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规划案例.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88404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0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规划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生态规划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生态规划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生态规划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生态规划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生态规划案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生态规划案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生态规划案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生态规划案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生态规划案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生态规划案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生态规划案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生态规划案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生态规划案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生态规划案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生态规划案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生态规划案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生态规划案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生态规划案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生态规划案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态规划案例.docx

《生态规划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规划案例.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态规划案例.docx

生态规划案例

阅读材料之秦岭生态功能区规划

一.秦岭概况

*

秦岭山系横亘于我国中部,其主体位于陕西省南部。

秦岭是大陆南北自然环境的天然分界,是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是黄河水系与长江水系的分水岭。

这里物种丰富,自然生态系统典型、完整、相对良好,具有重要的代表性。

*秦岭是我国暖温带北亚热带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秦岭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区。

*秦岭是我国中部最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地理位置与功能区范围

*秦岭生态功能区位于陕西省南部,东连豫鄂,西接甘陇,南望巴蜀,北瞰关中。

大致位于东经105°30′¡ª110°05′和北纬32°40′¡ª34°35′间。

*秦岭生态功能区北部以秦岭北坡山脚线为界;南部以汉江北岸为界,不包括汉中、安康盆地,以盆地的北缘为界;东、西两侧以省界为界。

总面积5.79万平方公里,占陕西省总土地面积的28%,涉及6市所辖的38个县(13个县区的全部及25个县区的一部分)、483个乡镇。

该区域是秦岭山系的主体部分。

二.秦岭生态功能区划

1.秦岭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1)秦岭生态功能区一级区划

*按照中国综合生态环境区划方案,秦岭生态功能区,属于东部湿润、半湿润生态大区,亚热带湿润常绿阔叶林生态二级区,秦巴山地常绿阔叶¡ª落叶阔叶林生态三级区。

全国的生态三级区具有相对完整的生态服务功能。

为了与全国生态环境区划相衔接,全国的生态三级区可作为各省的生态功能区划一级区,即秦岭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一级分区为秦岭山地整体,命名为秦巴山地常绿阔叶¡ª落叶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或秦岭山地常绿阔叶¡ª落叶林生物多样性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

(2)秦岭生态功能区三级区划

*秦岭功能保护区的三级区划,是把不同县(区)按照生态功能的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现状完好程度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归并划分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中心的保护区、重要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以及水土保持中心防治区、重要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以突出重点,有利于规划措施的针对性。

2秦岭功能区的二级区划

(1)按照高程区划结果

*根据秦岭山地生态环境的垂直分异,同样考虑区内气候的相似性、地貌单元的完整性、生态功能的一致性和生态问题的突出性,将秦岭生态功能区按照海拔高程划分为三个二级生态功能区,即2600米以上为I区,1500米¡ª2600米之间为II区,1500米以下为III区。

三.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1.总体目标

*用大约15年左右的时间,通过对秦岭生态功能区的保护与建设,使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良好的保护、恢复和重建,发挥其应有的生态功能,促进自然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实现陕西秦岭地区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维护国家的生态安全,保证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规划支持系统

*以控制人为破坏活动为目的,以依法治区,建立完备的区域法律体系为手段,以恢复秦岭良好生态功能为主要任务,建设一个强有力的集监控、监测和综合管理于一体的支持系统,确保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各项规划指标落到实处,在西部大开发中实现本地区可持续发展。

*建立管理机构,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

*建立一套技术领先,机动灵活,反应快捷,信息畅通,工作有效的基础网络体系。

*建立拥有先进仪器设备和技术的监测监控体系。

*建立起秦岭生态功能区的管理法规和环境标准体系。

建立快捷、敏锐、现代的宣教体系。

*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保护管理体系,实现社区共管。

4.生态旅游规划

5.重点工程项目及投资规划

生态规划案例

——广州科学城生态规划

广州科学城位于广州市区东北部,地处广州中心组团与东部组团交汇处,北倚生态果林保护区,西邻石牌高教区,广深高速公路从西向东横贯全区。

总用地为22.74平方公里。

相当于中等城市规模的广州科学城是在生态环境良好的区域,从无到有进行开发建设。

如何在开发建设中保持良好环境,避免“建设性破坏”,是广州科学城总体规划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

