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通州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精校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79192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8.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通州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精校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三语文通州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精校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三语文通州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精校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三语文通州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精校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三语文通州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精校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三语文通州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精校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三语文通州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精校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三语文通州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精校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三语文通州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精校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三语文通州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精校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三语文通州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精校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三语文通州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精校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三语文通州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精校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三语文通州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精校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三语文通州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精校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三语文通州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精校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三语文通州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精校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三语文通州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精校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三语文通州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精校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通州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精校版.docx

《高三语文通州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精校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通州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精校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语文通州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精校版.docx

高三语文通州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精校版

通州区高三语文第二次综合练习

2018年5月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

现分布于我国贺兰山以东地区的几大沙地,历史上生长着茂密的草被和森林,自古就是我国的牧业基地。

只是近千年来,尤其近百年来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来的科尔沁草原和鄂尔多斯草原,现在都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沙地。

据史料记载,榆林东北的古城滩为西汉时代遗址,并以水草丰美、土宜畜牧著称。

靖边县北部红柳河北岸的白城子,在公元5世纪“临广泽而带清流”,而到9世纪时,已出现“飞沙为堆,高及城堞”的景象,10世纪时由于政治军事之故毁城,其已深在沙漠。

鄂尔多斯的南缘还有不少汉及唐宋时期的遗址,如汉代的奢延、高望,唐代的宥州(城川)、大石砭等,现今均淹没在流沙之中。

又如陕北和宁夏黄河以东的长城沿线,在明代成化、嘉靖年间(公元1474~1541年),“凡草茂之地筑之于内”,其后由于屯垦和战争等原因,植被遭到破坏,土地荒漠化加剧。

18世纪中叶开放农垦之后,大规模移民开垦,使植被又遭大规模破坏,尤其19世纪末,天主教会进一步圈地招民屯垦,加速了荒漠化土地的蔓延。

城川、白泥井堂、宁条梁等地均是当时开垦的主要地区。

目前不少城堡,如常乐堡、保宁堡等都已被流沙掩埋,明长城自神木至靖边已有84%的城墙处于流沙之中。

内蒙古科尔沁沙地,早在6~7世纪辽王朝建立之前,契丹的部落曾游牧于今日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之间科尔沁草原西部地区,“追逐水草,经营牧业”。

据辽史记载,在辽王朝之前,这一区域除发达的畜牧业之外,农业也开始有所发展,当时是“地沃宜种植,水草便畜牧”。

10世纪辽王朝在科尔沁草原西北部地区建立了上京临潢府,建都城于今日乌尔吉木伦河与沙力河汇合口附近巴林左旗东南面的波罗城,并在潢水(西拉木伦河)两岸建立了不少州县,如乌州、龙化州、永州、松山州、饶州、丰州和祖州,农业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10世纪中叶,该地区和辽河地区已发展成为“偏户数十万,耕垦千余里”的农区。

沙区考古发现的辽代铁器农具及辽金时代文化遗址(如老哈河与教来河之间的龙化、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之间的长宁及科左后旗大青沟一带)等,均可反映当时的农垦规模,草原开垦面积的扩大及樵采活动,使植被遭到破坏,到10世纪的金代,有些地区出现了“土脊樵绝,当令所徙之民,姑逐水草以居”的情景,土地荒漠化已有发生。

13世纪之后,随着元、明王朝的建立,政治中心南移,农垦规模缩小,天然植被又得到恢复,到17世纪清初,荒漠化的土地又成为“长林丰草……讹寝戍宜……凡马骆牛羊之孽息者,岁千万计……”的优良牧场。

18世纪中叶之后,由于清政府推行放价招民垦种政策,草原开垦造成植被破坏,再次形成了斑点状流沙与固定半固定沙丘交错分布的景观。

乌兰布和沙漠北部在汉代之前,曾经是风景宜人的大草原,汉代曾在此设置三军县、临戍县及三封县。

《汉书·匈奴传》记载当时“人民炽盛,牛马布野”,充分说明该区今天虽为茫茫无际的大沙漠,但在历史上却是农业发达、繁荣富庶之地。

(取材于胡三《翻开历史看荒漠》)

1.材料一第二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淹没B.加剧C.蔓延D.掩埋

2.材料一中,划线的引用史料用来说明科尔沁草原曾经水草丰美的一项是(3分)

