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的慢工夫才有新世界第一.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80814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十的慢工夫才有新世界第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七十的慢工夫才有新世界第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七十的慢工夫才有新世界第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七十的慢工夫才有新世界第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七十的慢工夫才有新世界第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七十的慢工夫才有新世界第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七十的慢工夫才有新世界第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七十的慢工夫才有新世界第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七十的慢工夫才有新世界第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十的慢工夫才有新世界第一.docx

《七十的慢工夫才有新世界第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十的慢工夫才有新世界第一.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十的慢工夫才有新世界第一.docx

七十的慢工夫才有新世界第一

七十年的慢工夫,才有新世界第一

在成立70周年之际,丰田汽车迎来了一个辉煌的时代。

到今年3月31日截止的会计年度,丰田获利达1370亿美元,市值高达2060.9亿美元,几乎是通用(173.3亿美元)、福特(149.3亿美元)与戴姆勒-克莱斯勒(841.1亿美元)三家汽车公司市值总和的两倍。

要描述丰田的上升趋势,最贴切的莫过两个字“徐徐”:

缓慢、逐渐、稳健。

丰田的崛起并不算迅速,即使到了1980年代初,外型单调的丰田车虽然更稳定,也更省油,福特与通用生产的车子却比丰田大,外型也更美观、更拉风。

但丰田逐步缩小差距,精益求精。

1970年,通用占有美国40%的汽车与小型卡车市场,而丰田仅占2%。

1980年,丰田市占率微升至3%,1990年为8%,到2000年也不过9%,直到2006年,才首度攀升到两位数的13%,而同年通用的市占率则跌到26%。

骄人的战绩使丰田在某些方面比以往较有自信。

例如,他们对于自己的管理原则不同于商学院教的内容,颇感自豪。

公司高阶主管津津乐道:

其他公司为何无从模仿丰田,就是因为对丰田来说,心态比管理工具更重要。

不过,在即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之际,公司长期备受称颂的管理模式,也承受了更大的压力。

在日本国内,公司内的气氛显得战战兢兢,因为去年丰田车出了一连串问题,公司品质至上的信誉蒙尘,使得高阶主管措手不及。

他们也很担心,丰田不论在进入新市场或汽车新技术的应用上,总是居于第二(若是根据一级方程式赛车FormulaOne的排名,丰田只第六名)。

此外,缺乏足够人才来维持公司在全球的成长不坠,也令他们忧心忡忡。

其实,为了能跟上公司的快速扩张及技术的变革,丰田上下无不竭尽全力。

近日,65岁的丰田社长渡边捷昭(KatsuakiWatanabe)和几位执行副社长在接受《哈佛商业评论》采访时说,丰田也需要在渐进改善与激进改革间,取得平衡。

以下为访谈摘要。

□兼顾

巩固基础+保持成长

问:

你最近曾谈到,21世纪初是丰田的“二度创业期”,公司会设定一条发展之道,创造更繁荣的未来社会。

但你又谈到公司要“整治基础”。

丰田是否已经为长期成长做好准备,或是公司正面临危机?

丰田即使在努力奠定未来更稳固的基础之际,也必须保持成长;为了公司长期的健全发展,两者必须兼顾。

要奠定更稳固的基础,有三项关键:

必须改善产品品质,并持续降低产品成本;最后,为了达成前两工程标,还必须培养人力资源。

从产品开发到售后服务,供应链的每个阶段都必须打好更稳固的基础。

我们的产品必须是全世界最好的,而且必须是最先提供最好产品给顾客的公司。

此外,我们必须以最低成本制造,并通过最佳的服务网销售出去。

我关注的焦点就在于,怎么让丰田能同时做好所有这些事情。

问:

丰田汽车跃升为全球汽车业的龙头,对你有什么意义?

对我而言,成为世界第一,不是每年生产或销售的汽车数量在全球首屈一指,也不是营收或获利为业界之最。

所谓的“成为第一”,指的是品质能一直保持在全球最好的状态。

我向来把品质视为最优先、最重要的事,这是我管理风格的根本。

除非今天致力提升品质,否则无法指望未来会有成长,因此我们一直投资开发新技术、新流程和人力资源。

我相信,只要持续改善品质,销售数字自然会上升。

□果断

油门或煞车,该踩就踩

问:

你在2005年6月接任社长时,曾公开提及“大公司症”以及自满的危险。

你如何处理成长与全球化带来的紧张局面?

