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576893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docx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docx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

从技术到疗效

南京市第一医院陈绍良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常见的病变,可同时累及分叉两侧的血管。

根据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位置进一步区分为真性及假性分叉病变,前者指主干及分支血管开口存在>50%的狭窄,后者指单侧血管受累。

由于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术中,难以预测粥样硬化斑块的移动规律,许多假性分叉病变可以转化成真性分叉病变;而真性分叉病变又可以造成对侧血管狭窄程度进一步加重甚或闭塞。

这些特点决定了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技术的不确定性,因此导致不同介入技术疗效比较存在困难。

  一、分叉病变分型的意义

  传统的分型是基于分支血管开口是否受累这一原则,由于介入治疗术中主要的原则是确保主干血管的通畅,因此,如何保护分支血管,如何对病变的分支血管进行处理是最大的难点。

分支血管病变的长度不是介入治疗技术选择的难点,多数情况下分支病变主要位于分支的开口部位,这符合流体力学变化的特点。

DUKE分型与LEFEVRE分型基本相似,而MEDIAN分型方法更加简单适用,后者将存在病变定义为“1”,无病变定义为“0”。

由此可见,影响和决定分叉病变介入技术选择的主要问题是两侧血管开口是否受累,而病变的长度不是介入术的障碍。

国内阜外医院陈纪林教授建立的新分型方法也较为适于在介入术中运用。

综合这些分型方法,不难发现分叉的难点在于“岔口”是否存在有意义的病变,这些病变如何移位,如何能够保证器械再次进入两侧血管更加容易。

  二、分叉病变介入治疗评价

  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技术总体可以划分为:

Provisional术和首选双支架术。

实际上,Provisional支架术又可以细分为单支架术和双支架术两种。

  根据是否对分支血管保护(多数情况下是采用导丝保护),Provisional术又可以分为有无Jailed导丝两种方法。

Provisional术中在主干血管内置入支架后,如果分支开口需要置入支架,则可以选择的术式是有限的,主要包括T、InnerCrush术。

而T支架术的主要缺陷在于无法保证分支开口能够得到完全覆盖或突入到主干血管内过多,对于InnerCrush术的担心在于突入到主干支架内的金属是否可以完全贴壁,否则导致支架内血栓的几率理论上是比较高的。

  目前分叉病变的治疗已经不再强调单支架术,而是根据分支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是采用比较灵活的Provisional术还是首选双支架术。

后者可以选择的术式较多,包括T、Crush、InnerCrush、InvertedCrush、DKCrush、Culotte、SKS或V支架术等。

InnerCrush和InvertedCrush都是属于经典Crush术,其共同的特点是最终的对吻成功率、对吻质量较差,远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率高,研究结果证实随访期内的支架内血栓栓塞率显著增高。

DKCrush术是改良的挤压技术,由于通过第一次对吻扩张,最终对吻成功率较高、对吻质量好,预后显著优于经典的挤压技术。

SKS和V支架术都是属于对吻支架技术,需要将两根支架同时送到病变部位,区别在于两者突入到主干的长度不同,前者进入主干的长度>3mm,而后者突入主干的长度<3mm。

对吻支架术的缺陷是由于主干血管腔被分成两个,当再次需要介入处理下游的病变时,正确选择支架腔是难点。

Culotte术是一种被遗忘很久的技术,随着药物洗脱支架的使用,该技术又再次得到重视。

这一技术的前提条件是分支血管直径和主干必须相当,否则不能选用该技术。

这些双支架术式的共同要求是分叉前主干血管直径必须满足对吻扩张的两个球囊直径之和的2/3,否则,对吻扩张时近端夹层是不可避免的。

  三、结论

  目前的主流技术依然是Provisional术,这主要是由于还没有一个双支架术被认为是最佳的术式。

这些技术的实际选用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上述的一般原则是共同的。

冠脉开口病变介入治疗新技术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宋玮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开展以来,开口病变被公认属于高危复杂病变,其介入治疗具有较高风险。

由于开口病变常伴钙化,且富含弹性纤维,单纯球囊扩张治疗易导致治疗效果不满意或急性血管并发症,且再狭窄发生率较高;而支架植入可以避免单纯球囊扩张后的弹性回缩,因此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冠脉开口病变治疗。

  一、定义和分类

  1.定义:

开口病变是指距冠状动脉开口3mm范围内的病变。

  2.根据开口解剖位置分类:

  

(1)主动脉-冠状动脉开口处病变:

指病变累及左主干、右冠状动脉或大隐静脉桥与主动脉交界处,是真正意义上的开口病变。

  

(2)非主动脉-冠状动脉开口处病变:

指病变累及冠状动脉主支或主要分支的开口处,如前降支、回旋支和对角支开口病变,实际上属分叉病变范畴。

   二、开口病变介入治疗的特点和难点

  1.单纯依靠冠脉造影很难保证支架的精确定位。

  

(1)仅依赖冠脉造影很难充分暴露开口处解剖,血管相互重叠以及投影缩减往往很难避免;

  

(2)心脏收缩会导致支架移位;

  (3)对于主动脉-冠脉开口处病变,释放支架时必须将指引导管撤离冠脉开口。

此时,在注射造影剂时很难清楚显示支架与冠脉开口的相对位置。

  2.开口病变部位如出现并发症,可造成开口处夹层、血管急性闭塞而致急性缺血事件;左主干和右冠状动脉口部夹层可延及主动脉。

上述情况一旦发生,如处理不及时,可导致病情严重恶化甚至死亡。

  3.主动脉-冠状动脉开口部病变,要求操作熟练、迅速和准确,加压时间短,否则因球囊、支架或导引导管堵塞开口时间过长,导致血压下降,增加手术风险。

 

  4.开口病变富含弹性纤维组织,易于回缩且常伴钙化,造成再狭窄发生率较高。

  三、传统开口病变介入治疗可能导致的三种结果

  1. 支架放置在开口病变处的较远位置;

  2. 支架放置在开口病变处的前端;

  3. 支架释放时发生移位。

  综合上述原因,在临床实践中非常需要一种新的冠脉开口病变介入治疗技术,克服和解决传统技术的局限和不足。

在本届介入论坛上,来自香港港安医院的王烘忠医生应用一种新技术来治疗冠脉开口病变,在临床上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以下我们就具体介绍这种新技术。

  这种新技术通过六个步骤完成:

1. 分别将导丝置入靶血管和分支(图1);

 

        

2. 把支架放在靶血管导丝上(图2);

3. 用手指用力捏住支架远端,缓慢加压至4个大气压,当支架近段扩张成喇叭状时,快速撤压(图3);

 

4. 将边支导丝穿过支架最近端网眼(图4、图5);

 

5. 用手挤压支架近段,使其帖在球囊上(图6);

 

6. 同時握住两根导丝,将支架送入靶血管直至支架被边支内导丝阻挡而不能继续前行(图7)。

                                                          

  最后是香港港安医院心脏中心比较传统技术和新技术治疗冠脉开口病变的单中心研究概况。

  1. 研究时间:

2005年10月到2007年10月。

  2. 研究对象:

共入选58例冠脉开口病变需要进行介入治疗的患者。

其中,应用传统技术治疗的患者17例(右冠状动脉9例,左前降支3例,左回旋支3例,钝圆支1例,后降支1例);应用新技术治疗的患者41例(左主干8例,右冠状动脉3例,左前降支25例,左回旋支3例,钝圆支1例,后降支1例)。

  3. 使用器械:

在所有患者均应用7F指引导管以及血管内超声(IVUS)。

  4. 支架使用情况:

Cypher9枚,Taxus14枚,XienceV4枚,Promus14枚;支架长度从8mm到33mm。

  5. 初步研究结果:

在应用新技术治疗的患者中,40例手术成功,1例失败。

经分析,手术失败原因是:

右冠状动脉开口处病变由于右冠脉近端呈明显“羊脚钩”状,位于主动脉内的导丝阻碍了指引导管深插入右冠脉致使指引导管不能提供足够的支撑力,支架未能通过“羊脚钩”处。

换用传统的支架定位技术,支架顺利植入。

所有患者在术后及随访期间没有发生并发症。

  6. 需要指出的是,在应用新技术治疗的患者中,有5例发生两根导丝相互缠绕(图8)。

  解决方法:

  1. 把边支导丝移走,然后再应用传统技术。

  2. 将支架从导管收回约15厘米,然后把其中一条导丝从导管收回数厘米,再将导丝推回血管。

抽回支架到导管时务必小心,因支架可能会发生移位,所以使用7F导管比较好。

左主干分叉病变治疗策略选择——2007阜外国际心血管病论坛手术演示病例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术者:

TeguhSantoso(印度尼西亚)戴军窦克非

病例描述:

题记:

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策略目前以简单化处理为主流,少数病变需要双支架治疗。

而阜外医院2007年国际心血管论坛上的手术演示病例,术者对左主干分叉病变选择了药物治疗,不仅仅反映了术者适应证把握的恰到好处,也值得介入医生反思,同时也说明血管内超声在介入治疗中重要的指导意义。

病史摘要:

患者,女性,46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和PCI(RCA)病史.

