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初中历史会考总复习学业考专题复习资料教案资料.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578991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51.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初中历史会考总复习学业考专题复习资料教案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上海市初中历史会考总复习学业考专题复习资料教案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上海市初中历史会考总复习学业考专题复习资料教案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上海市初中历史会考总复习学业考专题复习资料教案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上海市初中历史会考总复习学业考专题复习资料教案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上海市初中历史会考总复习学业考专题复习资料教案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上海市初中历史会考总复习学业考专题复习资料教案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上海市初中历史会考总复习学业考专题复习资料教案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上海市初中历史会考总复习学业考专题复习资料教案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上海市初中历史会考总复习学业考专题复习资料教案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上海市初中历史会考总复习学业考专题复习资料教案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上海市初中历史会考总复习学业考专题复习资料教案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上海市初中历史会考总复习学业考专题复习资料教案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初中历史会考总复习学业考专题复习资料教案资料.docx

《上海市初中历史会考总复习学业考专题复习资料教案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初中历史会考总复习学业考专题复习资料教案资料.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市初中历史会考总复习学业考专题复习资料教案资料.docx

上海市初中历史会考总复习学业考专题复习资料教案资料

 

上海市初中历史会考总复习学业考专题复习资料

一、史料分类和价值

1、从形式上,史料可以分为:

(1)实物史料:

考古遗迹和遗物,例如甲骨文、彩陶···(一般为一手史料)

(2)文献史料:

文字记载的,包括铭刻、文书、著述、报纸杂志等,例如司马迁《史记》(一般为二手史料)

(3)口传史料:

文字发明以前,人类的历史靠口耳相传的,例如大禹治水、女娲补天等神话传说,或者史诗等。

(4)口述史料:

一般由当事人以口述的形式记录下来而呈现出来的资料,具有比较高的史料价值,但是它也可能经过主观加工,影响了史料的客观性,需要认真甄别。

史学价值(可信度):

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口述史料﹥口传史料

2、从性质上,史料可以分为:

(1)一手史料(原始史料):

未经人为加工修改的当时当事所遗留下原始材料,例如历史遗迹遗物(包括当事人日记、当时的报道等)、档案、图片、影像资料、录音等。

(2)二手史料(转手史料):

经过人为加工后形成的史料,例如史学家的著作司马迁《史记》、史学论文、历史教材和各种史学参考书目等。

史学价值:

一手史料﹥二手史料

二、史料的辨析和筛选:

(1)考察信息背景:

首先要考虑记录者站在什么立场,持哪种观点,在为谁说话,往往第三方的中立立场比较客观;其次,还要看历史事件的参与程度与他本人的利害关系,无利害关系的比较客观;(例如日本侵华,日本帝国主主义者站在侵略者立场自然百般掩饰和抵赖,美国一度对中日战争持中立立场,作为第三方的美国人对这一事件的记录相对客观,因而是日本侵华的有力证据。

(2)选择信息的标准:

对历史信息的记录,亲历者胜于亲见者,亲见者胜于亲闻着,当时的比后来的更佳,一手史料胜于二手史料。

(例如关于南京大屠杀,作为日本士兵的东史郎所做的《东史郎日记》作为当事人在当时的记录,就特别有价值。

4、关于文学作品、油画、壁画、照片等与历史关系:

(1)文学作品是经过作者艺术加工甚至虚构而成的,因而其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一般不可信,因为它是经过作者的想象、夸张等艺术加工而形成的,它只能反映作者对历史的认识和看法。

我们难以判断它可靠与否,只有与历史史实相印证才能判断其是否可靠。

(2)油画和壁画:

只能反映作者对历史的认识和看法,是否符合史实需要与历史材料相印证才行。

(3)照片:

本身可以当做史料,但并不等于历史真相,需要通过合理的历史解释方能成为可靠的历史证据。

三、史料搜集方法:

(1)图书馆查阅书籍(工具书、史学著作和论文、原始资料汇编著作等),参观博物馆、档案馆、纪念馆,调查访问当事人、网络查询。

(2)历史信息获取途径:

书籍、档案、文物、图片、口述史料、影像资料

四、史料提取:

去粗取精:

删除无关、无用史料,选择有用、相关的史料;

去伪存真:

辨析史料的真假(史学家的“曲笔”记事,文献传抄时产生的谬误、口耳相传过程中发生的误差,统治者为维护统治而掩盖史实真相)

4、史料整理:

按照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社会等角度对史料进行分类归纳。

五、史学方法:

1、基本方法:

(1)论从史出:

任何观点和结论都要在充分占有史料的基础之上才能得出。

(2)史论结合:

观点和结论必须要有史料做依据。

(3)证史一致:

观点和结论要和论证的史料相一致。

(4)孤证不立:

不能用一个孤立的证据轻易地做出论断。

中国古代史

一、中国古代朝代更替:

一万年前半坡遗址:

彩陶

5000年前:

炎黄传说

商:

汤建商、甲骨文、青铜器

西周: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

(东周)春秋战国:

百家争鸣、孔子、老子、孟子、司南(指南针)

秦:

中央集权体制,圆形方孔的秦半两、兵马俑、长城

西汉:

司马迁、张骞开通丝绸之路

两汉之际: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

东汉:

曹操、张衡(地动仪)

北朝(北魏):

孝文帝汉化改革

南朝:

祖冲之(圆周率)

隋:

京杭大运河、科举制

唐朝:

李白、杜甫、唐太宗贞观之治、唐玄宗开元盛世、唐朝与吐蕃(现西藏)和亲、唐三彩。

北宋:

毕昇(泥活字印刷术)、苏轼、柳永、《清明上河图》

元:

忽必烈、行省制、大都(现北京)

明:

郑和下西洋、徐光启和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

清:

乾隆金瓶掣签制度

二、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均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四大发明

发明者

发明时间

作用

指南针

(司南)

中国古人

战国

指示方向,后运用于航海,为西方新航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

火药

(管型火器,南宋出现)

炼丹家

(葛洪等)

魏晋

提高战斗力,制作烟花等

印刷术

毕昇

北宋

推动文化传播和普及

造纸术

蔡伦

东汉

推动文化的传播和普及

 

三、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特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

1、开通时间:

西汉(汉武帝时期)开通者:

张骞(无心之举)

2、起点:

长安终点:

罗马

3、自东向西沟通的文明:

中亚文明、南亚文明(印度)、西亚文明(波斯、两河流域)、欧洲文明(罗马)

互通商品:

4、由中国外传:

丝绸、瓷器、茶叶、冶炼技术、四大发明、建筑技术等;由外传入中国西域各项乐器(琵琶、胡笛)、良马、蔬果(苜蓿、葡萄、石榴、西瓜等),西亚各国货币,印度的佛教。

5、影响:

加强了中国与外国之间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为中国文化增添了活力。

 

四、中国古代对外交往

1、汉朝:

通过张骞开通丝绸之路,沟通西域与国外的交流;

2、唐朝:

通过唐蕃和亲加强与西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玄奘西行印度、鉴真东渡日本;

3、宋元:

通过发达的海上丝绸之路对外贸易和文明交流;

4、明朝:

郑和下西洋沟通中外;

5、清乾隆以后:

施行闭关锁国政策,阻断中外交流;

五、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1)经济:

统一货币(秦半两)、度(长度)量(体积)衡(重量)(有利于加强各地经济交流与联系)

(2)政治:

统一车轨,修驰道、直道和长城(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3)文化:

统一文字、“焚书坑儒”统一思想(有利于加强思想统一和中央集权)

六、京杭大运河(人类史上的一大奇迹)

1、开凿时间:

隋朝,(元朝取直)

2、连接地点:

涿郡(今北京)、洛阳(中心)余杭(今杭州)