一、科学城发展用地的生态适宜度分析

(一)生态调查及评价因子选择

影响科学城开发建设的生态因素很多,综合考虑广州科学城用地现状、开发目标、性质以及广州当前城建出现的问题等因素,搜集下述八类要素的基础资料文字或图,依据对土地利用方式影响的显著性及资料的可利用性筛选出评价因子。

(1)坡度:

科学城地处丘陵地带,地形起伏较大,坡度是影响建设投资、开发强度的重要控制指标之一。

(2)地基承载力:

地基承载力主要与地层的地质构造和地基的构成有关。

影响到城市用地选择和建设项目的合理分布以及工程建设的经济性。

(3)土壤生产性:

科学城用地多为农业用地,保护良田是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土壤生产性是综合反映土地生产力的指标。

(4)植被多样性:

植被多样性是自然引入城市的重要因素,它的存在与保护使城市居民对自然的感受加强,并能提高生活质量,是保护城市内多样的生物基因库和改善环境的重要场所。

(5)土壤渗透性:

充足的地下水源对维持本地水文平衡极为重要,在开发建设中应保护渗透性土壤,使之成为地下水回灌场地,顺应水循环过程。

土壤渗透性也是地下水污染敏感性的间接指标。

渗透性越大,地下水越易被污染。

(6)地表水:

地表水在提高城市景观质量,改善城市空间环境,调节城市温度、湿度,维持正常的水循环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引起城市水灾、易被污染的环境因子。

(7)居民点用地程度:

居民点规模是影响开发投资、工程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规划中确定居民点保留或集中搬迁的依据。

(8)景观价值:

景观价值评价依据自然和人文因素两方面进行。

人文评价主要考虑视频、视觉质量(悦目性)、独特性。

自然评价主要考虑地貌、水系、植被三方面。

综合人文评价与自然评价得出三类景观类型,一类为有丰富植被的山峰、河流,视觉条件好,有一定独特性;二类为自然条件较好,视觉质量一般,独特性中等;三类为其他区域。

(二)制定单因子生态适宜度分级标准及其权重

科学城发展用地各生态因素的适宜度分级标准及其权重见表9-1。

表9-1科学城发展用地单因子分级标准及权重

编号

生态因子

属性分级

评价值

权重

1

坡度

<5%

5

0.15

5%~20%

3

>20%

1

2

地基承载力

承载力大

5

0.10

承载力中

3

承载力小

1

3

土壤生产性

生产力低

5

0.10

生产力中

3

生产力高

1

4

植被多样性

旱地,无自然植被区

5

0.15

荒山灌木草丛区

3

自然密林,果林

1

5

土壤渗透性

渗透性小

5

0.10

渗透性中

3

渗透性大

1

6

地表水

小水塘及无水区

5

0.10

灌溉渠及大水塘

3

支流、溪流及其影响区

1

7

居民用地程度

<5%

5

0.12

5%~30%

3

>30%

1

8

景观价值

人文、自然景观价值低

5

0.18

人文、自然景观价值中

3

人文、自然景观价值高

1

对表9-1中的8个生态因素加权叠加得出科学城发展用地综合评价值Si在1.97~4.79之间变化,取1.97—2.69—3.15—3.55—3.95—4.79区段为综合适宜度分级标准。

其中3.95<Si≤4.79为最适宜用地;3.55<Si≤3.95为适宜用地;3.15<Si≤3.55为基本适宜用地;2.69<Si≤3.15为不宜用地;1.97≤Si≤2.69为不可用地。

对照科学城现状土地利用情况可看出,最适宜用地为坡度<5%的区域,

无自然植被或荒山区域,低产田地分布区及景观差的区域;适宜用地为坡度<5%的区域,低产田区域,植被较差等区域;基本适宜用地为坡度5%~10%,低中产田区,居民点较集中区域,但经一定的工程措施和环境补偿措施后也可作为城市发展用地;不宜用地一般为坡度大于10%且植被良好区域,高中产田区,溪流影响区,从生态学及保护生产性土地的观点看是不宜用于发展用地,但在一定限度内可适当占用;不可用地一般为坡度>20%的坡地,溪流水域及植被景观优良的区域,该区域完全不适宜城市发展用地。

科学城五类用地百分比分配为:

最适宜用地(约6.736km2)占总用地的30.96%,适宜用地(约5.856km2)占总用地的26.91%,基本适宜用地(约4.540km2)占总用地的20.87%,不宜用地(约3.290km2)占总用地的15.12%,不可用地(约1.336km2)占总用地的6.14%。