我担任社长后,丰田持续快速成长。

2006年的产量,比2000年大概增加300万辆。

我们在这段期间设立了十多座新厂,目前还要再兴建五座工厂。

1995年,丰田有26座工厂;2007年,将增加到55座。

我亲自视察过中国与美国的新生产厂,也去看了泰国、加拿大、中国与俄罗斯兴建中的新厂。

当然,每家丰田工厂各有各的挑战与难题,不过我发现,我们的系统可能已经负荷过度。

我们必须让大家知道这个问题,毕竟,隐藏问题最终可能演变成严重威胁;如果把问题摊在大家面前,我会比较放心。

我们每个员工从丰田生产系统中传承到的基因是,我们会不断思索:

推出的新车款有什么问题?

新员工是否受到足够的训练,可以制造出优质的产品?

新厂的运作是否没问题?

只要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什么需求与挑战,就可研拟出因应之道。

问:

在丰田,如果工厂里有工人发现问题,有人立即拉动“紧急拉绳”来停止生产线,确保问题解决后才重新开始生产。

但整个公司是否真的都能做到这点?

同样的原则也适用于管理,而我的职责就是拉动紧急拉绳。

你们都知道,我接任不久就碰上好几件与品质有关的问题,公司找来不同领域的专才,组成几个小组,负责分析各个领域发生问题的根本原因。

结果,我们在好几个案例中发现,问题出在设计的瑕疵,或者制造所需时间太短,以致工程师无法制造够多的实体原型。

如果我们当初在产品设计上思考得更透彻,或是有时间进行更多实验的话,应该可以避免这些问题。

为了防范发生更多问题,我建议把几项计划的期限展延半年,即使这样做会耽搁几款新车上市的计划,也在所不惜。

我们逐一检视公司所有计划所涉及的产品与市场,然后制定了一个新的产品开发方案:

有些计划的方向改变了,我也停止了一些计划,就像工人停下生产线一样。

□游牧

逐顾客而生产汽车

问:

随着公司在全球迅速扩张,股价的变动性,也就是公司的beta系数,是否也会提高?

丰田有因应这种风险的策略吗?

对丰田最高管理团队来说,长期稳健地提升股东价值是优先要务。

由于公司持续在日本以外的地区扩张,我们在海外市场面对的风险也随之增加,而且还因国家而异。

任何一家公司都很难安然度过世界各地市场的波动,不过,我们应用丰田生产系统中“缓和波动”的观念(日文的说法为“平准化”)来降低风险。

举例来说,有些亚洲市场,像台湾与印尼,情势仍然严峻;日本经济的表现比较好,但是除了迷你车(引擎在660cc以下)之外,汽车市场依然疲弱。

不同的市场,难免会遭遇这样的起伏,因此,如何弭平这些颠峰与谷底的波动就很重要。

我们的基本哲学是:

顾客在哪里,我们就在那里生产汽车。

如果某一市场的短期需求出现波动,就由日本的据点来支援。

问:

你们的长期策略是提供完整的产品线,这样有助于公司维持稳健吗?

通用汽车就是以完整的产品线在所有市场竞争,这种策略已被证实是弊大于利了。

我们除了全球性车款,也开发地区性车款,好让全球各个地区都能有完整,而且适合当地的产品线,未来丰田将增加海外的产能。

在日本,我们必须推出能够创造新市场区隔的新产品,并改造销售通路,以便持续保有市占率。

在北美,我们近期推出重新设计的Tundra进入大型货车市场,也必须藉着Scion等车款,与Y世代(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生的一代)顾客建立更紧密的关系。

在欧洲,我们打算行销柴油引擎与油电混合车种,来扩充并强化我们的车系。

□耐心

准备好再进场,永不嫌迟

问:

贵公司在曰本的市占率达40%,至于市占率分别为13%与6%的美国与欧洲,你们计划加强对市场的渗透。

但是对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不知道丰田的展望如何?

随着这些经济体的成长,我们必须想清楚,该在当地建立怎么样的生产工厂,又该销售什么类型的产品。

我们会引进全球性与地区性的车型到那四个国家,并扩充在这些国家的生产基地。

我并不觉得我们进入的时间太迟,这些国家属于成长中的市场,而且还会继续成长。

虽然潜力无穷,但不希望操之过急。

正如我们的前执行副社长稻叶良睨所说,我们不愿像某些对手那样大量扩增产能,而当需求未能如预期增加时,就大幅降价。

等到上述四国的人期望能拥有更好的汽车,等到当地不断兴建道路,能源利用率的重要性也变得更重要的时候,对丰田汽车的需求就会增加。

我们相信,耐心等待比匆促抢进市场来得好。

我们或许不会是消费者购买的第一辆车,但绝对希望成为家庭买的第二辆车。

问:

这些市场需要的是低价汽车,业者必须在成本与品质间有所取舍。

丰田是否担心必须在品质上有所妥协,才不愿意更积极地进入新兴市场?

