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81199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9.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docx

《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docx

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2022年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2022年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1

  课时安排说明: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共分两课时,我们在第一课时已经学习了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对顶角、余角、补角的定义及其性质;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掌握垂直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会借助有关工具画垂线,掌握垂线的有关性质并会简单应用。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

学生在小学已经认识了平行线、相交线、角;在七年级上册中,已经对角及其分类有了一定的认识;上一节课又进一步学习了两直线的位置关系、两角互补、互余等概念,这些知识储备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具备了掌握本节知识的基本技能。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

在上一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从身边熟悉的情境出发,使学生经历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让学生通过直观和大量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脑来进行归纳整理;鉴于学生已有充分的知识储备,本课时将继续延续还课堂于学生,在开放的前提下,让学生经历动手画图(或者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给学生一个充分发表见解的舞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信力,打造高效课堂!

  二、教学任务分析

  根据七年学生好奇的心理,首先应引导学生走进现实世界,用一双慧眼去发现有关垂直的情境,借助视觉思维的直观性,复习旧知识,提炼新知识,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增进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根据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特制定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会用符号表示两直线垂直,并能借助三角板、直尺和方格纸画垂线。

  

(2)通过折纸、动手操作等活动探究归纳垂直的有关性质,会进行简单的应用。

  (3)初步尝试进行简单的推理。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生活中提炼、动手操作、观察交流、猜想验证、简单说理等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善于举一反三,学会运用类比、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解决新知识。

  3.情感与态度: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________于生活反之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数学的价值,通过“简单说理”体会数学的抽象性、严谨性。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时我遵循“开放”的原则,在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创造。

通过重组教材,恰当地创设情境,为学生构建了有效开放的学习环境。

本节课共设计以下环节:

第一环节:

走进生活,引入课题;第二环节:

动手实践、探究新知;第三环节:

学以致用,步步为营;第四环节:

综合应用,开阔视野;第五环节:

学有所思,反馈巩固;第六环节:

布置作业,能力延伸。

  第一环节走进生活引入课题

  1.请每位同学提前搜集有关“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图片,提炼出数学图形,重点关注有关“垂直”的内容,然后小组内交流资料,进行合理分类、整理。

  2.

  复习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教师提前进行筛选,捕捉出有代表性的题目,课堂上由学生本人主讲,最后概括出有关结论。

  3.巩固练习:

教师展示下列图片,学生快速回答:

  问题:

1.观察图形,你能找出其中相交的直线吗?

他们有什么特殊的位置关系?

  2.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

  归纳总结

  两条直线相交成四个角,如果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perpendicular),其中的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通常用“⊥”表示两直线垂直。

  活动目的:

数学________于生活,通过课前开放,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图形出发,既复习了上一节课的知识点——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又体会到生活中大量存在特殊的相交线——垂直,在比较中发现发现新知,加深了学生对垂直和平行的感性认识,感受垂直“无处不在”;使学生充分体验到现实世界的美________于数学的美,在美的享受中进入新知识的殿堂。

通过亲身经历提炼有关数学信息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在直观有趣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有价值的数学模型,然后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在展示学生作品中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活动注意事项:

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参与,启发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组织好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首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搜寻信息,提炼信息;其次在课堂上应充分展示学生的杰作,在活动中提高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充分发表他们的见解,及时作出恰当的评价,激励学生以满腔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最后教师应提炼学生中出现的错误,在辨析中让学生“明辨是非”。

如怎样判断两条线段的位置关系?

在第三个图中,如果有学生提出a和c有何位置关系,教师可以激励学生课后继续探究,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开阔学生的视野。

如果学生的作品中已经“生成”了“问题一”的内容,教师应因势利导,适时调整预案。

  第二环节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动手画一画1:

  工具1:

你能借助三角尺或者量角器,在一张白纸上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吗?

  工具2:

如果只有直尺,你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吗?

  说出你的画法和理由.

  工具3:

你能用折纸的方法折出互相垂直的直线吗,试试看吧!

请说明理由。

  活动目的:

“条条大路通罗马”,相同的问题可以借助不同的工具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发散,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通过画、折等活动,进一步丰富对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认识,掌握有关的符号表示。

课改理念之一就是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身于“做数学”中。

本环节的设置,将问题更加形象生动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经历思考、实践、猜想,动手验证等过程,不仅加深对“垂直”的理解,而且感受到“做数学“的乐趣,从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形成探索新知的内驱力!