可以看出属于适宜用地范围的用地(前三者)占78.74%,说明科学城用地大部分是适宜开发的,适宜用地主要分布于科学城西部及中南部。

二、生态敏感性分析

影响一个地区生态敏感性因素很多,选用影响科学城开发建设较大的5个自然生态因子,即土壤渗透性、植被多样性、地表水、坡度、特殊价值作为生态敏感性分析的生态因子,其分级标准及权重见表9-2。

经单因素图加权叠加、聚类,得出综合评价值SE最大为4.4,最小为1.0,即在1.0~4.4间变化,取4.4—3.6—2.8—2.0—1.0为综合评价值分级标准,按此分级标准分为四类敏感区。

其中3.6<SE≤4.4为最敏感区;2.8<SE≤3.6敏感区;2.0<SE≤2.8为低敏感区;1.0≤SE≤2.0为不敏感区。

在此基础上进行生态环境区划。

表9-2科学城生态敏感性分析单因素分级标准及权重

编号

生态因子

评价标准

分级

敏感性评价值

权重

1

土壤渗透性

保证地下水回复、减少对地下水、土壤的污染

渗透性高

5

0.1

渗透性中

3

渗透性低

1

2

植被多样性

景观游憩、生物多样性、环境改善,水土流失

密林、立体种植果园

5

0.3

一般果园、灌木草丛区

3

农地及其他

1

3

地表水

景观游憩、野生生物生境、污染敏感性

溪流及其影响区

5

0.1

大水塘、灌溉渠

3

其他

1

4

坡度

水土流失、土壤侵蚀

>20%

5

0.2

5~20%

3

<5%

1

5

特殊价值

生态保护、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娱乐价值

价值高

5

0.3

价值中等

3

价值一般

1

最敏感区为河流及其影响区,坡度>20%,生态价值高的成片的林地,该区域对城市开发建设极为敏感,一旦出现破坏干扰,不仅会影响该区域,而且也可能会给整个区域生态系统带来严重破坏,属自然生态重点保护地段;敏感区一般为平缓区域上的林地等,对人类活动敏感性较高,生态恢复难,对维持最敏感区的良好功能及气候环境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开发必须慎重;低敏感区为有荒山灌草丛等经济作物分布,能承受一定的人类干扰,严重干扰会产生水土流失及相关自然灾害,生态恢复慢;不敏感区主要是旱地农田等,可承受一定强度的开发建设,土地可作多种用途开发。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科学城不敏感区、低敏感区所占面积最大(各为总面积的49.03%和29.60%),而敏感区和最敏感区面积最小(各为总面积的16.85%和4.52%),说明科学城发展用地潜力较大。

三、科学城发展模式及用地选择

为突出自然生态优先的原则,不仅考虑科学城发展用地适宜度模型同时兼顾生态敏感性模型,二者相互对照、串联考虑,揭示如下发展模式:

科学城用地范围内分布的生态最敏感区及部分生态敏感区必须保护为科学城的自然骨架,如建设自然公园或生态保护区;科学城用地内覆盖率较高且景观价值大的区域或生产力较高的果林区不适宜开发,或为生态农业区或开辟为生态经济果林观光区;科学城东部、中北部生态敏感性较高,不宜作高强度开发;科学城未来发展方向宜向东北部、南部发展;科学城土地利用、布局应顺应以上揭示的生态联系,才能保证科学城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

在土地利用规划的用地选择中,首先控制生态敏感地段,确定不宜建设区域和“适宜用地”,合理安排土地开发顺序,避免开发活动对其的“过度消费”、“不当消费”,保证科学城发展环境。

 

城市生态规划的基本原理与程序

城市生态规划的基本原理:

生态位原理、环境承载力原理、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原理、食物链原理、最小因子定律、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化原理。

城市生态规划的原则:

自然生态原则,经济生态原则,社会生态原则,复合生态原则。

国家环保总局04年出的《生态县、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大纲(试行)》。

 

附件一:

生态县、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大纲(试行)

  1.总则

   1.1 任务的由来

   1.2 规划编制的范围(行政辖区)

  1.3 生态县、生态市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1.4 规划编制的依据

   

(1)国家和地方环境、资源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要求

   

(2)国家和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中长期发展规划

   (3)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及生态建设规划

   (4)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环发〔2003〕91号)