我们不应该把新兴市场一视同仁。

巴西和中国不同,而中国与印度也不一样;丰田的可乐娜(Corolla)车款在巴西卖得不错,而凌志在俄罗斯很畅销。

有时候,连我自己都怀疑凌志这种高价车,怎么可能在俄罗斯卖得这么好?

总之,刻板印象认为市场想要较低品质的产品,是不对的。

不过话说回来,这些市场的确有个共通点,就是有许多消费者想买低价车。

我一上任就组成一个小组,专门研究与这个主题有关的一项计划。

不过,我告诉每一位工程师,别把重点放在开发低成本的汽车上,而是要开发能降低成本的技术与制程。

开发新技术与制程,让丰田能以较低的成本制造所有车辆。

只要做到这点,我们就可以为金砖四国生产汽车,也可运用相同制程来降低其他国家的汽车生产成本。

从这样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我们也能符合自己的品质标准,而不必担心是否得在新兴市场让品质打折扣。

□准则

持续改善+对人尊重

问:

在全球市场的力量推动下,你们被推着必须不断加快脚步跟上。

这些力量是否大到可能会把丰田撕裂?

它们又是怎么改变公司的基本经营原则?

丰田模式有两大基础:

持续改善与对人尊重。

尊重,在与人共事时是不可或缺的;而所谓的“人”,包括了员工、供应商伙伴、顾客。

“顾客至上”向来是公司的核心信条,而且我们指的不仅是终端顾客,装配线上下一个工作站的人也是顾客。

这样就必须团队合作。

如果你秉持这个原则,就会不断分析自己所做的事,力求完美无缺,以免造成顾客的困扰。

这不仅可以培养你找出问题的能力,如果你对事物观察得够仔细,自然就会“改善”,也就是持续不断地改进。

丰田模式的根源,就在于对现状不满,你必须时常自问:

“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这些概念在世界各地都适用,不仅限于日本。

□人力

技术更专精+视野更全球化

问:

汽车制造是资本密集的产业,但丰田的汽车生产,却是人力资源密集的情况。

执行副社长全都表示,丰田目前严重缺乏受过良好训练的人才。

你们是否能及时满足人力的需求?

我们的人力需求说来相当复杂,这是汽车业许多独特因素造成的:

产品生命周期长、供应商网络庞大而复杂;还有要持续追求尖端科技,又要顾到安全、环保与行车舒适。

诚如我们的执行副社长木下光男先生所言,由于丰田持续扩张,我们需要的人力,不但对新技术要专精,而且还得全球化。

丰田的人才培养需要时间,因为员工的训练主要是通过工作,而不是在课堂里。

员工开始在丰田工作之后,才能从前辈那学到做好本身职务需要的价值观与技能。

我们在日本以外的工厂,大都是最近十年内才设立的,因此,即使是资深的海外员工,学习丰田模式的经验也相当有限。

丰田培养T型人才。

也许你知道,T这个字的一竖,代表员工必须强化或深化自己在现有职务上所做的事情;而一横,则是指他们必须学习其他职务。

培养T型人才是相当耗时的过程,但在日本以外的许多国家,很难长期留住员工。

只要一开始营运,就会有人员离职,因此,我们也在学习如何留住人才。

由于目前在海外的成长速度太快,我们派遣日本人员担任协调人,赴海外工厂传授我们的经营哲学与观念。

当新的海外工厂设立时,协调人就要扮演导师的角色。

几年之后,第二代协调人的角色变得跟教练相似,而不再是导师。

再过几年,第三代协调人担任的就是顾问,而不是教练了。

协调人必须负责训练员工了解丰田模式,但现在协调人只有2000名左右。

丰田的日本员工,每三到五年就要轮流担任协调人。

但以我们目前的规模来看,应该需要现在三倍的人数才够。

□变革

单纯新制程,革命性改变

问:

在谈论丰田模式时,你提及改善的重要性。

我们也听说你最近开始谈到“革新”,是否在这个革命性时刻,渐进的改善已不敷所需?

15年前我会说,只要有足够的员工,丰田就可以经由改善而达成目标。

但在今日的世界,改善固然可以带来改变,但有时也得借助革新之力。

就以工厂内零件的移动为例,移动零件不会增加它们的价值,零件还可能会掉落或磨损,反而有损价值。

因此,应该尽量限制零件的移动。

我交付我们的生产工程师一项任务,就是确保生产现场的东西越少移动越好,趋近理论的极限:

零移动。

但要做到这点需要勇气,还得有不循常规的思考。

问:

丰田在日本高冈建设中的工厂,是否会纳入这类你认为必要的激进变革?

