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教学设计理论与模式概述.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77301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2.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 教学设计理论与模式概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第一单元 教学设计理论与模式概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一单元 教学设计理论与模式概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第一单元 教学设计理论与模式概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第一单元 教学设计理论与模式概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第一单元 教学设计理论与模式概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第一单元 教学设计理论与模式概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第一单元 教学设计理论与模式概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第一单元 教学设计理论与模式概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第一单元 教学设计理论与模式概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第一单元 教学设计理论与模式概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第一单元 教学设计理论与模式概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第一单元 教学设计理论与模式概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第一单元 教学设计理论与模式概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第一单元 教学设计理论与模式概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第一单元 教学设计理论与模式概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第一单元 教学设计理论与模式概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第一单元 教学设计理论与模式概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第一单元 教学设计理论与模式概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第一单元 教学设计理论与模式概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 教学设计理论与模式概述.docx

《第一单元 教学设计理论与模式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 教学设计理论与模式概述.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单元 教学设计理论与模式概述.docx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理论与模式概述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理论与模式概述

模块一初识教学系统设计

一、历史阶段:

萌芽阶段—理论初创—纵深发展

二、设计:

是为创造某种具有实际效用的新事物而进行的探究。

三、教学系统设计(InstructionalSystemDesign,ISD)也称教学设计(ID)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等多学科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并对其进行评价、试行与修正的一种理论和方法。

基本特征:

1.教学系统设计以多种理论为基础

2.教学系统设计的目的在于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3.教学系统设计是操作和规划教学活动的程序和过程

4.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兼备的应用性学科

5.教学系统设计是典型的多学科交叉的团队协作活动

模块二认识教学设计模式

一、教学设计的三个层次

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以“课堂”为中心的层次、以“系统”为中心的层次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

1.系统分析模式:

输入——产出

步骤:

1)分析和确定现实需要

2)确定教学的一般目标及特定目标

3)设计诊断或评估的方法

4)形成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媒体

5)开发、选择教学材料

6)设计教学环境

7)教师方面的准备

8)小型实验,形成性评价及修改

9)总结性评价

10)系统的建立和推广

2.过程模式(杰罗德·肯普)

强调四个基本要素,需要着重解决三个问题,要适当安排教学环节。

四个要素:

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教学资源、教学评价

三个问题:

1)学生必须学习到什么,即确定教学目标;

2)为达到预期的目标应如何进行教学,即根据教学目标的分析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根据学习者特征分析确定教学起点,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策略、教学方法;

3)检查和评定预期的教学效果,即进行教学评价

优点:

非直线型的,灵活、实用

设计步骤:

1)课题任务和总的目标

2)学习特征

3)学习目标

4)课题内容和任务分析

5)预测

6)教学活动

7)辅助线服务

8)教学资源

9)学习评价

3.目标模式:

(迪克—凯瑞模型)

1)确定教学目的

2)进行教学分析

3)检查起点行为

4)制作作业目标

5)拟订测试题目

6)提出教学策略

7)选择教学内容

8)做形成性评价

9)修改教学

4.教学设计的一般模式:

1)学习需要分析

2)教学内容分析

3)学习者分析

4)学习目标的阐明

5)学习评价

6)教学策略的制定

7)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

8)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

四大要素:

学习者、目标、策略、评价

第二单元前段分析与学习目标设计

前段分析:

在教学设计过程开始的时候,先分析若干直接影响教学设计但又不属于具体设计事项的问题,主要指学习需要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和学习者特征分析。

模块一学习需要分析

一、学习需要:

学习者学习方面目前的状况与所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也就是学习者目前水平与期望学习者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

能力:

人才具有应付现实社会的职业、社会生产活动、科学研究活动、社会生活中需要的知识、智力技能、动作技能以及相应的态度和情感。

素质:

人才具备某种适应社会发展的元机制,如学习技能、知识的组织技能、认知策略以及相应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念。

学习需要分析三方面工作:

(实践意义)

1)分析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2)分析该问题产生的原因,以确定解决该问题的必要途径

3)分析现有的资源条件和制约因素,明确设计教学方案以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

实质:

分析教学设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基本步骤:

规划→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撰写分析报告

三、方法:

内部参照需要分析法、外部参照需要分析法、内外结合学习需要分析法

四、教学设计项目的论证

1、分析问题性质

2、分析资源和约束条件

(1)资源:

能支持教学设计活劢开展的所有人力、物力和财力;

(2)约束条件:

对教学设计工作起限制或阷碍作用的事项。

3、认定设计项目

项目的价值大小,从两个变量来考虑:

(1)一是解决这个教学问题(满足学习需要)在人、财、物、时间上所要

付出的代价a;

(2)二是不解决这个教学问题(忽规学习需要)要付出的代价b。

(3)只有当a

(4)根据a不b的差值大小便可认定这一教学设计项目的价值大小。

模块二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学内容:

为实现教学目的,由教育行政部门或培训机构有计划安排的,要求学生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经验的总和。

广度:

学生必须达到的知识和技能的范围。

深度:

学生必须达到的知识深浅和技能复杂的水平。

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类型:

并列型、顺序型、综合型

分析教学内容:

是对学生起始能力变化为织点能力所需要的从属知识和技能,及其上下、左右关系进行详绅剖析的过程。

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首先选择教学内容,确定其广度(范围)和深度(水平);

(2)其次是揭示教学内容各部分间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分析方法:

归类分析法、图解分析法、层级分析法、信息加工分析法、卡片法、解释结构模型法(ISM分析法)

三、教学内容组织的基本原则:

1)由整体到部分,由一般到个别,不断分化

2)从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

3)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排列

4)注意学习内容之间的横向联系

四、教学内容组织的方法:

螺旋式编排、直线式编排、逐渐分化和综合贯通式编排

模块三学习者分析

一、学习者一般特征分析:

对学习者学习有关学科内容产生影响的心理的和社会的特点。

1.小学生智能和情感发展的一般特征:

具体形象性

6—11,12岁处于认知发展的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其认知结构属于“直觉思维图式”

(低年级重点放在如何实施形象化教学以适应学生的直觉思维,应多采用图形、动画和音乐之类的媒体使图、文、声并茂;高年级把重点放在帮助学生完成由直觉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度,形象化教学可适当减少)

(1)小学生思维具备初步逻辑的或言语的思维特点,这种思维具有明显的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性。

(2)小学生在情感方面的自居作用、模范趋向和自我意识也有较快的发展,学习动机多倾向于兴趣型,情绪发展的主要矛盾是勤奋与自卑的矛盾,意志比较薄弱、抗诱惑惑、能力差,需要更多外控性的激发、辅助和教导。

2.中学生智能和情感发展的一般特征:

12—15岁处于认知发展的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其认知结构属于“运算思维图式”,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有较大发展,抽象思维占优势。

但仍属于经验型,还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

16—18岁,抽象能力已得到进一步发展,逐渐从经验型过度到理论型,能在有关理论的指导下分析处理某些实际问题,并能通过对外部现象的观察归纳出关于客观世界的某些知识。

(1)在中学阶段,学生思维能力迅速得到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处于优势地位,表现出以下五个方面的特征:

①通过假设进行思维;

②思维的预计性;

③思维的形式化;

④思维活劢中,自我意识戒监控能力明显增强;

⑤思维能跳出旧框框。

(2)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迅速发展,追求新颖、独特的因素,追求个性色彩和系统性、结构性。

(3)从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是从初二年级开始的,这是一个关键年龄,到高二思维则趋于定向型、成熟。

(4)初中生自我意识逐渐明确;他们富有激情,感情丰富,爱冲动,爱幻想;他们开始重规社会道德规范,但对人和事的评价比较简单和片面;他们在对知、情、意的自我调控中,意志行为日益增多,抗诱惑的能力日益增强,但高级调控仍不稳定。

(5)高中阶段,独立性、自主性日益增强,成为情感发展的主要特征;学生的意志行为愈来愈多,他们追求真理、正义、善良和美好的东西;高级自我调控在行为控制中占主导地位,即一切外控因素只有内化为自我控制时才能发挥其作用。

(6)从初中到高中学习动机也由兴趣型逐渐转向信念型

(应重引导学生学习抽象概念,学会运用符号去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逐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形象化教学作为帮助理解抽象概念的辅助手段)

3.大学生智能和情感发展的一般特征:

辩证逻辑思维P67

(1)大学生的思维有了更高的抽象性和理论性,并由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向辩证思维发展;它们观察事物的目的性和系统性进一步加强,并能掌握事物本质属性的细节特征;思维的积极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独立性更为加强;注意更为稳定,集中注意的范围也进一步扩大。