A.追逐水草,经营牧业

B.地沃宜种植,水草便畜牧

C.偏户数十万,耕垦千余里

D.人民炽盛,牛马布野

3.下列关于科尔沁草原沙化进程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6~7世纪,科尔沁草原西部地区土地肥沃,水草丰美,畜牧业发达,农业开始发展。

B.10世纪辽代科尔沁草原西北部地区农业进一步发展,一些地区土地荒漠化已有发生。

C.10世纪中叶,草原开垦面积扩大,加之樵采活动,植被遭到破坏,土地荒漠化加重。

D.13~18世纪中叶,农垦规模缩小,天然植被得以恢复,后因过度垦种沙化景观复现。

材料二

“塞罕坝”是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

历史上,这里水草丰美、森林茂密、鸟兽繁多。

公元1681年,清朝康熙皇帝设立木兰围场,作为“哨鹿设围狩猎之地”。

塞罕坝是木兰围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朝末期,国势衰微,为了弥补国库亏空,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木兰围场开围放垦,树木被大肆砍伐,加之山火不断,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国土绿化。

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同志发出了“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

其后,林业部决定在河北北部建立大型机械林场,经过实地踏察,选址于塞罕坝。

1962年,塞罕坝林场正式组建。

建场初期,塞罕坝气候恶劣,沙化严重,缺食少房,偏远闭塞。

“一年一场风,年始到年终。

”极端最低气温达零下43.3摄氏度,年均积雪时间长达7个月。

塞罕坝人坚持“先治坡、后置窝,先生产、后生活”,克服了一个个困难,闯过了一道道难关。

改进“水土不服”的苏联造林机械和植苗锹,改变传统的遮阴育苗法,在高原地区首次成功实现全光育苗。

1962年、1963年两次造林失败后,1964年春天开展“马蹄坑造林大会战”,在平均海拔1500米的塞罕坝高原上,一代代务林人种下一棵棵落叶松、樟子松、云杉幼苗,造林成活率达到90%以上,最多时一年造林8万亩。

最近几年,林场继续增林扩绿,把土壤贫瘠和岩石裸露的石质阳坡作为绿化重点,大力实施了攻坚造林工程。

在山高坡陡、立地条件极差的地块上,目前已完成攻坚造林7.5万亩。

2018年硬骨头将全部啃下,成林后将大幅提高林场森林覆盖率,达到86%的饱和值。

毋庸讳言,当初兴建林场时,人们只有朴素的、初步的生态意识,种树的重要目的是伐木取材,提供木材产品。

现在,务林人有了更为自觉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绿色发展理念,种树的主要目的,是增林扩绿,提供生态产品。

从朴素的生态意识到自觉的生态文明意识,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变化。

近年来,林场大幅压缩木材采伐量,木材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持续下降,最近这五年已降至50%以下,为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如今,森林面积在不断增加,塞罕坝林场的有林地面积,由建场前的24万亩增加到目前的112万亩,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片人工林,森林覆盖率由12%提高到80%。

如果林木按一米的株距排列,可以绕地球赤道整整12圈,给这个蓝色星球系上12条漂亮的“绿丝巾”。

塞罕坝百万亩林海,筑起了一道牢固的绿色屏障。

(取材于武卫政等人《塞罕坝:

生态文明建设范例》)

4.下列对务林人建造塞罕坝万亩林海所闯过的难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改进“水土不服”的苏联造林机械和植苗锹

B.改变传统的遮阴育苗法,在高原地区首次成功实现全光育苗

C.实施土壤贫瘠和岩石裸露的石质阳坡为绿化重点的造林工程

D.增林扩绿,提供生态产品

5.根据材料二,下列表现塞罕坝林海景象最贴切的诗句是(2分)

A.青松寒不落,碧海阔愈澄。

(唐•杜甫)

B.柳丝袅袅风缲出,草缕茸茸雨剪奇。

(唐•白居易)

C.秋风城郭净,寒色树林高。

(宋•张弋)

D.落日苍苍烟树林,渚鸥沙鸟更浮沉。

(宋•赵蕃)

6.根据材料二和下图内容,下列不属于产生塞罕坝“每年的生态效益”条件的一项是(3分)

