩子呢?

她将一切财物留给这对双胞胎,留下书信,托善心人把孩子送往重庆给爸爸。

她将孩子留在大树下,哭着离开,等死。

未料她醒来后,发现自己被救了,她活过来了,但孩子呢?

她永远不会知道这两个孩子的下落了,她恨责自己放弃了希望。

到美国后,她再婚,生下一个女儿,她将所有的希望放在这女儿身上,甚至将对那对双胞胎的希望,都放在这女儿身上。

女儿丁

结果这希望,压的女儿透不过气来。

她一直觉得自己平凡、没有才气也不聪明,每一次的表现,都让人失望透顶。

偏偏跟她一齐长大的蕙花总是这么优秀,小时候奕棋是冠军,长大后出众脱俗,成就非凡。

一次她和蕙花,两人的母亲都在的场合,她跟蕙花起了争执,她帮蕙花公司撰写的广告词被退件,是无法修改的彻底被退。

她觉得既挫折又羞辱,当蕙花说:

「那不是我们要的风格。

」偏偏母亲说:

「的确,风格是学不来的。

」她深觉又被母亲出卖了。

蕙花他们走后,她跟母亲说:

「我一切都不合格,达不到你的要求。

」母亲说:

「我没有要求你什么,我只有对你的希望。

「但你每一个希望都伤害我,因为我达不到而伤害我。

母亲跟她说:

「但我看的见你。

你风格独特。

你善良,这是你的风格,我看的见你的心。

半年后,母亲过世了。

母亲看的见她,但她却没有看见母亲,等母亲过世,她才发现她从没有了解过母亲。

谁晓的母亲这些姊妹淘比她更了解母亲,竟然帮母亲找到了她的双胞胎姊姊们,她们都还活着。

她负有一个任务,就是代妈妈去看姊姊们,完成母亲要与这两个女儿团圆的心愿。

要去大陆前,父亲整理了一些母亲当年在大陆的照片给她,说她们会需要当年她们的母亲的样子。

然后给了她一根羽毛。

「这是你母亲一直收藏着的,她觉得不能把它交给你。

「因为我不够好,我了解。

」她说

「不,不,」父亲说:

「你母亲认为她不够好,她没有资格,因为她曾经放弃希望,没有父母可以对自己的孩子放弃希望,但她放弃了希望,因此她后来把一切希望放在你的身上,你母亲的、还有我的希望....。

直到此时,她终于明白了她母亲的心--不得不放弃两个双胞胎的遗憾,以及将一切希望寄托于她的情,只愿她活的快乐、亮丽,代那不知是生是死的双胞胎活着,拥有三倍的希望、三倍的爱,因为永不放弃的希望背后,是永不放弃的爱。

她帮母亲回到大陆,将天鹅毛送给了两个双胞胎姊姊,将母亲的希望、爱与祝福,带给她们。

她知道,她终于成全了母亲的心愿!

《喜福会》中所描写的四位母亲,在40年代带着旧中国的苦难和传统文化,从中国大陆移居美国。

那时的美国是她们心目中的天堂,在美国她们希望自己的女儿再也不会重复旧中国妇女的不幸,不再重蹈她们的覆辙。

对孩子她们寄予无限的希望,她们想按自己的理想规划女儿的前程。

但是,这些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孩子们自幼接受的是美国的文化,在她们看来,母亲的想法与行为既荒唐又可笑,于是双方各执己见,互不相让,从而产生了很深的矛盾。

从文化的角度看,影片的前半部分通过四对母女之间的关系表现了中西两种文化间的碰撞与冲突,后半部分记述了母女关系从冲突走向和解从而构建了东西文化从二元对立到二元融合的文化发展前景。

  华裔群体作为迁徙的族裔面对的是双重文化的困境,母体文化与生活中异质文化的冲突,使得他们无法从根本上超越原有文化的成规。

于是在与异质文化碰撞与遭遇时,沉积在记忆深处的文化基因和成规就会自然显现。

后殖民理论家霍米•巴巴(HomiBhabha)“对民族主义、再现和抵制都予以了严格的审视,尤其强调了一种带有殖民论争之特征的‘矛盾性’和‘混杂性’”是“对文化和民族身份的想象性建构。

”。

①这种“混杂性”就是处于边缘的流浪作家的一种颠覆策略,以异质文化渗透到主流文化当中,从而被主流文化所认同。

  母女交流的“失语”——中西文化的碰撞

  两代人之间的交流障碍,首先来自语言。

“语言作为一种信号,反映出文化成见和约束了人们的思考方式”,而且“在意义通过语言的编码过程中,语言外部的情景极为重要。

”。

②在影片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使在家庭中,所有成员的对话都是使用英文,但母亲们的英文中总会夹着些许的汉语词汇,特别在她们急于表达某种意义的时候。

