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题型考前分类特训 选择题题型专项训练 训练3.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78301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97.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总复习题型考前分类特训 选择题题型专项训练 训练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题型考前分类特训 选择题题型专项训练 训练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题型考前分类特训 选择题题型专项训练 训练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题型考前分类特训 选择题题型专项训练 训练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题型考前分类特训 选择题题型专项训练 训练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题型考前分类特训 选择题题型专项训练 训练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题型考前分类特训 选择题题型专项训练 训练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题型考前分类特训 选择题题型专项训练 训练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题型考前分类特训 选择题题型专项训练 训练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题型考前分类特训 选择题题型专项训练 训练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题型考前分类特训 选择题题型专项训练 训练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题型考前分类特训 选择题题型专项训练 训练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题型考前分类特训 选择题题型专项训练 训练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题型考前分类特训 选择题题型专项训练 训练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题型考前分类特训 选择题题型专项训练 训练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题型考前分类特训 选择题题型专项训练 训练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题型考前分类特训 选择题题型专项训练 训练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题型考前分类特训 选择题题型专项训练 训练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总复习题型考前分类特训 选择题题型专项训练 训练3.docx

《高考历史总复习题型考前分类特训 选择题题型专项训练 训练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总复习题型考前分类特训 选择题题型专项训练 训练3.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总复习题型考前分类特训 选择题题型专项训练 训练3.docx

高考历史总复习题型考前分类特训选择题题型专项训练训练3

训练3 结果、影响类选择题

1.(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4,4分)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答案】A

【解析】分封制是关于中央与对方的关系,而且统治集团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制度是在秦统一后正式确立,排除B;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没有实现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排除C;注意题干中“武王弟”“周公长子”“召公爽”,可见分封对象多为贵族,但没有反映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而且贵族世袭特权在夏商时期已经出现,排除D。

分封制扩大了周朝的统治疆域,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因此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故A项正确。

2.(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5,4分)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

朝廷这种做法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朝廷这种做法具有强制性、专卖性和暴利性。

这从经济上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削弱了诸侯的经济实力,故答案选C项。

材料没有信息涉及货币政策或者币种变化,无法得出加强了货币管理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经济方面,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符合主旨和史实,排除B项;D项说法不准确,应该是加强了而非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排除。

3.(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6,4分)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

这一制度

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答案】A

【解析】结合北宋时期募兵制中兵士参加的目的及人数可知,过于庞大的军队数量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A选项符合题意。

由于北宋实行重文轻武和文人治国的方针,北宋军队战斗力较低,B选项排除。

材料与对地方控制无关,强调的是军事力量,C选项排除。

材料与社会贫富分化差距无关,D选项排除。

4.(2019年海南卷,2,2分)五代时,有人赞扬科举制度说,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

他强调的是,科举考试

A.实现王公子弟与百姓平等

B.改变了社会阶层结构

C.体现了公平的选拔原则

D.促成了国家统一

【答案】C

【解析】科举考试是为了选拔人才的,贫寒之家和王孙公子,在面对选拔时,都是统一的要求,因此体现了选拔的公平原则。

故本题选C。

王公子弟和百姓在古代永远不可能平等的,材料只是显示了他们面对科举考试的平等,排除A项;材料体现科举的选拔原则,而不是选拔的结果,故B项错误;五代时经济中心已开始南移,国家统一的条件并不成熟,再平等的科举考试在当时也促不成国家的统一,排除D项。

5.(2017年北京卷,12,4分)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

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

①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

②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

③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

④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四选三的题目,排除掉一个错误的即可。

在考场上运用排除法效果比较好。

根据材料信息“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没有体现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但体现了①②③。

故本题答案选A项。

6.(2017年江苏卷,2,3分)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

这一举措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

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

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

【答案】A

【解析】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钱币,其目的是打击地方郡国的实力,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

此时,汉武帝早已实现了国家统一,故B项错误;钱币铸造与赋税征收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中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是加强君主的权力,故D项错误。

7.(2017年11月浙江选考,5,2分)汉武帝时期,设立中央官学,培养《五经》博士,“自此以来,公聊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

中央官学的建立

A.推动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B.结束了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局面

C.有利于学生思想创新和个性发展

D.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进一步发展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经》指的是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