A.攻坚造林工程将大幅提高林场森林覆盖率

B.务林人自觉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绿色发展理念

C.森林面积在不断增加

D.森林覆盖率由12%提高到80%

材料三

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是全球生态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为携手应对这一全球性生态问题,1994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

作为《公约》缔约国,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作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以来,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政策支持、工程治理,先后编制实施了《全国防沙治沙规划》,出台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制度,启动了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三北防护林建设五期工程和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等,开展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和国家沙漠公园试点建设,进一步强化了防沙治沙执法检查和省级政府防沙治沙任期目标责任考核工作。

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在荒漠化防治领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逐步增强,约束和激励并举的制度体系逐步建立,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行动体系逐步形成,我国荒漠化防治步伐不断加快,并取得明显成效。

自2000年以来,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连续三个监测期保持“双减少”,荒漠化土地面积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1.04万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242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为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取材于张建龙《防治荒漠化,建设绿色家园》)

7.下列对我国防治荒漠化的有效举措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出台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制度

B.启动风沙源治理、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等工程

C.开展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和国家沙漠公园试点建设

D.建立约束激励并举的制度体系和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行动体系

8.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概括土地沙漠化的教训和治理沙漠的成功经验。

(5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林光朝,字谦之,兴化军莆田人。

再试礼部不第,闻吴中陆子正尝从尹焞学,因往从之游。

自是专心圣贤践履之学,通《六经》,贯百氏,言动必以礼,四方来学者亡虑数百人。

南渡后,以伊、洛之学倡东南者,自光朝始。

然未尝著书,惟口授学者,使之心通理解。

尝曰:

“道之全体,全乎太虚。

《六经》既发明之,后世注解固已支离,若复增加,道愈远矣。

孝宗隆兴元年,光朝年五十,以进士及第,调袁州司户参军。

乾道三年,龙大渊、曾觌以潜邸恩幸进,台谏、给舍论驳不行。

张阐自外召为执政,锐欲去之,觉其不可拙,遂以老疾力辞不拜。

而光朝及刘朔方以名儒荐对,颇及二人罪,由是光朝改左承奉郎、知永福县。

而大臣论荐不已,召试馆职,为秘书省正字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官,历著作佐郎兼礼部郎官。

八年,进国子司业兼太子侍读,史职如故。

是时,张说再除签书枢密院事,光朝不往贺,遂出为广西提点刑狱,移广东。

茶寇自荆、湘剽江西,薄岭南,其锋锐甚。

光朝自将郡兵,檄摧锋统制路海、本路钤辖黄进各以军分控要害。

会有诏徙光朝转运副使,光朝谓贼势方张,留屯不去,督二将遮击,连败之,贼惊惧宵遁。

帝闻之,喜曰:

“林光朝儒生,乃知兵耶。

”加直宝谟阁,召拜国子祭酒兼太子左谕德。

四年,帝幸国子监,命讲《中庸》,帝大称善,面赐金紫。

不数日,除中书舍人。

是时,吏部郎谢廓然由曾觌荐,赐出身,除殿中侍御史,命从中出。

光朝愕曰:

“是轻台谏、羞科目也。

”立封还词头。

天子度光朝决不奉诏,改授工部侍郎,不拜,遂以集英殿修撰出知婺州。

光朝老儒,素有士望。

在后省未有建明,或疑之,及闻缴驳廓然,士论始服。

光朝因引疾提举兴国宫,卒,年六十五。

(取材于《宋史》)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后世注解固已支离固:

本来

B.由是光朝改左承奉郎、知永福县知:

掌管

C.进国子司业兼太子侍读进:

升任

D.遂以集英殿修撰出知婺州出:

完成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因往从之游

光朝因引疾提举兴国宫

B.四方来学者亡虑数百人

以伊、洛之学倡东南者

C.以进士及第

而光朝及刘朔方以名儒荐对

D.遂以老疾力辞不拜

遂出为广西提点刑狱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通《六经》,贯百氏

通晓《六经》和诸子百家

B.道之全体,全乎太虚

道的整体,全部超越了太虚

C.林光朝儒生,乃知兵耶

林光朝一是个儒生,竟然懂得军事啊

D.光朝老儒,素有士望

林光朝是一个老儒,在士人中素有声望

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6分)