我们相信,对于母亲来说,中文永远是她们的母语,就像中国永远是她们心灵深处的家。

只要她们愿意,这语言随时能够从她们嘴里流利而出。

所以苏坚持办着“喜福会”,因为这是母亲们心中传统文化的栖息之地,让她们这群身处异国他乡,徘徊在主流文化边缘的异乡人,可以穿起中国服装,用母语闲聊、讲故事,在强烈的本土文化氛围中感受精神上的慰藉。

可是对于她们的下一代,她们却忧心忡忡,虽然她已经“说得一口流利的英文”,但却“轻忽了她们来到美国的梦想”。

这些第二代移民随着年月的增长,甚至已经完全忘记了自己本来是个中国人。

她们不再使用中文,而是用流利的英语进行交流。

即使在打麻将的这样一个传统的场合,她们也不允许母亲们在和她们的交流中夹杂中文,因为她们不知道她们“是不是在作弊”。

语言的不通,自然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母女之间信息交流的闭塞,直至双方都陷入沉默。

影片中的母女两代人的误解和隔膜是在跨文化语境中产生的,因而这种矛盾冲突不仅仅是通常的“代沟”可以涵盖的,它体现了自我/他者、中心/边缘、西方/东方之间的文化权力冲突。

正如萨义德在《东方学》中所说的:

“西方与东方的关系是一种权力统治和不同程度的复杂的霸权关系。

”③在这种文化落差和文化夹缝中必然要形成代表美国主流文化的女儿和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母亲之间对话语权的争夺。

出于劣势的母亲——东方文化必然受到强势西方文化的压抑,使得母女双方在种族壁垒和文化碰撞的阻隔下越走越远,终于陷入“失语”的状态。

西方认知结构下的权力意识和对于中国的片面的、有偏见的西方文化传统使浸润于美国文化的女儿们对于母亲的认识自然成了歪曲异质文化的一种单向活动。

而中国近代史上的卑微性和经济上的落后性更加使得中国母亲在异质文化中处于“边缘人”的地位。

她们在社会上没有自己的声音,唯一能依赖的便是那股不认输的精神和悠久的文化传统。

她们以结结巴巴的英语,对女儿的生活和成长进行干预和教育,表现着她们无畏的抗争以及对西方霸权的挑战。

和东方意识不谋而合的是,母亲在母女对抗的关系中,不去据理力争,和女儿争辩不休,而是采用中国传统的忍让、以退为进的方法。

  在这样的思想文化冲突带来的沉默中,母亲老去了,女儿也经历了两种文化在自己身上的碰撞与冲突。

当母亲一代正痛苦地忍受“失语”带来的巨大创伤时,女儿们也在不知不觉地重复着母亲们的故事。

  

  女儿们的尴尬——他者自身的困惑

  对于在美国出生的女儿们来说,“中国”是遥远的,是母亲的絮絮叨叨,是她们不能完全理解的汉语,是神话般的故事。

她们想尽办法去适应和同化于周围主流社会的文化环境,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美国人”。

然而,她们与生俱来的脸庞和从母亲那里潜移默化得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使她们在美国人眼中永远属于“他者”。

正如帕特里夏•林所指出:

“在美国出生的华裔妇女对于中美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十分敏感。

与她们的母亲不同,这些妇女面对的是来自两种对抗文化的要求。

尽管这些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华裔妇女熟知中国生活方式的点点滴滴,但她们常常会因为必须在‘中国式’和‘美国式’之间做一决择而感到无可奈何。

相比之下,她们在中国出生的母亲,很少会因为纠缠在究竟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以及生为女性之类的复杂问题中而感到茫然。

”④

  薇莉总是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干练的作风和能力让她在事业上也有所成就,她在各方面都可以算是一个成功的“美国人”,但唯独在感情方面,她始终过不了母亲那一关——其实说到底是过不了她自己心里那一关。

虽说多年来的隔阂让母女两人几乎没有交流的空间,但在那种中国式教育之下长大的孩子,天生对父母有一种不知名的畏惧。

头一次婚姻,薇莉就为了母亲欢心而嫁给了一个中国人。

这一次她想勇敢找寻自己的幸福生活,但母亲这个形象在她心里却如同一座大山。

带男友回家吃饭的那晚,薇莉一直在观察母亲的表情,母亲笑了她也松口气,母亲如果不开心,她连结婚的事都不敢提。

在外在的美国式潇洒感情和内在的中国孝道之间,薇莉一直左右为难。

李娜有一份独立的工作,在生活中她和丈夫的一切开销都“AA制”清算,她总以为这样就能彰显她独立自主的人格而得到丈夫的尊敬,然而,“在经济方面得到自由,就不是傀儡了吗?

