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576841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124.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docx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docx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发布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

编制规范

CompilingCodeontheProjectofMiningGeo-environmentalProtectionandIntegratedRenovation

(报批稿)

目次

前言1

附录I(规范性附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报告表25

前言

本标准代替DZ/T223—2007《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编制规范》。

本标准与DZ/T223-2007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修改了标准的名称。

标准名称改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

——调整了规范的适用范围(见第1章);

——删除了与修订后规范无关的引用文件,并进行了重新排序(见第2章);

——修改了部分术语和定义,并对相关措辞进行了相应变动(见第3章);

——删除了总则部分条款,同时新增加了部分内容(2007版4.4、4.5、4.6;本标准4.1、4.5、4.6);

——增加了“评估范围”,合并了“评估工作任务”和“评估内容”,删除了“评估技术要求”和综合评估的相关内容(2007版7.1、7.2、7.6;本标准7.1、7.2);

——增加了第8章“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和第9章“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措施”;

——修改了附录B、附录E、附录F;

——增加了附录I“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报告表”(见附录I);

——修改了“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调查表”(2007版附录I;本标准附录J);

——修改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图常用图例”(2007版附录J;本标准附录K)。

本标准的附录A~I为规范性附录,附录J~K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提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分标准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山西省国土资源厅、河北省国土资源厅、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安徽省国土资源厅、江西省国土资源厅、西安地质调查中心、重庆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陶庆法、李明路、李建中、张进德、张德强、白光宇、田磊、张洪波、张永波、徐友宁、杨义军、李益湘、李成秋、崔海英、巢志众、任幼蓉、卓弘春。

本标准于2007年5月21日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引言

编制本标准的主要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令第44号《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2009年3月发布)关于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的要求,特修订本标准,原标准同时废止。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的术语、定义、原则、工作程序及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扩)建及生产矿山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的编制,闭坑矿山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的编制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958区域地质图图例

GB/T12328-1990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

GB12719-1991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

GB/T14538-1993综合水文地质图图例及色标

GB/T21010-200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GB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330-2002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DZ/T0157-19951:

50000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

DZ/T0179-1997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

50000)

DZ/T0218-2006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DZ/T0219-2006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DZ/T0220-2006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DZ/T0221-2006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

SL/T183-2005地下水监测规范

TD/T1012-2000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矿山地质环境mininggeo-environment

采矿活动所影响到的岩石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客观地质体。

3.2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mininggeo-environmentalproblems

受采矿活动影响而产生的地质环境破坏的现象。

主要包括矿区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等。

3.3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mininggeo-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

按照一定的指标要求和技术方法,定性或定量地评价和估算采矿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

3.4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theprojectofmininggeo-environmentalprotectionandintegratedrenovation

针对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提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恢复技术措施、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并做出总体部署和安排的方案。

3.5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mininggeo-environmentalmonitoring

对主要矿山地质环境要素与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进行的时空动态变化的观测。

3.6

含水层破坏aquiferbreakage

含水层结构改变、地下水位下降、水量减少或疏干、水质恶化等现象。

3.7

地形地貌景观破坏landformsandlandscapedevastation

因矿山建设与采矿活动而改变原有的地形条件与地貌特征,造成土地毁坏、山体破损、岩石裸露、植被破坏等现象。

4总则

4.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是实施保护、监测和治理恢复矿山地质环境的技术依据之一。

本方案不代替相关工程勘查、治理设计。

4.2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矿业”、“因地制宜,边开采边治理”的原则。

4.3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应在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调查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或矿山开采设计等基础上编制,并符合相关规划。

4.4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的区域范围包括开采区及采矿活动的影响区。

4.5矿山企业扩大开采规模、变更矿区范围或者开采方式的,应当重新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

4.6建筑用砂石粘土、油气、煤层气、地热、矿泉水等开采活动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较小的矿山,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可参照附录I执行。

5工作程序

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按图1程序进行。

 

资料收集及现场踏勘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

确定评估范围和评估级别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报告编写和图件编绘

图1工作程序框图

6矿山地质环境调查

6.1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的范围应包括采矿登记范围和采矿活动可能影响到的范围。

6.2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以收集资料和现场调查为主。

应根据实际需要补充地形测量、遥感、物探、钻探、坑(槽)探与取样测试等工作。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应符合相关的技术规范。

6.3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内容参见附录J。

6.3.1矿山概况:

矿山企业名称、位置、范围、相邻矿山的分布与概况;矿山企业的性质、总投资、矿山建设规模及工程布局;矿山设计生产能力、实际生产能力、设计生产服务年限;矿产资源储量、矿床类型与赋存特征;矿山开采历史和现状;矿山开拓、采区或开采阶段布置、开采方式(方法)、开采顺序、固体与液体废物的排放与处置情况;矿区社会经济概况、基础设施分布等。