汉武帝培养《五经》博士有利于推动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故A项正确。

中央官学的设立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局面,但没有从根本上结束这种局面,故B项错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不利于学生思想创新和个性发展,也不利于百家争鸣局面的进一步发展,故C、D项错误。

8.(2018年北京卷,20,4分)民主选举是古代雅典政治的特色。

为确保参政机会均等,有些职位甚至通过抽签产生。

但对于三列桨战舰舰长和许多公共文化活动主管等职位,则指定由最富有阶层的人轮流担任,且自己负担全部费用。

雅典的这些举措

A.引发了贫富之间的对立

B.说明其文化事业不发达

C.有助于社会及政治稳定

D.实现了绝对平等的理念

【答案】C

【解析】材料“为确保参政机会均等,有些职位甚至通过抽签产生”有利于实现雅典公民内部的平等,使人人都可以参政议政,材料“但对于三列桨战舰舰长和许多公共文化活动主管等职位,则指定由最富有阶层的人轮流担任,且自己负担全部费用”有利于发挥富人的作用,减轻贫民负担,据此可知,雅典的这些举措有利于社会及政治稳定,故C项正确;A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排除;题干涉及的是雅典民主选举,并没有体现文化事业不发达,排除B;雅典民主选举体现了相对平等而非绝对平等,排除D。

故选C。

9.(2017年江苏卷,14,3分)梭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抽签选举绝大多数国家官职,就是先由各大行政单位(当时称部落)投票预选出各官职的候选人,然后再进行二级选举,在候选人之间差额抽签产生各级公职人员。

以执政官为例,当选人数与候选人数比例为1:

3。

这一选举法

A.维护了贵族统治地位

B.完善了权力运行机制

C.未采用财产资格限制

D.有利于民主政治发展

【答案】D

【解析】材料着重论述的并不是雅典实行抽签选举,而是在抽签选举之前实行差额选举,这一举措明显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故D项正确。

材料中所述选举措施,体现不出对贵族统治地位的维护,排除A项;权力的运行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不是着重讲选举中的财产资格限制,C与题意不符。

10.(2017年北京卷,21,4分)图9取材于欧洲画家斯泰达努斯的画作《新发现》(NOVA,REPERTA)。

图中所描绘的新发现

A.有助于罗马帝国的海外扩张

B.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

C.宣告了人文主义思想的诞生

D.标志着英国海上霸权的确立

【答案】B

【解析】根据题目的“《新发现》(NOVA,REPERTA)”以及图片中的“罗盘”、北美洲即可知是新航路开辟。

新航路开辟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

B正确。

A、C、D描述的不是新航路开辟的内容。

11.(2019年海南卷,16,2分)19世纪60年代,美国国会通过了3条宪法修正案,禁止各州实行奴隶制和强制服役,合众国的所有合法居住者都是美国公民,各州不得剥夺公民生命、自由和财产的权利。

这些修正案

A.取消了各州的立法权力

B.赋予了国会修改联邦宪法的权力

C.破坏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D.反映出《1787年宪法》存在缺陷

【答案】D

【解析】国会通过宪法修正案,修改了美国宪法,禁止实行奴隶制和强制服役,这直接反映出原先的宪法存在缺陷,故本题选D。

国会拥有立法权,修宪是三权分立的体制所赋予的,而不是通过修正案才赋予了国会修宪的权力,B项和C项错误;美国实行联邦制,各州只要在原则性问题上不违背《1787年宪法》,在本州内仍拥有独立的立法权力,故A项错误。

12.(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Ⅱ,34,4分)1800年,美国总统、联邦党人亚当斯要求政见不同的内阁成员皮克林辞职,遭到皮克林拒绝,于是亚当斯将其免职。

皮克林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总统免职的内阁成员。

亚当斯此举

A.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B.体现了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

C.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

D.反映了联邦党与其他党派的斗争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总统作为政府首脑有权任免内阁成员,因此材料中的事件只是总统行使职权的表现,C项正确。

材料所述亚当斯将皮克林免职是行使总统根据宪法享有的权力,不能反映联邦政府行政权力的加强,排除A项;根据宪法,总统有权任命政府高级官员包括内阁成员,内阁是总统的下属和辅助机构,权限明确,排除B项;材料并未说明皮克林是其他党派,也未反映出其是因党派之争导致被免职,排除D项。

13.(2017年海南卷,10,2分)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

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部分由选举产生。

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师、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

此次改革

A.实践了英国式君主立宪制

B.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统治

C.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D.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判断出这是清末预备立宪,材料“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师、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这体现出预备立宪的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故C正确;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最后以失败而告终,故A错误;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说明预备立宪在一定程度上引进了民主,故B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一次在中国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预备立宪没有涉及,故D错误。

14.(2018年江苏卷,8,3分)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

“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

要办路因为哪一件?