入院诊断: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

造影结果:

2007年9月14日造影显示:

“RCA-P,RCA-M原支架内未见再狭窄,LM体部远段管状偏心70%狭窄,LAD-P弥漫偏心不规则狭窄70%,LAD-M近段弥漫不规则70%狭窄,LCX-M80%狭窄”,诊断为“左主干+三支”。

左心室造影:

心腔大小和外径正常,心尖部运动轻度减低,其余各部分运动正常。

LVEF:

76.10%

术者:

TeguhSantoso教授(印度尼西亚)戴军教授窦克非博士

血管内超声操作者:

钱杰博士

右前斜+足位:

(图1)正位+足位:

(图2)蜘蛛位:

(图3)左前斜+足位:

(图4)

血管内超声结果如下:

LAD-OS:

斑块最大直径为1.5mm,最小直径为1.1mm。

斑块偏心指数为2.71;外弹力膜内最小横截面积为10.3mm2,管腔最小横截面积为3.8mm2,斑块+中膜面积6.5mm2,管腔最小直径为2.2mm,最大直径为2.4mm,血管最小直径为3.4mm,最大直径为3.9mm;斑块负荷=63.1%,斑块以纤维斑块为主;

LCX-OS:

斑块最大直径为1.3mm,最小直径为0.2mm。

斑块偏心指数为0.15;EEM包绕横截面积为10mm2,管腔最小横截面积为3.9mm2,斑块+中膜横截面积6mm2,管腔最小直径为2.1mm,EEM最小直径为3.2mm,直径狭窄率为62.5%,斑块负荷=61.0%,斑块以纤维斑块为主;

说明:

图5、6中红色包绕的为管腔横截面积,紫色包绕部分为外弹力膜内横截面积,箭头所指部分为斑块+中膜面积,下图相同)

LM远端:

斑块最大直径为1.6mm,最小直径为10.6mm。

斑块偏心指数为2.71;EEM包绕横截面积为19.0mm2,管腔最小横截面积为6.1mm2,斑块+中膜面积12.9mm2,管腔最小直径为2.6mm,血管最小直径为4.5mm;斑块负荷=67.8%,斑块以纤维斑块为主。

该患者为年轻女性,症状不典型,询问病史患者无典型的心绞痛,也无客观的心肌缺血证据,血管内超声显示面积足够大,斑块为稳定斑块,故对患者采取药物治疗。

病例讨论:

戴军教授:

该患者有如下特点:

1.年轻女性,既没有典型的心绞痛症状,更重要的是没有客观的心肌缺血证据(该患者为左主干病变,同时LAD-OS,LCX-OS口部有病变,为高危病变,做运动试验风险高,因此未进行此项检查);

2.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左主干远端和LCX-OS,LAD-OS均为70%~80%病变;

3.患者虽然没有进行运动试验,但是完成血管内超声检查发现:

回旋支血管的最小管腔面积均在临界病变范围内,左主干远端最小管腔面积超过6mm2,虽然LAD最小管腔面积为3.8mm2,但是三支血管斑块成分以纤维斑块为主,是稳定斑块。

因此,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检查结果,该患者目前宜选择药物治疗,并密切随访,可以在患者出现心绞痛症状或者有心肌缺血证据时再行靶血管血运重建。

专家建议:

左主干分叉病变对介入治疗和外科治疗均属高危病变,通过介入治疗置入DES是否优于CABG目前尚无定论,目前左主干分叉病变ACC/AHA归为Ⅱb类适应证,但是小规模的临床试验已经显示出良好效果的趋势,对左主干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尤其是双药物支架的介入治疗,应该谨慎。

要严格掌握指征,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有更好的近、远期预后。

左主干开口病变合并双侧肾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

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

术者:

吴振军手术指导:

姜铁民

助手:

赵鹏

病例描述:

病史:

男性,53岁,主因“发现高血压3年,伴间断胸痛3月及心悸1周”入院。

吸烟史20多年。

诊断:

继发性高血压双侧肾动脉狭窄冠心病心房颤动

冠脉造影结果(2008.01.08):