而学生在相互交流探讨中,可以相互点拨,顺其自然的掌握新知识。

对于第2问的最后一种画法,必要时给出示范,并利用量角器等工具进行验证,为今后探索图形的性质积累活动经验。

  活动注意事项:

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操作、思考。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画图是否合乎要求,还要及时收集学生一些好的画法进行展示。

教师应关注个体差异,关注学习上稍微落后的学生,帮助他们分析产生困难或错误的原因,提前给予点拨,在集体展示时给这部分同学展示的机会,可以极大的调动这部分同学的学习热情,提高自信力!

教师还应注意收集错误信息,进行辨析,将易错点消灭在萌芽中!

  归纳结论:

  1.点A和直线m的位置关系有两种:

点A可能在直线m上,也可能在直线m外。

  2.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活动目的:

这是本节课的难点,首先通过让学生画“点和直线的位置关系”,让学生在直观中抽象出“点在直线上和点在直线外”这一数学模型,这是分散难点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在看似“盲目”的探究中发现问题的本质,增加继续探究的勇气!

问题的设置由易到难,由直观画图到理性思考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问题串的激发下,逐步高涨。

开放的环境让学生拥有了自由发挥的空间。

  活动注意事项: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画图过程中的不良习惯并及时纠正;参与到学生中进行讨论,及时捕捉好的资源,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活动目的:

通过动手画图,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更好的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这也是促使学生认真审题的重要策略。

比较线段的大小,是学生能轻松解决的问题,他们在动手操作中,很容易得出结论,轻而易举地掌握这一重要性质。

  活动注意事项: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画图是否合乎要求,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比较线段大小”的方法,让学生充分体会“新知识都是由旧知识解决的”这一重要方法,在小组交流期间,教师还应重点帮扶在理解上有困难的学生,让每位学生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第三环节学以致用,步步为营

  请动手画一画四

  如图:

一辆汽车在直线形的公路上由A向B行驶,M、N分别是位于公路AB两侧的两所学校。

  问题1:

汽车行驶时,会对公路两旁的学校造成一定的噪音影响。

当汽车行驶到何处时,分别对两个学校影响最大?

在图中标出来。

  问题2:

当汽车由A向B行驶时,在哪一段上对两个学校影响越来越大?

越来越小?

  问题3:

在哪一段对M学校影响逐渐减小而对N学校影响逐渐增大?

(用文字表达)

  活动目的:

通过一题多问,可以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本质找规律、通过规律找方法。

本环节的设置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使数学学习充满了趣味性和挑战性。

本题的设置可以较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通过动手画图,就可以将一个较难的题目分解于无形,从而轻而易举的突破难点;本题的设置,为学生掌握解决难题的方法指明了方向。

  活动注意事项: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养成画图的好习惯,而且要培养学生善于从复杂的题目中分离出简单的小题目,从而各个击破,化难为易!

本题渗透了从特殊到一般,又从一般到特殊的思想方法,只要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多角度地观察图形,再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就能从千变万化中找到问题的切入点。

  第四环节综合应用,开阔视野

  问题1:

体育课上老师是怎样测量跳远成绩的?

能说说说其中的.道理吗?

与同伴交流.

  问题2:

如图2.1-5已知∠ACB=90°,即直线ACBC;若BC=4cm,AC=3cm,AB=5cm,那么点B到直线AC的距离等于,点A到直线BC的距离等于,A、B两点间的距离等于。

  你能求出点C到AB的距离吗?

你是怎样做的?

小组合作交流.

  问题3:

如图2.1—6,点C在直线AB上,过点C引两条射线CE、CD,且∠ACE=32°,∠DCB=58°,则CE、CD有何位置关系关系?

为什么?

  活动目的:

问题一取材于学生最熟悉的情境,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同时又鼓励学生用数学知识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满足他们的好奇心,问题1的设置不仅仅巩固了垂直的定义及其性质,而且让学生进一步领会了数学的建模思想!