  (5)相关生态省建设规划

   2.基本情况与趋势分析

   2.1 自然地理状况

   2.2 社会经济状况

   2.3 生态环境现状

   2.4 主要资源状况

   2.5 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趋势分析

   2.6 生态县、生态市建设的优势与制约因素对比《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环发〔2003〕91号),找出差距,分析原因。

  3.生态县、生态市建设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3.1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理论,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资源的关系,以人为本,通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重视生态人居,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1)协调发展的原则。

充分考虑区域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共赢”。

  

(2)因地制宜的原则。

从本地实际出发,发挥本地资源、环境、区位优势,突出地方特色。

  (3)量力而行的原则。

不贪大求全,不盲目攀比。

通过规划编制,选择生态县、生态市建设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作为突破,循序渐进,分步实施。

  (4)便于操作的原则。

规划要与当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计划)相衔接,与相关部门的行业规划相衔接。

规划目标与措施应尽可能做到工程化、项目化、时限化。

  3.2 规划时限以规划的前一年为基准年,分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应与当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或中长期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

  3.3 规划目标

   3.3.1 总体目标对生态县、生态市建设的预期目标进行定量与定性的描述,以充分展示规划远景目标。

根据实际情况,可按规划的不同时限确定总体目标。

  各地根据实际,生态县创建一般以5-10年为期,生态市创建一般以5-15年为期。

  已开展生态省建设的地区,生态县、生态市建设规划的目标、任务,要与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相衔接。

  3.3.2 具体建设指标具体建设指标包括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类,参见《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环发〔2003〕91号)。

各地可结合当地实际对指标进行补充。

指标的确定应与不同规划期的目标相一致,并便于阶段工作考核。

  3.3.3 规划指标体系列表表述生态县、生态市规划建设时段和指标值。

  3.3.4 生态县、生态市建设目标的可达性分析

   4.生态功能区划(依据省域生态功能区划制订)

  4.1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4.1.1 生态功能区的基本概况

   4.1.2 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特点、生态敏感性、生态功能服务重要性评价,以及主导功能定位

   4.1.3 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方向

   4.2 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功能区划的关系重点说明区域主导生态功能,阐明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明确禁止、限制和鼓励、倡导发展的产业方向及建议。

  5.生态县、生态市建设的主要领域和重点任务

   5.1 生态产业体系建设

   5.1.1 主要目标

   5.1.2 产业布局与生态功能区划的一致性分析

   5.1.3 循环经济与生态产业建设(包括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生态旅游业等)等,此部分可根据当地实际进一步细化)

  5.2 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体系建设(自然资源较丰富或自然资源开发强度较大的县、市,可单独设“自然资源保障体系”一节)

  5.2.1 主要目标

   5.2.2 重点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监管,资源开发生态恢复与重建

   5.2.3 环境污染治理

   5.2.4 自然生态保护与建设

   5.2.5 农村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5.3 生态人居体系建设

   5.3.1 主要目标

   5.3.2 优化城(镇)功能区布局与景观结构建设

   5.3.3 城(镇)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综合整治

   5.3.4 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编制生态市、区建设规划时考虑)

  5.3.5 创建环境优美乡镇(编制生态县建设规划时考虑)

  5.3.6 绿色社区、生态村建设

   5.4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5.4.1 主要目标

   5.4.2 倡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

   5.4.3 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普及与教育

   5.4.4 创建绿色学校

   5.4.5 提高公众的参与能力

   5.5 能力保障体系建设

   5.5.1 主要目标

   5.5.2 科技支撑能力建设

   5.5.3 环境安全预测、预警、预报系统建设

   5.5.4 相关资源、环境保护法规、制度建设

   5.5.5 完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6.生态县、生态市建设的重点项目

   6.1 建设项目

   6.1.1 建设项目名称

   6.1.2 建设位置、实施期限

   6.1.3 建设内容及投资(包括分年度建设内容)

  6.2 建设目的及预期应达到的效果

   6.3 责任单位附表:

重点建设项目表

   7.规划实施效益分析与评价

   7.1 投资经费估算

   7.2 经费来源分析

   7.3 效益分析

   7.3.1 经济效益

   7.3.2 环境效益

   7.3.3 社会效益

   8.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8.1 法制保障

   8.2 组织保障(含领导干部目标考核)

  8.3 资金保障

   8.4 技术保障

   8.5 社会保障

   

 

附件二:

《生态县、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大纲(试行)》实施意见

   一、编制生态县、生态市建设规划,是创建生态县、生态市的基础,各地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认真按照《生态县、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大纲(试行)》(以下简称《大纲》)的要求,确保规划编制质量。

  

(一)要坚持因地制宜,从本地实际出发,发挥本地资源、环境、区位优势,充分整合各种资源,实施分类指导。

  

(二)要突出当地特点,扬长避短,开拓工作思路,走出具有当地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三)要与当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计划)相衔接,与相关部门的行业规划相衔接。

创建生态省的省份所辖市、县编制规划时,还应与生态省建设规划相衔接。

  (四)要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建设目标、任务应具体化,工作措施应尽可能做到工程化、项目化、时限化,任务分解到各有关部门、县(区)、乡镇。

  二、生态县、生态市规划的编制,可以由所在地人民政府委托有关科研院所承担,也可以组织自身技术力量开展编制工作。

参与编制规划的单位和人员应当具有相关规划编制经验,熟悉生态县、生态市建设的要求。

规划编制过程中,既要有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等领域的专家参与,也要有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管理人员和实际工作者参加,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三、各地要严格规划编制经费预算,规划编制业务的委托和承担,应尽可能采用招标、投标方式进行。

  四、规划编制完成后,编制单位应当广泛征求当地政府各有关部门的意见,并经政府常务会审议后,由省级环境保护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论证。

  五、论证、修改后的规划必须经当地人大审议通过后,颁布实施。

  六、县、市级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的编制可参照《大纲》进行;已命名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可在原有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的基础上,按照《大纲》的要求进行修编,形成生态县、生态市建设规划。

     

欧洲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案例研究

2008-11-142008城市发展和规划国际论坛论文集

吴志强 宋雯珺

(同济大学,上海,200092)

     【摘要】经历了20世纪发达国家工业社会的畸形发展之后,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成为21世纪城市规划领域发展的核心。

欧洲在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和实践方面走在了世界前沿。

分别根据不同的方法手段以及规划所涉及的地域范围大小,可以对生态城市规划的各种方法进行种类划分,形成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方法类型矩阵。

列举各类型中欧洲城市的优秀规划实例。

通过这些具体的实例来阐述前沿的、经实践证明切实可行的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理念和原则。

     【关键词】欧洲;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类型;案例

     1 引言

     20世纪发达国家工业社会的畸形发展造成了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系统破损的惨痛后果,遗留了大量城市病。

1992年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将可持续发展的议题提上国际议程。

1996年在欧洲召开了关于太阳能在城市规划和建筑领域的第四次会议,大会发表了《在建筑学和城市规划领域的太阳能欧洲宣言》,阐明了身为建筑师和规划师对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思考及其社会责任。

构建可持续发展城市的普遍原则可以被不同的规划设计机构使用或作调整后使用。

在城市规划和建筑领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经逐步贯彻到具体的实践中。

欧洲在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和实践方面走在了世界前沿。

     2 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的种类划分

  目前在城市规划领域及城市建设过程中,无论是理论或实践层面,针对可持续发展几乎没有全面性的研究,而仅仅只是部分的、探索性的实践。

现有大多数实例是以生态为目标的转变,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利用可行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并在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考虑社会性的可持续发展因素从而采用包括公众参与在内的新的规划模式。

     根据方法手段的不同,生态的可持续性城市规划设计原则可被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宏观层面的,涉及空间规划及使用模式;另一类是微观层面的,涉及技术使用和功能布局原则。

     空间规划及使用模式旨在保证每个地区自身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它是具体生态技术的实施前提。

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要保证城市具有相当密度,对城市尺度及其功能混合度进行研究。

     技术使用和功能布局原则指的是采用可再生即环保能源,尽可能降低能耗和耗材,实现能源和材料的循环使用,减少污染物排放根据规划所涉及的地域范围大小则可分为三大类:

局限于单体建筑或建筑群的、工程设计方面的原则;城市中的特定区域或者整个城市层面的原则;区域层面的、城市之间的规划原则和方法。

     通过上述两种不同的划分方式可以形成一个类型矩阵。

表1针对不同的生态城市规划种类进行了实例列举。

 

(注:

AI中的环境保护调查研究及环境承受能力研究主要涉及规划

前期对基地现状的分析;后三项则主要涉及具体的规划设计)

     3 案例分析

     技术适用和功能布局的原则通常与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