左主干开口狭窄60%,前降支、回旋支及右冠未见明显狭窄,右肾动脉开口狭窄80%,左肾动脉近段狭窄70%。

(图1~7)

手术过程:

(2008.01.11)穿刺右侧股动脉,置入7F动脉鞘管,选用7FRDC

(1)指引导管至右肾动脉口,送0.014〞×190cmBMW至右肾动脉远端,并送0.014〞×190cmBMW导丝置于腹主动脉,沿右肾动脉内导丝送入INVATEC7.0mm×24mm支架至右肾动脉近段,探出开口2mm(图8,9),10atm扩张释放,回撤部分支架球囊至开口外14atm扩张,复查造影提示支架扩张满意(图10~13)。

选用7FJL4.0ST指引导管至左冠口,送0.014〞×190cmBMW至前降支远端,并送0.014〞×190cmBMW导丝置于左冠窦(图14,15),沿前降支导丝送入INVATEC3.0mm×14mm球囊至左主干开口(图5),10atm扩张,狭窄改善(图16~18),送入ENDEAVER4.0mm×18mm支架至左冠口(图5),14atm扩张释放,回撤部分支架球囊至开口外18atm扩张,复查造影提示支架扩张满意,无残余狭窄、夹层等异常(图19~23)。

(2008.01.17)穿刺左侧肱动脉,置入6F动脉鞘管,选用6FJR4.0指引导管至左肾动脉口,送0.014〞×190cmBMW至左肾动脉远端,送入INVATEC7.0mm×24mm支架至左肾动脉近段(图5),14atm扩张释放,复查造影提示支架扩张满意,无残余狭窄、夹层等异常(图24~27)。

动态播放:

点击全屏观看

本病例的技术要点:

1.该患者为左主干开口病变合并双侧肾动脉狭窄,考虑到手术的安全性,对肾功能的可能影响以及患者的舒适性,我们选择的策略是:

先经股动脉途径解决狭窄较重的右肾动脉,再处理LM开口病变,然后择期经左侧肱动脉途径治疗左肾动脉,结果成功完成左主干开口及双侧肾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BP从160/100mmHg(服用倍他乐克、安搏诺、拜心同治疗)降至120/70mmHg(服用倍它乐克、波依定治疗),无心绞痛发作,治疗获得成功。

2.利用双导丝技术处理左主干开口病变,置于左冠窦内的导丝与前降支的导丝以及指引导管形成稳定的三角形支撑结构,有利于增强指引导管的稳定型,并防止指引导管深入冠脉口内,有利于球囊及支架定位的稳定性,防止支架在冠脉口的跳动,造成支架释放位置的偏差,方便了术者的操作。

3.利用双导丝技术处理右肾动脉开口病变,置于降主动脉内的导丝阻挡了指引导管深入肾动脉口内,有利于支架定位的精确性,防止支架释放位置的偏差,方便了术者的操作。

4.左肾动脉支架术采用肱动脉途径,增加了患者的舒适性,但由于操作要求术者站立于患者的左侧,并用左手操作,这在周围血管介入医生是家常事,但心血管介入医生往往不习惯,增加了术者操作的难度,但经过反复练习均能掌握。

专家点评:

ν颜红兵教授:

病例中左主干开口病变介入治疗中所采用的新方法在国内外的各种会议及刊物中还没有见报道,应该属于原创,在冠状窦中放置另一根导丝起固定作用,防止指引导管插入过深,并能防止指引导管的跳动,非常有利于支架的准确定位,想法非常新颖,我们回去也要在手术中试一试。

ν王乐丰教授:

你们提供的病例非常好,这种方法非常新颖,我还没有在任何场合见到有人使用过,包括日本人和西方人,应该是原创。

第二部分

左主干病变

 

CI1.13-4.76,P=0.022)。

心功能不全是预测无保护左主干病变PCI不良临床事件的主要危险因素。

TanWA,TamaiH,ParkSJ,etal.Long-TermClinicalOutcomesAfterUnprotectedLeftMainTrunkPercutaneousRevascularizationin279Patients.Circulation,2001,104:

16.9—14

3Park等观察270例左心室功能正常的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支架术的结果,第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7.7±0.9%,96.8±1.1%96.8±1.1%,累计无MACE生存率分别为81.9±2.4%,78.4±2.6%t77.7±2.75.说明左心室不良是预测无保护左主干病变PCI后果的主要因素。