①然未尝著书,惟口授学者,使之心通理解。

②茶寇自荆、湘剽江西,薄岭南,其锋锐甚。

1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林光朝两次参加礼部考试都没考中,就独自潜心研究圣贤践履之学而通晓儒学。

B.张阐从外地被调回朝中担任执政官,本想除去龙曾二人,后却称病坚持不就职。

C.张说第二次担任签书枢密院事,林光朝没有去祝贺就被调出京作广西提点刑狱。

D.林光朝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为人正直,处事光明,一生命运因此而坎坷不平。

14.《礼记·儒行》中表达儒者的精神时说“上通而不困”,意思是说做官时也不为君主所困。

体现了真正的儒者的高尚品格。

林光朝敢于违背皇帝意旨,就是具体表现。

从林光朝的一生来看,他还具有哪些高尚品格?

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5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8题。

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

辛弃疾

望飞来半空鸥鹭,须臾动地鼙鼓。

截江组练【1】驱山去,鏖战未收貔虎。

朝又暮。

悄惯得吴儿不怕蛟龙怒。

风波平步。

看红旆惊飞,跳鱼直上,蹙踏浪花舞。

凭谁问,万里长鲸吞吐,人间儿戏千弩【2】。

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马素车东去。

堪恨处:

人道是属镂【3】怨愤终千古。

功名自误。

谩教得陶朱【4】,五湖西子,一舸弄烟雨。

注释:

【1】组练:

“组甲被练”的简称,军士所服的两种衣甲。

【2】人间儿戏千弩:

钱武肃王筑江堤,命强弩数百射潮头以阻潮水。

【3】属镂:

古代名剑。

传说春秋时伍子胥屡谏吴王夫差杀越王勾践,夫差不听,反而赐其属镂剑自刎,并抛尸于钱塘江。

【4】谩教得:

空使得,意为“白白便宜了”。

陶朱:

越国大夫范蠡,助勾践灭吴,立下大功。

传说灭吴后,他预料难为勾践所容,便携西施隐遁于太湖一带经商,成为巨富。

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动地鼙鼓”化用白居易“渔阳鼙鼓动地来”诗句,写出潮来时的撼人气势。

B.“悄惯得”五句描写“吴儿”自由嬉戏于潮水中的动人情景,极为精彩壮观。

C.下片描写了落潮如白马驰素车奔向东方的景象,也抒写了对历史人物的联想。

D.词作结尾的吴越之事暗含作者对当下国家命运的关切,情绪明快,意境雄阔。

16.“截江组练驱山去,鏖战未收貔虎”二句,将势不可挡的汹涌潮水比喻为激战中如貔虎一般勇猛奔驰的军队。

下列诗句采用了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3分)

A.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李白《清溪行》)

B.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杜甫《望岳》)

C.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杜牧《长安秋望》)

D.鹤闲临水久,蜂懒采花疏。

(林逋《小隐自题》)

17.同样是以“钱塘观潮”为题材,《摸鱼儿》与下面潘阆的《酒泉子》相比,在内容与情感上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6分)

①长于用典是辛弃疾词的一大特色,比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结尾三句:

“凭谁问,_______,________?

”借战国名将的典故传递出词人内心深广的忧愤。

②本词描写了气势骇人的浪涛,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写到:

“乱石穿空,_______,________。

”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笔下的浪涛有异曲同工之妙。

③“万里长鲸吞吐”一句让人联想起庄子《逍遥游》中同样奇伟的想象:

“鹏之徙于南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

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4题。

西南,老汉人的地戏

①石头的街,石头的桥,石头的墙和瓦,石头垒筑的狭窄巷道,几个穿斜襟右衽绣边长衣的妇女,头戴白帕或青帕,鲜艳而又内敛;阳光下,她们晒豆、倒茶、卖玉米。

这时,一阵锣鼓声传来,演武堂的“地戏”上演了。

②青砖木构的演武堂挤满了人。

一面戏台,青石铺地,坡屋顶下木质的桁架,架起一个古意空间。

穿白色战袍的演员在鼓声中上场,他们的头如阿拉伯妇女一样被黑布严严实实地罩着,黑布上面戴一副木质面具,面具上方竖起两根足有一米长的羽毛,背后插的三角彩旗,或红或黄,飘舞着,与羽毛抖成一片。