怕的是外国占路权。

”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

A.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

C.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

D.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

【答案】B

【解析】“光绪二十八年”是1902年,“要办路因为哪一件?

怕的是外国占路权”指的是保路运动。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四川的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提供了条件,从而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故B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1851年,故A项错误;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故C项错误;国民革命运动兴起于1924年,故D项错误。

15.(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9,4分)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如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

”这场争论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答案】C

【解析】解题时要重点理解材料关键信息的含义。

“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即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

五四运动后,关于社会主义是否合适中国国情的争论,出现了走资本主义道路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两条路线。

通过这场争论,宣传了马克思主义,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大多数人得到幸福,从而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故C项正确;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开辟于20世纪20年代末,故A项错误;这场争论没有涉及欧美的社会制度,故B项错误;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仍有分歧,“消除”一说太绝对,故D项错误。

16.(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Ⅲ,30,4分)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

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

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

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

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

D.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

【答案】B

【解析】渡江战役时期,新中国尚未成立,还不是社会主义阵营成员,故A项错误;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捍卫了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等主权,否定了列强在华特权,故B项正确;这一行动只是使列强退出长江流域,西方国家还可以通过东南沿海等地援助国民党,故C项错误;“另起炉灶”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外交政策,故D项错误。

17.(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Ⅰ,30,4分)陕甘宁边区在一份文件中讲到:

“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依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权利。

”这一精神的贯彻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陕甘宁边区为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共中央所在地和抗日根据地,再根据“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权利”,可见有利于团结全民族一切力量抗战,土地革命发生在1927—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民革命发生在1924-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都属于国内革命战争而非民族战争,排除A、C;当时的首要任务是打败全民族共同敌人——日本侵略者,而不是反抗国民党政府,排除D。

故B项正确。

18.(2017年11月浙江选考,13,2分)1949年,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诗人用“时间开始了”讴歌新时代的开篇。

这场革命的意义是

①为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扫清障碍②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③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④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A.①④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未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扫清了障碍,改编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①②③④均正确,故D项正确。

19.(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8,4分)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

这一做法

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

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

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

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封建势力始终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因素,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企业,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进而有利于中国社会新的阶层的发展,B项符合题意。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时期,尚未出现发展的高潮,A项排除。

外国资本大规模输入中国的时间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C项排除。

材料未涉及中国对外贸易的状况问题,D项排除。

20.(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8,4分)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

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1钱。

这一举措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答案】A

【解析】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1钱,说明有利于减轻开平煤矿的负担,降低成本,自然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但这与加强管理无关,排除B;当时的中国不实现民族独立,不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不可能摆脱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排除C;仅凭减少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不足以保证煤矿业稳健发展,因为洋务运动最终走向失败,排除D;故A项正确。

21.(2019年4月浙江选考,15,2分)邓小平同志在一次重要会议上指出: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该讲话的意义在于

A.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B.标志着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完全形成

C.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

D.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出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这次讲话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C项符合题意。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正式提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成为我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开端,A项排除。

中共十四大和南方谈话标志着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完全形成,B项排除。

中国共产党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D项排除。

22.(2019年海南卷,11,2分)1953年,中共中央发布指示,指出社会上流行颇广的“技术一边倒”口号“是不恰当的”,“技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不同,并没有阶级和阵营的分别,技术本身是能够同样地为各个阶极和各种制度服务的”。

这一指示

A.推动了“一边倒”外交政策的调整

B.为“科教兴国”战略的施行指明方向

C.旨在提高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地位

D.有利于纠正学习苏联的教条化倾向

【答案】D

【解析】新中国建立后,外交上实行“一边倒”的方针,一切倒向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加上苏联在各方面对中国进行全方位的支持,因此在当时的国内,出现了不顾中国国情而盲目学习苏联的教条化倾向,故材料中的中共中央指示及时指出了这一问题,并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出了方向。