目前,绝大多数学者主张对无保护左主干病变的患者行PCI宜选择LVEF﹥40%的病人。

ParkSJ,ParkSW,HongMK,etal.Long-term(three-year)outcomesafterstentingofunprotectedleftmaincoronaryarterystenosisinpatientswithnormalleftventricularfunction.AmJCardiol,2003,91:

12—6

 

12.无保护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

1Ellis等发表的ULTIMA多中心注册资料显示,在107例病人中,71例为择期手术,17例为急性心梗急诊PCI。

急性心梗病人急症介入手术成功率为75%,存活出院者占31%。

择期手术病人手术成功率为98%,外科手术风险较低和较高的左主干病变患者介入治疗总的住院死亡率分别为5.9%和30.4%,住院死亡率与LVEF呈显著正相关。

EllisSG,TamaiH,NobuyoshiM,etal.Contemporarypercutaneoustreatmentofunprotectedleftmaincoronarystenoses:

initialresultsfromamulticenterregistryanalysis1994—1996.Circulation,1997,96:

3867—72

2对于左心室功能正常的左主干病变患者,支架术可能安全有效。

Park等报告了42例左心功能正常的无保护左主干病变结果,PCI成功率为100%,无院内并发症。

随访6个月临床症状复发率为17%,冠脉造影再狭窄率为22%。

平均随访19.0+11.4个月,无靶病变血运重建的生存率是84.7+4.3%。

ParkSJ,ParkSW,HongMKetal.Stentingofunprotevtedleftmaincoronaryarterystenoses:

innediateandlateoutcome.JAmCollCardiol,1998,31:

37—42

3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择期支架能有效替代CABG。

香港的Wong等报告了55例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择期支架的结果,操作成功率为100%,无支架血栓、梗死、死亡和CABG等并发症。

平均随访16.1±9.6月发现,80%的患者无症状,20%的患者与术后2—6月症状再发,其中7例接收CABG,2例再次介入治疗,1例接受药物治疗,1例患者死亡。

WongP,WongV,TseKK,etal.AProspectiveStudyofElectiveStentinginUnprotectedLeftMainCoronaryDisease.CathetCardiovascIntervent,1999,46:

153—9

4Lefevre在2003年的TCT上报告了法国11个中心年前瞻性注册研究结果,在479例左主干狭窄中有192例接受PCI(51.6%为CABG理想适应症,44.2%为非理想适应证,既年龄﹥75岁、严重肺病、肾功能衰竭、严重周围血管疾病、先前CABG、EF﹤30%和卒中史)。

1月与1年死亡率分别为1.1%和9.6%,其中高危患者分别为2.1%和18.8%,低危患者分别为0%和21%。

52003年Park等报告的270例左心室功能正常的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支架术的结果显示,第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7.7±0.9%,96.8±1.1%和96.8±1.1%,累计无MACE生存率分别为81.9±2.4%,78.4±2.6%和77.7±2.7%。

ParkSJ,ParkSW,HongMK,etal.Long-term(three-year)outcomesafterstentingofunprotectedleftmaincoronaryarterystenosisinpatientswithnormalleftventricularfunction.AmJCardiol,2003,91:

12—6

 

13.无保护左主干病变的手术风险

1Nageh等的单中心经验显示,无保护左主干病变PCI的1年死亡率高达15.2%(7/46)。

NagehT,McCleanDR,GunningMG,etal.Unprotectedleftmaincoronaryarterystenting:

asinglecentreexperience.EurHeartJ,2001,22:

661

2Ellis发表的一项多中心注册资料显示,CABG理想适应症和外科高危患者的无保护左主干择期支架的住院死亡率分别为2.3%和12%,1年死亡率分别为15.5%和29.9%。

EllisSG,TamaiH,NobuyoshiM,etal.Contemporarypercutaneoustreatmentofunprotectedleftmaincoronarystenoses:

initialresultsfromamulticenterregistryanalysis1994-1996.Circulation,1997,96:

3867-72

32001年Black等报道92例无保护左主干支架术的结果,39例为不适合外科手术高危病人(I组),其余53例也包括适合CABG的病人(II组),随访7.3±5.8个月发现,I组的总死亡率高于II组(20.5%vs3.8%,P﹤0.02)

BlackA,CortinaR,BossiI,etal.Unprotectedleftmaincoronaryarterystenting.JAmCollCardiol,2001,37:

832-38

4Tan等发表的ULTIMA注册结果显示,在279例患者中,有46%的患者不适合CABG或为CABG高危,其住院死亡率为13.7%(13/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