通过设置问题2和问题3,使学生思维分层递进,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变式练习,步步递进,不断完善了新的知识结构,同时让学生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现的快乐,继而转化为进一步探索的内驱力。

问题串的提出,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提出的问题能激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促使他们去探索,去对自身的认知结构进行调整和变革。

  活动注意事项:

教师要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敢于质疑;要渗透合情说理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第五环节学有所思反馈巩固

  活动目的:

该环节是为了提高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

本环节的设置使学生学会从系统的角度把握知识方法,努力使知识结构化、网络化,引导学生时刻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活动注意事项:

教师一定让学生畅谈自己的切身感受,仔细聆听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达成度,注意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困惑,以便进行适时的点拨和强调。

  巩固反馈

  1.如图2.1—7中,∠BAC=90°,AD⊥BC于点D,则下面结论中正确的有()个。

  ①点B到AC的垂线段是线段AB;②线段AC是点C到AB的垂线段;

  ③线段AD是点A到BC的垂线段;④线段BD是点B到AD的垂线段。

  A、1个;B、2个;C、3个;D、4个。

  2.如图2.1—8中,点O在直线AB上,OE⊥AB于点O,OC⊥OD,若∠DOE=320,请你求出∠EOC、∠BOD的度数,并说明理由。

  3.如图2.1—9中,点O在直线AB上,OC平分∠BOD,OE平分∠AOD,则OE和OC有何位置关系?

请简述你的理由。

  活动目的:

本环节是为了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程度。

在测试题的选择上,体现了分层次的原则。

题目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争取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领略到成功的喜悦!

  活动注意事项:

应当堂反馈,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能力延伸

  基础题:

1.书P45页习题2.2第1,2,3题

  提高题:

2.请学有余力的同学采取合理的方式,搜集整理与本节课有关的“好题”,被选中的同学下节课为全班展示。

  活动目的:

作业的布置不仅体现了分层次的原则。

而且将课内的学习延伸到了课外,给了学生更广阔的提升空间,激励学生为了获得“展示”而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学到了有价值的数学!

  活动注意事项:

教师一定要将所有学生搜集的题目批阅一遍,给予这部分同学很高的评价,采取“赏识教育”激励更多的学生走向讲台,展示自我;将“好题”除了部分展示外,多余的“好题目”还可以采取“布置作业”的形式供全体同学共享!

  四教学设计反思

  首先我通过让学生搜集资料、动手实践等活动,让全体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知识的过程,主动掌握探求新知的方法,培养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探究精神,引导学生真正把知识变为自己的学问,以便随时驾驭流动的世界.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学法上,极力倡导了新课程的动手实践、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的实际素材,能够列举一些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创造性的实例,并辅以语言及书面的表达,使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既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注重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概括归纳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

本节课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演示等教学设备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

课程的设置注重以问题串的方式及变式练习,以激发学生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并在学生的探索、分析、交流、归纳、类比中突破难点,突出重点!

整节课的设置渗透了数学的建模思想。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

本节课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是为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供机会,搭建平台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了引导、点评的角色,数学舞台上的“主演”是全体学生!

本节课,所有的学生都得到了参与讨论和发表见解的机会,所有的结论和发现都是学生全员参与,热烈讨论,相互启发,思考探索获得的,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利用了问题的情境,增加了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和实践性,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2022年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2

  教学目标

  1、理解相交线、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

  2、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3、通过对顶角性质的推理过程,提高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

  4、通过变式图形的识图训练,提高识图能力。

  重点:

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难点:

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一、情景诱导

  教师在轻松欢快的音乐中演示第五章章首图片为主体的多媒体课件。

  学生欣赏图片(多媒体投影汕头大桥的图片、围棋的棋盘),阅读其中的文字。

  师生共同总结:

同学们,你们看这座宏伟的大桥,它的两端有很多斜拉的平行线,桥的侧面有许多相交线段组成的图案;围棋的纵线相互平行,横线相互平行,纵线和横线相交。

这些都给我们以相交线、平行线的形象。

在我们生活的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

那么两条直线相交形成哪些角?

这些角又有什么特征?

本节我们一起来学习相交线所成的角及

  它们的关系。

  教师板书:

5.1.1相交线

  教师出示一块纸片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刀剪纸过程,提出问题:

剪纸时,用力握紧把手,把手

  引发了什么变化?

进而使剪刀刃也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探究指导

  探究提纲(请同学们利用8分钟时间自学课本第2页至第3页练习以前的部分,并完成探究提纲)

  1、请你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

各对角的位置关系如何?

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2、你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个角的度数,发现“相邻”关系的两角_____,“对顶”关系的两角_______。

请同桌比赛说说邻补角和对顶角的定义,并快速写下来。

  3、对顶角有何性质?