6.3.2矿山自然地理:

包括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土地类型与植被等。

6.3.3矿山地质环境条件:

包括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矿山地质、不良地质现象、人类工程活动等。

6.3.4采矿活动引发的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及其隐患,包括地质灾害的种类、分布、规模、发生时间、发育特征、成因、危险性大小、危害程度等。

6.3.5采矿活动对地形地貌景观、地质遗迹、人文景观等的影响和破坏情况。

6.3.6矿区含水层破坏,包括采矿活动引起的含水层破坏范围、规模、程度,及对生产生活用水的影响等。

6.3.7采矿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和破坏,包括压占、毁损的土地类型及面积。

6.3.8采矿活动对主要交通干线、水利工程、村庄、工矿企业及其它各类建(构)筑物等的影响与破坏。

6.3.9已采取的防治措施和治理效果。

6.4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精度。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的比例尺不得小于1:

10000,有重大影响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调查比例尺不得小于1:

1000。

7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

7.1评估范围与评估级别确定

7.1.1评估区范围应根据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结果分析确定。

7.1.2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级别应根据评估区重要程度、矿山生产建设规模、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综合确定,评估级别分为一级、二级、三级,见附录A。

7.1.3评估区重要程度应根据区内居民集中居住情况、重要工程设施和自然保护区分布情况、重要水源地情况、土地类型等确定,划分为重要区、较重要区和一般区三级,见附录B。

7.1.4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应根据区内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质构造、环境地质、开采情况、地形地貌确定,划分为复杂、中等、简单三级,见附录C。

7.1.5矿山开采规模按矿种类别和年生产量分大型、中型、小型三类,见附录D。

7.2评估任务与内容

7.2.1矿山地质环境评估包括现状评估、预测评估。

7.2.2现状评估应在资料收集及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的基础上,对评估区地质环境影响作出评估,影响程度评估分级按附录E执行。

7.2.2.1分析评估区内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发生时间、表现特征、分布、诱发因素、危害对象与危害程度;分析与相邻矿山采矿活动的相互影响特征与程度。

7.2.2.2分析评估区内采矿活动导致地下含水层的影响或破坏情况。

包括含水层结构破坏,含水层疏干、地下水水位下降、泉水流量减少、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的分布范围、地下水水质变化、地下含水层破坏对生产生活用水水源的影响等。

7.2.2.3分析评估区内采矿活动对地形地貌景观、地质遗迹、人文景观等的影响和破坏情况。

7.2.2.4分析评估区内采矿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和破坏情况。

7.2.3预测评估应在现状评估的基础上,根据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和采矿地质环境条件,分析预测采矿活动可能引发或加剧的地质环境问题及其危害,评估矿山建设和生产可能造成的矿山地质环境影响。

影响程度评估分级按附录E执行。

7.2.3.1预测评估采矿活动可能引发或加剧的地质灾害,分析危害对象和危害程度。

矿山建设和生产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按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有关规定执行。

7.2.3.2预测评估由采矿活动导致含水层的影响或破坏程度。

包括含水层结构破坏、含水层疏干、地下水水位下降、泉水流量减少、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的分布范围、地下水水质变化、含水层破坏对生产生活用水水源的影响等。

7.2.3.3预测评估采矿活动对地形地貌景观、地质遗迹、人文景观等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7.2.3.4预测评估采矿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或破坏的类型、规模和程度。

7.3评估方法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方法可采用工程类比法、层次分析法、加权比较法、相关分析法及模糊综合评判法等。

7.4评估精度要求

7.4.1一级评估以定量为主,作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现状评估、预测评估。

7.4.2二级评估以定量与定性结合,作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现状评估、预测评估。

7.4.3三级评估以定性为主,作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现状评估、预测评估。

8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

8.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应根据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结果,划分为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一般防治区。

同一区域内,现状评估与预测评估的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级别不一致的,按照重级别优先的原则确定,见附录F。

各防冶区可根据区内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的差异,进一步细分为亚区。

8.2按照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的顺序,分别阐明各防治区的范围,区内存在或可能引发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类型、特征及其危害,以及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等。

9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措施

9.1根据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结果,针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提出矿山地质环境预防措施。

9.1.1采取以下预防措施减少或避免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

a)地面塌陷、地裂缝的预防措施:

1)地下开采的固体矿山,应预留矿柱、矿墙,或采用充填法开采,及时回填采空区,避免或减少采空塌陷和地裂缝的发生;

2)地下液体矿产开采,严禁过量开采,并采取回灌措施,避免或减轻地面沉降、岩溶塌陷;

3)岩溶充水矿区,采取充填及排供结合等措施控制疏排水,防止岩溶塌陷。

b)滑坡、崩塌的预防措施:

1)在存在滑坡、崩塌隐患的区域采矿,要消除隐患或采取避让措施;

2)固体废弃物有序、合理堆放,设计稳定的边坡角,必要时应采取加固措施或修筑拦挡工程;

3)露天矿山开采应根据岩土层结构、构造条件,选择合理的坡角范围,必要时应采取加固措施或修筑拦挡、排水、防水工程。

c)泥石流的预防措施:

1)合理堆放废渣弃土,并做好护坡,消除或固化泥石流物源;

2)修筑拦挡工程、疏浚矿区排水系统,消除诱发泥石流的水源条件。

9.1.2根据含水层结构及地下水赋存条件,结合采矿工程,采取以下措施,防止含水层破坏。

a)修筑排水沟、引流渠、防渗漏处理等措施,防止有毒有害废水、固废淋滤液污染地下水;

b)揭穿含水层的井巷工程,应采取止水措施,防止地下水串层污染;

c)采取帷幕注浆隔水、灌浆堵漏、防渗墙等工程措施,最大限度的阻止地下水进入矿坑,减少矿坑排水量,保护地下水资源。

9.1.3采取以下措施,避免或减少采矿活动对矿区地形地貌景观的破坏。

a)优化开采方案尽量避免或少占用破坏耕地;

b)合理堆放固体废弃物,选用合适的综合利用技术,加大综合利用量,减少土地资源的占用和破坏;

c)边开采边治理,及时恢复植被;

d)采取围栏、警示牌、避让、加固等措施保护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遗迹和人文景观。

9.2根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针对具体问题提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措施。

9.2.1地面塌陷治理,应根据地面塌陷的类型、规模、发展变化趋势、危害大小等特征,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a)未达到稳定状态的,宜采取监测、示警及临时工程措施;

b)达到稳定状态的,应采取防渗处理、削高填低、回填整平、挖沟排水、植被重建等综合治理措施;

c)对岩溶塌陷区,可采取注浆、回填等措施控制塌陷的发展,减少危害。

9.2.2地裂缝治理,应根据地裂缝的规模和危害程度采取土石填充并夯实、灌浆、防渗处理等措施。

9.2.3崩塌、滑坡治理,主要采用清理废土石和危岩以恢复场地;削坡减荷、锚固、抗滑桩、支挡、排水、截水等工程措施进行边坡加固。

9.2.4泥石流治理,可采用清理泥土石以恢复场地,或者修筑拦挡工程防止形成新的泥石流物源;潜在的泥石流隐患治理可采用疏导、切断或固化泥石流物源,消除引发泥石流的水源条件。

9.2.5含水层破坏治理,可采用回灌、修补含水层、置换等措施;造成周边居民生活用水困难的,应采取措施解决替代水源。

9.2.6丘陵山区地形地貌景观破坏治理,可采用边坡加固、采坑回填、植树种草或者挂网客土喷播等工程措施,以修复景观;平原区可采用清理废石(渣)、采坑(塌陷坑)回填、整平、覆土、复绿、造景等工程措施进行地形地貌景观重建。

9.3根据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特征提出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方案。

9.3.1监测内容包括矿山建设及采矿活动引发或可能引发的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泥石流、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等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主要环境要素。

9.3.2监测方法主要有:

a)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的监测,可采用遥感、GPS、全站仪、伸缩性钻孔桩、钻孔深部应变仪、人工观测等方法监测;

b)崩塌、滑坡、泥石流的监测,按照《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DZ/T0221-2006执行;

c)含水层破坏的监测,主要是定期测量井孔地下水位高程、埋深,矿坑排水量,泉水溢出量,地下水水质,调查地下水降落漏斗及疏干范围,可采用人工测量和自动监测仪测量等方法监测;

d)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的监测,可采用人工现场量测、遥感解译等方法进行监测。

10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文本编制

10.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文本由报告书(报告表)和附图两部分组成。

10.2报告书编写题纲见附录G。

10.3报告书编写要点如下:

a)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依据和适用年限。

主要阐述本方案的编制依据以及本方案的适用年限。

适用年限应根据矿山服务年限和开采计划确定。

b)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目标任务。

根据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及存在的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结果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提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总体目标任务和阶段目标任务。

c)矿山基本情况及地质环境背景。

简述矿山企业基本概况,矿山开发方案或开发计划,矿区的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矿区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等。

d)矿山地质环境影响分析评估。

明确评估级别和评估精度,确定评估指标、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

e)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

根据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分析、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结果,在充分考虑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对人居环境、工农业生产、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前提下,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区域划分为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一般防治区。

f)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程部署。

根据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结果,按照轻重缓急、分阶段实施的原则,提出总体工作部署和本方案适用期内分年度实施计划。

g)矿山地质环境防治工程。

依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作部署,明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治理恢复、监测的对象和内容,提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程和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程,并分别提出有针对性的技术措施。

h)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经费估算。

根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程部署、工程量及工程技术手段,参照相关标准,进行经费估算。