红色披肩,腰下红、黄、蓝、绿各色彩带,转起来,斑斓的色彩令人眼花缭乱。

他们操红缨枪,或刀、棒、剑,在空荡的舞台上转走、穿插、打斗,程式化的动作分挑枪、闭棒、踩钗、理三刀、抱月等几十种之多。

地戏,在天龙屯堡也被称为跳神,源自军傩,古代军队出征祭典,就是用类似的傩仪来提振军威。

③器乐只有锣与鼓,敲出节奏。

很少唱,只闻说和喊,唱起来短促、高亢,一人唱,众人和。

据说唱腔来自江西傩戏的弋阳高腔。

他们表演的是关公战吕布。

④这一幕让我想起了十年前的那个夜晚,在云南镇沅九甲的坪地。

那也是一个夏天,苦聪人祖祖辈辈的居住地在陡峭的山腰,树木与茅草、竹片搭的简陋木杈闪片房、竹笆茅草房,像一个个鸟巢。

这些当年从蒙古高原沿横断山脉向南迁徙的羌氏后裔,也唱汉人的戏,苦聪人称之为“杀戏”。

同样,他们表演的不是自己的生活,而是三国里的人物。

⑤那天因为天色已晚,路途遥远,我从去寨子山的路上折了回来。

黄昏,看到地坪上搬来的大刀、花灯、红旗和粗糙简陋的头饰。

不久,铜的钹、铜的锣在黑暗中敲起来,杀戏开演。

苦聪人爱弹的三弦琴不见了,乐器只有锣和钹,用来敲打节奏。

拿刀枪的男人穿着斑斓的碎花长袍或拖着两条长布,锐声说上一段话,就拿着刀枪,在锣钹声中左手高举,双脚起跳,像道士在做道场。

只有喊叫,偶尔的唱腔也像在喊。

当钹和锣敲出迅猛的节奏时,牛角号响了,西藏喇嘛吹的那种拖地长号也呜呜地吹响。

地戏与之相比,虽然平和了很多,优雅了很多,譬如服饰的华丽,动作的丰富,还有声音的委婉,但它们仍是如此神似!

⑥杀戏与地戏只在一个极小的地方流传,杀戏在九甲乡,地戏在天龙屯堡,如果不是机缘巧合,它们像珍稀物种一样不为外人所知。

显然,它们都是尚武的汉人群体的戏。

⑦九甲是苦聪人的栖居地,我不明白为何出现了汉人的戏。

联想起白天要去却没走到的寨子山,又似有所悟:

那里居住着一百二十多户汉人,居民都姓熊,熊姓始祖很久以前从江西迁来。

是不是迁来不久,他们很快就怀念汉文化了?

于是把汉人的戏带到了这片原始山林。

地戏来自江西的弋阳腔,杀戏也是同一唱腔,而熊氏祖先来自江西,似乎是相互的印证。

⑧天龙屯堡与九甲的风貌大不相同,当年南迁到此地的汉人们周围生活着回族、彝族、仡佬族、瑶族、白族等十几个民族,他们被土著称为“老汉人”。

众多少数民族土司势力占据了强势地位,使得“老汉人”一落脚,就不得不修起军事防御功能极强的屯堡。

屯堡依山傍水,配上石头的城垣和雄伟的寨门,进可攻,退可守。

在对峙的环境里生存,汉文化自然成了他们最妥帖的精神寄托,而地戏也自然成了他们最重要的文化守望。

⑨漫长的岁月,他们既不能与当地少数民族融合,又无法与外面的世界密切联系,汉人部落由此形成。

“凤阳汉服”他们一穿就是六百年,穿成了一个传奇。

妇女银索绾髻,三绺头,长簪大环,这是朱元璋老家汉族女人的正统装束。

由于前发高束,形似凤头,被称作“凤头笄”或“凤头苗”,他们甚至不被当成汉人而被当成少数民族对待。

⑩南方的历史就是一部北方民族不断南迁的历史。

迁徙者在一座座山峰前面出现,又在一座座山峰后面消失,有的走向了更远的地方,有的搭棚起灶,落地生根,黄昏里飘起了一缕缕炊烟……于是,林歹、代化、摆金、打易、桑郎、断杉、普定、打宾、打邦河这样的地名在安顺、长顺一带出现。