故本题选D项。

材料中的指示并没有改变“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排除A项;“科教兴国”是改革开放以后提出的,排除B项;材料的中心在于提出科技工作的独立性(定位),并没有涉及其地位问题,排除C项。

23.(2018年海南卷,20,2分)在俄国十月革命期间,布尔什维克党最初主张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一切土地国有化,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又调整为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并交给农民使用。

这一调整

A.促成了苏维埃的成立

B.争取了农民对革命的支持

C.推动了民主革命的深入

D.瓦解了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

【答案】B

【解析】俄国二月革命期间,起义群众建立的政权被称为“苏维埃”,而不是十月革命期间才建立,故A项错误;据材料“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并交给农民使用”,通过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争取了农民对革命的支持,故B项正确;俄国十月革命属于社会主义革命,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故C项错误;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是资产阶级,与布尔什维克党争取农民阶级支持无关,故D项错误。

24.(2017年江苏卷,17,3分)1917年,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

“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

”7月,他又在《国家与革命》中阐明,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

以上论断

A.明确指出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

B.凝聚布尔什维克全党的政治智慧

C.逐步明确俄国革命的任务和方式

D.说明仍存在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

【答案】C

【解析】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俄国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指出当前俄国革命应该由资产及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说明革命斗争的方式,故C项正确。

A项是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之前;B项材料中无法体现出该信息;7月的讲话以及流血事件说明和平夺权已经不可能,故D项错误。

25.(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35,4分)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2.6%下降到1.3%,物价上涨了1倍。

1981年,密特朗就任总统后,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其结果

A.加剧了经济恶化

B.实现了物价下降

C.推动了通货紧缩

D.放弃了经济自由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结束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一定时期促进了西欧国家的经济恢复与发展,到了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对经济的过度干预,导致出现“滞胀”的现象。

这一时期密特朗进一步实行国有化措施,必然会恶化经济形势,A项符合题意。

材料强调的是物价上涨,B、C项排除。

放弃经济自由的说法不符合史实,D项排除。

26.(2018年北京卷,23,4分)1956年7月,印度、埃及和南斯拉夫共同发表宣言,反对“把世界分为强有力的国家集团”,该宣言

A.成为亚太经合组织的指导方针

B.奠定了不结盟运动的政治基础

C.推动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

D.促成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于1989年,时间上与1956年相隔太远,且印度、埃及、南斯拉夫都不是亚太经合组织成员,排除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1年9月,在南斯拉夫总统铁托的努力之下,由埃及、南斯拉夫、印度等国发起的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

召开,会议通过了《不结盟国家的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与材料中的“反对‘把世界分为强有力的国家集团’”相符,故B正确。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于1949年,排除C。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属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组成部分,成立于1945年,排除D。

故选B。

27.(2018年江苏卷,19,3分)20世纪60年代末,在世界贸易总额中,西欧国家仅欧共体六国所占比例就超过39%,美国同期从1957年的20.9%下降到15.1%。

在世界工业生产中,1951年至1970年,西欧所占比例由20.8%升至28.6%,美国同期则由48.6%降至37.8%。

据此可知,西欧经济的发展

A.促进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B.强化了欧洲为主导的世界格局

C.缓和了西欧国家与美国的矛盾

D.推动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演进

【答案】D

【解析】材料数据说明,欧共体成立后大大冲击了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的地位,由此可知,欧共体的发展有利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故D项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于1944年,故A项错误;此时的世界格局是美苏主导的,故B项错误;欧共体的发展会激化西欧与美国的矛盾,故C项错误。

28.(2018年新课标全国Ⅱ卷,34,4分)1836年,俄国著名戏剧家果戈里发表剧作《钦差大臣》,描写的是一名小官吏路过某偏僻小城,当地人们误把他当作钦差大臣而竞相巴结、行贿。

该作品

A.抨击了资本主义政治腐败

B.揭露了专制体制的腐朽

C.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学风格

D.讽刺了拜金主义的风气

【答案】B

【解析】1836年的俄国正处于沙皇专制统治时期,俄国还依然是一个封建农奴制国家,《钦差大臣》里的情节反映的是小官吏被误认为是钦差大臣而备受巴结和奉承以至于行贿,这是沙俄腐朽的专制体制的产物,故选B;当时的俄国处于封建制时代,故A中的“资本主义政治”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剧作表现的是现实主义创作的风格,故C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题干没有反映拜金主义,故排除D。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