经费估算包括矿山地质环境保护、预防、治理恢复、监测等直接费用及勘察、设计、监理等间接费用。

i)保障措施。

提出切实可行的组织保障、技术保障和资金保障措施,保障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作的顺利进行。

j)效益分析。

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程实施后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客观的分析评价。

10.4报告表的编制按附录I执行。

10.5附图编制按附录H执行。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分级

表A.1给出了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分级。

表A.1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分级表

评估区重要程度

矿山生产建设规模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

复杂

中等

简单

重要区

大型

一级

一级

一级

中型

一级

一级

一级

小型

一级

一级

二级

较重要区

大型

一级

一级

一级

中型

一级

二级

二级

小型

一级

二级

三级

一般区

大型

一级

二级

二级

中型

一级

二级

三级

小型

二级

三级

三级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评估区重要程度分级

表B.1给出了评估区重要程度的确定因素及指标。

表B.1评估区重要程度分级表

重要区

较重要区

一般区

分布有500人以上的居民集中居住区

分布有200~500人的居民集中居住区

居民居住分散,居民集中居住区人口在200人以下

分布有高速公路、一级公路、铁路、中型以上水利、电力工程或其他重要建筑设施

分布有二级公路、小型水利、电力工程或其他较重要建筑设施

无重要交通要道或建筑设施

矿区紧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含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等)或重要旅游景区(点)

紧邻省级、县级自然保护区或较重要旅游景区(点)

远离各级自然保护区及旅游景区(点)

有重要水源地

有较重要水源地

无较重要水源地

破坏耕地、园地。

破坏林地、草地。

破坏其它类型土地。

注:

评估区重要程度分级确定采取上一级别优先的原则,只要有一条符合者即为该级别。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级

表C.1给出了地下开采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级。

表C.2给出了露天开采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级。

表C.1地下开采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级表

复杂

中等

简单

主要矿层(体)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矿坑进水边界条件复杂,充水水源多,充水含水层和构造破碎带、岩溶裂隙发育带等富水性强,补给条件好,与区域强含水层、地下水集中径流带或地表水联系密切,老窿(窑)水威胁大,矿坑正常涌水量大于10000m3/d,地下采矿和疏干排水容易造成区域含水层破坏

主要矿层(体)位于地下水位附近或以下,矿坑进水边界条件中等,充水含水层和构造破碎带、岩溶裂隙发育带等富水性中等,补给条件较好,与区域强含水层、地下水集中径流带或地表水有一定联系,老窿(窑)水威胁中等,矿坑正常涌水量3000~10000m3/d,地下采矿和疏干排水较容易造成矿区周围主要充水含水层破坏

主要矿层(体)位于地下水位以上,矿坑进水边界条件简单,充水含水层富水性差,补给条件差,与区域强含水层、地下水集中径流带或地表水联系不密切,矿坑正常涌水量小于3000m3/d,地下采矿和疏干排水导致矿区周围主要充水含水层破坏可能性小

矿床围岩岩体结构以碎裂结构、散体杰构为主,软弱岩层或松散岩层发育,蚀变带、岩溶裂隙带发育,岩石风化强烈,地表残坡积层、基岩风化破碎带厚度大于10m,矿层(体)顶底板和矿床围岩稳固性差,矿山工程场地地基稳定性差

矿床围岩岩体以薄-厚层状结构为主,蚀变带、岩溶裂隙带发育中等,局部有软弱岩层,岩石风化中等,地表残坡积层、基岩风化破碎带厚度5~10m,矿层(体)顶底板和矿床围岩稳固性中等,矿山工程场地地基稳定性中等

矿床围岩岩体以巨厚层状-块状整体结构为主,蚀变作用弱,岩溶裂隙带不发育,岩石风化弱,地表残坡积层、基岩风化破碎带厚度小于5m,矿层(体)顶底板和矿床围岩稳固性好,矿山工程场地地基稳定性好

地质构造复杂,矿层(体)和矿床围岩岩层产状变化大,断裂构造发育或有活动断裂,导水断裂带切割矿层(体)围岩、覆岩和主要含水层(带),导水性强,对井下采矿安全影响巨大

地质构造较复杂,矿层(体)和矿床围岩岩层产状变化较大,断裂构造较发育,并切割矿层(体)围岩、覆岩和主要含水层(带),导水断裂带的导水性较差,对井下采矿安全影响较大

地质构造简单,矿层(体)和矿床围岩岩层产状变化小,断裂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