并用一句话叙述。

  4、对顶角性质证明:

(学生独立写出已知,求证并证明)

  已知:

  求证:

  三、展示归纳

  1、找有问题的学生逐题汇报。

老师板书。

  2、发动学生评价,完善。

  3、教师画龙点睛地强调。

  四、变式练习

  (一、二、三题口答,四题先让学生做,教师巡回指导,然后让有一定问题的学生汇报展示,发动其他学生评价完善,教师情调关键地方,总结思想方法)

  1.▲平面上不相重合的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为_______或________

  2.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相邻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特点是两个角共用一条边,另一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性质是邻补角互补;相对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特点是它们的两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性质是对顶角相等。

P3例;P82题;P97题;P35P353题

  3.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如果有一个角为90度,则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外一条直线的垂线,他们的交点称为垂足。

4.垂直三要素:

垂直关系,垂直记号,垂足

  5.做直角三角形的高:

两条直角边即是钝角三角形的高,只要做出斜边上的高即可。

  6.做钝角三角形的高:

最长的边上的高只要向最长边引垂线即可,另外两条边上的高过边所对的顶点向该边的延长线做垂线。

  7.垂直公理: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8.垂线段最短;

  9.点到直线的距离: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

  10.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同位角F(在两条直线的同一旁,第三条直线的同一侧),内错角Z(在两条直线内部,位于第三条直线两侧),同旁内角U(在两条直线内部,位于第三条直线同侧)。

  P7例、练习1

  11.平行公理:

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12.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如果b//a,c//a,那么b//cP174题

  13.平行线的判定。

P15例结论:

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P15练习;P177题;P368题。

  14.平行线的性质。

P21练习1,2;P236题

  15.命题:

如果+题设,那么+结论。

P22练习1

  16.真、假命题P2411题;P3712题

  17.平移的性质P28归纳

2022年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3

  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第1课时)

  课时安排说明: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共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探索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了解对顶角、余角、补角的定义及其性质;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垂直的定义、表示方法、性质及其简单应用.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

学生在小学已经认识了平行线、相交线、角;在七年级上册中,已经对角及其分类有了一定的认识。

这些知识储备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具备了掌握本节知识的基本技能。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

在前面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可供探讨和交流的空间,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动手操作,探索发现的数学活动,积累了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图形认识能力和借助图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将直观与简单推理相结合;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小组合作的学习过程,积累了大量的方法和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

  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学情,本节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情境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提炼归纳出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了解补角、余角、对顶角的概念及其性质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应用;通过“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及推理能力;能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为后续学习“空间与图形”这一数学领域而打下坚实的基础;激发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现实,能够敏锐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初步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在思考、交流、表达的基础上逐步达成有关情感与态度目标.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因此,本节课的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情境中了解相交线、平行线、补角、余角、对顶角的定义,知道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操作、观察、猜想、交流、推理等获取信息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量和图形的有关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方法予以解决。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时我遵循“开放”的原则,重组教材,恰当地创设情境,以问题串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为学生构建了有效开放的学习环境。

本节课共设计以下环节:

第一环节:

走进生活,引入课题;第二环节:

动手实践、探究新知;第三环节:

学以致用,步步为营;第四环节:

拓展延伸,综合应用;第五环节:

学有所思,反馈巩固;第六环节:

布置作业,能力延伸。

  第一环节走进生活引入课题

  活动内容一: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请同学们自学第一节,提前两天搜集有关“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图片,提炼出数学图形,进行归类,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2.教师提前一天进行筛选,捕捉出有代表性的答案,课堂上由学生本人主讲,最后概括出有关结论。

  巩固练习:

  结论:

1.一般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

和.

  2.定义分别为:

  问题1:

在2.1—1中,直线m和n的关系是;a和b是;

  a和n是。

  问题2:

在2,1—2和2.1—3中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活动目的:

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

数学________于生活,通过课前开放,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图形出发,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总结出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基本位置关系,体会__内容的重要性和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引入新课做好准备。

通过亲身经历提炼有关数学信息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在直观有趣的问题情境中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增加学生之间的凝聚力,在相互探讨中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课堂效率。

  活动注意事项:

在实际教学中可让学生自由搜寻,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生搜集的信息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应注意捕捉有效信息,从激励学生的角度出发,给予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活动中提高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图2.1—1中,如果有学生提出a和m有何位置关系,教师可以激励学生课后继续探究,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开阔学生的视野。

如果学生的作品中已经包含了“巩固练习”的内容,教师应恰当取舍。

  第二环节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结合图形完成教科书的问题。

  动手实践二

  补角定义:

一般地,如果两个角的和是1800,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余角定义: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900,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complementaryangle)

  活动目的:

通过动手画图,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在相互交流中,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在相互补充、相互学习中,体验“互补互余”仅仅表明了两个角的度量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