这些汉字并没有意思,文字是汉民族的,意思却是另一个民族的。

不管迁往哪里,老汉人都努力地守望着心底的梦幻。

⑪深刻的梦幻来自时间的深处,也来自当今世界。

出天龙屯堡大门,时近正午,太阳正炽。

车一恍惚间就拐上了高速公路,仿佛这是一条时间的快速通道。

作为第八个国家级新区贵安新区的一个镇,天龙屯堡已经划入新的规划图。

新区设立两年,已经修了六百公里的道路,铺设了九百公里的水、电、气等市政管网,产业城已有一百四十多个重点项目……迎面扑来的高速铁路宽似机场跑道,像闪光的银幕,通过它我看见了天龙屯堡人追求的梦一般的未来。

(取材于熊育群的同名散文)

19.对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右衽:

“衽”读作“rèn”,意思是“衣襟”

B.提振:

在这里是“提起、振作”的意思

C.城垣:

“垣”读作“huán”,意思是“城墙”

D.对峙:

在这里是“对抗、敌对”的意思

2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②段说演员们的头饰“如阿拉伯妇女一样”,以类比形象说明了表演者的装扮特点。

B.第⑤段介绍了地戏和杀戏有相似之处,包括服饰的华丽,动作的丰富以及声音的委婉。

C.第⑧段通过介绍屯堡强大的军事防御功能,客观呈现了“老汉人”南迁后的孤立状态。

D.第⑨段提到的“穿成了一个传奇”的凤阳汉服,是南迁至此地的汉人的精神寄托之一。

21.本文提及的地戏表演具有哪些特点?

请分条简要概括。

(6分)

22.本文第⑩段和第⑪段中的两个“梦幻”含意有什么异同?

请谈谈你的理解。

(5分)

23.作者运用插叙手法来构思文章、表达看法。

请结合第④-⑦段的内容加以赏析。

(6分)

24.演武堂里的演员们演唱的地戏令人动情,让人思考。

下列对作品里的演唱所引发情思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中十二个女子演习戏文时唱的“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引发了林黛玉打开心扉、回归自然的向往之情。

B.《边城》中傩送在碧溪岨的月夜下为翠翠唱情歌,使得她“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而且梦到了象征着爱情的虎耳草。

C.《平凡的世界》中藏族姑娘用“野腔野调”唱的青海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让金波激动,沉醉,并产生了深挚的爱恋之情。

D.《红岩》中渣滓洞的狱友唱着叶挺作词的《囚歌》,“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给予了受酷刑折磨的江姐以巨大的精神力量。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5.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180字左右。

《论语》《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

①上述作品中有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请以“独特难忘的”为题写一段文字,要求:

在横线上填入人物名字;结合作品中的具体内容。

②请从上述作品中挑选一个人物,展开想象,以“与面对面”为题写一段采访稿。

你可以向他询问书中的相关内容,也可以探讨其它问题。

要求:

横线上填入人物名字;采访稿要有问有答;注意问者和答者的不同语气。

③请从曹雪芹、鲁迅、沈从文、路遥、海明威五位作家中选择一位,写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他的理解与评价。

要求:

必须结合其作品来谈;鼓励个性表达与独立见解,但要注意言之成理。

26.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有消息称某英国出版社将出版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

这是该作品首次被正式翻译成英文出版,说明英语世界的读者对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兴趣在加强。

有人说,现在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好时候,在文化外交盛行的今天,作家应被当成“文化名片”,作为外界了解中国当下现实的最好镜面。

有人说,在世界文化的大花园里,不同国家的文学和文化都应得到尊重。

我们说中国文学“走出去”,并不是简单的“东方压倒西风”或“西风压倒东风”,而是要让中国文学回到一个应有的、正常的位置上来。

有人说,在未来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进程里,既要找准自己的优势,汲取西方优秀文学的资源,又要与不断提升的综合国力相呼应,展现发展中大国的文化自信与光辉形象。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哪些思考?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

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请以“天生我材必有用”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可写实,可想象,有叙述,有描写。

语文参考答案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1.A2.B(选B,3分。

选A,2分;选D,1分;选C,0分)

3.B4.D5.A6.A7.D

8.要点:

教训过度农垦、大肆砍伐、山火不断(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