3、运河河道(自南向北):

江南河、邗沟、通济渠、永济渠

4、沟通的水系(西南向北):

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

5、影响:

沟通南北经济的大动脉,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国家统一,加快隋朝的灭亡;

中国近代史

一、近代中国遭遇的外来入侵及签订的屈辱条约

1、1840年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签订了《南京条约》,割让了香港岛,开放了上海等港口;

2、1856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并于1860年火烧圆明园,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3、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黄海海战民族英雄邓世昌,签订了《马关条约》,割占了台湾岛;

4、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签订了《辛丑条约》

二、抗日战争

5、1914-1918(一战期间),日本占领中国山东,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

6、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7、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略中国;

8、1937年8月13日,日本发动对上海的攻势,爆发“淞沪会战”,上海沦陷;

9、1937年12月13日,日本帝国主义在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南京大屠杀”;

10、1937年9月,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中国取得的第一次胜利;

11、1938年10月,爆发的武汉会战成为了抗战以来的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

12、1940年4月,八路军发动的“百团大战”是抗战以来中国主动出击日本的最大战役;

二、面对外来入侵,中国各阶层做出的反应

1、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部的洋务派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提出了“求强求富”的口号,开始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的“洋务运动”;

2、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内部的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主张学习日本,建立君主立宪制,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戊戌变法”;

3、甲午战争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提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主张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的“辛亥革命”;

4、清末新政之后,1911年10月10日革命派发动武昌起义,史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和中国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中华民国。

5、袁世凯和张勋复辟帝制之后,中国知识分子提出引进“民主”(德先生)和“科学”(赛先生)来启蒙民智,爆发了“新文化运动”,开始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后期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

6、1919年,5月4日,中国北京爆发了反对日本的“五四爱国运动”;

7、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一大”,标志着中共诞生。

8、第一次国共分裂后,中国共产党在1927年8月1日,发动南昌起义,建立中国工农红军,成为中国建军的开始,今年是中共建军90周年。

9、城市暴动失败后,毛泽东走上井冈山,开始农村包围城市的“工农武装割据”方式夺取政权。

10、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1936年10月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2016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

11、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

12、国共内战三大决战(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三、新中国建国后的内政与外交

1、新中国巩固国家政权的措施:

土地改革(对内),(以人民志愿军的名义)抗美援朝(对外)

2、建国后中国走向世界的外交:

1954年日内瓦会议(周恩来参会),是新中国走向世界的起点;

1971年在联合国第26届大会上,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重新回到国际社会;

1972年尼克松访华,发表《上海公报》,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打开了中国与西方各国的外交之门。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3、新时期的起点: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国策,开启中国的新历程。

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开放;

针对香港、澳门、台湾,我国提出了“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

世界古代史

一、世界古代文明的概况

1、古代东方文明:

(文明诞生地自东向西)

(1)东亚中国(黄河、长江):

甲骨文、青铜器、水稻、长城

(2)南亚印度(印度河、恒河):

印度圣牛、棉花、泰姬陵、种姓制度、佛教

(3)西亚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

《汉穆拉比法典》(世界上第一部完备的成文法典)(玄武石柱头)

(4)东北非埃及(尼罗河):

金字塔、象形文字

2、古代西方文明:

(1)古代希腊(环爱琴海、毗邻黑海、亚洲):

帕特农神庙、民主政治(陶片放逐法)

(2)古代罗马(意大利,“深入地中海的靴子”):

基督教、天主教堂、哥特式建筑

(3)古代拜占庭(即东罗马帝国继承了古罗马文明):

君士坦丁堡、《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世界近现代史

一、近代世界的开端:

经济的开端:

15、16世纪之交的新航路开辟(西班牙支持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实现环球首航)

思想的开端:

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以人文主义为旗帜,出现了文艺三杰: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米开朗琪罗《大卫》、拉斐尔《西斯廷圣母》,通过画作倡导人文主义。