高冈的新制程将完全改变丰田制造汽车的方式,我们称之为“单纯、精简、迅速”的生产系统。

今年夏天,高冈第一条生产线开工后,可望成为丰田最快速的生产线,生产时间、物流与装配时间都可减半。

我们希望,每一个工作站的问题数目也能减半。

我们在冲压、塑胶模具与涂装制程上,都有创新的设施。

例如,我们不用送料杆,而改用机械人,将会使生产线的速度比原先快1.7倍;还有,我们把生产线的长度减半;另外,新的涂装流程可以同时上三层漆,不必等每层漆干掉才再上第二层,使涂装制程节省40%的时间;而且,为了确保品质,我们不只目测检查,更采用高精密仪器测量几项参数。

□造梦

一桶汽油,就能遨游世界

问:

你说过你的工作是让问题浮现,并让未来的愿景浮现。

你如何打造你们未来的愿景,你们的梦幻车?

我未来的愿景中,最重要的主题就是环境、能源、安全,而且要令人喜爱或让人觉得舒适。

这些就是公司未来要走的四条关键道路。

把技术应用到我们的汽车时,必须了解每一个地区的状况,使产品开发能配合各个市场的趋势。

例如,巴西盛产甘蔗,当地消费者就可以用酒精为汽车燃料。

美国人最担心环境与安全,我们在美国的车子就必须运用智慧型运输系统科技,满足当地消费者的要求。

至于中国,到了2030年,汽车总数可望达到3.8亿辆,届时那里的油价如何?

对环境有什么冲击?

该如何确保乘客与行人的安全?

我们的意思是,“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开发对的车”。

我们必须选择适当的燃料、技术、以及供应与生产系统,综合这三项要素,可以得出一个三维矩阵。

□领导

经理人团队,灌输丰田价值

问:

担任丰田社长两年以来,你对于身为领导人有什么心得?

我只是不断告诉公司的每位员工,我们应该把自己所受的训练,好好发挥到工作上。

我可以从每个部门的日常管理中,检验员工对丰田模式的了解程度。

但是,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丰田拥有很大的经理人团队,包括八位执行副社长,他们可自行在个人职责范围内应用丰田模式。

我信任经理人应用丰田模式,一旦出了问题,我希望他们先把坏消息告诉我。

此外,同仁们也会来找我谈话,探询我的意见。

我们会讨论、争辩好几小时,同仁们发表他们的看法,我也说明自己的观点,这就是我的管理风格。

问:

贵公司许多高阶主管谈到丰田市对塑造丰田公司相当重要,也谈到在一个小城工作的好处。

有些人认为,底特律的地域主义也给底特律造成一些问题。

丰田同时在上海、洛杉矶、圣保罗和东京营运,你未来将如何管理丰田主管与员工的价值观?

我相信,丰田成长背后的动力,源自我们的总部设于丰田市。

把工作集中在此地,而且几乎人人都抱持相同的价值观。

这里是人才养成的理想环境,我们追求的最佳品质哲学,也孕育在丰田市这个有点与世隔绝的地方。

丰田之所以有今日,正是由于它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茁壮。

谦卑,是丰田的传统性格;现在我们也不断提醒自己,不要骄傲自大,也因此我们必须训练全球员工真正了解丰田模式。

我们也需要把各国员工聚集到像丰田市这样的地方,才能让他们浸淫在丰田的观念与心态中。

□成功

70年小改善,化为革命

问:

我们一方面看到,每天都有许多丰田员工作出几百个改善工作的小决策。

另一方面也看到,公司坚定不移地稳健成长。

你怎样管理这两个节奏不同的层面——快节奏的不断改善,和有规律的稳定成长?

我不认为两者节奏不同。

一旦指出了公司应该前进的方向,只要那个方向是正确的,大可放手让其他人去做抵达目的地所需的事情。

如果往正确的方向前进,不管步伐大小,都不致偏离目标。

事实上,小改变与大改变是相关的;那些做小决策的人,让重大行动有实现的可能。

你为什么认为丰田一直都很成功?

我们现在做的事,和我们过去一直在做的事没有两样,我们始终如一。

我们公司没有天才,大家只是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每天都努力改善一点点。

不过,70年来累积的微小改善,就变成了革命。

注:

“金砖四国”(BRICs),这个由美国高盛投资银行的经济学家创造的新词,把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四国联系了起来。

“BRICs”是由巴西(Brazil)、俄罗斯(Russia)、印度(India)和中国(China)四国的英文名称首字母缩写而成,由于“BRICs”发音与砖块(bricks)相似,故称为“金砖四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