也还是傀儡。

无非是被人所牵的事可以减少,而自己能牵的傀儡可以增多罢了。

”⑤在成为经济上独立的新女性的同时,李娜却在不自觉间丧失了感情的尊严,夫妻之间的生活反而在很大程度上事事被金钱的利益所左右,让她心中郁闷却又不知症结在何处,有苦说不出。

罗丝拥有的优雅外表和清高性格使她赢得了出版大亨儿子的青睐,然而男方的母亲却试图请罗丝离开,因为她的肤色,她的地位很可能影响其儿子的事业发展。

“在西方文化中,主流意识形态一再把自己与一个处于从属地位的他者相区分。

”“为了维护一个民族的优越地位,别的东西——一个他者——必须首先被作为低等的打上标签。

”⑥美国学者艾米•琳在谈到华裔的文化身份的时候曾经说到:

“不管是新移民还是出生在美国的中国人,都发现她们被夹在两个世界之间。

他们的面部特征宣告了一个事实——他们的种族是亚洲,但是通过教育、选择或者出生,他们又是美国人。

”⑦可是即使是国籍上,文化上的“美国人”又如何呢?

在正统主流的西方文化语境中,肤色决定了她们永远都是处于社会边缘的“他者”。

世俗的眼光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罗丝的心理,她虽然嫁给了心上人,但却在内心深处将自己看成了丈夫身边的摆设,为了爱情而失去了个性和自由,最终也失去了丈夫的尊重和爱情,成为感情上的“他者”。

  如果说母女之间的“失语”更多是出于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碰撞,那么女儿们在面对强大的西方文化攻势时表现出的尴尬和困惑则体现了主流文化对“他者”的排挤。

我们看到在影片中,女儿们虽然没有受过正式的中国传统教育,传统的道德观、价值观,乃至整个中华文化显得遥远、隔膜。

但由于母亲们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这些传统还是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们的思想。

这种被双重文化渗透,具有双重文化的意识,使得她们在用美国方式解决不了问题时,潜意识中的中国文化意识又会有所作用,双重身份注定使她们在两种文化之间寻求调和。

  

  异质文化的交汇

  文化身份并不是某一特定的文化具有的或某一具体的民族与生俱来的特征,相反,它有一种结构主义特征,是一系列彼此相关联的特征。

霍米•巴巴认为,文化的“身份决不是先验的,也不是既成的,它只能是永远向着总体性形象接近的一个难以把握的过程。

”⑧霍尔也说过,“主题在不同时间获得不同身份,统一自我不再是中心。

我们包含相互矛盾的身份认同,力量又指向四面八方,因此身份认同总是一个不断变动的过程。

”⑨在《喜福会》中,随着岁月的推移,每对母女最终都以和解作为故事的结尾,在一定程度上也象征了中美两种异质文化的交融。

  君在母亲过世前不久才终于明白这二十几年来母亲对自己的良苦用心。

正如“怎有女儿不了解自己母亲的”,世界上也不会有不了解自己女儿的母亲。

中国传统的欲扬先抑、隐忍的教育方法在表面上将苏在君的眼中塑造成了一个冷漠的,对女儿极度失望的母亲,但苏却从来未曾放弃过她这看上去碌碌无为的女儿。

因为只有她知道女儿的纯洁和善良,这是任何表面的能力都无法比拟的品质。

而那个时候,君也终于明白了母亲对自己所有的期盼,不过是好好地生活下去。

当她在麻将桌的母亲东首位置坐下的那一刻,我们似乎看到了女儿/西方已经开始认真接纳母亲/东方。

当影片结尾君回到中国与她从未谋面的双胞胎姐姐拥抱相认的时候,双方口中共同喊出“妈妈(MaMa)”这一为所有语言所共有的语词,简单而有深意,是东西文化的交集之一。

林多同样是一个倔强而不懂过多表达感情的中国母亲。

受到小时候“下棋事件”的影响,二十多年来,薇莉一直以为母亲的一言不发就是代表她无声的反抗。

所以她嫁给一个中国人来取悦她,但离婚的时候母亲失望的表情却让薇莉在很长时间里交了外国男友也不敢让母亲知晓。

可是在林多心里,她虽然对薇莉的外国男友有着诸多不满——主要是由于其不懂中国文化和礼仪,但毕竟女儿的幸福就是母亲最大的快乐,林多最终对薇莉婚姻的宽容和接受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出了她对美国文化的接受和对两种文化差异的尊重。

在李娜要爱情不要过度依赖的所谓平等婚姻中,正是母亲的一席话唤醒了她内心深处对真正感情的渴望,“尊重,温柔”才是她真正想要的。

美国个人主义的平等自由并不是在所有地方都行得通。

同样,在爱情婚姻中失去了自我的罗丝被母亲的故事深深震撼,那股流淌在她身体之中的中国人自强不息的血液让她彻底清醒,自己并不是社会,家庭之外的“他者”,她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

而她的自尊自强也最终重新获得了丈夫的爱情和尊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