宗教的开端:

16世纪德意志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二、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政治的开端)

1、早期革命:

(17-18世纪)

(1)17世纪的英国革命(“光荣革命”)确立君主立宪政体,颁布了限制王权的《权利法案》(克伦威尔);

(2)18世纪的美国独立战争,华盛顿领导美国取得独立,颁布了争取独立的《独立宣言》、确立了联邦制度;

(3)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颁布了主张人生而平等的《人权宣言》,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颁布《法国民法典》;

2、全球拓展时期:

(第二期革命浪潮,19世纪)

19世纪中叶:

俄国(地理上属于欧洲)(亚历山大二世)农奴制改革、

美国南北战争(林肯颁布《解放黑奴宣言》废除了黑奴制)、

日本明治维新、

德国统一(俾斯麦“铁血”政策)

资产阶级革命的共同点:

它们通过革命或者改革最后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开始对外殖民扩张,最终确立资本主义世界统治秩序;

不同点:

途径方式不同(英国、法国通过自下而上的革命建立,俄国、日本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建立,美国和德国通过战争的方式建立);

三、启蒙运动:

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17、18世纪爆发于英国,以法国为中心的启蒙运动

启蒙泰斗:

伏尔泰(开明君主制)(直接影响法国大革命)

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学说

卢梭《社会契约论》主张“人民主权说”和“天赋人权”

1848年马克思发表《共产党宣言》(主张世界上的无产阶级及工人联合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解放全人类),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四、近代自然科学成就

1、波兰的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中提出“日心说”,挑战了之前基督教的“地心说”。

2、意大利的伽利略:

“近代物理学之父”,发明天文望远镜;

3、英国的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五、第二次世界大战

1、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标志着二战全面爆发。

2、德国纳粹党极权统治:

希特勒实行屠杀犹太人的政策,对内独裁,文化专制,对外侵略扩张。

(德国、日本、意大利结成了三国军事同盟,史称“轴心国”)

4、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标志着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

5、1942年元旦,美国领导下26国签订《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6、1943(转折性的一年):

太平洋战场上,美国在中途岛海战击败日本,北非战场,英美联军在阿拉曼打败德军,苏德战场上,苏联的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扭转战局。

7、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8、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8月15日日本投降。

9、1945年美英苏在苏联的雅尔塔召开会议确定了战后世界格局。

六、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及影响

美国

德国

正面影响:

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和人类的巨大进步;

负面影响:

破坏了自然环境,污染了空气、水,造成了交通拥堵,带来了贫富分化。

七、冷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格局:

美苏两极格局(冷战: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1、形成过程:

美国苏联

1946杜鲁门主义(冷战开始的标志)共产党情报局

1947马歇尔计划(“欧洲复兴计划”,美国援助欧洲)经济互助委员会

北约军事集团(1949)华约军事集团(1955)

2、冷战的结束:

1989东欧剧变、1990德国统一、1991苏联解体(巴尔戈乔夫改革失败)

4、冷战期间的冲突:

1948年第一次柏林危机(致使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

1958年第二次柏林危机,直接导致柏林墙的修建,

1950年的朝鲜战争致使朝鲜分裂至今

1961年的古巴导弹危机(美苏离开战最近的一次较量)

1955-1975年越南战争(持续最久的一次局部战争)

5、冷战期间对美苏两极格局的冲击:

20世纪70年代西欧、日本、中国等国的崛起冲击了世界美苏两节格局。

世界三大宗教对比表

教派

发源地

创立时间

创始人

经典

主张

佛教

印度(亚洲)

公元前6世纪

释迦牟尼

《大藏经》

众生平等

基督教

巴勒斯坦地区

(亚洲)

公元1世纪上半叶

耶稣

《圣经》

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伊斯兰教

阿拉伯半岛

(亚洲)

公元7世纪前后

穆罕默德

《古兰经》

信仰真主安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