(2)大学生在情感方面已有更明确的价值观念,社会参与意识很强,深信自己的力量能加速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学习动机倾向于信念型;自我调控也已建立在日趋稳定的人格基础上。

4.成人学习者的一般特征:

学习目的明确、实践经验丰富、自学能力较强、参与教学决策、注重教学效率

二、学习者学习风格的分析

学习风格:

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综合。

1.认知风格:

也称认知方式,指个体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

1)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

场独立性:

个体依赖自己所处生活空间的内在参照,从自己的感知出发去获得知识、信息

场独立性:

个体依赖自己所处周围环境的外在参照,从环境的刺激交往中去定义知识信息

2)沉思型和冲动型

2.内外控制点

控制点:

人们对影响自己生活与生命的那些力量的看法,一般分为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

3.焦虑水平

焦虑:

在心理学上指某种实际的类似担忧的反应,或者是对当前或预计对自尊心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具有一种担忧的反映倾向。

正常焦虑:

客观情境对个体自尊心可能构成威胁而引起的正常的焦虑

过敏性焦虑:

由遭到严重伤害的自尊心本身引起的。

自尊心受伤害程度越高,过敏性焦虑水平越高

4.左右脑功能优势

左脑型风格、右脑型风格、左右脑协同型风格、左右脑混合型风格

左半球是处理言语、进行抽象逻辑思维、集中思维、分析思维的中枢,它主管人的说话、阅读、书写、计算、分类、言语回忆和时间感觉,具有有序性、分析性等技能;

右半球是处理表象、进行具体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的中枢,它主管人的视觉、复杂知觉模型再认、形象记忆、认识空间关系、识别几何图形、想象、理解隐喻、模仿、态度、情感等,具有不连续性、弥漫性、整体性等技能。

三、学习者初始能力的分析:

指学生已有的知识准备、能力水平、身心成熟程度和学习动力状态等。

1.对预备技能的测试:

学生在开始新的学习之前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技能

2.对目标技能的分析:

在教学目标中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3.对学习者态度的分析:

对教学内容是否存在疑虑、偏爱或误解以及学习动机如何等

方法:

问卷、采访、面试、观察、谈话

模块四学习目标设计

一、学习目标:

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述。

重要性:

1)学习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可以提供分析教材和设计教学活动的依据;

2)学习目标描述的是具体的行为表现,能为教学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3)学习目标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4)学习目标可以帮助教师评鉴和修正教学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分类:

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1.认知领域:

知道、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布卢姆)

知道:

对先前学习过的知识材料的回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理论等的回忆。

领会:

理解或领悟,是较低层的处理各种材料和问题的理智操作方式,是指把握知识材料意义的能力。

(转化、解释、推断)

运用:

在具体的情境中使用抽象概念,这些抽象概念包括一般的概念、程序的规则或概括化的方法,以及专门性的原理、观念和理论。

分析:

将一种传播内容(现象、事物、过程)分解成为它的组成因素或组成部分,以便弄清各种观念的有关层次,或者弄清所表述的各种观念之间的关系。

综合:

将各种要素及组成部分组成一个整体,以构成更为清楚的模式或结构。

评价:

为了一定的目的,对某些观念和方法等的价值作出判断。

后5个是智力技能:

加工知识的方式,需要学习者在心理上对知识进行组织与重新组织。

2.情感领域:

接受或注意、反应、价值评分、组织、性格化

接受或注意:

指学生感受到某些现象和刺激的存在,愿意接受或注意这些现象和刺激。

反应:

指学生不仅注意某种现象,而且以某种方式对它作出反应,可分为默认的反应、愿意的反应、满意的反应。

价值评分:

又称价值化,指学生将特殊的对象、现象或行为与一定的价值标准相联系,包括价值的接受、偏好、信奉。

组织:

指学生将许多不同的价值标准组合在一起,克服它们之间的矛盾、冲突,并开始建立内在一致的价值体系,包括价值的概念化、价值体系的组织。

价值或价值体系的性格化:

指学生具有长时期控制自己的行为以致发展了性格化“生活方式”的价值体系,包括泛化心向、性格化。

3.动作技能领域:

知觉、准备状态、引导的反映、机械练习、复杂的反应、创作

(1)知觉:

包括感官刺激、线索的选择、转换等三部分,借以了解物体、性

质和关系。

(2)准备状态:

包括心理、身体和情绪三个方面,目的是为某一劢作做准备。

(3)引导的反应:

是指在别人领导下所表现出的明显劢作,包括模仿和尝试

错诨。

(4)机械练习:

是指反复练习所学劢作,由熟练而养成习惯。

(5)复杂的反应:

指个人能够表现出复杂的劢作和行为。

(6)创作:

指创作出新的行为方式及劢作。

三、学习目标的撰写方法

1.五要素目标表述法:

情景S、能力动词V、对象O、行动A、限制C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言语信息、智力技能(鉴别作用、具体概念、定义概念、规则、高级规则)、认知策略、运动技能、态度

2.ABCD法:

教学对象、行为、条件、标准

3.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方法

在陈述学习目标时,先用描述学生内部心理过程的术语表明学习目标,以反映学生理解、应用、分析、欣赏、尊重等内在的心理变化,然后再列举出一些能够反映上述内在变化的行为,使得学生内在的心理变化也能够观察与测量。

优点:

避免ABCD法只考虑具体行为变化而忽视内在心里过程变化的缺点,也克服了用传统方法陈述学习目标的含糊性。

4.情感型学习目标的编写方法

类似内外结合的表述方法,需要多环境、多途径、长时间才能下结论。

四、学习目标的系统化

方法:

图示法、列表法

特征:

规范性和科学性;客观性和具体性;系统性和递进性

第三单元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设计

模块一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

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5个因素:

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

二、教学模式的基本类型

1.课堂讲授型模式

●一般流程:

复习旧课—激发学习动机—讲授新课—巩固练习—检查评价—间隔性复习

●理论基础:

行为主义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发射“联系—反馈—强化”

●特点:

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着眼点在于充分挖掘人的记忆力、推理能力与间接经验在掌握知识方面的作用,使学生比较快速有效地掌握更多的信息量。

学生所学习的内容都是由教师以系统语言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则把教师所提供的材料贮存到自己的头脑中去。

●优点:

在短时间内就能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教师合乎逻辑的分析、论证,生动形象的描绘以及善于设疑、解疑等都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缺点:

授受式教学没有提供充分的机会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及时作出反馈,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没有发挥,也没有学生的情感态度的投入。

在授受教学过程中,学生也没有体验到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而教师课堂上“满堂灌”,势必导致学生机械学习。

2.自主探究型模式

●一般流程:

创设情境—提出假设—科学探究—形成结论—反思拓展

●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过程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者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知识是学习者在真实任务情境中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

●特征:

自主,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以及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定并实现具体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模式。

探究,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自己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

教师在过程中充当着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境创设者、学习引导者、疑难帮助者、学习评价者的角色。

3.合作探究性模式

●一般流程:

组织小组—合作探究—后续行动—活动汇报—评价反思

●特征: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本位”代替传统的“课本本位”,以“主动探究”代替“被动接受”,以问题为开端,倡导学生以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等多种方式参与学习,教师则以一种“导演”的身份参与、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主动地在问题解决中获取新知。

●与自主探究的区别:

学生探究形式的多样性和综合化。

三、信息化教学新模式

1.抛锚式教学模式

●一般流程:

设置锚—围绕锚组织教学—鼓励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消解锚—效果评价

●主要目的:

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性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

●主张在基于技术的整合的学习环境中,学会解决复杂问题。

●抛锚式教学中的“锚”,是指在真实的情境中创设问题所依靠的故事情节,具体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①技术。

一方面,依靠技术创设逼真的学习情境;另一方面,学生可以依靠交互式计算机、影碟光盘和互劢网站等技术支持,不断地重访情境中的某个特定的部分,并从多视角对问题加以揭示,使学生的思考拓展到与之相关的领域。

②情境。

它通常指包含所需要解决问题或主题的一个故事、一段冒险或一个情景,且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2.支架式教学模式

●一般流程:

搭脚手架—进入支架—独立探索—合作学习—效果评价

●维果斯基“最邻近发展区”:

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第一个发展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

●定义:

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

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3.随机进入式教学模式

首先要确定学习主题,创设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学习主题的多种情境,学习在自主探索过程中随意进入其中任意一种情境去学习。

模块二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运用

一、教学策略:

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

1.四大要素:

指导思想(灵魂)、教学目标(核心)、实施程序、操作技术

2.分类:

生成型教学策略、替代型教学策略

生成型教学策略:

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要控制者,学生自己形成教学目标,自己对学习内容进行组织和加工、安排学习活动的顺序,并鼓励学生自己从教学中建构具有个人特有风格的学习。

替代型教学策略:

强调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倾向于替学生处理信息,为学生提供学习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顺序以及设计教学活动等。

优点:

使学生较好地集中在预定的学习目标上,比生成型有更高的学习效率,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就能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先决知识不足和学习策略技能有限的学生可以借助这种方式获得成功的学习。

缺点:

学生的智力投入较少,信息处理的深度不够,容易导致被动的接受。

二、“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1.奥苏贝尔分了四种不同类型的学习:

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主张:

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2.先行组织者:

在正式学习开始之前以学习者易懂的通俗语言呈现给学生的一个引导性或背景性知识材料,它的主要作业是为教学提供一个适当的起点,充当新旧知识联系的桥梁。

●作用:

首先,设计得当,可以使学生注意到自己认知结构中已有的可起固定作用的概念,并把新知识建立在其之上;

其次,通过把有关方面的知识包括进来,并说明统括各种知识的基本的原理,从而为新知识提供一种“脚手架”;

最后,这种稳定清晰的组织,使学生不必采用机械学习的方式。

●分类:

上位组织者(类属关系)、下位组织者(总括关系)、并列组织者(并列组合关系)(说明性、比较性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的设计策略——对应三种分类

1)渐进分化策略

细化理论:

一个目标、两个过程、四个环节(选择、定序、综合、总结)

一个目标:

是指细化理论的全部内容都是为了达到一个目标,即按照渐进分化策略实现对教学内容最合理有效的组织。

两个过程:

是指它主要通过“概要”设计和一系列细化等级设计这两个过程来实现上述目标。

四个环节:

是指保证细化过程的一致性和系统性,必须注意细化设计中“选择”、“定序”、“综合”和“总结”。

1°选择:

从学科的内容中选出为了达到总的学习目标或者单元的教学目标所要教的各种概念和知识点。

2°定序:

将教学的内容按照“从一般到特殊”的次序来组织和安排。

3°综合:

维护知识体系的结构性、系统性。

4°总结:

对亍学习的保持和迁移都是很重要的,包括两种总结:

课后总结和单元总结。

2)逐级归纳策略

3)整合协调策略

●教学过程3阶段:

呈现“先行组织者”;呈现学习任务和材料;扩充与完善认知结构

补充:

2、五段教学策略

接受教学策略:

刺激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

3、九段教学策略

刺激学习兴趣和动机→阐明教学目标→刺激回忆→呈现刺激材料→根据学习者特征提供学习指导→诱导反应→提供反馈→评定学生成绩→促进知识保持与迁移

4、假设—推理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

问题→假设→推理→验证→结论

5、示范—模仿教学策略

适合实现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

定向→参不性练习→自主练习→迁移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应用

1.制定和选择的依据:

1)依据教学的具体目标与任务

2)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

3)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4)依据教师本身的素养

5)依据教学策略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

6)依据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

2.应用的原则:

1)要树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

2)要树立完整的观点

3)要坚持以学生的主动自主学习为主

4)要寻求教学策略的多样化配合和变通运用

3.实施效果的影响因素:

和谐的民主课堂、交流的开放性、媒体介入的适度性

第四单元教学媒体与学习环境设计

模块一教学媒体选择

一、教学媒体的基本内涵与特性

1.媒体,也称媒介、传播媒体,指信息传播过程中,从传播者到接受者之间携带和传递信息的任何物质工具。

用于传递以教学为目的的信息时,被称为教学媒体。

2.教学媒体的特性:

固定性、散播性、重复性、工具性、能动性

3.传统教学媒体:

黑板、粉笔、教科书

现代教学媒体(硬件、软件):

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电影放映机、电视机、录像机、计算机等;幻灯片、投影片、电影胶片、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等。

二、教学媒体选择的原则:

目标控制原则内容复合原则对象适应原则最小代价原则共同经验原则多重刺激原则抽象层次原则

三、教学媒体选择的依据:

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

四、教学媒体选择的方法:

问卷表、矩阵式、算法型、流程图

●算法式:

算法式是通过模糊的数值计算决定媒体选择的一种方法。

媒体的效益指数=功能/代价

●矩阵式:

矩阵式主要由两个维度组成,一个维度是特定的媒体,另一个维度是特定的学习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